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函数的几种解法
- 格式:ppt
- 大小:481.00 KB
- 文档页数:12
余弦定理即可求得∠BHD 的大小,进而求得二面角B -PC -D 的大小.值得注意的是,二面角α的范围为:[0,π].三、三垂线法三垂线法是利用三垂线定理解题的方法.运用三垂线法求解二面角问题,需先找到平面的垂线,然后过垂线上的一点作平面的斜线,若平面内的一条直线与平面的斜线垂直,那么这条直线与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垂直,根据这些垂直关系就可以确定二面角的平面角,最后根据勾股定理、正余弦定理即可求得平面角的大小.例3.如图3所示,在四棱锥P -ABCD 中,ABCD 是平行四边形,PA ⊥平面ABCD ,PA =AB =a ,∠ABC =30°,求二面角P -BC -A 的大小.图3解:如图3,过A 作AH ⊥BC 于H ,连接PH ,因为PA ⊥平面ABCD ,所以PA ⊥BC ,PA ⊥AH ,所以BC ⊥平面PHA ,所以BC ⊥PH ,可知∠PHA 是二面角P -BC -A 的平面角,在Rt△ABH 中,AB =a ,∠ABH =∠ABC =30°所以AH =AB sin ∠ABH =a sin 30°=12a ,因为PA ⊥AH ,所以在Rt△PHA 中,tan ∠PHA =PA AH=2,所以∠PHA =arctan 2,故二面角P -BC -A 的大小为arctan 2.根据题意作AH ⊥BC ,便可知AH 为PH 在平面ABCD 内的射影,由三垂线定理可得BC ⊥PH ,由此可确定∠PHA 是二面角P -BC -A 的平面角,再在Rt△PHA 中根据正切函数的定义求得∠PHA 的大小,进而可得到二面角P -BC -A 的大小.由此可见,求解二面角问题的关键有两步:第一步,根据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三垂线定理、垂面的性质,确定二面角的平面角;第二步,根据勾股定理、正余弦定理、三角函数的定义求得平面角的大小.(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南康第三中学)二次函数是一种基本初等函数.二次函数问题的常见命题形式有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最值、对称轴、单调区间、零点等.这类问题侧重于考查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下面重点谈一谈如何求解有关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零点问题和不等式问题.一、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二次函数y =ax 2+bx +c 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若a >0,则抛物线的开口向上;若a <0,则抛物线的开口向下.当x =-b 2a 时,函数在R 上有最值b 2-4ac 4a.若函数的定义域为[m ,n ],则需分三种情况考虑:(1)当-b 2a ∈[m ,n ]时,函数在x =-b 2a 处取得最值;(2)当x =-b 2a,在[m ,n ]的左侧时,若a >0,则函数在x =m处取最小值,在x =n 处取最大值,若a <0,则相反;(3)当x =-b2a在[m ,n ]的右侧时,若a >0,则函数在x =m 处取最大值,在x =n 处取最小值;若a <0,则相反.例1.求y=-5x 2-6x +1的最大值.解:y =-5x 2-6x +1是二次函数,x 2的系数是-5,所以二次函数图象的开口向下,当x =-65时,函数有最大值1.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即可确定二次函数在对称轴处取得最值.除了用图象法求解最值问题,还可以用配方法,比如y =x 2+4x +3=()x +22-1,可知当x =-2时函数的最小值为-1.例2.已知函数f (x )=x 2+(2a -1)x -3.方法集锦44(1)当a =2,x ∈[-2,3]时,求函数f (x )的最值;(2)若函数f (x )在[-1,3]上的最大值为1,求实数a的值.解:(1)当a =2时,f (x )=x 2+3x -3,x ∈[-2,3],对称轴为x =-32∈[-2,3],∴f (x )min =f æèöø-32=94-92-3=-214,f (x )max =f (3)=15.(2)∵函数f (x )的对称轴为x =-2a -12.①当-2a -12≤1,即a ≥-12时,f (x )max =f (3)=6a +3,∴6a +3=1,即a =-13,满足题意;②当-2a -12>1,即a <-12时,f (x )max =f (-1)=-2a -1,∴-2a -1=1,即a =-1,满足题意.综上可知,a =-13或-1.第一个问题中的函数对称轴x =-32∈[-2,3],所以函数在x =-32处取得最小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远的点处取最大值.第二个问题中的函数对称轴为x =-2a -12,其中含有参数,需对其取值范围及其与定义域[-1,3]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才能确定函数的最小值.二、二次函数的零点问题我们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x 轴的交点的横坐标,即二次函数的零点.在求解二次函数的零点问题时,可以通过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来求函数的零点.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方法很多,比如利用求根公式、配方法、十字相乘法.例3.已知二次函数y =(k -3)x 2+2x +1有零点,则k 的取值范围是().A.k <4B.k ≤4C.k <4且k ≠3D.k ≤4且k ≠3解:由题意可知k -3≠0,且(k -3)x 2+2x +1=0有实数根,∴Δ=4-4(k -3)≥0,解得k ≤4,所以k ≤4且k ≠3.一元二次函数y =ax 2+bx +c (a ≠0)的零点与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的判别式Δ有以下关系:当Δ>0时,ax 2+bx +c =0(a ≠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 1,x 2,此时,二次函数与x 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即x 1,x 2是函数的零点;当Δ=0时,ax 2+bx +c =0(a ≠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x 1=x 2,此时,二次函数与x 轴有1个交点,即x 1(x 2)是函数的零点;当Δ<0时,ax 2+bx +c =0(a ≠0)无实数根,此时,二次函数与x 轴没有交点,即函数没有零点.三、二次函数不等式问题解二次函数不等式ax 2+bx +c >0或ax 2+bx +c <0,往往要先求方程ax 2+bx +c =0的根,然后根据二次函数的图象,确定y >0或<0时对应的x 的取值.一般地,ax 22例4.解不等式:(1)x 22解:(1)方程x 2-2x -3=0的两根是x 1=-1,x 2=3.函数y =x 2-2x -3的图象是开口向上的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交点(-1,0)和(3,0),如图1所示.图1观察图象可得不等式的解集为{x |x <-1或x >3}.(2)原不等式可化为x 2-6x +9≤0,即(x -3)2≤0,则函数y =(x -3)2的图象如图2所示,图2根据图象可得,原不等式的解集为{x |x =3}.解含参数的二次函数不等式的一般步骤为:第一步,将不等式化二次项系数大于0的方程;第二步,根据求根公式,或通过因式分解,求得方程的根;第三步,根据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情况画出对应的二次函数草图;第四步,根据图象写出不等式的解集.可见,求解二次函数的最值、零点问题、不等式问题,都需要运用函数的图象、性质,方程的根以及判别式,因此,在解答二次函数问题时,同学们要学会将问题与函数的图象、方程关联起来,灵活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来辅助解题.(作者单位:甘肃省靖远县第一中学)方法集锦45。
高中二次函数求解技巧高中数学中,二次函数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不仅在证明和推导中经常用到,而且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一些高中二次函数求解的技巧,希望能为学生提供一些帮助。
一、函数图像的特征在求解二次函数的问题中,首先要了解函数图像的特征。
对于一般的二次函数$f(x)=ax^2+bx+c$,其中$a\ eq0$,它的图像是一个抛物线。
其中,$a$决定了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上;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下。
而$b$和$c$决定了抛物线的位置。
其次,二次函数的图像与顶点有关。
顶点的横坐标为$x_0=-\\frac{b}{2a}$,纵坐标为$y_0=f(x_0)$。
通过顶点可以判断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和顶点的位置。
二、求解二次方程当我们遇到一个二次方程时,可以通过因式分解、配方法或求根公式来求解。
1. 因式分解法对于形如$f(x)=ax^2+bx+c=0$的二次方程,如果可以因式分解成$(px+q)(rx+s)=0$的形式,那么方程的解可以直接得出。
要想因式分解,可以尝试将方程写成以下形式:$ax^2+bx+c=(dx+e)(fx+g)$$=dfx^2+(dg+ef)x+eg$通过比较系数,可以得到以下等式:$\\begin{cases}df=a\\\\dg+ef=b\\\\eg=c\\end{cases}$通过解这个方程组,可以得到因式分解后方程的解。
2. 配方法对于无法因式分解的二次方程,可以通过配方法来求解。
配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将二次项进行分解,然后再进行因式分解。
对于形如$f(x)=ax^2+bx+c=0$的二次方程,通过配方法可以将方程变形为:$\\begin{aligned}f(x)&=ax^2+bx+c\\\\&=\\frac{a}{4a^2}x^2+\\frac{b}{2a}x+c\\\\&=\\left(\\frac{x}{2a}+\\frac{b}{4a^2}\\right)^2-\\left(\\frac{b^2-4ac}{4a^2}\\right)\\end{aligned}$将左边化简为完全平方形式,右边的项即为常数项。
八年级数学二次函数的解法与应用二次函数是一种常见的数学函数,其形式为y=ax^2+bx+c,其中a、b、c为实数且a不等于0。
二次函数具有许多重要的性质和特点,求解二次函数的解法和应用十分广泛。
本文将介绍八年级数学中关于二次函数的解法和应用。
一、二次函数的基本概念二次函数是指二次多项式构成的函数,可以表示为y=ax^2+bx+c,其中a、b、c分别为实数,且a不等于0。
其中,a决定了函数的开口方向,正值代表开口向上,负值代表开口向下;b决定了函数的位置,正值表示向左平移,负值表示向右平移;c为函数在原点的纵截距。
二、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二次函数的图像是抛物线,其性质如下:1. 开口方向: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上;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下。
2. 顶点坐标: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为(-b/2a,f(-b/2a)),其中f(x)=ax^2+bx+c。
3. 对称轴: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x=-b/2a。
4. 零点:即函数的解,即满足f(x)=0的x值。
若Δ=b^2-4ac>0,则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若Δ=0,则有两个相等的实根;若Δ<0,则没有实根。
5. 最值:当a>0时,函数的最小值为f(-b/2a);当a<0时,函数的最大值为f(-b/2a)。
6. 判别式:Δ=b^2-4ac,可用于判断二次函数的解的情况。
三、二次函数的解法求解二次函数一般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1. 因式分解法:适用于二次函数可以因式分解的情况。
将二次函数表示为y=a(x-x1)(x-x2),其中x1和x2为二次函数的根。
通过求解方程a(x-x1)(x-x2)=0,即可得到解。
2. 公式法:适用于二次函数无法因式分解的情况。
根据二次函数的标准形式,利用求根公式x=(-b±√Δ)/2a进行计算,其中Δ=b^2-4ac为判别式。
四、应用举例1. 题目: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的顶点坐标为(2,-3),且经过点(1,0),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和另一个零点坐标。
二次函数图像变换
二次函数图像变换有3种:平移、对称、旋转。
一、专用解法
1、平移:左加右减自变量,上加下减常数项
2、对称、旋转:取原抛物线上一点(x,y),然后根据对称或旋转规律找到对应点,
将对应点坐标代入原抛物线解析式,然后化解得到的解析式即所求。
例1:原抛物线上y=ax^2+bx+c有一点(x,y),其关于x轴对称的点坐标为(x,-y),将(x,-y)代入到原解析式得到-y=ax^2+bx+c,即y=-ax^2-bx-c
例2:原抛物线上y=x^2+2x绕点(1,0)旋转180°,求旋转后的解析式解:设点(x,y)是原抛物线y=x^2+2x上一点,(x,y)绕点(1,0)旋转180°,通过中点坐标公式得出对应点为(2-x,-y),将(2-x,-y)代入y=x^2+2x得到
-y=(2-x)^2+2(2-x),即y=-x^2+6x-8
注意:以上方法也适用于一次函数
二、通用解法
①将解析式化顶点式y=a(x-h)^2+k,得到顶点(h,k)
②将顶点(h,k)按照要求进行平移、对称、旋转,得到新的顶点(h’,k’)
③平移a不变;X轴对称a变号,Y轴对称a不变;旋转a变号,特别的原点对称就是绕(0,0)旋转180
注意:这里的旋转肯定是180°,因为如果不是180°得到的就不是二次函数了
④知道了a和顶点,设顶点式就可以得到新抛物线的解析式
注意:无论平移、对称、旋转都可以用,如果是一次函数可以将顶点(h,k)替换为直线与y轴交点,a替换为k,整体思路是一样的。
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的常用方法二次函数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高中数学的一个重要基础。
熟练地求出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是解决二次函数问题的重要保证。
一、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有三种基本形式: 1、一般式:y=ax 2+bx+c (a ≠0)。
2、顶点式:y=a(x -h)2+k (a ≠0),其中点(h,k)为顶点,对称轴为x=h 。
3、交点式:y=a(x -x 1)(x -x 2) (a ≠0),其中x 1,x 2是抛物线与x 轴的交点的横坐标。
二、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方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一般用待定系数法,但要根据不同条件,设出恰当的解析式:1、若给出抛物线上任意三点,通常可设一般式。
2、若给出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或对称轴或最值,通常可设顶点式。
3、若给出抛物线与x 轴的交点或对称轴或与x 轴的交点距离,通常可设交点式。
三、探究问题,典例指津:例1、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4,0(),5,1(---和)1,1(.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分析:由于题目给出的是抛物线上任意三点,可设一般式y=ax 2+bx+c (a ≠0)。
解:设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ax 2+bx+c (a ≠0)依题意得:⎪⎩⎪⎨⎧=++-=-=+-145c b a c c b a 解这个方程组得:⎪⎩⎪⎨⎧-===432c b a∴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2x 2+3x -4。
例2、已知抛物线c bx ax y ++=2的顶点坐标为)1,4(-,与y 轴交于点)3,0(,求这条抛物线的解析式。
分析:此题给出抛物线c bx ax y ++=2的顶点坐标为)1,4(-,最好抛开题目给出的c bx ax y ++=2,重新设顶点式y=a(x -h)2+k (a ≠0),其中点(h,k)为顶点。
解:依题意,设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a(x -4)2-1 (a ≠0) 又抛物线与y 轴交于点)3,0(。
∴a(0-4)2-1=3 ∴a=41 ∴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41(x -4)2-1,即y=41x 2-2x+3。
初中数学:二次函数面积最值问题的4种解法原题:在(1)中的抛物线上的第二象限是否存在一点P,使△PBC的面积最大?若存在,求出P点的坐标及△PBC 的面积最大值,若没有,请说明理由。
考试题型,大多类似于此。
求面积最大值的动点坐标,并求出面积最大值。
一般解题思路和步骤是,设动点P的坐标,然后用代数式表达各线段的长。
通过公式计算,得出二次函数顶点式,则坐标和最值,即出。
解法一:补形,割形法。
方法要点是,把所求图像的面积适当的割补,转化成有利于面积表达的常规几何图形。
请看解题步骤。
解法二:铅锤定理,面积=铅锤高度×水平宽度÷2。
这是三角形面积表达方法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定理。
铅锤定理,在教材上没有,但是大多数数学老师都会作为重点,在课堂上讲解。
因为,铅锤定理,在很多地方都用的到。
这里,也有铅锤定理的简单推导,建议大家认真体会。
解法二:铅锤定理,在求二次函数三角形面积最值问题,运用非常多。
设动点P的坐标,然后用代数式分别表达出铅锤高度和水平宽度,然后利用铅锤定理的计算公式,得出二次函数,必有最大值。
解法三:切线法。
这其实属于高中内容。
但是,基础好的同学也很容易理解,可以看看,提前了解一下。
解法四:三角函数法。
请大家认真看上面的解题步骤。
总之,从以上的四种解法可以得出一个规律。
过点P做辅助线,然后利用相关性质,找出各元素之间的关系。
设动点P的坐标,然后找出各线段的代数式,再通过面积计算公式,得出二次函数顶点式,求出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
对于同学们中考数学来说,只要你熟练掌握解法一和解法二,那么二次函数几何综合题中,求三角形面积最大值问题,就非常简单了。
谈谈二次函数解析式的几种求法二次函数是初中数学非常重要的知识点,也是中考的必考内容。
本人在多年的教学中体会较多,现就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几种求法,谈谈几点看法。
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求法有很多种,但常见的也就以下几种。
(一)三点式即已知抛物线的三点坐标,求其解析式例如:一抛物线经过点(-1,-1)(0,2)(1,1)求这个函数的解析式。
解法如下:我们知道,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为y=ax²+bx+c,只需把上述三点代入y=ax²+bx+c即可解:设所求的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ax²+bx+c,把点(-1,-1)(0,2)(1,1)代入得 a-b+c=-1 a=2c=-2 b=1a+b+c=1 ,解得 c=-2即所求的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2x²+x-2(二)顶点式我们知道二次函数经过配方可得y=a(x-h)²+k的形式。
例:已知二次函数的顶点为(-1,-2)且经过点(1,10),求这个函数的表达式?解法如下:解:设所求抛物线为y=a (x+1)²-2, 再把(1,10)代入上式求得c=3.所以所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3(x+1)²-2 即 y=3x ²+6x+1(三)交点式我们知道二次函数y=ax ²+bx+c 与x 轴的两交点的横坐标亦即是方程ax ²+bx+c=0的两个根,利用这种关系,也能够求出一些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例如:某二次函数与x 轴的两交点为(3,0)(1,0)且经过点(0,3)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解:设所求的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a (x-3)(x-1),把(0,3) 代人上式得a=1, ∴所求函数的解析式为y=(x-3)(x-1), 即y=x ²-4x+3(四)平移法例:平移二次函数y=2x ²的图像是它经过点(-1,1)(2,3)两点,求这时函数对应的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我们知道,平移二次函数的图像时,a 的值是不变的,所以,只要确定b 、c 的值就能够了。
1.(2019▪湖北黄石▪10 分)如图,已知抛物线y=x2+bx+c 经过点A(﹣1,0)、B(5,0).(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并写出顶点M 的坐标;(2)若点C 在抛物线上,且点C 的横坐标为8,求四边形AMBC 的面积;(3)定点D(0,m)在y 轴上,若将抛物线的图象向左平移2 个单位,再向上平移3 个单位得到一条新的抛物线,点P 在新的抛物线上运动,求定点D 与动点P 之间距离的最小值d(用含m 的代数式表示)(x﹣5),即可求解;【分析】(1)函数的表达式为:y=(x+1)(2)S 四边形A MBC=AB(y C﹣y D),即可求解;(3)抛物线的表达式为:y=x2,即可求解.【解答】解:(1)函数的表达式为:y=(x+1)(x﹣5)=(x2﹣4x﹣5)=x2﹣x ﹣,点M坐标为(2,﹣3);,S四边(2)当x=8 时,y=(x+1)(x﹣5)=9,即点C(8,9)=AB(y C﹣y D)=×6×(9+3)=36;形A MBC(3)y=(x+1)(x﹣5)=(x2﹣4x﹣5)=(x﹣2)2﹣3,抛物线的图象向左平移 2 个单位,再向上平移3 个单位得到一条新的抛物线,则新抛物线表达式为:y=x2,则定点D与动点P之间距离P D==,∵,PD 有最小值,当x2=3m﹣时,PD 最小值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二次函数综合运用,涉及到图形平移、面积的计算等知识点,难度不大.2.(2019▪贵州毕节12 分)某山区不仅有美丽风光,也有许多令人喜爱的土特产,为实现脱贫奔小康,某村织村民加工包装土特产销售给游客,以增加村民收入.已知某种士特产每袋成本10 元.试销阶段每袋的销售价x(元)与该士特产的日销售量y(袋)之间的关系如表:若日销售量y 是销售价x 的一次函数,试求:(1)日销售量y(袋)与销售价x(元)的函数关系式;(2)假设后续销售情况与试销阶段效果相同,要使这种土特产每日销售的利润最大,每袋的销售价应定为多少元?每日销售的最大利润是多少元?(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日销售量y(袋)与销售价x(元)的函数【分析】关系式即可(2)利用每件利润×总销量=总利润,进而求出二次函数最值即可.【解答】解:(1)依题意,根据表格的数据,设日销售量y(袋)与销售价x(元)的函数关系式为y =kx+b 得,解得故日销售量y(袋)与销售价x(元)的函数关系式为:y=﹣x+40(2)依题意,设利润为w 元,得w=(x(﹣x+40)=﹣x2+50x+400整理得w﹣10)=﹣(x﹣25)2+225∵﹣1<0∴当x=2 时,w 取得最大值,最大值为225故要使这种土特产每日销售的利润最大,每袋的销售价应定为25 元,每日销售的最大利润是225 元.【点评】本题考查了二次函数的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根据每天的利润=一件的利润× 销售件数,建立函数关系式,此题为数学建模题,借助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3 (2019•山东省滨州市•14分)如图①,抛物线y=﹣x2+ x+4 与y 轴交于点A,与x轴交于点B,C,将直线AB 绕点 A 逆时针旋转90°,所得直线与x 轴交于点D.(1)求直线AD 的函数解析式;(2)如图②,若点P 是直线AD 上方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①当点P 到直线AD 的距离最大时,求点P 的坐标和最大距离;②当点P到直线A D 的距离为时,求s in∠P AD 的值.【考点】二次函数(1)根据抛物线y=﹣x2+ x+4 与y轴交于点A,与x轴交于点B,C,可以【分析】求得点A.B.C 的坐标,再根据将直线AB 绕点A 逆时针旋转90°,所得直线与x 轴交于点D,可以求得点D 的坐标.从而可以求得直线AD 的函数解析式;(2)①根据题意,作出合适的辅助线,然后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即可求得点P 到直线AD 的距离最大值,进而可以得到点P 的坐标;②根据①中关系式和题意,可以求得点P 对应的坐标,从而可以求得sin∠P AD 的值.,【解答】解:(1)当x=0 时,y=4,则点A的坐标为(0,4)当y=0 时,0=﹣x2+x+4,解得,x1=﹣4,x2=8,则点B的坐标为(﹣4,0),点C的坐标为(8,0),∴OA=OB=4,∴∠OBA=∠OAB=45°,∵将直线AB 绕点A 逆时针旋转90°得到直线AD,∴∠BAD=90°,∴OAD=45°,∴∠ODA=45°,∴OA=OD,∴点D的坐标为(4,0),设直线AD 的函数解析式为y=kx+b,,得,即直线AD 的函数解析式为y=﹣x+4;(2)作PN⊥x 轴交直线AD 于点N,如右图①所示,设点P的坐标为(t,﹣t2+t+4),则点N的坐标为(t,﹣t+4),∴PN=(﹣t2+ t+4)﹣(﹣t+4)=﹣t2+ t,∴PN⊥x 轴,∴PN∥y 轴,∴∠OAD=∠PNH=45°,作PH⊥AD 于点H,则∠PHN=90°,∴PH==(﹣t2+ t)=t=﹣(t﹣6)2+ ,∴当t=6 时,PH 取得最大值,此时点P的坐标为(6,),,最大距离是;即当点P到直线A D 的距离最大时,点P的坐标是(6,)②当点P 到直线AD 的距离为时,如右图②所示,则t=,解得,t1=2,t2=10,则P1 的坐标为(2,),P2 的坐标为(10,﹣),当P1 的坐标为(2,),则P1A==,∴sin∠P1AD==;当P2 的坐标为(10,﹣),则P2A==,∴sin∠P2AD==;由上可得,sin∠P AD 的值是或.【点评】本题是一道二次函数综合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找出所求问题需要的条件,作出合适的辅助线,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4.(2019,四川成都,12 分)如图,抛物线y=a x2 +bx +c经过点A(-2,5),与x 轴相交于B(-1,0),C(3,0)两点,(1)抛物线的函数表达式;(2)点D 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且位于x 轴的上方,将△ BCD 沿沿直线BD 翻折得到△ B C'D,若点C'恰好落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求点C'和点D 的坐标;(3)设P 是抛物线上位于对称轴右侧的一点,点Q 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当△ CPQ 为等边三角形时,求直线BP 的函数表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