拥军秧歌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3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6课《拥军秧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拥军秧歌》是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6课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是一首富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的秧歌调,旋律欢快,节奏鲜明,充满了浓厚的民间气息。
歌曲由两个乐段组成,第一乐段节奏明快,旋律活跃,表现了军民团结一家亲的欢乐场面;第二乐段节奏缓慢,旋律抒情,表达了人民对军人的深厚感情。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音高等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秧歌调比较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军队和军人的了解程度不同,教师可以通过教学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军人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地位。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秧歌调的特点,感受《拥军秧歌》的音乐魅力。
2.学会《拥军秧歌》的歌词,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3.培养学生对军队和军人的尊敬之情,增强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会《拥军秧歌》的歌词,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2.难点:理解秧歌调的特点,感受歌曲的民族气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军民团结的温暖。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对比教学法:通过对比其他秧歌调的歌曲,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秧歌调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拥军秧歌》的音频、视频,以及其他秧歌调的歌曲。
2.教学乐器:钢琴、吉他等,用于伴奏和演示。
3.教学道具:秧歌帽、腰鼓等,用于表演和体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拥军秧歌》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风格和氛围。
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军队和军人的认识,以及军民团结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拥军秧歌》的歌词,讲解秧歌调的特点,如旋律、节奏等。
让学生跟随教师学唱歌曲,注意歌曲中的音高、节奏。
3.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秧歌表演。
《拥军秧歌》教学设计教学年级:五年级教学内容:湘教版音乐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课《拥军秧歌》教材分析(歌曲分析)《拥军秧歌》是一首陕北民歌。
由中国现代音乐家,革命文艺事业的组织者、领导者、中国作曲$2先生根据《打黄牛》的音调填词而成的新民歌。
这首歌曲描写了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抗日救国的行动感染了解放区的广大群众,他们出于对革命领袖的热爱和对八路军的拥戴,纷纷赶上猪羊慰劳抗日英雄和革命领袖,常常出现军民鱼水一家人的情景,表达了陕北人民对革命领袖和八路军的敬佩、热爱之情。
全曲为2/4拍,徵调式,由方整的扩充乐段构成,共六句。
前四句带有起承转合的特点,五、六句是三、四句的变化重复。
曲调亲切优美、带有装饰音的六度下行音程跳进和独具特色的衬词“哎来梅翠花,海勒海棠花”的运用,给音乐增添了强烈的生活气息,形象地表现了秧歌舞起、锣鼓震天、唢呐声声的边区人民拥军的热烈场面。
教学目标:1、学生能自信的、完整的、有感情地演唱陕北民歌《拥军秧歌》。
2、通过演***曲感受陕北民歌独特的音乐形象与风格特点。
3、让学生感受陕北秧歌的特点,并学一学,跳一跳。
教学设计意图(理念)本课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爱模仿的心理特征设计教学环节。
课堂以同学们感兴趣的方式——老师载歌载舞拉开序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出示一系列扭秧歌的图片,让学生融入到陕北秧歌的情境之中;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朗读歌词,为学歌打下基础;引导学生试唱旋律、试***曲,尝试先学后教,化难为易,循序渐进;最后让学生感受陕北秧歌舞的特点,学一学,跳一跳,随着欢快热烈富有特色的陕北民歌《拥军秧歌》参与到秧歌队伍中来。
整个教学片段以情绪为基础,以情境为核心,以兴趣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大胆探索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
用多种形式表现歌曲,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享受成功的乐趣,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亮点:本片段的设计亮点主要有三个。
第一个亮点:以舞导歌,情境鲜活,激发学生兴趣。
湘艺版五年级上册音乐《第六课拥军秧歌》教案一. 教材分析《第六课拥军秧歌》是湘艺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材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秧歌的历史、特点以及基本的秧歌演奏技巧。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秧歌的历史背景、秧歌的演奏形式、秧歌的曲调特点等。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到秧歌的魅力,掌握一定的秧歌演奏技巧,培养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音乐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演奏技巧,但对于秧歌这一民族音乐形式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逐步了解秧歌的历史、特点和演奏技巧。
此外,学生在上节课已经学习了基本的乐理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秧歌的历史背景和特点,感受秧歌的魅力。
2.掌握秧歌的基本演奏技巧,能够独立演奏秧歌曲目。
3.培养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提高音乐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秧歌的历史背景、特点和演奏技巧。
2.教学难点:掌握秧歌的演奏技巧,能够独立演奏秧歌曲目。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秧歌的历史背景、特点和演奏技巧。
2.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奏秧歌曲目,学生跟随模仿。
3.练习法:学生分组练习,教师逐一指导。
4.互动法: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共同进步。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秧歌的历史背景、特点和演奏技巧,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了解基本的乐理知识,准备好音乐演奏器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秧歌音乐,引导学生感受秧歌的魅力。
然后简要介绍秧歌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秧歌的特点,包括演奏形式、曲调特点等。
同时,教师示范演奏秧歌曲目,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秧歌的演奏技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练习,教师逐一指导。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秧歌的基本节奏,然后让学生尝试演奏简单的秧歌曲目。
在练习过程中,教师注意纠正学生的错误,保证教学质量。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秧歌演奏,相互交流学习心得。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拥军秧歌》拥军秧歌-扭秧歌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拥军秧歌》是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扭秧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军人的敬意和祝福。
歌曲节奏欢快,旋律简洁,易于学生学习和演唱。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了解秧歌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对简单的乐理知识和乐器演奏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然而,部分学生可能对秧歌这一传统艺术形式较为陌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介绍。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秧歌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2.学会演唱《拥军秧歌》,提高音乐素养和歌唱能力。
3.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4.增强学生对军人的敬意和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会演唱《拥军秧歌》,掌握基本的秧歌舞蹈动作。
2.难点:理解和感受秧歌的艺术特点,熟练运用舞蹈动作表达情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参与中感受秧歌的魅力。
2.运用分组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竞争意识。
3.采用问答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提高课堂互动性。
4.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秧歌表演视频,丰富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你们知道什么是秧歌吗?”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教学新课:介绍秧歌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让学生对秧歌有更深入的了解。
然后教授《拥军秧歌》的歌词,引导学生跟唱。
3.学唱歌曲:分析歌曲的节奏、旋律,讲解歌曲中的难点。
分组练习,让学生在合唱中感受歌曲的韵律。
4.学习秧歌舞蹈动作:教授基本的秧歌舞蹈动作,如秧歌步、扭腰等。
学生分组练习,相互观摩,提高舞蹈表现力。
5.实践演练: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表演一段秧歌舞蹈。
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改进表演效果。
《拥军秧歌》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能自信的、完整的、有感情地演唱陕北民歌《拥军秧歌》。
2、通过演曲感受陕北民歌独特的音乐形象与风格特点。
3、让学生感受陕北秧歌的特点,并学一学,跳一跳。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用欢快、热烈地情绪演唱《拥军秧歌》难点:1、歌曲中的切分、附点节奏2、用“十字步”或自己创编的舞步大胆参与表演教学准备:钢琴(电子琴)、课件、红绸缎、帕等教学过程:一、歌舞引入:小朋友,你们好!欢迎跟我一起走进音乐课堂,初次见面,老师带给大家一段表演,请同学们给我打节奏好不好?掌声在哪里?师随《拥军秧歌》音乐扭一段秧歌舞。
舞蹈好看吗?这首歌好听吗?今天我们就来学唱这首歌吧!二、教曲:1、整体感知。
(1)揭示课题:《拥军秧歌》(2)出示歌谱。
师:同学们,竖起小耳朵,静静地欣赏这首歌,听完$2老师,我们要带着什么样的情绪来唱这首歌,要仔细地听哦!(3)放歌曲:学生整体感知;指名回答。
师点拨:这首歌曲描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在陕北根据地,八路军打了胜仗,老百姓非常高兴,纷纷抬来了猪羊慰问八路军,并唱起了欢快的《拥军秧歌》,扭起了欢快的秧歌舞。
表达陕北人民对八路军的敬佩和热爱之情,我们要带着欢快、豪迈的情绪来演唱这首歌。
2、同学们请带着豪迈、欢快的情绪再听一次。
3、学唱新歌。
(1)自由朗读歌词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歌词。
(2)师打拍子带读歌词现在拿出手跟老师一起按节奏来读一读歌词。
读完后,老师引导学生理解歌词的意境。
(3)学生试唱在老师教之前,有人能否先试着唱一唱旋律(学生试唱旋律),还有没有同学试着唱一唱这首歌?(4)带唱旋律①唱准音(5降7)②节奏(X﹒X X X X)(5)教词(6)齐唱接下来,老师跟你们进行接唱比赛,看谁唱的声音又洪亮、又有气势。
(7)师生接唱,男女接唱(注意纠错)4、歌曲处理:这是首陕北民歌,在唱的时候注意声音要有弹性,不要大声的喊唱,歌曲要唱出陕北人民赶着猪羊慰问八路军的愉悦的情绪。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6课《拥军秧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拥军秧歌》是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6课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是一首富有地方特色的大型秧歌,以欢快的节奏和热情的歌词表达了人们对军人的尊敬和爱戴。
歌曲由三个部分组成,旋律简洁明了,节奏明快,易于学生学习和掌握。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了解我国的拥军优属政策,增强对军人的敬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等方面的感知和理解能力较强。
然而,由于地域差异,部分学生可能对秧歌这一民间艺术形式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秧歌文化。
三. 说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拥军秧歌》,使学生了解秧歌的起源、特点及其在我国民间音乐中的地位。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准确演唱歌曲《拥军秧歌》,掌握秧歌的节奏和演唱技巧。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秧歌文化的兴趣,增强对军人的敬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歌曲《拥军秧歌》的旋律、节奏和演唱技巧。
2.教学难点:理解秧歌的文化内涵,感受秧歌的热情氛围。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示范法、练习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音响设备、乐器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段秧歌表演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教学:讲解秧歌的起源、特点,示范演唱《拥军秧歌》,引导学生跟随演唱。
3.练习巩固:分组练习,纠正发音和节奏错误,提高演唱效果。
4.拓展延伸:介绍其他地区的秧歌文化,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秧歌。
5.情感教育:讲解歌曲背后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秧歌的热情氛围,增强对军人的敬意。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特点:欢快、热情《拥军秧歌》节奏:XX X XX X旋律:简洁明了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演唱评价:检查学生对歌曲《拥军秧歌》的掌握程度,包括旋律、节奏和演唱技巧。
《拥军秧歌》说课一、说教材:《拥军秧歌》是一首陕北民歌。
由中国现代音乐家,革命文艺事业的组织者、领导者、中国作曲家安波先生根据《打黄牛》的音调填词而成的新民歌。
这首歌曲描写了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抗日救国的行动感染了解放区的广大群众,他们出于对革命领袖的热爱和对八路军的拥戴,纷纷赶上猪羊慰劳抗日英雄和革命领袖,常常出现军民鱼水一家人的情景,表达了陕北人民对革命领袖和八路军的敬佩、热爱之情。
全曲为2/4拍,徵调式,由方整的扩充乐段构成,共六句。
前四句带有起承转合的特点,五、六句是三、四句的变化重复。
曲调亲切优美、带有装饰音的六度下行音程跳进和独具特色的衬词“哎来梅翠花,海勒海棠花”的运用,给音乐增添了强烈的生活气息,形象地表现了秧歌舞起、锣鼓震天、唢呐声声的边区人民拥军的热烈场面。
二、说学情:本课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爱模仿的心理特征设计教学环节。
在《拥军秧歌》这一课堂教学中,首先创设情景,通过欣赏阿宝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让学生感受体验民歌的艺术特点、风格特征,情感的表达,激发学生对陕北民歌的热爱。
课堂以同学们感兴趣的方式——载歌载舞拉开序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歌曲教学以聆听为主,每次聆听都为学生设定目标,为学歌打下基础;引导学生模唱旋律、试唱歌曲,尝试先学后教,化难为易,循序渐进;最后让学生感受陕北秧歌舞的特点,学一学,跳一跳,随着欢快热烈富有特色的陕北民歌《拥军秧歌》参与到秧歌队伍中来。
整个教学片段以情绪为基础,以情境为核心,以兴趣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大胆探索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
用多种形式表现歌曲,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享受成功的乐趣,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三、说教法:(一)、以舞导歌,情境鲜活,激发学生兴趣。
(二)、新课教学中,大胆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歌唱环节中,抓住歌中独具特色的衬词,反复吟唱,体验老百姓的喜悦心情,唱出欢快豪迈的情绪。
《拥军秧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极参与秧歌舞基本舞步的学习,能与同学一起随着《拥军秧歌》的歌声扭秧歌。
2.演唱《拥军秧歌》,认识降记号,唱准♭7 。
3.喜欢秧歌这一民间舞蹈形式,学一学,跳一跳。
【教学重点】1.掌握秧歌基本舞步,感受热烈的歌舞情绪。
2.引导学生用欢快、热烈地情绪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1.歌曲中的切分、附点节奏。
2.随着《拥军秧歌》的歌声扭秧歌。
【教学过程】活动一创设情境“赏秧歌”1.师生问好。
2.师随《拥军秧歌》伴奏扭秧歌。
3.学生用固定节奏为舞蹈伴奏。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活动二走进陕北“扭秧歌”1.介绍秧歌舞。
2.学习秧歌的基本体态,明确秧歌舞的身段特点。
3.学习秧歌舞基本步伐“十字步”。
4.跟伴奏分小组表演。
【设计意图】通过在《拥军秧歌》伴奏中进行秧歌舞舞步的学习与体验,了解陕北秧歌舞的舞蹈特点并积极参与与表现。
活动三贴近音乐“唱秧歌”1.初听歌曲(1)了解背景,揭示课题。
(2)出示歌词:①自由朗读歌词;②师打拍子带读歌词。
(3)带入情绪,完整读词。
2.学唱旋律(1)唱准音(5 、♭7)(2)节奏处理(X .X 、X X X )3.自主填词(1)对口型模唱;(2)师生接唱;(3)完整演唱。
4.歌曲处理【设计意图】这是首陕北民歌,在唱的时候注意声音要有弹性,不要大声的喊唱,歌曲要唱出陕北人民赶着猪羊慰问八路军的愉悦的情绪。
活动四参与“秧歌小剧场”1.创设情境,完整展现。
【设计意图】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新领域,是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实践和发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因此,采用音乐材料进行音乐创作尝试与练习,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谈收获。
3.全曲小结。
《拥军秧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湘教版音乐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课《拥军秧歌》教材分析(歌曲分析):《拥军秧歌》是一首陕北民歌。
由中国现代音乐家,革命文艺事业的组织者、领导者、中国作曲家根据《打黄牛》的音调填词而成的新民歌。
这首歌曲描写了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抗日救国的行动感染了解放区的广大群众,他们出于对革命领袖的热爱和对八路军的拥戴,纷纷赶上猪羊慰劳抗日英雄和革命领袖,常常出现军民鱼水一家人的情景,表达了陕北人民对革命领袖和八路军的敬佩、热爱之情。
全曲为2/4拍,由方整的扩充乐段构成,共六句。
前四句带有起承转合的特点,五、六句是三、四句的变化重复。
曲调亲切优美、带有装饰音的六度下行音程跳进和独具特色的衬词“哎来梅翠花,海勒海棠花”的使用,给音乐增添了强烈的生活气息,形象地表现了秧歌舞起、锣鼓震天、唢呐声声的边区人民拥军的热烈场面。
教学目标:1学生能自信的、完整的、有感情地演唱陕北民歌《拥军秧歌》。
2、通过此曲感受陕北民歌独特的音乐形象与风格特点3、让学生感受陕北秧歌的特点,并学一学,跳一跳。
教学设计意图(理念):本课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爱模仿的心理特征设计教学环节。
课堂以同学们感兴趣的方式一一老师载歌载舞拉开序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出示一系列扭秧歌的图片,让学生融入到陕北秧歌的情境之中;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朗读歌词,为学歌打下基础;引导学生试唱旋律,尝试先学后教,化难为易,循序渐进;最后让学生感受陕北秧歌舞的特点,学一学,跳一跳,随着欢快热烈富有特色的陕北民歌《拥军秧歌》参与到秧歌队伍中来。
整个教学片段以情绪为基础,以情境为核心,以兴趣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大胆探索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
用多种形式表现歌曲,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享受成功的乐趣,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用欢快、热烈地情绪演唱《拥军秧歌》难点:1、歌曲中的切分、附点节奏。
2、用“十字步”或自己创编的舞步大胆参与表演教学准备:钢琴(电子琴)、课件、红绸缎、帕等教学过程:一、歌舞引入:小朋友,你们好!欢迎跟我一起走进音乐课堂,老师带给大家一段表演,请同学们给我打节奏好不好?掌声在哪里?师随《拥军秧歌》音乐扭一段秧歌舞。
教案《拥军秧歌》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拥军秧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教会学生演唱《拥军秧歌》这首歌曲,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
3、通过舞蹈动作的学习,让学生能够配合歌曲进行表演,增强身体协调性和节奏感。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现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准确演唱歌曲《拥军秧歌》,把握好歌曲的音准、节奏和情感表达。
(2)学会舞蹈动作,并能够与歌曲完美配合。
2、教学难点(1)歌曲中一些较复杂的节奏型,如切分音、附点音符等的准确把握。
(2)舞蹈动作的协调性和表现力,以及与歌曲情感的融合。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拥军秧歌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歌曲特点。
2、演示法:教师示范演唱和舞蹈动作,让学生直观感受。
3、练习法: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演唱和舞蹈,掌握技巧。
4、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歌曲的情感表达和舞蹈的创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1)播放一段拥军秧歌的视频,让学生观察舞蹈的特点和歌曲的风格。
(2)提问学生对拥军秧歌的初步印象,引导学生思考拥军秧歌的意义。
2、知识讲解(10 分钟)(1)介绍拥军秧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在军民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2)讲解歌曲的旋律特点、节奏型和歌词内容,分析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3、歌曲教学(20 分钟)(1)教师范唱歌曲,让学生跟着轻声哼唱,熟悉旋律。
(2)逐句教唱歌曲,重点练习较复杂的节奏型,纠正学生的音准和节奏问题。
(3)让学生完整演唱歌曲,注意情感的投入。
4、舞蹈教学(20 分钟)(1)教师示范舞蹈动作,分解动作进行讲解,让学生模仿。
(2)指导学生练习舞蹈动作,注意动作的规范性和协调性。
(3)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互相配合练习舞蹈。
5、综合表演(10 分钟)(1)让学生分组进行演唱和舞蹈的综合表演。
(2)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教师进行总结和指导。
教学流程
(创设问题情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整合拓展、当堂训练)
1、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独具地方特色的民歌,请同学们认真听。
播放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好,大家对这首歌曲熟不熟悉?歌名叫?是谁演唱的?同学们知识面很广!刚才同学们欣赏的是由歌手阿宝演唱的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谁来谁说说这首歌曲给你印象最深的什么?(音调高、声音高亢、嘹亮···旋律粗犷激昂)那为什么阿宝的声音如此高亢嘹亮,(用到了方言,)为什么他唱的这首民歌如此自由、奔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陕北去寻找答案吧。
陕北是我国西部陕西省北部的革命老区。
是中国的革命圣地,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生活战斗过。
它地处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上,黄河从其腹地流过。
这里土地贫瘠,气候恶劣、经济落后,人口稀少。
在这样独特的地域和气候条件下生活着勇敢、淳朴、善良、个性刚毅的陕北人。
他们的生活是以农耕、游牧生活为主,极其寒冷的气候条件决定了陕北人的服饰特点是:毛巾头上戴,皮袄板在外,腰扎红腰带。
窑洞是陕北的特色建筑,是陕北农民的象征。
这里有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比如说腰鼓、剪纸等。
陕北人民最亲密的伴侣就是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生活的最直接反映。
在陕北,人们用民歌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唱出自己的所见所闻。
在大山里放牧的时候,有时为了消除寂寞,就会用拦羊嗓子、喊牛声,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所以他们创作的民歌大都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
音调自由奔放、豪迈。
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来欣赏一首非常有名的陕北民歌。
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
2、(1)初听歌曲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这首歌曲的情绪是(富有激情、有活力、热烈)(2)
复听你从歌曲中你还听出了什么?能想象出一幅怎样的场景?他们在干什么呢?(3)创作背景这
首歌曲是由安波先生填词而成的陕北民歌《拥军秧歌》。
歌曲描绘的是抗日战争期间,延安是革命圣
地,八路军抗日救国的行动感染了解放区的广大群众,春节快要到了,陕北人民出于对革命领袖的热爱,出于对八路军的拥戴,为了表达自己拥军的热情,纷纷赶上猪羊慰劳抗日英雄和革命领袖,常常出现军民鱼水一家人的动人情景。
欢腾跳跃、锣鼓震天鞭炮声声,人们拥军的热烈场面。
3、学唱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