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1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53 MB
- 文档页数:10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楼宇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一、人文主义概说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要从最根本处入手才能把握它的总体方向,而中国传统文化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人文精神。
(一)以人为本中国传统文化如果我们从整体上来把握的话,那么人文精神可以说是它最主要的和最鲜明的一个特征。
那么所谓人文精神呢,我想它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根本,当然我们还需要说明一下的就是这儿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间的人文精神,跟现代社会特别是西方社会常常讲的人文主义或者人本主义,等等的概念,应该说不是完全相同的,但是呢,它也有相同之处,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讲现在西方的人文主义或者人本主义跟中国的传统的人文精神也有相联系地方,从某一个角度来讲也可以说是从它的发展来看,也吸收了中国的这种传统的人文精神,把它发展起来的。
因为这个在西方来讲,它的人本主义或者是人文主义是从近代开始提出来的,那么当时在西方近代提出来这个主义的时候,就是针对于西方中世纪的以神为本的,因为在西方中世纪神权超过世俗的王权,一切都要以神的意志为根本的这样一个情况。
这样一种文化或者说是,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西方的中世纪主义称之为神文主义或者神本主义,凡是不符合神的上帝的思想的文化的都要受到宗教裁判所的裁判,甚至于被处死。
所以西方在进行近代向近代社会迈进的时候,在思想文化上面也进行了一次革命,最初呢,就有它宗教内部的革命,然后又有整个社会的启蒙运动,而在这个启蒙运动中间,那么西方在迈向近代,它主要是从这样几个方面来吸取营养,一个就是从西方的传统文化中间,古代的希腊罗马文化中间去吸取它的营养,另外一方面,它是向东方的文明中间来吸取它的营养,因为当时西方宗教改革之后,有一批天主教的传教士来到东方,其中也有来到中国的,那么在这一批传教士中间他们把中国的这些当时流行的理学,以及中国传统的儒家的思想等等这些经典也传回到了欧洲,那么欧洲的这些启蒙思想家看到了中国的这种文化,他们感觉到这是一个以道德为本的,以人的自我提升为主的,这样一种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下)楼宇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三、天人合一(二)儒家论述天人合一的一个中心命题就是: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自周初以来形成的“以德配天”的天人合一观中,其伦理道德色彩大大超过宗教色彩。
(一)疾敬德那么这是讲人跟自然之天的合一,那么我刚才讲的天人合一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就是人跟天命之间的合一。
人们理解的天命都是一种好像是一种神秘主义的或者是一种对于上帝,因为天命有的时候我们也成为上帝,帝好象也是一种神的一种信仰,那么我想现在首先我们要了解人跟天命之合一的核心是个什么东西?刚才讲人跟自然合一的核心是顺自然,那么人跟天命之间的合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它的核心就是叫“疾敬德”,疾是疾病的疾,也就是迅疾的疾,非常迫切,敬是恭恭敬敬的敬,德品的德,疾敬德的意思就是说你要把提高你的德放在最重要的地位。
这个概念,这个观念起源于殷末周初,它的起因就是因为周初,周初总结了下上两代他们亡国的经验教训提出来的,这个在《尚书》的召诰这篇文章里面,有一段告诫周王的文字,就是要周王牢牢记住夏、殷亡国的教训,要注重自己德行的提升,所以他一块是就讲王敬所作,不可不敬德,你要有所作的话,首先要敬德,要重视这个德,他说我们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我们不能忘记,夏和殷的经验教训,监就是作为一面镜子,我们有监于夏和殷,他说我们不能够随便说,我们不敢随便说,夏和殷没有天命保佑他们,我们不能这样说,我们不敢说,或者不敢说夏和殷没有天命保佑他们,但是,由于他们惟不敬厥德,乃早堕厥命,由于他们没有很火地来提升他们自己的德,所以他们就亡了,亡国了,早堕厥命,他那个国家就亡了,亡命。
所以根据夏殷这两代的这样一种经验教训,那么我们要只有把德放在最重要的地位,那么才能够祈天永命,才能够祈求天来永远的保护我们的命,那么也就是保护我们的国命,国命长久才能够保护我们国命长久。
在《尚书》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这种总结钱朝的兴起和灭亡的这样一种经验教训,可以说都是总结它为什么能兴起,是因为他有德,而它为什么灭亡?是因为他丧失这个德,所以在这里面就讲到天道,天道是福善祸淫,它是保佑善,而是给那种这个胡作非为的人是要惩罚他们的,所以这个时候就提出来天命弥常,天命不是永恒的,就看你有没有德行,你常其德,那么保其位,如果其德非常的话,那么它就要灭亡,也就是说你有德就可以保持你国命的长久,如果你没有德的话,那么你国命就要丧失,这个总结了大量的经验教训。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武术秦砖汉瓦、兵马俑、桃花扇、景泰蓝、玉雕、中国漆器、红灯笼(宫灯、纱灯)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茶、中药、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四大发明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佛、道、儒、法宝、阴阳、禅宗、观音手、孝服、纸钱乐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凤眼彩陶、紫砂壶、蜡染、中国瓷器古代兵器(盔甲、剑等)、青铜器鼎国画、敦煌壁画、山清水秀、写意画、太极图石狮、飞天、太极对联、门神、年画、鞭炮、谜语、饺子、舞狮、中秋月饼鸟笼、盆景、五针松、毛竹、牡丹、梅花、莲花大熊猫、鲤鱼、芭蕉扇、风箱黑头发黄皮肤、丹凤眼红旗、天安门、五角星、红领巾、红太阳、长江、黄河唐装、绣花鞋、老虎头鞋、旗袍、肚兜、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泥人面塑、锄头、清朝大辫子、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筷子华表、牌坊、长城、园林、寺院、古钟、古塔、庙宇、亭、井、黄土、民宅汉字、数字8、6、4唐诗、宋词、《三十六计》、《孙子兵法》、《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诗经》金元宝、如意、烛台、罗盘、八卦、司南、棋子与棋盘、象棋、围棋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玉佩、鹫、千层底、刺绣、丝绸、檐另外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剪纸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纪,但人们认为它的实际开始时间比这还要早几百年。
剪纸常用于宗教仪式,装饰和造型艺术等方面。
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这一习俗在中国境外有时仍可见到。
剪纸艺术一般都有象征意义,也是这种仪式的一部分;此外剪纸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
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来表示的各种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
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
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
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曾李的洋务运动、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从动刀动枪、师夷制夷、公车上书、毁除科举,再到武装起义,直至满清王朝的覆灭,其间既有暴风骤雨式的革命,亦有和风细雨般的变革,但最后都殊途同归——目的只有一个:维系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并推动我们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这不能不归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这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魅力所在。
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
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
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早已不复存在。
然而,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
在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时代,人民身心安稳,过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生活;而当今的人们却将自己锁在一道道铁栏内,社会活动中还会受到频发恶性事件的威胁。
中国传统师道编者按:今天,我们迎来了第34个教师节。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教育传统,中国文化也有着深厚的师道传统,师道反映并影响了中国人尊师重道的观点。
古往今来,中国传统师道持续得以传承、发展。
《旧唐书·魏徵传》中有言:“以铜为镜,能够正衣冠;以史为镜,能够知兴替;以人为镜,能够明得失。
”今天,我们重温中国传统师道,旨在弘扬高尚师德,发扬全社会尊师重教新风尚。
本期讲坛特别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徐梓教授为此撰文,讲述中国传统师道。
无论是在历史文献中,还是在现代语境下,“师道”都是一个有着多重含义的概念。
但核心内容有两点,一是为师之道,二是指教师的地位、作用以及尊师的风尚。
我们曾有专文谈论“中国文化的尊师传统”,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能够另行撰述,这里,仅就前一个意思即为师之道来谈“师道”:在中国传统社会,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特质,或者说,传统文化对于一位教师有着怎样的期待和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高度尊重教师,礼敬教师,与这种尊崇相适合,全社会普遍对教师有着极高的期待,对教师有着极大的要求,其中最主要的是希望和要求一个教师德行完美、学识丰博、尽心敬业、善教有方。
德行美好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人为出发点和根本来观察和思考问题,北京大学的楼宇烈先生在《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一书中,把这种强调人的主体性、独立性和能动性的文化,描绘为“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并称之为中国文化的人本思想和人文精神。
在排除了人的命运为天神所主宰、为外物所役使之后,决定人的命运的根本因素,就是自己德行。
这也就是周人在总结商亡周兴的历史教训时所说的“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就是明朝袁黄在教给自己儿子的《立命之学》中所说的“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在“是否应该相信命运”这样的问题上用力,而是强调应该准确地对待命运,强调修身养性、积善行德和人的命运之间有着内在的、直接的关系:一个人在自己生命历程中,只要持续地改正迁善、立善行德,就能够趋吉避凶,有余庆而无余殃,从而把握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