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培训材料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8
2018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与处置培训班试题及答案单位:姓名:得分: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60分)1、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A.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B.适龄儿童出现的不适反应C.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D.接种后出现的所有事件2、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案例,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应当在发现后_____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A.2小时内B.24小时内C.48小时内D.3日内3、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由______进行调查诊断。
()A.市级或省级疾控机构免疫规划专业人员B.市级或省级疾控机构构造临床专家C.市级或省级疾控机构构造AEFI调查诊断专家组D.市级或省级医学会组织AEFI鉴定专家组4、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应当在发现AEFI后多长时间内填写AEFI个案报告,向受种者所在地县级疾控机构报告。
()A.2小时B.12小时C.24小时D.48小时5、对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I、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疾控机构应在调查开始后______内完成初步调查报告,及时将调查报告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上级疾控机构报告。
()XXX小时B.48小时C.3日D.7日6、AEFI经过调查诊断分析,按______分成不良反应、疫苗质量事故、接种事故、偶合症和心因性反应。
()A.疫苗特性B.接种形式C.发生原因D.临床转归7、下列关于防备接种普通反应描述不正确的是?()A.在防备接种后产生的B.由疫苗本身固有的特征引发的C.对机体造成长久生理功能障碍D.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E.可伴有全身不适、乏力等症状8、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工作规范、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伤害的,依照______有关规定处理。
()A.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B.医疗事故处理条例C.预防接种异常鉴定办法D.疫苗流通和防备接种办理条例9、各级疾控机构对AEFI报告信息实行______制度。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认识及防范预防接种就是利用人工制备的抗原或抗体通过适宜的途径对机体进行接种,使机体获得对某种传染病的特异免疫力,以提高个体或群体的免疫水平,预防和控制针对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是用于控制传染病的重要举措。
为了能够提升预防接种的成效,需要针对其所产生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进行探究,提出有效的防范策略,建立更为完善的免疫屏障,让机体能够获取并维持高度免疫水平,充分展现出疫苗的免疫效果。
一、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者事件,主要包括以下集中情况:第一,一般反应,由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由疫苗固有性质所决定的反应,该反应主要会包含患者全身或者局部的反应,其中,局部反应主要是注射部位红肿、硬结等,全身反应常见为发热,乏力,倦怠,食欲不振等症状。
通常情况下,不需要进行特殊的处理,应当注意保暖,同时要保障休息的充足性,多饮水,若患者局部症状比较轻,可以采取毛巾热敷的形式(接种卡介苗出现的局部红肿除外),每天敷三次,每次敷15分钟,便于其快速消肿。
第二,是异常反应。
患者规范注射合格的疫苗后,造成身体组织器官生理功能损害。
如注射位置出现无菌性脓肿情况,同批疫苗、同时接种的人绝大多数并无异常反应出现,只是在极少数人中发生。
第三,是偶合症。
偶合症可以进一步划分成为诱发、巧合以及加重原有疾病多类,需要在接种前进行预检,掌握各类疫苗的接种禁忌症,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产生偶合症。
第四,是疫苗质量事故。
由于疫苗毒株、纯度、生产工艺、附加物等原因导致疫苗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生产标准或规范,接种后给受种者造成损害。
第四,是接种事故。
接种人员接种时所形成的差错事故。
需要做好疫苗储存、流通等多项管理工作,强化接种人员工作意识,让其能够掌握免疫接种技能,杜绝该类事故。
第五,是心因性反应。
患者在接种时会产生恐惧等不良心理情绪,这就使其在接种的过程中或者接种后产生个体以及群体性反应。
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原则一、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
聚集性/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同一时间和同一接种地点,使用同品种疫苗发生的2例以上相同或类似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一)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类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经过调查诊断分析,按发生原因分成以下五种类型:1.不良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后,发生的与预防接种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
(1)一般反应: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2)异常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与疫苗的毒株、纯度、生产工艺、附加物等因素有关 异常反应的发生率极低,病情相对较重,多需要临床处置。
2.疫苗质量事故:由于疫苗质量不合格,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疫苗质量问题包括疫苗毒株、纯度、生产工艺、附加物、外源性因子、出厂前检定等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疫苗生产规范或标准3.接种事故:由于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4.偶合症: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巧合发病。
5.心因性反应: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或接种后因受种者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性的反应。
心因性反应与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无关 (二) 常见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原则AEFI 一般反应 异常反应 疫苗质量事故 接种事故 偶合症 心因性反应1、一般反应:一般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病情轻微,多于数天内恢复,一般不需要临床处置⑴局部反应:临床表现:主要有注射部位的红肿、疼痛、硬结等(接种BCG后出现局部红肿,化脓或溃疡,结痂,疤痕;接种吸附疫苗后出现硬结);注射部位红肿、硬结按纵横平均直径分为轻度(<15mm)、中度(15~30mm)和重度(﹥30mm)。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培训材料尊敬的各位培训对象您好!感谢各位对于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关注和参与,以下是我们为您准备的培训材料。
一、简介: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Vaccine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VAERS)是一个由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共同管理的系统,旨在监测和记录疫苗接种后可能产生的异常反应。
VAERS的目的是支持疫苗安全监测和预防接种活动的持续改善。
二、疫苗接种异常反应的分类:疫苗接种异常反应可分为以下几类:常见反应、常见并发症、定量血清反应、过敏反应、反强化症状、接种误差和接种相关风险。
1.常见反应:常见反应是指多数接种者在接种后可能发生的正常生理或轻微不适,例如局部疼痛、瘀斑、发热等。
这些反应通常在疫苗接种后几天内自行缓解。
2.常见并发症:常见并发症是指疫苗接种后可能出现的较为常见的医疗问题,例如过度哭闹、食欲不振、潮红、接种部位出血等。
这些并发症一般在数小时至数天内自行缓解。
3.定量血清反应:定量血清反应是指接种后出现响应的免疫系统反应,例如IgM或IgG 抗体水平的升高。
这些反应通常在数天至数周内出现并逐渐消退。
4.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指接种后出现的过敏反应症状,如荨麻疹、药物热、过敏性休克等。
严重的过敏反应是罕见的,但我们必须及时了解和处理。
5.反强化症状:反强化症状是指接种后可能发生的已经存在的潜在症状的再现,例如暂时性呼吸暂停、癫痫发作等。
这些症状不是由疫苗引起的,而是接种本身所触发的。
6.接种误差:接种误差是指接种程序中的错误,例如错误的剂量、错误的注射部位等。
接种误差可能导致不必要的不适甚至损害。
7.接种相关风险:接种相关风险主要是指由疫苗接种而导致的特定风险,如疫苗和免疫系统相关的病变。
这些风险通常非常罕见,但我们必须持续监测和研究。
三、VAERS的意义和作用:VAERS的主要目标是监测疫苗的安全性,并及时发现和记录与疫苗接种相关的异常反应,并向相关机构提供信息以改善疫苗和免疫接种活动。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诊断、调查、处理主讲人:XXX第一节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一、AEFI定义与分类1、AEFI定义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
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短时间内同一接种单位的受中者中,发生的2例及以上相同或类似临床症状的严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短时间内同一接种单位的同种疫苗受种者中,发生相同或类似临床症状的非严重疑是预防接种反应明显增多。
2、分类(1).不良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后,发生的与预防接种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
A.一般反应:在疫苗接种后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反应,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主要表现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B.异常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的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2)、疫苗接种事故:由于疫苗质量不合格,造成接种后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3)接种事故:由于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4)耦合症: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好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巧合发病。
(5)心因性反应: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或接种后因受种者的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性的反应。
二、报告(一)、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医疗机构、接种单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二)、报告程序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
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发现属于报告范围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包括接到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报告)后应当及时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时,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应当在发现后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2小时内逐级向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应当在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后48小时内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反应个案报告卡,向受种者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时,在2小时内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反应个案报告卡或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登记表,以电话等形式最快方式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核实后立即通过全国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对于死亡或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同时还应当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第二节常见的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及处理原则预防接种一般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一、全身反应(一)临床表现接种灭活疫苗后少数受种者24小时内可能出现发热,一般持续1~2天,很少超过3天;个别受种者在接种疫苗后2~4小时即有发热,6~12小时达到高峰。
接种减毒活疫苗后,出现发热的时间比接种灭活疫苗稍晚,如注射麻疹疫苗后6~10天内可能会出现发热,个别受种者可伴有轻型麻疹样症状。
接种疫苗后,少数受种者除了出现发热症状外,还可能出现头痛、头晕、乏力、全身不适等情况,一般持续1~2天。
个别受种者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一般以接种当天多见,很少超过2~3天。
(二)处置原则1、受种者发热在37.5℃以下时,应加强观察,适当休息,多饮水,防止继发其他疾病。
2、受种者发热超过37.5℃,或37.5℃以下并伴有其他全身症状、异常哭闹等情况,应当及时到医院诊治。
二、局部反应(一)临床表现1、皮下接种的疫苗在注射后数小时至24小时或稍后,少数受种者出现局部红肿,伴有疼痛,红肿范围一般不大,仅有少数人红肿直径大于30mm,一般在24~48小时内逐步消退。
2、皮内接种卡介苗者,绝大部分受种者与2周左右在局部出现红肿,以后化脓或形成溃疡,一般8~12周后结痂,形成疤痕(卡痕)。
3、接种含吸附剂的疫苗,部分受种者会出现因注射部位吸附剂不易吸收,刺激结缔组织增生,进而形成硬结。
(二)处置原则1、红肿直径和硬结<15mm的局部反应,一般不需要任何处理。
2、红肿直径和硬结在15mm~30mm的局部反应,可用干净的毛巾热敷,每日数次,每次10~15分钟。
3、红肿和硬结直径>30mm的局部反应,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4、接种卡介苗出现的局部红肿,不能热敷。
一般反应1.1.1 常见不良反应有:发热、乏力、昏睡、烦躁不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晕厥等。
1.1.2 次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昏、胸闷、心慌、发冷、出汗、腹泻、全身瘙痒等。
1.2 过敏性反应1.2.1 轻度局部红肿、红斑、皮疹、紫癜、急性荨麻疹、咽喉红肿。
1.2.2 重度包括血管神经性水肿和过敏性休克。
血管神经性水肿表现为:接种后数小时局部红肿迅速加重并扩大,皮肤发亮,甚至发紫,伴烦躁、呼吸困难等。
过敏性休克的临床表现可分为4组症状:①呼吸道阻塞症状:主要表现为胸闷、心悸、呼吸困难、面色潮红、发绀甚至窒息;②循环衰竭症状: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冷汗、脉搏细弱、表情淡漠、血压下降、四肢湿冷;③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临床表现为意识丧失、昏迷、抽搐、大小便失禁等;④皮肤过敏反应:临床表现为皮肤瘙痒、皮疹等。
小儿过敏性休克是儿科临床抢救的重要急病之一,它往往发病急,病情发展快,若处理不及时,可导致死亡。
小婴儿临床表现不典型,可表现为精神差,面色苍白,肌张力减低,哭声弱,皮肤发花、肢体湿冷,应特别注意。
1.3 罕见不良反应婴儿猝死、接种后脑炎、癔病、诱发癫痫、剥脱性皮炎、高热惊厥、血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2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处理2.1 局部反应接种部位出现红肿,有轻度肿胀和疼痛,对接种局部出现硬结或无菌性化脓,可采用热敷或理疗促进吸收,但切忌切开排脓,以免引起细菌感染。
如果发生细菌感染且破溃化脓,则需清创,并涂以消炎粉或膏,促进创面愈合。
可用清洁的毛巾热敷,每日4或5次,每次10分钟,但接种卡介苗的局部红肿不能热敷。
过敏性皮疹,有丘疹和荨麻疹等,可用扑尔敏片0.35mg/kg/d,分2或3次口服。
必要时静注10%葡萄糖酸钙针0.5ml/kg,最大量小于10ml/次。
2.2 发热反应①弱反应:体温<37.5℃,应适当休息,多饮开水,注意保暖,反应即可消失。
②中等反应:体温37.5℃~38.5℃,发热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胃肠道反应。
处理方法:多休息,多饮开水,注意保暖,必要时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柴胡口服液等对症处理。
③强反应:体温>38.5℃,发热伴随有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胃肠道反应。
处理方法:多休息,多饮开水,保暖,注意继发其他疾病;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等药以退热;腹泻可给予思密达和小儿口服补液盐,分次口服。
如第2天仍有高热,仍可按上述方法处理,一般1.5~3d恢复正常;合并感染时口服头孢克洛、阿莫西林、利巴韦林等治疗,必要时到儿科诊治。
2.3 接种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要对患儿进行镇静、抗炎、抗过敏等治疗,并给予营养神经的药物,严重及时送往儿科诊治。
2.4 群体性癔病主要采用暗示疗法和对症处理,迅速分散发病人群,并对症状较重者密切观察,发现异常及时救治。
2.5 过敏性休克很少见但后果严重,必须及时抢救,否则有生命危险。
接种时要备有肾上腺素、地塞米松注射液等药品。
3 抢救原则①立即停用可能引起过敏性休克的药物;②立即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1%肾上腺素0.3~0.5ml);③就地抢救,取平卧位,注意保暖、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④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及时通知医师;⑤监测生命体征。
早期就地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肾上腺素是抢救过敏性休克首选而有效的药物。
4 过敏性休克与晕厥的鉴别临床上注射常会出现晕针晕厥反应,常会误诊为过敏性休克,如何鉴别注射晕厥和过敏性休克的反应非常重要。
①晕厥反应:由于精神过度紧张和恐惧造成暂时性大脑缺血,导致短时间失去知觉和行动能力的现象,多发生于心理素质差的患者。
易在空腹、过度紧张、空气污浊、气温闷热时发生,特别是性格内向、脆弱的儿童容易发生,当小儿哭泣、躲避,甚至面色苍白时应当引起医生注意,一旦发生晕厥,立即平卧,保持安静大多数数分钟自行缓解。
②过敏性休克:由于注入的制剂引起机体超敏状态,常发生于有过敏体质或有家族过敏史的人。
一般在注射后数秒到数十分钟发生,是一种以周围循环衰竭为特征的综合征。
临床表现常有皮肤瘙痒、皮疹、烦躁不安、恶心、出汗、面色潮红或苍白,严重者紫绀、喉痉挛及喉水肿、呼吸急促或困难、血压下降、皮肤发花、肢体湿冷、昏迷、抽搐、大小便失禁等。
大一点的孩子会诉心慌、胸闷、口干、头晕、咽喉阻塞感等,不及时治疗有生命危险。
因过敏性休克有时初起症状不明显,若诊断不及时易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所以密切观察病人情况极为重要。
若不能排除过敏反应,应先按过敏反应对症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