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劳动回归生活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5
“五育”并举,让劳动教育回归本真
■文/ 梁丽霞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基于生活化理念是开展幼儿劳动教育应该遵循的原则和建构的基点。
劳动教育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从幼儿的日常生活入手,让幼儿在自由、自主、开放、宽容的劳动环境中学会生活、学会交往、促进发展。
通过开展阅读劳动绘本、诵读劳动诗歌、吟唱劳动歌曲、创作劳动绘画等活动,激发幼儿的劳动兴趣,建构劳动认识;通过自我服务项目实践,如穿衣、叠被、整理玩具等,树立劳动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卫生习惯;结合学雷锋纪念日、植树节、五一劳动节等,开展丰富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手工、种植、饲养、搭建等劳动项目,在亲身体验与实际操作中掌握初步的劳动技能,学会正确使用常见的劳动工具,体验劳动带来的愉悦和创造的快乐,培养吃苦耐劳、专心致志、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等劳动品质,增强获得感、成就感和荣誉感。
时时、处处有教育,人人都是劳动者,要立足于现实生活,加强劳动教育与幼儿现实生活及现代社会的密切联系。
幼儿园、家庭与社会应形成教育合力,紧密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积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强化幼儿社会责任意识,培养良好社会公德,树立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形成尊重劳动者、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等意志品质。
“五育”并举,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覆盖幼儿生活的全部领。
从“自发”到“自觉”:回归生活的幼儿园劳动教育共3篇从“自发”到“自觉”:回归生活的幼儿园劳动教育1“从‘自发’到‘自觉’:回归生活的幼儿园劳动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科技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让人们更加倾向于虚拟社交、游戏消遣等“虚拟”活动,而对于实际生活中的“劳动”却表现出一种比较被动的态度。
这种现象在幼儿教育当中更加普遍,小朋友们往往更加喜欢玩耍和游戏,而对于劳动却缺乏主动的意识。
幼儿园是儿童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孩子劳动意识的重要基地。
因此,加强幼儿园的劳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在现实情况下,很多幼儿园的劳动教育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教师过于注重教育规范而忽略了孩子的实际需要,将劳动教育变成了一种压抑和强制,孩子们也失去了对劳动的兴趣与热情。
从“自发”到“自觉”,是幼儿园劳动教育需要转变的主要方向。
劳动教育应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提高孩子的劳动技能,让孩子们在劳动中体会乐趣,增强他们的劳动自觉性。
在幼儿园的劳动教育当中,应该尽可能地将平时的生活活动与劳动结合起来,如植物的种植、宠物的照顾、桌椅的摆放等,以让孩子们自主发现、探索、实践。
其次,在幼儿园劳动教育中,教师也需要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引导方式。
教师应该在孩子们参与劳动的过程中,帮助孩子们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和意义,鼓励孩子们通过劳动来发现自己的能力和优点。
在引导孩子时,教师不应该仅仅着重于规范孩子的行为,更要注重孩子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在孩子做出劳动成果之后,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孩子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让孩子们感受到自己的劳动是有价值的。
最后,在幼儿园的劳动教育当中,要注重家园共育的理念,让家庭与幼儿园共同参与劳动教育。
家庭可以在孩子尚未进入幼儿园前,就可以开始给孩子灌输劳动的重要性,让孩子从小就能够对劳动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在孩子进入幼儿园之后,家长可以和教师一起交流孩子的劳动情况,让孩子在家庭和幼儿园之间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
从“自发”到“自觉”:回归生活的幼儿园劳动教育作者:张唯来源:《幸福家庭》2020年第16期自发性指的是一种不自觉而为之的心理状态,自觉性指的则是一种自知而为的心理状态。
幼儿在对待劳动时,通常具备自发性,而这种心理状态是与生俱来的。
为了帮助幼儿形成较强的劳动意识,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提升劳动素养,教育者需要培养幼儿的劳动自觉性。
如何引导幼儿从“自发”劳动到“自觉”劳动,成为幼儿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诸多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回归生活的劳动教育,才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劳动自觉性。
对此,在组织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应该高度重视生活化教育。
幼儿园劳动教育现状与不足很多教师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给幼儿布置了过于明确的任务,导致幼儿将劳动作为一种可以“邀功”的任务,或者将之作为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还有部分教师通过游戏的方式组织开展幼儿劳动教育,如此给幼儿营造出了一种游戏错觉,不利于幼儿劳动意识的形成。
游戏化的教育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教育活動的趣味性,但倘若幼儿在整个劳动过程中,只顾享受劳动带来的身心愉悦,而忽视了劳动本身的意义,就偏离了劳动教育的初衷。
这种情况下,幼儿教师不得不转变劳动教育理念,关注劳动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采取生活化的教育方式,引导幼儿从“自发”劳动,逐渐过渡到“自觉”劳动,为幼儿劳动素养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引导幼儿从“自发”劳动到“自觉”劳动的意义当幼儿具备了“自觉”劳动意识,他们会将劳动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
在幼儿园劳动教育中,教师采取可靠的措施引导幼儿从“自发”劳动意识,向着“自觉”劳动意识过渡,是引导幼儿适应生活,培养幼儿劳动自觉性,提升幼儿劳动技能和劳动素养的具体表现。
引导幼儿从“自发”劳动到“自觉”劳动的策略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劳动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劳动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幼儿劳动教育需要回归生活。
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引导幼儿从“自发”劳动到“自觉”劳动。
回老家干农活的文案1.回到家乡,感受农活的节奏,心灵回归自然2.挥舞镰刀,收割一片金黄,收获满满的幸福3.踏着乡间小路,清新的空气中弥漫着农作物的味道4.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乡村生活的规律让人心安5.揪一把麦穗,在夕阳下品味劳动的甜美6.沉浸在泥土的芬芳中,感受土地的温暖与包容7.耕耘在田间地头,成就一片绿色的世界8.手握锄头,播种希望,看着庄稼渐渐长成,心中充满喜悦9.农家小院里,供着古老的祖先文化,感受到历史的延续10.老屋斑驳,青瓦上长满青苔,记录着岁月的故事11.和家人一起耕种,分享丰收的喜悦,感受到家的温暖12.蓝天白云下,聆听蝉鸣蛙声,享受乡村生活的宁静13.用勤劳和汗水浇灌出一片绿色的希望14.吃一碗老妈炒的菜,品尝家乡的味道,满满的幸福感15.村头的老槐树下,聚集着乡亲们的欢声笑语16.在农田辛勤劳作,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17.簇拥在家人身旁,一起收获硕果,分享团圆的喜悦18.坐在门口晒太阳,眼望着金黄的麦浪,心里暖暖的19.种地虽辛苦,笑语却不断,乡村生活的快乐令人向往20.感受农家乐趣,从日出劳作到日落,感悟生命的可贵21.回老家,没有空调,没有Wifi,却有绿树红花22.在田野里汗水洒满全身,收获却是心中的丰盈23.拎着篮子去采摘,满满一篮子幸福24.炊烟袅袅,农家小院里的炊烟是幸福的味道25.看着庄稼渐渐长高,心里像开满花的田地一样美丽26.撸起袖子加油干,老家的夏天是收获和希望的季节27.放下手机,远离城市的喧嚣,感受大自然的馈赠28.农事劳作,是一种磨炼,更是一种幸福29.和爷爷奶奶一起干农活,是我们最美好的时光30.收获的喜悦,只有亲手种植过的人才能体会31.老家的味道,是土地散发出来的芬芳32.田间地头,耕耘的不仅是土地,更是生活的希望33.回头望望那一小片菜地,每一滴汗水都值得34.看着金黄的麦子在风中摇曳,感受到自然的力量35.我是农民,我是幸福的守护者36.耕耘是痛苦的,收获却是甜蜜的37.蓝天白云下,干农活让人心旷神怡38.走在田间小道上,脚下是泥泞,心里是明媚39.人生就像一场农活,付出了才有收获40.干农活,健康起来,幸福满满41.回老家,感受乡间的宁静与安逸。
2015年申论热点:让劳动者体面的劳动,重拾尊严生活为帮助广大考生积极备战事业单位考试,我们特别推荐最新考情资讯,深度剖析时下热点,整合事业单位考试疑难问题,希望可以帮助广大考生在事业单位考试中金榜题名,荣获佳绩。
新中国成立之后,整个社会释放的最为积极的就是对劳动和劳动者的尊重。
曾经,售货员、拖拉机手、炼钢工人,一切与普通劳动者沾边的职业,是中国社会主流赞颂的对象。
劳动模范,也是社会瞩目的光彩称号。
在这样的风气下,劳动者成为青年人的榜样和这个国家的脊梁。
但是,目前成功、社会精英等名词已经开始慢慢地向白领、金领、财富、名流靠拢,普通劳动者的光辉形象开始淡出。
其实,这个过程,除了市场经济所必然带来的社会分工细化和财富衡量标杆的作用之外,在市场经济所释放的新标准激发了对于财富、成功的正当追求之外,劳动者开始回归“普通”角色,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常态社会分工和多元价值体系的正常回归。
不过,这种正常的“普通”化,不应该掩盖一种越来越明目张胆的歧视。
看不起普通劳动者,正成为很多国人潜意识里、显性判断中逐渐明确的选择。
中国文化中真正的传统读书人在自我励志的时候,也从来是不曾放弃“民,我同胞;物,吾与也”的情怀与境界的。
保障劳动者的权益不能只说在嘴上,要把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作为改变劳动者地位的根本手段。
要迎来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振兴发展,各级政府需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工作突出地位。
同时,要大力营造这样的政策、舆论和价值环境:劳动光荣,劳动者伟大。
只有回到这样一个朴素的、朴实的、真实的原点,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才有了最广泛的根基,也才能够踏上最牢实的起点。
“中国梦”是一个和谐美好,人人都能得到自我发展的梦。
让劳动者收获应有的报酬,体面地劳动,有尊严地生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会在劳动创造幸福的主旋律中,激荡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度红利。
劳动课回归看法作文
你们知道吗?劳动课又回来啦!这可真是个让人超级开心的事儿呀!
以前呢,总觉得学习就是坐在教室里听听老师讲课,做做练习题,可时间久了,就会觉得有点枯燥呢。
现在劳动课回归了,就像给我们的学习生活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记得有一次上劳动课,老师带着我们一起去校园的一角开垦土地,准备种菜。
大家都兴奋极了,叽叽喳喳地像一群小麻雀。
“哎呀,这土好硬啊!”“哈哈,我要种好多好多的西红柿!”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干得热火朝天。
我拿着小锄头,使劲地挖着土,虽然有点累,但心里特别有成就感。
这不就像农民伯伯在田地里辛勤劳作一样吗?我们不也是在播种希望嘛!
劳动课不仅让我们学会了各种技能,还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呢!以前,我可从来不会注意到妈妈做一顿饭有多辛苦,总觉得那是很简单的事情。
可是上了劳动课后,我们自己尝试做饭、打扫卫生,才知道这些看似平常的事情,做起来可一点儿也不容易呀!就好像盖房子,一砖一瓦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堆砌,少了哪一块都不行呢!
“嘿,你说劳动课是不是特别有意思呀?”我经常和小伙伴们这样讨论。
“那当然啦,比光坐在教室里好玩多了!”大家都纷纷表示赞同。
劳动课的回归,真的是太棒啦!它让我们的学习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让我们不再只是书呆子,还能成为动手能力超强的小能手!我们可以在劳动中体会快乐,在劳动中收获成长。
我觉得呀,劳动课就应该一直存在,一直陪伴着我们!让我们一起在劳动课中创造更多美好的回忆吧!。
返乡种田文案短句1. 离开了城市的喧嚣,回归田园的怀抱。
2. 返乡寻找内心的平静,一起来种田吧。
3. 别怕辛苦,返乡种田才是真正的自由。
4. 生活本就简单,返乡种田更多了一份惬意。
5. 城市的繁华不及乡村的宁静,返乡种田享受自在。
6. 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返乡种田过上幸福生活。
7. 城市的忙碌让人心累,返乡种田找回真心的快乐。
8. 种下希望的种子,收获人生的果实。
9. 农田是最好的课堂,返乡种田了解大自然的智慧。
10. 返乡种田,与大地为伴,与自然共生。
11. 农耕之道,才是真正的修身养性之道。
12. 选择种田,让生活更加丰饶。
13. 返乡种田,传承乡土文化,守护家族温暖。
14. 乡村的阳光更加明媚,返乡种田让心灵变得更加纯净。
15. 城市可以拥有一切,但乡村才有真正的归属感。
16. 种下希望,收获的不仅仅是粮食,还有对生活的热爱。
17. 返乡种田,为农民加冕。
18. 种田不只是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态度。
19. 返乡种田,用心生活,用爱耕耘。
20. 手握犁头,种下新的希望。
21. 农民是国家的根基,返乡种田是为祖国助力。
22. 返乡种田,不仅改变自己,也改变乡村的未来。
23. 返乡种田,让土地回归纯净。
24. 返乡种田,点亮乡间的繁花似锦。
25. 返乡种田,让生活重新焕发光彩。
26. 返乡种田,换一种生活,找到真正的自我。
27. 种下种子,享受丰收的喜悦。
28. 城市的物质满足不及土地的厚爱。
29. 返乡种田,从土地里汲取力量。
30. 稻菽油麦,返乡的理想和未来。
31. 返乡种田,重新感受大自然的力量。
32. 用农耕之道,演绎人生的美好。
33. 选择返乡种田,让生活回归本真。
34. 农田不仅是生计,更是生活的资本。
35. 返乡种田,用汗水浇灌梦想。
36. 农田是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神圣使命。
37. 种下大地的希望,践行真正的幸福生活。
38. 返乡种田,是对农民劳动的致敬。
39. 城市的拥挤和喧嚣,使人迷失自己,返乡种田找回真实。
从“自发”到“自觉”:回归生活的幼儿园劳动教育从“自发”到“自觉”:回归生活的幼儿园劳动教育一、引言劳动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然而,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幼儿园劳动教育似乎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幼儿缺乏对劳动的兴趣和动力,以及缺乏自觉参与的意识。
因此,本文将探讨如何实现从“自发”到“自觉”的幼儿园劳动教育。
二、幼儿园劳动教育的现状与问题1. 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劳动教育对于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独立性、合作精神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劳动教育,幼儿能够体验劳动的乐趣,培养劳动习惯和价值观念,并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2. 自发性的不足当前,许多幼儿在劳动教育中表现出的主动性和自发性较低,他们倾向于被动接受安排,缺乏对劳动的热爱和主动参与的意识。
这可能是由于幼儿园过多强调学科知识而忽视劳动教育的原因。
3. 规范化的教学方式一些幼儿园倾向于将劳动教育过度规范化,限制了幼儿的创造力和发展潜力。
他们过多地关注任务的完成而忽视了幼儿的兴趣和需求。
4. 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幼儿园劳动教育有一定的影响。
一些幼儿在家庭中缺乏参与劳动的机会,缺少对劳动的认同和兴趣。
此外,社会对劳动的认知和评价体系也会影响幼儿的劳动态度和参与程度。
三、促进幼儿园劳动教育的转变和发展1. 细化教学内容和目标劳动教育应当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相适应。
教师应当细化教学内容和目标,结合幼儿的兴趣,设置具体的劳动任务和项目。
例如,可以通过植物种植、园艺美化等活动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和责任感。
2. 打破规范化的模式幼儿园应当提供多样化的劳动教育活动,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发挥创造力。
不同类型的劳动活动可以结合游戏、手工艺等元素,营造欢乐的学习氛围。
同时,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意愿和能力,避免过分规范化的要求。
3. 家园合作共同推动家庭和园所的合作是促进幼儿园劳动教育的重要保障。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大多数孩子不会铺床叠被,收拾桌子,甚至不愿意整理书包,更不用说带好当天的学习用品了。
种种不良现象告诉我们,学生缺乏的不是劳动时间,而是参与劳动实践的意识,这种意识和品质需要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予以精心培养。
课堂上,我们应由浅入深,知行合一,潜移默化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并通过生活实践来切实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
一、贴近生活,唤起孩子劳动的自豪感
让孩子热爱劳动,需要老师有一定的教育技巧,而不是单纯的说教。
比如,经常和孩子一起将教室打扫干净,细到每一个窗边墙角,和孩子一起体验劳动的快乐。
然后,再自言自语地说:“教室可真干净呀!心情不错!”这时,孩子们往往也会和你一样体验到劳动的乐趣,懂得只有付出才会收获。
作为教育教学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作用需要加强。
小学劳动课是一门学习日常生活与简单劳动的常识、技能的课程,通过劳动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学习《水果拼盘》时,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制作了精美的水果拼盘,还为它们起了个好听的名字。
如亮亮利用苹果、梨、圣女果设计了“千里冰山一点红”的水果拼盘,色、香、味、形都那么独到。
但我知道这个孩子平时在家里就是个小皇帝,为了激发他在家里的劳动热情,我在课堂上大力表扬他。
然后向大家建议回到家里给父母做一份可口的水果拼盘。
结果他的水果拼盘赢得了长辈们的一致好评。
我还收到了亮亮妈妈特意写给我的一封信,说孩子现在在家里特别爱劳动了。
通过课堂与家庭相结合,孩子的劳动热情会更高涨。
而比赛也是一个很好的提高劳动兴趣的平台。
比如学习
了《钉钮扣》之后,我布臵孩子回家练习一个周。
在下节劳动课上我布臵孩子拿好两孔、四孔的扣子各两个、针线和手绢。
我为孩子计时五分钟。
通过一个周的练习,孩子们钉钮扣的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五分钟后,我给前十名孩子准备好了喜报,祝贺他被评为“劳动小行家”称号。
这样不但复习了上节课的内容,还进一步地提高了孩子劳动能力和热情。
课堂上,为了让孩子能体验到劳动的快乐,我们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孩子介绍有关劳动的图片或影片,让孩子知道劳动无处不在: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那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威海美丽的新外滩,是当代建筑工人的劳动成果;干净宽敞的街道,是清洁工人起早贪黑劳动的结果……由古到今,由远及近,展示劳动人民的劳动场景和劳动成果,激励孩子的劳动意愿,增强其劳动的自豪感。
二、有机整合,将德育渗透到劳动教学之中
就小学劳动的教学内容而言,实质上包含着德、智、体、美、劳的教育。
我们可以将德育工作融入劳动教学之中,认真做好课前准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学会动手的同时懂得一些德育方面的知识。
比如,在教《剪五角星》一课时,我不仅向学生传授工艺技术,同时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讨论:我国的国旗上都有什么?大星小星都代表什么?国旗代表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尊重国旗?通过讨论,使学生懂得:旗面为红色象征革命,旗上的5颗五角星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大团结,1颗大星代表中国共产党,4颗小星代表广大人民,等等。
通过劳动课,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以及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等简单的生产劳动技能,培养其正确的劳
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以及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创设氛围,激发孩子劳动的主动性
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仅仅靠每周一堂课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各方面的密切配合,校园应成为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良好场所。
我们在对孩子进行劳动意识教育的过程中,充分结合学科特点,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是通过学科间整合来渗透劳动教育。
比如,在音乐课上,学习《劳动最光荣》一课时,通过优美的乐曲告诉孩子们要学习喜鹊、小蜜蜂的勤劳,不要学习小蝴蝶的懒惰。
又如,语文课上,执教《葡萄沟》一课时,让同学们去感悟人们收获葡萄、晾制葡萄干等劳动的场景,通过对课文的感悟来加深孩子对劳动的理解。
这样的劳动教育,在各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在各类活动中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认知中明理,并体验到劳动的快乐。
二是将劳动教育与学校活动密切结合。
学校可以利用国旗下讲话、晨会课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并在校园环境、教室布臵、宣传橱窗等方面充分体现那种生活与劳动的气息。
比如,我们学校的宣传栏中,有“孝亲宝贝”的孝心记录,那是孩子们把在家里主动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再由家长签名并写出感言。
我们学校还有校外劳动基地,孩子们认领一棵小树,定期把家里的淘米水盛在矿泉水瓶里为小树浇水;或是到果园里体验摘果子的快乐和艰辛;或是到菜地里给蔬菜捉虫施肥;或是在餐厅里体验阿姨的洗碗工作。
学校举行“欢乐嘉年华的才艺大比拼”的比赛活动,专门设有生活技能类的比赛,如缝沙包、削苹果、包饺子、做麻花等,孩子们都做得有模有样。
如果不是在生活中常常体验,孩子们是不会有这样出色的表现的。
在这样一次次的体验中,孩子会主动地参与劳动,慢慢实现由被动地被指使到主动地找事做的转变。
三是营造生活环境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
为了让孩子亲身体验劳动,校园是最直接的劳动基地。
教学楼、操场、活动室分干到班级,由各班安排值日生进行劳动,保证校园干净整洁。
每周三的卫生检查,不但让孩子懂得卫生对于健康的意义,更让孩子体验自己劳动后的快乐感觉。
同样,我们也会在“感恩作业”中让孩子回到家里做“父母的小帮手”,家里的事情帮着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孩子们在家长的支持和老师的鼓励下会逐渐地爱上劳动。
宿舍也是很好的劳动教育基地:住宿生的生活能力比走读班的强。
为了让孩子们跑出统一速度,我常常带孩子到宿舍里学习叠被、整理床铺。
走读班的孩子看到兄弟班级的孩子能把被子叠成“豆腐块”,能将床单铺得那么平整,也想和他们一样做得更好。
在住宿班同学的帮助下,孩子们掌握了叠被铺床的小窍门。
这样孩子会把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劳动技能在家里展示一下,自然会受到家长的表扬。
而住宿班的孩子也能把在学校里养成的好习惯带回家。
慢慢地,孩子的自理能力也提高了。
如今我们学校的孩子,自己叠被、整理书包、洗手绢,帮父母扫地、擦桌子、收拾房间等事情都做得很好,不再用家长督促,也不再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了。
劳动习惯的养成,让孩子生活得更自理、更自立了。
四、多变评价,激励孩子劳动的持续性
当一个人受到表扬时,常会在心里给自己一点点鼓励,希望自己做得更好。
所以,多变的激励性评价,会是孩子持续劳动的原动力。
1、激励的小标志随时发
根据孩子在学校和家里参与劳动的情况,及时给孩子以鼓励,将“多元激励性评价”的德育小标志“★”发给孩子。
学校情况老
师了如指掌,回到家的情况,可以在孩子劳动后让家长写张小纸条或发短信告诉我们,这样才会表扬得有理有据。
获得表扬的孩子高兴,没得到表扬的孩子则会更努力去做,以期自己获得小标志。
2、劳动喜报定期发
根据孩子平时的劳动小标志的得数,每月给得小标志最多的孩子发喜报,并在《成长的足迹》中贴出来,班级外的展板上再以照片的形式展示给大家。
这样,孩子劳动的能动性就更强了,久而久之,想不让孩子劳动可能都难了。
3、表扬短信常发
短信平台也是很好的沟通平台。
我们把孩子在学校劳动的能力和情况不定期地以短信的形式发给家长,希望家长更能支持孩子参与劳动,并把孩子在家里的表现情况及时地反馈回来。
这样孩子的劳动才不会流于形式,也就不会形成“学校家里两面派”的情形。
4、年终评出劳动小能手
多元激励性质量评价体系以鼓励大多数孩子为目标,所以年终会评出各种小能手,其中就有“劳动小能手”。
这样,孩子在“劳动小能手证书”的激励下,将会更加愿意参与劳动,并由原来的“获得小标志和喜报”的功利性目的转变为“我劳动我快乐”的主观意愿。
总之,劳动教育就是我们身边随时的教育,我们要利用各种形式的教育与激励,使学生懂得劳动创造世界的道理,知道“只有通过劳动生活才能变得更加美好”的道理,从而使学生对劳动及劳动人民的热爱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