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 与 数学核心素养
- 格式:ppt
- 大小:3.45 MB
- 文档页数:12
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一、数学思维与方法1.培养数学思维: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猜想、探索规律、归纳总结和推理证明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发展数学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推理和创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创造力。
3.培养数学建模能力: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和能力。
二、数学知识与技能1.数与代数:包括整数、有理数、无理数、实数等数的性质和计算方法,代数式的表示、计算和应用,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等。
2.几何与图形:包括点、线、面的性质及其关系,各种几何图形的性质和计算,平面和空间中的几何变换等。
3.数据与统计:包括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方法,统计图表的制作与分析,概率的计算和应用等。
三、数学思想与文化1.数学思想的发展:了解数学思想的历史发展和重要成果,培养学生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数学与科学技术:探索数学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科学技术问题的能力。
3.数学与社会生活:了解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四、数学态度与价值观1.积极的数学态度: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2.探究的数学精神:培养学生善于探索和发现问题的精神,培养学生勇于挑战数学问题的能力。
3.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相互交流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数学的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价值观,理解数学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思维与方法、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文化以及数学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
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建模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水平,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态度和价值观。
这将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并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0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核心素养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其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也备受关注。
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能力,教育部发布了《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高中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本文将结合《课程标准》,分析探讨高中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课程标准》要求通过高中数学教育,培养学生正确地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引导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课程标准》强调高中数学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和实际问题中。
教师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通联性和实用性,引导学生将所学数学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3. 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用正确的数学语言、符号和图表进行数学表达。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教会他们正确地表述数学问题,清晰地展示数学思路和推理过程。
4. 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数学推理和论证。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综合运用能力。
三、核心素养的培养1. 数学基本概念和方法的掌握学生在学习数学课程的过程中,需要掌握一定的数学基本概念和方法。
这些基本概念和方法是学习更高层次数学知识的基础,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基本概念和方法的掌握,帮助他们建立稳固的数学基础。
2. 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数学建模是高中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进行建模,培养他们的实际问题抽象、建立数学模型和进行数学分析的能力。
3. 数学推理和证明能力的培养数学推理和证明是高中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关键。
简述《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的课程基本理念及学科核心素养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是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该标准从课程基本理念和学科核心素养两个方面提出了对高中数学教育的要求。
一、课程基本理念1.素质教育的标准这一理念是指要注重学习者全面素质的培养,注重发展学习者能力,为学习者的个性、兴趣和潜能提供发展的空间,不仅注重课程的知识性,还需注重课程的启发性,促进学习者培养工程素养,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复合型人才。
2.中西文化的交融这一理念是指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先进文化进行合理搭配,注重发掘传统文化对于数学教育的独特贡献,并吸收来自西方数学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方法,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
3.规范教学的标准这一理念是指要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和教育观,注重教学过程的规范化与科学化,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二、学科核心素养1.“数学科学视野”这一素养要求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普遍性。
学生应该能够学习数学模型的构建和数学科学背后的思想、原理等,形成对数学科学的基本认识,为未来的科技创新做好充分的准备。
2.“数学探究精神”这一素养要求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开展调查和研究,探究数学的本质、规律、思维方式和方法,促进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数学应用技能”这一素养要求学生能够对数学的基础知识、方法、技能进行灵活运用,例如计算、推理、建模及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综合素质,为日后的学习和工作做好准备。
4.“数学思辨能力”这一素养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思维方法和逻辑推理,培养严谨性、逻辑性、抽象性和创造性,形成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新版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强调了数学课程的素质教育,注重整体性、科学性、创新性和实践性,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为其未来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我国数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宽广的视野和更高的标准。
高中数学六大核心素养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博士生导师王尚志教授提出,中国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应培养好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六大核心素养。
(1)数学抽象数学抽象是指舍去事物的一切物理属性,得到数学研究对象的思维过程。
主要包括:从数量与数量关系、图形与图形关系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从事物的具体背景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和结构,并且用数学符号或者数学术语予以表征。
数学抽象是数学的基本思想,是形成理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反映了数学的本质特征,贯穿在数学的产生、发展、应用的过程中。
数学抽象使得数学成为高度概括、表达准确、结论一般、有序多级的系统。
在数学抽象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积累从具体到抽象的活动经验。
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命题、方法和体系,能通过抽象、概括去认识、理解、把握事物的数学本质,能逐渐养成一般性思考问题的习惯,能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主动运用数学抽象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2)逻辑推理逻辑推理是指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依据逻辑规则推出一个命题的思维过程。
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推理形式主要有归纳、类比;另一类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推理形式主要有演绎。
逻辑推理是得到数学结论、构建数学体系的重要方式,是数学严谨性的基本保证,是人们在数学活动中进行交流的基本思维品质。
在逻辑推理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命题;能掌握推理的基本形式,表述论证的过程;能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建构知识框架;形成有论据、有条理、合乎逻辑的思维品质,增强数学交流能力。
(3)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知识与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
主要包括:在实际情境中从数学的视角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构建模型,求解结论,验证结果并改进模型,最终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模型构建了数学与外部世界的桥梁,是数学应用的重要形式。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体会(一)关键词1.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的经验2.四能: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三会: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4.六素养:数学抽象、数学建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直观想象5.四主题:函数、几何与代数、统计与概率、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6.五课程:A数理类课程(数学、物理、计算机、精密仪器等),B经济、社会(数理经济等)和部分理工类(化学、生物、机械等),C人文类课程(历史、语言等),D体育、艺术类课程,E拓展、生活、地方、大学先修类课程7.三水平:水平一是高中毕业应当达到的要求,水平二是高考的要求,水平三是大学自主招生的参考8.四方面:情境与问题、知识与技能、思维与表达、交流与反思9.两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二)他山之玉1.核心素养导向的学科课程标准修订实质是一场课程观、知识观、教学观和学科教育观的重建,是对“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时代回应。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2.我们现在已经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了,与过去高中教育就是“精英教育”不一样,学生有多样化的需求,也有不同的基础。
因此,这次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既要强化共同基础,同时也要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选择需求、多样化发展需求。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王湛3.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在继承中前行,在改革中完善,修订后的课程方案力求反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高度关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教育部部长助理、教材局局长郑富芝4.学科核心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与提升,是学科育人目标的认知升级,打破了学科等级化的困局,更为国际范围内解决课程建设同类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三)特别关注1.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1)数学建模活动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数学核心素养的内容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数学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关于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思维品质、关键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
这些核心素养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表现为:
1. 学生能够通过数学的眼光,从现实世界的客观现象中发现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
2. 学生能够抽象出数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属性,形成概念、关系与结构;
3. 学生能够理解自然现象背后的数学原理,感悟数学的审美价值;
4. 学生能形成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想象力,主动参与数学探究活动, 发展创新意识。
5. 通过观察现实世界中的基本数量关系和空间形态,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及其现实背景;
6. 学生能够发现基础数学研究对象与其在生活实践和其他学科中所表达的事物之间的简单联系和规律;
7. 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发现并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进行数学探究;
8. 学生逐步养成从数学角度观察现实世界的意识和习惯,发展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9. 学生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因为数学为人们理解和解释现实世界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
10. 学生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因为数学为人们描述和交流现实世界提供了一种表达方式。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关于新课程标准数学核心素养的资料,以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高中数学六大核心素养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博士生导师王尚志教授提出,中国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应培养好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六大核心素养。
(1)数学抽象数学抽象是指舍去事物的一切物理属性,得到数学研究对象的思维过程。
主要包括:从数量与数量关系、图形与图形关系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从事物的具体背景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和结构,并且用数学符号或者数学术语予以表征。
数学抽象是数学的基本思想,是形成理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反映了数学的本质特征,贯穿在数学的产生、发展、应用的过程中。
数学抽象使得数学成为高度概括、表达准确、结论一般、有序多级的系统。
在数学抽象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积累从具体到抽象的活动经验。
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命题、方法和体系,能通过抽象、概括去认识、理解、把握事物的数学本质,能逐渐养成一般性思考问题的习惯,能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主动运用数学抽象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2)逻辑推理逻辑推理是指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依据逻辑规则推出一个命题的思维过程。
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推理形式主要有归纳、类比;另一类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推理形式主要有演绎。
逻辑推理是得到数学结论、构建数学体系的重要方式,是数学严谨性的基本保证,是人们在数学活动中进行交流的基本思维品质。
在逻辑推理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命题;能掌握推理的基本形式,表述论证的过程;能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建构知识框架;形成有论据、有条理、合乎逻辑的思维品质,增强数学交流能力。
(3)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知识与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
主要包括:在实际情境中从数学的视角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构建模型,求解结论,验证结果并改进模型,最终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模型构建了数学与外部世界的桥梁,是数学应用的重要形式。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24年版)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24年版)前言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24年版)是根据我国教育部门的相关要求和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制定的,旨在指导高中数学课程的编写、实施和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课程目标总体目标1. 学生会使用数学语言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和问题。
2. 学生能运用数学逻辑进行思考和推理,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会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4. 学生能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学科间的综合问题。
5. 学生能参与数学探究活动,发展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具体目标1. 知识与技能- 掌握高中阶段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
- 学会使用数学语言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和问题。
- 学会运用数学逻辑进行思考和推理。
- 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学会通过数学探究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
- 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解决问题的方法。
- 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学科间的综合。
- 学会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 认识数学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价值。
- 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程内容1. 必修课程- 集合与函数的概念- 实数与函数- 函数的性质- 方程与不等式- 三角函数- 数列- 空间几何- 解析几何- 统计与概率2. 选择性必修课程- 线性代数-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数学建模- 数学竞赛实施建议1. 教学建议-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
- 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探究活动。
- 注重学科间的综合。
2. 评价建议- 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 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考试、作业、课堂表现等。
3. 教材编写建议- 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 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新修订数学课程标准与数学核心素养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的不断发展,数学教育也在逐步进行改革。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对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这无疑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了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方法和数学能力。
与传统的数学教育相比,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的数学应用能力。
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还增加了更多的实际案例和探究性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数学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思维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能力不仅包括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还包括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当今社会,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学生需要具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数学核心素养所强调的。
在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注重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引入更多的实际案例和探究性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
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还强调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这无疑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引入更多的实际案例和探究性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学生需要具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数学核心素养所强调的。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贯彻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注重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学生的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于核心素养构建数学课程体系:《数学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把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首要措施,并组建专家组研制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对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的画像,是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目标。
2014年以来,我国教育开始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新阶段,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成为该阶段的核心主题。
本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根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凝练了数学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将其作为数学课程修订的基本遵循。
一、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高中数学课程的基础,高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延续和发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修订与高中数学课程修订在整体上具有一致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把数学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统一表述为“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三会”),建构了数学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系,揭示了其一致性、阶段性和整体性的特征。
一致性是指无论在义务教育阶段还是高中阶段,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应当保持一致,均指向数学眼光、数学思维和数学语言;阶段性是指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在不同的阶段有所不同,应当是进阶的;整体性是指“三会”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是每个人都应当具有的、终极的素养,其表征既要符合数学的逻辑,又要符合教育的逻辑。
2022年版课标区分了“三会”在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具体表现。
小学阶段侧重对经验的感悟,具体表现为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初中阶段侧重对概念的理解,具体表现为抽象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能力、数据观念、模型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史宁中教授的《数学课标修订与核心素养》
《数学课标修订与核心素养》是史宁中教授撰写的一本以数学课程标准修订和核心素养为主题的书籍。
该书主要介绍了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历程和核心素养的概念、内涵及培养方法。
在书中,史宁中教授提出了数学核心素养的六个方面:数学思维、数学方法、数学知识、数学应用、数学沟通和数学情感。
他认为,这些素养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和核心,培养这些素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历程和主要内容,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
史宁中教授认为,修订后的数学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对数学人才的需求。
总之,史宁中教授的《数学课标修订与核心素养》是一本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数学教育专著,它对于促进我国数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附录1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水平素养数学抽象水平一 能够在熟悉的情境中直接抽象出数学概念和规则,能够在特例的基础上归纳并形成简单的数学命题,能够模仿学过的数学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能够解释数学概念和规则的含义,了解数学命题的条件与结论,能够在熟悉的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能够了解用数学语言表达的推理和论证;能够在解决相似的问题中感悟数学的通性通法,体会其中的数学思想。
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结合实际情境解释相关的抽象概念。
水平二 能够在关联的情境中抽象出一般的数学概念和规则,能够将已知数学命题推广到更一般的情形,能够在新的情境中选择和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能够用恰当的例子解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规则;理解数学命题的条件与结论;能够理解和构建相关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能够理解用数学语言表达的概念、规则、推理和论证;能够提炼出解决一类问题的数学方法,理解其中的数学思想。
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用一般的概念解释具体现象。
001续表水平素养数学抽象水平三 能够在综合的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用恰当的数学语言予以表达;能够在得到的数学结论基础上形成新命题;能够针对具体问题运用或创造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能够通过数学对象、运算或关系理解数学的抽象结构,能够理解数学结论的一般性,能够感悟高度概括、有序多级的数学知识体系。
在现实问题中,能够把握研究对象的数学特征,并用准确的数学语言予以表达;能够感悟通性通法的数学原理和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
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用数学原理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
水平素养逻辑推理水平一 能够在熟悉的情境中,用归纳或类比的方法,发现数量或图形的性质、数量关系或图形关系。
能够在熟悉的数学内容中,识别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演绎推理;知道通过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得到的结论是或然成立的,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结论是必然成立的。
能够通过熟悉的例子理解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基本形式。
了解熟悉的数学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掌握一些基本命题与定理的证明,并有条理地表述论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