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麻黄汤的功效与作用
- 格式:docx
- 大小:15.70 KB
- 文档页数:2
麻黄汤的功效与作用麻黄汤•组成:•麻黄6克去节•桂枝4克•杏仁9克(去皮尖、七十个)•炙甘草3克麻黄汤功效与作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麻黄汤主治外感风寒表实重证。
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麻黄汤用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现代用法:水煎服。
麻黄汤方解根据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本方主证当属外感风寒表实证。
头痛,身疼和喘为次要症状。
风寒之邪伤人体表,阻遏卫阳,机表不得温煦,故见恶寒;寒主收引,毛窍闭塞,故无汗;卫阳被郁,故微发热,邪在肌表,尚未入里,故舌苔薄白;正盛邪实,相争于表,故脉浮紧;寒邪束表,足太阳膀胱经受邪,营卫运行不畅,故见头疼身痛;肺主皮毛,毛窍闭塞,肺失宜降,故喘。
本方为辛温发汗峻剂,是治疗伤寒表实证的代表方。
功效为发汗解表,宣降平喘,使卫阳得温,营阴通畅,肺气宜发,毛窍开放,风寒之邪随汗出而解。
方中麻黄性温可助阳散寒,味辛可解表,为肺经专药,可宣肺平喘。
为方中主药。
桂枝性温味甘,既可温经散寒,又可通营达卫,与麻黄相配使营卫通畅,共成发汗峻剂,并可解除头痛身疼,为辅药。
杏仁甘苦温,利肺降气,与麻黄配伍,宣降并用,可增强其平喘之功,为佐药。
炙甘草既可缓和麻、桂的峻烈之性,又能调和麻、杏之宣降不和,为使药。
本方是辛温解表剂,故风热表证不宜使用。
此外,《伤寒论》还指出“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伤寒表虚自汗、血虚脉见“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虽有表证,亦当禁用本方。
因汗与血、津、液、气皆为同源异流之物,重发其汗,必使正气受损。
麻黄汤按语本方以无汗而喘、恶寒发热、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柯琴用本方治疗风寒湿痹及寒性哮喘。
现代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麻疹、急性肾炎、荨麻疹、小儿发热、小儿银屑病、肩凝症、鼻炎、产后发热、痛经、癃闭等病症。
黄苓汤专治手足烦热熟悉《金匮要略》的人,都知道妇人产后病脉症治篇有一首附方《千金》三物黄芩汤。
但是要谈运得好用得活的人,估计不多。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经常读书看医学杂志的同志,会发现介绍运用这个方子的文章很少。
其实这个方子如果掌握的正确的话很好使。
尤其是治疗手脚心发热的症侯,可以说是一个特效专方,效果显著。
手脚心发热,我在临床上可以说三天两头都会遇到,尤其是妇女。
《金匮要略》上说,此症乃产后血虚所致,后世的医书,包括现行的教材都认为是阴虚发热,虚阳外透。
在治疗上基本上都是六味地黄汤,桂技龙牡汤,青蒿鳖甲汤之类,滋阴潜阳,咸寒峻补,结果疗效一般,甚止是无效。
我早年也是这样认识和治疗的,结果很不理想,不知其他同道是否有同感。
对此曾很是郁闷,一个小小的手脚发热都摆不平,中医的疗效哪里去了。
西医治不了,也不稀罕去治,人家找到了中医,结果也是无可奈何。
此症,我看到的几乎没有一个是产后特有的症状,也许是我孤陋寡闻,看到的大都是无其它值得辨证的症侯,来诊的就一个突出的症状,手脚发热,大冬天别人冷得要命,她还要睡觉时把一双脚露在外边。
治不好,弄不懂,怎么办?继续读书,求证古人。
一日在温习《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症篇的三物黄芩汤时,思之良久,似有醒悟。
书曰:《千金》三物黄芩汤,治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
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此汤主之。
附方《千金》三物黄芩汤方黄芩一两(《千金》作“二两”)苦参二两干地黄四两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溫服一升,多吐下虫。
我的理解头痛者乃外感,用小柴胡汤;不痛烦者乃内伤,烦通甚热义,用三物黄芩汤。
根据我以往用经方的体验,一方不应受本条限制,只要对证可以通用。
四肢烦热,就是手脚发热,不可局限于产后。
再看其他人运用此方的医案,我觉得应该在治疗手脚发热一症上试一试。
结果大获全胜,基本上拿下了这个不起眼的顽证。
其用法是以此方为基本方加减。
现举一例示之。
贾某女45岁陕西宝鸡市,2007年3月间来诊,主述:两颧发热十五六年了,手脚夏季出汗,其它几季发热发烫,冬天不怕冷,晚上睡觉只盖一层薄被子,双脚还要发热,只好露在外头。
麻黄汤的功效与作用,麻黄汤配方,方歌,加减运用医案1、麻黄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观察2、麻黄汤治愈汗出不止一例报告3、麻黄汤加减治疗支气管哮喘4、中医临床怎样安全使用麻黄?用麻黄的注意事项5、麻黄汤的组成,原文解析,麻黄汤方歌方解【麻黄汤条文】1.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倶紧者,名为伤寒。
(3)2.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3.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36)4.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37)5.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
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麻黄汤主之。
(46)6.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1)7.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52)8.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55)9.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232)10.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235)【组成】麻黄10g 桂枝6g 杏仁10g 甘草6g按:用量可据病症轻重、体质强弱增减,然桂枝、甘草绝不可大于麻黄。
【麻黄汤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煎服方法】水浸30分钟,煎30分钟,约400ml,分2次温服(药凉影响发汗)。
覆被使微汗,一服愈,止后服。
欲饮水者,少少与之,以防蓄水。
【功效主治】太阳病,恶寒,无汗,发热,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咳喘,舌淡红润,苔薄白,脉象浮紧者。
【麻黄汤加减】1. 脉不浮紧,反沉而微细,少阴病也,加附子。
(参考麻黄附子细辛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2. 兼口咽干燥,喜饮思冷,烦躁等内热证者,加石膏。
(参考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3. 脉虚无力,或素体虚弱,或大病后、产后,酌加人参、黄芪、当归、熟地。
麻黄汤—搜狗百科麻黄汤麻黄汤,中医方剂名,为解表剂,具有发汗解表,宣肺止咳平喘之功效。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
(表征:发热,怕冷,头身痛,鼻子实,流清鼻涕,咳嗽等,但最主要是怕冷。
宣肺:1、将浊气排出体外。
出路包括呼吸道,体表。
浊气包括,二氧化碳,代谢废物,病毒,病菌等。
2、将卫气,营养物质,水发散到体表。
脉浮紧:邪气,病毒攻入体内,肝脏小肠等主要产热器官,代谢加快,热量主要用来产生抗体,热量输出减少。
体表肌肉为了抗邪,抖动产热,但需要大量氧气与营养物质,因此脉管浮。
紧,往来有力,左右弹人手表示肌肉抖动。
)(传统认为:发汗是祛除邪气的一种方式,而我认为:体内邪气已经通过排泄系统,尿道,肛门,以及呼吸系统口鼻祛除。
邪气已祛,抗体需求减少,体温降低,体内的热量通过体表发汗,散除。
所以汗出是邪祛的标志,而不是祛邪的方式)(麻黄功效:发散风寒,宣肺止咳平喘,利尿消肿,散寒通痹止痛,用于疮痈肿痛,皮肤瘙痒,鼻子实,流清鼻涕)(药征:主治喘咳、水气也。
旁治恶风、恶寒、无汗、身疼骨节痛、一身黄肿。
)(味苦温。
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
一名龙沙。
)中文名麻黄汤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功用发汗解表,宣肺止咳平喘分类解表方-辛温解表出处《伤寒论》药方介绍药方1麻黄加术汤组成麻黄(去节)9g,桂枝(去皮)6g,甘草(炙)3g,杏仁(去皮尖)6g,白术12g。
(术,味苦温。
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痘,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一名山蓟。
生山谷。
)(药征、术:主利水也。
故能治小便自利、不利、旁治身烦疼、痰饮、失精眩冒、下利、喜唾。
)用法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功用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麻黄汤:散寒解表第一方麻黄汤出自于《伤寒论》,是治疗太阳伤寒的主方,堪称散寒解表第一方。
原方用于治疗“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其组方如下: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麻黄汤麻黄汤中以麻黄为君药,所以得名麻黄汤。
麻黄辛苦温,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及散寒通滞的功效;桂枝为臣药,具有发汗解肌、温经散寒的功效;苦杏仁降肺止咳平喘,与麻黄一宣一降,共同恢复肺的宣降功能;炙甘草止咳平喘、兼顾中焦。
麻黄汤是我们《方剂学》教材上的第一方,麻黄也是《中药学》教材上的第一药,所以对麻黄汤印象特别深刻。
其实印象最深的还是上《方剂学》学麻黄汤时老师讲过的一番话,大致意思是:中医讲究三因制宜、用热远热,广东处于岭南,气候湿热,麻黄汤比较辛温峻猛,所以他在广州行医30多年,几乎没有用过麻黄汤,所以当时对麻黄汤甚为畏惧。
后来大二的时候有幸跟随儿科的几位老师出门诊,发现他们对小儿外感非常喜欢用麻黄汤或者小青龙汤,而且麻黄用量特别大。
后来有幸跟随廖世煌教授出诊两年,廖老是我们大学《金匮要略》教研室的老主任,对经方研究颇为透彻,对我读书及临床指导颇多。
廖老曾对我讲,虽然广东地处岭南,但是现在使用空调越来越多,夏月伤寒的也越来越多,有是证用是药,虽然岭南、炎夏,也可不必避讳麻黄。
麻黄等到我独立临床,尤其是去了急诊科之后,接触到很多外感发热的患者,才知道几位老师所言都不虚:夏日伤寒越来越多,而且即便是在广州也有寒疫,但是毕竟是在南方高温地区,用法用量都需要谨慎。
2016年上半年的那波流感,病人主要表现的是风寒,因此那半年多正哥用了有10000g左右的麻黄。
而到了2017年下半年的乙型流感则表现为“高热、咽痛、恶寒、便秘”的寒包火症状比较多了,这些也会用到升降散合麻杏石甘汤,但是这个时候用麻黄就是四两拨千斤了,用量不宜大、使用时间不宜过长,否则用量稍大患者很容易从阳化热了流感风寒证正哥在临床上用麻黄汤一般用生麻黄5~10克,1~3岁小孩子一般用3~5克;苦杏仁一般用10~15克,若是小儿则改为甜杏仁;由于南方天气湿热,所以很多时候不用或少用桂枝,以减少辛温发汗的力度(因为患者很多时候是3天才能复诊,中间不方便调方,一般宁愿稳妥)。
5、热利基础方:黄芩汤热利基础方:黄芩汤黄芩汤,是一种热利基础方,主要由黄芩、黄连、半夏、生姜组成。
它以黄芩为君药,黄连为臣药,半夏为佐药,生姜为使药,这四味药物在方剂中的配伍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黄芩作为君药,具有清热燥湿、解毒泻火的作用。
黄芩性寒苦,归入肺、胃经,具有清热燥湿的功效。
它能够清除体内的湿热之邪,缓解发热、口渴、尿赤等症状。
同时,黄芩还具有解毒泻火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热毒病症,如感冒、咽喉肿痛等。
其次,黄连作为臣药,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
黄连性寒苦,归入心、胆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
它能够清除体内的湿热之邪,缓解发热、口渴、黄疸等症状。
同时,黄连还具有泻火解毒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心火亢盛、口舌生疮等病症。
再次,半夏作为佐药,具有降逆止呕、化痰止咳的作用。
半夏性寒苦,归入脾、胃经,具有降逆止呕、化痰止咳的功效。
它能够降逆止呕,缓解恶心、呕吐等症状。
同时,半夏还具有化痰止咳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咳嗽、痰多等病症。
最后,生姜作为使药,具有温中止呕、解表散寒的作用。
生姜性辛温,归入肺、脾经,具有温中止呕、解表散寒的功效。
它能够温中止呕,缓解恶心、呕吐等症状。
同时,生姜还具有解表散寒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感冒、寒热等病症。
综上所述,黄芩汤方剂中的君臣佐使药物配伍合理,相互协同作用,发挥出更好的疗效。
黄芩、黄连、半夏、生姜分别在方剂中担任不同的角色,共同达到清热燥湿、解毒泻火的目的。
这种药物配伍的重要性在于各药物之间的相互补充和协同作用,使方剂具有更好的药效。
黄芩汤方剂的功能作用主要是清热燥湿、解毒泻火。
它适用于湿热内蕴、痰热壅盛等病症,如感冒、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等。
根据八纲辩证和六经辩证医理,可以对具体病症进行细致的辨证施治。
总之,中药方剂中药物君臣佐使的配伍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内容。
黄芩汤方剂中的黄芩、黄连、半夏、生姜四味药物在配伍中发挥各自的作用,相互协同,达到清热燥湿、解毒泻火的效果。
黄芩的作用和功效
黄芩,学名Scutellaria baicalensis,是一种中草药,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中。
黄芩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抗氧化等作用,因此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功效。
1. 清热解毒:黄芩能够清热解毒,常被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如感冒、咽喉肿痛、扁桃体炎、肺炎等。
它具有抑制细菌和病毒的繁殖作用,能够有效减轻病情。
2. 抗菌消炎:黄芩富含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强烈的抗菌和消炎作用。
它对多种致病菌,包括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以帮助治疗各种感染引起的疾病。
3. 抗氧化:黄芩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中和体内的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引起的细胞损伤。
抗氧化作用还可以延缓衰老、改善皮肤质量等。
4. 抗炎作用:黄芩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引起的症状。
它能够抑制白细胞的聚集和炎症介质的释放,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适用于治疗各种炎症性疾病。
5. 抗过敏作用:黄芩具有一定的抗过敏作用,可以减轻过敏引起的症状,如鼻塞、流涕、打喷嚏等。
它可以抑制肥大细胞的过敏反应,减少过敏原的释放,从而缓解过敏症状。
总之,黄芩是一种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抗氧化、抗炎和
抗过敏作用的中草药,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对各种感染性疾病和炎症性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功效。
麻黄汤的临床应用研究麻黄汤出自《伤寒论》,是中医方剂中经典的解表方剂之一。
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四味药组成,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
在临床上,麻黄汤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其应用也需要严格遵循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
麻黄汤的主要适用证为外感风寒表实证。
患者往往表现为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等症状。
其中,恶寒、无汗、脉浮紧被视为麻黄汤证的关键指征。
在现代临床中,麻黄汤常用于治疗感冒、流感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
当患者因外感风寒而出现高热、恶寒、无汗、周身疼痛等症状时,运用麻黄汤往往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通过麻黄的发汗作用,使风寒之邪随汗而出,从而迅速缓解症状。
此外,麻黄汤对于支气管哮喘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中医认为,哮喘的发作多与外邪袭肺、肺气失宣有关。
麻黄汤中的麻黄具有宣肺平喘的作用,能够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的痉挛,改善呼吸功能。
但在应用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减化裁,如加入苏子、地龙等平喘止咳的药物。
对于急性肾炎水肿,麻黄汤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中医认为,水肿的形成与肺失宣降、水道不通有关。
麻黄汤能够宣发肺气,促进水液的代谢和排泄,从而减轻水肿症状。
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麻黄汤则需要谨慎,以免加重肾脏负担。
在临床应用麻黄汤时,需要准确把握其禁忌证。
麻黄汤为辛温发汗之峻剂,对于表虚自汗、阴虚盗汗、疮疡已溃、失血患者等,均应禁用。
同时,由于麻黄具有升高血压、兴奋心脏等作用,对于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也应慎用。
在剂量的运用上,也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的轻重等因素进行调整。
一般来说,麻黄的用量多在 9 15 克之间,桂枝 6 9 克,杏仁 69 克,甘草 3 6 克。
但对于儿童、老年人以及体质虚弱者,剂量应适当减少。
为了提高麻黄汤的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常常需要与其他方剂进行合方应用。
例如,与桂枝汤合方,称为桂枝麻黄各半汤,适用于表郁轻证;与五苓散合方,称为麻黄五苓汤,用于治疗风水水肿等。
黄芩汤的功能主治与用量
功能主治
黄芩汤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剂,具有以下的功能主治:
1.清热解毒:黄芩汤主要成分黄芩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感
冒、流感等病毒性感染引起的热毒症状。
2.解表散寒:黄芩汤中的葛根具有较强的发汗作用,可以促使体内热量
通过汗液排出,达到解表散寒的功效,适用于风寒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鼻塞等症状。
3.消肿止痛:黄芩汤中的黄芩和生姜均具有消肿止痛的作用,可用于治
疗湿热引起的疮疡肿痛、咽喉肿痛等症状。
4.抗菌抗炎:黄芩汤中的黄芩、葛根等成分具有抗菌抗炎的作用,可用
于治疗多种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
用量
黄芩汤的用量根据个人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成人每次服用黄芩汤10克,水煎服用。
具体用量建议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调整。
下面是黄芩汤的使用注意事项:
1.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服用黄芩汤期间注意饮食清淡,禁忌辛辣油腻食物,避免过度劳累。
3.存放黄芩汤时,应放置在干燥、阴凉处,避免阳光直射。
在服用黄芩汤期间,如出现过敏反应、胃肠道不适或其他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咨询医生。
总结
黄芩汤是一种具有清热解毒、解表散寒、消肿止痛、抗菌抗炎等功能主治的中药方剂。
在使用时需要根据个人情况和医生的建议确定用量,同时注意饮食和存放的要求。
在服用过程中如有不适,应及时停药并咨询医生。
黄芩汤的合理使用可以有效缓解多种症状,但需要遵循医嘱和注意安全用药的原则。
麻黄黄芩的作用与功能主治麻黄黄芩简介麻黄黄芩是中医药中常用的一种药材,由麻黄和黄芩组成。
麻黄黄芩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广泛用于中医临床。
下面将介绍麻黄黄芩的作用与功能主治。
麻黄黄芩的作用麻黄黄芩在中医药中有多种作用,主要包括:1.发汗解表:麻黄黄芩能够促进毛孔扩张,增加出汗量,从而有助于解表散寒。
在感冒、风寒感冒等病症中,常可使用麻黄黄芩来发汗解表。
2.祛风止痛:麻黄黄芩具有祛风解表的作用,能够有效缓解风寒、风热引起的头痛、肌肉酸软等症状。
3.利水消肿:麻黄黄芩能够促进尿液排出,具有利尿的作用。
因此,它在治疗水肿、尿路感染等疾病中常被使用。
4.抗炎退热:麻黄黄芩具有抗炎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各种炎症所致的发热、咽喉痛、肺炎等病症。
麻黄黄芩的功能主治麻黄黄芩在中医临床中有广泛的应用,其功能主治包括:1.感冒:麻黄黄芩可以发汗解表,有助于治疗感冒的发热、鼻塞、鼻涕等症状。
2.风寒感冒:麻黄黄芩具有祛风解表的作用,适用于风寒引起的感冒症状,如恶寒、头痛、肌肉酸痛等。
3.水肿:麻黄黄芩具有利水消肿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水肿引起的浮肿、尿少等症状。
4.咽喉肿痛:麻黄黄芩具有抗炎的作用,适用于咽喉炎、扁桃体炎等引起的咽喉肿痛症状。
5.肺炎:麻黄黄芩具有抗炎退热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肺炎引起的咳嗽、发热等症状。
6.尿路感染:麻黄黄芩具有利尿消肿的作用,适用于尿路感染引起的尿频、尿急等症状。
7.哮喘:麻黄黄芩具有舒张支气管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哮喘病的咳喘、气急等症状。
综上所述,麻黄黄芩具有发汗解表、祛风止痛、利水消肿、抗炎退热等多种作用,广泛应用于感冒、风寒感冒、水肿、咽喉肿痛、肺炎、尿路感染、哮喘等疾病的治疗中。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使用麻黄黄芩内服时,请遵循医生的指导,并按照推荐剂量使用。
中药黄芩的功效与作用中药黄芩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广泛的功效和作用。
黄芩可以清热燥湿、解毒利咽,对于一些感冒发热、肠胃不适、口腔溃疡等症状有很好的效果。
此外,黄芩还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抗过敏等多种药理作用,可用于治疗肝炎、支气管炎、过敏性皮炎和胶原性疾病等。
黄芩的功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清热解毒黄芩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能够清除人体内的热毒和湿毒。
它含有黄芩苷、黄芩素等成分,具有抑菌、抗病毒、抗炎等作用,可以有效地抑制细菌和病毒的生长繁殖,减轻炎症症状。
黄芩可用于治疗高热、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疮毒肿痛等症状。
例如小儿高热引起的咽喉肿痛,可以使用黄芩与连翘、板蓝根等中药配合使用,以清热解毒,缓解炎症,降低体温。
二、利湿泻火黄芩具有利湿泻火的作用,能够清除人体内的湿气和火热。
湿热是指人体内湿气和火热相结合,导致身体出现胸闷、口苦、尿黄等症状。
黄芩中的黄芩苷、黄芩素等成分可以促进尿液排出,减少湿气和火热滞留,从而起到利湿泻火的作用。
黄芩可用于治疗湿热引起的症状,如尿黄、口渴、腹胀、便秘等。
例如黄芩与泽泻、白术等中药组方,可以促进水液代谢,排除体内的湿气,缓解湿热症状。
三、抗炎抗菌黄芩具有抗炎抗菌的作用,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和细菌感染。
黄芩中的黄芩苷、黄芩素等成分可以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减少炎症的程度和范围,从而起到抗炎作用。
同时,黄芩还具有抗菌作用,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对于感染引起的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黄芩可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肠胃感染等。
例如黄芩与连翘、板蓝根等中药组方,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发热、咳嗽等症状。
同时,黄芩还具有抑制幽门螺杆菌、大肠杆菌等常见细菌的作用,对于胃肠道感染有很好的疗效。
四、抗氧化黄芩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体内自由基,减少氧化损伤。
黄芩中的黄芩苷、黄芩素等成分可抑制氧自由基的产生,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从而起到抗氧化作用。
黄芩可以用于保护肝脏、心脑血管、神经系统等重要脏器。
麻黄汤组成和功效有哪些
文章导读
麻黄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中药方子,它的主要治疗作用在于利水消肿和发汗解表,常用来治疗风寒,用来治疗胸闷咳喘,对于身体浮肿,风湿痹痛都能取得一定的治
疗的作用,主要组成有麻黄,桂枝,甘草和杏仁。
在治疗的时候要注意用法和注意事项,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来用药。
一、麻黄汤组成
组\u3000成
麻黄(9克) 桂枝(6克) 杏仁(6克) 甘草(3克)
二、麻黄作用
1、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无汗,脉浮紧等表实证。
本品能宣
肺气,开腠理,散风寒,以发汗解表。
常与桂枝相须为用,增强发汗解表力量,如麻黄汤。
2、用于风寒外束,肺气壅遏所致的喘咳证。
能开宣肺气,散风寒而平喘。
与杏仁、甘
草配伍,即三拗汤,可增强平喘功效;若兼内有寒饮,可配伍细辛、干姜、半夏等,以温化寒饮而平喘止咳,如小青龙汤;若属热邪壅肺而致喘咳者,可与石膏、杏仁、甘草等配伍。
黄芩汤的功能主治是黄芩汤的功能主治简介黄芩汤是传统中医方剂之一,由黄芩、黄连、半夏、生姜组成。
它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具有多项功效和主治功能。
本文将详细介绍黄芩汤的功能和主治。
功能黄芩汤具有以下主要功能:1.清热解毒:黄芩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菌和抗炎作用,能够有效清热解毒。
黄芩汤中的黄芩与黄连共同作用,可以帮助人体排除体内热毒,减轻炎症症状。
2.安神抗抑郁:黄芩汤中的黄芩可起到镇静安神、抗抑郁的作用。
对于一些因情绪波动、失眠等引起的精神压力和焦虑症状,黄芩汤有很好的缓解效果。
3.利湿祛痰:黄芩汤中的半夏可以帮助人体排除多余的湿气,起到利湿祛痰的作用。
对于一些因湿气滞留引起的胸闷、咳嗽、痰多等症状,黄芩汤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
主治黄芩汤主要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1.感冒发热:感冒是人们常见的疾病之一,黄芩汤可以帮助清热解毒,缓解发热、咳嗽等症状。
2.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主要表现为咳嗽、喉咙肿痛等症状,黄芩汤可以起到抗菌、抗炎的作用,加速病情的康复。
3.湿热病症:湿热病症常伴有发热、口渴、尿赤等症状,黄芩汤能够清热解毒、利湿祛痰,对于湿热病症的治疗有一定的效果。
4.神经官能症:神经官能症包括焦虑、失眠、脑力衰退等症状,黄芩汤具有安神抗抑郁的作用,可以缓解相关症状。
5.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胃黏膜长期受损引起的一种炎症,黄芩汤具有抗炎、抗菌的作用,能够缓解炎症症状,促进胃黏膜的修复。
用法用量黄芩汤的用法用量如下:1.口服:每次10克,煎服,每日2次。
2.注意事项: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生姜等。
对于孕妇、儿童和老年人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存储方法将黄芩汤存放在干燥、阴凉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
密封保存,避免受潮。
总结黄芩汤是一种常用的中医方剂,具有清热解毒、安神抗抑郁、利湿祛痰等功效。
主要用于感冒发热、上呼吸道感染、湿热病症、神经官能症和慢性胃炎等疾病的治疗。
在使用黄芩汤时,请遵循正确的用法用量,并注意存储方法。
麻黄汤的功效麻黄汤: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显著疗效的传统中药方剂。
一、麻黄汤是麻黄汤的功效中医方剂名,出自《伤寒论》。
为解表剂,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二、组成与用量麻黄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四味中药组成。
具体用量为:麻黄(去节)9g,桂枝(去皮)6g,杏仁(去皮尖)6g,甘草(炙)3g。
三、功效与主治麻黄汤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适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
四、方解1. 麻黄:苦辛性温,归肺与膀胱经,善开腠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故为本方君药。
2. 桂枝:解肌发表,温通经脉使气血津液畅行,可缓解头身之疼痛,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故为臣药。
3. 杏仁:降肺气,具平喘之功,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为佐药。
4. 炙甘草:既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为使药而兼佐药之用。
五、用法与禁忌现代用法为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注意,麻黄汤属于辛温发汗的峻剂,需要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切勿擅自服用。
过量服用可能导致汗出过多,损伤人体正气。
同时,对于“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等特殊人群,以及外感表虚自汗、血虚而脉兼“尺中迟”等情况下,麻黄汤是禁用的。
六、现代应用麻黄汤在现代医学中仍有广泛应用,除了治疗上述疾病外,还可用于五官科的鼻炎、鼻息肉、喉炎、中耳炎;泌尿科的怠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前列腺增生;另外,尿崩症、肝硬化腹水、血栓性静脉炎、变态反应性水肿、日光性皮炎等也有运用麻黄汤的机会。
总之,麻黄汤是一种具有显著疗效的中医方剂,但在使用时需严格遵循医嘱,以确保安全有效。
黄芩汤的功效与作用黄芩汤,是一种中药汤剂,由黄芩、黄连、半夏、生姜、甘草等药物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泻火利湿的功效。
黄芩为毛茛科植物,性味苦寒,具有清热泻火、燥湿降逆的作用。
黄连与黄芩同为毛茛科植物,同样具有清热解毒、燥湿利胆的功效。
半夏为薯蓣科植物的鳞茎,具有化痰止咳、解毒定惊的作用。
生姜为姜科植物,具有温胃散寒、理气止呕的功效。
甘草为豆科植物,具有补中益气、和中调味的作用。
黄芩汤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其功效与作用如下:1. 清热解毒:黄芩、黄连等药物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感冒、流感等病症。
这些药物能够降低体内的炎症反应,减轻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并具有抗病菌、抗病毒的作用,帮助身体抵抗疾病。
2. 利湿化痰:黄芩、黄连以及半夏等药物具有利湿化痰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湿热痰滞造成的咳嗽、痰多、胸闷等症状。
这些药物能够促进痰液的排出,改善呼吸道阻塞,缓解胸闷、气促等不适感。
3. 燥湿止泻:黄芩、黄连等药物具有燥湿止泻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湿热泄泻等消化系统疾病。
这些药物能够收敛肠道黏膜,减少肠道分泌,控制腹泻,同时有助于降低肠道炎症反应,改善腹痛、腹胀等症状。
4. 和胃调中:生姜、黄芩等药物具有和胃调中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胃寒等病症。
这些药物能够温胃散寒,促进消化液分泌,提高胃肠蠕动,缓解胃部不适感。
5. 抗过敏作用:黄芩汤中的黄芩、黄连等药物具有抗过敏作用,可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等过敏性疾病。
这些药物能够抑制过敏反应,减轻痒、红、肿等过敏症状。
除了上述主要功效与作用,黄芩汤还常用于治疗一些其他疾病,如急性肠胃炎、急性肝炎、痈疽肿毒等疾病。
然而,黄芩汤使用时也有一些注意事项。
首先,黄芩汤属于寒凉性质的药物,所以寒凉体质的人群慎用。
其次,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小儿慎用。
最后,对于有肝肾功能障碍、胃寒腹泻等病症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总之,黄芩汤作为一种中药方剂,具有清热解毒、泻火利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感冒、湿热痰滞、湿热泄泻、消化不良、过敏性疾病等病症。
麻黄汤的功能主治和组成一、功能主治麻黄汤是中医药学中一种常用的经方,具有多种功能主治,主要包括:1.发散风寒:麻黄汤具有温通表里、发散风寒的作用。
它能够驱散体表的寒湿之邪,解除表寒引起的症状,如寒热往来、头身疼痛、鼻塞、咳嗽等。
2.宣肺止咳:麻黄汤对肺有宣肺开竅的作用,可袪除肺寒、平喘息、止咳嗽。
它适用于风寒咳嗽、痰多、胸闷等症状。
3.解表利水:麻黄汤还有利水的作用,能够对肾脏和泌尿系统起到排湿利尿的作用。
它适用于水湿不化引起的水肿、尿少等症状。
二、组成麻黄汤的组成比较简单,主要由以下几味药物组成:1.麻黄:为麻黄科植物麻黄的干燥茎。
麻黄具有宣肺散寒、止咳平喘的作用,是麻黄汤的主要组成药物。
2.桂枝:为樟科植物桂树的干燥枝条。
桂枝具有温通阳气、解表散寒的作用,能够增强麻黄汤的散寒作用。
3.杏仁:为蔷薇科植物杏树的种仁。
杏仁具有温肺止咳的作用,能够增加麻黄汤的止咳作用。
4.石膏:为矿物质石膏的粉末。
石膏具有清热泻火、解毒消肿的作用,能够增强麻黄汤的利水作用。
三、用法用量麻黄汤的用法用量为:1.煎服:将麻黄、桂枝、杏仁、石膏按比例配伍,加水煎煮,去渣后取汤剂口服。
2.用量:一般成人每次服用10-20g麻黄汤,分2-3次服用。
请注意,麻黄汤具有较大的刺激性,服用时应遵循医生的指导,不可自行调整剂量和用药方法。
四、注意事项在使用麻黄汤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禁用:麻黄汤具有刺激作用,不适合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使用。
2.体质虚弱者慎用:麻黄汤具有刺激性,体质虚弱者应慎用,避免引起不适。
3.避免剂量过大:麻黄汤具有一定的毒性,剂量过大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应按照医生的指导使用。
4.不宜长期服用:麻黄汤属于草药,长期服用可能导致药物依赖性和副作用,应避免长期使用。
以上是关于麻黄汤的功能主治和组成的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在使用麻黄汤前,建议咨询医生的意见,并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用药。
茯苓麻黄汤的功效与作用
大家都知道茯苓麻黄汤的副作用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在服用前也还是要了解一下它的功效才能放心。
下面就一起去看看吧,希望对于您的生活有点帮助。
【处方】
白茯苓(去黑皮)1两半,麻黄(去根节)1两半,黄耆(锉)3分,大青(锉)3分,桂(去粗皮)3分,细辛(去苗叶)1两1分,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1两1分,石膏2两(碎),丹参半两,五味子1两,甘草(炙,锉)1两,贝母1两,陈橘皮(去白,焙干)1两,芎藭1两,枳实(麸炒)3枚。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大肠实热,令人气凭满。
【用法用量】
帛裹3钱匕,井花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服,日2次。
【摘录】
《圣济总录》卷五十
服用茯苓麻黄汤来进行治疗是个缓慢的过程,但是只要积极接受治疗并乐观应对,肯定会有疗效的。
黄芩麻黄汤的功效与作用
我们知道中药方剂有很多的分类,而不同的方剂功效作用也不一样,那么你知道黄芩麻黄汤有哪些功效与作用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处方】
葛根半两,橘皮半两,杏仁半两(生),麻黄半两,知母半两,黄芩半两,甘草半两。
【功能主治】
冬温未至发病,至春被积寒所折不得发,至夏得热,其春寒解,冬温毒始发于肌中,斑烂隐疹如锦纹,咳闷呕吐清水。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
水2升,煮8合,去滓,温温分减服之。
呕吐先定,便宜消息。
【摘录】
《伤寒总病论》卷四
看完了上文对黄芩麻黄汤的介绍,是不是对黄芩麻黄汤又有了一
些新的了解呢?希望大家可以在平时多接触这方面的东西,做到有备无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