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6
《关雎》说课稿一、课标要求与教材简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目标”之“核心素养内涵”一节中明确指出,语文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以及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与鉴赏”古诗词学习目标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够借助于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80篇。
《<诗经>二首》(《关雎》与《蒹葭》篇)位于统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
在初中阶段是第一次接触《诗经》中的经典篇章,而且是仅此一次的安排。
《关雎》一首,古人将其安排于三百篇之首,充分说明了其在诗教体系的重要性。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男子对意中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梦中求而得之的喜悦,情感真挚炽烈,自然朴素,体现了人性、人伦关系美好的一面。
被孔夫子誉为“乐而不yin,哀而不伤”,尽显中华文化温文尔雅的中和之美。
不论在对人的品行教化、对社会伦理的维系方面,还是在语言形式美、审美教育意义方面,都是经典教材,彰显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定:知识与能力目标表述为:“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结合具体诗句理解比兴的艺术手法,把握诗歌内容。
”方法与过程目标表述为:“反复诵读,品味诗歌重章叠句、回环往复的形式之美,体味其中蕴含的美好情感,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教化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表述为:“感受本篇诗歌中蕴含的美好情感,心灵受到真善美的触动。
”教学重点的确定:了解《诗经》,诵读感受,把握其相得益彰的形式美与思想内涵;学习比兴手法,体会诗经表现手法的妙处,进而学以致用。
当然在这个过程文言词句的积累、语感的培养一如既往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的确定:《关雎》为何居于《诗经》之首?儒家诗教的深意不好领会,也容易使学生误入歧途。
三、说学情与教法:八年级三班学生学习基础总体十分薄弱,古诗文学习很容易走过场。
《关雎》优秀说课稿《关雎》优秀说课稿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雎》优秀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雎》优秀说课稿1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
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1.朗读法2.点拨讨论法3,品读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关雎说课稿人教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通过对《诗经》中的名篇《关雎》的学习,让学生:1. 理解《关雎》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2. 掌握《关雎》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3. 体会《关雎》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和审美价值。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关雎》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
- 诗歌中的意象和比喻。
-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教学难点:- 对《关雎》深层次文化含义的理解。
- 诗歌中古代汉语词汇的准确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学生对于《诗经》的基本了解,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 简要介绍《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学地位。
2. 诗歌朗读- 教师示范朗读《关雎》,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 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
3. 诗歌解读- 分析《关雎》的结构,讲解每句话的意思。
- 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比喻,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的“雎鸠”和“河洲”。
- 探讨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引导学生理解古人对于爱情的崇高追求。
4. 词汇与句式学习- 重点讲解诗歌中的难点词汇和特殊句式。
- 通过例句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词汇和句式的用法。
5. 文化背景拓展- 介绍《关雎》所反映的周代社会风俗和婚恋观念。
- 讨论《关雎》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6.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关雎》的艺术特色和个人感受。
- 每组选出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7. 课堂小结- 总结《关雎》的主要内容和学习要点。
- 强调诗歌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意义。
四、作业布置1. 背诵《关雎》全文。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题。
3.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关雎》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得失,如:1. 学生是否能够准确理解诗歌内容和文化背景。
2.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课堂管理和时间分配是否合理,确保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关雎说课稿一、说教材《关雎》是我国古代《诗经》中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诗歌,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作为《诗经》的开篇之作,《关雎》在课文中的作用和地位不言而喻。
它既展现了古代民间诗歌的优美旋律,又反映了先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本文主要内容通过对青年男女恋爱过程的描绘,展现了古代社会的风俗民情,同时也传递了真善美的人生态度。
(1)作用与地位:《关雎》是《诗经》中的第一首诗歌,它奠定了整部《诗经》的情感基调,展现了古代诗歌的魅力。
作为古代文学的瑰宝,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同时,作为一篇经典的教学篇目,它对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2)主要内容:《关雎》共分四节,分别描绘了青年男女从相识、相恋、相思到结婚的过程。
诗歌以自然景物为背景,以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为主线,通过对鸟鸣、植物、婚俗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古代人民的生活场景和美好愿望。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关雎》的字词、句式和诗意,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学会鉴赏古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分析、解读古代诗歌的能力;运用比较、联想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关雎》所传递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三、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关雎》的诗意,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
(2)难点: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理解古代诗歌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确保学生能够真正领会《关雎》的魅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说教法在教学《关雎》这篇课文时,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以及深化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1. 启发法:- 我将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深层含义,通过设置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如“诗中的主人公是如何表达他的情感的?”或“‘关关雎鸠’与青年男女的恋爱有何联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关雎》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诗经》中的《关雎》。
咱们先来聊聊《关雎》这首诗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哈。
《关雎》是《诗经》的开篇之作,它在咱们的语文教材里那可是有着重要的地位。
《诗经》作为我国古代诗歌的源头之一,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关雎》以其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为我们展现了古代爱情的美好。
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不仅能领略到古代诗歌的魅力,还能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接下来,咱们说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我希望学生们能理解诗歌的大意,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呢,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让学生们体会古人对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培养他们正确的爱情观。
那教学重难点又是啥呢?重点当然是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啦,难点则在于让学生们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以及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为了实现这些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准备了不少教学方法。
比如说诵读法,让学生们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去感悟。
还有讨论法,组织学生们讨论诗歌中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
再就是点拨法,在学生们遇到困难的时候,适当点拨一下。
那咱们再来说说教学过程。
我打算先通过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来导入新课。
就说啊,有一天,我在路上看到一对年轻的情侣,他们手牵着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男生还时不时地给女生摘一朵小花,女生则笑得像朵花一样。
看着他们甜蜜的样子,我突然就想起了《关雎》里那美好的爱情。
然后呢,我就问学生们,他们想象中的美好爱情是什么样子的。
这样一来,就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顺利地导入新课啦。
导入之后,就是初读环节。
让学生们自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一下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然后我再范读,给他们纠正读音和节奏。
接下来就是理解诗意啦,让学生们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小组讨论,试着理解诗歌的大意。
我会在旁边巡视,给他们一些指导和帮助。
理解了诗意,咱们就得深入探究诗歌的情感了。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关雎》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关雎》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古诗文。
这首古诗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它是《诗经》中的一篇,是古代民间诗歌的代表之一。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
通过对鸟鸣和草长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首诗的意义深远,表达了人类对爱情和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关雎》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古诗文,对古诗文的基本语法和修辞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古代文化背景和诗歌的深层含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化背景,理解诗文的深层含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关雎》,理解诗文的基本意思,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文词汇和语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关雎》所表达的对爱情和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关雎》的深层含义和文化背景,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文词汇和语法。
2.原因:古诗文的语言和现代文有所不同,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语言转换能力。
同时,古代文化背景和诗歌的深层含义的理解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历史知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的意思和情感。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习过的古诗文,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关雎》。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关雎》,理解诗文的基本意思,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文词汇和语法。
八年级下册关雎说课稿人教版一、说教材《关雎》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4课《<诗经>二首》中的第一首,这首诗在某方面可以理解为一首爱情诗,讲述了一位痴情小伙对心上人朝思暮想的执着追求,表现了青年男女真挚、纯粹的健康爱情观。
二、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朗读法、讨论法,了解赋、比、兴的艺术特色,品味诗歌重章叠句的语言美,分析“雎鸠、荇菜、琴瑟”等意象,多元解读本文主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审美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古代劳动人民对淳朴爱情的执着追求,培养健康、正确的爱情观。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理解诗歌的意象和主旨。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淳朴的爱情观,培养学生健康、正确的爱情观。
四、说教法与学法1. 教法:采用朗读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2. 学法:学生通过朗读、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象和主旨,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五、说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音乐或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关雎》的学习氛围中。
2. 朗读诗歌: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熟悉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3. 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象和主旨,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诗歌。
4. 课堂互动:让学生提问或分享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总结学习成果。
六、说作业布置1. 背诵诗歌:让学生回家后熟读并背诵诗歌。
2. 写作练习:让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对于爱情的理解和看法。
3. 预习新课:让学生预习下一篇课文《蒹葭》,提前了解课文内容。
七、说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反馈:通过课堂互动和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 教学不足与改进:针对本节课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和总结,并制定改进措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关雎》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关雎》。
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等七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具体如下: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关雎》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4课《<诗经>二首》中的第一首,这首诗在某方面可以理解为一首爱情诗,讲述了一位痴情小伙对心上人朝思暮想的执着追求,表现了青年男女真挚、纯粹的健康爱情观。
2、学情分析:初二下期的同学对于古诗词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因为是在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诗经》,所以理解起来会有一定难度,并且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会有一些朦胧的情感产生,处于花季的少男少女,需要教师加强引导。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单元目标要求: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结合学生阅读能力不足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2)结合注释,掌握如“关雎jū、鸠jiū、窈yǎo窕tiǎo、好hǎo逑qiú、寤wù寐mèi、芼mào”等重点字词;(3)诵读课文,划分节奏,注意感受诗歌的韵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法、讨论法,了解赋、比、兴的艺术特色,品味诗歌重章叠句的语言美,分析“雎鸠、荇菜、琴瑟”等意象,多元解读本文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味古代劳动人民对淳朴爱情的执着追求,培养健康、正确的爱情观。
三、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根据本单元目标“反复朗诵课文,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积累文言词语”的要求,我将教学重点设置为:)掌握本课(寤寐、窈窕、芼等)重难点词语,了解并掌握赋、比、兴的艺术特色,把握诗歌中“雎鸠、荇菜、琴瑟”等意象。
2、教学难点(由于八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诗经》,对《诗经》中的内容掌握不多,且处于青春期,对情感话题比较敏感,因此,我将教学难点设置如下:)反复诵读和理解诗歌,体会诗歌一唱三叹,重章叠句的语言美,从多个方面解读本文主旨,体悟诗歌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培养健康的爱情观。
《关雎》说课稿古浪县定宁初级中学冯天军一、说教材《关雎》选自《诗经》。
《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
写“君子”因为见到雎鸠和鸣而产生对“淑女”的爱慕之情,以及求之不得的“辗转反侧”和弹琴鼓瑟敲钟击鼓去取悦“淑女”的过程,可以看做是一首叙事诗。
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采用了比兴发端和重章叠句和的表现手法。
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二、说目标知识与能立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情感图与价值观目标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三、说重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2.学习本诗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四、说难点1.体会本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结构美、情感美。
五、说方法1.品读法2.讨论点拨法3。
归纳法六、说教具运用多媒体PPT和播放器七、说课时1课时八、说过程[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手法;总结规律,指导学法。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PPT展示赵翼《论诗》,引出风骚,再引出《诗经》,导入《关雎》板书:《诗经》《楚辞》《国风》《离骚》杜甫李白(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才人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三、辨字音,明音韵。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强调停顿、情感)、自读、齐读.出示投影:教师归纳并板书:语言美:双声叠韵押韵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起兴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
九年级语文下《关雎》说课稿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九年级语文下册《关雎》说课稿关雎一、教材分析:《关雎》是《诗经》的首篇,编排在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描写一男子对心爱姑娘的思念和追求过程,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他内心深处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在艺术表现上,成功地运用了赋、比、兴和重章叠句的手法,情景交融,给人以丰富的美感。
二、学情分析:这是学生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到《诗经》,尽管诗歌中有些诗句人们耳熟能详,但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真正理解起来却并非易事。
再者九年级学生通过两年的初中生活,已有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形成较为稳定的学习习惯,有自己的见解,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敢于创新,敢于展现自我,有朦胧的情感体验。
三、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读诗歌要“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依据本单元教学重点,要求通过“品味,感悟,欣赏”来完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设想:因是学生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到《诗经》,首先应该让学生对我国最早的这部诗歌总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诗经》“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
而后进入文本的学习,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诗歌内容,这次课堂教学我结合一些充满趣味的图片,让学生通过想象进入情景。
教学步骤分为“吟诵、叹读、译文,赏析”等步骤,为达到每一步的要求,分别设计相关小问题。
重点放在诗的“诗情画意”上,完成“诗中有画”,培养学生学诗在遵循原文大意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联想与想像以丰富形象的良好思维品质与学习习惯,以及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描述的表达能力。
在给学生一定方法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情感态度。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关雎的说课稿《关雎》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关雎》。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关雎》是《诗经》的开篇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第一首诗。
《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关雎》这首诗以雎鸠鸟的和鸣起兴,引出了一位男子对一位美丽女子的爱慕之情。
整首诗语言优美,节奏明快,情感真挚,是一首经典的爱情诗。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了解《诗经》的艺术特色,感受古代爱情的美好与纯真,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我所面对的学生是初中具体年级的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诗歌,但对于《诗经》这样的经典作品可能还比较陌生。
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但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自主探究等方式来理解诗歌的内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包括其体例、表现手法等。
引导学生理解《关雎》的诗意,掌握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
培养学生的诗歌朗诵能力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古代爱情的美好与纯真,培养他们正确的爱情观。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掌握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
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比兴手法、重章叠句等。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爱情观,以及这种爱情观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
引导学生感受《诗经》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关雎说课稿第一篇:关雎说课稿《关雎》说课稿一、说教材《关雎》是《诗经》的首篇,编排在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本单元所选诗文是先秦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名篇,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的政治理念、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
《关雎》描写了一个男子对心爱姑娘思念和追求的过程,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他内心深处求而不得的焦虑和即便如此仍然对爱情不懈追求的朝气,可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二、说学情《关雎》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诗经》,尽管诗歌中有些诗句学生已经耳熟能详,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真正理解这首诗并非易事。
九年级学生经过两年多的初中学习生活,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与看法,并有了朦胧的情感体验。
因此对于学习《关雎》这首爱情诗,想象男子对女子的爱慕和追求,理解其中的爱情生活,已经具有一定的心理基础和阅读体验。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一)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内容、学生学情并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第四学段对阅读提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以及“诵读古代诗词。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等若干要求,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全诗,了解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
2.通过抓取关键词语,分析诗中“淑女”“君子”的人物形象。
3.感受古代人民对于真挚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把握正确的爱情观。
(二)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分析“淑女”“君子”人物形象。
四、说教学方法为了有效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结合教材特点和年级学生的学情,我的教学方法如下:(一)情境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二)问题法:通过让学生自主对材料进行分析,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说学法正所谓“教学相长”,合适的教法使教师能够正确地引导学生,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法如下:(一)勾画法:让学生勤动笔墨,“心到、手到”,抓住诗中关键词语。
《关雎》说课稿一、说教材《关雎》是《诗经》的首篇,编排在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本单元所选诗文是先秦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名篇,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的政治理念、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
《关雎》描写了一个男子对心爱姑娘思念和追求的过程,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他内心深处求而不得的焦虑和即便如此仍然对爱情不懈追求的朝气,可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二、说学情《关雎》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诗经》,尽管诗歌中有些诗句学生已经耳熟能详,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真正理解这首诗并非易事。
九年级学生经过两年多的初中学习生活,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与看法,并有了朦胧的情感体验。
因此对于学习《关雎》这首爱情诗,想象男子对女子的爱慕和追求,理解其中的爱情生活,已经具有一定的心理基础和阅读体验。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一)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内容、学生学情并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第四学段对阅读提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以及“诵读古代诗词。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等若干要求,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全诗,了解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
2.通过抓取关键词语,分析诗中“淑女”“君子”的人物形象。
3.感受古代人民对于真挚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把握正确的爱情观。
(二)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分析“淑女”“君子”人物形象。
四、说教学方法为了有效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结合教材特点和年级学生的学情,我的教学方法如下:(一)情境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二)问题法:通过让学生自主对材料进行分析,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说学法正所谓“教学相长”,合适的教法使教师能够正确地引导学生,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法如下:(一)勾画法:让学生勤动笔墨,“心到、手到”,抓住诗中关键词语。
《关雎》说课稿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把握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3、有感情吟诵这首诗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5.品味诗歌细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创造性地运用吟诵诗歌手段2、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教学难点1、创造性地运用吟诵诗歌手段2、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教学方法1、唱读法2、讨论法3、赏析法教学过程:一、培养兴趣,走进诗经1、走进诗经《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
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诗》、或《诗三百》。
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所以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称为《诗经》2、导入爱,世界上最美的字眼,人世间永恒的主题。
穿越时间的隧道,领略远古的诗意与甜美,花前月下的浪漫,辗转反侧的体会,这就是爱的滋味,循着爱的歌声,沿着情的足迹,踏访《诗经》中的美丽与哀愁,追寻爱的源泉,品味我生之初的情愫。
3、诗经“六义”《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名为《诗》,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诗经》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无比生动的社会历史画卷。
《关雎》是《诗经》第一篇,是爱情诗的开山之作。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诗经》中的“六义”“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被统称为《诗经》的“六义”,成为《诗经》最具代表性的六个特点。
“风雅”和“比兴”更成为《诗经》中所体现出来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代称。
风、雅、颂《诗经》所收集的诗,都是可以配乐歌唱的。
根据音乐及诗歌形式、内容、语言的不同,《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包括十五“国风”,即十五个地方的民间歌谣。
“国风”保存了大量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
2024《关雎》说课稿范文一、说教材1、《关雎》是高中语文必修一中的一篇古代诗歌,属于“诗词鉴赏”单元。
通过学习《关雎》,学生能够了解到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韵律,培养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关雎》的背景、主题和意象,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诗歌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关雎》的背景和主题,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难点是: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本节课采用的教法是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法是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互动,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相关的教学素材,如课件、诗歌解读的资料和古代音乐欣赏等,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本课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环节一、导入新课我会以一首古代音乐开篇,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韵律和美。
然后我会提问学生:你们对古代诗歌有什么了解?通过学生的回答,我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探究《关雎》这首古代诗歌。
环节二、诗歌解读我将引导学生了解《关雎》的背景,探究其主题和意象。
通过诗歌解读的资料和课件的呈现,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我会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环节三、诗歌欣赏在学生对《关雎》有了初步了解后,我会放映一段相关的古代音乐和画面,让学生通过视听的方式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
然后,我会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分享各自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环节四、表达与书写在学生对《关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感受后,我会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表达。
关雎的说课稿范文“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以下是小编准备的关雎的说课稿快一起来看看吧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把握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3、培养形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4、增加诗词积累提高学生诗词鉴赏的能力5、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6、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教学重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2、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教学难点1、体会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3、想象力、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4、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法3、赏析法4、比较法教学过程:一、培养兴趣走进诗经1、走进诗经《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穿越了西周到春秋长达500年的岁月风尘在历史的长河中缓缓流淌三百个故事三百个心情拂去了历史的烟尘幻化出万千风情或是浅吟低唱或是钟鼓齐鸣颂声煌煌歌声悠扬淘尽时光的细沙涤尽世间的尘埃循着雎鸠的关关之声穿过水边袅娜的蒹葭她们明眸善睐她们娴静柔美她们大胆执著她们活泼可爱她们是蕴涵着古典情怀的女性仿佛仙乐悠悠让人在沉静中回味那一份雅致与美好……爱世界上最美的字眼人世间永恒的主题穿越时间的隧道领略远古的诗意与甜美花前月下的浪漫辗转反侧的体会这就是爱的滋味循着爱的歌声沿着情的足迹踏访《诗经》中的美丽与哀愁追寻爱的源泉品味我生之初的情愫2、诗经“六义”《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名为《诗》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诗经》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无比生动的社会历史画卷《关雎》是《诗经》第一篇是爱情诗的开山之作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诗经》中的“六义”“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被统称为《诗经》的“六义”成为《诗经》最具代表性的六个特点“风雅”和“比兴”更成为《诗经》中所体现出来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代称风、雅、颂《诗经》所收集的诗都是可以配乐歌唱的根据音乐及诗歌形式、内容、语言的不同《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包括十五“国风”即十五个地方的民间歌谣“国风”保存了大量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这部分诗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处境及思想意识、审美观念表达了他们对社会生活的感受和深刻认识“国风”的语言朴素、鲜明富于形象性多处用双声、叠韵、叠字等表达准确优美形式上多是四言成句隔句用韵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感同时多处出现章节的复叠有一唱三叹的艺术美感是《诗经》的精华部分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区的音乐雅诗的内容多描写统治阶级的日常生活常用在宴会歌舞中雅诗的篇幅较长分章分节句法整齐流畅通顺有些还偏重于抒情加上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有较强的形象性和感染力雅诗分为“大雅”和“小雅”颂即祭祀和颂圣的乐曲颂诗的内容多是歌颂周王朝祖先的“功德”常在祭祀宗庙时演出颂诗具有极为浓厚的宗教文学色彩形式较为古板呆滞诗歌语言也显得典雅沉重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赋、比、兴“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教师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学生朗读正音睢鸠(jūjiū)一种水鸟窈窕(yǎo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逑(qiú):配偶荇菜(xìng):一种可食的水草寤寐(wù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2)指导整体朗读:诵读提示: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即读二字后稍作延长或停顿(3)提示内容朗读: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品德好的美丽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文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5.学生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三、思读全诗把握文意1.学生思考: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生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教师小结:这首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2.学生讨论: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三组每组负责各部分的分析鉴赏任务围绕“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流、评价成果展示:一章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点出对窈窕淑女的追求明快而直率二章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也磨灭不了回家后便开始了难耐的单相思无论是醒着还是梦中都在痴情的想念她追求她三章写他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之感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写尽失眠将相思之苦推进一层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四五章写思极之幻他苦思冥想神思飞跃的时候姑娘的优美身影一直在眼前姑娘款款向他走来他高兴的弹琴奏瑟向姑娘倾诉着深情而浓烈的爱意幻由情生无疑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教师小结: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今天我们认为它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3.学生倾听乐曲再读《关雎》乘着联想与想象的翅膀漫游美丽画面想象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一条清清的河水河中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水鸟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美好的姑娘难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着她绵长的思念啊教人翻来覆去难入睡……四、品读全诗鉴赏艺术手法1.学生思考:本文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生1:题目取自句首生2:每句话都是四字生3: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生4: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字教师小结:《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中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凋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2.学生讨论: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生1:比兴的手法生2:看到了水鸟的恩爱和鸣就产生了联想有对淑女的追求是起兴的手法生3:有比的运用教师小结:是兴中有比兴比自然比兴的手法不仅表现诗人的感情而且有助于对事物的刻画加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大大的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可以在短小的篇幅中创造极为动人的形象和境界这一手法在中国诗歌中一直继承和发展着。
关雎说课稿一、内容:今天我讲的是《关雎》。
这是本单元诵读欣赏的内容,而《诗经关雎和蒹葭》是最能代表我国诗歌源头的内容。
其教学目标是了解诗歌起源,《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中的地位;读准字音;理解大意;体会意境及主人公感受;理智把握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了解诗歌起源,《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中的地位。
二、方法:考虑到九年级学生的现状和学校五步教学法的要求,我决定设计四大板块,即诗经相关知识介绍、诗经朗读、诗经理解翻译、诗经画面想象,为了完成这些教学任务,我采用了以下方法(1)情景教学法,首先用十堰市吕家河关关雎鸠民歌导入,创造一定的诗经学习氛围,接着介绍尹吉甫(诗经采风官)的贡献,用诗经文化熏陶学生,为学习创设一个合适的情景氛围,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用ppt给学生介绍雎鸠鸟和荇菜等知识,介绍了诗经六义等知识。
(2)反复咏叹教学法:我采用了男女生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诵和学生试读等方法,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雎鸠的内容,理解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3)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法,如运用小组讨论五个画面,让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归纳总结雎鸠的主题和写作特色等,都取得一定的效果。
(4)现场作业法: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一些作业练习,让学生填空、解答、朗读,让学生思考问题,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我按照四大板块内容,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5~8分钟)用吕家河民歌雎鸠的情境导入,其意图是用家乡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诗经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组织朗读:(15分钟)第二个教学环节是组织朗读,我采用多种方法组织学生朗读,让学生分男女生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诵和学生试读等方法,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雎鸠的内容,理解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诗意和情感(20分):第三个教学环节是深入领会文中思想情感,我在组织学生逐节翻译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会其画面意境,把握主人公感情变化线索,领会主人公“君子”和“窈窕淑女”的美好感情。
《关雎》说课稿
古浪县定宁初级中学冯天军
一、说教材
《关雎》选自《诗经》。
《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
写“君子”因为见到雎鸠和鸣而产生对“淑女”的爱慕之情,以及求之不得的“辗转反侧”和弹琴鼓瑟敲钟击鼓去取悦“淑女”的过程,可以看做是一首叙事诗。
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
采用了比兴发端和重章叠句和的表现手法。
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二、说目标
知识与能立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情感图与价值观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三、说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本诗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四、说难点
1.体会本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结构美、情感美。
五、说方法
1.品读法2.讨论点拨法 3.归纳法
六、说教具运用多媒体PPT和播放器
七、说课时1课时
八、说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手法;总结规律,指导学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PPT展示赵翼《论诗》,引出风骚,再引出《诗经》,导入《关雎》
板书:《诗经》《楚辞》
《国风》《离骚》
杜甫李白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才人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三、辨字音,明音韵。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强调停顿、情感)、自读、齐读。
出示投影:
教师归纳并板书:语言美:双声叠韵押韵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起兴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
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
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篇。
第二章中的
“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
要读出绵绵不断的感慨语气。
第三章写“君子”“弹琴鼓瑟敲钟击鼓”展示才华取悦“淑女”举动。
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四、品诗句,明结构。
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来描述。
2.教师提问: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为什么从“雎鸠”写起请具体分析。
明确: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
板书:结构美:比兴发端
3.学生再读诗句,体会PPT出示诗句特点。
明确:每句话都是四字。
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
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字。
板书:结构美:重章叠句
教师小结:《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
章法上最具特色
的一点是“重章叠句”。
所谓“重章叠句”,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五、析内容,明主旨。
多媒体显示:
指导学生讨论交流归纳如下:PPT展示
1.爱慕→追求→取悦
2.品德高尚文静美好
君子执着专一淑女勤劳能干
才华出众处事慎重
板书:意境美:健康成熟的爱情
在此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爱情观教育。
结合以上内容指导学生在课后赏析《蒹葭》。
六、展才华,激兴趣。
PPT展示自己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论诗》
七、做小结,立宏志。
学习经典,传承经典,成为中华文明的继承者、传播者,谱写更加辉煌的崭新诗篇。
九、说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