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的动机心理学家认为
- 格式:ppt
- 大小:1.67 MB
- 文档页数:11
名词解释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文艺学,它是一门以文学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
2.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为研究对象,并将分析研究文学的普遍规律作为其根本任务。
3.文本:文本是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4.文学价值:文学价值是文学作品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主客观统一的产物,主要包括认识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等。
5.文学价值的“真”:文学价值的真,是指文学要通过合乎艺术规律的方式,将社会的真实状况、人生的真正面目、作家的真诚体验等表现出来。
6.文学价值的“美”:文学价值的美,是指文学在真和善相统一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需要,给人精神上的愉悦。
7.文学的功能定义:文学功能是文学价值属性的实际反映和体现。
文学功能存在的内在依据是文学的价值。
文学的功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存在于功能的系统之中。
8.文学创作(创作过程):是指作家从产生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到完成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的过程。
(这也是一部文学作品从内在心理体验到外在形式的形成过程。
)语言呈现:是作家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
(eg: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
眼中之竹山是指客观存在的竹子,而胸中之竹则是艺术构思过程中的艺术形象,至于手中之竹,已经是经过艺术传达之后的竹子,是画在纸上的画图,是最终完成的作品。
)王国维的隔与不隔:“隔”意思则是指艺术技巧使用的很拙劣,以致不能有效地调动读者情感,并使之升华为艺术情感。
“不隔”第一层含义是说文字运用得恰到好处,是读者能够直接体会到诗词中蕴含的内涵而感不到丝毫的文字障碍。
第二层含义是指用直书其事的方式作诗,不堆砌典故,使人不劳猜想就直接感知诗中蕴含的情感。
1、新古典主义有着共同的基本主张,即“模仿自然”、“崇尚理性”、“严守规范”、“服从古典”等。
2、布瓦洛认为艺术创作中人物必须定性化、类型化3、《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与实践》的作者是费什4、弗洛伊德提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
5、叔本华宣称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是我的意志。
6、灵感的来源有两条途径:一是神灵凭附,另一条是灵魂回忆7、’荣格认为文学作品类型可以分为:心理的和幻觉的两种。
8、西苏提出了描写躯体的口号,强调妇女用自己的肉体表达自己的思想。
9、《诗学》的作者是亚里斯多德。
10、泰纳认为文艺创作取决于种族、时代、环境三种力量。
二、选择题BAACD ABDCD1.()是米利特的重要著作《第二性》 B.《性政治》 C.《一间自己的房间》 D.《女权辩护》2.()说:“诗是情感的自然流露。
”A.华兹华斯B.夏多勃里昂C.雪莱D.海涅3.黑格尔认为艺术就是()与感性显现的自由统一的整体A.理念内容B.情感内容C.灵魂内容D.智慧内容4.波特莱尔提出了()A.通感说B.反映说C.感应说D.个性说5.( )是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的第二任所长,开创了一种重在批判的社会学理论A.格林贝格B.马尔库塞C.弗洛姆D.霍克海姆6.人们将萨义德、( )与霍米·巴芭称为后殖民理论的“三剑客”A.斯皮瓦克B.依利格瑞C.莫尔斯D.肖沃尔特7.()是海德格尔的重要著作A.《接受理论》B.《存在与时间》C.《辩证理性批判》D.《自由之路》8.直觉主义的代表人物是( )和克罗齐A.科林伍德B.梅特林克C.安德列耶夫D.柏格森9.()是韦勒克、沃伦合著的重要作品A.《文学批评原理》B.《实用理论》C.《文学理论》D.《文学批评:简史》10.达·芬奇提出了著名的()A.情感说B.心理分析说C.表现说D.镜子说1、“耶鲁学派”所谓“耶鲁学派”,指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在美国耶鲁大学任教并活跃在文学批评领域的几个有影响的教授,包括保尔•德曼、哈洛德•布罗姆(Harold Bloom)、杰夫里•哈特曼和希利斯•米勒。
绪论单元测试1.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是()A:文学批评B:文学史C:文学接受D:文艺学答案:D2.文学活动四要素是()A:世界、艺术家、作品、欣赏者B:世界、生活、文本、知识C:世界、文本、传播、阅读D:世界、艺术家、生活答案:A3.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孟子这一观点属于文学理论研究分支中的()A:文学心理学B:文学信息学C:文学哲学D:文学社会学答案:D4.中国文学理论的指导思想是()A:马克思主义B:东方主义C:后现代主义D:西方马克思主义答案:A5.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
A:对B:错答案:A6.文学作品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其中题材、体裁、形象,语言、结构、风格和手法等都是作品构成中的重要方面,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这就形成了文学创作论。
A:错B:对答案:A7.瑞士心理学家布洛用雾海航行的例子旨在说明文学心理学的“虚静说”。
A:错B:对答案:A8.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A:文学批评B:文学C:文学活动D:文学史答案:BC9.文学活动的两个流动系统是()A: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B: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C:艺术创作—艺术品—艺术消费D:艺术生产—作品价值生成—艺术接受答案:AB10.下列属于文学理论五论的是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论。
A:对B:错答案:A第一章测试1.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奠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使文学理论产生了历史性变革。
()A:错B:对答案:B2.马克思从生存实践哲学的高度提出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认为人的本质力量是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对象化”是指人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体现在客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A:错B:对答案:B3.马克思认为人与动物的关系问题能够说明人类生命活动的特性,因而人的活动与动物的活动完全一致。
⽂学理论复习资料第七章⽂学接受第⼀节⽂学接受的构成⼀、读者的作⽤和地位与其说读者是某种“⼈”,⽏宁说读者与“作者”⼀样乃是⼈处于某种活动之中表现出来的主体性特质。
只有当个体(⼈)投⼊对⽂学阅读活动中,并表现出能动的主体性时,⽂学接受中的“读者”才得以⽣成。
“读者”的演化,古典时代:被忽视的读者,孟⼦:以意逆志亚⾥⼠多德:“净化”观念慷慨者逆声⽽击节,酝藉者见密⽽⾼蹈,浮慧者观绮⽽躍⼼,爱奇者闻诡⽽惊听。
刘勰:《⽂⼼雕龙?知⾳》然则我⾃做我之《⾦瓶梅》,我何暇与⼈批《⾦瓶梅》?全以我此⽇⽂⼼,逆取他当⽇的妙笔,则胜如读⼀部《史记》。
接受美学及其之后的“读者”⽂学作品⾸先是为接受者⽽写的。
……在作者、作品和读者这个三⾓形中,读者不只是被动的⼀端,⼀连串的反应,它本⾝还是形成历史的⼜⼀种⼒量。
读者的作⽤⽂学活动的主体*⽂学活动是⼀种开放性的精神⽣产活动,它存在于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要素之间的动态关系之中;作家和读者构成⽂学活动的主体。
主体特征: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主体是存在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的整体性的⼈,必然要受到⽂学活动以外的各种社会性因素的制约和决定。
*不同读者对同⼀⽂本的阅读,同⼀读者在不同时间、不同语境、不同⼼境下对同⼀⽂本的阅读,都会有或多或少的不同。
读者的主体性审美活动的主体性形象性(想象性)、情感性、⾃由读者的主体性对应的客体审美活动的⽅式审美活动的运思路线、顺序审美创造的思维⽅式⽂学接受中的读者与作者⽂学接受中的读者与作品⼆、从潜在的作品到现实的作品未经读者阅读的⽂学作品作为“物”的客观存在,仅具有潜在的审美意义。
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欣赏,潜在的⽂学作品的意义才能被激活,成为活的⽂学作品。
⽂学作品潜在的艺术魅⼒及其思想感情的深刻性、艺术上的微妙性,也只有靠读者积极的领悟、玩味,才得以实现。
第⼆节⽂学接受的过程阅读前的素养储备⽂本阅读与审美感受艺术鉴赏与审美评价⼀、阅读前的素养储备语⾔接受能⼒⽣活体验⽂学艺术修养接受动机,指在⽂学活动中,推动接受者进⾏接受活动的⼼理内驱⼒。
名词解释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文艺学,它是一门以文学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
2.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为研究对象,并将分析研究文学的普遍规律作为其根本任务。
3.文本:文本是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4.文学价值:文学价值是文学作品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主客观统一的产物,主要包括认识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等。
5.文学价值的“真”:文学价值的真,是指文学要通过合乎艺术规律的方式,将社会的真实状况、人生的真正面目、作家的真诚体验等表现出来。
6.文学价值的“美”:文学价值的美,是指文学在真和善相统一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需要,给人精神上的愉悦。
7.文学的功能定义:文学功能是文学价值属性的实际反映和体现。
文学功能存在的内在依据是文学的价值。
文学的功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存在于功能的系统之中。
8.文学创作(创作过程):是指作家从产生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到完成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的过程。
(这也是一部文学作品从内在心理体验到外在形式的形成过程。
)语言呈现:是作家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
(eg :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
眼中之竹山是指客观存在的竹子,而胸中之竹则是艺术构思过程中的艺术形象,至于手中之竹,已经是经过艺术传达之后的竹子,是画在纸上的画图,是最终完成的作品。
)王国维的隔与不隔:“隔”意思则是指艺术技巧使用的很拙劣,以致不能有效地调动读者情感,并使之升华为艺术情感。
“不隔”第一层含义是说文字运用得恰到好处,是读者能够直接体会到诗词中蕴含的内涵而感不到丝毫的文字障碍。
第二层含义是指用直书其事的方式作诗,不堆砌典故,使人不劳猜想就直接感知诗中蕴含的情感。
以善于观察为题的高中作文范文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观察能力,对于每一件事物都有着它独特的地方,只有当你去仔细观察时,便会得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不同方法,不同启发。
诗人关于观察宇宙人生,正因诗人有着好奇心,善于观察周边的事物,才得出了他的观点,入乎其内,故能写之,每一件事物如果你能把它渗入到其内部,那么你就能写下你所想要的东西,出乎其外。
故能观之。
如果对于一件事物你不能渗透它,那么你就只能在外观看着,慢慢探索着,正是人有了观察能力,才让世界变得繁,瓦特正因为他有着善于观察能力,注意身边小事物,才发明了蒸汽机,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牛顿正因为他的观察能力,好奇能力,才创立了万有引力定律,如果换成另外一个人也坐在苹果树下,一个苹果也砸在头上,我想这人如果没有好奇心,观察心,他一定不会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而是认为天上居然掉苹果,正好可以解解渴,而牛顿正因为他有着观察能力,才有了成就,而我们也同样如此,只有你关于观察,就能有一定的收获。
而我们在做人和处事方面也因如此,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在一些做人和处事方面,往往留一手,因为每一件事如果你太过于观察,你便会知道一些对于他人来说是不好的,而因此也会生气,出乎其外,故能高致,诗人正因懂得如此,才对宇宙人生有着不同的态度和方法。
每一件事物都有着两面性,有好的,也有坏的,观察好的,就能写之,不好的,则生气深其内部有好也有坏。
深其外有好也有坏,人的观察应有限度,在处事,做人方面我们都应该只想好的一面,把坏的一面永远抛弃,才能成功。
关于观察能使我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观察使得我们成功。
常听有些学生说:“我就怕作文,一提笔就头疼,总觉得没东西可写。
”有的干脆说:“我真不知道该写什么,从何写起。
”有的学生作文虽然也交上来了,但仔细一看,刚开个头,敷衍几句,就草草收场。
内容空泛笼统,不知所云。
针对这些情况,我常常鼓励学生,作文就是用笔说话,会说话就会作文。
文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文学心理学是研究文学作品中人物心理活动、创作心理过程以及读者接受心理的学科。
以下是一套文学心理学的试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 文学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什么?A. 文学作品的结构分析B. 文学作品的创作技巧C.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心理D. 文学作品的社会影响答案:C2. 以下哪位心理学家对文学心理学有重要贡献?A. 弗洛伊德B. 荣格C. 皮亚杰D. 马斯洛答案:A二、简答题1. 简述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
答案: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受到潜意识的强烈影响。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可以通过描绘人物的梦境、口误、遗忘等潜意识现象,来展现人物内心深处的冲突和欲望。
此外,弗洛伊德的理论还强调了性本能在人类行为中的重要性,这在许多文学作品中也有所体现。
2. 描述文学接受心理学中的“读者反应批评”理论。
答案:“读者反应批评”理论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被创造出来的。
这一理论强调读者的主观体验和解读在文学接受过程中的中心地位。
不同的读者由于个人经历、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差异,可能会对同一部作品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三、论述题1. 论述文学作品中人物心理描写的重要性及其对读者的影响。
答案: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心理描写是构建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作家能够使读者产生共鸣,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同时,人物的心理活动也是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性探索的窗口。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通过人物的心理描写,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深层含义,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情感上的共鸣。
四、案例分析题1. 以《安娜·卡列尼娜》为例,分析托尔斯泰如何通过心理描写展现安娜的内心世界。
答案: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托尔斯泰运用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了安娜在爱情、家庭、社会压力之间的挣扎和矛盾。
安娜对爱情的渴望与对家庭责任的忠诚之间的冲突,以及她在社会舆论面前的无助和痛苦,都被作者刻画得淋漓尽致。
文学作品与心理学解读文学作品是人类对生活和情感的表达和探索,而心理学则通过研究个体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来揭示人类的思维和情感机制。
文学作品与心理学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通过心理学的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情感表达。
本文将探讨文学作品与心理学解读的联系以及它们在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的示例。
一、人物心理的描绘与解读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是作者对现实人类心理的一种再现和创造。
心理学可以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言行和心理描写,解读其内心世界和心理过程。
以莎士比亚的剧作《哈姆雷特》为例,主人公哈姆雷特极度矛盾的内心世界成为了心理学家们的研究对象。
通过解读哈姆雷特的言语和行为,心理学家揭示了他的焦虑、抑郁和犹豫不决等心理状态,进一步探讨了这些心理状态对他行为的影响。
二、情感的表达与共鸣文学作品通过对情感的描绘和表达,能够唤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体验。
心理学的角度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情感的本质和表达方式。
例如,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小说《飘》中的爱情故事唤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
心理学家认为,小说中所描绘的情感冲突和思维过程与人类真实的情感体验紧密相关。
通过心理学的解读,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小说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冲突,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共鸣。
三、文学作品对心理学的影响文学作品不仅可以被心理学所解读,同时也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
心理学家们通过分析和研究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得出了许多有益的心理学理论和观点。
例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的许多概念和解释就来源于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
文学作品通过具体的故事和人物形象,帮助心理学家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类心理的复杂性。
四、心理学对文学创作的启示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文学创作提供重要的启示。
了解和掌握人类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模式,可以帮助作家更准确地刻画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和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通过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作家们能够更好地揭示人物的心理动机和心理冲突,使作品更富有深度和纵深。
文学理论(背诵版)填空:1.文学理论可以分为如下几种基本形态:文学哲学、_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2. 按照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由四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与读者。
3.文学活动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4.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它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5. 文学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6. 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是含混和含蓄。
7.灵感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__非预期性_____和_____转瞬即逝性___。
8.作家在艺术构思中常用的回忆方式是____直接回收法______、____挨次扫描法______-和_____按层次推论法_____。
9.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兴起于18世纪末。
10.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
11. 艺术至境三美神分别指文学意境、文学典型、文学意向。
12.文学意蕴层面包括历史内容层面、哲学意义层面、审美意蕴层面。
13.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化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抒情和文学抒情理论高度发达的产物。
14 .第二种风格观着重从风格形成的__内在根据_____来理解风格,把作家的_创作个性______与__作品风格____联系起来。
15.风格必须从__审美主体_____与___审美对象____的对应性角度上去理解。
16.“期待视野”是德国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姚斯的文艺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17.读者的文学接受大致可以分为发生、发展、高潮三个阶段。
18.文学接受的动机概括起来主要有审美动机、求知动机、受教动机、批评动机和借鉴动机五种动机。
19.文艺理论中“召唤结构”这一概念是由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提出来的。
20.在具体阅读现象中,误解可分为正误与反误两种情况。
21. 从文学接受的性质状况看,可分为鉴赏性接受、诠释性接受、批评性接受。
精神分析下史铁生的创作心理摘要:在国内,“知人论世说”是探晓作品内容主题与作者心理的一贯路径,认为作品是对客观实际的反映,而奥地利著名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另辟他径,把文学作品内容和本源归结于创作主体的深层心理,从而创设了分析文学作品的新天地与新视角。
本文将以史铁生作品为载体通过精神分析理论探索作者压抑升华的创作之路。
关键词:本能史铁生压抑升华弗洛伊德提出了具有创设性的压抑升华理论,即艺术是被压抑的欲望通过升华活动而得到替代性满足的表现。
他通过此理论利用深层心理学的方法对文学创作主体心理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文艺作品内容呈现的就是创作主体的深层心理,是本能欲望的宣泄,是创作主体内心欲望变形了的艺术化形式。
史铁生在遭受人生重创后,趋向死亡的本能占据了内心领域,处于死亡困境的漩涡。
经过一番思悟,生的本能才得以释放,终而把本能欲望投射于自身之外的对象——文学创作之上,“被压抑物”得以释放与回归,以此缓解了现实的痛苦与焦虑,本能欲望通过社会所允许的创作活动得以升华。
一、“死亡本能”现实化——困境弗洛伊德指出,人类精神活动的能量源自无意识的本能冲动,它作为内在动力进而推动个体的行为。
他把人类的基本本能概括为两类:生本能与死本能。
生本能得以抗拒死亡,从而保存并更新生命。
死本能是促使人类回归非生命状态的一股动力。
这两类本能虽作用迥然,然而却同时并生,此涨彼消,反之亦然。
当人在生活中未获得足够快乐,或精神压力造成生的痛苦时,人类生的欲望就较为薄弱,而此时在潜意识中的死本能所占比重较大,当死亡动机强烈到一定程度时,则会外化为现实中的相应事件。
当死本能转向外部现实之时,就会对他人他物产生仇恨并进行攻击。
史铁生双腿瘫痪之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 这是死本能所促发的攻击本能在《秋天的怀念》里的真实映射,更突显现实的困顿、命运的不公给作者带来的无尽创伤。
心理学与社会应用-------心理学在文学作品中的神秘身影格式塔心理学中,荣格认为在人格构造方面人的意识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即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的实质就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化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应对环境的基本方式,也既是大脑皮层所得以建立并且日趋稳固的神经联系通路。
他及其重视集体无意识对于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作用。
认为它是心理经验的先天决定因素,它促使个体以其本族祖先当时应对环境的基本方式处理当前的许多类似的反应活动。
从集体无意识理论出发,集体无意识在艺术家创作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艺术并不是艺术家个人的创造,而是集体造化的结果,是集体无意识成全了艺术家的悟性。
艺术家的创作冲动和激情都是来自无意识中的自主情绪,要成为一个艺术家,首先应当成为一个“集体的”人。
集体无意识和艺术家个人的命运和幸福是矛盾的,就像荣格所说的那样,是德意志民族的浮士德精神造就了歌德,某种集体无意识成全了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艺术家的悟性,是他们创作出《最后的晚餐》、《摩西》和《维纳斯的诞生》等名著。
荣格在考察了文学创作的基本模式后,提出了“心理的”和“幻觉的”两种创作类型,后者的素材主要源自无意识,尤其是集体无意识领域,是常人难以领悟的,象征和代表了人类共同命运的永恒的东西,具有超越个人和时代的价值。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以及对它解读上,心理学有着极其重要以及显著地作用。
由于心理学的意义并不直接体现在文学上,所以我们一般很难清晰的抓住他的要髓,然而,我们确实能清晰的感知到他的从在,并且感受到他的强大的牵引力。
因此,我们说心理学在文学作品中有着神秘而美丽的身影。
因此,此片文章的内容旨在讨论心理学在文学创作和解读上的作用.1、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影响:我们从创作动机以及创作思维和创作环境三个方面来讨论这个话题1·1、创作动机1·1·1 需要是行动的源泉。
文学需要是人类自我实现的情感需要,它即联系着生命存在与发展的生理的、社会的欲求,也是人类追求精神自由的必然选择。
名词解释:1、俄狄浦斯情结:是弗洛伊德的著名论点。
即人从儿童时期就有了性的意识,男孩的恋母弑父的情意综,就是俄狄浦情结。
弗洛伊德认为,每一个儿童都有爱母恨父的感情,这在作家艺术家的童年表现得更加明确,俄狄浦斯情结是作家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的原始动机。
在弗洛伊德看来,俄狄浦斯情绪不仅适合于说明每一个作家的童年经验及其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同时,俄狄浦斯情结对于说明整个人类童年时代的普遍精神倾向也很有意义,人类的一切文化创造无不发源于俄狄浦斯情绪。
2、母题:母题是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因素,它可以是一个事件,一种模式,一种手法,一种叙述程式或某个惯用语。
关键是,“母题”必须是一种程式化、惯例化的文学传统,这也是它与主题的基本区别。
3、童年经验指“童年体验”。
童年经验是指一个人在童年(包括从幼年到少年)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包括童年时的各种感受、印象、记忆、情感、知识、童志等。
4.缺失性体验:缺失体验是指主体对各种缺失(精神的和物质的)的体验。
人有七种不同的需要,如这些需要未能满足,就是个体的缺失。
缺失即未满足,此时主体为克服缺失、求得满足,会调动自己的各种心智力量,因此,缺失性体验不仅包括着情感的反应,也包括认知活动的变化。
5、决定论原则:人的心理和意识是属于个人的,是有个体性的,同时又是受社会生活所制约的在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看来,心理决定于生活方式,并且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它总是积淀着社会文化历史的蕴含。
6、审美相似律:就是使人将本来与人无涉的外在事物变为主观存在,再由主观存在升华为新的客观存在的心理规律。
7、集体无意识:这是弗洛伊德的学生荣格提出的理论。
荣格的人格结构理论把人格(人的精神世界、心灵)分为三个层次: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用荣格的话来说就是“并非由个人获得而是由遗传所保留下来的普遍性精神机能,即由遗传的脑结构所产生的内容”。
“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从来就没有出现在意识之中,因此也就从未为个人所获得过,它们的存在完全得自于遗传”。
一、单项选择题:1.推动和影响文艺心理学发展的两股主要潮流是:心理学(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文主义思潮2.认为文学艺术是人的性意识升华的产物的是弗洛依德3.贝里尼提出的最著名的文艺心理学理论是(唤醒理论)4.以下不属于朱光潜著作的是(A)A.《论诗三札》B.《变态心理学》C.《文艺心理学》D.《悲剧心理学》这三本书的出版,特别是《文艺心理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现代形态的文艺心理学形成。
5.文艺心理学的核心观念是体验,体验的核心是(A情感)6.阿恩海姆在文艺心理学上的贡献不仅是提出了知觉概念,而且在研究绘画时还提出了著名的(简化原则)7.马斯洛审美需要是高级需要的是(D)A.第一个层次B.第二个层次C.第三个层次D.第四个层次8.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作为研究指导的学派的是(B社会历史文化学派)9.认为艺术创造的动力来自幼儿的“自卑”情结以及追求“优越”的动机的文艺心理学家是(B阿德勒)10.童年经验对于艺术家的创作(B主要是积极意义)11.艺术家保持“赤子之心”属于(C.归依体验)12.“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说此话的人是(A荣格)13.癫狂状态往往是(A无意识创造的突发)14.一般来说,形象范式的生成主要与个人无意识的作用有关15.反映事物本质化属性的范式被称为属相范式16.陌生化主要是从读者的阅读效果谈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的特性17.批评家的心理特征之一是富有(攻击性气质)18.大雁南归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表现的母题是(怀乡)19、奠定现代心理学基础的心理学流派是(B、实验心理学派)20、认为文学艺术是人的性意识升华的产物的人是(弗洛伊德)。
21、文艺心理学研究的中心内容是(D、审美体验)。
22、20世纪影响最大的文艺学流派是(C、精神分析文艺心理学)。
它独特的贡献在于揭示了人的心理结构中无意识的新大陆及其对艺术创作和审美的作用。
23、“净化说”(宣泄说)的提出者是(亚里士多德)。
习题六:文学生产一、名词解释1、精神生产人类生产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就是说,精神生产是人通过意识活动对外部世界进行观念性的思索或体验,并在此基础上凭借符号创造新的观念世界的活动。
2、艺术生产是人对世界的审美活动,是一种意识形态生产,它建立在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感受的基础上,以审美情感去体验、发现和反映世界的美,形成对世界的审美意识并运用艺术符号将其物化,创造一个独特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形象世界的活动,让人不仅受到美的陶冶,而且让人认识世界,弘扬人的价值。
在各种精神生产中,艺术生产是一种最富于创造个性的“真正自由的劳动”。
3、文学创造的客体指作家体验过的、具有整体性和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是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总和。
文学创造的客体即文学的反映对象。
4、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文学创造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动地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这就是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从而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
5、文学创造的主体指处于文学创造活动中并具有主体性即自由自觉的创造者。
文学创造的主体作为具体的社会人,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6、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文学创造主体从选择具体客体开始到对具体客体的重塑整个过程,始终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
创造主体对具体客体的选择总是或明或暗地受到当时社会生活的情势(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和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等等多种生活因素)的规定和制约;在具体创造过程中,创造主体的一切创造性活动,包括虚构、想象、情感投射、观念移注等,都不可能离开具体客体进行纯粹任意地胡编乱造和情感发泄;甚至创造过程中客体还会改变主体原先的构思。
从这个角度说,文学创造主体“客体化”了。
7、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的内在动力。
具体言之,创作动机是由作家的内在需要所鼓动,在作家心理失衡的情况下形成易感点,与某种外部刺激相迎合之后所带来的极强的行动力量,并对整个创造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或隐或现的意图或意念。
文学与心理学的交叉研究文学与心理学作为两个不同领域的学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们似乎都各自独立地发展着。
然而,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文学作品和心理状态之间关联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文学与心理学结合起来进行交叉研究。
这种跨学科研究的方法将带来新的发现和洞察,丰富了我们对文学和心理学的理解。
文学作为一门艺术形式,通过文字艺术的表达方式,传递着丰富多样的情感和思想。
人们读书不仅是为了获得娱乐和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和语言来体验和理解人类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心理学则是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通过实验和调查等方法,揭示人类的心理机制和行为规律。
文学和心理学在表达方式和研究方法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但二者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方面,文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反映了社会和个体的心理状态,包括情绪、思想和行为。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心理学家可以探索作家创作背后的深层心理动机和经验。
例如,通过分析一个作家的小说作品,心理学家可以推断出作家可能存在的心理偏向、愿望和情感状态。
同时,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展开也可以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丰富的案例素材,帮助心理学家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
另一方面,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也可以为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文学研究者理解作家在创作中运用的特定技巧和手法,以及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物和情节背后隐藏的心理模式。
通过心理学的实验和调查方法,研究者可以揭示文学作品对读者情感和心理状态的影响,进一步探索文学与心理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文学和心理学的交叉研究还可以应用于临床心理学领域,以更好地理解和帮助人们处理心理困扰和情感问题。
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创作,人们可以通过情感共鸣和情节模仿来探索和识别自己的内心世界。
文学可以作为一种表达情感、化解心理压力的工具,有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
总之,文学与心理学的交叉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人类情感和心理状态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