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2013年鉴定科技成果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177.50 KB
- 文档页数:22
成都科技2020年第10期C®川恋业科415KHUMI AERKUUnjMl.SCIENCE AND T KHN0W6Y四川农业大学成果推介1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该技术针对四川稻田种植制度、地形地貌和生产条件、农机品种等要素,从水稻稻田耕作、机种、植保、烘干、秸秆还田和机械收获等环节,经过多年的研究和示范,形成了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
该技术成熟度高,先进适用,在四川水稻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并极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实现水稻节本增效、推动规模经营,促进了水稻生产方式的转变。
该技术适用于四川盆地平原、丘陵区及类似生态区,一般可增产稻谷5%-10%,节约劳动力3~5个/667m2,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可增收节支300X/667m2以上。
该技术集成性强、成熟度高,技术应用覆盖面广,社会经济效益显著,为2017年四川省农业主推技术。
2杂交中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体系及其应用该技术从品种选择、育秧方式、秧苗素质、秧龄、密度、栽培方式、水肥调控、杂草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系统地研究和建立了杂交中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新体系,确立了“嫩秧早栽、稀植壮株、控苗壮秆、湿润强根、足肥高产”等技术关键,并探明了其在发挥水稻高产潜力方面的科学性,建立了以“稀播旱育壮秧早栽、稀植巧肥增穗增粒、控苗壮秆提高成穗、湿润灌溉强根延衰”为技术核心。
该技术分别适合于四川及类似稻作生态区早茬稻田的中小苗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规程和“油-稻”“麦-稻”及其他晚茬口稻田的中大苗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规程。
该技术体系仅在四川已累计推广130.67万hn?,平均单产626.5kg/667m2,比全省平均增116kg/667m2,累计新增稻谷22.73亿kg,新增总产值43.3亿元,增加纯收益30.1亿元。
该技术成果具有重要创新,形成了总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中三角形强化栽培理论与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2013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授予2013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奖
的决定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四川省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14.02.20
•【字号】川府发[2014]12号
•【施行日期】2014.02.20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企业技术进步与高新技术产业化
正文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授予2013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奖的决定
(川府发〔2014〕12号)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增强转型发展、跨越提升新动力,根据《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严格评审,省政府决定授予“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医证效基础与临床循证研究”四川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授予“多点边缘传动立磨成套设备研制”等35项成果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授予“沙特拉比格835MVA/60Hz汽轮发电机研制”等58项成果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授予“大中型船用柴油机曲轴制造工艺开发”等153项成果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希望全省科技工作者以获奖者为榜样,继续发扬求真务实、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为我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附件:2013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奖奖励项目
四川省人民政府
2014年2月20日附件
2013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奖奖励项目
三等奖(153项)。
成果名称:低氟边茶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完成单位: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主要完成人:何春雷鉴定组织单位:四川省科技厅鉴定时间:2009.2.26成果水平:国内领先成果简介:1.项目针对边茶氟超标,尤其是四川省边茶氟严重超标的实际情况,率先在我省系统开展低氟边茶关键技术研究,并实现产业化示范。
项目选题准确,技术路线先进,资料齐全,数据可靠,结论正确,其研究结果对低氟边茶开发和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和学术价值。
2.项目在大量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动态监测、低氟采收”;选育推广低氟茶树品种;土壤施钙,降低茶树对氟的吸收;叶面施肥调控,减少茶树对氟的累积;原料拼配降低成品含氟量;茶汤吸附除氟,生产低氟边茶膏、添加茉莉花干等生物材料;加工新型低氟边茶等综合降氟理论与技术措施,形成了一套从茶树品种选择、改良土壤、改进栽培和采收技术、合理拼配加工等低氟边茶生产全套技术方案,其针对性、实用性强,技术水平先进,符合边茶生产实际。
3.研究形成的系列技术在边茶主产区进行了产业化示范,开发的低氟边茶产品经国家法定部门多次检测,达到了国家相关规定的各项指标,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等综合效益。
4.为确保饮用低氟边茶的健康安全,项目在边茶销区进行了低氟边茶饮用效果试验和饮用跟踪调查研究,弄清了边茶饮用氟中毒的阈值和规律,为边茶含氟限量的科学合理制定提供了依据。
综上所述,项目研究系统,技术水平先进,示范效果明显,整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成果名称:四川主要丛生竹定向培育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推广完成单位:四川农业大学主要完成人:陈其兵、童伟、高素萍、胡尚连、董文渊、马利春、马光良、江明艳、刘光立鉴定组织单位:四川省科技厅鉴定时间:2009.4.18成果水平:国际领先成果简介:1、该成果对四川省主要丛生竹种慈竹、梁山慈竹、硬头黄竹等进行了种质资源调查与收集,建立了资源圃;首次以四川具有代表性的12个地区的慈竹、6个地区的梁山慈竹、8个地区的硬头黄竹为研究对象,开展了RAPD与ISSR遗传多样性研究,为新品种选育奠定了基础。
四川农业大学文件川农大校人发〔2013〕13号教师工作业绩评分标准为进一步完善教师业绩考核和利益分配制度,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特对教师工作业绩评分标准调整如下:一、教育教学工作(一)教学课时凡以课时计算的有关教学工作,包括授课、实验、实习、指导学生、学术报告、督察听课、班主任、专业负责人和学科负责人等,均以此标准计算业绩。
按折合课时计算,40学时1分。
(二)教学成果按名次依次递减2分。
合作完成的教学成果学校为第二单位按30%计,第三及以后按15%计。
1.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第1名100分,一等奖第1名80分,二等奖第1名60分。
2.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第1名40分,二等奖第1名30分,三等奖第1名20分。
3.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第1名20分,二等奖第1名10分,三等奖第1名5分。
(三)质量工程获准当年计分,每项不超过5人,按名次依次递减2分。
1.精品课程:国家级第1名15分,省级第1名10分。
2.特色专业:国家级第1名20分,省级第1名12分。
3.教学团队:国家级第1名25分,省级第1名15分。
4.教学实验中心:国家级第1名30分,省级第1名20分。
5.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第1名40分,省级第1名25分。
6.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国家级第1名15分,省级第1名10分。
7.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按每个子项目1分计。
8.质量工程综合性项目:国家级80分,省级50分。
由项目负责人分配子项目分值(各子项目不超过5人)。
(四)学科专业建设获准当年计分,按名次依次递减2分。
1.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第1名100分(限10人)。
2.一级学科博士点第1名50分(限8人)。
3.博士后流动站第1名30分(限5人)。
4.一级学科硕士点、部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第1名25分(限5人)。
5.本科专业、厅局级重点实验室第1名15分(限3人)。
(五)教材1.国家级规划教材:唯一主编30分,共同主编20分,副主编10分,参编5分。
四川农业大学2007年鉴定科技成果简介成果名称:大耳羊舍饲高效育肥关键技术和肉用特性研究完成单位:四川农业大学、四川正东农牧集团主要完成人:徐刚毅、王志全、代中春、杜林、樊朝亮、张鑫道、程婷婷、秦文鉴定组织单位:四川省科技厅鉴定时间:2007.5.17成果水平:国内先进成果简介:1、该项目通过试验研究,研制出了秸秆和干划料为主的肉羊舍饲技术。
该技术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秸秆资源,降低了舍饲养羊成本、母羊的瘫痪和难产率、羔羊出生死亡率和羊群发病率,提高了养羊经济效益,为进一步发展节粮型养羊生产开辟了一条新的有效途径。
2、该项目采用秸秆综合加工、不同原料日粮配制、不同营养水平、微生态制剂、抗菌素制剂和酶制剂等技术,提高了断奶羔羊的生长速度和育肥效果,肥育羔羊的日增重达150-220克,效果显著,为积极发展规模舍饲肉山羊生产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3、该项目通过系统研究,揭示了不同日龄简阳大耳羊感官、理化性质及加工、食用、营养等肉质特性,提出基于综合品质特性及商业性目的,以利用9月龄左右大耳羊为佳的结论,为大耳羊的商业化合理利用和发挥生产潜力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研制和提出了提高简阳大耳羊的肉用品质和商业利用率的配套技术。
4、该项目自2004年在简阳市的11个乡(镇)实施以来,极大地促进了当地肉羊业的发展,累计新增出栏肉羊20多万只,出售种羊8千多只,存栏20多万只。
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为促进资阳市“千万工程”项目的实施和肉出羊产业化进程提供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四川农业大学2007年鉴定科技成果简介成果名称:核桃杂交育种与丰产配套技术研究及推广完成单位:四川农业大学、广元市朝天区林业局、成都市清白江林业局、德阳市绵竹林业局、四川省林科院、成都市林科所主要完成人:肖千文、周兰英、蒲光兰、向永宗、张尚杰、胡庭兴、庞永长、韩华柏、唐礼贵鉴定组织单位:四川省科技厅鉴定时间:2007.5.18成果水平:国际先进成果简介:1、通过对核桃受精机理、花粉生理和生长发育的深入研究,找到了调控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的方法,为核桃超短期杂交遗传育种奠定了基础。
四川农业大学2013年鉴定科技成果简介成果名称糯玉米种质资源发掘创新及甜糯玉米新品种选育与应用完成单位四川农业大学主要完成人黄玉碧、刘坚、刘永建、胡尔良、田孟良、张明强、卢艳丽、兰海、吴元奇鉴定组织单位四川省科技厅鉴定时间2013.4.7鉴定形式会议鉴定成果水平国际先进成果简介1、该成果首次将农艺性状分析与RAPD、SSR等分子标记结合,全面系统评价了西南糯玉米种质资源。
研究表明,西南糯玉米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主要分布在种质资源间,而地理分布对遗传多样性的贡献很小。
2、结合RAPD、SSR等分子标记以及waxy基因部分片段、glb-1基因、线粒体nad1基因第2内含子、叶绿体rpL16基因内含子和核糖体核酸内转录间隔区基因( nrDNA ITS)的序列分析,研究糯玉米的亲缘关系。
结果表明,糯玉米与玉米近缘野生材料间的遗传相似性较小,与普通玉米相比也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
3、根据糯玉米wx基因突变位点与非糯玉米Wx基因之间的序列差异,开发了显性基因Wx的基因内分子标记(引物P7/P8),隐性基因wx的基因内分子标记(引物S1/S2),在幼苗期即可鉴定WxWx、Wxwx和wxwx三种基因型单株,开展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高了育种效率。
4、首次用玉米近缘属材料构建的远缘杂交组合RK029与四川糯玉米地方品种峨眉糯杂交,以其为基础材料选育了糯玉米自交系SWX02及糯玉米杂交种川单糯1号。
5、课题组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方法创新选育了适宜西南地区的糯玉米新品种2个,甜玉米新品种4个。
其中,“荣玉甜1号”于2012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系西南地区第一个通过国家级审定的甜玉米新品种。
目前,已在四川、重庆、广西、贵州和云南等省(市、区)广泛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综上,该成果将现代分子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结合,在甜糯玉米育种基础理论研究上取得了显著进展,育种方法创新性突出,育成的强优势组合及亲本有重大突破。
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鉴定科技成果简介成果名称:安全科学使用农药技术推广模式构建、评价与优化完成单位: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厅植保站等主要完成人:傅新红、王燕、曾维忠、庄天慧、徐翔鉴定组织单位:四川省科技厅鉴定时间:2010.5.19成果水平:国内领先成果简介:1、课题组针对当前农药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安全科学使用农药并进行农药技术推广模式的构建、评价及优化,对加强安全科学使用农药具有重要意义。
2、课题组构建了“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三位一体服务于农户的安全科学伎用农药技术推广模式,具有创新性和较高的应用价值。
3、课题组采用“实验室观察与控制”式的实验方法,创造性地将三层嵌套Lozit模型用于模式推广的绩效评价,弥补了传统模式评价方法单一和定量模型评价匮乏的不足。
4、研究成果被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四川省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四川省农业厅、云南省农业厅等政府部门采纳并推广应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公开发表论文9篇,数篇论文被EI、ISTP、CSSCI等权威检索系统收录。
该项研究成果意义重大,方浊科学,技术路线合理,具有理论创新性,应用性强,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该项成果在国内同类研究中处于领先水平。
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鉴定科技成果简介成果名称:天府肉羊品系选育及配套生产技术研究完成单位:四川农业大学主要完成人:徐刚毅鉴定组织单位:四川省科技厅鉴定时间:2010.5.8成果水平:国内领先成果简介:1、该项目以成都麻羊、萨能、吐根堡、努比亚和波尔山羊为育种素材,采用复杂育成杂交方式成功培育出了适合于规模舍饲的肉羊品系——天府肉羊。
新品系群体体型外貌基本一致,遗传性能稳定,品系群体数量达10410只,其中核心群达1200只,特一级羊815,只,主要经济性状优良,群体六月龄体重公羊29.4kg、母羊26.4kg;周岁体重公羊47.7kg、母羊40.9kg成年体重公羊92.8k、母羊54.2kg;经产母羊平均产羔率197.5%,六月龄母羊屠宰率52.4%、周岁阉羊屠宰率52.3%。
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鉴定科技成果简介成果名称西南山区玉米骨干品种川单14的应用推广完成单位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川单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主要完成人潘光堂、黄玉碧、周伦理、肖小余、兰海、邹林伸、刘应红鉴定组织单位四川省科技厅鉴定时间2012.5.18成果水平国内领先成果简介1、川单14突出的优良性状,为应用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川单14”分别于1998年和1999年通过四川省和国家品种审定,在区试中比对照分别增产16.1%和8.2%,表现高产稳产,抗病抗逆性强,耐瘠薄,适应性强,适宜轻简栽培,为持续应用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研发了“川单14”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
根据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原理和“川单14”品种特性,确定了“川单14”的最适生态区域,开展了高产高效技术集成创新研究,形成了“适期播种、合理密植、控苗攻苞”栽培技术体系。
该技术体系简便易行,节本增效,符合西南山区玉米生产实际,实现了良种良法的配套,深受农民欢迎。
3、建立了“育繁推。
产销服”结合的高效推广体系。
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育种科研单位与种业企业紧密合作,“育繁推、产销服”结合的推广体系,“川单14”营销中构建的星级营销网络,创新了推广模式,助推了“川单14”健康持续的应用推广。
在四川省1998年以来审定的百余个玉米品种中,“川单14”是唯一历经15年经久不衰的品种。
4、“川单14”推广应用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根据不完全统计,1998~20l2年间,“川单14”在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山区累计推广面积2386万亩,增产玉米7.9亿公斤,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1.8亿元,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实现了西南山区玉米增产,农户增收,企业增效,科研单位增益,是四川及西南玉米种业推广新品种的成功典范。
该成果意义重大,技术路线科学合理,提供的资料齐全、数据翔实,集成创新的玉米杂交种推广体系符合我国种业现阶段实际和发展方向,对四川及西南山区玉米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鉴定科技成果简介成果名称四川省种猪遗传改良体系建立和配套系选育研究与应用完成单位四川农业大学、四川铁骑力士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四川省畜牧总站、四川省乐山牧源种畜科技有限公司、四川省天兆畜牧科技有限公司、江油新希望海波尔种猪育种有限公司、内江市种猪场、绵阳明兴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成都巨星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完成人李学伟、朱砺、李明洲、冯光德、曾仰双、唐国庆、姜延志、刁运华、陈方琴、帅素容、蒋岸岸、白林、刘海峰、王讯、马继登鉴定组织单位四川省科技厅鉴定时间2014.4.9鉴定形式会议鉴定成果水平国内先进,部分国际领先成果简介在四川省建立了种猪性能测定、遗传评估和人工授精技术体系,推动了全省常规育种技术体系的完善、更新和升级。
利用遗传算法开发了QTL辅助选择的优化决策,应用双变量混合线性模型开发了综合GEBV和常规EBV信息的基因组预选择新策略,实现了育种新方法、新技术在猪遗传改良中的创新应用,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发表SCI收录论文30余篇,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4项。
经过近20年的持续选育,利用梅山猪和约克夏杂交培育了合成母系,与长白和杜洛克杂交配套,培育出四川省第一个通过国家审定的天府肉猪配套系。
该配套系产肉性能高、繁殖性能好、肉质优良,在以四川为代表的西部省份推广了祖代种猪4.63万头,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建立了在全国具有特色的四川省种猪遗传改良技术体系,6家项目承担企业中4家被遴选为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
结合四川省人工授精体系建设,所选育的优质种公猪在四川各地推广面达80%以上。
该成果技术难度大、研究时间长、覆盖面广,创新性强,成功培育了天府肉猪配套系,完善了全省种猪遗传改良体系,对西部地区生猪产业有显著推进作用。
该成果总体达到同类研究领域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鉴定科技成果简介成果名称杂交稻根蘖优化及定抛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完成单位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主要完成人任万军、杨文钰、周虹、陈勇、黄光忠、段志康、杨波、李季航、王丽、胡剑锋鉴定组织单位四川省科技厅鉴定时间2014.4.13鉴定形式会议鉴定成果水平总体国际先进、部分国际领先成果简介创建了高产高效兼顾的杂交稻优化定抛栽培技术针对四川稻田前作秸秆还田、轻简高效和高产的技术需求,按“免耕高桩抛秧→定抛栽培→优化定抛”三台阶分步创新、综合集成的方式,创建了杂交稻优化定抛栽培技术,实现抛栽均匀度87%~97%,充分发挥了杂交稻品种的产量潜力,多次创造区域高产典型,实现了秸秆还田、高效与高产的协调统一,成为杂交稻增产的重要技术途径之一。
集成了定抛杂交稻根蘖优化的关键技术在阐明了优化定抛杂交稻根蘖发生和生长生理生态特性的基础上,创建了杂交稻无盘早育、带泥拔秧、氮肥后移、钾肥中移等根蘖优化关键技术,明显提高了分蘖成穗率和颖花结实率,使群体质量和产量构成得到同步优化,突破了“弱光、寡照、高湿”稻区杂交稻分蘖成穗率低和颖花结实率低的瓶颈。
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构建了“二主三协同”推广模式;制订行业标准1项、省级地方标准4项,取得国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7项,发表论文91篇,SCI收录论文4篇。
丰富了水稻轻简高效栽培技术理论。
优化定抛技术近5年被列为四川省农业主推技术。
2000年以来,在成都、眉山、乐山等13市累计推广2895.3万亩,平均增产8.3%,最高达40%,新增稻谷121.8万吨,新增经济效益40.26亿元,同时促进了秸秆还田、保育土壤,减轻了环境污染,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成果总体达到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在高产与轻简栽培技术相结合方面居国际领先水平。
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鉴定科技成果简介成果名称花椒品种选育及产业化研究与示范完成单位四川农业大学、四川洪雅县幺麻子食品有限公司、金阳县林业局、越西县林业局、冕宁县林业局、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主要完成人叶萌、蒲彪、张志清、朱天辉、杨德富、李德荣、罗成荣、赵跃军、陈安均、罗松明鉴定组织单位四川省科技厅鉴定时间2014.4.15鉴定形式会议鉴定成果水平国际先进成果简介首次系统研究了竹叶花椒的无融合生殖现象,完善了花椒发育生物学理论,为花椒良种繁育提供了理论支撑;第一次明确了在商品经营和广泛栽培的被称为“青花椒”的植物并非植物分类学的青花椒(Z .schinifolium),而是竹叶花椒(Z. armatum)纠正了长期存在的栽培品种同各异物的现象;彩用系统选育方法。
选育了“滕椒”、“金阳青花椒”、越西贡椒三个花椒品种,并通过审(认)定。
针对花椒种子萌发率极低和根腐病危害严重两大技术瓶颈,研究了提高种子萌发率和防治根腐病的核心技术,构建了花椒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系统研究了川渝主要产地青花椒的营养成分、风味成分、功能成分的分离提取方法;确定了四川青花椒的香气、麻味的特征成分、功能成分的分离提取方法;确定了四川青花椒的香气、麻味的特征性成分;系统研究青花椒采后褐变的生物学基础,建立了青花椒保鲜技术;明确了不同产地来源、提取方式的青花椒挥发油抑菌谱及其抑菌特性。
获得授权专利2项,制定地方标准2项。
针对花椒地方品种品牌运营中的主要问题,明确了突破形象遮蔽的产精干发展对策和技术路径,推动了多品种多区域多品牌协调发展。
该成果在全省推广65万亩,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该项目系统性、创新性、实用性强,成果总体达到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
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鉴定科技成果简介成果名称农村饮水健康风险评估技术研究与示范完成单位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水务局主要完成人倪福全、邓玉、卢元敏、胡玉福、张莹、刘小容、龙开泉、郑本泽、胡业权、刘朝勤、沈远祥、胡建、卢修元、曾赟、康银红鉴定组织单位四川省科技厅鉴定时间2014.4.16鉴定形式会议鉴定成果水平总体国际先进、部分国际领先成果简介课题组以雅安市名山区为示范区,结合当地社会经济情况和水资源、水环境现状,开展了农村饮水健康风险评估技术研究及相关应用示范,确定了本区居民暴露参数,建立了数据库,解决了农村饮用水健康风险评估重大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主要创新点:1、系统调查了雅安市名山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提出了农村饮水安全调查综合方法体系,建立了该区农村饮水安全数据库,解决了当前我国农村饮用水健康风险评估中人群健康暴露参数缺乏的问题。
2、揭示了示范区农村水质健康风险的耦合成因机理,创造行性提出了该区原生水土环境主导风险、次生环境恶化诱发风险和突发事件加重风险的农村水安全风险成因模式。
3、改进了美国的健康风险评价“四步法”,首次制作了该区致癌、非致癌物的健康风险动态时空分布图,构建了农村饮用水水质健康风险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雅安市名山区20个乡镇的36个供水站的改扩建净水工程、管网延申工程、新建小型集中供水工程等,对保障该区饮水安全、人群健康,有效控制介水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等发挥了积极作用,社会经济及环境效益显著。
该课题紧密结合生产实际,技术路线正确,研究方法先进,结果可信,是一项创新性与实用性强的科技成果,总体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山丘区农村水质健康风险成因机理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同类研究中处于领先水平。
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鉴定科技成果简介成果名称基因工程技术创制新型饲用植酸酶及纤维素酶完成单位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大学主要完成人陈惠、王红宁、吴琦、邹立扣、赵海霞、韩学易鉴定组织单位四川省科技厅鉴定时间2014.4.20鉴定形式会议鉴定成果水平国际先进成果简介该项目针对饲用植酸酶和纤维素酶耐热性差和pH作用范围窄的技术瓶颈,筛选获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植酸酶(酸性植酸酶、中性植酸酶),纤维素酶(内切葡聚糖酶、β-葡萄糖苷酶和外切葡聚糖酶)的天然高产酶菌株5株,并在国内首次克隆了植酸酶phyA和PhyC基因,纤维素酶End、pgl 和cbhB等基因。
采用定点突变、结构延伸突变、DNA改组等现代基因工程技术对植酸酶和纤维素酶基因进行改造和定向进化;建立了植酸酶和纤维素酶高通量定向筛选技术平台;首次获得了酸性植酸酶突变体(F43Y、1354M/L358F、144E/T252R、 Q172R、Q172R/K432R和Q368E/K432R),纤维素酶突变"~(K91E、K369R和K91E/K369R),显著提高了酶的活性和热稳定性(17%~47%),并拓宽其pH作用范围。
开展了酸性植酸酶毕赤酵母基因工程菌和内切葡聚糖酶巨大芽孢杆菌基因工程菌发酵工艺研究,发酵酶活为出发菌株产酶活性的921倍和48倍,试制了酸性植酸酶和内切葡聚糖酶酶制剂。
共发表论文57篇,其中SCI收录7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件,获授权发明专利1件。
该项目技术先进,结果可信,创新性突出,研究成果对于新型饲用植酸酶和纤维素酶的研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成果整体水平达到国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
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鉴定科技成果简介成果名称狗牙根种质资源评价、新品种选育与利用研究完成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时代创绿园艺有限公司、温江区天府草坪园艺场、巴南区绿冠草种经营部主要完成人刘伟、张新全、干友民、凌瑶、张小艾、彭燕、徐杰、陈艳宇、杨江山、邱常兵、罗崇勇、杨烈鉴定组织单位四川省科技厅鉴定时间2014.4.26鉴定形式会议鉴定成果水平总体国内领先、部分国际先进成果简介该项目历经20余年,系统收集保存我国西南区野生狗牙根种质资源432份,并建立狗牙根种质资源库。
通过形态学、分子标记和坪用价值等方法建立了狗芽根草坪草种质资源综合评价体系。
首次报道海拔3080m的西藏有野生狗牙根种质资源的分布。
选育出我国西南地区第一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狗牙根草坪草新品种-南狗牙根(Cynodondactylon CV.Chuannan)(品种登记号:354);选育出一个新品系‘川西’狗牙根进入国家区域试验网;筛选出具有抗性和坪用价值优异的9份狗牙根种质材料;从国外引进的品种中筛选出适合西南地区的优良品种5份。
研究形成了狗牙根新品种种苗快繁、草皮生产、草坪建植与管理等关键技术7套,获授权专利3件,广泛用于生产,建成优良狗牙根种苗基地1200余亩、销售种苗429.9万公斤,种子500吨,累计建植各类草坪1540万余平方米,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显著。
出版专著教材4本,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5人,培训人员2000余人。
该项目目标明确,技术先进,在狗牙根种质资源综合评价及新品种选育方面具有创新性。
成果总体达国内领先水平,在DNA分子遗传多样性研究和地理来源人析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鉴定科技成果简介成果名称无线遥控喷施机关键技术的研宄与应用完成单位四川农业大学主要完成人许丽佳、康志亮、邹志勇、谭雪松、庞涛、周曼、陈晓燕、刘明丹、陈霖、温洪、封雨鉴定组织单位四川省科技厅鉴定时间2014.4.26鉴定形式会议鉴定成果水平国际先进成果简介该项目针对我国农药喷施装备自动化程度低的现状,研发了一种无线遥控喷施机,可用于大中型喷施机无法作业的丘陵地区、大棚、果园等环境,实现了精确配比、避免喷施液浪费、多角度灵活喷施及最大限度减少作业人员与喷施液的直接接触,有利于农业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