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儿童医院评审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61.51 KB
- 文档页数:11
山东省三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山东省三级妇幼(儿童)保健机构分级管理评审标准实施细则(试行)山东省卫生厅2011年6月山东省三级妇幼(儿童)保健机构分级管理评审标准实施细则(必备标准)说明:以下5项指标中任何1项不达标,即不能参加评审(每项中有1条不符合标准,该项为不达标)。
编号评审项目必备标准检查方法检查结果是否达标1.专职妇幼保健工作人员数?0.15人/万服务人1.查看上级预算拨款文件及经费拨付台帐。
1.合格?不合格? 达标 ? 1 特色执业口,经费按全额预算管理方式拨付。
2.查看人事档案与科室考勤记录报表。
2.合格?不合格? 不达标 ? 2.妇幼保健机构工作人数?0.5人/万服务人口。
3.查看统计年报有关文件及资料。
3.合格?不合格?1.遵守《母婴保健法》、《执业医师法》、《药1.查阅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卫生专业技术人品管理法》、《献血法》以及《医疗机构管理员执业资格证及药品、用血管理有关资料。
1.合格?不合格? 条例》、《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达标 ? 2 依法执业2.查阅人事档案资料(重点查使用非执业卫生2.合格?不合格? 《妇幼保健机构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不达标 ? 专业技术人员从事诊疗护理活动情况)。
3.合格?不合格? 规定,无违法、违规事件发生。
3.现场组织卫生法律、法规问卷考试。
2.干部职工懂法、知法、守法。
在评审期内未发生下列事件:1.因院方完全责任引发群体性医患纠纷事件。
查看有关文件和医院报告、医院重大事件1.有? 无? 2.因管理原因造成重大人身伤亡事件或重大经济达标 ? 3 安全执业记录、财务部门的相关纪录、院行政会议记录2.有? 无? 损失事件发生。
不达标 ? 及总值班记录。
3.有? 无? 3.发生被卫生行政部门或其他政府职能部门通报批评或处罚的重大负性事件。
评审期内未发生以下事件: 查看有关文件和院报告、院重大事件记录、1.合格?不合格? 达标 ? 4 诚信执业 1.无虚假医疗广告、医疗文书和申报材料。
省级三级公立妇女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绩效考核指标评分细则(2020年版)一、定量考核备注:1.标记“▲”的26个指标为国家监测指标,其中15个指标自动生成,9个指标由财务年报表获取,2个指标由医院填报。
2.考核指标中的手术包括在日间手术室或住院部手术室内、麻醉状态下完成的手术,不包括门诊手术。
其中,日间手术是指患者按照诊疗计划在1日(24 小时)内入、出院完成的手术或操作(不包括门诊手术),因病情需要延期住院的特殊病例,住院时间不超过48小时。
3.微创手术是指出院患者在日间手术室或住院部手术室内、麻醉状态下的内科和外科腔镜手术、管内和实质脏器的介入治疗。
4.四级手术以国家统-规定纳入监测的四级手术目录为准。
5.“特需医疗服务占比”按照两个计算公式,同时统计服务量与服务收入占比。
6.单病种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肺炎、脑梗死、髋关节置换术、膝关节置换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手术期预防感染、剖宫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围手术期预防深静脉血栓等。
7.用于检查的大型医用设备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管理目录》进行统计。
8.“门诊收入中来自医保基金的比例”、“住院收入中来自医保基金的比例",用于医院自身纵向比较,不在医院之间比较。
9.辅助用药以国家统-规定的品目为准。
10.“麻醉、儿科、重症、病理、中医医师占比”根据各医院紧缺专业人才结构具体情况,按麻醉、儿科、重症、病理、中医五个类别分别计算占比。
11.科技成果转化总金额是指医院科研成果在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金额总数。
12. 若某一项指标不参加考核的,该项指标分值不计入考核总分,最终得分根据应该考核的总分值进行加权计算。
二、社会效益负性指标(一)门诊、住院患者满意度测评中任何一项低于65%的,绩效考核结果不能评为优秀。
(二)有以下四项负性指标中任何一项的,绩效考核结果在总得分的基础上扣5分。
1.造成社会重大影响的乱收费、不良执业等行为。
三级儿童医院基本标准(2021年版)一、床位住院床位总数250张以上。
二、科室设置临床科室至少设有急诊科、儿科(除新生儿外,至少设有以下专业中的3个:小儿呼吸、小儿消化、小儿血液、小儿心脏病、小儿肾病、小儿神经、小儿内分泌、小儿遗传病等)、小儿外科(专业包括普外、泌尿、骨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眼科、皮肤科、传染科、麻醉科、中医科、预防保健科、康复医学科;医技科室至少设有药剂科、检验科、放射科、功能检查科、病理科、输血科、手术室、消毒供应室、病案室、营养科。
三、人员每张床位至少配备1.15名卫生技术人员(至少配备0.6名护士);至少具有10名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的医师;各专业科室负责人至少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至少具有5名中级及以上职称的药剂、检验、放射等卫生技术人员。
四、房屋每张床位建筑面积不少于60平方米;病房每张床位净使用面积不少于6平方米,并配置卫生间;日平均每门诊人次占门诊建筑面积不少于4平方米。
五、设备(一)具有与三级儿童专科医院服务功能相匹配,能够满足临床诊治疑难重症及开展医疗技术等服务需求的设备,包括中心供氧系统、中心吸引系统、喷射雾化器、呼吸机、心电图机、心脏除颤器、自动洗胃机、心电监护仪、万能手术床、层流净化手术室、无影灯、麻醉机、麻醉监护仪、腹腔镜系统、高频电刀、牙科综合治疗台、涡轮机、显微镜、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液气体分析仪、尿分析仪、电子血球计数仪、离心机、分析天平、恒温箱、X光机、移动式X光机、CT、核磁共振、B超、脑电图机、裂隙灯、肺功能仪、婴儿保温箱、胃镜、食道镜、结肠镜、支气管镜、膀胱镜、石蜡切片机、冷冻切片机、电冰箱、敷料柜、紫外线灯、器械柜、洗衣机、蒸馏器、高压灭菌设备、通风降温烘干设备、常水、热水、净水过滤系统、器械消毒设备(冲洗工具、去污、去热源)、净物存放、消毒灭菌密闭设备。
(二)病房每张床位单元设备:床1张、床垫1.2条、被子1.2条、褥子1.2条、被套2条、床单2条、枕芯2个、枕套4个、床头柜1个、暖水瓶1个、面盆2个、痰盂(痰杯)1个、病员服2套。
2023三级儿童医疗中心评审标准解读引言本文档旨在解读2023三级儿童医疗中心评审标准,为相关机构和从业人员提供指导和参考。
该评审标准适用于评估儿童医疗中心的综合能力和服务质量,促进儿童医疗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标准概述2023三级儿童医疗中心评审标准包括医疗资源、医疗服务、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和患者体验等多个方面的考核指标。
下面将对每个方面的指标进行详细解读。
医疗资源评估医疗资源主要关注医院的设施设备、医护人员和科研教育等方面。
具体指标包括但不限于:医疗设备及设施的配备情况、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和学历水平、科研教育人员的数量和科研能力等。
医疗服务评估医疗服务主要考核医院的专业诊疗能力、医疗技术水平和医院管理水平。
具体指标包括但不限于:开展的儿童专科和综合专科的数量和质量、医疗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医院管理的规范与优化等。
医疗质量评估医疗质量主要关注医院的疾病诊治效果、手术安全和院内感染防控等方面。
具体指标包括但不限于:临床诊疗指南的使用情况、手术质量和安全的控制、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等。
医疗安全评估医疗安全主要考察医院的患者信息管理、医疗事故报告和应急事件处理等方面。
具体指标包括但不限于:患者信息的隐私保护措施、医疗事故的报告和调查流程、应急事件的处理和演练等。
患者体验评估患者体验主要关注医院的服务态度、便捷性和患者满意度等方面。
具体指标包括但不限于:医院的服务人员培训和服务规范、就诊流程的合理性和便捷性、患者满意度的调查和反馈等。
结论2023三级儿童医疗中心评审标准涵盖了医疗资源、医疗服务、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和患者体验等多个方面的考核指标。
相关机构和从业人员可根据该标准对儿童医疗中心进行评估和提升,为儿童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通过不断完善和落实评审标准,我们有信心推动儿童医疗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 注意:该文档以2023三级儿童医疗中心评审标准作为背景,描述了评审标准的各个方面,对具体评审指标的细节解读未在文档中列举,具体评审细则请参阅评审标准文件。
三级儿童医院评审标准三级儿童医院是指专门为儿童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其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对儿童健康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三级儿童医院的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达到一定标准,需要对其进行评审。
下面将介绍三级儿童医院评审的标准。
首先,三级儿童医院评审标准应包括医疗技术水平的评估。
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患儿的治疗效果,评审应对医院的医疗设备、医疗技术人员的水平、医疗技术的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确保医院具备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能够为患儿提供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其次,三级儿童医院评审标准还应包括医疗服务质量的评估。
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包括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医疗流程的规范性、医疗服务的及时性等方面,评审应对医院的服务质量进行全面评估,确保医院能够为患儿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此外,三级儿童医院评审标准还应包括医院管理水平的评估。
医院的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医院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评审应对医院的管理制度、人员配备、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评估,确保医院的管理水平达到一定标准,能够有效地为患儿提供医疗服务。
最后,三级儿童医院评审标准还应包括医院的科研和教学水平的评估。
医院的科研和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学术声誉和医疗水平,评审应对医院的科研成果、教学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估,确保医院在科研和教学方面具有一定的水平,能够为患儿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综上所述,三级儿童医院评审标准应包括医疗技术水平、医疗服务质量、医院管理水平、科研和教学水平等多个方面的评估,以确保医院能够为患儿提供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评审标准的制定和执行需要各级医疗管理部门的支持和监督,同时也需要医院自身的努力和改进,共同为儿童的健康保驾护航。
2024年三级医院等级评审实施方案一、背景与目标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需求的增加,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加强医疗机构的管理和监督,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国家对医疗机构进行了等级评审。
本实施方案旨在规定2024年三级医院等级评审的具体要求和实施流程,确保评审工作的公正、公平、科学、全面。
评审目标: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推动医疗机构的综合实力,规范医疗服务行为。
二、评审范围本评审方案适用于全国所有的三级医院,包括综合医院、儿童医院、妇产医院、中医医院等。
三、评审指标1.医疗服务水平指标:(1)医疗技术水平:包括医疗技术设备、人才队伍、医疗技术水平等方面的指标。
(2)医疗质量管理:包括医疗质量管理体系、手术质量、医疗安全等方面的指标。
(3)门诊和住院服务:包括门诊和住院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等方面的指标。
2.管理水平指标:(1)机构管理:包括组织架构、管理制度、人员管理等方面的指标。
(2)财务管理:包括财务管理制度、经营状况、财务运作等方面的指标。
(3)信息化建设:包括信息化管理系统、信息化服务水平等方面的指标。
四、评审程序1.申请评审三级医院在规定的时间内向主管部门提交评审申请,申请表应包括基本信息、医疗服务水平指标和管理水平指标等内容。
2.评审材料准备评审材料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医疗服务水平指标相关证明文件。
(2)管理水平指标相关证明文件。
(3)医疗质量管理和病案管理相关文件。
(4)财务报表和相关财务资料。
(5)信息化建设相关文件。
3.现场检查评审机构将组织专家对申请医院进行现场检查,对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4.评审结果评审机构将根据评审指标和现场检查结果,给予医院相应的等级评定,并出具评审报告。
五、评审标准1.医疗服务水平指标:(1)医疗技术水平:①医疗技术设备:要求医院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包括检查设备、手术设备、治疗设备等。
附件2三级儿童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为全面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逐步建立我国医院评审评价体系,促进医疗机构加强自身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改善医疗服务,更好地履行社会职责和义务,提高医疗行业整体服务水平与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在总结我国第一周期医院评审和医院管理年活动等工作经验基础上,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在关注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同时,紧紧围绕医改中心任务,结合公立医院改革总体设计,将评价的重点放在改进服务管理、加强护理管理、城乡对口支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推进规范诊疗和单病种费用控制等工作落实情况。
同时,针对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重点考核反映医院管理理念、服务理念的制度、措施及落实情况,以及医院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情况、辐射带动作用等。
促使医疗机构改进思维模式和管理习惯,坚持“以人为本”、“以患儿为中心”,走以内涵建设为主、内涵和外延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本标准是在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的基础上,增加和提升了具有儿科专业特色的内容。
本标准共7章74节,设置410条标准与监测指标。
第一章至第六章共68节372条标准,用于对医院实地评审及医院自我评价与改进。
第七章共6节38条监测指标,用于对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信息进行日常监测与追踪评价。
本标准适用于三级儿童医院,其余各级儿童医院可参照使用。
特别说明:在本标准中引用的疾病名称与ICD-10编码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第二版(北京协和医院、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合作中心编译)。
在本标准中引用的手术名称与ICD-9-CM-3编码采用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国际疾病分类手术与操作》第九版临床修订本2008版(刘爱民主编译)。
第一章坚持医院公益性一、医院设置、功能和任务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定位和要求(一)医院的功能、任务和定位明确,保持适度规模。
2023年三级新生儿保健院评审标准
本文档旨在为2023年三级新生儿保健院评审提供标准。
以下是评审标准的要点:
1. 医院设施和设备
- 医院必须具备现代化的设施和设备,包括先进的医疗设备、科学仪器和儿童专用设施等,以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2. 医护团队素质
- 医院的医护团队应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儿科医生、护士和其他辅助人员等。
团队成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并持有相关资质证书。
3. 新生儿护理服务
- 医院应提供全面的新生儿护理服务,包括新生儿常规检查、喂养指导、疫苗接种和家庭照护等。
4. 孕产妇护理服务
- 医院应提供全面的孕产妇护理服务,包括孕前咨询、产前检查、分娩指导和产后康复等。
5. 安全管理和医疗质量控制
- 医院应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和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包括医疗
事故报告和处理机制、医疗纠纷解决机制等。
6. 家属支持和教育
- 医院应提供家属支持和教育服务,包括新生儿护理知识培训、家庭照护指导等,以帮助家属更好地照料新生儿。
以上是评审三级新生儿保健院的主要标准要点,具体评审细则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和补充。
评审结果将根据医院在以上标
准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估和排名。
附件1三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2016年版)为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妇幼健康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与规范化管理的指导意见》(国卫妇幼发〔2015〕54号)精神,加快建成功能健全、服务完善、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立完善妇幼保健机构评审评价体系,促进妇幼保健机构加强自身建设和管理,更好地履行妇幼公共卫生职能,不断提高医疗保健服务质量,保证医疗保健服务安全,提高妇幼保健机构整体服务水平与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保健服务需求,在总结以往妇幼保健机构评审和日常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从妇幼保健院发展方向、辖区业务管理、服务流程、服务质量与安全、社会评价等多角度对妇幼保健院实施考评;充分体现以妇女儿童健康为中心,为妇女儿童提供安全、便捷、优质的妇幼健康服务,保障妇女儿童健康。
本标准共6章68节,设置320条标准与监测指标。
第一章至第五章共61节277条标准,用于对三级妇幼保健院实地评审,并作为妇幼保健院自我评价与改进之用。
第六章共7节43条监测指标,用于对三级妇幼保健院的运行、服务质量与安全指标的监测与追踪评价。
本标准适用于三级妇幼保健院,其他妇幼保健机构可参照使用。
特别说明:在本标准中引用的疾病名称与ICD-10编码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第二版(北京协和医院、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合作中心编译)。
在本标准中引用的手术名称与ICD-9-CM-3编码采用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国际疾病分类手术与操作》第九版临床修订本2011版(刘爱民主编译)。
第一章保证妇幼保健院正确的发展方向一、坚持妇幼卫生工作方针,保证正确的发展方向(一)坚持“以保健为中心、以保障生殖健康为目的,保健与临床相结合,面向群体、面向基层和预防为主”的妇幼卫生工作方针。
(二)是由政府举办、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公共卫生性质的公益性事业单位。
(三)以妇女儿童为中心提供妇幼健康服务,强化公共卫生服务责任,突出群体保健功能。
三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附件1三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征求意见稿)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指导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和管理,建立妇幼保健机构监管长效机制,推动妇幼保健机构健康发展,在总结我国前期妇幼保健机构评审经验的基础上,借鉴美国JCI、日本、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医院评价经验,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从功能定位、辖区业务管理和医疗保健服务的质量与安全、院内管理、社会评价等不同角度对妇幼保健院实施考核;充分体现以妇女儿童为中心,为妇女儿童提供安全、便捷、优质的医疗保健服务,保障妇女儿童健康。
本标准共8章75节,设置324条标准与监测指标。
第一章至第七章共68节280条标准,用于对三级妇幼保健院实地评审,并作为妇幼保健院自我评价与改进之用。
第八章共7节44条标准,用于对三级妇幼保健院的运行、医疗保健质量与安全指标的监测,现场追踪评价。
本标准适用于三级妇幼保健院,其余各级各类妇幼保健院可参照使用。
特别说明:在本标准中引用的疾病名称与ICD-10编码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第二版(北京协和医院、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合作中心编译)。
在本标准中引用的手术名称与ICD-9-CM-3编码采用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国际疾病分类手术与操作》第九版临床修订本2008版(刘爱民主编译)。
第一章保证妇幼保健院正确的发展方向一、坚持妇幼卫生工作方针,保证正确的发展方向(一)坚持“以保健为中心、以保障生殖健康为目的,保健与临床相结合,面向群体、面向基层和预防为主”的妇幼卫生工作方针。
(二)是由政府举办,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公共卫生性质的公益性事业单位。
(三)以妇女儿童为中心提供服务,强化公共卫生责任,突出群体保健功能。
(四)按照全生命周期的理念和三级预防的理论,以一级和二级预防为重点,为妇女儿童提供从出生到老年,内容涵盖生理和心理的主动、连续的保健服务与健康管理。
第一章坚持医院公益性一、医院设置、功能和任务“(三)儿科重点专业诊疗技术水平在本省、或全国儿科专业领域学科优势明显;诊疗工作量与质量处于本省或全国前列;重症病人占总病人的比例处于本省或全国前列。
(四)医院有承担本辖区(省、自治区、直辖市)儿科专业急危重症和疑难疾病诊疗的设施设备、技术梯队与处置能力,可提供急危重症诊疗服务(24小时/每天-7天/每周-365天/每年),并能接受外辖区转入患儿服务。
三、承担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对口协作等政府指令性任务(四)建立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绿色通道”有效衔接的工作流程。
第二章医院服务二、门诊流程管理(一)优化门诊布局结构,完善门诊管理制度,落实便民措施,减少就医等待,改善患儿就医体验。
有急危重症患儿优先处置的制度与程序。
(五)对疑难患儿有开展多学科综合门诊的制度与流程。
三、急诊绿色通道管理(一)合理配置急诊人力资源,配备经过专业培训、胜任急诊工作的医务人员,配置急救设备和药品,符合《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基本要求。
(二)落实首诊负责制,与挂钩合作的基层医疗机构建立急诊、急救转接服务制度。
(三)加强急诊检诊、分诊,及时救治急危重症患儿,有效分流非急危重症患儿。
(四)实施急诊分区救治、建立住院和手术的“绿色通道”,建立儿童急性创伤及重要脏器急性功能不全等重点病种的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需紧急抢救的危重患儿可先抢救后付费,保障患儿获得连贯医疗服务。
(五)开展急救技术操作规程的全员培训,实行合格上岗制度。
四、住院、转诊、转科服务流程管理(一)完善患儿入院、出院、转科服务管理工作制度和标准,改进服务流程,方便患儿。
(二)为患儿提供办理入院、出院手续便捷服务和帮助。
根据各医院实际情况,为急诊入院患儿制定合理、便捷的收入院制度。
危重患儿应先抢救并及时办理入院手续。
(三)急诊入院实行患儿由急诊科诊疗过渡入院或直接进入科室抢救与办理入院同步方式。
八、就诊环境管理(一)为患儿提供就诊接待、引导、咨询服务。
三级儿童医院建设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特别是对于儿童医疗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凸显出来。
为了满足社会对儿童医疗服务的需求,建设三级儿童医院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那么,三级儿童医院应该具备怎样的建设标准呢?首先,三级儿童医院的建设标准应该包括医疗设施的完善。
这包括手术室、急救室、住院病房、门诊部等各项医疗设施的建设。
手术室应该配备先进的手术设备,保证对儿童进行各类手术时的安全和有效性;急救室应该具备应急处理各类儿童急症的能力;住院病房应该舒适、安全、卫生,能够提供良好的治疗环境;门诊部应该便捷、高效,能够为患儿提供及时的就诊服务。
其次,三级儿童医院的建设标准应该包括医疗设备的先进性。
现代医疗设备的先进性对于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至关重要。
三级儿童医院应该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如CT、核磁共振、心电图、血液分析仪等,以确保对儿童疾病的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
此外,三级儿童医院的建设标准还应包括医护人员的专业化和团队化。
医护人员是医院的核心力量,他们的专业水平和团队协作能力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医疗质量。
因此,三级儿童医院应该具备一支专业化、团队化的医护人员队伍,保证医疗服务的专业性和连续性。
最后,三级儿童医院的建设标准还应包括医院管理的规范化和信息化。
医院管理的规范化能够提高医院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保证医院的正常运转和服务质量;医院信息化能够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为患儿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总的来说,建设三级儿童医院的标准应该是全方位、多层次的。
只有在医疗设施、医疗设备、医护人员和医院管理各个方面都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够真正满足社会对儿童医疗服务的需求,保障患儿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希望各地政府和医疗机构能够高度重视三级儿童医院的建设,加大投入,提高标准,为儿童的健康保驾护航。
三级儿童医院基本建设标准一、床位:住院床位总数200张以上。
二、室设置:(一)临床科室:至少设有急诊科、内科、外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眼科、皮肤科、传染科、麻醉科、中医科、预防保健科;(一)医技科室:至少设有药剂科、检验科、放射科、功能检查科、手术室、病理科、血库、消毒供应室、病案室、营养部。
三、人员:(一)每床至少配备1.15名卫生技术人员;(二)至少有10名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各专业科室的主任必须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三)至少有5名主管药师以上职称的药剂人员和相应的检验、放射、药剂等技术人员;(四)每床至少配备0.4名护理人员;无陪护病房每床至少配备0.5名护理人员。
四、房屋:(一)每床建筑面积不少于45平方米;(二)病房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5平方米;(三)日平均每门诊人次占门诊建筑面积不少于3平方米。
五、设备:(一)基本设备:给氧装置呼吸机心电图机心脏除颤器电动吸引器自动洗胃机心电监护仪万能手术床无影灯麻醉机麻醉监护仪牙科综合治疗台涡轮机显微镜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液气体分析仪尿分析仪电子血球计数仪离心机分析天平恒温箱X光机移动式X光机B超脑电图机裂隙灯肺功能仪婴儿保温箱食道镜支气管镜结肠镜膀胱镜石蜡切片机冷冻切片机电冰箱器械柜敷料柜洗衣机紫外线灯蒸馏器高压灭菌设备器械消毒设备(冲洗工具、去污、去热源)通风、降温烘干设备热源监测设备(恒温箱、净化台、干燥箱)常水、热水、净分过滤系统净物存放、消毒灭菌密闭设备(二)病房每床单元设备:与二级儿童医院相同;(三)有与开展的诊疗科目相应的其他设备。
六、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人员岗位责任制,有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并成册可用。
七、注册资金到位,数额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健行政部门确定。
三级儿童医院评审标准(2011 版)一、医院运行基本监测指标(一)资源配置1.实际开放床位、重症医学科床位、急诊留观床位。
2.全院员工总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其中:医师数、护理人员数、医技人员数)。
(二)工作负荷1.年门诊人次、健康体检人次、年急诊人次、留观人次。
2.年住院病人入院、出院例数,出院病人实际占用总床日。
3.年住院手术例数、年门诊手术例数。
(三)治疗质量1.手术冰冻与石蜡诊断符合例数。
2.恶性肿瘤手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符合例数。
3.住院病人死亡例数。
4.住院危重抢救例数、死亡例数。
5.急诊科危重抢救例数、死亡例数。
(四)工作效率1.出院病人平均住院日。
2.平均每张床位工作日。
3.床位使用率。
4.床位周转次数。
(五)病人负担1.每门诊人次费用(元),其中药费(元)2.每住院人次费用(元),其中药费(元)。
3.每住院床日费用(元)。
(六)资产运营1.流动比率、速动比率。
2.医疗收入 / 百元固定资产。
3.业务支出 / 百元业务收入。
4.资产负债率。
(七)科研能力(评审前五年)1.国内论文数 ISSN 、国内论文数及被引用数次(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发布信息为准)、 SCI 收录论文数 / 每百张床。
2.承担与完成国家、省级科研课题数 / 每百张床。
3.获得国家、省级科研基金额度 / 每百张床。
二、住院患儿医疗质量与安全指标(一)住院重点疾病总例数、死亡例数、二周与一个月内再住院例数、平均住院日与平均费用。
1.支气管肺炎 ICD10: J18.0032.小儿腹泻病 ICD10: K52.93.先天性心脏病 ICD10:Q24.901 (Q21.102 , Q21.001 , Q21.301 ,Q25.002)4.川崎病 ICD10: M30.301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ICD10: C91.06.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CD10: D69.3037.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ICD10: G04.925 G04.9238.癫痫 ICD10: G409.低出生体重儿 ICD10: P07 P05.00110.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ICD10: P59.90111.新生儿呼吸窘迫 ICD10: P2212.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ICD10: N0413.泌尿系统感染 ICD10: N39.00114.急性阑尾炎 ICD10: K3515.脓毒血症 ICD10: A41.902(二)住院重点手术总例数、死亡例数、术后非预期再手术例数、平均住院日与平均费用。
精品行业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并修改后使用!附件2三级儿童医院评审标准(版)为全面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逐步建立我国医院评审评价体系,促进医疗机构加强自身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改善医疗服务,更好地履行社会职责和义务,提高医疗行业整体服务水平与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在总结我国第一周期医院评审和医院管理年活动等工作经验基础上,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在关注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同时,紧紧围绕医改中心任务,结合公立医院改革总体设计,将评价的重点放在改进服务管理、加强护理管理、城乡对口支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推进规范诊疗和单病种费用控制等工作落实情况。
同时,针对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重点考核反映医院管理理念、服务理念的制度、措施及落实情况,以及医院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情况、辐射带动作用等。
促使医疗机构改进思维模式和管理习惯,坚持“以人为本”、“以患儿为中心”,走以内涵建设为主、内涵和外延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本标准是在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的基础上,增加和提升了具有儿科专业特色的内容。
本标准共7章74节,设置410条标准与监测指标。
第一章至第六章共68节372条标准,用于对医院实地评审及医院自我评价与改进。
第七章共6节38条监测指标,用于对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信息进行日常监测与追踪评价。
本标准适用于三级儿童医院,其余各级儿童医院可参照使用。
特别说明:在本标准中引用的疾病名称与ICD-10编码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第二版(北京协和医院、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合作中心编译)。
在本标准中引用的手术名称与ICD-9-CM-3编码采用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国际疾病分类手术与操作》第九版临床修订本2008版(刘爱民主编译)。
第一章坚持医院公益性一、医院设置、功能和任务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定位和要求(一)医院的功能、任务和定位明确,保持适度规模。
三级儿童医院评审标准(2011版)一、医院运行基本监测指标(一)资源配置1. 实际开放床位、重症医学科床位、急诊留观床位。
2. 全院员工总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其中:医师数、护理人员数、医技人员数)。
(二)工作负荷1. 年门诊人次、健康体检人次、年急诊人次、留观人次。
2. 年住院病人入院、出院例数,出院病人实际占用总床日。
3. 年住院手术例数、年门诊手术例数。
(三)治疗质量1. 手术冰冻与石蜡诊断符合例数。
2. 恶性肿瘤手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符合例数。
3. 住院病人死亡例数。
4. 住院危重抢救例数、死亡例数。
5. 急诊科危重抢救例数、死亡例数。
(四)工作效率1. 出院病人平均住院日。
2. 平均每张床位工作日。
3. 床位使用率。
4. 床位周转次数。
(五)病人负担1. 每门诊人次费用(元),其中药费(元)。
2. 每住院人次费用(元),其中药费(元)。
3. 每住院床日费用(元)。
(六)资产运营1. 流动比率、速动比率。
2. 医疗收入/百元固定资产。
3. 业务支出/百元业务收入。
4. 资产负债率。
(七)科研能力(评审前五年)1. 国内论文数ISSN、国内论文数及被引用数次(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发布信息为准)、SCI 收录论文数/每百张床。
2. 承担与完成国家、省级科研课题数/每百张床。
3. 获得国家、省级科研基金额度/每百张床。
二、住院患儿医疗质量与安全指标(一)住院重点疾病总例数、死亡例数、二周与一个月内再住院例数、平均住院日与平均费用。
1.支气管肺炎ICD10: J18.0032.小儿腹泻病ICD10: K52.93.先天性心脏病ICD10:Q24.901 (Q21.102,Q21.001,Q21.301,Q25.002)4.川崎病ICD10: M30.301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ICD10: C91.06.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CD10: D69.3037.中枢神经系统感染ICD10: G04.925 G04.9238.癫痫ICD10: G409.低出生体重儿ICD10: P07 P05.00110.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ICD10: P59.90111.新生儿呼吸窘迫ICD10: P2212.原发性肾病综合征ICD10: N0413.泌尿系统感染ICD10: N39.00114.急性阑尾炎ICD10: K3515.脓毒血症ICD10: A41.902(二)住院重点手术总例数、死亡例数、术后非预期再手术例数、平均住院日与平均费用。
1.腹股沟相关手术:ICD 9-CM-3:53.0700、62.5001、62.50022.咽喉部相关手术:ICD 9-CM-3:29.4001、28.6002、G47.3013.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手术:ICD 9-CM-3:35.7201、35.7101、38.85014.消化系统相关手术:ICD 9-CM-3:47.0001、43.3001、45.7606、46.8003、45.79018、46.81001、47.090055.泌尿系统相关手术:ICD 9-CM-3:55.8701、58.46026.骨科相关手术:ICD 9-CM-3:79.3001、81.6401、83.857.神经外科相关手术:ICD 9-CM-3:02.3401、02.34028.小儿先天性疾病(先天性膈疝、食管裂孔疝、气管食管瘘、胆道闭锁、各类型肠闭锁、肛门闭锁)(三)麻醉指标1.麻醉总例数。
2.由麻醉医师实施镇痛治疗例数。
3.由麻醉医师实施心肺复苏治疗例数。
4.麻醉复苏(Steward苏醒评分)管理例数。
5.麻醉非预期的相关事件例数。
6.麻醉分级(ASA病情分级)管理例数。
(四)住院患儿安全类指标1.住院患儿压疮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2.医院内跌伤、坠床、烫伤和呕吐物吸入窒息等意外伤害发生率及伤害严重程度。
3.择期手术后并发症(肺栓塞、深静脉血栓、败血症、出血或血肿、伤口裂开、猝死、呼吸衰竭、骨折、生理/代谢紊乱、肺部感染、人工气道意外脱出)发生率。
4.因用药错误导致患儿死亡发生率。
5.输血/输液反应发生率。
6.手术过程中异物遗留发生率。
7.医源性气胸发生率。
8.医源性意外穿刺伤或撕裂伤发生率。
三、单病种质量监测指标(一)社区获得性肺炎(儿童、住院)ICD-10:J13-J15,J18,不含新生儿及1-12个月婴儿肺炎1.病情严重程度评估。
2.氧合评估。
3.病源学检测。
4.入院后患儿4小时内接受首剂抗菌药物治疗。
5.起始抗菌药物选择符合规范:(1)重症/ICU患儿起始抗菌药物选择;(2)非重症患儿起始抗菌药物选择;(3)目标抗菌药物的治疗选择。
6.初始治疗72小时后无效者,重复病原学检查。
7.抗菌药物疗程(天数)。
8.符合出院标准及时出院。
9.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
10.患儿亲属对服务满意程度评价结果。
(二)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ICD-10:P22.0021.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符合入住NICU标准。
2.主要合并症的监测(气漏综合征:动脉导管开放(PDA):感染:慢性肺部疾病等)。
3.治疗方案选择符合指症(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经鼻CPAP:机械通气等)。
4.为患儿亲属提供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健康教育内容与时机。
5.符合出院标准。
6.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
7.患儿亲属对服务满意程度评价结果。
(三)儿童血小板减少性紫癫ICD10: D69.3031.病情严重程度评估。
2.治疗药物选择与应用时机:(1)诊断明确后给予激素治疗;(2)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符合指征;(3)血小板输注符合指征。
3.治疗药物相关并发症与治疗。
4.为患儿亲属提供健康教育内容与时机。
5.符合出院标准。
6.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
7.患儿亲属对服务满意程度评价结果。
(四)儿童哮喘质量监测指标ICD-10:J45.91.病情严重程度评估。
2.激素治疗符合指征。
3.为患儿亲属提供健康教育内容与时机。
4.符合出院标准。
5.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
6.患儿亲属对服务满意程度评价结果。
(五)化脓性脑膜炎ICD-10:G00.91.病情严重程度评估。
2.病源学检测。
3.入院后患儿4小时内接受首剂抗菌药物治疗。
4.抗菌药物选择与应用:(1)起始抗菌药物选择符合规范;(2)目标抗菌药物的治疗选择。
(3)初始治疗72小时后无效者,重复病原学检查;(4)抗菌药物疗程(天数)。
5.符合出院标准及时出院。
6.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
7.患儿亲属对服务满意程度评价结果。
(六)小儿间隔缺损质量监测指标ICD-10:Q211. 手术前的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的时间与结果。
2. 符合手术、或介入适应症。
3. 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应用时机:(1)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的种类选择;(2)在手术前一小时内开始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3)手术超过三小时加用抗菌药物一次;(4)术后停止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的时间。
4. 术后活动性出血或血肿的再手术时间。
5. 手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种类与时间。
6.为患儿亲属提供小儿室间隔缺损术的健康教育内容与时机。
7.切口Ⅰ/甲愈合。
8.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
9. 患儿亲属对服务满意程度评价结果。
(七)先天性巨结肠质量监测指标ICD-10:Q43.1-21.病情严重程度评估。
2.病理结果与手术指征的选择。
3.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应用时机:(1)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的种类选择;(2)手术前三天肠道准备;(3)在手术前一小时内开始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4)手术超过三小时加用抗菌药物一次;(5)术后停止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的时间。
4.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再手术。
5.输血量。
6.切口Ⅱ/甲愈合。
7.为患儿亲属提供健康教育内容与时机。
8.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
9.患儿亲属对服务满意程度评价结果。
(八)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质量监测指标ICD-10:Q65.0-11.病情严重程度评估。
2.手术指征与术式的选择。
3.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应用时机:(1)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的种类选择;(2)在手术前一小时内开始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3)手术超过三小时加用抗菌药物一次;(4)术后停止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的时间。
4.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再手术。
5.输血量。
6.切口Ⅱ/甲愈合。
7.为患儿亲属提供健康教育内容与时机。
8.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
9.患儿亲属对服务满意程度评价结果。
(九)围手术期预防感染质量控制指标1.手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选用符合规范要求。
2.预防性抗菌药物在手术前一小时内开始使用。
3.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术中可给予第二剂。
4.择期手术在手术结束后24、48、72小时内停止预防性抗生素使用的时间。
5.手术野皮肤准备与手术切口愈合。
6.适用手术与操作ICD-9-CM-3编码:(1)肌腱松解术:ICD 10-CM-3: 83.1301(2)骨折内固定物取出术:ICD 10-CM-3: 78.6001(3)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ICD 10-CM-3: 53.0701(4)睾丸固定术:ICD 10-CM-3: 62.5001(5)阴茎成形术:ICD 10-CM-3: 64.4301(6)室间隔补片修补术:ICD 10-CM-3: 35.6201(7)房间隔补片修补术:ICD 10-CM-3: 35.6103(8)扁桃体剥离术:ICD 10-CM-3: 28.2003四、重症医学质量监测指标(一)非预期的24/48小时重返重症医学科率%(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预防(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四)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行性感染率‰(四)导尿管相关的泌尿系感染率‰(五)重症患儿预期死亡率与实际死亡率(PRISM、或NTISS、或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六)重症患儿压疮发生率(PRISM、或NTISS、或小儿危重病例评分)% (七)重症患儿坠床发生率%(八)各类导管管路滑脱与再插率%(九)人工气道脱出例数五、合理用药监测指标(试行)(一)抗生素处方数/每百张门诊处方(二)注射剂处方数/每百张门诊处方(三)药费收入占医疗总收入比重(四)抗菌药占西药出库总金额比重(五)常用抗菌药物种类与可提供药敏试验种类比例六、医院感染控制质量监测指标(试行)(一)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二)留置导尿管所致泌尿系感染‰(三)血管导管所致血行感染‰(四)手术部位感染%(按手术风险分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