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药介绍和使用指南
- 格式:ppt
- 大小:413.50 KB
- 文档页数:7
简述渔用药物的种类及使用方法渔用药物的种类和使用方法如下:1. 漂白粉:全池泼洒,防治微生物疾病,如皮肤溃疡病、烂鳃病、出血病等,常规用量1.0-2.0毫克/升。
2. 氯异氰尿酸钠(有效氯55%以上):全池泼洒,防治微生物疾病,如皮肤溃疡病、烂鳃病、出血病等,常规用量0.3-0.6毫克/升。
3. 三氯异氰尿酸(有效氯80%以上):全池泌洒,防治微生物疾病,如皮肤溃疡病、烂鳃病、出血病等,常规用量0.1-0.5毫克/升。
4. 二氧化氯:全池泼洒,防治微生物疾病,如皮肤溃疡病、烂鳃病、出血病等,常规用量0.5-2毫克/升。
5. 聚维酮碘(含有效碘1.0%):一是浸浴,预防病毒病,如草鱼出血病、传染性胰腺坏死病、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病毒性出血败血症等,常规用量:草鱼种30毫克/升(15-20分钟),鲑鳟鱼卵30-50毫克/升(5-15分钟);二是全池泼洒,防治细菌性烂鳃病、弧菌病、鳗鲡红头病、中华鳖腐皮病等,常规用量:幼鱼幼虾0.5-1.0毫克/升。
成鱼成虾1.0-2.0毫克/升,鳗鲡中华鳖2.0-4.0毫克/升。
6. 硫酸铜(蓝矾、胆矾、石胆):一是浸浴,防治纤毛虫、鞭毛虫等寄生性原虫病,常规用量8-10毫克/升(15-30分钟);二是全池泼洒,防治纤毛虫、鞭毛虫等寄生性原虫病,常规用量:淡水0.5-0.7毫克/升,海水1.0毫克/升。
7. 甲醛(福尔马林):一是浸浴,防治纤毛虫、鞭毛虫、贝尼登虫等寄生性原虫病,常规用量:淡水100毫克/升(0.5-3小时),海水250-500毫克/升(10-20分钟);二是全池泼洒,防治纤毛虫病、水霉病、细菌性鳃病、烂尾病等,常规用量10-30毫克/升。
8. 敌百虫(90%晶体):全池泼洒,防治甲壳类、蠕虫等寄生性鱼病,常规用量0.3-0.5毫克/升。
请注意,虽然上述信息提供了渔用药物的使用方法和用途,但是在使用任何药物之前,应先咨询专业的水产养殖专家或兽医,以确保正确和安全的使用。
渔用药物介绍1——化学药物(卤素类)[日期:2010-04-26]1、漂白粉(含氯石灰)性状作用:漂白粉是次氯酸钙、氯化钙和氢氧化钙的混和物,为灰白色粉末,有臭味,微溶于水及酒精。
含有效氯为25~30%(具有消毒能力的氯占总量的百分比)。
有效氯含量高,杀菌力强,反之则弱。
漂白粉在鱼病防治中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性鱼病,用以杀灭鱼体外及水域中的细菌。
使用方法:鱼池消毒,一般在起鱼以后至下次鱼种放养之前进行。
空池灌满水,用漂白粉清池消毒,每平方米20克以上(每亩13.33公斤)的用量,均匀撒入池中。
1~2天后,把池水放出。
为促使池底土泥氧化,将池底耕耙一遍,让太阳曝晒一周左右。
防治鱼类赤皮、烂鳃等病,以10ppm漂白粉在水温10~15℃时浸洗20~30分钟,水温15~20℃时浸洗15~20分钟。
治疗白头白嘴病、白皮病及防治肠炎病,以1ppm漂白粉全池均匀泼洒。
注意事项:漂白粉受潮易分解失效;受日光作用也迅速分解,放出氧;对金属有腐蚀作用。
故必须盛放于密闭陶器内,存放冷暗干燥处。
一般在使用前最好先用“水生”漂白粉有效氯测定器或蓝黑墨水滴定法测定其有效氯含量后再计算实际用药量,以保证疗效。
漂白粉能灼皮肤,大量使用时应戴橡皮手套。
2、食盐(氯化钠)性状作用:白色结晶粉末,无臭、叶咸、中性,有杂质存在时潮解。
鱼病防治中主要利用其渗透作用改变寄生物的渗透压,杀灭一些体外寄生原生动物及微生物。
可防治多种皮肤或鳃部原虫寄生虫病、水霉病和细菌性鱼病等。
使用方法:防治水霉病、竖鳞病,用20%食盐溶液浸洗15分钟,或用4%的食盐和0.04%的小苏打合剂浸洗或全池泼洒。
大蒜汁治疗肠炎或烂鳃病时,在每公斤拌料中加25~50克食盐,可以提高疗效。
3、碘性状作用:紫黑色、有金属光泽的晶体,质重、臭特殊,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二硫化碳和其它有机溶剂。
碘有强大的杀病原体作用,在鱼病防澡中用以治疗球虫病、艾美虫病和鲤嗜子宫线虫病等。
水产养殖渔药分类及用药指南渔药的分类:1.环境改良剂以改良养殖水域环境为目的所使用的药物,包括底质改良剂,水改良剂和生态条件改良剂。
消毒剂以杀灭水体中的微生物(包括原生动物)为目的所使用的药物。
包括氧化剂,双链季铵盐,有机碘等. 抗微生物药指通过内服,浸浴注射,杀灭或抑制体内微生物繁殖,生长的药物。
包括抗病毒药,抗细菌药,抗真菌药等。
抗寄生虫药指通过药浴或内服,杀死或驱除体外或体内寄生虫的药物以及杀灭水体中有害无脊椎动物的药物.包括抗原生虫药,抗蠕虫药和抗甲壳动物药等. 生物制品通过物理,化学手段或生物技术制成微生物及其相应产品的药剂。
2.微生态制剂微生态制剂又称有益微生物,益生素,微生态调节剂,益生菌.利生菌,活菌制剂等.他是从天然环境中提取分离几出来的微生物,经培养扩增后形成的含有大量有益菌的制剂.从广意上讲,他包括了益生素,益生元和合生元.也可以说是在微生态的指导下,改善和调理微生态,保持生态平衡,调试水产养殖生物环境,提高其健康水平或增进健康状态的益生菌(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的生长促进物质的制品.养殖生产上实际应用的微生态制剂应包括活菌体,死菌体,菌体成份,代谢产物及具有活性的生长促进物质等部分. 7.中草药指为防治水产动植物疾病或未经加工,也包括少量动物及矿物.3.其它包括抗氧化剂,麻醉剂,防霉剂,增效剂,催产剂(激素)等药物。
水产养殖水质检测一、水产养殖池塘用药指南第一步改底肥水用药一般在3-4月份,经过越冬的池塘需要改底。
降解底层毒素,预防底质泛酸,消除底质腐败;分解大分子有机碎屑(残饵、排泄物、动植物尸体),控制底质发臭,消除虫卵寄生源,控制虫害蔓延;激活水底界面,消除水底交汇界面的发热层,从而消除养殖隐患;清除淤泥中的有害物质,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特别是弧菌的繁殖生长,消除底质中的病原隐患;增强底质自净功能,修复养殖池塘的生态环境,促进微生态循环。
肥水用肥种类繁多,分为有机肥、无机肥和生物肥料等。
渔用药物的使用方法随着渔业的快速发展,为了增加养殖效益、防治疾病,渔民们经常使用各种渔用药物。
药物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鱼类死亡、水体污染,甚至会威胁到人类的健康。
在使用渔用药物时,需要注意以下10条使用方法。
1.药物选择选择合适的药物对于防治疾病十分重要。
使用药物前需要明确鱼类患上的疾病类型,并选择针对性治疗的药物。
还需要注意药物是否合法、有效,使用过程中是否会对水体产生影响等。
2.药物剂量药物剂量的不同可能会影响到治疗效果和副作用的产生。
在使用药物时,需要按照说明书进行使用,并注意不可随意改变剂量,否则可能会产生过量或过少的风险,对鱼类造成伤害。
3.药物配合在选择药物时,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药物的配合使用。
对于一些复杂的疾病,需要使用多种药物联合治疗,这需要根据药物的化学性质、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4.药物选择时间在渔用药物中,不同的药物使用时间也存在差异。
一些药物可以在鱼类感染病菌的早期使用,而一些药物则必须在病情加重后使用。
药物使用时间的选择也需要考虑具体情况。
5.水体环境条件药物使用的环境条件也十分重要。
在使用药物前需要考虑水体温度、PH值、硬度等因素,选择适合的药物及剂量使用,这样能更好地防治疾病,并减少药物的浪费。
6.药物喂食方式不同类型的药物喂食方式也不同,在使用药物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药物喂食方式。
一些药物可以加入鱼饵中喂食,而另一些药物则需要溶解在水中直接喂食。
7.药物停药在使用药物时,若鱼类病情得到有效控制,需要适时停药,并进行后续观察,以防病情反复。
在使用药物后应保持水体清洁,减少药物积留,以避免产生不良影响。
8.药物存储药物的存储条件也需要特别注意。
应将药物存放在密封、阴凉、干燥的地方,避免阳光照射,防止药物因光照、湿度等因素而降低药效,甚至造成污染。
9.药物检测在使用药物前,需要进行药物残留检测,避免残留过量造成人类健康的威胁。
在药物使用过程中,也需要随时检测药物的残留情况,以保证水体质量安全。
常用有效鱼药的合理使用鱼类是人类重要的食物资源之一,而鱼类养殖则是保证鱼类供给的重要手段。
然而,鱼类的养殖过程中会受到各种疾病的威胁,这些疾病不仅会导致鱼类的损失,还可能对人类的健康造成风险。
因此,合理使用鱼药是鱼类养殖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下面就介绍几种常用有效的鱼药及其合理使用方法。
一、氧化剂类鱼药氧化剂类鱼药主要是利用其强氧化性来破坏病原体的细胞结构和代谢功能,并使病原体失去活力。
常用的氧化剂类鱼药有过氧化物、高锰酸钾等。
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正确选择药物种类和剂量。
不同的疾病对氧化剂类鱼药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因此应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
同时,在投药时要根据水体的温度、pH值等因素来确定合适的药物剂量,以免造成药效过强或者过弱。
2.合理进行静脉、肌肉注射或浸浴。
在使用氧化剂类鱼药时,可以选择静脉或肌肉注射给药,也可以将药物溶液浸泡在养殖水体中,让鱼类自行吸收。
无论使用哪种方法,都要确保药物在水体中的浓度均匀,避免造成药物浓度过高或过低的情况。
3.注意观察鱼类反应。
在使用氧化剂类鱼药的过程中,需要及时观察鱼类的反应。
若发现鱼类出现过度兴奋、呼吸急促、体表有明显的氧化伤害等症状,应立即停止药物使用,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二、抗生素类鱼药抗生素类鱼药主要是通过抑制或杀灭病原体的生长来达到治疗目的。
常用的抗生素类鱼药有青霉素、四环素类等。
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抗生素种类和剂量。
不同的病原体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因此应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同时,在使用抗生素时要注意遵循药物使用说明书上的剂量和用药时间,不要随意增加剂量或延长用药时间,以免造成抗药性的产生。
2.合理进行口服或浸泡。
在使用抗生素类鱼药时,可以选择将药物混合在饲料中进行口服给药,也可以将药物溶液浸泡在养殖水体中。
无论使用哪种方法,都要确保药物的浓度适当,并在投药后观察鱼类的进食情况,避免因进食不足而造成药物的浪费。
几种鱼药的使用方法在鱼病防治中,如能就地利用绿色植物或中药材配制鱼药,不但可以防治赤皮病、肠炎、烂鳃等常见病,避免产生毒副作用,而且节省费用。
现将几种鱼药的使用方法介绍如下。
1、三黄粉大黄、黄柏、黄芩以5:3:2的比例配制而成。
使用时,按每10公斤鱼在精饲料中添加三黄粉1公斤、食盐0.4公斤,加水适量,制成颗粒状药饵投喂,每天1次,连喂5天,在发病初期治疗效果显著。
病鱼进入晚期后,由于已停止觅食,投喂药饵疗效不太理想,可将三黄粉配成1~1.5毫克/升药液全池泼洒,若配合泼洒0.5毫克/升的硫酸铜,每天1次,连续3~6天,可收到良好效果。
2、五倍子每立方米水体用五倍子2~3克煎汁全池均匀泼洒。
也可将采集的新鲜五倍子叶以堆肥形式堆放在池塘一角,每亩用量15~20公斤,10~12天后搅动池水1次,1个月后每月搅动1次。
上述方法可促使五倍子汁液或浸泡液扩渗到水体中,从而起到消毒杀菌的功效,对防治赤皮、肠炎、烂鳃等病具有良好的效果。
3、马尾松叶亩水面用马尾松叶1.5公斤,捣碎后加食盐50克,拌合精料投喂。
也可每亩水面取新鲜马尾松叶40公斤,切碎研细后加水25公斤全池遍洒,或每亩水面选用鲜马尾松50公斤,浸泡于池塘进水口处,每天翻动1次。
4、烟骨取干烟骨5~7.5公斤,在桶或缸中用未污染的水20~30公斤浸泡2天,然后带渣全池泼洒。
每次进鱼前或鱼病高发期,可用之清塘杀菌1次,能有效防治鱼病发生。
在鱼病发生后,可每亩用烟骨50~100公斤入水浸泡,然后加入块状生石灰15~20公斤浸泡1天,连汁带渣均匀泼洒,治疗效果明显。
5、蓖麻叶每亩用蓖麻叶(杆)2~3公斤,切碎打浆全池均匀泼洒。
每亩水面投放2~3把,均匀散布水中,能有效预防鱼病发生。
鱼病发生后,每亩可用蓖麻叶4~5公斤,切碎或打浆拌合在饵料中连喂3天,每天1次,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为保证药效,在投喂蓖麻叶(杆)或浆汁前,应停喂鱼食。
泼洒浆汁要均匀,应选择晴天进行。
水产渔药知识点总结一、水产渔药概述水产渔药是指用于水产养殖中预防和治疗疾病的药物。
由于水产养殖环境与陆地养殖环境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水产养殖也面临着不同的疾病威胁。
水产渔药的使用能够有效地控制和预防这些疾病,保障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发展。
二、水产渔药的分类1. 抗生素类抗生素类水产渔药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疾病,如细菌性感染、外伤感染等。
常见的抗生素包括土霉素、金霉素、氧氟沙星等。
2. 抗寄生虫类抗寄生虫类水产渔药用于预防和治疗寄生虫引起的疾病,如鱼疟病、鱼红细胞寄生虫病等。
常见的抗寄生虫药物有氟马啶和多托品。
3. 抗真菌类抗真菌类水产渔药用于预防和治疗真菌感染疾病,如白点病、水霉病等。
常见的抗真菌药物有孔雀石绿、甲氧基氯胺酚等。
4. 除草剂除草剂是一种用于水产养殖环境中控制水草生长的药物。
水草过度生长会影响水产养殖的生产效益,适当使用除草剂能够有效地控制水草的生长。
5. 生物制剂生物制剂是指利用生物技术研发的具有生物特异性的水产渔药,如细菌制剂、酶制剂等。
生物制剂在水产养殖中具有绿色、环保的特点,能够有效地控制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和病情的发展。
三、水产渔药的使用原则1. 合理使用水产养殖者在使用水产渔药时,应做到科学合理用药,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上的使用方法和剂量进行使用。
不可滥用药物,以免产生抗药性或者药物残留。
2. 定期更换水产养殖者在使用水产渔药时,应定期更换药物,以避免细菌、寄生虫等病菌对药物产生抗药性。
定期更换药物还能有效地延缓药物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作用。
3. 低毒高效水产养殖者在选择水产渔药时,应选择低毒高效的药品,减少对水生生物的不良影响。
同时,也能够降低药物对环境的污染。
四、水产渔药的使用技巧1. 调整水质水产养殖者在使用水产渔药之前,应根据药品的要求,对水质进行调整。
保持水体清洁、水温适宜和氧气充足,能够提高水产养殖的药效。
2. 均匀投放水产养殖者在使用水产渔药时,应将药物均匀地投放在养殖池或者养殖箱中,避免出现局部过药或者过量用药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