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传
- 格式:ppt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10
李贺小传原文及翻译李贺小传原文及翻译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序,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
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
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
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
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
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上灯,与食。
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
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
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
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
长吉了不能读,欻下榻叩头,言:“阿弥老且病,贺不愿去。
”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
天上差乐,不苦也。
”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
少之,长吉气绝。
常所居窗中,勃勃有烟气,闻行车嘒管之声。
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
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囿、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长吉生二十七年,位不过奉礼太常,时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翻译:京兆杜牧给李贺的诗集作序,描绘李长吉的奇特之处很是详尽,世上流传李贺的这些事迹。
李长吉的嫁入王家的姐姐说起长吉的事来尤其完备。
李长吉身材纤瘦,双眉几乎相连,手指很长,能苦吟诗,能快速书写。
最先他被昌黎人韩愈所了解。
与长吉一起交游的人,以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这些人最为密切。
长吉每天早上出去与他们一同出游,从不曾先确立题目然后再写诗,如同他人那样凑合成篇,把符合作诗的规范放在心里。
李贺小传赏析李贺小传赏析导语:《李贺小传》的全文是怎样的呢?《李贺小传》展现诗人李贺怎样的故事呢?《李贺小传》的题解是什么呢?李贺小传李贺,字长吉,是河南富县人,也就是现在的洛阳人。
是唐代著名的诗人。
因为他的文章内容百变,言辞磅礴大气,有着鬼才之称。
李贺小传就是李商隐所创作的一篇关于李贺的传记!李贺小传,即李长吉小传,李商隐所写。
李商隐感叹人才而所作,同情李贺,其中也有点讽刺意味,讽刺社会让无能的人作官,却让人才在民间。
这段文字足以看出被称为“诗鬼”李贺是怀才不遇!1.解题李商隐的《李贺小传》有别于一般传记文的客观直叙,是一篇性情之文;同时也和作者的诗歌风格相异,写得朴实自然而又不乏意趣。
2.本文所体现的“小传”的特点本文最大的特点在于:小传虽小,但小中有大、以小见大。
其“小”在于:作者并没有全面勾勒诗人李贺的一生,对他的生平经历也记叙不多,而是选取了他生活中的若干小片段进行插叙,以小片段撑起传记的主干。
此外,在篇幅上,全文寥寥数百字,语言极为精练。
而其“大”又体现在:极小极短的篇幅却具有很大的容量,集叙事、议论和曲折的抒情于一体。
内容浑厚,意味深长。
本文在构思布局上也是较为特别的,全篇以一“奇”字贯之;首段以杜牧为李贺作序之事提挈全篇,言杜牧之序“状长吉之奇甚尽”,以杜牧言李贺“奇”引起下文自己所言李贺之“奇”。
随后又提到李贺姊“语长吉之事尤备”,以杜牧序和李贺姊之言点出文中李贺事的由来。
第2段是全文的关键部分,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是对李贺外在风貌的描写:“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
”作者抓住李贺外貌中最典型的几点特征,只用了区区十余字,李贺的清奇之气就跃然纸上了。
尔后写李贺的交游情况,“最为昌黎韩愈所知”,与他密切往来的文人也不少。
在文人交游中,作诗是最为常见的事情,但李贺每与诸人出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自然引出下文对李贺诗歌创作过程和特点的叙述。
文言文《李贺小传》原文及翻译文言文《李贺小传》原文及翻译李贺早年因文章而出名,当时许多人都以与李贺见过面为荣。
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文言文《李贺小传》原文及翻译,一起来学习吧!《李贺小传》原文: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序,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
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
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
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
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
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上灯,与食。
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
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
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
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
长吉了不能读,欻下榻叩头,言:“阿弥老且病,贺不愿去。
”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
天上差乐,不苦也。
”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
少之,长吉气绝。
常所居窗中,勃勃有烟气,闻行车嘒管之声。
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
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囿、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长吉生二十七年,位不过奉礼太常,时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译文京兆杜牧给李贺的诗集作序,描绘李长吉的奇特之处很是详尽,世上流传李贺的这些事迹。
李长吉的嫁入王家的姐姐说起长吉的事来尤其完备。
李长吉身材纤瘦,双眉几乎相连,手指很长,能苦吟诗,能快速书写。
最先他被昌黎人韩愈所了解。
与长吉一起交游的人,以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这些人最为密切。
李商隐《李贺小传》原文及译文赏析李贺小传李商隐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叙,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
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
能苦吟疾书,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
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
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①为意。
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
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始已尔!”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
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
过亦不复省,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
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
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
长吉了不能读,欻②下榻叩头,言:“阿③弥老且病,贺不愿去。
”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
天上差乐,不苦也!”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
少之,长吉气绝。
常所居窗中,勃勃④有烟气,闻行车嘒管⑤之声。
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
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圃、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长吉生二十七年,位不过奉礼太常,时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注]①程限:让人遵循的标准、规范。
②欻(xū):忽然。
③阿:母亲。
④勃勃:烟气向上的样子。
⑤嘒管:声音轻微的管乐器。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语长吉之事尢备备:详细B.过亦不复省省:察看C.长吉竟死竟:竟然D.帝独重之重:重视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为李长吉集叙为刎颈之交B.阿弥老且病吾今且报府C.天苍苍而高也吾尝终日而思D.闻行车嘒管之声欲诛有功之人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贺身体细瘦,二眉相通,手指很长,勤奋刻苦读书,写作速度很快。
贺性孤介,不喜与世俗交往,独好诗赋。
其诗才情横溢,意象奇特,风格独树一帜,世人称之为“诗鬼”。
贺尝自言:“吾本将心学道,又恶时之俗,故作诗以自慰。
”其诗多抒发悲愤之情,寄托抱负,故有“长吉之诗,悲而不伤,豪而不滥”之誉。
贺初仕不得志,游历于江南,后归长安。
尝应进士试,不第,遂弃之。
然其诗歌传遍天下,时人争相传颂。
白居易、韩愈等皆与交游,亦称赏其诗。
贺与杜甫、李白并称“李杜韩白”,为唐代诗坛四大家之一。
贺之诗,以想象奇特、辞藻华丽著称。
其《雁门太守行》云:“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形象生动,意境深远。
又有《马诗二十三首》中,以马喻人,寓意深刻。
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等句,尤为后人传颂。
贺诗中,多有对世态炎凉的感慨。
如《金铜仙人辞汉歌》云:“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表达了对世事变迁的无奈之情。
又有《南园十三首》中,以花自喻,抒发身世之感。
如“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等句,情感真挚,感人至深。
贺诗之妙,在于其意象丰富,情感真挚,而又不失豪放之姿。
其诗风多变,既有豪放之态,又有婉约之情。
然其一生,坎坷不平,仕途不得志,故其诗多抒发悲愤之情,寄托抱负。
长庆元年,贺因病卒于长安。
其一生短暂,然诗歌传世之作颇丰,对后世影响深远。
后世学者,对贺之诗多有研究,称其为“诗史”。
李贺之诗,不仅为唐代诗坛增添了光辉,亦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译文:李贺,字长吉,是唐代著名的诗人。
他生于元和年间,逝世于长庆元年,享年二十七岁。
他的祖籍是陇西,后来迁居到吴郡。
李贺自幼丧父,由母亲郑氏抚养长大,由于家境贫寒,无法得到良师益友的指导,但他自幼聪明好学,从不懈怠。
李贺性格孤僻,不喜欢与世俗之人交往,独爱诗赋。
他的诗歌才情横溢,意象奇特,风格独树一帜,被人尊称为“诗鬼”。
他自己也曾说:“我本来是想专心学道,但又厌恶当时的世俗,所以写诗来安慰自己。
李贺小传对照翻译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序,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
京兆杜牧给李贺的诗集作序,描绘李长吉的奇特之处很是详尽,世上流传李贺的这些事迹。
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
李长吉的嫁入王家的姐姐说起长吉的事来尤其完备。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
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
李长吉身材纤瘦,双眉几乎相连,手指很长,能苦吟诗,能快速书写。
最先他被昌黎人韩愈所了解。
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
与长吉一起交游的人,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这些人最为密切,长吉每天早上出去与他们一同出游,从不曾先确立题目然后再写诗,如同他人那样凑合成篇,把符合作诗的规范放在心里。
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
他常常带着一个小书童,骑着弱驴,背着一个又古又破的锦帛制作的袋子,碰到有心得感受的,就写下来投入囊中。
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上灯,与食。
等到晚上回来,他的母亲让婢女拿过锦囊取出里面的诗稿,见所写的稿子很多,就说:“这个孩子要呕出心才罢休啊。
”说完就点灯,送上饭给长吉吃。
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
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
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
长吉让婢女取出草稿,研好墨,铺好纸,把那些诗稿补成完整的诗,再投入其他袋子,只要不是碰上大醉及吊丧的日子,过后也不再去看那些作品,王参元、杨敬之等经常过来从囊中取出诗稿抄好带走.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长吉常常独自骑驴来往于京城长安、洛阳,所到之处有时写了作品,也随意丢弃,所以沈子明家的仅是所保存下来的李贺的诗作只有四卷罢了。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
长吉了不能读,欻②下榻叩头,言:“阿弥老且病,贺不愿去。
李贺传李贺字长吉,系出郑王后。
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宿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
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课程者。
及暮归,足成之。
非大醉、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甚省。
母使婢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以父名晋肃,不肯举进士,愈为作《讳辩》,然卒亦不就举。
辞尚奇诡,所得皆警迈,绝去翰墨畦径,当时无能效者。
乐府数十篇,云韶诸工皆合之弦管。
为协律郎,卒年二十七。
与游者权璩、杨敬之、王恭元,每撰著,时为所取去。
贺亦早逝,故其诗歌世传者鲜焉。
(节选自《新唐书》)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1)每旦日出()(2)如他人牵合课程者()(3)非大醉、吊丧日率如此()(4)当时无能效者()18.下列句中“为”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A.愈为作《讳辩》B.时为所取去C.为协律郎,卒年二十七D.君为我呼入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1)援笔辄就如宿构,自目曰“高轩过”。
(2)及暮归,足成之。
20.李贺“卒亦不就举”的原因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1分)21.本文叙写李贺的生平事略,突出了他的哪些与众不同之处?(3分)17.(1)早晨(2)标准、模式(3)大致、一般(或者一律、一概)(4)模仿18.C19.(1)(李贺)拿起笔立即完成了(诗作),如同提前构思好一样,(并且)自己取题目为“高轩过”。
(“援”、“宿构”、“目”各1分)(2)等到傍晚回来,(李贺)(再)补足(诗句)完成(全文)。
(“足”及补出“李贺”、“诗句”各1分)20.按照唐的习俗避父亲晋(进)肃的讳,不能参加进士考试。
21.幼年时突出的才华,成人后奇特的外形;独特的早出晚归随感随写的创作方式;作品奇诡莫测的风格,呕心沥血令人惊叹的创作态度;沉郁守礼、怀才不遇、英年早逝的遗憾人生。
文言文《李贺小传》原文及翻译李贺早年因文章而出名,当时许多人都以与李贺见过面为荣。
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文言文《李贺小传》原文及翻译,一起来学习吧!《李贺小传》原文: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序,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
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
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
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
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
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上灯,与食。
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
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
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
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
长吉了不能读,欻下榻叩头,言:“阿弥老且病,贺不愿去。
”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
天上差乐,不苦也。
”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
少之,长吉气绝。
常所居窗中,勃勃有烟气,闻行车嘒管之声。
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
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囿、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长吉生二十七年,位不过奉礼太常,时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译文京兆杜牧给李贺的诗集作序,描绘李长吉的奇特之处很是详尽,世上流传李贺的这些事迹。
李长吉的嫁入王家的姐姐说起长吉的事来尤其完备。
李长吉身材纤瘦,双眉几乎相连,手指很长,能苦吟诗,能快速书写。
最先他被昌黎人韩愈所了解。
与长吉一起交游的人,以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这些人最为密切。
李贺小传京兆杜牧给李长吉的诗集作序,描绘李长吉的奇特之处很是详尽,世上流传李贺的这些事迹。
李长吉的嫁入王家的姐姐说起长吉的事来尤其完备。
李长吉身材纤瘦,双眉几乎相连,手指很长,能苦吟诗,能快速书写。
最先他被昌黎人韩愈所了解。
与长吉一起交游的人,以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这些人最为密切,长吉每天早上出去与他们一同出游。
李贺从不曾先确立题目然后再写诗,如同他人那样凑合成篇,把符合作诗的规范放在心里。
他常常带着一个小书童,骑着弱驴,背着一个又古又破的锦帛制作的袋子,碰到有心得感受的,就写下来投入囊中。
等到晚上回来,他的母亲让婢女拿过锦囊取出里面的诗稿,见所写的稿子很多,就说:“这个孩子要呕出心才罢休啊!”说完就点灯,送上饭给长吉吃。
长吉让婢女取出草稿,研好墨,铺好纸,把那些诗稿补成完整的诗,再投入其他袋子,只要不是碰上大醉及吊丧的日子,他全都这样做,过后也不再去看那些作品,王参元、杨敬之等经常过来从囊中取出诗稿抄好带走。
长吉常常独自骑驴来往于京城长安和洛阳之间,所到之处有时写了作品,也随意丢弃,所以沈子明家的仅是所保存下来的李贺的诗作只有四卷罢了。
李长吉快要死的时后,忽然在大白天里看见一个穿着红色丝帛衣服的人驾着红色的虬龙,拿着一块木板,上面写着远古的篆体字或石鼓文,说是召唤长吉,长吉全都不认识,忽然下床来磕头说:“我母亲老了,而且生着病,我不愿意去啊。
”红衣人笑着说:“天帝刚刚建成一座白玉楼,马上召你去为楼写记。
天上的生活还算快乐,并不痛苦啊!”长吉独自哭泣,旁边的人都看见了。
一会儿,长吉气绝。
他平时所住的房屋的窗予里,有烟气,袅袅向上空升腾,还听到行车的声音和微微的奏乐声。
长吉的母亲赶紧制止他人的哭声,等了如同煮熟五斗小米那么长时间,长吉最终死了。
嫁入王家的姐姐不是那种编造、虚构故事来描述长吉的人,她所见到的确实像这样。
唉,天空碧蓝而又高远,天上确实有天帝吗?天帝确实有林苑园圃、宫殿房屋、亭观楼阁这些东西吗?如果确实如此,那么上天这么高远,天帝这么尊贵,(天上)也应该有文学才华超过这个世上的人物啊,为什么唯独对长吉眷顾而使他不长寿呢?唉,又难道是世上所说的有才华而且奇异的人,不仅仅地上少,就是天上也不多吗?长吉活了二十七年,职位不过奉礼太常,当时的人也多排挤诽谤他。
李贺,字长吉,陇西成纪人也。
父晋,官至侍御史。
贺早以文藻知名,善为歌诗,尤工于词赋。
年二十三,举进士,不第。
有司以贺诗赋中秘书省试,遂擢拜秘书省校书郎。
时宰相韩愈荐贺为监察御史,贺辞不就。
贺性孤高,好神仙,喜游猎。
尝游梁,遇道士李生,与语,甚合。
李生乃授以神仙之术,贺遂学之。
后归,不复应举。
大历中,尝游京师,献《王昭君》赋,时人皆称善。
大历四年,迁秘书省正字。
贺虽以诗赋知名,然性刚直,不喜与俗人为伍。
常自谓:“吾少时读书,欲以文章自达于诸侯,不图久隐于草莽之间。
”因是益肆其辞藻,欲以自见。
会元和中,有司奏贺文章奇丽,宜授以翰林待诏,遂拜翰林学士。
贺在翰林,益肆其才,作诗多奇丽,尤工于乐府。
乐府之作,多述边塞之事,词调激昂,读之令人感慨。
时人号为“诗鬼”。
贺尝作《雁门太守行》,有“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之句,传诵一时。
贺尝以诗见宰相裴度,度读其诗,曰:“此子才气,吾不及也。
”贺因自谓:“吾诗虽奇,然不及杜牧之,杜牧之诗虽工,然不及李贺之奇。
”裴度闻之,大笑。
贺年未四十,而以疾卒。
贺诗才奇丽,有《雁门太守行》、《梦游天姥吟留别》等篇,皆传于世。
贺所著诗赋,凡百余篇,有集十卷。
以下为《旧唐书·李贺传》的文言文翻译:李贺,字长吉,陇西成纪人。
其父李晋,官至侍御史。
李贺自幼以文学才华闻名,擅长作歌诗,尤其擅长词赋。
二十三岁时,参加进士考试,未能中第。
有官员认为李贺的诗赋在秘书省试中表现优异,于是提拔他为秘书省校书郎。
当时宰相韩愈推荐李贺担任监察御史,李贺婉拒了这一职位。
李贺性格孤傲,喜好神仙之术,喜欢游猎。
他曾游历梁国,遇到道士李生,两人交谈甚欢。
李生便传授给他神仙之术,李贺于是开始学习。
后来回到家乡,不再参加科举考试。
大历年间,他曾经游历京师,献上《王昭君》赋,当时的人都认为写得很好。
大历四年,他被提升为秘书省正字。
李贺虽然以诗赋闻名,但性格刚直,不喜欢与世俗之人交往。
他常常自谓:“我年轻时读书,想要通过文章让诸侯知道我,没想到长久地隐居在民间。
李贺小传原文翻译 李商隐 的《李贺小传》有别于一般传记文的客观直叙,是一篇性情之文;同时也和 作者的诗歌 风格相异, 写得朴实自然而又不乏意趣。
以下是小编带来李贺小传原文翻译 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李贺小传 唐代:李商隐 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序,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
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 吉之事尤备。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
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
所与游者, 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 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
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 得,即书投囊中。
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 呕出心乃已尔。
”上灯,与食。
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
非 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
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
长吉往往独骑往 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长吉将死时, 忽昼见一绯衣人, 驾赤虬, 持一板, 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 云当召长吉。
长吉了不能读,欻下榻叩头,言:“阿弥老且病,贺不愿去。
”绯 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
天上差乐,不苦也。
”长吉独泣,边人 尽见之。
少之,长吉气绝。
常所居窗中,勃勃有烟气,闻行车嘒管之声。
太夫人 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
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 如此。
呜呼, 天苍苍而高也, 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囿、 宫室、 观阁之玩耶?苟信然, 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 耶?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长吉生二十七年, 位不过奉礼太常,时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 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 译文 京兆杜牧给李贺的诗集作序, 描绘李长吉的奇特之处很是详尽, 世上流传李贺的这些事迹。
李长吉的嫁入王家的姐姐说起长吉的事来尤其完备。
李贺传原文及翻译文言文《李贺传》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原文】李贺,字长吉,郑王之孙也。
七岁能辞章,名动京邑。
韩愈、皇甫湜览其作,奇之而未信,曰:“若是古人,吾曹或不知,是今人,岂有不识之理。
”遂相过其家,使赋诗。
贺总角荷衣而出,欣然承命,旁若无人,援笔题曰《高轩过》。
二公大惊,以所乘马命联镳而还,亲为束发。
贺父名晋肃,不得举进士,公(指韩愈)为著《讳辩》一篇。
后官至太常寺奉礼郎。
贺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
旦日出,骑弱马,従平头小奴子,背古锦囊,遇有所得,书置囊里。
凡诗不先命题,及暮归,太夫人使婢探囊中,见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上灯,与食,即従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
非大醉吊丧,率如此。
贺诗稍尚奇诡,组织花草,片片成文,所得皆惊迈,绝云(超出了)翰墨(文辞)畦径(田间小路,喻常规),时无能效者。
乐府诸诗,云韶(黄帝所作之《云门》及虞舜所作之《大韶》后云韶指宫廷音乐)众工,谐于律吕。
尝叹曰:“我年二十不得意,一生愁心,谢如梧叶矣。
”忽疾笃,恍惚昼见人绯衣驾赤虬腾下,持一版书,若太古雷文,曰:“上帝新作白玉楼成,立召君作记也。
”贺叩头辞,谓母老病,其人曰:“天上比人间差乐,不苦也。
”居倾,窗中勃勃烟气,闻车声甚速,遂绝。
死时才二十七,莫不怜之。
李藩缀集其歌诗,因托贺表兄访所遗失,并加点窜,付以成本。
弥年绝迹。
乃诘之,曰:“每恨其傲忽,其文已焚之矣。
“今存十之四五。
杜牧为序者五卷,今传。
孟子曰:“其进锐者其退速。
”信然。
贺天才俊拔,弱冠而有极名。
天夺之速,岂吝也耶?若少假行年,涵养盛德,观其才,不在古人下矣。
今兹惜哉!【注释】①无【翻译】李贺,字长吉,是郑王李亮的玄孙。
李贺七岁时就会写诗作文,名震京城。
韩愈、皇甫湜读了他的作品,感到很稀罕,却不相信,说:“如果是古人,我们也许不知道;是今人,哪里有不认识此人之理。
”于是二人共访李贺家,让李贺当场作诗。
李贺梳总角发穿荷叶衣从内室出来,很高兴地接受命令,他旁若无人,拿笔就写,诗题叫《高轩过》。
李贺小传_优秀作文800字李贺(790年-816年),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作品以豪放奔放、辞藻华丽、意象丰富而著称于世。
李贺早年家道殷实,自小聪明好学,是当时京城长安有名的才子。
他热爱文学,对古典诗词有深入的研究,并广泛涉猎其他文学形式如散文、剧本等,具有很高的创作才能。
李贺的诗才在乡里小有名气,受到了一些文人士族的赏识,他们常常请他为他们写赞颂之词。
李贺并不喜欢这种沉闷的生活,他酷爱自由而放浪的生活方式,他崇尚自然和人性的飞扬。
他钟爱大自然的美丽与奔放,他喜欢站在山巅俯瞰大地;他激赏人类的豪情壮志与欢乐时光,他喜欢宴会和艳舞。
为了追求梦想和创作的灵感,他经常远离家乡、终日游历于大江大海之间。
他常常穿越无边无际的草原,徜徉于山水之间,寻找灵感的源泉。
在他的旅途中,他常常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结伴而行,他们一起歌唱、讲故事,度过了愉快的时光。
李贺痴迷于这些原始民族的自然与纯真,他通过与他们的交往,从他们身上汲取文学的灵感。
李贺还和很多文人士族结交,他们一起讨论文学,一起创作诗歌。
李贺通过与这些文人的交往,加深了自己对于诗歌创作的认识和理解。
李贺的放浪生活也带来了一些麻烦。
他习惯过于纵情享乐,经常醉酒作乐,以致于生活困顿。
李贺曾经多次被流寇抢劫,有一次甚至被掳为奴隶。
这些困扰并没有让李贺改变他对生活的态度,他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浪漫主义情怀,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
尽管生活困难,但是他依然愿意为了梦想放弃其他一切。
李贺用他的才华和智慧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的诗歌充满了豪情和激情,他的文字犹如飞翔的鸟儿自由自在。
他的诗里充满了色彩和活力,也透露出了他对生活热爱的心态。
李贺的诗作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开放的精神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李贺的作品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在唐代以及之后的各类诗体创作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许多后来的文人学士受到了他的启发,并在自己的创作中融入了他的风格和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