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夜书怀及阁夜
- 格式:ppt
- 大小:2.24 MB
- 文档页数:66
杜甫《旅夜书怀》译文及赏析《旅夜书怀》原文细草微风岸⑴,危樯独夜舟⑵。
星垂平野阔⑶,月涌大江流⑷。
名岂文章著⑸,官应老病休⑹。
飘飘何所似⑺,天地一沙鸥。
《旅夜书怀》译文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独地停泊着。
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
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
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旅夜书怀》赏析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
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
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
这一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
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
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
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
在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着诗人的什么感情呢?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浦起龙《读杜心解》),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
很明显,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两种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这就很难令人信服。
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
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
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写得多么动人!诗的后半是“书怀”。
第五、六句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
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
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
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
杜甫《旅夜书怀》古诗原文及鉴赏鉴赏是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
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杜甫《旅夜书怀》古诗原文及鉴赏,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杜甫《旅夜书怀》古诗原文及鉴赏篇1【诗句】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出处】唐·杜甫《旅夜书怀》。
【意思】江岸上的细草被微风轻轻地吹拂,夜色里一只高悬着桅杆的孤舟。
星光垂落,平原浩野分外辽阔,月光涌动,伴着滚动的江水奔流。
【全诗】《旅夜书怀》[唐]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鉴赏】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
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那细草、孤舟、沙鸥都寄寓着诗人内心的悲苦与孤寂,情怀藏于景中,景中隐有情怀,真是情景相生的典范之作。
不仅如此,诗人还善于使用反衬的艺术手法。
明星低垂,四野空旷,月随波涌,大江东流。
这确是一幅景象壮观。
意境雄浑的画面,颔联历来为人称道。
然而瞻前顾后,从“独夜舟”、“一沙鸥”这些意象看,再联系诗人并不满意自己仅仅因为诗文而有名气,远大的政治抱负不能施展,你就会走人诗人的内心世界。
就会感到这雄浑阔大之景,正反衬出诗人的孤苦伶仃、颠连无告的凄怆! 在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中同样使用了这种反衬的手法。
先极言春光融融,风光宜人,漫江柔波,白鸟掠起;满山青翠,山花红艳。
但笔锋马上陡然一转,岁月荏苒,归期遥遥。
这优美的景色反勾起思乡的感伤,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形成强烈的反差,别具韵致。
与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比较,看这两首诗在反衬手法使用上有何相通之处?杜甫《旅夜书怀》古诗原文及鉴赏篇2作者: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解】:1、危樯:高耸的桅杆。
2、星垂句:远处的星星宛如低垂至地面,使原野更为辽阔。
杜甫诗歌专题《旅夜书怀》765年《阁夜》766年《登岳阳楼》768年了解杜甫生平: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人。
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称为“诗史”。
其诗歌风格沉郁顿挫,主要作品有“三吏”“三别”等。
因其卓越的成就,被人尊称为“诗圣”,著有《杜工部集》。
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杜甫的生活和创作的四个时期: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涉世未深奉儒守官,读书作文;漫游吴越,举试不第;漫游齐越,初遇李白。
《望岳》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忧国忧民投赠干谒,仕途失意;献三礼赋,待制集贤;历尽辛酸,关注民生。
《丽人行》《兵车行》《出塞》《赴奉先咏怀五百字》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陷落长安,忠君恋阙;奔赴凤翔,官授拾遗。
《春望》《羌村三首》“三吏”“三别”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携家入蜀,漂泊西南;草堂定居,安定平稳;出蜀漂泊,江舟长逝。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登岳阳楼》《阁夜》《旅夜书怀》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解题诗歌的题目往往包含丰富的信息,《旅夜书怀》这一标题包含哪些信息?请结合注解谈一谈。
在旅途之夜书写自己的情怀或感情。
这个标题应该包括两个基本内容,即写诗人旅途之夜所见的景物和当时的思想感情。
【补充】写作背景:杜甫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携家人自问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
本来,有这位好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
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今四川云阳)。
《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二、鉴赏诗歌1.哪些诗句写所见之景,哪些写所抒之情?前两联写旅途之夜所见之景,后两联抒发诗人的情感。
意境上的区别:
1,借助的对象不同。
《阁夜》是由时间而感叹物的变化,而《旅夜书怀》是由眼前的情景而抒情。
2,表达情感不同。
《阁夜》是想到国家的战乱,同时由历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并力图在内心超越这些人生的感慨,因作此诗。
诗中虽有悲凉哀伤之情,却亦有壮情和超然之意。
《旅夜书怀》则是写旅途风情,更感伤老年多病、漂泊无依的心境。
章法上的区别:
《阁夜》是层层铺开,步步推进,首联点明冬夜寒怆。
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
颈联写拂晓所闻。
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
《旅夜书怀》则是由近及远,借景生情。
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
第一、二句写近景,第三、四句写远景,诗的后半则是“书怀”。
《蜀相》《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阁夜》导学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人物形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蜀相》自主学习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春天拜谒诸葛武侯祠时所写。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唐王朝仍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功臣。
杜甫个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完全落空,流落蜀地,生活穷困。
无论国事、家事、个人事,都使诗人陷于苦闷之中。
因此,他到成都之后,不再“自比被与契”,而是追慕诸葛亮,并且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便是其中的一篇。
合作探究1.此诗写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有何深意?2.首联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你能读出什么信息?对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3.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人间词话)))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这一联中,哪两个字与此诗的境界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4.杜甫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你最佩服和崇敬诸葛亮的哪一方面?5.“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试概括本诗的主旨。
登岳阳楼自主学习写作背景这首五言律诗写于诗人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
当时杜甫携眷自夔州出峡后,沿江由江陵、公安(今属湖北)一路漂泊,暮冬流寓岳阳(今属湖南)。
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漂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蕴含着浩然胸怀和沉重痛苦的名篇。
合作探究1.首联使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颔联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自然景象?试析“坼”“浮”的表达效果。
杜甫《旅夜书怀》鉴赏《旅夜书怀》译文及赏析《旅夜书怀》是由杜甫所创作的,全诗景情交融,景中有情。
整首诗意境雄浑,气象万千。
用景物之间的对比,烘托出一个独立于天地之间的飘零形象,使全诗弥漫着深沉凝重的孤独感。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旅夜书怀》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旅夜书怀》唐代: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旅夜书怀》译文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零地停泊着。
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
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吗?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
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旅夜书怀》注释岸:指江岸边。
危樯(qiáng):高竖的桅杆。
危,高。
樯,船上挂风帆的桅杆。
独夜舟:是说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夜泊江边。
星垂平野阔:星空低垂,原野显得格外广阔。
月涌:月亮倒映,随水流涌。
大江:指长江。
名岂:这句连下句,是用“反言以见意”的手法写的。
杜甫确实是以文章而著名的,却偏说不是,可见另有抱负,所以这句是自豪语。
休官明明是因论事见弃,却说不是,是什么老而且病,所以这句是自解语了。
官应老病休: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而被罢退。
应,认为是、是。
飘飘:飞翔的样子,这里含月“飘零”、“飘泊”的意思,因为这里是借沙鸥以写人的飘泊。
《旅夜书怀》赏析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
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
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
这一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
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
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
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
杜甫《旅夜书怀》原文及赏析优秀《旅夜书怀》原文细草微风岸⑴,危樯独夜舟⑵。
星垂平野阔⑶,月涌大江流⑷。
名岂文章著⑸,官应老病休⑹。
飘飘何所似⑺,天地一沙鸥。
《旅夜书怀》译文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独地停泊着。
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
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
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旅夜书怀》赏析题解所谓“旅夜书怀”,就是在行旅的夜里抒写自己的胸怀或怀抱。
这首诗一向被认为是杜甫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五月离开成都草堂以后,沿长江乘舟东下,秋天抵达忠州(今四川忠县)一带时所作。
但是,首先,诗中“星垂平野阔”句所描画的图景,与忠州一带的峡谷地貌不合。
其次,“细草”本是象征春天的景物,也与秋天不符,所以秋天写于忠州的结论是有疑问的。
那么此诗究竟写于何时呢?关于这首诗的写作,应该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在春天,二是在广阔的平野之中,三是在漂泊于大江上的船里。
同时满足这三条的,有如下两个时间:①大历三年(768)春天,杜甫离开夔州,穿过三峡后,向江陵(今属湖北)航行时。
②大历四年或五年春天,漂泊在湘江上时。
长江贯流的湖北江汉平原,和湘江沿岸的湖南平野,都能与“星垂平野阔”所描绘的空间相应。
但杜诗提及“大江”的二十多例子里,一个指湘江的也找不到。
所以,将这个事实和“细草”的春意,“星垂平野阔”的平野综合考虑的话,《旅夜书怀》诗的写作时期应该确定为大历三年春。
此前杜甫已经滞留夔州近两年,除因受到夔州都督柏茂琳的优待以外,大约也是为了等候朝廷任命新职。
因为作为夔州都督的柏茂琳,可能向朝廷推荐过杜甫。
但是,唐代宗没有起用他。
这时,他感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希望完全破灭了。
于是在这年的正月,五十七岁的杜甫下定决心离开夔州。
舟出三峡,顺着大江,进入江汉平原的江陵一带,他回想一生的坎坷遭遇和朝廷的黑暗腐败,抒发了“官应老病休”的愤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