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丝竹乐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2
浅论江南丝竹音乐与江南风格器乐曲的区分江南丝竹音乐和江南风格器乐曲都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它们都源自于江南地区的传统文化和音乐特色。
尽管它们都具有江南地域的独特风味和文化气息,但是它们在音乐风格、演奏形式和乐器组合等方面却有着明显的区别。
对于许多人来说,这两种音乐可能会有些混淆,因此今天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江南丝竹音乐与江南风格器乐曲的区别。
我们来了解一下江南丝竹音乐。
江南丝竹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主要流行于江南地区,其起源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
江南丝竹音乐的乐器主要包括二胡、琵琶、笛子、古筝等,它们以其优美的音色和多样的演奏形式而闻名。
江南丝竹音乐以其舒缓的旋律、细腻的表现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备受人们的喜爱。
江南丝竹音乐的演奏形式有雅乐、清乐、俞乐等,其中雅乐是最为著名的一种。
雅乐通常以宴会、庆典、婚礼等场合为演奏场所,它具有高雅的气质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被誉为中国古典音乐的瑰宝。
江南风格器乐曲则是另一种类型的江南音乐,它与江南丝竹音乐在乐器组合、演奏形式和风格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江南风格器乐曲有着独特的表现方式,同时也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江南风格器乐曲的乐器主要包括琴、瑶、鼓、箫等,这些乐器在演奏中可以表现出极富情感和张力的音乐效果。
江南风格器乐曲的演奏形式有团扇、玉树等,它们通常是在宴会、庆典、庙会等场合中演奏,呈现出热烈、欢快的气氛,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乐器组合方面,江南丝竹音乐和江南风格器乐曲也有着明显的区别。
江南丝竹音乐的乐器组合主要以弦乐器和管乐器为主,如二胡、琵琶、笛子等,这些乐器以其柔和的音色和独特的表现方式而闻名。
江南风格器乐曲的乐器组合则更加多样化,既包括了弦乐器和管乐器,还有打击乐器和花鼓等,这些乐器在演奏中能够展现出更加生动、活泼的音乐效果。
在音乐风格方面,江南丝竹音乐强调着细腻、深沉的情感表达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它常常是在庄重、肃穆的氛围中演奏,给人一种清雅、高贵的感觉。
2020·6[民间音乐]National folk music江南丝竹正式命名于20世纪50年代,此前又被称为“丝竹”“清音”“国乐”“细乐”等,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研究高潮,对比其他地方性音乐的研究情况,江南丝竹音乐是我国目前研究较为完善的地方性音乐。
通过对其相关文献的整理,发现在渊源方面诸家各抒己见,大致分为三种说法:一、魏良辅、张野塘———太仓说;二、器乐曲牌——昆曲说:三、十番锣鼓说。
本文针对江南丝竹音乐渊源的这三种说法进行综述与探讨,对今后在江南丝竹音乐的各方面研究均有意义,愿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更多的帮助与参考。
■魏良辅、张野塘———太仓说关于江南丝竹音乐起源于太仓这个说法,是三种说法在学术界中争议最大的一个,主要人物是魏良辅和张野塘。
魏良辅出生于江西南昌,明朝嘉靖年间杰出的音乐家、戏曲革新家,昆曲的开创者,被奉为“昆曲之祖”。
张野塘出生于安徽寿县,明朝著名戏曲音乐家,协助魏良辅对太仓昆山一带的戏曲唱腔进行整理加工,将南北曲融合为一体,使之成为“昆腔”,是昆曲音乐创始人之一。
魏良辅主要是戏曲歌唱家,并善于作曲,不擅长弹奏。
在明代李开先创作的戏曲批评《词谑》专著中提及“魏良辅,长于歌而劣于弹”。
而张野塘善唱北曲,善弹三弦。
在明末宋直方的《琐闻录》提及,为了配合昆曲细腻婉转的演唱形式,张野塘与魏良辅一起改革了当时的昆曲乐队形式,加入了弦乐、管乐和鼓板,形成了新的伴奏乐队形式。
陈友觉、高雪峰在《中国音乐》(1997年第4期)的《江南丝竹发源初考》中通过三个方面进行论证“江南丝竹就是明朝嘉隆年间协助魏良辅改革昆曲、组织伴奏乐队的张良辅创世的”,分别是江南“弦索”诞生于昆曲改革中,吴中新乐弦索正是江南丝竹和江南丝竹的流传。
作者认为丝竹音乐乐队形式的传播是由于昆曲为主的戏曲音乐,昆曲在改革中为了能使伴奏音乐更贴近南音,将三弦的形制重新进行改进,创建了弦乐、管乐、鼓板3类乐器规模完整的丝竹乐队。
浅论江南丝竹音乐与江南风格器乐曲的区分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江南丝竹音乐自古以来就以其独特的韵味和风格深受人们喜爱。
在江南地区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器乐曲作品,在音乐表现形式上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
对于很多人来说,江南丝竹音乐与江南风格器乐曲之间的区分并不明确。
本文将从两者的历史渊源、音乐表现形式、演奏方式和演出场合等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来阐述江南丝竹音乐与江南风格器乐曲的区别。
我们可以从两者的历史渊源来进行比较。
江南丝竹音乐起源于中国南方地区,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悠久历史。
它是中国传统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的结合,融合了南方地区的山水情怀和温婉柔美的特点。
而江南风格器乐曲则是近代形成的,其最早出现于清末民初的上海地区,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融合了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的特点。
江南丝竹音乐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音乐形式,而江南风格器乐曲则是近代音乐的产物。
我们可以从音乐表现形式来进行比较。
江南丝竹音乐主要包括琵琶、古筝、二胡、笛子等乐器,音乐表现形式多以旋律饱满、婉转动听为主,多以古诗词为歌词,表现了浓厚的文人情怀。
而江南风格器乐曲则主要包括小提琴、管弦乐器、钢琴等,音乐表现形式多以和声丰富、旋律多变为主,多以现代文学作品为创作题材,表现了现代都市生活的情感。
两者在音乐表现形式上有着明显的不同。
我们可以从演奏方式来进行比较。
江南丝竹音乐的演奏方式多为合奏形式,演奏者根据曲谱进行各自的演奏,通过和谐共鸣来表现音乐的美感。
而江南风格器乐曲的演奏方式多为独奏或者重奏形式,演奏者以个人技巧和表现力为主,通过个人的演奏来表现音乐的魅力。
两者在演奏方式上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我们可以从演出场合来进行比较。
江南丝竹音乐多以传统的庭院、客厅或者宴会场所为演出场合,强调的是氛围的温馨和亲近感。
而江南风格器乐曲则多以音乐厅、剧场或者大型演出场所为演出场合,强调的是音乐的舞台效果和表演形式。
江南丝竹音乐与江南风格器乐曲在演出场合上也有所不同。
广东音乐江南丝竹潮弦诗
●江南丝竹
流行地域以上海为中心,包括江苏南部、浙江西部一带,建国后,为区别于其它地区的丝竹乐而称其为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乐队编制最少二人(二胡、笛子);一般三至五人;多亦可七、八人。
弦乐器:二胡、小三弦、琵琶、扬琴;管乐器:笛、箫、笙;打击乐器:鼓、板、木鱼、铃等。
扬琴江南丝竹音乐风格轻巧、明朗、欢快、活泼,乐曲概括地表现了江南人民朴实健朗的性格,体现出山清水秀的江南风貌。
●广东音乐
流行地域以广州市以及珠江三角洲一带为中心,湛江地区和广西白话地区也很盛行,以后又逐渐流传到上海及北方天津、北京等大城市。
广东音乐形成于清末民初,因当时多演奏戏曲中的小曲、曲牌及过场音乐,如粤剧中表现结婚拜堂时所奏的《一锭金》、洞房花烛时所奏的《柳青娘》、祭奠燃点香烛时所奏的《哭皇天》等,所以,当地人称其为“谱子”“小曲”“过场谱”。
广东音乐的乐队编制早期与戏曲音乐所用乐器相同,为二弦、提琴(与板胡形制同,但较大)、三弦、月琴、横箫五件,号称“五架头”,亦称“硬弓组合”。
●潮州弦诗
潮州弦诗俗称弦诗乐,主要流行于广东省潮、汕地区,闽南一带亦较流行,后随华侨又传至东南亚诸国。
江南丝竹乐《中花六板》与广东音乐《娱乐升平》[教学理念]通过让学生聆听感受与体验丝竹音乐的地方风格,以及对相关文化的了解,帮助学生认识两种音乐风格的特点,以及形成不同音乐风格的主要原因。
提高学生对丝竹音乐的内涵及艺术价值的认识和理解,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教材分析]本堂课的江南丝竹《中花六板》与广东音乐《娱乐升平》同属于丝竹音乐,江南丝竹音乐风格以轻巧、明朗、欢快、活泼为主,有时也表现得较为粗犷。
其乐曲多表现江南人民朴实键朗的欢乐性格,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江南山清水秀的美丽风貌。
音乐以加花、纤细、轻盈、小型、灵活为其典型风格特征。
广东音乐则节奏清晰、旋律流畅活跃,常以装饰音群构成习惯音型,因而形成一种轻快活泼、细腻缠绵、艳郁华丽、流畅动听的音乐风格。
[教学目标](一)聆听民间丝竹乐曲,激发、培养学生对民间丝竹乐的兴趣及爱好。
(二)感受、体验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的音乐风格,掌握江南丝竹、广东音乐中特色乐器的知识及判断辨别其音色的能力,知道形成它们各自音乐风格的主要原因。
(三)掌握有关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的基础知识。
(四)能积极探讨音乐作品中不同音乐风格是如何通过旋律、节奏、音色等音乐要素表现出来的,并与全班同学一起交流、归纳。
[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一)以聆听、讨论为教学中心,引导学生在亲身感受、体验中学习知识。
(二)通过声像资料的播放,在视觉感官上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地认识。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拓宽音乐视野。
[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1、掌握有关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的基础知识,理解加花变奏的手法。
2、学会听辨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的基本方法,听清几种常见丝竹乐器的音色。
(二)难点:初步掌握两种不同丝竹乐的音乐风格,学会归纳总结[课时] 1课时[教具] 多媒体,音像资料,笛,箫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播放江南丝竹音乐《紫竹调》,提问学生音乐的名字及所属地区2、引导学生背诵《忆江南》来描述江南的美,并引出江南音乐之美二、展开:欣赏:江南丝竹《中花六板》和广东音乐《娱乐升平》(通过聆听音乐,培养学生的直观分析能力及感受鉴赏能力)(一)江南丝竹《中花六板》1、播放《中花六板》片断,引导学生说出乐曲带给大家的感受及音乐风格(感受优美抒情,典雅腻,清新悠扬。
上海传统乐器的“活化石”-江南丝竹历史沿革关于江南丝竹的历史溯源,是在明代嘉隆年间,以魏良辅为首的戏曲音乐家们在太仓南码头创制昆曲水磨腔的同时,以张野塘为中坚人物组成了规模完整的丝竹乐队,用工尺谱演奏,由昆曲班社、堂名鼓手兼奏,后逐渐形成丝竹演奏的专职班社。
明万历末在吴中(苏州地区)形成了新的乐种'弦索',可算是江南丝竹的前身。
它与民俗活动密切结合,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后正式定名为江南丝竹。
在清咸丰庚申年(1860)《秘传鞠氏琵琶谱》的手抄本中已载有《四合》一曲(据说此版本问世时间还要往上推溯很多年)。
据研究,《四合》这一套曲自成一系,现在流行的江南丝竹八大曲中的《行街四合》、原板《三六》、《云庆》都与它有不少曲调联系。
另在公元1895年李芳圆编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附有《虞舜熏风曲》(俗名老八板)和《梅花三弄》(俗名三落),这些曲谱与江南丝竹中相关曲目的旋律大致相同。
因此可以这样说,至少在清代1860年以前,江南丝竹乐曲已在民间流行。
1911年后,丝竹乐逐渐以上海为中心,并组织了许多演奏团体,如“文明雅集”、“清平社”、“钧天社”等。
上海江南丝竹的班社有“清客串”和“丝竹班”(上海郊县有称清音班。
所谓清客串系人们在业余之暇奏丝弄竹以自娱娱人。
参加者来自社会各阶层中的丝竹乐爱好者。
“丝竹班”分散在上海郊县,常在婚丧喜庆等场合中演出。
曲式结构一、基本曲调的变奏,如《中花六板》、《慢六板》、《欢乐歌》、《云庆》;二、类似西洋音乐回旋曲式的循环式结构,如《老三六》、《慢三六》;三、多曲牌联奏的套曲,如《四合如意》、《行街》。
以上这几个曲子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颇有代表性的江南丝竹八大曲。
在1939年间,丝竹家在上海新世界游乐场内设“丝竹游艺”,将上述八曲分别写于八块牌子上,丝竹爱好者可从中任意选曲上台演奏,“丝竹八大曲“称谓则始于此。
演奏江南丝竹的组织有'清客串'和'丝竹班'两种。
8、江南丝竹是流行于上海及江浙—带的一种民间器乐合奏形式。
常用乐器有丝弦的二胡、三弦、琵琶、扬琴,竹管的笛、萧、笙和小件打击乐器板、鼓,铃等,其中以二胡、笛子为主奏乐器。
江南丝竹乐的音乐主题大都比较简朴明朗.表现了民间吉庆的风俗情景。
乐曲气氛热烈,情绪明快舒畅。
演奏时往往由慢到快,形式上常用循环性的“重尾”(即“合头”)和单曲板式变奏,或用领奏与合奏的“赛”等手法,使音乐情绪逐渐高涨,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江南丝竹反映了江南人民爽朗乐观的性格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表达了他们对山清水秀的鱼米之乡由衷的热爱与赞美的感情。
旋律大都较为轻快、典雅、细腻、流畅,并有绵延起伏等特点。
在演奏时,各种乐器都根据同一个基本主题,通过旋律的装饰加花,奏法上的多种变化,力度上的强弱起伏,组合成和谐的支声复调,乐声悠扬,韵味婉转圆润。
江南丝竹乐曲大多来自民间器乐曲牌,著名的乐曲有:《欢乐歌》、《云庆》、《行街》、《四合如意》、《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板》八首,号称“八大名曲”。
xx丝竹八大名曲:(1)《行街》《行街》(又叫《行街四合》,因在民间的喜庆集会时,特别是婚礼行列在街上行进时演奏而得名。
它是由几首民间曲牌组合而成的套曲。
规模较大,结构完整,它是由《四合》中的“小拜门”、“玉娥郎”和另一首曲牌衍变而成的多段体,前面是优美抒情的慢板,后面是活泼跳跃的快板,两部分的对比性很强,全曲热情奔放、活跃明快,充满喜气洋洋的气氛,具有浓郁感人的生活气息。
(2)《xx六板》《中花六板》是江南丝竹乐曲中以曲调优雅抒情、婉转动听而著称的一首乐曲,此曲简称《中板》,也曾有人把它改名为《熏风曲》。
以民间乐曲,《老六板》旋律为基础加花变奏而成。
《老六板》(又名《老八板》)是—首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曲。
乐谱最早见于1814年《弦索备考》中的《十六板》,旋律原来较为朴素,规整,经加花开展后,《中花六板》的旋律变得更加悠扬、曲折。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江南丝竹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种独特风格,源于江南地区,兼具优美的旋律和深远的艺术内涵。
本文将从艺术角度对江南丝竹音乐进行研究,探讨其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旋律、节奏、声乐和演奏技巧等方面。
江南丝竹音乐的旋律优美动人,充满流畅的曲线和唯美的情感表达。
其旋律常常采用柔和、优美的音色,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江南丝竹音乐的节奏感强烈,具有鲜明的节拍感和旋律的紧密结合。
节奏的准确性使整个音乐作品更加生动活泼。
江南丝竹音乐中的声乐非常重要,歌词内容常常抒发人们的情感和思考。
演唱时的婉转、柔情和情感的表达,使整个音乐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和魅力。
江南丝竹音乐中的演奏技巧多种多样,包括弹拨、吹奏、拉弦等各种技法。
演奏者通过不同的演奏技巧,将作品中的情感和意境传递给听众,使其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包括音乐形式、演奏技巧、音乐情感等方面。
音乐形式是江南丝竹音乐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法之一。
江南丝竹音乐的形式多样,包括曲子、小调、笛子曲等等。
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手法,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展现音乐的魅力。
演奏技巧是江南丝竹音乐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法之一。
不同的演奏技巧能够在演奏中表达出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和意境,使听众更好地理解和感知音乐的内涵。
音乐情感是江南丝竹音乐艺术表现的核心。
江南丝竹音乐通过丰富多样的音乐情感表达方式,展现了江南地区的文化氛围和民间情感。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其音乐形式、演奏技巧、音乐情感等方面的特点,有助于从中吸取灵感,进行创新和发展。
艺术研究还可以为学者和爱好者提供更多的研究材料和音乐交流的平台,推动江南丝竹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江南丝竹八大名曲民族经典旋律《江南丝竹》专辑(一)01 行街(江南丝竹八大曲) 05:5202 欢乐歌(江南丝竹八大曲) 04:3603 慢三六(江南丝竹八大曲) 11:5704 慢六板(江南丝竹八大曲) 11:0505 三六(江南丝竹八大曲) 06:5206 中花六板(江南丝竹八大曲) 05:1507 云庆(江南丝竹八大曲) 04:3008 四合如意(江南丝竹八大曲) 19:0109 霓裳曲 06:1410 灯月交辉 04:1511 青莲乐府 07:3312 浔阳夜月 12:4513 汉宫秋月 06:1914 凡忘工(梵王宫) 06:5615 熏风曲 04:1916 朝元歌 04:33民族经典旋律《江南丝竹专辑(二)》(小合奏、重奏协奏专辑)01 苏堤漫步(顾冠仁曲) 03:5402 丝长竹青(傅沛华曲) 05:4703 春晖曲(顾冠仁曲) 06:0504 一枝梅(民间乐曲周成龙改编) 05:3105 玉芙蓉(民间乐曲周成龙改编) 06:1706 绿野(顾冠仁曲) 05:2407 春思(周成龙曲) 04:5508 湖光月色(周成龙曲) 06:4309 慢三六(民间乐曲周成龙编配) 06:4410 慢六板(民间乐曲周成龙编配) 06:3111 水乡春早(周成龙编曲) 04:5712 杨柳青青(周成龙编曲) 02:4313 拔根芦柴花(周成龙编曲) 03:2414 碧荷香韵(周成龙编曲) 06:0315 丝雨(周成龙编曲) 05:1816 月是故乡明(周成龙编曲) 06:2817 喜庆江南(周成龙编曲) 03:2418 荷塘月色(周成龙编曲) 07:1619 弹词韵(弹拨乐小合奏周成龙编配) 04:5620 里下河田歌(丝弦乐三重奏周成龙编配) 06:2821 小河淌水清悠悠(弹拨乐合奏周成龙编配) 09:1522 西海红柳(周成龙编曲) 09:09民族经典旋律《江南丝竹》专辑(三)01 紫竹调(合奏)02 丝竹新韵(杨春林曲)03 江南印象(潘磊明曲)(2011.11.“江南丝竹之韵音乐会”上海财大民乐团现场演奏)04 月儿高(大合奏)05 姑苏行(丝竹乐俞逊发笛子演奏)06 桃花过渡(丝竹乐朱昌耀二胡演奏)07 佛上殿(丝竹乐戴树红洞箫演奏)08 阳春白雪(丝竹乐琵琶独奏)09 春绿江南(丝竹乐琵琶独奏)。
【音乐百科】江南丝竹十大名曲1、《春江花月夜》江南丝竹合奏曲。
原来是一首琵琶曲,名《夕阳箫鼓》。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大同乐会会员柳尧章首次将其改编成民族器乐合奏曲。
并拟了十个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北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桡鸣远濑、矣乃归舟、尾声。
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了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
全曲就像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
第一段“江鼓钟楼”,描绘出夕阳映江面、熏风拂涟漪的景色。
接着乐队奏出优美如歌的主题,大鼓轻声滚奏、意境深远。
第二、三段,表现了“月上东山”“风回曲水”的意境。
接着如江风习习,花草摇曳,水中倒影,层迭恍惚。
到第五段“水深云际”时,那种“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壮阔景色油然而生。
然后箫在琵琶和木鱼伴奏下,吹出一段如歌的旋律,转而乐队齐奏,速度加快,犹如白帆点点,遥闻渔歌,由远而近,逐歌四起的画面。
第七段“回澜拍岸”,琵琶轮弹,恰似渔舟破水,掀起波澜拍岸的动态。
全曲的高潮是第九段“矣乃归舟”,在古筝琶音的衬托下的乐队合奏,旋律由慢渐快,由弱渐强,表现归舟破水,浪花飞溅,橹声“矣乃”,由远而近的意境。
归舟远去,万籁皆寂,春江更显宁静,全曲在悠扬徐缓的旋律中结束,使人回味无穷。
2、《花好月圆》江南丝竹合奏曲。
《花好月圆》是一首采用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的作品。
全曲在热烈的快板引子中开始。
A的主题柔和、轻盈,先由管子以明亮的音色呈示,然后转化高胡和二胡变化重复,描绘了一幅轻歌曼舞的画面。
B的主题在扬琴和秦琴上出现、轻快活泼;低音乐器以深厚的音色演奏出舞蹈性的节奏,生动地表现了人们在月下花丛中尽情欢乐、忘情舞蹈的欢乐场面。
最后乐队以快速的加花变奏,变化再现A的主题,使乐曲在热烈欢腾的情绪中结束。
3、《欢乐歌》江南丝竹合奏曲。
是明、清时期流传在江南的曲调,用相同的旋律素材,采用变奏在前,原型素材在后的演奏方式,在江南丝竹乐曲中一个创新。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江南丝竹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流派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历史源远流长,起源于古代江南地区的宫廷和民间娱乐活动,经过漫长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曲调和演奏风格。
江南丝竹音乐以其轻盈婉转的曲调、细腻动人的表现方式和独特的演奏器乐而闻名于世,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朵璀璨明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江南丝竹音乐在中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欣赏。
对于江南丝竹音乐的研究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例如在其历史演变、曲调特点、演奏器乐、艺术表现形式以及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等方面还有许多待探讨和深入研究的问题。
对江南丝竹音乐进行艺术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认识,还可以进一步挖掘其独特魅力,推动其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提升人们对江南丝竹音乐的认识和欣赏水平。
1.2 研究目的研究江南丝竹音乐的目的在于深入探讨这一传统音乐形式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和传承发展,从而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其独特魅力。
通过对江南丝竹音乐的历史演变进行探讨,可以揭示其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分析其曲调特点和演奏器乐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其音乐语言和表现形式;研究其艺术表现形式可以揭示其在传统文化中的独特价值和意义;探讨江南丝竹音乐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其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现状和发展趋势。
通过对江南丝竹音乐的全面探讨和分析,可以拓展我们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增进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欣赏与传承,同时也为保护和发展江南丝竹音乐这一珍贵的音乐形式提供借鉴和参考。
2. 正文2.1 江南丝竹音乐的历史演变江南丝竹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
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地,发展至唐宋时期的江南地区,至明清时期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
在历史的长河中,江南丝竹音乐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不断吸收各地音乐风格的精华,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貌。
在唐宋时期,江南地区的丝竹乐器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不仅受到宫廷文化的影响,还受到民间音乐的熏陶。
江南丝竹乐江南丝竹乐,泛指江苏南部、浙江西部一带的民间丝竹合奏乐,其中以流传于上海一带的乐曲为主。
丝竹音乐将丝弦与竹管乐器相结合来演奏,有时加上一点轻打乐器,起点缀作用,是一种传统的“细乐”演奏形式。
江南丝竹的合奏乐器,常用的有:丝弦的二胡、三弦、琵琶、扬琴,竹管的笛、箫、笙和小件打击乐器鼓、板等。
其中以二胡、笛、箫为主。
江南丝竹是民间风俗音乐,多与民间的婚丧喜庆及庙会活动联系在一起。
其音乐风格清新活泼,细致秀雅;曲调优美流畅,柔和婉转。
江南丝竹的传统曲目中著名的有所谓“八大曲”,其中一曲为《中花六板》。
“丝”与“竹”是周朝的八音乐器分类法中的两个种类。
丝指的是弹弦乐器,竹则指的是竹制吹奏乐器。
丝竹乐指的是用竹制吹管乐器与弦乐器合奏,演奏风格细致、多表现优美抒情、轻快活泼的情趣。
如二人台牌子曲乐队中主要乐器为笛、四胡,江南丝竹乐队中主要乐器为笛、二胡,广东音乐乐队中主要乐器为粤胡等。
著名乐曲如江南丝竹的《三六》、《行街》;福建南曲的《八骏马》、《梅花操》;二人台牌子曲《南绣荷包》、《推碌碡》等。
丝竹(或称管弦)作为一种演出形式,早在《晋书·乐志》中就有“丝竹更相和”、“凡此诸曲,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
”的记述。
自魏晋以来的诸多文献中,都有关于丝竹乐队组合形式和丝竹乐的一些记载,可见丝竹乐的历史相当久远。
在传统民族器乐中,丝竹乐与弦索乐是有区分的。
弦索是纯由弹弦乐器合奏,乐队组合中无竹制管乐器。
但对某些乐曲来说,既可用弦乐合奏形式,也可采用丝竹乐合奏形式,甚至对某个乐种来说,有些乐曲用弦索乐队演奏,另有一些乐曲则用丝竹乐队演奏。
如广东音乐早期的乐队组合“五架头”属丝竹乐队,后期的“三件头”(高胡、扬琴、秦琴)则为弦索乐队。
而今天的广东音乐弦索乐队和丝竹乐队兼用,由于两者在很多方面有相似之处,所以现在一般把弦索乐也归于丝竹乐。
弦索乐队以《弦索十三套》的乐队组合为代表,乐器有胡琴、琵琶、三弦、筝。
8、江南丝竹乐
江南丝竹是流行于上海及江浙—带的一种民间器乐合奏形式。
常用乐器有丝弦的二胡、三弦、琵琶、扬琴,竹管的笛、萧、笙和小件打击乐器板、鼓,铃等,其中以二胡、笛子为主奏乐器。
江南丝竹乐的音乐主题大都比较简朴明朗.表现了民间吉庆的风俗情景。
乐曲气氛热烈,情绪明快舒畅。
演奏时往往由慢到快,形式上常用循环性的“重尾”(即“合头”)和单曲板式变奏,或用领奏与合奏的“赛”等手法,使音乐情绪逐渐高涨,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江南丝竹反映了江南人民爽朗乐观的性格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表达了他们对山清水秀的鱼米之乡由衷的热爱与赞美的感情。
旋律大都较为轻快、典雅、细腻、流畅,并有绵延起伏等特点。
在演奏时,各种乐器都根据同一个基本主题,通过旋律的装饰加花,奏法上的多种变化,力度上的强弱起伏,组合成和谐的支声复调,乐声悠扬,韵味婉转圆润。
江南丝竹乐曲大多来自民间器乐曲牌,著名的乐曲有:《欢乐歌》、《云庆》、《行街》、《四合如意》、《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板》八首,号称“八大名曲”。
江南丝竹八大名曲:
(1)《行街》
《行街》(又叫《行街四合》,因在民间的喜庆集会时,特别是婚礼行列在街上行进时演奏而得名。
它是由几首民间曲牌组合而成的套曲。
规模较大,结构完整,它是由《四合》中的“小拜门”、“玉娥郎”和另一首曲牌衍变而成的多段体,前面是优美抒情的慢板,后面是活泼跳跃的快板,两部分的对比性很强,全曲热情奔放、活跃明快,充满喜气洋洋的气氛,具有浓郁感人的生活气息。
(2)《中花六板》
《中花六板》是江南丝竹乐曲中以曲调优雅抒情、婉转动听而著称的一首乐曲,此曲简称《中板》,也曾有人把它改名为《熏风曲》。
以民间乐曲,《老六板》旋律为基础加花变奏而成。
《老六板》(又名《老八板》)是—首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曲。
乐谱最早见于1814年《弦索备考》中的《十六板》,旋律原来较为朴素,规整,经加花开展后,《中花六板》的旋律变得更加悠扬、曲折。
(3)《慢六板》
《慢六板》是在《老六板》基础上放慢加花而形成的一首乐曲,此曲缓慢、平稳、细腻。
根据《老六板》旋律变化而成的乐曲共有五首:《老六板》、《老花六》;3、《快花六》;4、《中花六板》;5、《慢六板》。
这种把一个基本曲调逐步放慢加花的旋律扩展手法,是江南丝竹中较为突出的一个特点。
(4)《欢乐歌》
《欢乐歌》是江南丝竹中小型的单曲板式变奏体乐曲。
全曲由“欢乐歌”原形和变体“花欢乐歌”两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是起承转合关系的四段体。
起段两句分别落在“徵”、“宫”音上;承段两句落音是“羽”、“宫”;转段用一系列短小的乐汇展开,落在“商”音上,形成对比;合段中有承段开始的旋律因素。
欢乐歌在演奏时,先奏慢速的花体,后奏快速的原形,快板旋律欢快、明朗,富于推动力。
整首乐曲节奏鲜明活泼,曲调优美华丽。
全曲紧凑凝练,一气呵成。
(5)《云庆》
(6)《四合如意》
(7)《慢三六》
(8)《三六》
是一首在全国流传广泛的江南民间乐曲。
乐谱最早见于1895年版的《南北
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所附初学入门谱中。
称为《梅花三弄》,并把乐曲分为三段,各段标有题名:
(一)“寒山绿萼”; (二)“姗姗绿影”;(三)“三叠梅花”;尾声“春光好”。
这种做法,显然是出自封建文人稚士之手,并不符合乐曲原意,该曲与琴曲《梅花三弄》,从曲意到旋律都完全不同。
《三六》中某些音调,同《欢乐歌》、《行街》中某些音调比较接近,属同一类表现节日风俗情景的作品。
《三六》是一首从换头的插入部分开始的循环体,曲调流畅优美、句逗清晰。
在《三六》中的各段,都一再以“羽”音作结,尾声却突然落于“角”音上,结束得别有韵味。
《三六》在结构方面,以循环体为基础,交织有变奏结构的特点。
B为循环段落的标记,原样反复5次,C段旋律以变奏形式先后出现三次。
结构图式:
A B C B C¹ B D B C² B E (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