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0年中考历史第期黄金知识点系列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6(1)
- 格式:doc
- 大小:496.50 KB
- 文档页数:6
【中国古代重要水利工程】考点战国时期(1)都江堰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2)郑国渠2016年11月8日,在泰国清迈召开的第二届世界灌溉论坛暨67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传来喜讯,郑国渠申遗成功,成为陕西省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郑国渠是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一项伟大工程,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
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 300 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
郑国渠在战国末年由秦国穿凿。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约十年后完工。
(3)开通了秦渠、灵渠和江南运河秦渠秦渠,位于宁夏平原黄河以东,相传因始凿于秦而得名。
渠口在青铜峡北,引黄河水向东北流经吴忠市到灵武市。
秦渠又名北地东渠,据说这个名称也与它位于北地郡的黄河以东有关。
历史上北地郡的建制,虽然一直延续到唐,但其辖地达到宁夏平原的,只有秦、汉时期的北地郡。
秦渠凿于秦朝,还是可能的。
除河东秦渠外,据说秦还在河西穿凿渠道,后人称为北地西渠。
灵渠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
中国历史上著名水利工程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修建了众多著名的水利工程,这些工程不仅在当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
它始建于秦昭王末年,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都江堰的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
鱼嘴分水堤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排洪。
飞沙堰溢洪道在洪水期能有效排泄多余的水量,并能将上游带来的泥沙和卵石抛入外江,减少内江的淤积。
宝瓶口则控制着内江的进水量,起到引水灌溉的作用。
这三大工程相互配合,巧妙地利用了当地的地形和水流特点,实现了自动分水、排沙和引水,充分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灵渠,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它开凿于秦始皇时期,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运输军粮和物资,加强对岭南地区的统治。
灵渠连接了湘江和漓江,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对于促进中原地区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灵渠的工程设计非常精巧。
它采用了铧嘴、大小天平、陡门等设施,有效地解决了水位落差和水流速度等问题。
铧嘴将湘江水流一分为二,七分入漓江,三分入湘江。
大小天平则起到拦水和分水的作用,使水流能够平稳地通过渠道。
陡门则类似于现代的船闸,能够调节水位,保证船只的顺利通行。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它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后在隋朝大幅度扩修并贯通至都城洛阳且连涿郡,元朝翻修时弃洛阳而取直至北京。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有哪些中国古代是世界上水利工程建设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
由于受到了地理环境的影响,中国古代人民长期以来就非常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
在古代,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灌溉问题,还包括了防洪、航运和水资源利用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的一些重要水利工程。
一、大运河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
它连接了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全长约1,794公里,横跨了七个省份。
大运河的建设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历经了多个朝代的修建,成为了古代中国最重要的人工运河之一。
大运河不仅解决了南北水运的需求,还起到了防洪的作用。
二、都江堰都江堰是位于四川省的一项著名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工程奇迹”。
这项工程始于公元前256年,由蜀国时期的君主李冰主持建设。
都江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灌溉和防洪问题。
通过灵活地运用水利工程技术,都江堰成功将岷江水引入平原,提供了丰富的水源,使成都平原成为富饶的农业区域。
三、龙门水闸龙门水闸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之一。
它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初建于公元前214年,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龙门水闸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珠江的水位,防止洪水灾害。
这项古老而精密的水利工程,通过在河道上设置水闸,实现了涨落潮水和洪水的有效控制。
四、渠津工程渠津工程位于江苏省淮安市,被称为古代中国的“水利长城”。
该工程建于公元前495年至公元前486年,是古代中国最早的大规模治理淮河洪水的水利工程之一。
渠津工程主要通过修建堤坝和疏浚河道来解决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有效地保护了周边地区的安全。
五、西湖水利工程西湖是中国浙江省杭州市的一座著名湖泊,是中国最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
古代的西湖水利工程是中国人民为了治理湖泊周围的湖泊而建设的一个大型水利工程。
该工程起源于公元前726年,历经多次修建和改造,主要通过修建水闸和运河来解决湖泊周围的水循环问题,使得西湖水域的水位得以调控。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众多而且多样化,涵盖了灌溉、防洪、航运等不同方面。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聚焦考点☆巩固基础一、都江堰:1.时间、人物:战国时期,秦国的李冰。
2.作用(意义):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二、灵渠:1. 开凿原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进一步统一岭南,派大军南征.但湖南和广西交界处的道路崎岖,湘江和漓江又互不相连,这给行军运粮带来极大的不便.为了解决运输问题,秦始皇命令史禄在湘江上源和漓江上源之间修筑一条运河,这就是灵渠.。
2.作用:灵渠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对发展南北路交通、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起了很大作用.当然,今天灵渠的主要功能已转为农田灌溉.三、隋朝大运河: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随王朝对全国的统治(根本目的)。
2.三点: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3.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4.作用: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5.在位皇帝:隋炀帝6.四段和五河:隋朝大运河是在已有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通的。
它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大运河的开通,对我国以后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
四、启示: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不仅造福了古代人民,它们今天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造福两岸人民。
【知识拓展】今天大运河和隋朝大运河有什么区别隋朝大运河与今天的京杭大运河是有所区别的,因为隋唐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的,而今天的大运河已经离洛阳很远了,今天的大运河是元朝的时候的原来的基础上,把大运河改直了,原来是不经过山东省的,现在就经过了,再由于历史上黄河几次改道,使得原来的运河已经大部分被掩埋了,今天的大运河主要是清朝的时候修建的,而且今天的大运河比隋朝大运河要短很多,它在山东济宁以北的河段现在已经不能通航,只有以南的这段还能通航.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伟大工程之一.大运河的长度,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而且河道的水深和宽度及通航能力也是最大的.它的完成,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和我国古老的长城一样,大运河千百年来饮誉世界.运河开通以后,“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唐朝文学家皮日休说,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皮子文薮·汴河铭》)他还在《汴河怀古》一诗里赞颂这条大运河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运河的开通,还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江都、余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荣起来.另外,运河的开通,对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也起了促进作用。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1.古江南河,开挖于春秋时期吴国阖闾、夫差时期,是中国开挖最早的运河,沟通苏州和扬州间的水道。
2.邗沟,开挖于春秋时期的吴国,沟通长江与淮河水系。
作为最早见于明确记载的运河。
又名渠水、韩江、中渎水、山阳渎、淮扬运河、里运河。
邗沟南起扬州以南的长江,北至淮安以北的淮河。
3.都江堰,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秦昭王末年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科学地将分洪、泄洪排沙、灌溉三项工程合为一体,立下了“川西第一奇功”,是中国古代无坝引水的代表性工程,以“乘势利导、因时制宜”和“深淘滩、低作堰”等技术特点而著称,引长江支流岷江之水灌溉成都平原,造就“天府之国”的美誉。
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4.郑国渠在战国末年由秦国穿凿。
公元前246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约十年后完工。
5.芍陂(quèbēi)由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
6.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
秦始皇伐南越时,由史禄负责兴修,沟通了湘水和漓水,使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之间沟通,以后历代又曾多次修缮利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7.隋朝大运河,春秋吴国为伐齐国而开凿,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隋朝大幅度扩修并贯通至都城洛阳且连涿郡,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全长四五千里,以东都洛阳为中心,东北通到涿郡,东南到余杭,流经天津、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和浙江,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7千米。
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8.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
中国历史水利工程Que Bei芍陂(Quebei Lake) 古代淮河流域最著名的蓄水灌溉工程,位于安徽省寿县城南30km 。
隋唐后因陂址在安丰县(治所在今寿县南) 境内,故又名安丰塘。
此外,在历史文献中,还有“龙泉之陂”、“勺陂”、“期斯塘”等称谓。
关于芍陂的创建,历史上有2种说法:一说是楚令尹孙叔敖所修,时间约在楚庄王十六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598年~前591年) 之间;一说是楚大夫子思所建,有人推测可能在楚顷襄王时(公元前298年~前263年) 。
东汉班固的《汉书·地理志》最早记载芍陂及其水源。
建初八年(公元83年) ,庐江(郡治今安徽庐江西) 太守王景亲率吏民修浚芍陂。
建安五年(200年) 扬州刺史刘馥兴治芍陂。
其后西晋初年刘颂、东晋末年毛修之、南朝宋初年殷肃等均修浚过芍陂。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芍陂有较详的记载,芍陂当时有5个水门:淠水至西南一门入陂,其余四门均供放水之用,其中经芍陂渎与肥水相通的2个水门,可以“更相通注”,起着调节水量的作用。
隋开皇年间(581年~600年) ,寿州总管长史赵轨修治芍陂,将水门改为36个。
其后屡废屡建,至清末尚有28个。
宋明道年间(1032年~1033年) ,安丰知县张旨对芍陂又作了较大规模的修治。
明清两代对芍陂的修治多达24次,但规模都不大。
东晋伏滔在《正淮论》中最早提到芍陂的灌溉面积是“龙泉之陂,良田万顷”。
其后,屡有变化,自1万余顷至数千顷不等,北宋时达到4万顷。
芍陂的周长也有变化,北魏时是120里,唐宋时最大,达324里,清末仅50余里。
芍陂淤塞的原因主要是豪强地主占湖为田。
明成化(1465年~1487年) 以后,占湖为田的情况日益严重,人陂渠道湮废,水源减少,终使湖泊大部分变成田地,湖体缩小。
此外,淠水等河的来沙及黄淮泛滥也导致湖泊的淤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芍陂进行了综合治理,开挖淠东干渠,沟通了淠河总干渠。
芍陂成为淠史杭灌区的调节水库,灌溉效益有很大提高。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一、引言中国古代是水利工程发展的重要阶段,有许多著名的水利工程留存至今。
这些工程在当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解决了水资源问题,还促进了农业发展和社会进步。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进行详细介绍。
二、大运河1.大运河概述: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全长1794公里,连接了长江和黄河流域,河道宽深,可通航大型船只。
2.起源与建设历史:大运河的建设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但真正形成和发展是在隋唐时期。
3.功能与作用:大运河不仅是一条重要的交通干线,也是灌溉农田的重要水源,对东方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都江堰1.都江堰概述:都江堰是中国古代一座著名的水利工程,位于四川成都市都江堰市境内,被誉为世界水利工程的奇迹。
2.建设过程与技术:都江堰的建设始于公元前256年,历经多次扩建和维修。
其技术包括渠道设计、水利灌溉系统等。
3.功能与影响:都江堰解决了成都平原旱涝问题,提供了灌溉水源,保障了农业发展和人民的生活。
四、龙门水库1.龙门水库概述:龙门水库位于中国河南省开封市龙亭区,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人工水库之一。
2.建设背景与目的:龙门水库的修建在公元前256年左右,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河南地区的水患问题和提供灌溉水源。
3.水利工程特点与意义:龙门水库以其巨大的规模和精湛的技术成就,为古代水利工程发展树立了典范,对水利工程的后续影响深远。
五、成灌渠1.成灌渠概述:成灌渠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灌溉工程,位于陕西兴平市境内,是世界上最早且规模最大的灌溉工程之一。
2.建设历史与规模:成灌渠的建设可追溯到公元前256年,全长1000多公里,涵盖了多个地理区域,规模宏大。
3.功能与效益:成灌渠通过引水灌溉的方式,解决了陕西地区的极端干旱问题,极大地推动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六、文档结束1.本文档涉及附件:通过附件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的具体历史、建设图纸和相关文献等。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学习笔记摘要:水利是农业旳命脉。
在中国,农业生产旳发展与水利有着亲密旳关系,可以说,有些地区农业旳盛衰与水利旳兴废直接有关。
几千年来,勤快、勇敢、智慧旳中国人民同江河湖海进行了艰苦卓绝旳斗争,修建了无数大大小小旳水利工程,有力地增进了农业生产。
同步,水文知识也得到了对应旳发展。
关键词:水利工程,成就,水利事业,水利精神,都江堰,隋代大运河水利——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意指打鱼之利《史记.河渠书》上溯远古,下迄当时,记述防洪、浇灌、航运等事业:自是之后, 用事者争言水利1933年: 中国水利工程学会决策提出,水利范围包括防洪、排水、浇灌、水力、水道、给水、污渠、港口等八种工程在内。
中国农业,自古以来在水旳条件方面一直很不理想。
中国大部分地区气候受季风影响,降雨量年内分派很不均匀,往往不能满足农业旳需要,亟需靠人工浇灌来保证。
因此,中国自远古就开始重视水利旳兴修。
多种形式旳水利工程在全国几乎到处可见,发挥着明显旳效益。
几千年来,勤快、勇敢、智慧旳中国人民间江河湖海进行了艰苦卓绝旳斗争,因地制宜地发明了多种形式旳水利工程,有旳工程就其规模之大,设计旳巧妙和高超技术,都居于当时世界先进之列下面简介几种中国古代著名旳水利工程。
一、古代著名旳水利工程(一).芍陂(音quèbēi)(安丰塘)春秋时期楚庄王十六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598年~公元前591年)由孙叔敖创立(一说为战国时楚子思所建),与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迄今2500数年一直发挥不一样程度旳浇灌效益。
芍陂工程在安丰城(今安徽省寿县境内,因此又叫安丰塘)附近,位于大别山旳北麓余脉,东、南、西三面地势较高,北面地势低洼,向淮河倾斜。
每逢夏秋雨季,山洪爆发,形成涝灾;雨少时又常常出现旱灾。
孙叔敖根据当地旳地形特点,组织当地人民修建工程,将东面旳积石山、东南面龙池山和西面六安龙穴山流下来旳溪水汇集于低洼旳芍陂之中。
古代水利工程古代水利工程在人类创造文明的过程中,技术与科学的发展实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自然是人类文明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
人类修建水利工程就是一项伟大的科学,中国古代文明灿烂辉煌,我国人口众多,因而自古重农,举凡“水利灌溉、河防疏泛”历代无不列为首要工作。
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决定性意义,而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在我国几千年文明历史以来,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同江河湖海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修建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
同时,水文知识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中文名古代水利工程外文名The ancient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代表都江堰、京杭大运河历史作用促进农业发展、旅游观光水利工程优势我国古代有不少闻名世界的水利工程。
这些工程不仅规模巨大,而且设计水平也很高,说明当时掌握的水文知识已经相当丰富了。
都江堰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是农业,农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极大。
这在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因此中国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农业基础建设,兴建公共水利工程。
同时,兴修水利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还可以扩大运输,加快物资流转,发展商业,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繁荣。
(另外水和土一样又是作物生长的条件,在今天水又是最为重要的资源。
)正是由于兴修水利具有如此的重要性,所以古代不仅在平定安世时期,就是在纷争动乱岁月,国家也往往不放弃水利事业的兴办。
如三国时期蜀国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十分重视水利工程的兴办和对都江堰的修缮。
诸葛亮指出:“此堰为农本,国之所资。
”所以国家专置管理堤堰的“堰官”,负责维护都江堰。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郑国渠由于历代政府的重视,中国古代的水利事业处于向前发展的趋势。
夏朝时我国人民就掌握了原始的水利灌溉技术。
西周时期已构成了蓄、引、灌、排的初级农田水利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都江堰、郑国渠等一批大型水利工程的完成,促进了中原、川西农业的发展。
战国时期秦国在巴蜀地区修建的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在关中地区修建的郑国渠战国时期楚国在淮水流域修建的芍陂秦朝时期秦朝为征伐岭南的南越,于湖南地区修建的灵渠西汉时期汉武帝在关中地区修建的龙首渠、白渠隋朝时期修建北起渔阳南到余杭的大运河我国是文明古国,科学技术在18世纪之前一直处于世界领跑地位,科技创新、发明一直占世界总量的60%,伟大的水利工程数不胜数。
代表作:郑国渠、都江堰、灵渠、京杭大运河、钱塘江海塘。
1它山堰、郑国渠、灵渠、都江堰合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它山堰位于宁波市鄞县鄞江镇西南它山旁,建于833年(唐太和七年)。
它山堰长134.4米,面宽4.8米,皆用长2至3米、阔0.2至0.35米条石砌筑,左右各36石级。
堰面全部用条石砌筑而成,堰身为木石结构,有逾抱大梅木枕卧堰中,历干余年不腐,被称为"它山堰梅梁"。
修建它山堰的目的,是为了抵御潮汐,使海水与江河分流,咸淡阻隔。
江河水经过该堰分流两道:一支入月湖,另一支入鄞江和奉化江,灌溉千亩良田,化水害为水利。
它山堰与郑国渠、灵渠、都江堰同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迄今千余年,历经洪水冲击,仍基本完好,继续发挥阻咸、蓄淡、引水、泄洪作用。
1988年12月28日,国务院公布它山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郑国渠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后期,韩桓惠公看到当时秦国统一六国已是大势所趋,为了削弱秦国的强大实力,公元前237年,他特派韩国水工郑国赴秦兴修水利,妄图利用这种浩大工程来消耗秦国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从而达到他预想的“疲秦”目的!?不料事与愿违,当时的秦王嬴政(后来的秦始皇)采纳了郑国的建议,命令郑国在秦国修建郑国渠。
在郑国的亲自指挥和参与下,一条长达100多公里的大型水利工程--郑国渠在关中大地上蜿蜒盘旋,仿佛一条金光闪闪的银带铺在了三秦大地上。
它巧妙利用了北仲山南麓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把渠修建在了渭北平原三级阶梯的最高线上,灌溉着今礼泉、泾阳、三原、高陵、临潼、富平、渭南、蒲城、大荔等县(区)的280多万亩土地。
填空题1. 都江堰是公元前256年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的我国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目前仍在发挥着兴利除害的作用。
2. 为解决荆江防洪问题,1952年国家在荆江上建设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重大水利工程,该工程为夺取抗御1954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个工程是荆江分洪工程。
3. 水则是中国古代的水标尺,又名水志,为江河防洪、报汛之用。
4. 东汉初年,出现了一位治河名人,经他治理后,稳定了长期泛滥的黄河河道。
这位治河名人的名字是王景。
他治河的措施除了修筑堤防、疏浚河道外,还有一项比较特殊的措施,即“十里立一水门 ,令更相洄注”。
5.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呈“几”字形。
自西向东流经青海、甘肃、四川、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等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6. 三国时,曹魏一次著名的水浮力测量是曹冲称象。
7. 长江干流每一河段都有自己的名称,比如青海玉树境内称通天河,玉树巴塘河口以下至四川宜宾称金沙江,宜宾至湖北宜昌称川江,湖北宜都至湖南岳阳段称荆江,镇江以下称扬子江。
8. 长江上游著名的枯水题刻重庆涪陵白鹤梁,是研究长江上游流域枯水或干旱、水文、水资源的宝贵资料,被称为长江最古老的水位站。
9. 中国大运河主要由隋唐运河、京杭运河、浙东运河共三大部分组成。
10. 中国第一个水利学术团体是中国水利工程学会,创建于1931年,首任会长是李仪祉。
11. 我国唯一一个省份名称与河流名称相同的是黑龙江省。
12. 在山西吉县和陕西宜川之间的黄河峡谷中,有一处著名的风景区,这就是壶口瀑布。
13. 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的《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该书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该书有许多条目记述了古代水利、建筑工程等方面的技术创新与发明,如黄河堵口、测量汴渠、制作木地图、修建船闸、修筑苏州至昆山长堤、制造水利机械等。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聚焦考点☆巩固基础
一、都江堰:
1.时间、人物:战国时期,秦国的李冰。
2.作用(意义):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二、灵渠:
1. 开凿原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进一步统一岭南,派大军南征.但湖南和广西交界处的道路崎岖,湘江和漓江又互不相连,这给行军运粮带来极大的不便.为了解决运输问题,秦始皇命令史禄在湘江上源和
漓江上源之间修筑一条运河,这就是灵渠.。
2.作用:灵渠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对发展南北路交通、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起了很大作用.当然,今天灵渠的主要功能已转为农田灌溉.
三、隋朝大运河: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随王朝对全国的统治(根本目的)。
2.三点: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3.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4.作用: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5.在位皇帝:隋炀帝
6.四段和五河:隋朝大运河是在已有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通的。
它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大运河的开通,对我国以后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
四、启示: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不仅造福了古代人民,它们今天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造福两岸人民。
【知识拓展】今天大运河和隋朝大运河有什么区别
隋朝大运河与今天的京杭大运河是有所区别的,因为隋唐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的,而今天的大运河已经离洛阳很远了,今天的大运河是元朝的时候的原来的基础上,把大运河改直了,原来是不经过山东省的,现在就经过了,再由于历史上黄河几次改道,使得原来的运河已经大部分被掩埋了,今天的大运河主要是清
朝的时候修建的,而且今天的大运河比隋朝大运河要短很多,它在山东济宁以北的河段现在已经不能通航,
只有以南的这段还能通航.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伟大工程之一.大运河的长度,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而且河道的水深和宽度及通航能力也是最大的.它的完成,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和我国古
老的长城一样,大运河千百年来饮誉世界.运河开通以后,“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唐朝文学家皮日休说,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皮子文薮·汴河铭》)他还在《汴河怀古》一诗里赞颂这条大运河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运河的开通,还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江都、余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荣起来.另外,运河的开通,对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也起了促进作用。
都江堰
名师点睛☆典例分类
类型一、都江堰
【例1】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防洪灌溉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会通河
C.灵渠 D.江南河
【答案】A
【解析】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生产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的时代
【点睛】本题考查了学生再认再现基础知识的能力,属于基础知识题型,较容易得出正确答案。
【举一反三】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
通常认为,该水利工程修筑于()
A.春秋时期秦国 B.春秋时期楚国
C.战国时期秦国 D.战国时期楚国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都江堰的相关知识点。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修筑的都江堰,是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故选C。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的时代
类型二、隋朝大运河
【例2】一位外国人曾描述大运河:“由广州通向北京,其长度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其实,大运河的南北两端应该是()
A.扬州、北京
B.杭州、北京
C.杭州、扬州
D.广州、杭州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隋朝大运河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隋朝大运河的相关史实。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开始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分类四段,由北向南依次为从涿郡到洛阳这段叫永济渠、从洛阳到淮水叫通济渠、从淮水到江都叫邗沟、从江都都余杭叫江南河。
全长两千余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故答案选择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繁盛一时的隋朝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隋朝大运河的有关知识,也就是路线的掌握情况,是基础题。
需要准确掌握基础知识。
【举一反三】“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
”这说明了大运河开凿的重大意义是()
A.巩固了封建统治B.加重了人民负担
C.促进南方经济发展D.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隋朝大运河开凿的重大意义的准确识记。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隋朝实现了国家统一,开凿了北起涿郡,南至余杭的大运河。
大运河的开凿,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对我国以后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
故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繁盛一时的隋朝
课时作业☆能力提升
1.战国时期,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得益于 ( ) A.都江堰的兴修 B.土地肥沃
C.人民勤劳勇敢 D.地理位置优越
【答案】A
【解析】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的时代
2.著名学者余秋雨的生花妙笔,给人们留下一段优美的文字:“就在秦始皇下令修筑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
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
长城的社会功能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
”请判断,余秋雨笔下的“它”是指()
A.灵渠 B.都江堰 C.郑国渠 D.大运河
【答案】B
【解析】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的时代
3.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
A.专供隋炀帝乘龙舟游江都
B.解决陆路交通的不便
C.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D.加强对江南地区的开发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
据题意和所学知识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打通南北水路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选项中C符合题意,故选A.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繁荣开放的社会·繁盛一时的隋朝。
4.右图是我国古代一项著名的水利工程。
下列对它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①该工程是元世祖下令开凿的②开凿目的是为了南粮北运
③该工程以洛阳为中心④它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A.②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繁盛一时的隋朝
5. 他在位时开创科举,开凿运河,造福后世。
他好大喜功,不惜民力,结果落了个万世唾骂的恶名。
这里的“他”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汉献帝
D.隋炀帝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隋朝大运河开凿时在位的皇帝。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故答案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繁盛一时的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