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心理学考研知识点:空间知觉
- 格式:doc
- 大小:31.54 KB
- 文档页数:2
空间知觉的知识点总结一、空间感知的基本原理1. 空间感知的定义与分类空间感知是指人们对于空间的认识、理解和感知,它包括了对空间结构、方向、距离和大小等方面的感知能力。
根据感知的对象不同,空间感知可以分为视觉空间感知、听觉空间感知和触觉空间感知等多种形式。
2. 视觉空间感知的基本原理视觉是人们获取空间信息最主要的感知方式之一,它依赖于视网膜上的视觉感受器对外界环境的刺激进行处理和解释。
视觉空间感知的基本原理包括了视觉深度感知、空间形状感知、运动感知和空间位置感知等。
3. 听觉空间感知的基本原理听觉也是人们获取空间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它依赖于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对于声波的频率、强度和时间差等信息进行处理和解释。
听觉空间感知的基本原理包括了声源定位、声音大小感知和声音运动感知等。
4. 触觉空间感知的基本原理触觉是通过皮肤对接触和压力等感觉的感知方式,它也对空间信息的获取和感知起着重要作用。
触觉空间感知的基本原理包括了对于物体形状、大小和表面特征的感知等。
二、空间感知的影响因素1. 外界环境的影响外界环境的不同特征和变化会对空间感知产生影响,例如亮度、对比度、视距和视角等都会影响人们的空间感知和认知能力。
2. 个体差异的影响个体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认知水平和感知模式等因素都会对空间感知产生影响,不同的个体对于空间结构和关系的感知能力有所差异。
3. 任务性质的影响不同的任务性质会对空间感知产生影响,例如定位导航任务、物体识别任务和行为决策任务等都会对空间感知能力产生影响。
4. 感知信息的多样性感知信息的多样性会对空间感知产生影响,不同的感知信息对于空间结构和关系的感知能力有所差异,多样性的感知信息能够提供更为全面和准确的空间感知。
三、空间认知的发展过程1. 婴儿期的空间认知发展婴儿期的空间认知主要依赖于视觉和触觉感知,通过对于空间结构和关系的感知和探索,婴儿开始建立空间认知模型并逐渐形成空间概念。
2. 幼儿期的空间认知发展幼儿期的空间认知开始逐渐向多模态感知转变,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种感知方式对空间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不断提升,建立了更为复杂的空间认知模型。
2019考研普通心理学要点:四类空间知觉1、形状知觉一个物体的轮廓不但受空间上相邻的其他物体轮廓的影响,还受时间上前后出现的物体轮廓的影响,称轮廓的掩蔽当客观上不存有刺激的梯度变化时,人们在一片同质的视野中也能看到轮廓,这种轮廓叫主管轮廓或错觉轮廓。
当视野中出现不完整因素时,视觉系统倾向于将它们完整起来,变成简单、稳定、正规化的图形。
图形组织所遵循的原则:临近性;相似性;对称性;良好连续;共同命运;简单性图形识别:根据已有经验和当前信息识别知觉到的图形。
还存有启动现象。
特征捆绑问题:注意参与到其中,直觉到事物的整体。
眼动:微动和跳动。
微动对维持视觉映像稳定性,避免网膜因注视而产生局部适合有重要的意义。
跳动是一种更重要的眼动,与信息提取相关。
2、大小知觉大小-距离不变假设:视网膜上投影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成正比,而与距离成反比。
物体大小=网像大小×距离。
实行大小知觉时,环境中的视网膜投影的大小和知觉距离线索提供了物体大小的信息。
物体的熟悉性对大小知觉有影响。
邻近物体的大小比较对大小知觉也有影响。
体态变化对知觉大小有影响。
3、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提供深度和距离知觉的线索:肌肉线索:调节,只能在较小的距离范围内起作用。
辐合,指眼睛随距离的改变将视轴汇聚到注视的物体上,根据辐合角大小获得距离的信息。
调节在深度知觉中只有很小的作用,辐合的作用较大。
单眼线索:指用一只眼睛就能感受的深度线索。
会出现对象重叠;线条透视;空气透视,看远处的物体模糊;相对高度,照片上位置较高的景物给人以远的感觉;纹理梯度(结构级差),视野中物体在网膜上的投影大小和投影密度发生有层次的变化,如砖墙上面的砖投影较小,密度较大;运动视差,近处物体看上去移动得快,方向相反,而远处的物体看上去移动得慢,方向相同;运动透视,观察者向前移动时,视野中的近处事物流动的速度快,远处事物流动的速度慢。
双眼视差:当物体视像落在两眼网膜的对应部位时,看到单一物体;当视像落在网膜非对应部位但差别不大时,人们将看到深度和距离;两眼视差进一步增大,将看到双像;当距离超过1300米时,两眼视轴平行,双眼视差为零,对判断距离便不能起作用。
《一般心理学》:知觉的种类依据不一样的标准,能够对知觉进行不一样的分类。
依据知觉是改正确,可将知觉分为正确的知觉和错误的知觉。
依据知觉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感觉器的不一样,可将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
依据知觉对象的不一样,可将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一、物体知觉物体知觉就是对物的知觉,对自然界中机械、物理、化学、生物各种现象的知觉。
任何事物都拥有空间、时间和运动的特征,因此物体知觉又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1.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对客观世界三维特征的知觉,详细指物体大小、距离、形状和方向等在脑筋中的反应。
空间知觉是一种较复杂的知觉,需要人的视觉、听觉、运动觉等多种剖析器的结合活动来实现。
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空间知觉拥有重要的作用。
比如,学习汉语拼音、汉字时,需要正确鉴别上下、左右,不然难以顺利地掌握汉字的构造和辨别汉语拼音;下楼梯时,假如我们不知道有几个台阶、每个台阶有多高,就简单跌倒。
空间知觉包含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与距离知觉、方向知觉等。
形状知觉指对物体的轮廓和界限的整体知觉。
形状知觉是人类和动物共同拥有的知觉能力,但人类的形状知觉能力比动物的更高级,因为人类能辨别文字。
形状知觉是靠视觉、触觉、运动觉来实现的。
我们能够经过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视野沿物体轮廓挪动时的眼球运动、手指触摸物体边缘等,产生形状知觉。
大小知觉指对物体长短、面积和体积大小的知觉。
依靠视觉获取的大小知觉,决定于物体在视网膜上投影的大小和察看者与物体之间的距离。
在距离相等的条件下,投影越大,则物体越大;投影越小,则物体越小。
在投影不变的状况下,距离越远,则物体越大;距离越近,则物体越小。
大小知觉还受个体对物体的熟习程度、四周物体的参照的影响。
对熟习物体的大小知觉不随察看距离、视网膜投影的改变而改变。
对某个物体的大小知觉也会因该四周参照物的不一样而改变。
对物体深度和距离的判断能够依照的线索好多,如小的物体仿佛远些,大的物体仿佛近些;被遮挡的物体远些;远处的物体看起来模糊,能看到的细节少;远的物体显得昏暗,近的物体色彩鲜明;看近物时,双眼视野向正中聚合,看远物时,双眼视野近似平行等。
《普通心理学》第四章知觉干货普通心理学中,知觉是常考点,考试的题型涉及单选、多选、判断、简答、论述等,是心理学考研中的一个考试热点。
博仁考研送来了福音,这篇文章重点论述了有关知觉这一章节的重难点,而且还补充了陈霖的拓扑实验给大家。
以下就是书中常考的内容一.知觉的组织原则1.邻近性:空间上彼此接近的部分,容易组成为图形。
2.相似性:视野中具有相似性的成分容易组成图形。
3.对称性:视野中对称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4.良好连续:具有良好连续的几条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5.共同命运:向着相同方向变化或运动的部分容易被看成一个整体。
6.封闭:视野中封闭的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7.线条朝向:不同图形,方向相同,难以分开。
图形相同,方向不同,容易分开。
8.简单性:视野中具有简单结构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二.知觉的特性(一)知觉选择性知觉思维导图1.定义: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分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现象。
例如观看两歧图形时就体现了知觉选择性。
2.影响因素①客观刺激物:刺激物强度大,对比明显,颜色鲜艳时容易成为知觉对象;刺激物在空间上的接近、连续或形状相似时,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刺激物符合“良好图形”原则时,容易成为知觉对象;刺激物轮廓封闭或趋于封闭时,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②主观因素:知觉者的需要与动机、兴趣与爱好、目的与任务、已有知识经验及刺激物对其意义等。
(二)知觉整体性1.定义: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为整体的能力。
如“主观轮廓”这种现象,充分体现了知觉的整体性。
2.影响因素①刺激物的结构,包括刺激物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客观刺激物的关键性成分或关键特征对知觉整体性起决定性作用。
②个体的知识经验。
3.作用①大大提高了人们知觉事物的能力。
②整体知觉会抑制对个别成分的知觉。
(三)知觉的理解性1.定义: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认识知觉对象的特点,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物体有⼤⼩、形状、远近、⽅位等空间特性。
空间知觉就是⼈脑对物体空间特性的知觉。
空间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
视知觉、听知觉、运动知觉、平衡觉都参加活动。
⼈的空间知觉⾜怎样形成的呢? 唯⼼论坚持先验论的观点,唯物主义者认为⼈的空间知觉能⼒是后天获得的,是在⽣活过程中学习的结果。
早在⼗⼋世纪,洛克⾸先提出这种观点,继⽽有了第亚克发展了洛克的观点。
洛克为了证明空间知觉是后天获得的,曾经假设⼀个⽣来就失明的⼈,通过触觉已经能区别球体和⽴⽅体,经过⼿术恢复视觉之后,只⽤眼睛不辅之于触摸,他是不能区分球体和⽴⽅体的。
他指出:只有物体的视觉形象和触觉形象多次结合之后才能单凭视觉区分物体,这⼀结合过程是经过后天学习达到的。
洛克当年的假设,后来为⼼理学的实验和观察所证实。
成年⼈在进⾏先天性⽩内障⼿术之后,开始仅凭视觉不能分辨物体的形状、⼤⼩、远近,似乎感到外界事物都在⾃⼰的眼前,甚⾄是碰到眼睛上,经过⼀段时间,在活动中触觉、动觉和视觉之间逐渐形成了联系之后,才能够⽤视觉分辨物体的⼤⼩、形状、远近等空间特性。
⼼理学家也做过类似的实验。
将⼀个两端装有凸透镜的管⼦固定在右眼上,左眼遮掩,⽤右眼视物,开始⼀、⼆天觉得很混乱,看东西上下颠倒,左右移位,⼈是头朝下,脚朝上,眼视为左⽅的却在右边触到,经过⼋天时间,颠倒的情况改变了,恢复正常的⽅位知觉。
拿掉管⼦之后,⼜重新出现颠倒,经过⼀段时间的练习才能恢复正常。
这说明我们不是单凭膜上的视像去知觉物体,还要靠触模觉、动觉,必须经过视觉与触摸觉的多次结合,这是⼀个学习的过程。
观察和实验的结果有⼒地证明了,空间知觉不是先天存在的,⽽是后天经过学习获得的。
不过这种学习的过程是在早年进⾏的,不为⼈所察觉与记忆,但是科学实验已经重复了这⼀过程,确认这⼀过程的存在。
形状、⼤⼩知觉 形状知觉是靠视觉、触模觉和动觉获得的。
对物体形状、⼤⼩的知觉时,物体在视膜上成像起着巨⼤的作⽤。
空间知觉相关知识点总结空间知觉的研究主要包括视觉空间知觉、听觉空间知觉、触觉空间知觉和运动空间知觉等方面。
这些研究所涉及的知识点包括空间感知的基本原理、空间感知的发展和训练、空间感知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等。
首先,空间知觉的基本原理是指人类感知空间的基本机制和过程。
视觉空间知觉是指通过视觉感知空间的能力。
在视觉空间知觉中,人类可以感知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大小和形状,同时也可以感知物体的远近、高低和方向等。
视觉空间知觉的基本原理包括视觉深度知觉、视觉方位知觉和视觉大小知觉等。
视觉深度知觉是指人类通过视觉感知物体之间的距离和深度关系。
视觉深度知觉的基本原理包括单眼深度知觉、双眼深度知觉和运动深度知觉等。
单眼深度知觉是指人类通过单眼视觉感知物体之间的距离和深度关系。
双眼深度知觉是指人类通过双眼视觉感知物体之间的距离和深度关系。
运动深度知觉是指人类通过观察物体的运动来感知物体之间的距离和深度关系。
视觉方位知觉是指人类通过视觉感知物体的方向和位置。
视觉方位知觉的基本原理包括视觉方位知觉和视觉姿态知觉等。
视觉方位知觉是指人类能够通过眼球转动来感知物体的方向和位置。
视觉姿态知觉是指人类能够通过观察物体的形状和结构来感知物体的方向和位置。
视觉大小知觉是指人类通过视觉感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
视觉大小知觉的基本原理包括视角大小知觉和视网膜大小知觉等。
视角大小知觉是指人类通过改变观察角度来感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
视网膜大小知觉是指人类通过眼球调节来感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
其次,听觉空间知觉是指通过听觉感知空间的能力。
在听觉空间知觉中,人类可以感知声音的来源、方向和距离。
听觉空间知觉的基本原理包括声音方位知觉、声音距离知觉和声音大小知觉等。
声音方位知觉是指人类通过听觉感知声音的方向和位置。
声音方位知觉的基本原理包括声音传播路径、声音波形和声音频率等。
声音距离知觉是指人类通过听觉感知声音的距离和远近。
声音距离知觉的基本原理包括声音传播速度、声音强度和声音反射等。
知觉知觉(perception):人脑对客观事物各个部分或属性的整体反映。
它同感觉一样,由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分析器而引起,但比感觉复杂、完整。
大多是几种感觉的组合,但不是简单的相加,而具有新的品质。
表现为对事物的整体认知或综合属性的判别。
知觉有遗传的基础,但主要依赖于人的主观态度和知识经验。
人常常根据实践活动的需要和心理倾向主动地采集信息,甚至提出假设、检验假设,从而完整地辨认物体及其属性。
具有整体性、选择性和恒常性等特征。
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等。
实践是知觉的基础,在实践中,知觉逐渐完善和精确。
知觉的正确与否也只能依靠实践来检验。
知觉是感觉和思维之间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感觉材料进行加工,为思维准备条件。
通常认为仍属于认识的感性阶段。
感知(perception):知觉的另一名称。
②“感觉”和“知觉”的统称。
感知是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
是一种感性的认识过程。
在哲学上的感觉概念,有时包含知觉,与感知同义。
感觉和知觉密不可分。
心理学研究表明单纯的感觉只在人类出生的最初两个月内才存在。
在感知过程中,感觉和知觉相伴发生并同时产生情感体验。
知觉整体性(perceptual integrity):人把客观物体知觉为一个整体的倾向。
知觉对象由众多部分组成,且各部分具有不同的特征,在知觉过程中人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许多孤立部分,而总是把它们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知觉理解性(perceptual understandability):人对客观事物的知觉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并用语词概括组织加工的倾向。
知觉理解性主要受到个人的知识经验、言语指导、实践活动以及个人兴趣爱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人对知觉对象的理解是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前提的,具有不同知识经验的人在知觉同一个对象时,对它的理解不同,知觉的结果也不同。
言语指导也是影响知觉的重要因素,当外界的对象标志不明显时,通过言语的指导,可以唤起人的过去经验,补充知觉的内容,有助于对知觉对象的理解。
第三节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一、空间知觉空间知觉(space perception)是三维知觉。
我们知道,人眼的网膜是一个二维空间的表面,但是在这个二维空间的网膜上却能看出一个三维的视觉空间。
也就是说,人眼能够在只有高和宽的二维空间视象的基础上看出深度。
这是因为人在空间知觉中依靠许多客观条件和机体内部条件来判断物体的空间位置。
这些条件称为线索(cues)。
人在知觉对象的空间关系时,并不完全意识到这些主客观条件的作用。
据研究,先天失明的人,在经过医治复明的头几天内,是分不清形状、大小和远近的。
可见,空间知觉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判断距离起作用的条件主要有三类:生理调节线索、单眼线索和双眼线索。
生理调节线索也叫肌肉线索(muscle cues),包含眼睛的调节和双眼视轴辐合;单眼线索也叫物理线索(physical cues),包括大小、遮挡、线条透视、注射角、空气透视、光亮与阴影、纹理梯度和运动视差等;双眼线索主要是双眼视差。
下面我们分别加以讨论。
(一)生理调节线索生理调节线索(physiological accommodation cues)仅指纯生理上的调节线索,包括眼睛的调节和双眼视轴辐合。
1.眼睛的调节眼睛调节(eyes accommodation)是指人们在观察物体时,眼睛的睫状肌(或毛状肌)(ciliary muscle)可以对水晶体进行调节,以保证网膜视象的清晰。
看远物时水晶体较扁平,看近物时较凸起。
这样,眼睛肌肉紧张度的变化所传递给大脑的信号就成为估计物体间距离的线索之一。
但是眼睛的调节对深度知觉所起的作用并不大,一般,这种线索所提供的信息只限于距眼球10米范围内才是有效的。
彼得(Peter,1915)最早研究了眼睛的调节作用对深度知觉的影响,他给被试在不远的距离上呈现两个圆盘。
圆盘的大小可以改变,从而使它对被试所形成的视角保持不变。
他在实验中排除了其他深度线索。
结果发现,当标准刺激物在130厘米处,比较刺激物在70厘米处时,被试才能判断后者比较近些,而当两个刺激物的相对距离小于此值时,被试便不能判断哪个在前,哪个在后。
2018心理学考研知识点:空间知觉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考研中的重点内容,正因为如此,我们一定要在考研备考初期的时间把基础打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普通心理学部分知识点,2018考研的小伙伴们,一定要仔细阅读,好好学习哦!
空间知觉
1.形状知觉
形状知觉是视觉、触觉、动觉协同活动的结果。
主观轮廓表明,当视野中出现了不完整因素时,视觉系统倾向于把它们完整起来,变成比较简单、稳定、正规化的图形。
主观轮廓:当客观上不存在刺激的梯度变化时,人们在一片同质的视野中也能看到轮廓。
图形组织塬则:邻近性、相似性、对称性、良好连续、共同命运、封闭、线条朝向、简单性。
图形识别要求人们对符合特征进行加工,这种加工有序列搜索的特点。
眼动有两类:微动à维持视觉映像,避免局部适应。
2.大小知觉
大小——距离不变假设:我们知觉的物体的大小与物体在网膜上投影的大小有关系,人们在知觉物体时,似乎不自觉的解决了大小与距离的关系,即:物体的大小=网膜投影的大小*物体与眼睛的距离。
邻近物体的大小能对对象物体起到对比作用,使我们知觉到的物体大小不相同(见错觉)。
3.深度和距离知觉
肌肉线索:生理上的变化引起的线索有调节和幅合两种。
调节:水晶体的形状由于距离的变化而变化。
幅合:眼睛随着距离的改变而将视轴汇聚在被注视的物体上,是一种双眼机能。
单眼线索:用一只眼睛就能感受的深度线索,包括:对象重叠、线条透视、空气透视、相对高度、纹理梯度、运动视差与运动。
透视(远近梯度与观察者运动方向的垂直与平行)
双眼线索:双眼视差,当物体的视像落在两眼网膜的对应部位时,人们看到单一物体;
当视像落在非对应部位而差别不大时,人们将看到深度与距离;
两眼视差进一步加大,人们将看到双像。
(当距离超过1300m,两眼视轴平行,对距离判断失效)
人们知觉物体距离与深度,主要依赖双眼视差。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有很多,小编会一直为大家整理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你们,快来和小编一起学习吧,知识是积累起来的,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学习,不要投机取巧哦,所以你们还等什么呢?快学习吧!小编一定会给大家加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