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1
黄梅戏语涵资料一、黄梅戏的概述黄梅戏,又称徽调黄梅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因此得名。
黄梅戏以其独特的唱腔、艺术表现形式和丰富的剧情而闻名于世。
它是中国戏曲中的珍品,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二、黄梅戏的历史渊源黄梅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起初是湖北地方民间戏曲的一种形式。
到了清代,黄梅戏逐渐发展成为湖北地区的主要戏曲剧种,并逐渐扩展到其他地区。
20世纪初,黄梅戏开始进入全国舞台,成为中国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黄梅戏的表演特点1.唱腔独特:黄梅戏的唱腔以婉转柔美、高亢激昂为特点。
它的音域宽广,音调变化多样,旋律优美动人,能够准确地表达角色的情感。
2.表演形式多样:黄梅戏的表演形式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艺术手段丰富多样。
演员们通过唱、念、做、打、舞的结合,展示了丰富的戏曲艺术魅力。
3.剧情曲折:黄梅戏的剧情通常以爱情和家庭纠葛为主线,情节曲折多变,引人入胜。
它能够深入人心,触动人的情感。
4.服饰华丽:黄梅戏的演员服饰华丽精美,色彩鲜艳,富有戏曲特色。
演员们通过精心设计的服饰,增强了角色形象的表现力。
四、黄梅戏的经典剧目1.《西施》:该剧以中国古代美女西施的故事为背景,讲述了她与吴王夫差的爱情纠葛。
这部剧展现了黄梅戏的独特魅力和艺术特点。
2.《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爱情故事之一,黄梅戏将其改编成剧目,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
3.《红楼梦》:以曹雪芹的经典小说《红楼梦》为蓝本,黄梅戏演绎了这个复杂的家族故事,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黄梅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近年来,为了保护和传承黄梅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和剧团,举办演出和比赛等活动,推动黄梅戏的传统与创新相结合,使其在当代社会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六、结语黄梅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瑰宝之一,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精湛的唱腔和感人的剧情,吸引了无数观众的喜爱。
黄梅戏介绍课件一、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我国安徽省安庆市,是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黄梅戏的形成可追溯至明朝末年,经过几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1.起源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省安庆市周边的农村,当时农民们在劳作之余,以唱歌、跳舞的形式自娱自乐,逐渐形成了早期的黄梅戏。
黄梅戏的唱腔、表演形式等都与当地民间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
2.发展清朝末年,黄梅戏逐渐发展壮大,开始在城市演出。
民国时期,黄梅戏进入繁荣期,涌现出了一批著名表演艺术家,如严凤英、王少舫等。
新中国成立后,黄梅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还走向世界,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二、黄梅戏的艺术特点黄梅戏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唱腔、表演、音乐、舞蹈等方面。
1.唱腔黄梅戏的唱腔优美动听,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其唱腔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抒情、抒发情感的“采茶调”,另一类是叙事、讲述故事的“黄梅调”。
黄梅戏的唱腔旋律丰富,节奏明快,既有南方戏曲的柔美,又有北方戏曲的粗犷。
2.表演黄梅戏的表演形式丰富多彩,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内心世界的表现。
表演手法既有传统的唱、做、念、打,又有现代舞蹈的元素。
黄梅戏的表演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既有幽默、诙谐的一面,又有严肃、庄重的一面。
3.音乐黄梅戏的音乐以民族器乐为主,如二胡、笛子、琵琶等。
音乐旋律优美,既有古典音乐的典雅,又有民间音乐的朴实。
黄梅戏的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够很好地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
4.舞蹈黄梅戏的舞蹈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融合了安徽地区的民间舞蹈元素。
舞蹈动作优美、矫健,既能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又能展现故事情节的发展。
三、黄梅戏的代表剧目1.《天仙配》《天仙配》是黄梅戏的经典剧目,讲述了七仙女与董永的爱情故事。
该剧目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歌颂了忠贞不渝的爱情,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勇敢。
2.《女驸马》《女驸马》是一部具有传奇色彩的黄梅戏剧目,讲述了冯素珍女扮男装,考取状元,成为驸马的故事。
黄梅戏的简介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也是与徽剧、庐剧、泗州戏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
接下来店铺就为大家简要地介绍一下黄梅戏。
黄梅戏的简介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
发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一带,它是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一个剧种。
它是由民间的山歌小调发展而成的,曲调悠扬委婉,优美动人,具有芬芳的泥土气息,而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人民群众所喜爱。
黄梅戏的历史溯源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
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约从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
产生和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地戏曲(青阳腔、徽调)演出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形成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
进一步发展,又从一种叫"罗汉桩"的曲艺形式和青阳腔与徽调吸收了演出内容与表现形式,于是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
从小戏到本戏还有一种过渡形式,老艺人称之为"串戏"。
所谓"串戏"就是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连着的一组小戏,有的以事"串",有的则以人"串"。
"串戏"的情节比小戏丰富,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
其中一些年龄大的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来扮演。
这就为本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第二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
这一阶段,黄梅戏演出活动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
名词解释黄梅戏
黄梅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今黄梅县已并入黄冈市)。
黄梅戏以其独特的音乐、唱腔和表演形式而闻名。
它融合了汉族音乐、曲艺、舞蹈、戏剧等艺术元素,展现了湖北地方文化的精髓。
黄梅戏的音乐特点是它采用了独特的黄梅调,这是一种以湖北民歌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曲调体系。
黄梅调以其悠扬、柔美的旋律,表达出丰富多彩的情感和细腻的意境。
在唱腔上,黄梅戏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泪腔”。
泪腔是一种高亢激昂、激情四溢的唱腔,以其表达悲伤、忧愁等情感的能力而著称。
演员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唱腔,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共鸣。
在表演形式上,黄梅戏注重舞台布景和服装的精细设计,以及舞蹈和动作的协调表现。
演员们通过精妙的舞姿和精彩的动作来展示剧情和角色的情感化。
黄梅戏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被列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不仅是湖北地区的重要文化瑰宝,也是整个中国戏曲文化的珍贵财富。
了解中国传统戏曲——黄梅戏黄梅戏是中国湖北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享有“千年黄梅,楚韵湖北”之美誉。
它以湖北黄梅地区为中心,流传广泛并深受人们喜爱。
黄梅戏的独特魅力和深厚艺术底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去了解和欣赏。
一、历史渊源黄梅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中期,起源于湖北黄梅地区。
它汇集了湖北地方戏剧的特色,融合“湖湘儿女”的豪放直率和湖北地区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
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黄梅戏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特点。
二、表演特点1. 唱腔独特:黄梅戏以湖北地方方言为基础,融入了湖北地区的音乐和歌唱艺术风格。
它的唱腔婉转动听,充满了地方特色和韵味。
2. 表演形式多样:黄梅戏以歌唱为主,结合了舞蹈、杂技和说白等多种表演形式,丰富多样。
演员们不仅要掌握精湛的唱腔技巧,还要具备舞蹈和身段灵活的能力。
3. 行当角色鲜明:黄梅戏的行当角色极为丰富,分为武行、丑行、老生、青衣等。
每个行当都有自己独特的形象和表演特点,通过行当的对比和结合,营造出戏剧性的冲突和张力。
4. 精彩剧本故事:黄梅戏的剧本内容取材广泛,包括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等多种题材。
剧情紧凑,情节曲折,结合了歌舞表演,使得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也能享受到音乐和舞蹈的艺术魅力。
三、艺术价值1. 传承历史文化:黄梅戏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通过剧目的表演,能够让观众感受到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社会变迁等。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 表现社会生活:黄梅戏的剧目内容丰富多样,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可以通过戏剧的表演形式,向观众展示出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家庭关系、官场文化等,增进观众对历史的了解和思考。
3. 艺术审美享受:黄梅戏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风格,给观众带来了美的享受。
它的音乐、舞蹈和唱腔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能够让人在观赏中感受到美的力量和艺术的魅力。
四、推广与保护为了推广和保护黄梅戏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黄梅戏黄梅戏,中国汉族地方戏曲,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
它发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多云山,与鄂东和赣东北的采茶戏同出一源,其最初形式是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
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性,她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
黄梅戏原名“黄梅采茶调”,渊源于唐初,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黄梅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清道光前后,产生和流传于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戏曲青阳腔、徽调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又在吸收“罗汉桩”、青阳腔、徽调的演出内容和表演形式的基础上,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
在从小戏过渡到本戏的过程中,曾出现过一种被老艺人称之为“串戏”的表演形式。
所谓“串戏”是指那些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连的一组小戏。
这些小戏有的以事“串”,有的则以人“串””。
“串戏”的情节比小戏丰富,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
其中一些年龄大的剧中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来扮演。
这就为本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戏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
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
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玉堂春》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
其中《天仙配》: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女驸马》《玉堂春》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黄梅戏介绍简短1.简单介绍黄梅戏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声誉。
其发源地一说为安徽怀宁黄梅山,另一说为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调,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
一度被称为“怀腔”、“皖剧”。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简单向同学介绍黄梅戏,一定简单点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安徽省的主要戏曲剧种。
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特区等地以及台湾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2006年,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梅戏的优秀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槐荫记》、《女驸马》、《孟丽君》、《夫妻观灯》、《打猪草》、《柳树井》、《蓝桥会》、《路遇》、《王小六打豆腐》、《小辞店》、《玉堂春》等。
黄梅戏唱腔有三种形式:主腔、花腔、三腔(“彩腔”、“仙腔”、“阴司腔”三种腔体的统称)。
3.简单介绍黄梅戏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
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安庆市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黄梅调”。
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在民国10年(1921年)出版的《宿松县志》中,第一次正式提出“黄梅戏”这个名称。
黄梅戏介绍课件黄梅戏艺术介绍课件一、引言黄梅戏,又称黄梅调,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剧种。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末期,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和传承,黄梅戏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二、基本概念黄梅戏以安庆地区的黄梅调为基础,吸收了青阳腔、楚剧、高腔、昆曲等众多剧种的元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它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包括文戏、武戏、传统戏、现代戏等。
黄梅戏的唱腔质朴自然,旋律优美动听,以五声音阶为基础,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三、代表剧目黄梅戏的代表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其中《天仙配》是最具代表性的剧目之一,讲述了七仙女和董永的爱情故事,成为了黄梅戏的经典之作。
四、艺术价值黄梅戏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首先,它继承了中国戏曲的传统元素,同时又吸收了现代元素,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次,黄梅戏的表演形式和唱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能够反映地域文化的特点和人民的情感诉求。
最后,黄梅戏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交流和人际交往,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五、教学应用在戏曲教学中,黄梅戏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
通过学习黄梅戏的基本知识和表演技巧,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表演水平,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和地方文化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课堂讲解、示范表演、唱腔训练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结语黄梅戏作为中国戏曲的代表性剧种,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在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过程中,黄梅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和欣赏黄梅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戏曲文化,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黄梅戏也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的保护和传承,让它在新的时代里继续发扬光大,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著名黄梅戏曲目1. 黄梅戏简介黄梅戏是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剧种之一,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因其独特的音乐、唱腔和表演风格而闻名于世。
黄梅戏自唐代演变而来,经过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黄梅戏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多样的剧目而备受瞩目。
2. 《杨门女将》《杨门女将》是一部著名的黄梅戏剧目,讲述了明朝末年杨家将女儿杨乃武和宋江等英雄豪杰联手抗击倭寇入侵的故事。
该剧以其英勇豪迈、忠诚正直等特点深受观众喜爱。
3. 《白蛇传》《白蛇传》是一部经典爱情故事,也是黄梅戏中备受喜爱的剧目之一。
该剧讲述了白娘子为救许仙而化身为人类,并与许仙相爱的故事。
《白蛇传》以其唯美的音乐、动人的剧情和精湛的表演艺术,深深打动了观众。
4. 《西施》《西施》是黄梅戏中一部以中国古代美女西施为题材的剧目。
该剧通过讲述西施与越王勾践之间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中国古代女性的美丽与智慧。
《西施》以其精致细腻、唯美动人的表演艺术,成为黄梅戏中备受瞩目和喜爱的剧目之一。
5. 《红楼梦》《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文学经典作品,也是黄梅戏中备受关注和演绎的剧目之一。
该剧通过讲述贾宝玉和林黛玉等人物之间错综复杂、充满人生哲理和深刻意义的爱恨情仇,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族、宫廷等方面丰富多彩的内容。
6. 《纪晓岚》《纪晓岚》是黄梅戏中的一部历史剧,讲述了明朝末年纪晓岚与杨家将的故事。
该剧以其激情燃烧的剧情和精湛的表演艺术,深深吸引了观众。
《纪晓岚》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入人心的表演,成为黄梅戏中备受推崇和喜爱的经典剧目。
7. 《兰陵王》《兰陵王》是黄梅戏中一部以历史人物兰陵王为题材的剧目。
该剧讲述了兰陵王与嫂嫂邹氏之间错综复杂、充满爱恨情仇、忠诚与背叛等元素交织在一起的故事。
《兰陵王》以其精湛绝伦、感人至深的表演艺术,成为黄梅戏中备受推崇和喜爱的经典之作。
8. 《大明宫词》《大明宫词》是黄梅戏中一部以唐代宫廷生活为背景的剧目。
该剧通过讲述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唐代宫廷的豪华与荣耀,以及爱情与权力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黄梅戏详细介绍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它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
黄梅戏的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其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黄梅戏的音乐唱腔分为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
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
彩腔曲调欢畅,曾在花腔小戏中广泛使用。
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常用的唱腔,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
黄梅戏的妆容和服饰也极具特色。
妆容重眉眼,通过不同的眉形和眼妆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绪状态。
服饰则结合了剧情和时代背景,色彩鲜艳,图案精美,且注重细节的处理,以增强舞台效果。
在表演方面,黄梅戏注重演员的身段和动作。
演员通过细腻的动作和姿态,生动地展现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同时,黄梅戏也善于运用虚拟的表演手法,如以桨代船、以鞭代马等,给观众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黄梅戏的经典剧目众多,如《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
《天仙配》讲述了七仙女和董永的爱情故事,其中“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的唱段广为流传。
《女驸马》中冯素珍为救李兆廷,女扮男装冒名赶考,中状元被招为驸马的情节扣人心弦。
《牛郎织女》则描绘了牛郎织女的浪漫爱情以及他们被银河阻隔的凄美遭遇。
黄梅戏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在过去,它曾是民间的小戏,游走于乡村田野之间。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黄梅戏也在不断地改革和创新。
一方面,它保持了传统的艺术特色,传承经典剧目和表演技巧;另一方面,积极融入现代元素,创作出符合当代观众审美需求的新作品。
同时,通过现代媒体的传播,黄梅戏得以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在传承方面,黄梅戏面临着一些挑战。
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传统戏曲的观众逐渐减少,年轻一代对黄梅戏的了解和兴趣相对较低。
黄梅戏简介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
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安庆市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黄梅调”。
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在民国10年(1921年)出版的《宿松县志》中,第一次正式提出“黄梅戏”这个名称。
黄梅戏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
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
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
其中《天仙配》、《女驸马》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严凤英、王少舫、吴琼、马兰是黄梅戏的著名演员。
黄梅戏已成为深受全国观众喜爱的著名剧种。
黄梅戏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早期叫黄梅调,是“自唱自乐”的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