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在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中的应用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58.50 KB
- 文档页数:9
商业健康险与社会医疗保险协调运作研究——与奥巴马医改方案相比照蒋宇华【摘要】Under the nationwide health-insurance system of China, the commercial health insurance faces the tendency to become the coupling of social medical insurance, and it is necessary to find out how they could coordinate with each other. The concept "COUPLING" applied to insurance study can be understood as that 2 or 2 more types of insurances interact and coordinate with each other in supplies regulating and resource complementary by exchanging insurance funds and insurance service resources. It aims to jointly promote the connection of health and medical needs from the insured and effective insurance coverage. This paper digs out the bright points, which are beneficial to national welfare and people's livelihood, from Obama Health Insurance Reform Act, to put forward 4 pieces of policy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enlightenment for the coordinative development of health insurance and social medical insurance in China.%在我国全民医保体系下,商业健康险的发展趋势是演变为社会医疗保险的耦合体,研究两者如何协调运作势在必行."耦合"这个概念运用到保险学上,可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险种在调剂余缺、资源互补上存在紧密配合和相互影响,通过相互作用从一侧向另一侧传输保险资金,再由相反方向从另一侧向该侧让渡保险资源,共同促进广大受众的健康和医疗需求与有效保险保障的对接.本文通过挖掘奥巴马医改方案中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亮点,根据其对我国协调发展健康险和社会医疗保险的启示,提出四点政策建议.【期刊名称】《中国医疗保险》【年(卷),期】2015(000)010【总页数】4页(P64-67)【关键词】全民医保;健康险;社会医疗保险;耦合;奥巴马医改【作者】蒋宇华【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北京 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40.684;C913.72010年,美国约有1.95亿人通过商业健康保险获得保障,占总人口的64%;政府主办的各种医疗保障项目(包括Medicare、Medicaid、MHS保健管理制度等)仅负责老、穷、残等特殊群体的医疗保障,覆盖人数不足总人口的30%。
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 (一)近年来,随着全民健康意识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生活中的健康问题。
为了更好地保障自己的身体健康,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保险和健康管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讨论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的相关问题。
一、健康保险健康保险指的是为了保障人们身体健康而购买的保险。
其主要服务包括疾病治疗、医疗救助、健康评估及预防保健。
健康保险一般分为商业健康保险和公共健康保险两种。
商业健康保险是指人们通过购买商业保险来实现健康保障的方式,而公共健康保险是指政府建立的医疗保障体系。
二、健康管理健康管理是指人们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评估、监测、预防、干预和改善,从而实现身体健康和生命质量的提高。
健康管理主要包括健康检查、健康评估、健康干预、健康教育等方面。
健康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健康促进、疾病预防、降低医疗费用等目的。
三、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的关系健康保险和健康管理在实现个人身体健康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健康保险在疾病治疗、医疗救助方面能够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避免个人为了医疗而因经济负担过重而影响治疗效果。
而健康管理则更加注重疾病预防和早期干预。
通过定期的体检和评估,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干预预防,避免疾病的发生和进展,从而降低个人的医疗费用。
四、发展方向随着社会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人民对健康保险和健康管理的需求会越来越高。
未来,健康保险和健康管理将成为医疗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商业健康保险市场将会进一步的扩大,政府将会加强对公共健康保险体系的建设和管理,而健康管理服务也将会逐步走向家庭、企业等多领域,以更为个性化、全方位的方式向人们提供服务。
综上所述,健康保险和健康管理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方面具有不可小的作用。
我们应该加强对该领域的投入和研究,不断为人民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为构建“健康中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外溢保单”视角下我国健康管理在健康保险中的应用探究周好保险职业学院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健康管理型保单出 现在我国保险市场上,健康管理和健康保险 已经处于融合发展的阶段。
本文通过对具 有“外溢效果”的健康管理型保单在不同国 家和地区的应用现状进行探究,试分析我国 健康管理在健康保险中发挥的作用,并针对 二者融合现状提出措施建议。
一、我国健康管理和健康保险的融合现状近年来,我国健康保险业无论是内部环境还是外部环境均发生了深刻变化。
2019年11月12日新修订的《健康保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在进一步规范健康保险经营的同时,还基于健康管理相关的内容大力推动健康保险发展,鼓励保险公司提供创新型健康保险产品,对促使健康保险行业服务于“健康中国”战略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其实早在文件修汀前,在我国,健康管理产业和保险业二者早已产生紧密的联系并持续协同发展。
健康管理和健康保险协同发展可以帮助解决3前健康保险和健康服务领域诸多难题,有利于构建新的商业运营模式,打造涵盖保险、健康管理与医疗服务的全产业链,帮助保险企业形成从保险销售到健康管理的完整闭环(苗双麒等,2018)。
总的来说,健康管理在健康保险领域中在作为风控手段降低赔付率、延伸保险服务、拓宽保险投资领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王陇德,2019)。
第一,保险公司为提升盈利能力以及收人的稳定性,把健康管理作为一个强有力的—------------------------------2021年4月•上海保险57f理论与实践Theory & Practice手段来使用,力求让客户多注意自己的身体 健康状况,而这种干预造成的可量化的财务 结果就是赔付率的降低。
第二,健康管理已经作为一项增值服务 被众多保险公司应用到实践中。
如中国人 民健康保险公司以“互联网+健康保险+健康 管理”的运营模式,整合了一些线上线下的 医疗资源,实现了资源互通式的健康管理服 务;中国平安早在2015年上线“平安好医生”A P P,以医生资源为核心,为用户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目前,众多保险公司会在产品中 融人就医绿色通道、二次诊疗意见、癌症筛 查、基因检测等增值服务来增加客户黏性。
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的结合模式是指将传统的医疗保险和健康管理相结合,以提供更全面、更个性化的医疗保健服务。
这种模式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预防保健:通过健康管理服务,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并提供相关的预防保健建议和指导,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2. 诊断治疗:在需要医疗服务时,健康保险公司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诊断治疗服务,包括预约挂号、住院安排、手术安排等。
3. 康复护理:对于已经患有疾病的患者,健康保险公司可以提供康复护理服务,帮助他们恢复身体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
4. 数据分析:通过对大量的医疗数据进行分析,健康保险公司可以更好地了解客户的健康状况和需求,从而制定更加精准的保险方案和服务策略。
总之,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的结合模式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加全面、个性化的医疗保健服务,同时也可以提高保险公司的效率和盈利能力。
对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现状以及发展的研究摘要: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商业健康保险对“广覆盖,低水平”的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充作用在我国的医疗保障系统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分析了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希望能对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以及整个医疗保障系统的构建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商业健康保险公共医疗保障管理式医疗一、序言商业健康保险是指以被保险人的身体为保险标的,保证被保险人在疾病或意外事故所致伤害时的直接费用或间接损失获得补偿的保险,包括疾病保险、医疗保险、收入保障保险和长期看护保险。
在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中,商业健康保险对“广覆盖、低水平”的基本医疗保险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并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个性化及高端化的需求必然会使商业健康保险越来越重要。
然而目前我国商业健康保险仍处于起步阶段,覆盖范围和所起作用较小,因此加强对商业健康保险的研究和加快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对于整个国家的医疗保障系统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随后借鉴国外经验对我国商业健康保险业的发展提出了可行性建议,以期能够为完善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有所帮助。
二、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现状1998年12月14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中国商业健康保险业务才全面展开,1999年中国商业健康保险保费达到207.8亿元。
时至今日,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呈现出以下三方面特征:(一)规模小、覆盖率低、发展速度比较慢我国健康险保费收入从2005年的312.3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677.5亿元,实现了较快增长,但是与整个保险保费相比明显占比较小。
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在整个保费收入中占比不仅低,而且还有逐年降低的趋势,商业健康保险收入占比从2005年的6.34%降低到2010年的4.66%。
这表明我国商业健康保险规模较小,覆盖人群也不足10%,目前在我国医疗保障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仍然较为有限。
健康管理与健康保险医疗费用风险控制的探讨摘要:医疗费用风险未能实现有效控制成为束缚当前健康保险业发展的瓶颈因素。
本文首先对医疗费用风险的成因进行分析,然后从健康管理和健康保险相结合的角度,对现阶段保险公司如何做好医疗费用风险控制提出具体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健康保险医疗费用风险健康管理一、我国健康保险市场的发展现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以普遍提高,因而对健康保障的需求日益旺盛。
在政府实施的基本医疗保险只能提供基本保障的情形下,巨大的医疗保障需求给商业健康保险提供了非常大的市场空间。
然而,现实中商业健康保险业务的发展却与人们的期望相差很大。
2011年全国卫生总费用达24269亿元,其中,个人卫生支出的比重为34.9%,政府预算和社会卫生支出的比重分别为30.4%和34.7%。
同年度全国健康保险保费收入为691.72亿元,保险赔付支出为359.97亿元,健康保险的保费收入占卫生总费用的2.85%,健康保险赔付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只有1.48%。
健康保险市场呈现出如此现状:一方面,居民的医疗保障需求旺盛,但却无法获得切实的保障,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在健康保险业务上竞争激烈,但不少健康保险仅作为其他寿险产品的附加险,属于亏欠赚吆喝的险种。
这种现状与健康保险经营缺乏外部鼓励性政策支持有关,但更与该险种特殊的经营风险有关--健康保险是保险人通过收取保险费来承保被保险人发生伤病后的医疗费支出、收入损失和护理费用风险,实际的医疗费用给付经常会偏离健康保险精算预期的假设,这就是健康保险经营风险的主要来源,即健康保险经营风险的控制主要表现为对医疗费用风险的控制。
二、健康保险医疗费用风险的成因分析1.疾病谱的变化现代生活行为方式的变化、老龄化和城镇化的推进,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气管炎等慢性病患者的人数快速上升,而这些慢性病的共同特点是发病时间长,需要持续、高额的医疗费用支出。
2.医疗技术的进步随着当代科技和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不断推出,这些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临床诊治水平,使过去视为不治之症的病人获得了治愈或延长了生存时间,同时也扩大了医疗费用支出。
健康管理在健康保险中的作用健康管理是现代医疗保健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综合运用医学、心理学、营养学等多学科知识,为个体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健康服务。
在健康保险中,健康管理的作用愈发凸显。
健康管理在健康保险中的作用是提高保险的质量和效益。
传统的健康保险主要是在人们生病后提供医疗费用的报销,但这种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健康问题。
而通过健康管理,保险公司可以提供更加全面的健康服务,包括定期的体检、健康评估、个性化的健康指导等,帮助被保险人预防疾病的发生和恶化,从而减少医疗费用的支出。
健康管理在健康保险中的作用是促进人们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观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的健康。
而健康管理作为一种专业的健康服务,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提醒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行为,如合理饮食、适度运动、规律作息等。
通过健康管理的引导和指导,人们可以更加自觉地关注自己的健康,积极参与到健康管理中来,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健康风险的出现。
健康管理在健康保险中的作用还体现在提高保险公司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传统的健康保险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健康服务的需求,而健康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健康服务形式,可以为保险公司带来更多的利润。
通过提供健康管理服务,保险公司可以吸引更多的客户,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增加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
健康管理在健康保险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它不仅提高了保险的质量和效益,促进了人们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还提高了保险公司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健康管理将在健康保险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实现全民健康的目标。
健康管理与健康保险的关联性分析健康管理与健康保险的关联性分析健康是每个人都追求的宝贵财富,而健康管理和健康保险是现代社会重要的健康保障手段。
健康管理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对个体进行全面、持续的健康监测、评估和干预,以维护和提升个体的健康状况。
而健康保险则是一种风险转移机制,个人缴纳保费后,当发生保险事故时,由保险公司承担相应的经济风险。
本文将探讨健康管理与健康保险之间的关联性。
一、健康管理与健康保险的共同目标健康管理和健康保险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它们的共同目标都是为了保障个体的健康。
健康管理通过健康评估、预防措施和健康指导等方式帮助个体提高健康水平,减少疾病的发生。
而健康保险则通过对个体的意外伤害和疾病进行经济赔偿,减轻个体负担,保障其在健康危机时的财务安全。
二、健康管理与健康保险的互补作用健康管理和健康保险在实践中存在着互补的作用。
健康管理通过监控个体的健康指标和生活习惯,及时发现并纠正不健康的行为,从而降低疾病风险。
而健康保险则在个体患病时提供了经济帮助,使得个体能够更好地获得医疗服务,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为个体的健康提供保障。
三、健康管理与健康保险的协同效应健康管理与健康保险的结合能够实现更好的协同效应。
健康管理通过定期的健康评估和干预,可以及早发现潜在的疾病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从而减少医疗费用和经济负担。
同时,健康保险提供了经济补偿,使得个体在发生疾病时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和康复,保护生命财产安全。
四、健康管理与健康保险的推广与应用面对日益严重的健康问题,健康管理和健康保险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手段。
政府可以加大对健康管理和健康保险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健康保障的认知。
同时,医疗机构可以建立健康管理中心,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
保险公司则可以推出适应个体需求的健康保险产品,提高产品的覆盖率和保障水平。
综上所述,健康管理与健康保险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关联性。
健康管理与健康保险融合发展的问题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发展,健康管理和健康保险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话题。
健康管理与健康保险的融合发展,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还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全面和有效的健康保障。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会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健康管理与健康保险融合发展需要建立更加全面和细致的健康管理体系。
传统的健康管理主要依靠医院和医生来实施,健康保险则主要关注医疗费用的报销。
而健康管理与健康保险的融合需要建立一个更加全面的健康管理体系,包括对健康数据和健康风险的监测、个性化的健康管理计划制定、健康风险评估和防范等方面。
这就需要医院、保险公司、健康管理机构等多方合作,共同建立一个完善的健康管理系统。
其次,健康管理与健康保险融合发展还需要解决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的问题。
随着健康数据的不断增加和应用,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如何确保健康数据的安全和隐私,成为健康管理与健康保险融合发展中一个重要的挑战。
为此,可以建立更加健全的数据保护机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数据安全防护措施,保障健康数据的安全和隐私。
此外,健康管理与健康保险融合发展还需要解决信息不对称和风险分担不均的问题。
在健康管理与健康保险的融合发展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风险分担不均,可能会导致某些个体受益不均、风险不均,甚至出现道德风险和道德风险等现象。
因此,需要加强信息共享和透明,建立更加公平和公正的制度,确保所有参与者的权益得到保障。
最后,健康管理与健康保险融合发展还需要加强跨界合作和创新。
健康管理与健康保险的融合发展需要不同领域的专家和机构共同参与,需要跨界合作和创新。
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合作,才能更好地解决健康管理和健康保险融合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健康管理和保险服务。
总之,健康管理与健康保险的融合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课题。
健康管理在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中的应用研究社会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医保)和商业健康保险(以下简称商保)是国家运用保险机制对全社会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进行有效保障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它体现了政府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关爱和重视。
从一定意义上说,医保与商保的工作效果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与生命质量,关系到国民生产总值,甚至关系国家的安定团结。
医保与商保的工作效果是受许多因素影响的,其中费用的控制问题是核心问题。
如何既能高质量地满足群众的健康需求,又能有效地将费用控制在提供保障一方能够承受的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根据发达国家走过的历程和我国医保与商保的现状表明,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导致医疗费用快速上涨的根本原因,从而从根本上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那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方法和措施,才能达到既满足群众的医疗健康的需求又控制医疗费用支出这一目的?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导致医疗费用上升的主要原因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迅速上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疾病谱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头号杀手。
以下几组数字可充分说明这一点:●据卫生部门统计,我国疾病死亡谱发生了重大变化。
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总死亡人口中约有24%死于生活方式疾病;到90年代末,则有约70%的人死于生活方式疾病。
● 2004年10月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的调查报告显示,慢性病患病率上升迅速,几种主要慢性病患病人次达到近6亿,其中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1.6亿多;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2.6%,空腹血糖受损率为1.9%。
糖尿病现患病人数2000多万,另有近2000万人空腹血糖受损;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估计超重和肥胖的人数分别为2.0亿和6 000多万;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8.6%,估计血脂异常现患人数1.6亿。
●据《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的资料显示:我国2003年的卫生资源消耗达6500多亿元,因疾病、伤残等造成的损失大约8000多亿元,两项合计接近14000亿元。
在这惊人的数字中,与生活方式相关的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慢性病的医疗支出占30%以上,是十年前的5倍。
● 2004年5月22日,第五十七届世界卫生大会做出的《饮食、身体活动与健康全球战略》决议中,预计到2020年慢性病引起的死亡率、发病和残疾将占所有死亡的73%(比2002年上升13%)和全球疾病负担的60%(比2002年上升13%)。
这种状况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遏制,将给国家的安定团结和百姓的生命健康带来重大隐患。
2、慢性病防治中存在的根本性问题(1)只对症不对因。
众所周知世界公认的慢性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膳食总量过多或膳食结构不尽合理,畜肉类及油脂消费过多,谷类食物消费偏低;二是缺乏体力活动。
既然慢性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上述两方面,那么我们的治疗和预防就应该从这两方面着手。
而目前我们对慢性病的治疗一般是对症治疗即血压高了降血压,血糖高了降血糖,很少涉及病因的治疗。
致使病情不能从根本上好转,医疗费用居高不下。
(2)重治疗轻预防。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这是我国医疗卫生一贯倡导的方针。
但在现实中,人们往往注重的是有病才看病。
在医疗实践中,医生往往也是重治疗轻预防,预防和治疗严重分离:注重对疾病的治疗,忽视对健康危险因素的控制与管理,即大量代紊乱的亚健康人群得不到预防、控制;注重对患者药物治疗,忽视非药物干预。
应该说,重治疗轻预防这种做法是导致我国慢性病及其并发症发生率急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在我国,政府有关部门近年来也一直在积极倡导“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的就医模式。
但由于缺乏有效的防治技术与社区缺乏技术人员,致使慢性病患者不是在社区,而是在大医院接受专科治疗。
其结果是慢性病患病率越来越高,效果控制不理想,医疗费用一路攀升。
3.缺乏慢性病控制的适宜技术不少医生也深知合理饮食与适量运动对慢性病防治的意义十分重大,但却普遍缺乏如何指导慢性病患者进行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的技术和技能。
其原因在于:第一,由于医生多年来从事以诊断和药物治疗为主要工作,致使他们对慢性病预防的知识知之甚少;第二,我国在慢性病防治的研究上起步较晚。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十年前,温饱问题还是我国国计民生的主要问题。
饮食结构的不合理在由温饱向小康过渡中是普遍现象。
这一现象导致的慢性病发病率上升也是近几年才出现的。
因此,我国在慢性病防治的投入上相对滞后也就在所难免;第三,慢性病防治的有效手段在世界上都是未被攻克的难题。
尤其是在运动量的掌握与监测上以往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监测手段,致使患者和医生对运动量的把握与调整上很难做到量化管理。
综上所述,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了慢性病发病率的上升;只对症不对因的治疗与重治疗轻预防等,导致了医疗费用的居高不下;缺少适宜的慢性病防治技术,是慢性病不能针对病因治疗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引入适宜技术是慢性病防治的必然1、健康管理是慢性病防治的有效手段上述表明,如果不在技术上、制度上进行创新,不引入新的措施和方法从源头上控制减少慢性病的发生率,我们就很难实现“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服务”这个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也很难使商保走上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措施和手段能够担当起这一重任?是健康管理。
1973年,为遏制医疗费用的不断增长,美国政府颁布了《健康维护组织法》,鼓励通过健康管理等措施来控制疾病的发生率,降低医疗费用。
为此,各州相继建立了许多健康维护组织(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 HMO)与优先选择提供者组织(Preferred Prvider Organizations PPO)。
经过近20年的努力,1990年美国的医疗费用从以前的2位数年均增长速度降至为低于2位数,到1996年达到40年的最低点为4.6%。
这说明健康管理对于降低医疗费用的支出是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
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对慢性病患者实施健康管理是一种必然。
2.什么是健康管理(1) 健康管理的涵健康管理是指采用一、二、三级预防并举的措施,对个人及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
其目的是要调动其自觉性和主动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改善效果,保护和促进人类的健康,真正达到防治疾病的发生,提高生命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的目的。
健康管理有三个特点:一是始终以控制健康危险因素为核心;二是一、二、三级预防并举;三是健康检查监测(发现健康问题)、健康评价(认识健康问题)、健康干预(解决健康问题)三个环节不断循环运行,使人走上健康之路,能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
(2) 健康管理的组成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健康体检收集健康信息,进行健康监测。
收集个人的健康及生活方式相关的信息,发现健康问题,为评价和干预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第二部分:健康危险因素评价。
对个人的健康现状及发展趋势做出预测,以达到健康警示的作用,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为干预管理和干预效果的评价提供依据。
第三部分:健康危险因素干预管理与健康促进。
通过个人健康改善的行动计划及指南对不同危险因素实施个性化的健康指导,这是解决健康问题最实质性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整个健康管理过程的核心部分和核心环节。
健康信息收集、监测与危险因素评价有助于我们对客户的健康状况及其发生疾病的危险性进行较为充分的了解与掌握,有利于我们实现保前和保中的风险控制。
健康危险因素干预管理与健康促进,有助于从源头上控制疾病发生率不断增长的风险,这势必将大幅度减少医疗费用的支出。
因此,这是实现保中与出险后的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
(3)健康管理的核心容健康管理三个环节中,最为关键和核心的是第三部分?行为干预。
当前行为干预的核心是饮食和运动问题。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的调查报告指出:膳食结构不合理和缺乏体力活动是慢性病的根本原因。
世界卫生大会的健康战略已从1992年的“人类健康四大基石”发展到《饮食、身体活动与健康全球战略》。
该《战略》中明确提出,要研究饮食、体力活动的监测评价问题。
这里包含两个问题:一是如何科学倡导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二是如何有效监测、分析与评价合理饮食、适量运动。
目前在医学界解决这两个问题尚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量化管理技术。
往往在理论上、口头上的泛泛指导,行为干预难以落到实处,也很难实现健康改善的效果。
我们认为,当今贯彻《饮食、身体活动与健康全球战略》、健康管理的核心可以解读为十二个字:能量平衡、有效运动、量化管理。
能量平衡、有效运动是目的,量化管理是实现目的的手段。
3、知己健康管理的核心理论与技术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与耀华康业科技发展紧密合作,经过6年对慢性病防治技术的研究,总结出一整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健康管理的理论与技术,集中体现在对健康管理的核心容?能量平衡、有效运动、量化管理的理解和实际操作中。
(1)能量平衡大量的研究和现状表明,导致慢性病患病率越来越高的罪魁祸首是能量过剩,能量平衡的关键是调整饮食量和运动量。
目前大多指导膳食摄入量采用的是按体力劳动强度标准来确定的。
在信息化、现代化高度发达的今天,体力劳动分级已经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
所以,以此为基础来实现能量平衡是不太适宜的,它很难对每个人实施个性化指导与管理。
我们主的能量平衡是以监测实际运动能量消耗为依据的。
人体能量消耗由三部分组成:基础代、食物特殊动力作用、身体活动能量消耗。
前二者能量消耗可由公式推导出来,唯有身体活动能量消耗是个变量,不同的人不一样,即使同一个人每天也不完全一样。
因此,监测身体活动能量消耗就可获得总能量消耗量。
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其体重、体质情况来决定每天的摄入能量,并根据身体活动消耗情况随时调整,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每日摄入和消耗能量的平衡。
(2)有效运动什么是有效运动?简单地说,“有效运动”就是适宜的“有氧运动”。
有效运动这一概念是我们多年来在慢性病防治研究中创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概念。
它与大家熟知的“有氧运动”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大家知道,“有氧运动”是美国的库珀博士(Dr.Kenneth H.Cooper)首先提出的。
它是指由人体大肌肉群参加的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要求运动者的运动心率大约在最大心率的70%-75%之间,而且每天运动的累计时间不能少于30分钟,每周运动次数不能少于3次。
只有达到这样的运动时间和频率,才能有效增强耐力素质。
库珀的有氧运动理论经过40年的实践,使上世纪60年代曾猖獗美国并导致死亡率第一位的心血管病早在上世纪80年代前就得到了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