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等专业生物化学实验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327.00 KB
- 文档页数:14
说课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向同行及专家阐述教学设计及其依据的一种教研活动。
《生物化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化学组成及其代谢以及化学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基础学科,是所有医药类专业必修的课程之一。
本文从课程大纲和定位、课程目标、学情分析、课程内容、课程设计与实施、教学方法与手段六个方面对《生物化学》课程进行说课设计。
?说课是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形式,其教学、教研以及教学评价意义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一、课程大纲和定位?1.课程大纲?本门课程以临床医学为例子,大纲要求临床医学的学生掌握一定的生化基础知识,基本能应用基础生化知识解释某些疾病发病的机理、制定预防措施和治疗措施等作为教学的要求,培养的是高职高专临床型专门人才。
?2.课程定位?《生物化学》是研究人体化学组成及其代谢以及化学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为重要的基础学科,是所有医药类专业必修的课程之一,因此地位比较突出,该课程的作用表现在:阐明人体物质组成、分子结构及其功能,为临床实践操作提供理论指导依据,提高医药卫生人才理论和实践水平,为学生持续发展打牢基础。
?本门课程现在教材存在种类繁多,版本较多,良莠不齐,教师难以选择好教材,有的教材质量差,水平低等问题,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不便。
因此选择周爱儒主编的教材为教学用书,以王镜岩主编的《生物化学》;吕文华主编的临床教材《生物化学》等用书为教师参考的材料,作为总的用书。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树立牢固的专业素养,在学习和实践中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职业道德和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奉献精神,达到以下目标:(1)知识目标:课程内容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层次。
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各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及主要的代谢过程,相关的的基本理论知识及能够解释常见的遗传病机制。
(2)能力目标:掌握重要的临床生化指标,具有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能运用生化基础理论知识分析和解释各种实验现象及运用所学的知识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病因和发病机制。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英文名称:Clinical Biochemistry Examinations课程性质:必修是否独立设课:否总学时:112 其中实验学时:48总学分:5.5 其中实验学分:1.5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开课单位:医学院实验项目数:8必做项目数:8综合项目数:2一、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临床常见疾病的基础理论和检验的基本技术,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成为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向临床的高级医学检验专门人才。
要求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有关检验项目的实验原理、操作方法、结果判断和临床意义。
二、主要仪器设备及工具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紫外分光光度计,半自动生化分析仪、恒温水浴箱,电泳仪,电泳槽、吸量管,微量加样枪,注射器、电脑、分析软件、扫描仪等。
三、实验内容及要求四、考核方式1.实验报告要求:实验报告由实验者本人撰写,实验基本情况的信息应填写完整、清楚。
做到内容完整、文理通顺、字迹工整、数据记录要真实可靠、图表规范、分析详尽、讨论深刻。
实验报告的一般格式如下:(1)实验名称、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和实验时间。
(2)实验目的、实验原理、试剂和器材、操作方法、实验结果、讨论。
2.考核方式:实验课成绩按百分制记录,占课程总成绩30%:其中,实验操作考核10%、实验报告20%。
五、主要参考教材1.钱士匀.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指导(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杨国珍.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指导(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3.郑铁生.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指导.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4.Lothar Thomas. 临床实验诊断学-实验结果的应用与评价.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5.王凤学. 临床生物化学自动分析操作规程.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
《生物化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生物化学计划学时:54学时计划学分:3学分课程类别:必修课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学期:第二学期制订单位:基础医学部生化教研室执笔人:周宗煊一、课程的性质、任务生物化学基础是研究生物体的物质组成和结构以及生物体内发生的各种化学变化的科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它的任务是研究生物体内的物质组成、分子结构及与功能的关系;生物体内物质的代谢变化及调控;生物体内信息的传递;从而为后续课程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目标1、认识生物分子的结构组成、特性与功能及其代谢规律等基础知识。
2、熟悉生物遗传信息的基本过程。
3、理解机体内物质代谢与机能活动的关系。
(二)能力培养目标1、具有基本实验操作机能。
2、运用生物化学基本理论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及要求:第一部分理论教学第一章蛋白质化学(5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蛋白质的元素组成及特点,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及连接方式。
2.掌握蛋白质各级结构及维持各级结构稳定的作用力。
3.掌握蛋白质的两性解离和等电点、蛋白质变性。
4.熟悉蛋白质的胶体性质、沉淀、紫外吸收和呈色反应。
5.熟悉氨基酸的分类及理化性质。
6.熟悉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7.了解蛋白质的分类。
教学重点与难点:蛋白质的元素组成及特点,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及连接方式;蛋白质的各级结构及维持各级结构的化学键;蛋白质的两性电离和等电点、蛋白质变性。
*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及分类;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蛋白质的两性电离和等电点、蛋白质变性。
教学内容:第一节蛋白质的分子组成蛋白质的组成元素,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肽键连接氨基酸。
第二节蛋白质的分子结构蛋白质的一、二、三、四级结构;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第三节蛋白质的理化性质蛋白质的两性电离、高分子性质、沉淀与变性、吸收光谱及呈色反应。
第四节蛋白质的分类第二章维生素(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维生素的定义。
临床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临床医学生物化学是医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为医学生提供生物化学知识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医学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为今后的临床实践和研究提供必要的支持。
二、教材选择本课程根据最新的教育和医学理论,选用具有权威性和教学性的生物化学教材作为课程教材。
教材内容全面,包含临床医学生物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实践应用,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教学目标1. 理论掌握:学生应该理解临床医学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基础。
包括蛋白质、核酸、碳水化合物和脂质等生物化学基础知识。
2. 实验技能:学生应熟练掌握临床医学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术,能够进行生物样品的分离、提取和分析。
3. 知识应用:学生应能将所学的生物化学理论和技术知识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如临床检验、疾病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四、教学内容1.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a. 蛋白质的化学组成和结构b. 核酸的化学组成和结构c. 碳水化合物的化学组成和结构d. 脂质的化学组成和结构2. 生物化学代谢a. 糖代谢与糖尿病b. 脂质代谢与心血管疾病c. 蛋白质代谢与蛋白质相关疾病d. 核酸代谢与遗传性疾病3. 临床医学生物化学实验a. 生物样品的采集、处理和保存b. 实验室常用的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和方法c. 数据分析与结果解读五、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讨论互动等。
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加深学生对临床医学生物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六、评价方式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课程的评价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平时表现、作业成绩、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
通过综合评价学生的理论知识、实验技能和应用能力,全面评估学生对临床医学生物化学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的教学进度根据教学大纲和课时安排进行,合理分配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时间比例。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生物化学课程类别:基础课所属学科:生物学实验总学时:12学时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专科一、制定实验教学大纲的依据潘文干主编临床医学专科《生物化学》教材第五版、2004年临床医学专科《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二、生物化学课程实验教学在培养实验能力中的地位与作用生物化学是在分子水平上阐明生命现象的科学,是医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现代牛物化学理论和技术有着广泛的实用价俏,它的理论和技术已经渗透到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即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各个学科,对医学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成为生命科学的共同语言和前沿学科。
生物化学理论是在科学研究实验基础上高度总结的结论性观点,所以生物化学实验课一方面使学生在实验屮验证理论的来源与正确性、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掌握;另一方面, 生物化学实验手段又是生命科学发展的必用手段,生物化学实验课对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素质非常重要而且必要。
三、生物化学实验课程应达到的基本要求1.熟练掌握以下各项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各种常川玻璃仪器的洗涤和使川。
滴管、吸量管、微量加样器的使川。
离心机、分光光度计、水浴箱、旋涡混合器、电泳仪系统等的使用。
2.掌握以下各项生化实验基本技术和基本原理比色分析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的含量。
醋纤膜电泳分离血清蛋白质。
血清总胆固醇的测定。
组织DNA、RNA的分离、提纯和定量。
3.熟悉生物化学实验技术的有关理论分光光度法及比色分析法基本原理。
离心技术理论。
电泳技术理论。
生物大分子分离、纯化的一般实验设计相关理论。
实验误差、数据处理等相关理论。
四、学时、教学文件及教学形式本课程总学时为70,理论学时58,实验学时12。
教学文件:《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
教学形式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指导教师讲授相关理论、仪器使用及其主要操作步骤,学生分组进行和关内容的具体实践操作。
实验指导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随堂指导学牛,解决学牛在实验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它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生命的本质,即研究生物体的化学构成及化学变化规律的科学。
医学生物化学要紧研究人体的生物化学,它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
近来年,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理学与病理学等基础医学学科的研究均深入到分子水平,并应用生物化学的理论与技术解决各个学科的问题。
同样,生物化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也很密切。
近代医学的进展经常运用生物化学的理论与方法来诊断、治疗与预防疾病,而且许多疾病的机理也需要从分子水平上加以探讨。
生物化学课程为其它医学基础课程与临床医学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是医学各专业的必修课。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习惯医科类各专业的学生学习。
学生务必具备通常化学的基础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及懂得生物分子的结构与生理功能,与两者之间的关系。
懂得生物体重要物质代谢的基本途径,要紧生理意义、调节与代谢特殊与疾病的关系。
懂得基因信息传递的基本过程,基因表达调控的概念。
懂得各组织器官的代谢特点及它们在医学上的意义。
根据课程的分工,有关血液凝固、纤维蛋白溶解、气体运输、各类激素的结构与功能,及肾脏的有关内容归入生理学课程。
本课程的后续课为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等。
本课程的课内学时数为90,电视课学时数26,实验课学时数27。
本课程为5学分。
第一章蛋白质化学(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蛋白质的分子构成一、蛋白质的元素构成二、蛋白质分子的基本结构单位——氨基酸二、氨基酸的性质第二节蛋白质的分子结构一、多肽结构二、蛋白质分子的一级结构二、蛋白质分子的空间构象第三节、白质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三、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四、蛋白质分子构象与功能的关系第四节、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一、两性游离与等电点二、高分子性质三、蛋白质的沉淀四、蛋白质的变性五、蛋白质的颜色反应第五节蛋白质的分类一、根据分子形状分类二、根据组分分类三、根据生物学功能分类四、根据溶解度分类【教学要求】一、熟悉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物质基础的含义,掌握蛋白质的重要生理功能。
生物化学实验内容《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基础适用专业:本科临床学专业课程总学时:实验学时:32实验指导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程开课实验室名称:生化实验室一、目的和任务生物化学是一门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的学科,也是一门重要的实验性较强的基础医学课程.随着医学的发展,该学科已渗透到医学的各个领域。
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生命科学各个领域和医学实验的研究工作。
生物化学实验是生物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理论教学既有联系,又是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系统。
我们根据国家教委对医学生物化学课程基本技能的要求,开设了大分子物质的常用定量分析法、酶活性分析、电泳法、层析技术、离心技术及临床生化,使学生对生物化学实验有一个比较系统和完整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科学思维的形成,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基本要求1.通过实验过程中的操作和观察来验证和巩固理论知识,加深学生对理论课内容的理解。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逐步培养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分析和综合各种现象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能力。
3.通过对各类实验的操作和总结,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4.进行本学科的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能够熟练各种基本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的操作。
三、考试方法及成绩评定方法四、说明实验教材及参考书:1.揭克敏主编: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程(第2版)。
科学出版社,2010参考资料:1..袁道强主编:生物化学实验(第1版)。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五、实验项目数据表质的沉淀反应人台滤纸3张2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3 2 0 1 3 10人水浴锅1台试管5支3 血清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6 2 0 2 1 25人电泳仪1台电泳槽1台薄膜条1张干4 血清胆固醇的3 2 0 1 1 25人分光光度计1台试管3支设的教学实验项目。
2)要求:0:必修1选修3)类型:0:演示1:验证2:综合3:设计4)每组人数:指教学实验项目中一次实验在每套仪器设备上完成实验项目的人数。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基础适用专业:本科临床学专业课程总学时:实验学时:32实验指导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程开课实验室名称:生化实验室一、目的和任务生物化学是一门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的学科,也是一门重要的实验性较强的基础医学课程.随着医学的发展,该学科已渗透到医学的各个领域。
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生命科学各个领域和医学实验的研究工作。
生物化学实验是生物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理论教学既有联系,又是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系统。
我们根据国家教委对医学生物化学课程基本技能的要求,开设了大分子物质的常用定量分析法、酶活性分析、电泳法、层析技术、离心技术及临床生化,使学生对生物化学实验有一个比较系统和完整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科学思维的形成,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基本要求1.通过实验过程中的操作和观察来验证和巩固理论知识,加深学生对理论课内容的理解。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逐步培养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分析和综合各种现象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能力。
3.通过对各类实验的操作和总结,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4.进行本学科的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能够熟练各种基本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的操作。
三、考试方法及成绩评定方法四、说明实验教材及参考书:1.揭克敏主编: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程(第2版)。
科学出版社,2010参考资料:1..袁道强主编:生物化学实验(第1版)。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五、实验项目数据表2)要求:0:必修1选修3)类型:0:演示1:验证2:综合3:设计4)每组人数:指教学实验项目中一次实验在每套仪器设备上完成实验项目的人数。
六、各实验项目教学大纲实验一蛋白质的沉淀反应【预习要求】预习四个小实验的具体实验原理和操作内容。
【实验目的】1. 加深对蛋白质胶体溶液稳定因素的认识;2. 了解沉淀蛋白质的几种方法及其实用意义。
《生物化学》教学大纲(供药学专业、药物制剂专业、制药工程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中药学专业、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专业、卫生检验专业、护理学专业及所有方向使用)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生物化学(biochemistry)又称为生命的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分子与化学反应的科学,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
生物化学主要研究生物体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以及遗传信息传递的分子基础与调控规律。
生物化学的研究主要采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但也融入了生物物理学、生理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和免疫学等的理论和技术,使之与众多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和交叉。
本课程主要向学生传授了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生物体重要物质代谢的基本途径、主要生理意义、调节以及代谢异常与疾病的关系;基因信息传递的基本过程、基因表达调控的概念;各组织器官的代谢特点及它们在生命活动中的意义等知识。
为学生学习其他基础课、专业课乃至毕业后的继续教育、相关学科的研究工作中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及疾病诊断、预防、治疗奠定理论与实验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本课程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种层次要求。
掌握的内容要求理解透彻,能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学习工作中熟练、灵活运用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
熟悉的内容要求能熟知其相关内容的概念及有关理论,并能适当应用。
了解的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考试内容中掌握的内容约占70%,熟悉、了解的内容约占25%,超大纲内容约占5%。
本大纲的参考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卫生部规划教材、普通高等学校规划教材《生物化学(第六版)》(周爱儒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三、课程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大体分为四个部分:从第一章到第三章为第一部分,主要讨论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第四章到第九章为第二部分,主要内容为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及代谢调节;第十章到第十四章为第三部分,主要内容为分子生物学中遗传信息的流向及调控;第十五章到第十八章为第四部分,主要内容为基因重组与基因工程、机能生物化学等内容。
本科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本课程为本科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旨在通过对医学生物化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医学领域中的生物化学知识和实验技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其日后的医学实践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1. 理解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与医学相关的生物化学知识;2. 掌握生命体内重要生物分子的结构、功能和代谢过程,并能在实验室中进行相应的实验操作;3.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能够综合运用生物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医学实践中的问题;4. 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在团队中参与和组织生物化学实验,并进行科学研究的探索。
三、教学内容1. 生物化学基础知识1.1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1.2 生物化学反应1.3 酶及其调控1.4 能量转换与储存1.5 细胞信号传导和通讯1.6 基因和蛋白质合成1.7 宿主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2. 生物化学实验技术2.1 常用的生物化学实验方法与技术 2.2 重要生物分子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2.3 酶的活性测定与酶动力学实验2.4 DNA和蛋白质的电泳分析2.5 基因克隆与表达实验2.6 细胞培养技术及其应用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解、讨论和案例分析等形式,向学生传递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知识。
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让学生亲自参与生物化学实验的设计和执行。
3.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促进学生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积极互动,拓宽视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 学习小组: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小组报告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考核方式1. 期中考试:覆盖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技术,占总成绩的30%。
2. 实验报告:对实验过程及结果进行书面报告,占总成绩的30%。
3. 期末考试:覆盖全年课程的内容,占总成绩的40%。
4.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小组讨论等,作为加分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