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登茅山且悟道
- 格式:docx
- 大小:21.53 KB
- 文档页数:7
吾之悟道,非一日之功,亦非一地之得。
盖闻道者在心,悟道在行。
吾行遍天下,心游万仞,历尽人间百态,方悟得此道。
昔孔子周游列国,闻道于颜回,而后归鲁,道始明矣。
吾亦效法先贤,四方奔走,访求真谛,虽历尽艰辛,终不悔矣。
道之所在,非独于书卷之间,亦在于世间万象。
天地之大德,山川之灵秀,草木之生意,鸟兽之习性,无不蕴含道之精髓。
吾行于江湖,见长江之浩荡,黄河之奔腾,悟得水之无常,变通之理;登山临水,观松柏之坚韧,梅花之傲骨,悟得木之精神,生命之顽强。
此皆道之体现,吾心所感,笔所不能尽也。
然道之深奥,非言语所能尽述。
吾尝游历名山,访求隐士,与之论道,获益匪浅。
彼等或隐于深山,或居于林泉,其言简意赅,往往一语道破天机。
吾心向往之,遂立志效仿,隐于山林,以道自娱。
吾已悟道,非求名利,亦非欲显于世。
道之所存,在于心性,在于道德。
吾欲以道修身,以德立人,使己之言行合乎天地之理,合乎人心之所向。
是以,吾虽隐于尘世之外,然心系苍生,愿以所学,施惠于民。
吾已悟道,方知人生之无常,世事之变幻。
昔日之荣华富贵,今日之坎坷挫折,皆为过眼云烟。
吾不复追逐名利,但求心灵之宁静,道德之完善。
是以,吾行于世间,不忧不惧,不为物喜,不为己悲。
悟道之人,如水中月,镜中花,虚幻而真实。
吾已悟道,虽未能至其巅,然已心向往之。
愿以此文,记吾悟道之过程,亦为后世之贤者,提供借鉴。
夫道不远人,悟道无时不在,愿与天下同道,共勉之。
吾已悟道,虽未能尽其妙,然已足以安身立命。
吾将以此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愿吾之身心,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辉,不负此生,不负此道。
描写道家的古诗1. 《访道安》一径入溪源,初逢竹里门。
径幽人迹少,林静鸟声喧。
道在无言处,心于有象间。
安知尘外客,亦得此中闲。
2. 《悟道》道本无形迹,心空见自然。
清风拂山过,明月照林间。
万物皆生化,众生共此缘。
悟得真机在,逍遥天地间。
3. 《道家吟》道心常自静,世事任纷纭。
云淡风轻处,心随天地宽。
逍遥山水间,自在任浮沉。
道法自然理,无为胜有为。
4. 《道意》道意何曾远,心清自可寻。
青山常不老,绿水永长流。
物我两相忘,天人共一舟。
无为方得道,有欲反成囚。
5. 《悟道行》悟道行千里,心随云水间。
山川皆入画,风月自成篇。
物我两无碍,逍遥自在天。
道心常自在,何处不悠然。
6. 《道境》道境幽深处,心随白云飘。
山川隐仙迹,草木藏玄妙。
无为自然乐,有欲反生忧。
悟得真意在,逍遥任去留。
7. 《悟道行》道行天地间,心随日月长。
清风拂尘念,明月照心房。
物我两无碍,逍遥任徜徉。
悟得真机在,道心自清凉。
8. 《道情》道情何处寻,心静自分明。
云淡风轻日,花开花落时。
无为得真乐,有欲反成痴。
悟透玄机理,逍遥任所之。
9. 《道心》道心何所寄,天地一沙鸥。
风起云涌处,心随海浪流。
无为自成化,有欲反成囚。
悟得真机在,逍遥任遨游。
10. 《道隐》道隐山林间,心随白云闲。
清风拂尘念,明月照心田。
物我两无碍,逍遥自在天。
悟得真机在,道心自恬然。
11. 《道机》道机玄且深,心悟自通明。
山静水流远,云闲风自清。
无为存大道,有欲失真情。
悟得真机处,逍遥任纵横。
12. 《道缘》道缘天所赐,心静自相知。
草木含生意,山川蕴道机。
无为成大道,有欲反成迷。
悟得真意在,逍遥任所期。
13. 《道禅》道禅心自静,悟透世间情。
云淡风轻日,花红柳绿时。
无为心自定,有欲反成惊。
悟得真机在,逍遥任所行。
14. 《道趣》道趣深且远,心随白云闲。
清风拂尘念,明月照心田。
无为存大道,有欲失真贤。
悟得真机在,逍遥任所迁。
15. 《道观》道观山林静,心随流水长。
清风拂尘念,明月照心房。
游句容茅山诗词
游句容茅山诗词
茅山,位于江苏省句容市,是中国道教名山之一,也是历史文化名区。
自古以来,茅山就被誉为“七十二福地”之一,吸引了众多道家和游客前来修身观光。
今日游历茅山,山上风景如画,绿意盎然。
登上山顶,可以看到远处山峦起伏,云海波澜,令人心旷神怡。
在茅山道观中,可以看到古老的道教文化和历史遗迹,让人感受到道教文化的神秘和深邃。
诗词爱好者可以写下自己的感受,如下:
登高望远心飞扬,
茅山雄姿眼前扬。
古观遗迹传承久,
道教文化感沧桑。
拓展:
茅山道观是中国道教全真派的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茅山道观被誉为“七十二福地”之一,也是中国道教名山之一。
在茅山道观中,可以看到古老的道教文化和历史遗迹,如三清殿、九天殿、玉清宫等。
这些建筑保存完好,气势雄伟,体现了道教文化的深厚底蕴。
除了历史文化遗迹,茅山还有许多自然景观,如茅山天池、茅山峡、茅山石林等。
这些自然景观与道教文化相结合,让人们更好地感受到茅山的灵气和魅力。
游茅山,不仅可以欣赏到古老的道教文化,还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真是一次难忘的体验。
游句容茅山诗词
游句容茅山诗词
茅山,位于江苏省句容市,是中国道教名山之一,也是历史文化名山。
自古以来,茅山就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游览、吟咏。
下面是几位著名诗人的游茅山诗词:
1.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的诗句,而他在游茅山时写下了《游茅山》一诗,其中“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都樓色晚,空翠淸樓春。
”的句子,表达了对茅山的流连忘返之情。
2. 宋代诗人苏轼在《赤壁怀古》中有一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他在游茅山时也写下了自己的感慨,“山静无人迹,水清有明月。
夜深江岸静,君子素琴鸣。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茅山的赞美之情,同时也抒发了他的宁静致远之情。
3. 明代诗人袁宏道在《登岳阳楼》中有一句“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他在游茅山时也写下了自己的豪情壮志,“独上高楼望天末,草色烟光残照里。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茅山的依恋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他的豁达洒脱之情。
茅山是中国道教圣地,文化底蕴深厚,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游览、吟咏。
游茅山,不仅可以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还可以感受到道教文化的精髓。
龙虎山悟道的古诗词?
龙虎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名山之一,许多古代文人墨客也曾到龙虎山悟道,留下了不少诗词作品。
以下是一些与龙虎山悟道相关的古诗词:
1. 李白《登金顶山》
龙虎山青春,云雾绕峰巅。
观身如浩渺,得道似恍然。
紫气映金碧,银蟾耀寒天。
身心皆悟透,万物即空然。
2. 白居易《宿龙虎山寺》
佛塔高山入云端,悟道求真是此殿。
清浊吾心皆入定,漫漫长夜总无尘。
3. 王之涣《游龙虎山》
群峰挺秀拔,怀古叹良辰。
青松立寒岭,白云萦古林。
修身须求道,悟境更须心。
龙虎山上功,相与共穷真。
4. 杜甫《龙虎山》
龙虎之士贤哲多,自闲酷爱胜凡坡。
飞桥白石排云砌,遥纳西江旋雪波。
佛寺挺身临寂寞,神台矗立望浩如。
身心悦透唯缘意,春到青门有赤蓝。
这些诗词都表达了对龙虎山的景色和修道之旅的思考和赞美。
移花接木出奇趣作者:谢晓云来源:《小天使·五年级语数英综合》2015年第06期听说夫子对诗歌的兴趣还未放下,这是真的吗?这诗歌到底有多奇妙呢?哇,今天夫子学堂来的几个大家有点另类耶,他们呀,爱将前人的诗歌或更改词语或颠倒句序,使其另立他意,或幽默调侃或辛辣讽刺,说是叫剥体诗。
要不,咱们也跟着夫子到剥体诗中去研究一番?夫子说事:中唐诗人李涉有一年暮春到镇江郊外登山,途经鹤林寺,有缘同寺中高僧谈禅悟道,愁闷的心情豁然开朗,遂欣然题诗一首:“终日昏昏睡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元代名士莫子山有一次外出,遇一古寺,满以为也可以像李涉那样碰到一位能以清凉智慧洗濯俗尘的高僧,想不到该寺住持竟是个铜臭熏人的庸僧。
莫子山几欲夺路而逃,奈何庸僧死活纠缠,非但向他勒索“布施”,还要他题诗留念。
莫子山推脱不过,于是挥笔写道:“又得浮生半日闲,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终日昏昏睡梦间。
”夫子叹:这从字面上看,莫诗只是李诗句序的颠倒变换,但作者的窘态和庸僧的俗气呼之欲出,跃然纸上,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啊!夫子说事:南宋君臣偏安江左,不思收复失地,迁都临安后,仍花天酒地,沉溺于荒淫腐朽的生活之中。
当时诗人林升写下了《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作者以委婉却又尖锐的笔触,讽刺了南宋君臣迷恋于歌舞升平,已根本忘却失去旧京之痛的心态。
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达官贵人依旧吃喝玩乐。
有人仿林升诗曰:“山外青山楼外楼,嘉陵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渝州(重庆)作石头(南京)!”夫子叹:是的,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两首诗,一古一今,形成对照,可今人依旧不吸取教训,这讽刺,绝妙!夫子说事:汪精卫当年因刺杀摄政王载沣而被捕时曾写下一首五绝:“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后来,汪精卫投靠日寇,当了汉奸。
论道的诗句
道是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许多诗人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了对道的理解和追求,以下是一些著名的道的诗句: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
2. 道在空灵,物在虚无。
——庄子《逍遥游》
3. 道不远人,人自远而不知。
——《论语》
4.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5. 道不尽,言不达,见性成佛是何法。
——慧能《法华偈》
6.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
——韩愈《进学解》
7.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正气歌》
这些诗句中,道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有的强调了道的超越性和无形无物的本质,有的强调了追求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无论是哲学性的还是文学性的表达,这些诗句都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深刻的思考和反思的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追求道。
- 1 -。
大彻大悟看透世俗的文言文
1、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长苦夜短,何不秉烛游。
——(汉)佚名《生年不满百》
2、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唐)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3、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宋)苏轼《定风波》
4、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唐)白居易《问刘十九》
5、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6、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 《七律登庐山》
7、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 《七律冬云》
8、人生得意需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
9、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10、人情淡薄,世态炎凉,只喜添锦上之花,谁肯送雪中之炭!——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李渔《意中缘传奇》。
悟道与误导
孙青瑜
【期刊名称】《杂文月刊:原创版》
【年(卷),期】2018(000)002
【摘要】学术不同于艺术,艺术有模仿的成分,可凭天赋而早成。
学术则不可,不涉及学术、不知学问之深广-常常是埋头苦学一生,待学完悟透,支撑性命运转的血气也累散了,却无缘笔著。
【总页数】1页(P30-30)
【作者】孙青瑜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3.5
【相关文献】
1.人生如梦悟道成仙谈古代文言小说中悟道成仙故事的发展流变
2.缘象悟道托象喻道——老子悟道、言道方式解析
3.论龙场悟道的悟道方式
4.治理销售误导乃寿险业固本兴业工程黑龙江省综合治理寿险销售误导问题的调查报告
5.被狗咬伤患者受误导未注射疫苗医方误导患者,造成损害应担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道诗道诗2007-05-06 22:28:13 山人- 阅读:1436关键词:道诗是有关道教教理、教义及道教理想境界的诗,其中荡然有仙灵之气,令人暇思,使人冥悟。
今摘几首,与诸道友共赏共参。
重阳祖师四首其一弃了惺惺学得痴,到无为处无不为。
眼前世事只如此,耳畔风雷过不知。
其二两脚任从行处去,一灵常与气相随。
有时四大醺醺醉,借问青天我是谁?(以上两首也有说是三丰祖师作)其三金丹顷刻刹那成,不在三年九转行。
同辈若能先悟此,碧霞深处是前程。
其四自然消息自然恬,不论金丹不论仙。
一气养成神愈静,万金难买日高眠。
韩湘子二首其一青山云水窟,此地是吾家。
清夜流琼液,凌晨咀绛霞。
琴弹碧玉调,炉养白朱砂。
宝鼎存金虎,元田蓄玉鸦。
一瓢藏世界,三尺斩妖邪。
解造逡巡酒,能开顷刻花。
有人能学我,同去看仙葩。
其二举世尽为名利客,吾今独向道中醒。
他时定见飞升去,冲破秋空一点青。
葛长庚真人一首千古蓬头跣足,一生服气餐霞。
笑指五夷山下,白云深处吾家。
刘道人诗一首日转庭槐影渐移,重门复屋应呼迟。
不如拂袖穿云去,惟有落花流水知。
谭处端真人一首六年炼尽无明火,十载修成换骨丹。
湛湛虚空无挂碍,已知跳出生死关。
(据说真人述是诗毕,即曲肱而逝)张紫阳真人一首刀笔随身四十年,是非非是万万千。
一家温饱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
紫绶金章今已矣,芒鞋竹杖任悠然。
有人问我蓬莱路,云在青山月在天。
五言绝句诗七首道德乾坤祖,阴阳变化宗;中有玄机赋;飞龙达九天。
太乙含真气,道元一炁真;无极而太极;天道自然成。
龙从东海起,虎向西山行;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动心不可有,照心不可无;动心是人心;照心是道心。
皇天无二道,圣人无两心;北斗里藏身;对斗悟天心。
世上本无仙,人山共合成;悟彻玄关竅;天道自然成。
此竅非凡竅;乾坤共合成;名为神炁穴;实为性命根。
七言律诗七首善止至善灵台山,郭然大公道妙然;守真抱一天下式,太乙清风畅华巅。
点亮无油海底灯,照亮天下修真人;人心道心合天心,至道真常德合天。
唐人隐居、游历茅山考
何安平
【期刊名称】《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2(22)2
【摘要】茅山为江南道教名山,唐人隐居、游历者众多,通过文献考证可对这些人物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考据发现,在此地隐居、游历者逐渐增多,即在初唐、盛唐时较少,到中唐以后人数增多,涉及不同身份、各个阶层的人物。
这表明茅山与茅山道教在唐代社会的影响力在中、晚唐时期得到大幅提升。
【总页数】8页(P62-68)
【作者】何安平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9;K242
【相关文献】
1.《〈茅山志〉纂辑唐人诗文杂论》商榷——兼考顾非熊生年
2.唐人选择庐山隐居的功利化倾向
3.新旧唐书经籍艺文志所载书名变异考--《唐人著述考》之一
4.《茅山志》纂辑唐人诗文杂论
5.刘基隐居考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李白入道后写过很多诗,比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赠王处士》和《悟道》等。
其中,《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入道后创作的一首诗,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
在诗歌中,李白描绘了一个神秘而迷人的梦境,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和道教的深刻思考和追求。
《蜀道难》是李白的一首经典之作,诗歌中表达了对于人生之路的艰辛和不易的感慨,同时也表现出了对于道教的信仰和追求。
《赠王处士》是一首表现李白对于处士的敬意和赞扬的诗歌,其中也蕴含了对于道教的信仰和追求。
《悟道》则是一首表现李白对于道教教义和修行方法的领悟和理解的诗歌,其中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对于生命的思考。
总的来说,李白入道后写的诗歌充满了对于道教的信仰、追求和领悟,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于生命、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关于茅山的诗词游茅山——【宋】滕宗谅句曲山中古洞天,金堂玉室地相连。
方当遽子知非日,已过茅君得道年。
茅山——【元】张枢今古茅山是胜游,秀峰突兀绕沧洲。
云含老树迷还散,石拥甘泉咽复留。
未见岩风晨下鹤,只闻涧月夜鸣蜩。
道人不是悲秋客,黄菊丹枫相对愁。
游茅山——【唐】许浑步步入山门,仙家鸟径分。
渔樵不到处,麋鹿自成群。
石面迸出水,松头穿破云。
道人星月下,相次礼茅君。
茅山玉晨观和壁间韵——【宋】李曾伯天风吹我上高峰,上到山头日未中。
便可高眠莫归去,人间易得鬓成童。
茅山洞口——【唐】綦毋潜华阳仙洞口,半岭拂云看。
窈窕穿苔壁,差池对石坛。
方随地脉转,稍觉水晶寒。
未果变金骨,归来兹路难。
茅山道中——【唐】赵嘏烟树重重水乱流,马嘶残雨晚程秋。
门前便是仙山路,目送归云不得游。
游茅山五首——【唐】储光羲十年别乡县,西云入皇州。
此意在观国,不言空远游。
九衢平若水,利往无轻舟。
北洛反初路,东江还故丘。
春山多秀木,碧涧尽清流。
不见子桑扈,当从方外求。
世业传儒行,行成非不荣。
其如怀独善,况以闻长生。
家近华阳洞,早年深此情。
巾车云路入,理棹瑶溪行。
天地朝光满,江山春色明。
王庭有轩冕,此日方知轻。
平生非作者,望古怀清芬。
心以道为际,行将时不群。
兹山在人境,灵贶久传闻。
远势一峰出,近形千嶂分。
冬春有茂草,朝暮多鲜云。
此去亦何极,但言西日曛。
昔贤居柱下,今我去人间。
良以直心旷,兼之外视闲。
垂纶非钓国,好学异希颜。
落日登高屿,悠然望远山。
溪流碧水去,云带清阴还。
想见中林士,岩扉长不关。
名岳征仙事,清都访道书。
山门入松柏,天路涵空虚。
南极见朝采,西潭闻夜渔。
远心尚云宿,浪迹出林居。
为己存实际,忘形同化初。
此行良已矣,不乐复何如。
游茅山二首——【唐】李中绿藓深迎步,红霞烂满衣。
洞天应不远,鸾鹤向人飞。
茅许仙踪在,烟霞一境清。
夷希何许叩,松径月空明。
茅山道中——【宋】陆文圭蜿蜒西北来,土阜馀百里。
怪石从巉岩,势距三峰止。
大峰东南倾,中峰伏龙起。
行走于茅山的心情随笔行走于茅山的心情随笔今世,是否还有人能写出《上清大洞真经》这样的经卷?又或者还有几人能读懂这样的经文?今世,我们可以一键搜齐古人穷一生苦求而不可得的经卷,却又有几人会去搜求?这是一个没落的时代……今年清明,我抱着一大把香一步一步上茅山。
不为茅山的三宫、五观、七十二茅庵而来,不为茅山的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而来,更不为那座雄伟的老子像而来。
我总觉得过多的人为的刻意修饰,将这些原本天赐神奇的'地方轻易破坏掉了,让它们恶俗不堪地在人前显摆,这肯定不是这些地方的本意。
我抱着香在茅山上慢慢地走,过“众妙之门”,走“非常之道”,来茅山,所为的不过是爬山,所为的不过是观“道”。
茅山是道家养真之福境,成神之灵墟。
漫不经心地极目四观,那云、那山、那石效法符迹,宣告自然之意;一草、一花、一木皆得道义,内蕴修炼之法。
半隐于尚未得春意的树木之间的一树梨花,带着些许欢喜,却似有意在招揽爬山人的眼光。
我与小女舍却现成的山道,进密林去近观梨花,一低头,却获意外之喜,一棵棵去年冬季枯死的灯笼草上,挂着无人采摘的种子,或是在等待因缘?我们摘了一些准备回家种植。
走走停停,不觉已经到了半山之上,平时绝少活动的身体没觉得累,妻子却早已疲惫不堪,坐下就不愿起来。
我在前面缓缓的爬山,她在后面总也赶不上来,小女便在我们之间走走停停,最终妻子不愿再爬了,那就不爬吧,我想跑这么远出来,为的是取悦自己而不是为难自己。
我和小女继续前行,很快来到了“九霄万福宫”脚底的平台处,香已经请道士烧了,我和小女脸朝山底小镇的方向慢慢环视四周,她看到了什么我心知晓,我看到了什么此山知道,千万年,此山看惯了东边日出西边日落,数千年内帝王、高士、仙族、真人的来来去去也不过是过眼云烟。
《大洞真经》被人改了又改,成仙的故事也越传越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在尘世住得久了,来茅山你还会去那些景点挨挨挤挤吗?“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那么,我又何须长留茅山?与茅山相遇,与茅山相离,人生机缘不过如此,相视一笑的欢喜,便是我2012年春去茅山的全部缘由。
作者: 胡遂[1]
作者机构: [1]湖南大学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文学评论
页码: 37-41页
主题词: 平常心;白居易;诗风;马祖道一;代表人物;禅学思想;中唐时期;诗歌创作
摘要:“平常心是道”是中唐时期禅宗代表人物马祖道一所提出的重要禅学思想。
白居易由于与马祖道一洪州禅系人物来往甚多,在思想上受其影响的同时也自觉不自觉地在诗歌创作的内容、题材与形式诸方面有所表现。
概言之,诗人既以“平常心”关注眼前现实生活、身边琐事,也以“平常心”对待社会与他人。
在诗作形式方面的突出表现,则是以寻常语表现平常心,不尚雕饰,不务奇险,一任自然,絮絮道来,通过对人人皆可见之寻常事、人人皆具有之寻常情来体悟契证“平常心”。
涉登茅山且悟道
*导读:一临近岁末,茅山道院各个宫观之间的走动也频繁起来了。
用二茅峰和三茅峰当家向道长的话来说,三座山头一家亲。
2000多年前,……
*一
临近岁末,茅山道院各个宫观之间的走动也频繁起来了。
用二茅峰和三茅峰当家向道长的话来说,三座山头一家亲。
2000
多年前,茅氏三兄弟从遥远的陕西咸阳一路跋涉到江苏句容,在句曲山上修道炼丹,济世救人,得道成仙后,百姓感其恩泽,尊他们为三茅真君,并改句曲山名为三茅山,后来简称茅山。
茅山山脉蜿蜒曲折,茅氏三兄弟化作的大茅峰、二茅峰和三茅峰如同绿色苍龙相连,历史上最著名的三宫五观(即九霄万福宫、元符万宁宫、崇禧万寿宫和乾元观、玉晨观、白云观、德佑观、仁佑观),分别高低错落在这条逶迤的山脉上。
三宫五观最早是在唐代开始建造的,完成于宋元时期。
唐宋时期的茅山道教高道辈道,朝廷给茅山道士加封赠号,敕建宫观,最鼎盛的时候,山上的宫观庵院发展到了250多处。
到了明清时代,主要致力于宫观的维护与修复。
那时候,北方全真道派传播的不断扩大并传入茅山,万宁、万福、万寿三宫沿续正一道统,乾元、玉晨、白云、德佑、仁佑五观全部习传全真道派。
只是,随着光阴的流逝,五观大都湮灭在荒草丛中,唯有三宫依然稳稳
坐落在大茅峰的山巅、山肩与半山腰,延续着上清道统的脉络和使命,传承道教文化。
茅山被道教奉为第一福地、第八洞天,自然孕育和兴起了众多道教教派,其中著名的有始创于东晋中期的上清派,南朝齐梁陶弘景所创立的茅山派,宋元时期的清微派等,茅山道教遍及大江南北,流传海内外。
2013年,当地政府为了结合现代旅游的需求,深度挖掘茅山的道教精髓,在二茅峰和三茅峰的遗址上,重新复建了德佑观和仁佑观,恢复了茅山上清与全真两种教派兼容的格局,并于2014年底成功晋级为国家5A级风景区,到茅山进香祈福的人络绎不绝。
历史仿佛一个大的轮回,北京至茅山东方列车专列开通后,茅山道教向北方传播的愈加深远。
很多来自北京、天津、河北的信众直接来二茅峰和三茅峰,体验全真教派的养生课程,在清修中参透自己,悟道人生。
复建后的德佑观位于二茅峰之巅,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方位呈南北走向。
庙宇的屋顶是镂空的木质结构,上面覆盖着钢化玻璃,阳光直接穿透进来,照得殿堂明亮而温暖。
许多遗址上的残垣断壁嫁接其内,有种古老与现代并存,历史与现实相融的意味,神态各异的神像和鲜艳的经幡融成一道新景,在从前的尘埃里起起伏伏。
德佑观的门前,是一幅极其应景的楹联:峰高红日近紫气东来金牛现,观古白云深青山常在黄鹤飞。
如果站在道观往东南方看,道祖峰、金牛洞,隐隐约约的老君像尽收眼底,从西南方看过去,白云观的遗址近在咫尺。
听茅山道院的住持,
撰写这幅楹联的杨世华道长说,茅山历史上就有道人养鹤的传统,元符万宁宫黄鹤常临的石刻匾额是最好的佐证。
从二茅峰徒步到三茅峰,须经过一条长约2.2公里的山脊,穿过一路的杂树生花,犹如走过一条花草繁杂的观光走廊,山上庙宇以天地灵气褪去建筑本身的雕琢之感,云遮雾绕,恍若仙境。
快到三茅峰顶,远远就传来了坤道们弹奏的筝曲,时而悠扬时而婉转,使人如临电影场景里一般。
矗立在三茅峰峰顶的仁佑观与德佑观遥遥相对,仿佛只要青山在,天地在,乾坤就在,两个道观在沧桑的岁月里相互印证,彼此守望。
三茅峰的粉墙,黛瓦,漆得朱红的木门,一道一道的木栏栅,就好像长在山里似的,与自然景观浑然天成。
特别是一进观门有条至简的大道,在密密的林木映衬下,青砖铺就的石阶像长长的天梯,带着无比神秘的色彩,直至通真门门口。
可能因为三茅峰是坤道清修的道场,每一次涉道登山,都会有种分外亲近的感觉,也有着不一样的收获。
仁祐观的设计与别的宫观不同,坐北朝南的大殿高大而敞亮,茶馆、斋堂、静室等建筑物在一楼一字排开,二楼是道众的生活区。
观里的坤道都很年轻,大的不过三十多岁,最小的也就20岁,刚从道学院毕业。
她们吃住都在山上,大约两周才下一次山,平常的生活日用品都是请人带上山。
不过,坤道们并不像常人想象的那样不识人间烟火,她们烧斋饭,煮茶水,在空地上种菜,都是自己动手。
每到春秋两季,通往山里的石阶小路都会被野藤杂蔓淹没,为了给登
山者清出一条道来,她们握把手锄或是铡刀,躬着身子铲草,一铲就是两三天,坤道身上宽松阔大的道袍被山风吹得轻舞飞扬,越发衬的仙气盎然。
她们在山路上不断移动的瘦小身影,成了登山者心中一道美丽的风景。
因为工作之便,我经常与三茅峰的坤道走动,有时和她们合奏一曲古筝,有时在小茶馆里品茶,也有时集中在静室里盘腿打坐练瑜珈,在袅袅渺渺的熏香里,享受幸福时光的无声和漫长。
山上的静室是专门供居士信徒修身养性的雅间,装修风格极其古典,偌大一间屋里,除了供奉着小茅君的神像外就是一溜子的棕榈蒲团,靠墙码放着。
静室的窗子很像一幅天然的画轴,推开窗玻就是植物的枝枝蔓蔓,顺着一路延伸的绿看过去,三茅峰独高处,端坐着一座玲珑的小石亭,相传汉光武帝遣使者吴伦奉献黄金曾埋于此,这段典故在《真诰》卷十一稽神枢有详细记载。
在三茅峰清修,很容易将自己沉溺一段历史,天地静谧,有着神意和人意达成无需言说的和谐,人世纷争淡去,红尘喧嚣远去,哪怕是隆冬季节,山间的青草枯黄枝叶零落,人的内心都是温暖的,饱满的,清新的。
如是来的是时候,恰巧遇到山间日落,可以感受从黄昏到夜晚的寂静,感受时间缓缓缓缓地过,天慢慢慢慢地黑,一片被幽暗的群峰包围的夜空下,月光流泻,尘世的繁华沉入了谷底,心中充满了对天地自然,对世界万象的感恩和满足。
*二
人是群居动物,聚在一起的时候,总是离不开品茶论道讲古经。
就好像这次岁末相聚,坤道们表演的茶道确实让我们惊喜,单是泡茶这一项动作就让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
一小颗一小颗枯叶团般的茶粒子,在沸水中迅速泡得鼓胀,仿佛瞬间有了道性,经过茶漏过滤的茶汤,碧绿喷香,惹的同事们端着闻香杯连连称赞大呼好茶。
其实这些香气四溢的绿茶都是茅山自产的。
茅山是茶乡,二茅峰和三茅峰野生的茶树尤其多,每年春上,都会有识茶的道士上山采茶,制茶,品茶。
他们卜居深山僻野,却独拥丰厚的精神幸福,这是再多的金钱和名利也换不来的。
茶与道自古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有着挥之不去的情结。
全真教重视喝茶,哪怕外出云游挂单,乾道们也会随身带着茶叶与茶具,走到哪里都要摆一摆茶道。
所以马珏在《长思仙.茶》
诗中云:一枪茶,二枪茶,休献机心名利家,无眠未作差。
他认为茶就是清心的,是修道之人追求的精神生活。
最早的时候,陶弘景在《杂录》中也说过,茗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君服之大意是指茶与得道成仙的观念有着内在的联系。
那丹丘子,是直接给樵夫指点佳茗的仙人,可见道家对茶这种自然之物的深刻认识。
提到道家与茶,自然绕不过茅山老人沈一清。
书上介绍:
沈一清是江苏丹阳人,字东升,出生年月不详。
雍正九年(1731年)腊日二十,年近七旬的他来到三茅峰修炼。
沈一清深谙道家的辟谷食气之法,一连多天都不进食,完全以荆棘为屏风,以山洞为房屋,以松枝为拐杖,以落叶为蒲团,端坐不动。
他修炼的
时候正巧时值新春,大茅峰上的九霄万福宫热闹非凡,而二茅峰的德佑观和三茅峰的仁佑观却鲜有香客踪影,仁佑观外的路上满是野草,观内的诸神像如同坐在露天,身上的金装早已蚀去,长满了绿苔。
沈一清不忍诸神没有供养,自己动手除草清路,并下山搬运断砖修仁佑观。
老人毕竟是上了年岁,上山下山搬来搬去渐渐力不从心,干脆把衣襟脱下当畚箕兜装在雪地上拖行,他在雪地里挖砖头,挖得十指鲜血淋淋。
老人的行为感动了天地,信众们纷纷慷慨解囊,出资的出资,出力的出力,把仁佑观修缮一新。
沈一清在三茅峰苦修5年,他在山岭坡地上栽满了茶树。
种茶品茶,很自然地成了老人日常的乐事。
沈老人不但自己以饮茶栽茶为乐,也以茶待客,以茶作祈祷、祭献、斋戒以及驱鬼捉妖的供品,他赋予茶以养生之道,使得茶,这味人间草木,融水之润、木之萃、土之灵、金之性、火之光,味道自然又醇绵。
直到现在,还有些上了年纪的老道说,三茅峰的野茶都是茅山老人当年种下的。
其实,茅山老人遗留下的远远不止这些野生的茶树。
乾隆八年(1743年)的秋天,他又开始着手修复德佑观,这项工程耗
费千金,劳动强度大,难度更大,最终在他的徒弟陆心如、李真如、钱本兹等人的帮助下修复成功。
沈老人不管日子如何清贫,都坚持乐善好施,他经常把下山化缘来的斋米接济穷人,遇到雪天,还用斋米喂鸟雀在常人看来,老人每日吃茶,诵经,在天地自然中修行,这样的日子枯燥无比,可他却过得如此自得而美好。
沈一清晚年修建了德佑观和仁佑观,为茅山道教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后人尊称他为茅山老人,并将他的精神永载山志。
从此,茅山老人与两座山峰同在。
置身幽然静谧的仁佑观,任杯杯盏盏的茶牵着自己在天地间神游,似庄周亦不是庄周。
夜幕下的山风将枯藤老树吹打的叭叭直响,耳边不时有道乐声声漫过:福寿无量天尊,福寿无量天尊,福寿无量天尊,福寿无量天尊在这个流光溢彩的时代,人们快节奏地生活,物质与精神失衡,心早就被各色各样的欲望填满,灵魂变的脆弱而空虚。
这时候,人们渴望回归,回归原始的山水,修行,悟道,寻找丢失的本真。
然而,悟道不一定要隐遁山林,生活中处处皆是道场,悟道是向心内的探索,所有的问题,都源于一颗躁动不安的心。
只有把身子放轻松,将心腾空,才能领悟生活的真谛,更好地悦纳自己,接纳他人。
(作者杨莹:句容市道教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