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能力是(2) (1)社
- 格式:ppt
- 大小:58.00 KB
- 文档页数:8
概念题1.生产力2.劳动对象3.劳动资料4.生产关系5.经济规律概念题答案1.生产力: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使其适合人们需要的能力,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也称社会生产力。
2.劳动对象: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将劳动力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
3.劳动资料: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
4.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是人们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5.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判断题1.人们的劳动能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生产力是指人们直接征服和改造自然并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
3. 生产力是一个人生产多少东西的能力。
4.生产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5.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
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是指科学技术本身是生产力一个独立的最重要的实体性要素。
7.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8.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互相制约和互相依赖构成生产总过程的矛盾运动。
9.政治经济学是理论经济科学,本质上又是一门历史的科学10.存在对立阶级情形下,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客观内容就是表现为阶级性。
判断题答案1、×2、×3、×4、×5、√6、×7、√8、√9、√ 10、√选择题1. 经济的基本含义是指:(1)生产、分配、交换或消费等活动(2)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总称(3)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4)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经济基础(5)节约2. 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的实体性要素是:(1)劳动者(2)劳动管理(3)劳动资料(4)劳动对象(5)劳动方式3.生产力:(1)是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2)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三个要素(3)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4)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5)发展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4.生产关系:(1)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2)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三个要素(3)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4)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5)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1、①②③④⑤2、①③④3、①②③④⑤4、①④⑤5.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总过程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生产(2)分配(3)交换(4)消费(5)服务6.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质说明:(1)人们不能创造经济规律(2)人们不能违反经济规律(3)人们不能消灭经济规律(4)人们不能改造经济规律(5)人们不能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7.马克思经济学:(1)研究的只是生产关系而不研究社会稀缺资源的配置(2)研究的起点与终点都是人(3)认为社会生产是物质资料生产与特定经济关系和经济制度生产的统一(4)认为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是与社会制度无关的自然现象(5)阐释的主要是制度和理论层面而非技术和应用层面8.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本质差别在于:(1)表现为某种阶级性(2)表现为一定的国度性(3)表现为积极的实践性(4)表现为对人类的终极关怀(5)表现为鲜明的“人文”特征选择题答案5、①②③④6、①②③④7、②③⑤8、①②④⑤辨析题1.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
2020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精品三部曲第41讲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二部曲练【梳理夯实基础练习】——课前填写落实温故知新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______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__________。
(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______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1)社会存在______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__________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________。
一方面,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有时__________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另一方面,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______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______作用。
【答案】物质生产方式精神决定变化发展独立性会落后于阻碍推动【易错提醒】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作出了不同回答。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历史唯心主义颠倒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它在历史观中的表现是:认为历史发展是由人们的意志决定的,特别是由少数杰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动机决定的;或者认为历史是由“天命”、“神”或“绝对精神”决定的。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__________(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与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答案】生产方式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________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导论:政治经济学述要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1:经济的含义,一是指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或消费等活动;二是指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总称,或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如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等;三是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经济基础;四是指节约。
2:古希腊色诺芬于公元前384~前371年间写成的《经济论》,最早使用“经济”一词3: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逐步形成的。
4:使政治经济学真正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是英国的亚当·斯密,斯密花10年时间完成的《国家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
这是人类第一部系统论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著作。
5:马克思于19世纪40年代开始创立工人阶级的科学的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正是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开始、以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为基础,实现其全部范畴和理论体系的全面变革,实现政治经济学革命的。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体系的最终建立以马克思的伟大著作《资本论》的完成为标志。
6:本书就是一本主要阐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理论经济学或经济学。
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能力,叫做生产力。
3: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个实体性要素,而科学技术渗透在各个实体性要素之中。
4: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叫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直接的生产过程和交换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计,构成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能够。
6: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制约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重要因素。
生产关系实际上是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
7: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应当以物质和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为出发点,重点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制度,并涵盖资源配置、经济运行、经济行为、经济发展和人的福利等基本层面的内容。
第0章政治经济学述要1、主要概念解释生产力:指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能力。
现代生产力的因素主要有三个层次。
(1) 实体性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2) 附着性或渗透性因素,包括科学、技术、信息等。
(3) 运行性因素,即生产的组织管理,包括生产力的结构设计、规模选择、布局决策和时序安排等方面。
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也称经济关系。
从社会再生产总过程来考察,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
从划分阶级的经济标准出发,生产关系归结为三个方面。
(1)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2) 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
(3) 完全以它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
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任何经济规律都具有客观性。
按经济规律形成的条件和作用范围的不同,可大致分为3类: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普遍经济规律、若干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某一特定社会形态占支配地位的特有经济规律。
科学抽象法:就是运用人们的抽象力,从大量的社会经济现象中,抽去外部的、偶然的、非本质的联系,找出内部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形成科学理论体系的方法。
它包括两个互相区别、互相联系的方法,即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而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必须从考察社会生产开始。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人们为了实现物质资料的生产而进行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社会生产包括两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也称经济关系。
生产力: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劳动对象: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加工改造的对象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在这个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艺等意识形态,统称为上层建筑经济规律: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生产方式: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它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商品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指的是当一种产品在进行交换时,能换取到其他产品的价值。
交换价值在马克思的学说中,是物品借着一种明确的经济关系才能够产生出的价值,也就是说,经济关系乃是交换价值的背景。
交换价值只有在一个产品在进行交换时,特别是产品被作为商品在经济关系中出售及购买时,才具有意义具体劳动:按一定形式和目的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如木工做家具,纺织工人纺纱织布等(根抽象劳动相对)抽象劳动: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个别劳动时间:指个别商品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简单劳动: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复杂劳动:指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而获得这些技术专长和知识,需要经受专门的培养和训练简单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的表现方式流通手段:是指货币作为买卖之间媒介的职能,就是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可用公式表示为W—G—W储藏手段: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可以与其他一切商品交换,它可以被人们作为一般社会财富贮藏起来支付手段:是货币职能中的一种: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支付手段职能世界货币:在国际商品流通中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货币货币流通规律:货币流通规律也叫货币需要量规律,它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商品流通过程中客观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通货膨胀: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
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网络核心课终结性考试试题3篇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网络核心课终结性考试试题卷一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各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选择题项结束后的答案表中)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2、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马克思B.爱因斯坦C.达尔文D.牛顿3、哲学基本问题是()。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真理与谬误的关系问题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存在性B.结构性C.运动D.客观实在性5、人们所从事的政治活动、社会改革、社会革命等活动都属于()。
A.改造物质世界的生产实践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C.变革上层建筑的意思性活动D.变革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一观点表明()。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D.意识是主观世界的客观映象7、“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这一观点是说()。
A.认识世界没有必要B.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C.实践无需认识指导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8、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A.要善于把握事物的度B.要善于把握事物的质C.要善于把握事物的量D.要善于把握事物的矛盾性9、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A.一分为二B.运动就是一切C.坚持斗争就能发展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0、科学家洛仑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他说:“一只蝴蝶在巴西震动翅膀会在得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这个说法()A.片面夸大了联系的必然性B.说明一种事物和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C.否认联系的客观性,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D.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11、“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1、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生产力: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能力。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也称社会生产力。
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总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是人们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和交换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社会形式。
关系:在社会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变化。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有反作用。
表现在一是同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会促进和推动生产力发展;二是与生产力不适应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发展。
不适应有两种情况,即落后于生产力或超前于生产力。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在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艺等意识形态,统称为上层建筑。
关系:(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要求建立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为它服务。
(2)上层建筑决定于经济基础,但对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
3、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抽象的人类劳动。
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产品的社会关系。
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交换价值:是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
关系:(1)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2)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3)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或精神承担者。
4、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生产目的、操作方式、劳动对象、劳动手段和生产结果都各不相同的劳动。
第一章名词解释:1.生产力: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
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三个实体性要素。
2.生产资料: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
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构成生产资料。
3.生产方式 :是指人类社会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取方式。
它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所构成。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4.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
它包括三方面: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和交换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中的其它方面。
生产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
物质资料生产的总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
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
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
5.经济规律 : 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
简答题: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它们既矛盾又统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它想适应。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则促进生产力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要求建立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为它服务。
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要求改变上层建筑建立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新的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保护和发展的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
3.经济规律的分布:一切社会经济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若干社会经济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所占支配地位的特有经济规律。
第二章名词解释:1.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最大量、最简单的经济细胞。
第1章政治经济学导论一、名词解释1.生产力答:生产力是指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
生产力越高,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也就越高,从而创造的社会财富也就越丰富。
生产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三个要素:①劳动对象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加工改造的对象。
劳动对象可以分为没有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的自然物质和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的物质。
②劳动资料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
③劳动者是生产力构成要素中最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
任何先进的生产工具都需要劳动者来制造和使用。
在生产力的三个要素中,劳动者是生产过程中的人的因素,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物的因素,它们又称为生产资料。
生产力中的这三个实体性要素,都与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紧密联系着。
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知识愈丰富,劳动技能就愈高。
科学技术愈发展,生产工具就愈先进,劳动对象的数量和质量会提升。
2.劳动对象答:劳动对象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加工改造的对象。
劳动对象有两类:一类是没有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自然界原有的物品,如地下的石油、原始森林中的树木、天然的鱼类等;另一类是经过人类劳动的生产物,如纺织用的棉纱、建房用的砖瓦、炼钢用的生铁等,这类生产物通常被称为原料或材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劳动对象的范围越来越大,品种越来越多。
过去,很多地面和地下资源没被开发利用,而现在已经进行了开发利用,如开发地层深部的资源、海底资源,以及利用原子能、太阳能、地热等。
随着稀有元素、同位素、高分子化学工业的发展,可以制造出很多新型的原材料和人工合成材料等。
此外,生产过程排出的一些废料也被作为劳动对象进行加工。
这样,就使劳动对象大大超出了原有的物质资料的范围。
3.劳动资料答: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是指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
劳动者利用某些物质资料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使其变成适合人们需要的产品。
第1章政治经济学导论一、名词解释1.生产力答∶生产力是指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
生产力越高,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也就越高,从而创造的社会财富也就越丰富。
生产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三个要素∶①劳动对象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加工改造的对象。
劳动对象可以分为没有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的自然物质和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的物质。
②劳动资料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
③劳动者是生产力构成要素中最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
任何先进的生产工具都需要劳动者来制造和使用。
在生产力的三个要素中,劳动者是生产过程中的人的因素,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物的因素,它们又称为生产资料。
生产力中的这三个实体性要素,都与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紧密联系着。
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知识愈丰富,劳动技能就愈高。
科学技术愈发展,生产工具就愈先进,劳动对象的数量和质量会提升。
2.劳动对象答∶劳动对象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加工改造的对象。
劳动对象有两类∶一类是没有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自然界原有的物品,如地下的石油、原始森林中的树木、天然的鱼类等;另一类是经过人类劳动的生产物,如纺织用的棉纱、建房用的砖瓦、炼钢用的生铁等,这类生产物通常被称为原料或材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劳动对象的范围越来越大,品种越来越多。
过去,很多地面和地下资源没被开发利用,而现在已经进行了开发利用,如开发地层深部的资源、海底资源,以及利用原子能、太阳能、地热等。
随着稀有元素、同位素、高分子化学工业的发展,可以制造出很多新型的原材料和人工合成材料等。
此外,生产过程排出的一些废料也被作为劳动对象进行加工。
这样,就使劳动对象大大超出了原有的物质资料的范围。
3.劳动资料答∶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是指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
劳动者利用某些物质资料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使其变成适合人们需要的产品。
政治经济学试卷B2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生产力:()A.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B.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三个要素C.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D.发展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2.商品的使用价值:()A.是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B.是商品的自然属性C.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D.是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3.对商品价值量的科学分析可以看出:()A.同一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总量不变B.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C.商品使用价值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力成正比D.商品价值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力成反比4.通货紧缩:()A.是指具有普遍代表意义的价格水平持续下跌B.表现为物价下降并没有带来消费量的增长C.表现为货币供应量增速放慢或负增长D.表现为生产效率提高使产品价格下跌5.社会主义生产过程是:()A.劳动过程和公有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私人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C.表现为公有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D.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6. 国家垄断资本的主体是:A.私人企业垄断资本()B.公私合营垄断资本()C.国有企业垄断资本()D.公共资本()7.工资:()A.一般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B.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C.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D.是市场型按劳分配的结果和实现形式8.资本积聚:()A.指个别资本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资本的总量B.指把原来分散的中小资本合并为大资本C.增大会受到社会分散资本程度的限制D.增长会增大社会资本的总额9.生产资本从不同角度可分为:()A.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C.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D.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10.资本的流通时间是指:()A.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内的时间B.资本循环一次所需要的全部时间C.资本周转时间减去生产时间的那一部分时间D.购置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出售商品的时间的总和11.马克思再生产理论所揭示的基本内容是()A.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B.生产资料生产与生产消费和消费资料生产与生活消费之间必须保持一定比例C.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D.社会生产和社会消费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1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可用如下几个公式表示:()A.Ⅰ(c+v+m)=Ⅰ(c+△c)+Ⅱ(c+△c)B.Ⅱ(c+m-m/x)>Ⅰ(v+m/x)C.Ⅰ(v+△v+m/x)=Ⅱ(c+△c)D.Ⅱ(c+v+m)=Ⅰ(v+△v+m/x)+Ⅱ(v+△v+m/x)13.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A.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都是以社会分工和不同所有制为基础B.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都是通过商品货币的形式交换劳动C.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都是以追求价值为目的的经济D.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14.生息资本的两种形态是:A.借贷资本()B.货币资本()C.高利贷资本()D.商品资本()15.成本价格对现实的商品生产经营影响是:()A.商品销售价格的最低界限B.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盈亏的界限C.所费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价值D.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成败的关键二、解释下列概念及其关系(每题5分,共20分)1.价值和交换价值2.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3.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4.资本技术构成和资本价值构成三、案例分析题(每题10分,共10分)案例内容:针对2002年以来电煤价格放开后,在煤炭、电力方面存在着的价格突出矛盾,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理顺价格关系,有利于煤电双方新一年煤炭合同的签订,国家发改委2004年12月15日印发了《关于建立煤电联动机制的意见的通知》,决定建立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并规定居民电价、农业电价、中小化肥电价相对稳定,一年最多调整一次。
政治经济学期末测试(闭卷)考试时间:90分钟姓名:学号:一、单项选择题(20分)1、生产力是()A、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B、生产物质的能力C、创造新产品的能力D、人们发现并运用自然规律的能力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A、商品与货币的关系B、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C、政治与经济运动的关系D、世界经济走向3、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A、研究生产力的内容和要素B、揭示客观经济规律C、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进行批判D、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4、社会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由()关系组成的体系。
A、生产、分配、占有、消费B、生产、分配、交换、消费C、分配、占有、交换、消费D、生产、交换、盈利、消费5、1只绵羊=2把石斧表示的是()A、一般的价值形式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C、货币形式D、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6、社会再生产就其内容来讲包括()A.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B. 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式扩大再生产C. 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D. 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和消费资料的再生产7、资本积聚()A. 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实现的B. 是由众多中小资本合并实现的C. 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来实现的D. 不受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8、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A. G—W…P…W’—G’B. W…P…W’—G’·G—WC. P…W’G’·G—W…PD. G’—W…P…W’9、货币的基本职能是()a、价值手段与流通手段b、支付手段与世界货币c、储藏手段与支付手段d、流通手段与储藏手段10、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A.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B.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C. 历史和道德因素决定的D. 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二、多项选择题(32分)1、货币是()A、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B、一种特殊等价物C、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D、具有流通手段的金属2、货币的职能有()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贮藏手段D、支付手段E、世界货币F、国际货币3、影响商品经济运动的规律有()A、竞争规律B、供求规律C、盈亏规律D、货币流通规律4、生产社会化,是指()A、劳动过程本身的社会化B、由分散的小生产者转化为大规模社会生产的过程C、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D、生产工具的社会化E、生产过程的社会化F、产品的社会化5、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使经济危机具有形式上的可能性的货币职能是()A. 价值尺度B. 流通手段C. 贮藏手段D. 支付手段E. 世界货币6、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作为具体劳动()A. 生产使用价值B. 创造出劳动力价值C. 创造出剩余价值D. 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7、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是()A. 利润率的平均化过程B. 商品价值的平均化过程C. 生产价格的形成过程D. 资本家重新分配剩余价值的过程8、借贷资本的来源是()A、还没有用于固定资本更新的折旧费B、还没有进行实物补偿的流动资本C、还没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本积累D、暂时闲置的机器、厂房等E、暂时闲置的用于支付工资的流动资本三、辨析题(20分)1、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八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 1 分,共 40 分)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2、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唯心主义的主要错误是()A.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B.主张物质和意识都是世界的本原C.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D.抹煞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C、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D、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4、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静止,是指运动的()A.必要准备B.外在表现C.一种特殊状态D.一种必然结果5、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奠基人是()A.康帕内拉B.欧文C.莫尔D.闵采尔6、任何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A.主观反映B.歪曲反映C.虚幻反映D.正确反映7、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A、事物数量的增加B、事物的一切变化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8、“天不变,道亦不变”。
这是一种()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朴素辩证法观点C.相对主义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9、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
这是一种()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10、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揭示事物发展动力和源泉的规律是()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本质决定现象规律11、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备必要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属于()A、较差的可能性B、微小的可能性C、现实的可能性D、抽象的可能性12、下列选项中,属于内容与形式关系的是()A.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C.实践与理论的关系D.国体与政体的关系1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14、概念、判断、推理是()A.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B.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15、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A、伟人之言B、吾人之心C、众人意见D、社会实践16、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A.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B.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错误因素C.真理既具有统一性,又具有多样性D.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17、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应当从()A、阶级斗争发展史中去寻找B、生产劳动发展史中去寻找C、地理环境变迁史中去寻找D、政治制度演变史中去寻找18、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A.主体与客体的统一B.自然与社会的统一C.生产与消费的统一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19、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这三大社会形态是()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B、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阶级消灭了的社会C、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D、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20、下列各项属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表现的是()A.阶级性B.继承性C.社会性D.主观性21、否认主体选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属于()A、非决定论B、辩证决定论C、机械决定论D、唯心主义决定论22、在经济社会形态的范围内,有两种基本的划分方法,它们是()A.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划分法B.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划分法C.进步社会和落后社会划分法D.五种社会形态和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23、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
导论一、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答: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
按其不同层次有哲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具体科学方法论。
所谓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指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
它除了论述这些方法之外,还要进一步阐明这些方法的客观基础、本质根源、基本特征及其运用的原则。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严格的科学性,意识形态的先进性(二)正确对待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一是批判的态度。
所谓批判的态度,就是对待西方形形色色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应该进行深入的分析和鉴别,既不能盲目肯定,也不能盲目否定。
二是开放的态度。
所谓开放的态度,就是以平等的心态度积极地与之对话,对一切积极合理的东西都以开放的胸襟予以接纳。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开放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个创造性的开放体系。
离开了创新和开放,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就会成为抽象的教条和僵死的公式。
人类在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合理的方法,马克思主义都应该积极地予以借鉴和吸收。
开放是生存发展之源,这是行之于宇宙之间的普遍规律。
一个事物只有开放,不断地与外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不断地对内在环境进行革新改善,才能保持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面对当代世界的新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慎密的思维,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第一章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1.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答: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为了解决自身需要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而进行的能动地适应与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马克思主义用人的实践活动解释历史的发展,从而达到对社会历史的正确认识,为社会科学研究奠定了可靠的方法论基础。
第一,实践活动决定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
人的实践活动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全部历史过程,包含着人类历史的全部秘密,人的实践活动的水平体现了历史发展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