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国家画廊精品之五-洛可可
- 格式:pptx
- 大小:19.19 MB
- 文档页数:9
洛可可美术名词解释“洛可可”是整个法国贵族产生的一种时代风格,以奢靡、奢侈、美丽等词语为特征。
虽然它在西方艺术的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瞥,但它留下的东西,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塑,都将永远被记录在艺术史上。
“洛可可”一词诞生于法语。
洛可可洛可可是法国Rocaille和coquilles的组合。
意思是“贝壳”或者“岩石工艺”。
背景路易十四时期,法国处于全面对外扩张时期,国家内外矛盾处于相互制约的和平状态。
当时法国无论是文化实力还是经济实力都是欧洲最强的,所以法国自然成为了整个欧洲的中心。
在路易十四时期,备受推崇的艺术风格被称为“巴洛克”,有“不规则珍珠”的意思,后来发展为“怪诞”、“怪异”的意思。
当时,在文艺复兴末期和宗教改革初期的欧洲社会,巴洛克诞生于——年的法国,欧洲艺术和思想的中心。
它摒弃了以往优雅稳重的风格,代之以表现出热情、怪诞、华丽和充满阳刚气息的艺术特征。
在当时的社会形势下,为了稳定皇权,路易十四有意识地让当时的贵族陷入放荡的状态,以便更好地统治国家。
于是他开始建造现在举世闻名的“凡尔赛宫”,邀请当时的贵族,让他们的生命溜走,尽情享乐。
但是,后果是,它可能耗费了当时法国几乎一半的财政收入。
路易十四死后,路易十五继承了王位。
在经历了当时法国优雅、怪诞、庄重的巴洛克风格之后,喜新厌旧的贵族们开始了新的风格尝试,也是为了在充满繁文缛节的宫廷生活中做出改变。
他们开始放任自流,路易十五很快也加入进来,不顾当时的社会形势,开始了他荒谬而漫长的统治生涯。
在路易十五统治时期,法国与中国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乾隆时期有着非常密切的贸易往来。
风格清新素雅的瓷器、丝绸、家具等物品很快俘获了当时的法国贵族,为洛可可风格的形成立下了一把火。
与此同时,火焰越烧越旺,出现了一个加柴火的人,3354庞巴杜夫人,或者可以说是她掌管着火焰。
由于蓬帕杜夫人特别受到昏君路易十五的喜爱,带有强烈女性色彩的洛可可风格开始席卷法兰西。
蓬巴杜夫人非常喜欢带有中国色彩的装饰品,于是“洛可可”在此基础上诞生了。
【儿童故事】山里来的小老虎从前有一个小男孩叫做小明,他生活在一个美丽的山村里。
小明非常喜欢在山里玩耍,他常常会带着他的小狗小白一起去山里探险。
小白是一只调皮的小狗,它总是跑来跑去,陪伴着小明在山野间尽情玩耍。
有一天,小明和小白正欢快地在山里玩耍,突然听到了一个很大的吼声。
他们循着声音走去,发现了一个小老虎。
小老虎浑身是雾,身上还挂满了枯枝败叶,一副可怜的模样。
小老虎看到小明和小白,也吓得躲到了树后,一双大大的眼睛里透着害怕。
小明走了过去,轻声问道:“小老虎,你怎么会在这里呢?难道你迷路了吗?”小老虎点了点头,小白也跑了过来,好奇地闻了闻小老虎。
小老虎看到它们并没有伤害自己的意思,渐渐地放下了警惕。
看着小老虎的样子,小明心生怜悯之心,便说道:“小老虎,你先跟我回家吧,我给你准备些吃的。
”小老虎离开树后,小心翼翼地跟着小明往山下走去。
小白也紧紧地跟在它们身后。
到了家门口,小明把小老虎带进了家里。
妈妈见到小老虎之后,惊讶地说:“小明,你怎么把一个小老虎带回来了?”小明笑着说:“妈妈,它很可怜,迷路了。
我想带它在家里住一段时间,好吗?”妈妈见儿子这么关心小动物,便点了点头。
小明和妈妈给小老虎准备了各种各样的食物,让它吃饱喝足。
小老虎吃饱喝足之后,显得精神了许多。
它看着小明和妈妈,眼中满是感激之情。
小明见小老虎的情况好转了,便和妈妈商量着把小老虎带回山里去。
妈妈想了一下,便说:“那我们先把它养好了,等它身体好了再送回山里去吧。
”小明点了点头,知道妈妈说的很有道理。
于是,小明和妈妈便开始精心照料小老虎。
每天,他们给小老虎准备好吃的,还给它洗澡,梳理毛发,让它舒适起来。
小老虎渐渐地从一个可怜的小老虎变成了一个健康、活泼的小老虎。
它在家里变得越来越精神,在院子里到处乱跑,把整个院子都弄得一团乱。
妈妈见到小老虎这么活泼,担心它会把家里搞得一团乱,便和小明商量,打算把它送回山里去。
小明知道小老虎是不适合在家里生活的,便同意了妈妈的提议。
艺术概念1、意义与背景洛可可艺术(Rococoart)是法国十八世纪的艺术样式,发端于路易十四(1643~1715)时代晚期,流行于路易十五(1715~1774)时代,风格纤巧、精美、浮华、繁琐,又称「路易十五式」。
洛可可艺术风格是继巴洛克艺术风格之后,发源于法国并很快遍及欧洲的一种艺术样式。
开始是指用贝壳、石块等建造的岩状砌石,源于中国的假山,玲珑剔透,华丽雕琢的艺术趣味,后指具有贝壳纹样曲线的主题,成为以室内装饰为主体的样式名称。
洛可可特点是室内装饰和家具造型上凸起的贝壳纹样曲线和莨苕叶呈锯齿状的叶子,C形、S形和涡旋状曲线纹饰蜿蜒反复。
创造出一种非对称的、富有动感的、自由奔放而又纤细、轻巧、华丽繁复的装饰样式。
巴洛克那洋溢的生气、庄重的量感和男性的尊大感,都被洗练的举止和风流的游戏般的情调,以及艳丽而纤弱柔和的女性风格所取代。
如果说17世纪的巴洛克风服饰是以男性为中心、以路易十四的宫廷为舞台展开的奇特装束,与此相对,1 8世纪的洛可可风服饰则是以女性为中心,以沙龙为舞台展开的优雅样式。
十八世纪被看成是「理性的时代」或「启蒙运动」的时代,哲学家从过去假设上帝存在进而推论所有事物的工作,转换为依据实验和观察的理性方法去推论世间的万象,几乎将神学从哲学中剔除,选择倾向世俗的路线,趣味从注重高尚的教化转向寻求轻浮的快感。
艺术的风格,在音乐家莫札特、海顿,文学家蒲伯、爱迪生、伏尔泰,画家华铎、康斯博罗中,贯穿着一种共同主题,它把理性与优美趣味同轻松、明晰、秩序井然的材料相互配合起来。
路易十四常在凡尔赛宫开各种舞会,藉着繁琐的礼仪与无意义的职务折腾贵族们,再以富丽堂皇的宫廷装饰营造悠闲的环境,有利搞风流韵事,以便消耗贵族们的精力,使他们无暇去策划造反。
因此艺术家授命编造一种理想生活的极乐世界情景,其唯一的目的是塑造出一个悠闲的、实际上是懒惰的社会快乐。
洛可可是相对于路易十四时代那种盛大﹑庄严的古典主义艺术的,这种变化和法国贵族阶层的衰落,与启蒙运动的自由探索精神(几乎取代宗教信仰),及中产阶级的日渐兴盛有关。
洛可可风格名词解释洛可可风格起源于18世纪的法国,最初是为了反对宫廷的繁文缛节艺术而兴起的。
洛可可Rococo这个字是从法文Rocaille和coquilles合并而来。
Rocaille是一种混合贝壳与小石子制成的室内装饰物,而coquilles则是贝壳。
洛可可后来被新古典主义取代。
洛可可最先出现于装饰艺术和室内设计中。
路易十五登基,给宫廷艺术家和一般艺术时尚带来了变化。
在老国王在任的晚期,巴洛克设计逐渐被有着更多曲线和自然形象的较轻的元素取代。
这些元素在尼古拉斯Pineau的建筑设计上有明显的表现。
在摄政时期(1715-1723年,路易十五还是个孩子,政权由其叔摄政),宫廷生活不再局限于凡尔赛宫,艺术风格亦随之而转变,最初在皇宫,然后是整个法国上层社会。
纤细和轻快的洛可可风格设计被视为是伴随着路易十五的过度统治而来。
相较于前期的巴洛克与后期的新古典,洛可可反映出当时的社会享乐、奢华以及爱欲交织的风气。
除此之外,此派画家受到当时外来文化的启发,在创作中添加不少富有异国风情的特色。
1730年代,洛可可在法国高度发展,并受到中国风的影响。
这种风格从建筑和家具蔓延到油画和雕塑,表现在让-安东尼·华托和佛朗索瓦·布歇的作品中。
洛可可保留了巴洛克风格复杂的形像和精细的图腾。
不过在这一点上,它已经开始与大量不同的特征融合,包括东方风格和不对称组合。
这种艺术形式在法国迅速蔓延至德国和西班牙等地区,并与当地的风格融合。
18世纪,英国一直视洛可可风格为“法国品味”,较少用于建筑上,主要表现在银器、陶瓷等。
当时意大利移民的艺术家像Bagutti和Artari都以石膏作品尝试将洛可可风格带入英国。
而在爱尔兰工作的瑞士人拉法兰契尼兄弟也作出同样的尝试。
随着拿破仑在法国的崛起,洛可可被拿破仑从法国剔除出去。
但到约1830年代,洛可可风潮正逐渐退去时,英国人才开始要“重振路易十四的歌德式风格”——亦即把洛可可搞错了,并且以大量的金钱,购买经过过分涨价的二手洛可可风格物品,其实当时这些物品在法国几乎无法出售。
西方绘画作品创作风格——洛可可风格「洛可可」Rococo一词是从法国字rocaille演变而来,洛可可的原意是由贝壳或小石头制成的装饰物,如此小巧之物用现代流行的说法,即为细节亦为「路易十五式」,指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统治时期(1715-1774)所崇尚的艺术。
洛可可艺术形成于十八世纪初的法国,精致、甜美、幽雅为其主要艺术特色。
其特征是:具有微细、轻巧、华丽和繁琐的装饰性;运用C形、S形或漩涡形的曲线和轻淡柔和的色彩。
影响及于十八世纪的欧洲各为腐朽没落的封建贵族服务。
十七、十八世纪以后,欧洲由于自然科学日渐发达,且受到当时各种民主学说与中国思想、又化的影响,有了「启蒙运动」的诞生:进而造成工业的发达,民主思潮的高涨,于是先后又有产业革命的发展与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这些客观形势的转变,对于当时艺术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影响。
十八世纪初叶,巴洛克风格的艺术虽然继续在欧洲各地流行,但同时则有一种叫做「洛可可」的艺术风格在法国产生,并且逐渐盛行,取代了巴洛克风格。
洛可可风格虽保有巴洛克风格之综合特性,但却缺乏巴洛克风格之宗教气息和夸张的情感表现,尤其强调精美柔软的气氛并大量使用光线。
形以及上述之花状纹、带状纹等均甚流行。
凡尔赛宫里头的钟室内部装饰即为一处著名的洛可可式建筑由于当时人们对路易十四的严肃风格失去兴趣,改而追求实用亲切的空间,因此许多洛可可的绘画以风俗画为主。
这些画用色清淡、甜美,充满了幽雅、华丽的感觉。
洛可可的绘画题材,除了豪华的贵族生活以外,还有肖像、风景、神话以及平民生活等。
洛可可绘画风格代表作之一,可以法国画家华铎[AntoineWatteau]为代表。
华铎大部分作品均与巴黎贵族阶级的豪华生活情形有关。
他的绘画方法是不打草稿,直接将颜料绘于画布上。
华铎受鲁本斯[Rubens]之影响甚深,人物之尖鼻、小嘴、细指等均重现于华铎之绘画中,颜色亦极鲜艳。
在光线的应用上,华铎不似巴洛克画家将明暗对比部分之范围加以限制,即传统巴洛克绘画之明亮部分不会太广,随着即为阴暗部分。
8位洛可可艺术家,百余幅洛可可艺术绘画本文收录8位洛可可时期画家、百余副高清画作。
(非解读,纯画作)艺术家索引:1.布歇 2.弗拉戈纳尔 3.荷加斯 4.华托 5.卡纳莱托 6.康斯博罗 7.雷诺兹 8.夏尔丹布歇布歇肖像画(非本人画作)出浴的狄安娜(卢浮宫)维纳斯的爱慰(美国国家美术馆)赫勒克勒斯和翁法勒(莫斯科普希金博物馆)里纳尔多和阿尔米达(卢浮宫)趴在沙发上的裸女(慕尼黑老绘画陈列馆)蓬巴杜夫人(福格博物馆)蓬巴杜夫人(卢浮宫)蓬巴杜夫人(伦敦华莱士收藏馆)蓬巴杜夫人(慕尼黑老绘画陈列馆)蓬巴杜夫人(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蓬巴杜夫人(英格兰国家美术馆)梳妆梳妆打扮的维纳斯(瑞典国家博物馆)梳妆的维纳斯(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水车(大英博物馆)维纳斯的胜利(瑞典国家博物馆)维纳斯为埃涅阿斯去求伏尔甘的武器早餐(卢浮宫)中国人打猎(贝尚松美术与考古博物馆)中国人上朝中国园林-局部朱庇特与卡利斯托弗拉戈纳尔摁在墙上壁咚(卢浮宫)沐浴者(卢浮宫)普绪克向姐妹们展示丘比特的礼物秋千(伦敦华莱士收藏馆)小公园(伦敦华莱士收藏馆)阅读的少女自画像(格拉斯菲拉格纳尔博物馆)荷加斯大笑的观众当选者的胜利游行(英国约翰·索恩爵士博物馆)斗鸡杜松子小巷画家与狗妓女生涯结婚契约拉票(英国约翰·索恩爵士博物馆)六仆人头像卖虾女摩登的午夜聚会时髦婚礼(英国国家美术馆)投票日(英国约翰·索恩爵士博物馆)在旺斯特德之家集会(美国非常博物馆)华托爱的盛宴波兰女人戴帽女士的三草图弹琴的女子(卢浮宫)发舟西苔岛(卢浮宫)尴尬的求婚(圣彼得堡埃尔米塔日博物馆)小丑(卢浮宫)热尔森画店任性的女人(圣彼得堡埃尔米塔日博物馆)梳妆威尼斯游乐园幸福意大利喜剧家(美国国家美术馆)卡纳莱托从威斯敏斯特大桥远望伦敦圣马可广场的钟塔(美国阿特金森博物馆)石匠庭院耶稣升天节在莫洛的龙形船(美国费城博物馆)康斯博罗安德鲁斯夫妇(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德文郡公爵夫人蓝衣少年清晨漫步萨福克风景(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西顿夫人(大英博物馆)雷诺兹安妮(大英博物馆)草莓女孩仿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天使头像自画像。
巴洛克与洛可可的工艺美术风格第一次听说巴洛克风格是来自于一次偶然翻阅建筑设计书是,对西班牙圣地亚哥大教堂的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富丽堂皇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穿插着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非常的震撼。
巴洛克(Baroque)一词来自葡萄牙文“barroco”和西班牙文“barorueco”意为“畸形珍珠”,巴洛克(Baroque)一词来自葡萄牙文“barroco”和西班牙文“barorueco”意为“畸形珍珠”和“不合常规”合常规”。
意大利语(BAROCCO)中有奇特,古怪,变形等解释,意为背离了文艺复兴艺术精神的一种艺术形式。
直接起源于,大概在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期间,后来扩展到整个,至18世纪中叶后扩展到整个及其所有海外殖民地;是一种复杂、奢侈与的艺术。
最初是新古典主义理论家用来嘲笑 17 世纪意大利艺术风格。
后来为史学界所沿用,单指整个 17 世纪世纪意大利艺术风格。
来为史学界所沿用。
巴洛克与洛可可是17—18 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两种艺术风格,19世纪初,一些新古典主义艺术家们用洛可可来形容18世纪中期流行于欧洲各国的装饰式样。
在法国主要是指摄政期(1715—1723)和路易十五时期(1723—1774):在英法德均指18世纪中期。
二者都属于贵族艺术。
巴洛克是17 世纪欧洲艺术的总称,到了18 世纪,轻快、秀气、纤细典雅的洛可可风格取代华丽、夸张、矫揉造作的巴洛克风格,成了全欧洲艺术风格的主流。
洛可可(ROCOCO)来源于法语rocaille,原意是'贝壳式',引申含义指“像贝克表面一样闪烁”它最初是指建筑的某些样式以及室内陈设和装饰的样式,由于受到了当时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大力推崇,也被称为路易十五艺术风格。
巴洛克意味着运动、追求新奇、热中于无穷、不安和对比、以及各种艺术形式的大胆融合,一反文艺复兴艺术的平静和克制,而表现为戏剧性、豪华与夸张。
洛可可风格虽保有巴洛克风格之综合特性,但却缺乏巴洛克风格之宗教气息和夸张的情感表现,尤其强调精美柔软的气氛并大量使用光线。
论洛可可艺术风格、洛可可(Rococo)艺术风格产生于法国18世纪古典主义后期,并流行于欧洲。
“洛可可”是法文“岩石”的复合词,原意为建筑装饰中的一种贝壳型图案。
1699年建筑师,装饰艺术家马尔列在金氏府邸的装饰设计中大量采用这种曲线形的贝壳纹样,由此而得名,意思是此风格以岩石和蚌壳装饰为其特色。
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是巴洛克风格与中国装饰趣味结合起来的、运用多个S线组合的一种华丽雕琢、纤巧繁琐的艺术样式。
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倡导者是蓬帕杜夫人,她不仅参与军事外交事务,还以文化“保护人”身份,左右着当时的艺术风格。
蓬帕杜夫人原名让娜·安托瓦内特·普瓦松,出生于巴黎的一个金融投机商家庭,后被路易十五封为侯爵夫人。
在蓬帕杜夫人的倡导下,产生了洛可可艺术风格,使17世纪太阳王照耀下有盛世气象的雕刻风格,被18世纪这位贵妇纤纤细手摩挲得分外柔美媚人了。
洛可可风格流行于法,德,奥地利等国。
对于建筑艺术来说,洛可可主要是一种室内装饰风格,最初出现在建筑的室内装饰上,以后扩展到绘画,雕刻,工艺品,音乐和文学领域。
它是在反对法国古典主义艺术的逻辑性,易明性,理性的前提下出现的柔媚,细腻和纤巧的建筑风格。
它以欧洲封建贵族文化的衰败为背景,表现了没落贵族阶层颓丧,浮华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情绪。
他们受不了古典主义的严肃理性和巴洛克的喧嚣放肆,追求华美和闲适。
洛可可风格反映了法国路易十五时代宫廷贵族的生活趣味,追求纤巧、精美又浮华、繁琐,别称为“路易十五式”一度风靡欧洲。
它的主要特点是一切围绕柔媚顺和来构图,,洛可可风格特别喜爱使用曲线和圆形,尽可能避免方角,如房间或院落里不要方的墙角,出来园的,椭圆的,长圆的外,多边形的也要修成大圆角,并常常在各种转角处用装饰线脚软化方角,用多变的并常常被装饰雕刻打断的曲线代替僵硬的水平线。
在装饰题材上,常常喜欢用各种草叶及蚌壳,蔷薇及棕榈。
这些题材不但用在墙面和天花板上,也用在撑架、壁炉架、镜框、门窗框、家具腿和其它建筑部件上,并且极尽模仿植物的自然状态。
罗可可艺术名词解释罗可可(1723-1804)是法国18世纪著名的画家、版画家和素描家,被誉为新古典主义的先驱。
他的艺术风格独特,深受古希腊和罗马文化的影响,作品中常出现优雅的人物形象、复杂的构图和精细的细节。
1. "罗可可"(Rococo):罗可可是一种装饰艺术风格,兴起于18世纪的法国。
它注重细腻而华丽的线条、繁复而富有装饰性的图案,以及明亮而柔和的色彩。
罗可可艺术常被视为反映了贵族社会的奢华和放纵,因此也带有一定的浪漫主义色彩。
2. "素描"(Sketch):素描是一种绘画技法,以线条和阴影的形式表现物体的形状和结构。
罗可可擅长素描,他的素描作品通常具有流畅而富有动感的线条,能够捕捉到人物和场景的瞬间印象,从而使观者感受到生动的气息和情感。
3. "版画"(Printmaking):版画是一种将图像从平面的木板、金属板或石板上转移至纸张或其他材料上的艺术形式。
罗可可也是一位优秀的版画家,他运用清晰的线条和复杂的纹理来表现各种主题,使之更加生动和精致。
4. "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罗可可被广泛认为是新古典主义的先驱,新古典主义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兴起的一种艺术风格,强调对古希腊和罗马艺术的研究和借鉴。
罗可可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古典建筑和神话题材,他注重恢复古代艺术的理性和秩序,强调对人类形象和人性的表达和理解。
5. "构图"(Composition):构图是指在一幅艺术品中各种元素的相互关系和组织方式。
罗可可的构图常被认为是具有高度安排和谐的,他通过精确的空间安排和角度选择,使人物和背景之间形成独特的平衡,从而创造出一种流动和和谐的视觉效果。
6. "细节"(Detail):细节是指艺术品中小而精细的元素,通常指画面中的纹理、阴影、柔和的细线和微小的描绘。
外国美术简史“名词解释” ---------- 考研必备《外国美术简史》修订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1.黑绘风格:出现于公元前6世纪初,它是把主体人物涂成黑色,背景保持陶土的赭色,使形象轮廓突出,有如剪影,细部稍用勾线表现。
代表作《阿客留斯与埃阿斯玩骰子》2.红绘风格:出现于公元前6世纪末,与黑绘风格相反,它是在背景上涂以黑色,留下主体部分的赭色,人物细部用线来描绘,主要流行于古典时期。
3.巴洛克艺术:是17世纪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风格,意思是不圆的珠子。
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盛行于17世纪,进入18世纪,初北欧和中欧地区外,逐渐衰落。
其特点是:1)它有豪华的特色;既有宗教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
2)它是一种激情艺术,打破理性的宁静与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
3)极力强调运动;运动和变化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
4)它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5)它的综合性;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
6)它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地位。
7)大多数巴洛克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
4.洛可可艺术:洛可可愿意指描绘贝克的装饰图案,作为一种新的艺术样式,首先在法国路易十五的宫廷形成,然后流行到其他国家,特征是富有、华丽、纤巧、缠绵的风趣,故意破坏艺术上的对称均衡、朴实的规律。
被成为洛可可的艳情艺术主宰了18世纪前半期,它以上流社会男女享乐生活为对象,描绘全裸或半裸的妇女和精美华丽的装饰。
它一方面不免浮华做作,缺乏对神圣力量的感受;另一方面,却以法国的轻松优雅使绘画完全摆脱了宗教题材。
代表画家及作品:华多《舟发西苔岛》、布歇《沐浴的狄安娜》5.巴比松画派:19世纪30-70年代,枫丹白露森林的小镇巴比松吸引了许多画家,他们在那里聚会和出游作画,既得见原始荒凉的自然风貌,感受逃离闹市的惬意;又与不远的城市巴黎保持联系,了解世界美术的动向。
其口号是:面对自然,对景写生。
主将是卢梭,代表作品《橡树林》6.新表现主义:进入19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表现主义和欧洲这一思潮有紧密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