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全蚀病
- 格式:ppt
- 大小:1.02 MB
- 文档页数:9
汇报人:日期:CATALOGUE 目录•什么是小麦全蚀病•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方法•小麦全蚀病的预防措施•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与评估•小麦全蚀病的防治建议与展望什么是小麦全蚀病01小麦全蚀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由禾顶囊壳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引起,主要侵染小麦根部,造成全株系统性症状。
植株生长矮小、发黄,似“旱苗”或“黄脚”症状,根系变黑腐烂,轻则枯死,重则造成大片麦苗连根拔起,形成“黑脚”症状。
定义及症状症状定义禾顶囊壳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病原病原菌以菌丝体在土壤中的病残体或附着在种子表面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源。
传播途径病原及传播途径小麦全蚀病会对植株的生长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导致产量大幅下降。
生长抑制由于病原菌的侵染,会导致小麦籽粒品质下降,如蛋白质含量降低、千粒重减轻等。
品质下降长期严重的小麦全蚀病会导致土壤生态系统破坏,影响土壤中其他微生物的生存,进而影响土壤肥力。
土壤生态系统破坏对小麦生长的影响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方法02不同品种的小麦对全蚀病的抗病性有差异,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性强的品种可以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
选用抗病品种与非寄主作物进行轮作,如豆类、薯类等,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壤中的病原菌数量。
轮作倒茬实施深耕细作,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强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小麦的生长和抗病能力的提高。
精耕细作科学合理施肥,多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少施氮肥,防止小麦徒长,提高其抗病能力。
合理施肥使用杀菌剂进行拌种处理,如用咯菌腈、戊唑醇等药剂,可以有效地预防全蚀病的发生。
拌种处理在小麦拔节期、抽穗期等关键时期,喷施杀菌剂进行防治,如使用丙环唑、嘧菌酯等药剂。
喷药防治一旦发现病株,应立即拔除并集中处理,以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及时处理病株对于发病较重的地块,可采用药剂灌根的方法,如使用丙环唑乳油等进行灌根处理。
药剂灌根小麦全蚀病的预防措施030102种植抗病品种合理布局,避免单一品种连作,以免造成品种抗病性退化。
小麦三大病害,分别如何防治小麦的三大病害主要有小麦赤霉病、小麦纹枯病以及小麦全蚀病。
1、小麦赤霉病:在发病初期,小穗以及颖片上会有水渍状淡褐色的小病斑,随着病情的加重,小穗会枯黄。
2、小麦纹枯病:发病初期,靠近地表或在地表的叶鞘上会有椭圆形或梭形的黄褐色病斑,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会逐渐向内侧发展,危害茎部。
一、小麦三大病害1、小麦赤霉病(1)小麦赤霉病一般从苗期到穗期均可发生,易引起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以穗腐的危害最大。
(2)以穗腐的症状为例,在发病初期,小穗和颖片上会出现水渍状淡褐色的小病斑,随后逐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导致小穗枯黄,在湿度大的条件下,病斑会有粉红色的胶状霉层,在发病后期会密生小黑点,导致病部枯褐。
2、小麦纹枯病(1)该病主要发生在叶鞘以及茎杆上,在发病初期,在地表或者靠近地表的叶鞘上会出现黄褐色病斑,形状为椭圆形或梭形。
(2)随后病情的发展,病斑会逐渐扩大,颜色也会变深并向内侧发展,危害茎部。
3、小麦全蚀病(1)在抽穗灌浆期发病后,病株会变矮、褪色,生长不齐,叶色以及穗色深浅不一,严重时会导致植株旱枯。
(2)在苗期,初生根以及地下茎的颜色会变成灰褐色,发病严重时,次生根的局部会变黑。
二、小麦三大病害分别如何防治1、防治小麦赤霉病(1)选择抗病品种,并及时将田园清理干净,减少和控制病菌的来源途径。
(2)按照1:500的比例用2.5%咯菌腈种子剂拌种防治;可用50%福美双,按照种子重量的0.5%进行拌种;在小麦抽穗期,亩用28%井冈霉素多菌灵悬浮剂110ml进行防治,亩用水量50-60kg。
2、防治小麦纹枯病(1)播种时间不能过早并根据土地的肥力水平,掌握合适的播种量,针对重病田需适当增施钾肥,增强植株的抗病力。
(2)按照种子重量的0.2%,用33%井冈蜡芽可湿性粉剂进行拌种。
3、防治小麦全蚀病(1)选择耐病品种,比如烟农15号,并增施腐熟有机肥。
(2)在播种小麦后的20-30天,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200g对水60L,顺垄喷洒进行喷洒,在翌年返青期再喷1次。
怎样防治小麦全蚀病?
小麦全蚀病的危害症状是怎么样?小麦全蚀病的发病条件是什么?用什么农药防治小麦全蚀病?怎样治愈小麦全蚀病?以下耕种帮就作简单介绍,供网友们参考。
一、小麦全蚀病症状及危害小麦全蚀病又叫小麦立枯病、小麦黑脚病,是小麦重要病害之一,小麦发病后,分蘖减少,成穗率低,千粒重下降,发病愈早,减产幅度愈大,轻者减产20%左右,重者减产50%以上。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腐和基腐性病害,病菌侵染部位只限于小麦根部和茎基部15cm以下,地上部的症状如白穗,主要是由于根及茎基部受害引起的。
小麦整个生期均可感病。
1、小麦苗期受害症状:小麦幼苗感病后,初生根部根茎变为黑褐色,次根上有很多病斑,严重时病斑连在~起,使整个根系变黑亡。
发病轻者即使不死亡,也表现为地上部叶色变黄,植矮小,生长不良,类似干旱缺肥状。
病株易从根茎部拔断。
2、小麦分蘖期受害症状:小麦植株地上部分无明显症状,仅重病植株表现稍矮基部黄叶多。
拔出麦苗,用水冲洗麦根,可见种子根与地茎都变成了黑褐色。
3、小麦拔节期受害症状:小麦病株返青迟缓,黄叶多,拔节后期重病植株矮化、稀疏,叶片自下而上变黄,似干旱缺肥状。
麦田出现矮发病中心,生长高低不平。
4、小麦抽穗灌浆期受害症状:小麦病株成簇或点片出现早枯白穗,并且在茎基部叶鞘内侧形成“黑膏药”状的黑色菌丝层,极易识别。
二、小麦全蚀病传播途径和发病原因小麦全蚀病病菌以菌丝体在田间小麦残茬上、夏玉米等夏季寄主的根部以及混杂在场土、麦糠、种子间的病残组织上越夏。
小麦播种后,即可侵入。
随后以菌丝体在小麦的。
小麦全蚀病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控措施小麦全蚀病,又称小麦锈病,是由小麦锈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病害,其发生会对小麦产量和质量造成重大影响。
全蚀病发生规律复杂多变,因此需要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来有效防治。
本文将从全蚀病的发生规律和传播途径出发,结合现有的防治技术和方法,提出综合防控措施,以期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一、全蚀病的发生规律(一)气候因素气候是影响小麦全蚀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全蚀病喜欢潮湿、多雨的气候环境,因此雨水丰富的地区更容易发生全蚀病。
春季和秋季气候温暖、潮湿的条件有利于全蚀病的孢子萌发和传播,从而加剧病害的发生。
夏季高温、旱季干旱也会抑制全蚀病的发生。
气候变化对全蚀病的发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病原菌的传播途径小麦全蚀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风雨传播、人工传播和种子传播。
风雨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当受感染的小麦叶片遇到风雨天气,病原菌便会通过雨滴或风传播到其他健康的小麦植株上,从而导致病害的扩散和传播。
农民在生产过程中人工传播与种子传播也是全蚀病的重要传播途径。
二、全蚀病的综合防控措施(一)选用抗病品种培育抗全蚀病的小麦品种是预防全蚀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选择对全蚀病抗性好、适应性强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能够有效减少全蚀病的发生和传播。
在育种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小麦全蚀病抗性的选育工作,培育出更加抗病的小麦品种。
(二)合理种植密度和密植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合理的种植密度和密植对防控全蚀病起着重要作用。
适当的密植可以减少空气流通,增加小麦植株之间的接触和传播机会,从而降低全蚀病的发生和传播。
在小麦种植密度和密植方面需要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进行合理调整。
(三)及时清除秋茬全蚀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残留植株、土壤和种子,其中残留植株是病害的重要来源。
在小麦收割后,应及时清除秋茬、埋藏或者烧毁残留植株,避免为病害的传播提供条件。
对于有全蚀病历史的田地,还应间种一些草本作物或者经济作物,以减少全蚀病的发生。
(四)科学施肥和灌溉科学施肥和灌溉是保障小麦健康生长的重要措施,也能够提高小麦的抗病性。
小麦全蚀病小麦全蚀病是典型的根腐病,是小麦重要的病害。
病菌侵染部位仅限于根和茎基部1-2节。
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
以成株期症状最明显。
苗期,主根,次生根和地下茎变灰黑色,幼叶黄,干尖;分蘖期,植株矮小,分蘖少,基部叶片变黄,返青迟缓;拔节期,高低不齐,叶片自下而上发黄,近似干旱缺肥水,根部和茎基部腐烂变黑,成典型“黑脚”。
病株早枯,形成白穗,不能结实,遇雨变褐,对产量影响较大。
小麦全蚀病在病株残体内,在土壤、种籽、肥料中越冬,越夏。
苗期侵入引起发病。
发病适宜温度为12-18℃。
全蚀病菌是一种好气性真菌。
碱性土壤和沙质土壤有利于气体飘散,因此盐碱地、白土地发病较重。
有机质少的土壤和施用氮、磷肥少的土壤也易发病。
土壤湿度大也易发病。
小麦越冬期间太阳光照射不好也会发病重。
小麦全施病可侵染玉米等禾本科作物。
本身有自然衰退现象,一般经1—2年可减轻发生,控制危害。
预防小麦全蚀病可采取以下措施:1.轮作倒茬,改种非禾本科作物。
如改种棉花、花生、大豆等。
2.不施带菌的肥料,因粪肥在发酵时病菌不会死亡。
3.增施有机肥,重施磷肥和氮肥。
4.种麦前尽量深耕,将常菌土壤翻入深层,减轻病菌危害。
5.适当推迟播种期,以10月15号后播种最好。
6.种子的处理:(1)播前晒种2—3天(2)用种子量的0.1%的多菌灵拌种;(3)用600-800倍的多菌灵药液浸种20分钟;③用52-54℃热水浸种10分钟,均可达到杀灭种子所带病菌。
7.生长期间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波尔多液喷雾均可控制病菌发展。
小麦黑穗病小麦黑穗病又叫黑疸,乌麦。
我地有两种,即散黑穗病和腥黑穗病。
散黑穗病:病株抽穗略早于健株,初期外包一层灰白色膜,膊膜破裂后,有黑粉散出,被风吹散,只剩裸露的穗轴。
黑穗(病孢子)被风吹落到健壮麦花上,在20-25℃条件下,经24小时侵入麦粒胚部潜伏,等播种后病菌随种籽萌发,最后在麦穗上发生,使小麦粒形成大量黑粉(孢子),然后再向健株传染。
小麦全蚀病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控措施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极为严重的小麦病害,由小麦全蚀菌引起,该病害可引起小麦产量下降30%以上,对小麦产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因此,全蚀病的发生规律以及综合防控措施都是小麦产业必须要关注的问题。
全蚀病的发生规律小麦全蚀病主要发生在春季播种的小麦上,而秋季播种的小麦则较少发生。
其次,该病害的发生会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加剧。
小麦全蚀病的病原菌对温度的适应性非常强,温度在15℃至25℃时,病害发生的概率最高。
当温度超过30℃时,发病率会降低。
此外,全蚀病在高湿度、多雨的环境中也会加剧。
长时间的水涝使得植株出现受伤口,为病原菌提供了进入寄主的通道,这时全蚀病的发生率也会显著增加。
综合防控措施1. 选用耐病品种为了应对小麦全蚀病的威胁,选择耐病品种是最基本的防控策略。
在品种引种和选育中优先考虑该品种对全蚀病的耐病性,对于多次变异的全蚀菌进行深入研究,筛选出高效抗性最好的抗病品种作为栽种品种。
2. 合理轮作合理轮作可以改善土壤质量,减少病原菌的累积,从而遏制全蚀病的传播。
建议增加豆科作物、玉米、马铃薯等植物的轮作种植。
这些植物可释放一定的细菌物质,使土壤中的全蚀菌数量降低。
3. 农业防治在环境适宜的情况下,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及时打好支撑栏。
同时,在春季整地时要进行深翻,以将全蚀菌深埋,增加其死亡率。
在播种过程中,对种子和土壤进行消毒处理。
4. 化学防治对于严重感染的小麦农田,可以使用药剂进行化学防治。
目前,常见的防治药剂有套袋法、喷雾法、化学灌溉等方式。
但要注意合理选用药剂,严格遵守使用规定,不可越量使用。
总结小麦全蚀病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病害,其严重性对于农业生产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因此,必须采取综合防控措施,遏制全蚀病的传播。
选用耐病品种、合理轮作、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是有效的应对策略。
同时,也要加强对小麦全蚀病的病原菌及其机制的研究,为更好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小麦全蚀病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控措施小麦全蚀病是小麦上的一种严重病害,主要危害小麦叶片和穗,导致麦子不发育、减产甚至死亡。
了解小麦全蚀病的发生规律以及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对于保障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非常重要。
小麦全蚀病主要发生在春季和秋季,春季为第一极发病期,秋季为第二极发病期,其中春季发病率较高。
小麦全蚀病主要受到气候、土壤、病害菌和害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具体发病规律如下:1. 气候因素。
小麦全蚀病发病需要潮湿和高温环境,特别是在春季,气温升高,空气湿度增大,对全蚀病的发生有利。
2. 土壤因素。
小麦全蚀病的病原菌易在土壤中滋生,尤其是污染严重的土壤,容易成为全蚀病的病源。
3. 病害菌因素。
小麦全蚀病的病害菌主要是全蚀镰孢,它可以滞留在小麦上,通过风、水等途径进行传播。
4. 害虫因素。
一些害虫,如赤眼蝉、麦蚜和麦螟等,可以传播小麦全蚀病,对小麦产生危害。
综合防控措施为了有效防制小麦全蚀病的发生,需要采取综合防控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措施:1. 种植可抗全蚀病的品种。
可以选择一些抗全蚀病的小麦品种,例如“玉米8号”、“园春411”等。
2. 做好田间管理。
积极排水,保持土壤透气性,减少土壤污染和病原菌地生存,保持田间卫生,及时清理枯萎、病叶、病穗等。
3. 施肥合理。
避免过量施肥,控制氮素和钾肥的施用,防止过度生长导致容易发病。
4. 农药防治。
对全蚀病病害严重的地区,可以采取农药喷洒防治。
喷药应在全蚀病发病高峰期进行,并且使用具有效果的药剂。
5. 生物防治。
可以利用一些天敌或微生物去降低全蚀病的发生。
如使用芽孢杆菌、拮抗菌等进行防治,有效缩小病害发展的空间。
综上所述,小麦全蚀病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控措施是保障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手段,农业生产者应该重视从生产方面和农业技术方面提高自身防治水平,保障大家健康和生产效益。
小麦全蚀病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是由禾顶囊壳禾谷变种和禾顶囊壳小麦变种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小麦上的病害。
主要为害小麦地下部分根部和茎基部1-2节处。
小麦抽穗后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发生早枯白穗,病根变黑,易于拔起。
在茎基部表面及叶鞘内布满紧密交织的黑褐色菌丝层,呈“黑脚”状,天线后颜色加深呈黑膏药状,上密布黑褐色颗粒状子囊壳。
小麦全蚀病在中国西北、华北春麦区发生普遍,北方冬麦区局部地区有发生。
一般发病区产量降低20%以上,严重者产量降低50%以上。
土壤肥力、耕作制度以及耕作条件等都是影响小麦全蚀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小麦全蚀病的防控,应以农业措施为基础,充分利用生化防控手段,切实保护无病区安全,科学管控感病区扩展蔓延。
根据小麦全蚀病的发病规律和各地防病经验,要控制病害,必须做到保护无病区,封锁零星病区,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压低老病区病情。
小麦全蚀病主要为害小麦地下部分根部和茎基部1-2节处。
小麦各生育时期的症状及诊断:①幼苗分蘗期至返青拔节期。
基部叶发黄,并自下而上似干旱缺肥状。
苗期初生根和地下茎变灰黑色,病重时次生根局部变黑。
拔节后,茎基1-2节的叶鞘内侧和病茎表面生有灰黑色的菌丝层。
诊断:将变黑根剪成小段,用乳酚油封片,略加温使其透明,镜检根表如有纵向栗褐色的葡萄菌丝体,即为全蚀病株。
②抽穗灌浆期。
病株变矮、褪色,生长参差不齐,叶色、穗色深浅不一,潮湿时出现基腐(基部一、二个茎节)性的“黑脚”,最后植株旱枯,行成“白穗”。
剥开基部叶鞘,可见叶鞘内表皮和茎秆表面密生黑色菌丝体和菌丝结。
小麦近成熟时,若土壤潮湿,病株叶鞘内表皮可生有黑色颗粒状突起的子囊壳。
噁霉灵是农业植保专家最新研制出的更新换代产品,属于内吸性高效农药杀菌剂、土壤消毒剂、同时也是一种植物的生长调节剂。
它药效作用独特,具有高效、低毒、无公害等特点,能有效防治小全蚀病。
噁霉灵(恶霉灵)属于绿色环保高科技精品农药,能有效抑制病原真菌菌丝体的正常生长或直接杀死病菌,又能促进植物生长;并具有促进作物根系生长发育、生根壮苗,提高农作物的成活率。
小麦全蚀病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控措施小麦全蚀病是一种重要的小麦病害,它主要是由半蚀菌、镰刀菌等真菌引起的。
这种病害不仅危害小麦产量和品质,还可影响面粉加工工业,甚至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危害。
因此,研究小麦全蚀病的发生规律并探讨其综合防控措施对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小麦全蚀病主要的病原菌是半蚀菌和镰刀菌,它们的病原体主要在残茬、麦瘤和土壤中越冬,在下一年的适宜天气条件下感染小麦。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规律:1. 发生时间小麦全蚀病的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小麦成熟期前后的6月至7月中旬,这个时间是小麦生长发育最为旺盛的时期,也是病原菌最为繁殖和侵染的时期。
2. 发生区域中国北方地区是小麦全蚀病的高发区,其中江苏、河北、辽宁等省份的发病率较高。
这个区域的气候条件和种植结构是小麦全蚀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其中,夏季高温、高湿是发病严重的重要原因。
3. 症状表现小麦全蚀病的症状在小麦生长的不同阶段表现也不同。
一般在拔节至抽穗期,患部呈现水浸状,随后出现蚀斑,呈淡黄色,形状不规则。
严重时,蚀斑会融合形成大面积斑块,给小麦的灌浆和熟化带来不利影响。
小麦全蚀病的综合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两个方面,下面具体介绍:1. 农业防治(1)选用耐病麦种。
在品种选择上,要选用具有较强耐病性的麦种,如“秦草9号”,“丰麦918”,“潍麦16号”等。
这些麦种在服务期内抗病能力强,能有效降低小麦全蚀病的发生率。
(2)加强土壤管理。
在土壤管理上,要注意保持土壤湿度适宜以及加强灌溉排水工作。
在病害严重的田块,可适当施用有机肥或处理减少病害的微生物菌肥料。
(3)灌浆期加强防治。
在灌浆期,麦穗对于水分和病害的抵御能力变弱,此时要特别注意病害防治。
可以采取喷雾药剂防治,如3% 硫代乙基甲氧基乙基季铵盐。
2.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小麦全蚀病防治的一种有效手段,化学药剂如三唑酮、毒死蜱等,在适当的时候使用能够有效地控制病害。
但是,为了保护土壤环境和人体健康,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药剂选择。
小麦全蚀病的识别与防治全蚀病是小麦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主要危害小麦根部和茎秆基部。
一般在抽穗前后发病明显。
主要症状是:茎秆基部及叶鞘变为黑脚症状,根部变黑腐烂,根表可见病菌着生的葡萄菌丝,分蘖前后,基部老叶变黄,分蘖少,早春返青慢,黄叶多,严重的枯死。
拔节以后,根部和茎基部1-2节间严重变黑腐烂,植株矮化。
到抽穗灌浆期,茎基部明显变黑腐烂,形成典型的“黑脚”症状,病部叶鞘容易剥离,叶鞘内侧与茎基部的表面形成灰黑色的菌丝层。
由于病株根部与茎基部腐烂,病株常早枯死,形成白穗或子粒秕瘦,产量损失10%-20%,重者绝收。
小麦全蚀病也可随水流传播,多雨,高温,地势低洼,麦田发病重。
早播、冬春低温、成熟期受干热风侵害以及土质疏松、瘠薄、碱性、有机质少,缺磷、缺氮的麦田发病均重。
小麦全蚀病有明显的自然衰退现象,特别是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地区,可见有病害上升期、高峰期、下降期和控制期等明显的不同阶段,只要病害到达高峰后,继续实行小麦、玉米种植制度,病害就会出现下降现象,一般经1-2年后病害就自然得到控制,至于出现自然衰退现象的原因可能与土壤中拮抗微生物群逐年得到发展有关。
防治方法选用耐病品种;与棉花、黄烟、薯类、花生、甜菜、豌豆、胡麻、绿肥、大蒜、油菜等非寄主作物轮作;增施磷肥,促进拮抗微生物的发育,减轻危害;深翻倒土,增施肥料,减少土壤表层菌源量;返青拔节期应适时中耕,及时灌水。
用20%三唑酮乳油50毫升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克,兑水2-3千克喷拌麦种50千克,可以兼治根腐病、纹枯病和黑穗病。
在小麦拔节期间,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200克,或20%三唑酮乳油100-150毫升,兑水50-60千克喷浇麦田,防效可达60%左右,加入600-800倍粮食专用型“天达2116”可明显提高防治效果。
最佳配方是99%天达恶霉灵(4克)600倍液+“天达2116”粮食专用型一袋(25克)600倍液,兑水15千克喷施。
小麦全蚀病的症状特点,怎样防治小麦全蚀病小麦全蚀病是小麦上的一种由真菌感染检疫性病害,发病植株矮小、干枯、白穗黑脚等,因此又称“三黑”-黑根、黑脚、黑膏药。
本文介绍小麦全蚀病的症状特点,以及怎样防治小麦全蚀病。
1、小麦全蚀病的症状特点全蚀病是一种土壤寄居菌,种子带菌和机械作业是造成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发病适温在15摄氏度~24摄氏度。
麦田从零星发生到成片死亡一般仅需2~3年左右,小麦灌浆期-乳熟期是全蚀病症状明显时期。
本病发生危害重、传播速度快,一般病菌在土壤中能存活7年以上。
受环境、品种等因素影响,发病程度与范围也有不同程度增加,可使小麦减产20%~35%,重病田减产近半甚至绝收,是小麦毁灭性病害。
2、怎样防治小麦全蚀病(1)轮茬倒作小麦全蚀病菌在土壤中存活时间较长,轮作对麦农来讲很难做到,而且效果也不好。
(2)种子处理因此菌也通过种子传播,所以拌种对灭杀种子表面,以及种子下播后周围土壤中的病菌杀灭性较高。
通过多年实验硅噻菌酮对小麦全蚀病菌的杀灭性较好,因此以硅噻菌酮为原料的小麦全蚀净拌种是麦农的首选。
每100g小麦全蚀净拌种15~20千克,晾干即可播种。
(3)叶面喷施对病发病较重地块,除拌种处理外,在小麦返青~灌浆期喷施小麦全蚀净(叶喷型)2~3次,防治效果能达到85%~90%左右。
每20~25g小麦全蚀净(叶喷型)加水15千克,均匀喷雾。
喷施时间具体时间如下:①小麦返青期喷全蚀净。
②小麦拔节期喷全蚀净。
③小麦灌浆期喷全蚀净。
4、全蚀净全蚀病防治要点(1)单一拌种防治率60%~70%。
(2)拌种+喷施防治率85%~90%以上。
小麦全蚀病发病条件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方法小麦全蚀病是小麦上的一种由真菌感染检疫性病害,一旦发生,危害很大,且传播速度很快。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小麦全蚀病发病条件是什么,谈谈以及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方法,供参考!一、小麦全蚀病危害症状小麦全蚀病由小麦顶囊壳菌引起,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
潮湿情况下,在茎基部表面及叶鞘内布满紧密交织的黑褐色菌丝层,形成基腐性的黑脚。
剥开病株基部叶鞘,可见到该病独特的黑膏药状物质,上密布黑褐色颗粒状子囊壳。
二、小麦全蚀病发病条件1、小麦全蚀病菌生长发育,土壤酸碱度在5.5-8.5为病菌最理想适应范围,适宜湿度在80%-90%,若湿度低于50%生长速度则变慢,光照过强不利于子囊壳产生。
2、小麦连坐可能引发全蚀病,只有合理耕作才能减轻发病,一些不合理的轮作的后果,对小麦的产量和减轻病害的发生没有显著效果。
另外,实施少耕或免耕,能降低土壤的通气性,减轻发病。
3、营养元素的缺乏容易诱发全蚀病。
全蚀病危害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因土壤中严重缺磷或氮磷比例失调。
因此,为能促进作物根系发育,减轻发病,减少白穗,保产作用明显只能施用磷肥。
4、土壤性质引发全蚀病。
砂土较容易发病原因是保肥水能力差,而粘重土壤发生病害较轻。
中性或偏酸土壤发病轻于偏碱性土壤。
三、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方法1、合理轮作重病区轮作倒茬可控制全蚀病危害,零星病区轮作可延缓病害扩展蔓延。
轮作应因地制宜,坚持1-2年与非寄主作物轮作一次,如花生、烟草、蕃茄、甜菜、蓖麻、绿肥等。
2、平衡施肥应增加有机底肥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腐熟有机肥每公顷施用10万kg左右。
无机肥施用应注意氮、磷、钾的配比。
3、药剂防治在小麦拔节期,用15%的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kg/hm2对水600kg,或12.5%烯唑醇(禾果利)600-900 ml/hm2对水600kg 对小麦茎基部喷雾,间隔7-10d天连喷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