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十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教学内容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第3课时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装片、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以及受精作用[学习目标] 1.模拟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阐明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发生自由组合和互换的重要意义。
2.举例说明受精作用的过程。
3.阐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生物遗传的重要意义。
一、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装片1.目的要求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2.材料用具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装片,显微镜。
3.实验步骤4.实验现象在减数分裂Ⅰ中期,可以看到同源染色体有序地排列在赤道板两侧(不是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这是与有丝分裂相区别的地方);在减数分裂Ⅱ过程中,着丝粒将会排列在赤道板上,次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Ⅱ后期除外)中的染色体数目是正常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一半,且次级精母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
5.注意事项(1)判断各时期细胞的依据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染色体变化的特点。
(2)可通过比较同一时刻不同细胞的染色体特点,来推测一个精母细胞在不同分裂时期染色体的连续变化。
(3)画图时较暗的地方不能用铅笔涂黑,而要用细点来表示。
探讨点实验材料的选择和结果分析1.选材时,宜选用雄性(填“雄性”或“雌性”)个体的生殖器官作为实验材料,这是因为雄性个体产生的雄配子数量远远多于雌性个体产生的雌配子的数量。
2.观察蝗虫精母细胞(正常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的减数分裂装片时,能看到几种不同染色体数目的细胞分裂图像?提示因为蝗虫精巢中的精原细胞既进行有丝分裂,又进行减数分裂,所以可以观察到染色体数目为n、2n、4n等不同的细胞分裂图像。
核心归纳1.要点提醒(1)判断各细胞所处时期的依据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染色体变化的特点。
(2)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装片时,能看到染色体数目为n、2n、4n等不同的细胞分裂图像,这是因为蝗虫精巢中的精原细胞(染色体数为2n)既能进行有丝分裂,又能进行减数分裂。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固定装片制作人:魏欣瑜、贺馨逸、王强强一、原理?处于繁殖期的雄蝗虫,精巢里的精原细胞正在进行减数分裂。
因此,在它的精巢管内可以找到处于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细胞如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以及精子。
?通过观察处于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细胞,可以了解减数分裂的大致过程。
???二、拨云见日?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的是不同细胞所处的不同细胞分裂时期,是静态的图像,由于细胞已经在制作装片时被杀死,我们不可能看到减数分裂的动态过程。
?三、材料用具?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显微镜。
四、实验步骤1、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识别初级精母细胞。
次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
2、先在低倍镜下依次找到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后期的细胞,再在高倍镜下仔细观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
3根据观察结果,尽可能多地绘制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简图。
五、疑点分析1 选择蝗虫作为实验材料的优势(1)蝗虫染色体数目较少,雄蝗虫2n=23,雌蝗虫2n=24,其中常染色体11对,雌雄常染色体都相同,但性染色体在雄性中只有一条,即XO,雌性中有2条大小、形态相同的性染色体,即XX。
(2)染色体多为端部或近端部染色体,染色体较大。
正是因为染色体少而大,有利于观察染色体在各时期的行为。
尽量不选植物为实验材料的理由是:一个花药,甚至在很多植物的整朵花的花药中,细胞的减数分裂具有同步性,如果选择植物为材料观察减数分裂,那么整个标本中,各细胞所处的时期或相同,或相近,很难看到各时期的细胞。
而蝗虫的精母细胞不具有同步性,选择蝗虫作为材料,在同一标本上可以方便观察到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还都可以观察到精子形成过程。
2 蝗虫的性染色体都只含X染色体,通过减数分裂决定蝗虫性别的方法X、Y性染色体具有同源区段和非同源区段,但Y染色体基因太少,一般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在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
实验十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1、目的要求: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2、材料用具: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显微镜。
3、方法步骤:(1)在低倍镜下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
(2)先在低倍镜下依次找到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后期的细胞,再在高倍镜下仔细观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
4、讨论:(1)如何判断视野中的一个细胞是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还是减数第二次分裂?(2)减数第一次分裂与减数第二次分裂相比,中期细胞中的染色体的不同点是什么?末期呢?实验十一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1、原理:用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于是,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
2、方法步骤:(1)洋葱长出约1cm左右的不定根时,放入冰箱的低温室内(4℃),诱导培养36h。
(2)剪取诱导处理的根尖约0.5~1cm,放入卡诺氏液中浸泡0.5~1 h,以固定细胞的形态,然后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次。
(3)制作装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4)观察,比较:视野中既有正常的二倍体细胞,也有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的细胞.3、讨论:秋水仙素与低温都能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这两种方法在原理上有什么相似之处?实验十二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1、要求:调查的群体应足够大;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
如红绿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视(600度以上)等.2、方法: 分组调查,汇总数据,统一计算.3、计算公式: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某种遗传病的患病人数某种遗传病的被调查人数×100%4、讨论: 所调查的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发病率是否与有关资料相符, 分析原因.实验十三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1、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NAA(萘乙酸), 2,4-D, IPA(苯乙酸). IBA(吲哚丁酸)等2、方法:①浸泡法:把插条的基部浸泡在配置好的溶液中,深约3cm,处理几小时或一天。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一、实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2. 能力目标:形成分析问题并认识事物实质的思维能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确立物质是运动、发展、变化的唯物主义观点,加深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处于繁殖期的雄蝗虫,精巢里的精原细胞正在进行减数分裂。
因此,在它的精巢管内可以找到处于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细胞如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以及精子。
通过观察处于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细胞,可以了解减数分裂的大致过程。
三、实验仪器材料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显微镜。
四、实验方法1. 调好显微镜,把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放到显微镜的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好。
2. 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
识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
3. 先用低倍镜依次找到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后期的细胞,再在高倍镜下仔细观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
4. 根据观察结果,尝试绘制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简图。
五、实验数据的采集分析(一)根据观察结果,描述动物细胞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染色体变化的特点:(二)减数分裂各个细胞时期的特点:间期:看不到染色体;减Ⅰ前期:出现染色体,同源染色体联会,出现四分体;减Ⅰ中期:同源染色体在赤道板位置成对排列;减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减Ⅱ中期:非同源染色体成单排列在赤道板位置;减Ⅱ后期:着丝点分裂;减Ⅱ末期:染色体逐渐消失。
六、实验总结反思与修正1. 实验成功的关键及注意事项。
实验成功的关键:掌握显微镜下区分减数第一次及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细胞的方法; 注意事项:观察时遵循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的顺序,使用高倍镜时候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
2. 当用低倍镜看清楚后,转换成高倍镜后却看不到或看不清染色体,主要原因有:没有调焦距;物像没有移向视野的中央;装片放反;高倍镜头损坏等。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一、教学目标:1.了解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的过程;2.学会正确的固定蝗虫精母细胞;3.观察并描述蝗虫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
二、教学准备:1.放大镜:用于观察蝗虫精母细胞;2.玻璃片:用于制作减数分裂固定装片;3.蝗虫标本;4.透明贴纸;5.显微镜;6.解剖镊;7.生理盐水。
三、教学过程:1.引入:为学生介绍蝗虫精母细胞及其减数分裂的重要性,并解释为什么要进行固定装片。
2.实验操作步骤:步骤一:取一只已经死亡的蝗虫标本,用放大镜观察其精巢。
步骤二:用解剖镊将精巢取出,将其放入生理盐水中,轻轻搅拌几下。
步骤三:将一滴盐水中的蝗虫精子溶液放在玻璃片上,将玻璃片倾斜,让其中的盐水流出。
步骤四:用解剖镊夹取玻璃片及其上的精子溶液,将其置于透明贴纸上。
步骤五:将另一个透明贴纸粘贴在上述透明贴纸上,将其压平,使溶液均匀分布。
步骤六:用显微镜观察固定后的装片,观察并记录不同阶段的蝗虫精母细胞。
3.教学示范:老师根据实际的蝗虫精母细胞固定装片进行示范,并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装片上的不同阶段的蝗虫精母细胞。
4.讨论与总结:通过观察和描述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的过程,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总结,提出问题并激发学生的思考。
五、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实验操作和学生的表现,可以进行以下方面的评价:1.学生是否掌握了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的过程;2.学生是否能够正确进行固定装片的操作;3.学生是否能够观察和描述装片上的不同阶段的蝗虫精母细胞。
六、教学反思与改进:1.整个教学过程时间比较紧凑,容易让部分学生跟不上;2.在教学内容的讲解上,可以加入一些图片或视频资料,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减数分裂的过程;3.教学评价可以加入小组讨论和学生自主实验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知识点:实验: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
裂固定装片
实验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一、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的阶段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
蝗虫的精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再形成精子。
此过程要经过两次连续的细
胞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
在此过程中,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位置和
数目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而可据此识别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
三、材料选择和染色剂:蝗虫精子细胞容易获得,易于观察,染色体数量少。
每个
时期的染色体形态都可以观察到。
染色剂选择:易用碱性染料染色
四、实验步骤:
知识电话:
1、实验材料的选择宜选用雄性个体生殖器官,
原因是:
(1)雄性个体产生的精子数量远远多于雌性个体产生的卵细胞数。
(2)动物卵巢的减数分裂尚未完成。
排卵期间只有次级卵母细胞排出。
次级卵母细
胞只有在与精子相遇并受到精子刺激后才能继续完成第二次减数分裂。
2、观察减数分裂过程选取的材料是能进行减数分裂的,如植物的花药,动物的精巢、卵巢等。
3.减数分裂固定负载的产生过程包括:解离
漂洗
染色
制片四个环节,这些环节的操作与有丝分裂固定装片制作相同。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装片、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以及受精作用一、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1.目的要求识别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
2.方法步骤二、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1.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_________________。
(1)一个含n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的精子类型有2种;(2)一个含n对同源染色体的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的卵细胞类型有1种;(3)体细胞含有n对同源染色体的生物个体,经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类型有2n种。
2.四分体时期有非姐妹染色单体的__________________。
三、受精作用1.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程:在受精作用进行时,通常是________的头部进入卵细胞,________留在外面。
与此同时,_____________________会发生复杂的生理反应,以阻止____________再进入。
__________________进入___________________后不久,_____________________就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融合,使彼此的会合在一起。
实质:精子和卵细胞的相融合,彼此的会合。
3.结果:受精卵中的______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一半染色体来自____________,另一半来自__________。
4.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1)就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保证了每种生物前后代的恒定,维持了生物遗传的。
(2)有性生殖导致同一双亲的的后代具有,这种多样性有利于生物多变的环境,有利于生物在自然选择中,体现了的优越性。
因此,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生物的,都是十分重要的。
5.有性生殖后代多样性原因(1)配子的多样性:减Ⅰ前期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_;减Ⅰ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装片、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以及受精作用【核心素养要求】科学思维:理解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知道受精作用的过程。
科学探究:通过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极其特点的认识。
社会责任:说出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生物遗传和变异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1.学会使用高倍镜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2.理解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3.知道受精作用的过程4.说出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生物遗传和变异的重要意义【教具准备】适于制作染色体的材料(橡皮泥、扭扭棒、细树枝等、)铅笔、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探究法讲授法【教学过程】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已知,想一各身边人的例子,一位母亲生的两个女儿一定长的一模一样吗?究其原因,我们就要学习受精作用这方面的内容。
由话题引出本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问题,引出本节主要内容一、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1.实验原理蝗虫的精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而可据此识别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
2.实验流程(1)装片制作: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2)显微观察二、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同学们已经知道,减数分裂形成精子和卵细胞,才能发育成新个体。
那么高等动物个体发育的起点是什么?受精卵。
很好,我们已经知道,父亲体内的精原细胞和母亲体内的卵原细胞染色体的组成并无差别,但是为什么母亲生下的两个女儿长的不一样呢?教师肯定学生的猜想,究竟是不是这样的,我们可以通过模型构建“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来寻找答案。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并且提出猜想:是不是参加受精作用的精子和卵细胞染色体的组成是不一样的?探究过程步骤教师先带领学生共同回忆哺乳动物形成精子的过程。
之后组织学生进行模型建构,期间进行巡视与帮助。
A.模拟减数分裂时染色体数目及主要行为的动态变化;边操作边完成染色体/DNA数量变化表和曲线图实验方法步骤1、把颜色、长度相同的两条染色单体粘在一起。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作为细胞有丝分裂理论知识学习的延续,本节课是以实验方式来具体学习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
通过亲身体验、合作学习,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学生通过本次实验活动,可进一步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学生在理论课时已经学习过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并且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学习的主动性较高,对生物实验的学习兴趣较为浓厚。
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已学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能力目标】1.实验中能运用已有的知识,选择实验材料用具;2.形成分析问题并认识事物实质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小组之间的分工合作,逐渐养成协作精神;2.通过科学与数学的整合,逐渐形成简约、严谨的思维品质;3.确立物质是运动、发展、变化的唯物主义观点,加深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的认识。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蝗虫精子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四、实验实施准备【教师准备】1.分组。
学生按学科能力的强中弱平均分为8组,各组尽量平衡,各组自行分工,并由实验员统一安排实验过程。
2.实验用具。
显微镜等。
3.材料。
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4.指导学生使用显微镜。
【学生准备】1.预习实验“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了解减数分裂的相关信息。
2.进行分组。
3.以组为单位展开交流学习,分析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4.通过查阅资料和实物操作,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通过课前准备,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再次激发实验探究的热情;较大程度上节省了课堂时间;为探究实验的成功打基础。
五、教学方法【教法】分析评价法、直观演示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六、教学媒体黑板、多媒体计算机七、课时安排1个课时(40min)。
实验十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
片
实验十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班级:姓名:时间:
一、实验目的
1.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
2. 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
蝗虫的精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再形成精子。
此过程要经过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
在此过程中,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而可据此识别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
三、材料用具
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显微镜。
四、实验过程
1. 调好显微镜,把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放到显微镜的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好。
2. 在下观察。
识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
3. 先用依次找到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后期的细胞,再在下仔细观察染色体的。
五、讨论
1.当你的目光聚焦在显微镜视野中的一个细胞时,你是怎么判断它是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还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的?
2.减数第一次分裂与减数第二次分裂相比,中期细胞中染色体的不同点是什么?
指导教师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