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学
- 格式:pdf
- 大小:2.50 MB
- 文档页数:62
一:名词解释1.农田水利学:是一门研究农田水分状况和有关地区水情的变化规律及其调节措施、消除水旱灾害和利用水资源为发展农业生产而服务的科学2.吸湿系数:当吸湿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率。
3.凋萎系数:使作物发生永久凋萎的土壤含水率,一般为吸湿系数的1.5~2.0倍4.田间持水率:悬着毛管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率。
一般指灌水两天后土壤所能保持的含水率5.干旱:由于根系吸水不足,破坏了植物体内水分协调和平衡的现象。
分为大气干旱和土壤干旱。
6.作物需水量:生长在大面积上的无病虫害作物,土壤水分和肥力适宜时,在给定的生长环境中能取得高产潜力的条件下为满足植株蒸腾、棵间蒸发所需要的水量。
7.作物需水量:是指在适宜的外界环境条件(包括土壤水分、养分的充分供应)下,作物正常生长发育达到或接近该作物品种的最高产量水平时所需要的水量。
8.灌溉定额——各次灌水定额之和(m3/亩或mm)9.灌水定额——一次灌水单位灌溉面积上的灌水量(m3/亩或m灌m)10.非充分灌溉:非充分灌溉:在缺水地区或时期,由于可供灌溉的水资源不足,不能充分满足作物各生育阶段的需水量要求,从而只能实施非充分灌溉条件下的灌溉制度,或称非充分灌溉11.灌溉用水量:是指灌溉土地需从水源取用的水量12.灌水率:灌区单位面积上所需灌溉的净流量,又称灌水模数13.渠道水利用系数:某渠道的净流量与毛流量的比值称为该渠道的渠道水利用系数14.渠系水利用系数:灌溉渠系的净流量与毛流量的比值称为渠系水利用系数15.田间水利用系数:末级固定渠道(农渠)放出水量的比值实际灌入田间的有效水量和16.灌溉水利用系数:实际灌入农田的有效水量和渠首引入水量的比值17.抗旱天数:灌溉设施在无降雨情况下能满足作物需水要求的天数18.灌溉水质:主要指水的化学、物理性状、水中含有物的成分及其含量19.农田水分状况:指农田地面水、地下水、土壤水状况和与其相关的通气、养分、热状况。
20.设计流量:相当于某一灌溉设计保证率的灌溉临界期最大引水流量,m3/s;21. 大田蓄水能力:多余的地面水除利用田间沟网加以排除外,还应利用田块本身以及田块上的沟、畦、格田等,拦蓄一部分雨水,例如,旱作地区的灌水沟、畦,降雨时也可作为聚集雨水之用,暂时存蓄或将其导入排水沟中。
名词解释·农田水利学:农田水利学是一门研究农田水分状况和有关地区水情变化规律及调节措施、消除水旱灾害和利用水资源为发展农业生产而服务的科学。
•凋萎系数:当土壤含水率降低至吸湿系数的1.5-2.0倍时,就会使植物发生永久性凋萎现象,这时的含水率称为凋萎系数。
•入渗率: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入水界面的水量•灌溉制度:灌溉制度是指作物播种前(或水稻栽秧前)及全生育期内的灌水次数、每次的灌水日期和灌水定额以及灌溉定额。
•灌水定额:灌水定额是指一次灌水单位灌溉面积上的灌水量。
•灌溉定额:各次灌水定额之和称为灌溉定额。
•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指在旱田进行灌溉时,计划调节控制土壤水分状况的土层深度。
•灌水率:是指灌区单位面积上所需灌溉的净流量又称灌溉模数。
•田间工程:田间工程通常指最末一级固定渠道(农渠)和固定沟道(农沟)之间的条田范围内的临时渠道、排水小沟、田间道路、稻田的格田和田埂、旱地的灌水畦和灌水沟、小型建筑物以及土地平整等农田建设工程。
•潜水:潜水是在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的隔水层以上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又称浅层地下水。
•承压水(有压层间水):在含水层完全满水,并在压力水头作用下,使上下隔水层都承受压力(对上隔水层为浮托力)的层间水,称有压层间水或简称承压水。
•灌溉设计保证率:灌溉设计保证率是指灌区用水量在多年期间能够得到充分满足的几率。
一般以正常供水年数或供水不破坏的年数占总年数的百分数表示。
•抗旱天数:是指灌溉设施在无降雨情况下能满足作物需水要求的天数,它反映了灌溉设施的抗旱能力,是灌溉设计标准的一种表达方式。
•地下水临界深度:在一定自然条件和农业技术措施条件下,为了保证土壤不产生盐碱化和作物不受盐害所要求保持的地下水最小埋藏深度。
•平均排除法:以排水面积上的设计净雨在规定的排水时间内排除的平均排涝流量或平均排涝模数作为设计排涝流量或排涝模数的方法。
适用于水网圩区和抽水排水地区以及控制面积较小的排水沟。
农田水利期末复习一、名词解释1.灌溉排水工程学:研究利用灌溉排水工程措施来调节农田水分状况及改变和调节地区水情,以消除旱涝灾害,合理而科学的利用水资源,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的科学。
2.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水的基质势或土壤吸水力是随土壤含水量而变化的,通过测定不同含水量时的土壤水吸力的相应值,并绘制成曲线,成为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3.作物需水量:生长在大面积上的无病虫害作物,土壤水分和肥力适宜时,在给定的生长环境中能取得高产潜力的条件下为满足植株蒸腾和棵间蒸发,组成植株体所需的水量。
4.灌溉制度:指特定作物在一定的气候、土壤、供水等自然条件和一定的农业技术措施下,为了获得高产或高效、实现节约用水,所制定的适时适量的农田灌水方案。
(灌水定额与灌溉定额)5.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实施灌水时计划调节、控制土壤水分状况的土层深度,一般可取为作物的主要根系活动层6.充分灌溉:指通过灌溉措施,使作物在各个生长阶段处于最优水分状态,作物产量最高。
7.灌水方法:指灌溉水进入田间湿润作物根区土壤的方式8.畦灌:用临时修筑的土埂将灌溉田块分隔成一系列的长方形田块。
适用于小麦、谷子、花生、芝麻等作物种植。
9.淹灌法:先灌溉至土壤水饱和,然后再土壤表面建立并维持一定深度水层的地面灌水技术。
10.灌溉水源:指天然水资源中可利用为灌溉的水体,主要有河川径流、当地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再生水等11.水质:指水的化学、物理和生物性状,水中含有物质的成分及其含量(含沙量、含盐量、有害物质含量、水温)12.集流效率:某时段内或某次集流面的集流量占同一时期内的降水量的比值二、填空题1.农田土壤水分存在的基本形式固体、液体、气体,液态水又可分为吸着水、毛管水、重力水,吸着水包括吸湿水和薄膜水(部分有效),毛管水(有效水)包括上升毛灌水、悬着毛管水。
2.土壤水势的分类溶质势、基质势、重力势、压力势、温度势3.土壤干旱分为生理干旱、大气干旱、土壤干旱4.农田水分消耗主要五个方面植株蒸腾(生理需水)、棵间蒸发(生态需水)、深层渗漏、田间渗漏、地表径流、组成植株体的一部分5.作物需水量的影响因素气候因素、作物因素、土壤因素、农业因素6.农田水分亏缺的评价指标有土壤水分指标(包括土壤含水量、土壤水势)、气候指标、作物水分生理指标7.灌水方法类型:地面灌水方法、喷灌灌水方法、微灌灌水方法、地下水浸润灌水方法8.灌水质量评价指标:田间灌溉水有效利用率、田间灌溉水储存率、田间灌水均匀度9.小畦灌“三改”指的是长畦改短畦、宽畦改窄畦、大畦改小畦10.喷灌的工作制度分为齐头并进、交叉前进、两端交叉前进11.喷灌主要分为管道式喷灌系统、机组式喷灌系统,其中管道式由水源工程、水泵和动力机、压力管道、喷头、保护及控制装置等组成12.微灌按照灌水器的出流方式的不同划分为:滴灌、微型喷洒灌溉、地表下灌溉、涌泉灌溉13.微灌系统由水源、首部枢纽、输配水管网、灌水器四部分组成14.地表水取水方式主要包括:无坝取水、有坝取水、水库取水、抽水取水15.地下水取水方式主要包括:垂直取水、水平取水、双向取水建筑物、引泉工程16.坎儿井主要包括竖井、暗渠、明渠、涝池17.雨水蓄集利用工程由集水工程、蓄水工程、灌溉工程构成18.集流面的处理国外主要采用植被管理、地表处理、化学处理19.蓄水设施有涝池、旱井、水窖、水窑窖20.灌溉设计标准一般以灌溉设计保证率、南方小型水稻灌区也可以以抗旱天数进行设计.21.现代化灌区的特点节水高效、设施完善、管理科学、生态良好22.管道输水系统由水源与首部枢纽、输配水管网、田间灌水系统、附属建筑物与装置构成。
农田水利学重点农田水利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中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的学科。
它涉及到灌溉、排水、水土保持等内容,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
本文将重点探讨农田水利学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技术。
一、农田水利学的概念农田水利学是农业水资源利用和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它研究的对象是在农业生产中的水资源,包括水的供应、利用和管理等方面。
农田水利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提高农田的水分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农田水利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灌溉、排水、水土保持等方面。
其中,灌溉是指为农田提供所需水分的一种人工措施;排水则是为了排除农田中过剩的水分,保证农田正常的生产活动;水土保持则是通过各种措施,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农田土壤的肥力和水分。
二、灌溉技术灌溉是农田水利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它是为了补充或补充不足的降水,以满足农田作物对水的需求。
灌溉技术有很多种,主要有地面灌溉和喷洒灌溉两种。
地面灌溉是指将水直接引入田地,满足作物的水分需求。
它的优点是简单易行,适用于大面积的农田。
然而,地面灌溉的缺点是水分的利用率比较低,容易造成土壤的盐碱化。
喷洒灌溉是将水通过喷洒设备喷洒到作物上,形成雾化的状态。
这种灌溉方式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和浪费,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
然而,喷洒灌溉设备的投资较大,且对水质的要求较高。
三、排水技术排水技术是农田水利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在农田中,由于降水过多或土壤排水能力不足,容易造成水涝,影响作物的生长。
因此,排水技术对于保证农田的正常生产非常重要。
常见的排水技术有开沟排水和排水沟两种。
开沟排水是指在农田中开挖排水沟,将多余的水分导入排水沟,然后通过排水沟排出农田。
这种方法适用于平坦地区,但对于起伏较大的地区效果不佳。
排水沟是指在农田中修建的人工排水渠道。
通过排水沟的引导,可以将多余的水分有效地排至河流、湖泊等地。
这种方法适用于较大坡度的地区,能够快速有效地排水。
四、水土保持技术水土保持技术是农田水利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农田水利学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农田水利学中,灌溉水利用系数是指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其计算公式为:A. 灌溉水利用系数 = 灌溉水量 / 总供水量B. 灌溉水利用系数 = 总供水量 / 灌溉水量C. 灌溉水利用系数 = 灌溉水量 / 净灌溉水量D. 灌溉水利用系数 = 净灌溉水量 / 灌溉水量答案:D2. 农田灌溉系统中,以下哪项不是灌溉水源的类型?A. 地表水B. 地下水C. 雨水D. 再生水答案:D3. 在农田水利工程中,以下哪项不是灌溉渠道的类型?A. 明渠B. 暗渠C. 管道D. 河流答案:D4. 农田水利学中,灌溉水的田间管理包括哪些方面?A. 灌溉制度的制定B. 灌溉水量的控制C. 灌溉时间的安排D. 以上都是答案:D5. 农田水利学中,灌溉水的水质要求主要考虑哪些因素?A. 盐分含量B. 重金属含量C. 农药残留D. 以上都是答案:D6. 农田水利学中,以下哪项不是灌溉系统的组成部分?A. 取水设施B. 输水设施C. 配水设施D. 排水设施答案:D7. 农田水利学中,以下哪项不是灌溉水的损失类型?A. 蒸发损失B. 渗漏损失C. 径流损失D. 灌溉损失答案:D8. 农田水利学中,以下哪项不是灌溉系统的规划原则?A. 经济性原则B. 可行性原则C. 可持续性原则D. 随意性原则答案:D9. 农田水利学中,以下哪项不是灌溉系统的运行管理内容?A. 灌溉水的调度B. 灌溉设备的维护C. 灌溉水的计量D. 灌溉水的回收答案:D10. 农田水利学中,以下哪项不是灌溉系统的效益评价指标?A. 经济效益B. 社会效益C. 生态效益D. 政治效益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农田水利学中,灌溉水源的水质评价主要考虑以下哪些因素?A. 悬浮物含量B. 溶解氧含量C. 有机物含量D. 微生物含量答案:ABCD2. 农田水利学中,灌溉系统的规划应考虑以下哪些因素?A. 地形地貌B. 土壤类型C. 作物需水量D. 气候条件答案:ABCD3. 农田水利学中,灌溉水的田间管理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 灌溉制度的制定B. 灌溉水量的控制C. 灌溉时间的安排D. 灌溉水的回收答案:ABC4. 农田水利学中,灌溉系统的效益评价指标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 经济效益B. 社会效益C. 生态效益D. 政治效益答案:ABC5. 农田水利学中,灌溉系统的运行管理包括以下哪些内容?A. 灌溉水的调度B. 灌溉设备的维护C. 灌溉水的计量D. 灌溉水的回收答案:ABC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农田水利学中灌溉水利用系数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名词解释:1、农田水利学:是研究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情变化规律及其调节措施,以消除农田水旱灾害,利用水利资源发展农业生产的一门学科。
2、农田水分状况:是指农田土壤水、地面水和地下水的状况及与其相关的养分、通气、热状况。
3、农业水文学:是研究农业生态系统中农业措施、农业工程方面各种水文现象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内在联系的一门学科。
4、水量平衡:是指来水量和出水量的关系5、降水总量:是指在一定的时段内天空下降的水量未经蒸发、渗透和流失,在下垫面上积聚的水层深度。
(虹吸式雨量计测量降水量)6、流域:是指汇集地面来水和地下来水的区域7、径流:降水自流域内汇集到河网并沿河槽下泄的水流8、径流总量(Q):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总水量。
(Q)9、径流深(Y):将径流总量均匀的分布在流域面积上所得的水层深度。
10、蒸发:水由液体或固体状态变成气体状态的过程。
11、频率是指变量某值在样本中出现的机会。
12、灌溉保证率:是以灌溉设施供给灌溉用水全部获得满足年数占总年数的百分率表示的。
13、作物需水量:是指作物在适宜的环境下正常生长发育达到或接近达到该作物品种的最高产量水平所消耗的水量。
14、灌溉制度:是指在一定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下和一定的农业技术措施下,为使作物获得高额而稳定的产量所制定的一整套向田间灌水的制度。
15、灌水定额:是指灌于单位灌溉面积上的灌水量。
16、喷灌:是利用水泵和管道系统输水,在一定压力下通过喷头把水喷到空中,散成细小水滴,想下雨一样灌溉农作物的一种灌溉方式。
17、滴灌:是用较小压力,通过管道一滴一滴将水滴于作物根区,湿润土壤,供给作物水分。
18、渗灌:是将水管通过管道渗入土壤,再通过土壤毛管作用供给作物的一种灌溉方式。
19、水土保持: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应用技术科学。
20、水土流失:是指地球陆地表面由水力、风力和重力、冷融等外营力引起的水土资源的损失和破坏,包括地表侵蚀和水的损失。
绪论1.《农田水利学》是一门研究利用灌溉排水工程措施来调节农田水分状况及改变和调节地区水情,以消除水旱灾害,合理而科学地利用水资源,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科学。
2.农田水利学研究对象:①调节农田水分状况【灌溉措施和排水措施】②改变和调节地区水情。
【蓄水保水措施和调水排水措施】第一章:农田水分状况和土壤水分运动1.农田水分三种基本形式:地面水,土壤水【吸着水,毛灌水和重力水】和地下水。
2.凋萎系数:作物产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其数量包括全部的吸湿水和部分薄膜水。
3.田间持水量:土壤中悬着毛管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
4.田间持水率:常将灌水两天后土壤所能保持的含水率。
5.旱作物对农田水分状况的要求:大气干旱;土壤干旱;作物生理干旱。
6.农田水分过多的原因:①大气降水补给农田水分过多;②洪水泛滥、湖泊漫溢、海潮侵袭或坡地地面径流汇集等使低洼地积水成灾;③地下水位过高,上升毛管水不断向上补给;或因地下水从坡地溢出,大量补给农田水分;④地势低洼,出流条件不好。
7.农田水分不足的原因:降雨量不足;降雨入渗量少,径流损失较多;土壤保水能力差,渗漏及蒸发损失水量过大。
8.SPAC系统:土壤、作物、大气构成的水循环系统。
第二章:作物需水量和灌溉用水量1.农田水分消耗的途径:植株蒸腾;棵间蒸发;深层渗漏或田间渗漏;地表径流;组成植株体的一部分。
2.作物需水量:生长在大面积上的无病虫害作物,土壤水分和肥力适宜时,在给定的生长环境中能取得高产潜力的条件下为满足植株蒸腾、棵间蒸发、组成植株体所需要的水量。
【作物需水量就等于植株蒸腾量和棵间蒸发量之和,即所谓的“蒸发蒸腾量”】3.作物耗水量,简称耗水量:就某一地区而言,指具体条件下作物获得一定产量时实际所消耗的水量。
4.作物需水临界期:作物在不同生育时期对缺水的敏感程度不同,在作物整个生育期中通常把对缺水最敏感、缺水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时期。
5.水面蒸发量法(蒸发皿法或α值法),一般水稻用α值法比旱作物用此法好。
农田水利重点绪论《农田水利学》是一门研究利用灌溉排水工程措施来调节农田水分状况及改变和调节地区水情,以消除水旱灾害,合理而科学地利用水资源,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科学。
1. 调节农田水分状况农田水分状况一般是指农田土壤水、地面水和地下水的状况及其相应的养分、通气、热状况。
农田水分的不足或过多,都会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和产量。
调节农田水分状况一般措施:1)灌溉措施灌溉措施即按照作物的需水要求,通过灌溉系统有计划地将水量输送和分配到田间,并采用一定的灌溉技术以补充农田水分的不足。
2)排水措施通过修建排水系统将农田内多余的水分(包括地面水和地下水)排入容泄区(江、河或湖泊等),使农田处于适宜的水分状况。
在易涝易碱地区,排水系统还有控制地下水位和排盐的作用。
调节农田水分状况需要研究的问题:1)把土壤—作物—大气作为一个连续体来研究农田水分的微循环过程和水、盐运动规律,探求以土壤水和作物关系为中心的农田水分调控机理及水分、盐分和水肥耦合之间的内在联系,为节水农业提供理论和实际应用的依据,并指导灌排实践和中、低产田的改造。
2)研究节水灌溉的实用技术。
3)研究不同地区灌排系统的合理布置,做到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既便于灌排和控制地下水位,又适应机耕。
4)研究灌排系统管理5)研究和重视灌排工程对水环境的影响及经济评价。
2.改变与调节地区水情(1)改变与调节地区水情措施:(1)蓄水保水措施(2)调水、排水措施需要研究的科学问题:1)在深入调查水量供、需情况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地区长远的水资源规划及水土资源平衡措施。
2)研究当地地面水、地下水和外来水的统一开发及联合运用。
寻求水资源系统的最优规划、扩建和运行方案。
3)研究洪涝规律,采取有效措施,解除洪涝威胁,并同水资源开发利用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做到洪涝旱碱综合治理。
4)研究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等方面的经济效益、生态环境和社会福利问题。
第一章 农田水分状况和土壤运动入渗过程的一般规律:干旱类型:大气干旱、土壤干旱、作物生理干旱 (大气干旱和土壤干旱都会造成作物生理干旱)田间持水率:在生产实践中,常将灌水两天后土壤所能保持的含水率叫做田间持水率。
农田水利学定义:研究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情况变化规律及调解措施以消除农田水旱灾害,合理利用农利资源,发展农业生产的一门科学水量平衡:某一地区任意时段内水量等于出水量与该区域内蓄水变量之和,这种来水量与出水量的关系称为水量平衡农田水分状况:是指农田土壤水,地下水和地间水的状况及其相关的养分,通气,热状况(措施:灌溉,排水,水土保持)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假想在地下水面以上有一个很多的土柱,如果地下水位长期保持稳定,地表水也不发生蒸发入渗,则经过很长时间以后,地下水面上将会形成一个稳定的土壤水分分布曲线降水量:在一定时期内降落在某一定面积上的总水量降水历时:一次降水自始至终所经历的时间(不间断的不停的降水)降水时间:对应于某一降水量所经历的时间降水强度: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降水面积:降水所笼罩的水平面积下渗强度(入渗率):单位时间内入渗的水层深度(土壤水不饱和,地表水在多种力下运动)径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水断面的总水量径流总量:某一时段内经过某一水断面的总水量径流深:将径流总量均匀分布在流域面积上的水层深度径流系数:某一时期的径流深与同时期的降水量之比小于等于一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流量频率:变量某值在样本中出现的次数灌溉水质:主要指水中所含有的泥沙危害作物生长发育的盐类,利用生活和工业污水的酸碱度,悬浮体,油质,有毒物质,传染病菌以及水的湿度等灌溉制度:在一定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下和一定的农业技术措施下,为使作物获得定额稳定的产量所制定的一整套田间灌水制度灌水定额:指一次灌水单位灌溉面积上的灌水量灌溉定额:作物在全生育期内单位面积上应灌溉的总量灌溉强度:就是单位时间内喷洒在单位面积土地上的水量水滴直径:落在地面或作物叶面上的水滴直径灌水均匀度:滴灌是一种局部灌溉,所以不要求在整个灌水面积上水量分布均匀,而要求每一棵作物灌到的水量是均匀的灌溉制度:灌水定额,设计灌水周期,一次灌水延续时间,轮灌区数目的确定,一条毛管控制的灌溉面积。
农田水利学:研究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情变化规律及其调节措施,以消除农田水旱灾害,利用水利资源发展农业生产的一门学科。
农田水分状况:指农田土壤水,地面水和地下水的状况及与其相关的养分、通气、热状况。
大循环:海陆间的水分循环小循环:局部的水分循环区别:是否发生海陆交换水量平衡:对于某一地区来说,在任意时段内,来水量等于出水量与该区域内蓄水变量之和,这种来水量和出水量的关系。
地区水量平衡:指某一时段内,某一地区闭合面所包括的空间内的水的变量,等于进入此空间的来水量和流出此空间的去水量之差。
降水:指在一定的时段内天空下降的水量未经蒸发、渗透、和流失,在下垫面上积聚的水层深度。
降水历时:指一次降水自始至终所经历的时间降水时间:对应于某一降水量所经历的时间降水强度: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降水面积:降雨说笼罩的水平面积集水面积:地面分水线构成的集水区域流域:汇集地面来水和地下水的区域径流:由降水产生的,降水自流域内汇集到河网并沿河槽下泄的水流径流损失:降雨首先消耗于植物截留、下渗、填洼,由于这部分降水并不产生径流,对径流来说,成为径流损失地面径流量:降雨量减去降雨损失部分坡面漫流:当降水强度大于下渗强度,降雨满足下渗和填洼以后,雨水沿坡面流动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总水量径流总量:某一时段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总水量径流深:将径流总量均匀分布在流域面积上所得的水层深度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的产流量径流系数:某时段内径流深与同一时期降水量之比蒸发:水由液体或固体状态变成气体状态的过程水面蒸发的两个过程:水分汽化过程和水分扩散过程影响水面蒸发因素:饱和水汽压差、温度、风、气压、水质土壤蒸发:水分自地表散失土壤由湿变干三个阶段:定常蒸发率阶段、蒸发率下降阶段、蒸发率微弱阶段影响土壤蒸发因素:土壤因素(土壤含水量、地下水埋藏深度、土壤质地和结构、土壤色泽和下垫面的特性,土壤有机质含量)气象因素(辐射、温度、湿度、风、降水方式)入渗:指水分自地表进入土壤的过程达西定律P24影响土壤入渗因素:土壤含水率、土壤质地结构,地面平整度、坡度、地下水埋藏深度、土壤肥力频率:变量某值在样本中出现的机会概率:随机变量某值在总体中出现的机会总体:数理统计中被研究的随机变量的全体样本:总体中的一部分抽样:总体中抽取样本抽样误差:抽取样本而引起的误差灌溉保证率:以灌溉设施供给灌溉用水全部获得满足的年数占总年数的百分率重现期:平均多少年出现一次作物需水量:作物在适宜的外界环境条件下,正常生长发育达到或接近达到该作物品种的最高产量水平,所消耗的水量测定旱作物的田间需水量的方法:筒测、坑测、田测作物需水模系数:某个生育期的需水量与作物需水量的百分比灌水定额:指一次灌于单位灌溉面积的灌水量灌溉定额:农作物在整个生育期要进行多次灌水,全生育期各次灌水定额之和土壤计划湿润深度:在实施灌溉时,计划、调节控制土壤水分状况的土层深度地下水补给量:地下水借毛细管作用,上升至作物根系活动层内而被作物利用的水量,其大小与地下水埋藏深度、土壤性质、作物种类、作物需水强度、计划湿润层土壤含水量有效降雨量:设计降雨量减去地面径流量与深层渗漏量之后,保持在土壤计划湿润层内,可为作物吸收利用的水量旱作物总灌溉定额:是播前灌水定额与生育期灌溉额之和水力最优断面:在过水断面面积,渠底坡度和糙率一定的条件下,使渠道所通过的流量最大的断面形式渠道安全超高:为了保证渠道正常供水,或者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不致使渠道中的水溢出来,因此在渠道水位确定后,应加一个高度,此高度为安全超高渠道边坡:一般用1:m表示,1表示斜坡的垂直高度,m表示斜坡的水平长度,m为边坡系数渠道横断面形状:按几何形状:矩形断面,梯形断面,U形断面;按渠道挖填方的情况:挖方渠道,填方渠道,挖填方渠道田间水利用系数:农渠以下的水的利用系数某一渠道的渠道水利用水系数:某渠道的净流量与毛流量的比值全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系数:田间所需的净流量与渠道引入流量之比,或等于渠系水利用系数和田间水利用系数和乘积地面灌溉:水从地表进入田间并借重力和毛断作用浸润土壤的一种灌水方法。
农田水利学第三版郭元裕编著引言《农田水利学》是由郭元裕教授编著的一本系统介绍农田水利学相关知识的教材。
经过多年的修订和更新,本书已经出版第三版。
本书主要涵盖了农田水利学的基本理论、技术应用和实践经验等方面的内容,对于广大农田水利从业人员和相关专业学生来说,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农田水利学》第三版的内容概述、主要章节和特色亮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本书的内在价值和优势。
内容概述《农田水利学》第三版共分为八个主要章节,内容涵盖了农田水利学的基本概念、水资源利用、灌溉与排水技术、农田水分管理、农田水文学、农田水质学、农田水利工程和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等方面。
第一章农田水利学概述本章主要介绍了农田水利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和发展历程。
通过对农田水利学的系统概述,读者可以全面了解本书所涉及的领域和主题。
第二章水资源利用本章介绍了水资源的特点、质量和利用方式。
通过对水资源的综合分析和评价,读者可以了解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水资源,以满足农田灌溉和排水的需要。
第三章灌溉与排水技术本章介绍了常见的农田灌溉和排水技术,包括地下渗漏灌溉、表面渠灌溉、喷灌和滴灌等。
通过对不同灌溉和排水技术的特点和适用条件的分析,读者可以了解如何选择合适的技术来实现高效的灌溉和排水。
第四章农田水分管理本章介绍了农田水分管理的原理和方法。
通过对土壤水分的测量与评价以及水分管理的措施和策略的分析,读者可以了解如何合理调控土壤水分,以提高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第五章农田水文学本章介绍了农田水文学的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
通过对农田水文循环和水文过程的分析,读者可以了解如何进行水文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以支持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和设计。
第六章农田水质学本章介绍了农田水质学的基本理论和评价方法。
通过对农田水质的监测和评价,读者可以了解如何保护农田水质,以减少农田灌溉和排水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第七章农田水利工程本章介绍了农田水利工程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通过对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的分析,读者可以了解如何利用水利工程设施,实现农田的高效灌溉和排水。
农田水利学复习整理:绪论:农田水利:为防治干旱、渍、涝和盐碱灾害,对农田实施灌溉、排水等人工措施的总称。
农村水利: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与农民生活条件服务的水利措施。
农田水利状况:农田中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的状态、变化规律及对作物生长影响的总称。
第二章:土壤水的分类:书上有凋萎系数:植物开始发生永久凋萎时土壤含水率,也称凋萎含水率或萎焉点。
田间持水量:农田土壤某一深度内保持吸湿水、膜状水和毛管悬着水的最大含水量。
区别涝灾和滞害:笔记上没记灌水率的定义及计算:笔记上没记,书上应该有初步灌水率图的绘制:笔记上没记,书上应该有灌溉用水量:P47灌溉用水量的计算:公式不好表达,书上应该有农田水分消耗的3条途径和3个方程式:1.植物蒸腾2.株间蒸发3.深层渗漏植物蒸腾量+株间蒸发量=腾发量=作物需水量作物需水量+渗漏量=田间耗水量作物需水量=田间耗水量需水临界期:作物全生育期中因需水得不到满足时最易影响生长发育并导致最大减产的时期。
α及k值法的适用条件:P30灌溉制度:按作物需水要求和不同的灌水方法制定的灌水次数,每次灌水的灌水时间和灌水定额和灌溉定额的总称。
灌水定额:一次灌水在单位灌溉面积上的灌溉量。
灌溉定额:各次灌水定额之和。
水稻充分……:笔记没记灌水率的定义及计算:笔记没记,书上有初步灌水率图……:书上有灌溉用水量:P47第三章:灌溉对水源的要求:水位、水质、水温4种地表取水方式的使用条件:没记无坝取水口位置的选择:书上有侧面进水与正面进水的特点:没记分片包干:P252设计代表年法确定……:书上有第4章:灌溉渠道系统:P87灌排相间、灌排相邻的特点:没记第二节的那几个问题没记三个特征流量的定义、计算公式和作用:P97~P101左右第四节的内容没记,但是书上有第五章:田间工程:P94区别畦灌和沟灌:没记工作压力:是指喷头进水口前的内水压力。
四个喷灌强度:P62区别微喷头与喷头:没记第六章:排水系统的组成:排水沟系、需水设施、排水枢纽、承泄区除涝标准:P228排涝设计流量的计算(主要是平均排除法)区别两个排涝标准:排渍深度、耐渍深度地下水临界深度:P192排水沟的特征水位:没记排水承泄池的定义、要求及整治措施:P246第七章: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风力、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山丘区及风沙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
农田水利学基本知识农田水利学,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高深?其实啊,就像咱们过日子,家里得有水井,得有排水沟,农田也一样,需要一整套水利的东西来照顾呢。
咱先说农田为啥需要水利学的知识吧。
你看啊,农田就像一个大宝宝,它得喝水才能长大,也就是灌溉。
没有水,那些种子就像没奶喝的小娃娃,干巴巴的,怎么可能长出绿油油的庄稼呢?就拿我家那块地来说,以前没搞好灌溉,天稍微一旱,地里的苗就耷拉着脑袋,像霜打的茄子似的,可怜巴巴的。
这时候要是有一套好的灌溉系统,像那种滴灌啊,就像给每个小秧苗都插了个小吸管,让它们想喝多少喝多少,苗儿肯定长得壮壮的。
那水多了咋办呢?这就像家里水漫金山了一样,得有排水的措施啊。
农田里积水就像人掉进泥坑,庄稼的根在水里泡着,时间长了就会烂掉,这庄稼还怎么活呢?所以啊,排水沟就得像一个个小管道,把多余的水赶紧排走,让农田的土壤保持那种干湿正好的状态,就像咱们睡觉的床铺,不潮不湿才舒服呢。
农田水利学里还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水这东西啊,可不是无穷无尽的,就像咱兜里的钱,花完了就没了。
咱们不能一股脑地把水都用在一块田上,得根据不同庄稼的需求,还有天气情况来分配。
比如说,小麦在灌浆的时候可能需要多一点水,就像人长身体的时候要多吃点饭一样。
但是到了快收割的时候,水就得少一点了,不然麦粒容易发霉,就像东西放久了受潮发霉一样。
再讲讲水利工程的建设吧。
建个水库就像盖个大房子,这个大房子是用来存水的。
水库的选址可重要了,要选在那种地势高一点,但是水源又充足的地方。
这就好比我们盖房子,要选个好地段一样。
而且水库的大坝要建得坚固,要是大坝塌了,那水就像脱缰的野马,到处乱跑,农田可就遭殃了。
农田水利学还涉及到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呢。
比如说,一条小河流过农田,咱们不能只想着从河里抽水,还得保护好这条河的生态。
要是把河里的水抽干了,河里的鱼啊虾啊就没地方住了,这就像咱们把人家的房子拆了一样,不道德啊。
而且河流要是没水了,周围的树木啊花草啊都会受到影响,最后整个环境都会变得很差,那农田也不可能独善其身,就像大家都在一条船上,一个人把船弄个洞,大家都得遭殃。
农田水利重点绪论《农田水利学》是一门研究利用灌溉排水工程措施来调节农田水分状况及改变和调节地区水情,以消除水旱灾害,合理而科学地利用水资源,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科学。
1. 调节农田水分状况农田水分状况一般是指农田土壤水、地面水和地下水的状况及其相应的养分、通气、热状况。
农田水分的不足或过多,都会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和产量。
调节农田水分状况一般措施:1)灌溉措施灌溉措施即按照作物的需水要求,通过灌溉系统有计划地将水量输送和分配到田间,并采用一定的灌溉技术以补充农田水分的不足。
2)排水措施通过修建排水系统将农田内多余的水分(包括地面水和地下水)排入容泄区(江、河或湖泊等),使农田处于适宜的水分状况。
在易涝易碱地区,排水系统还有控制地下水位和排盐的作用。
调节农田水分状况需要研究的问题:1)把土壤—作物—大气作为一个连续体来研究农田水分的微循环过程和水、盐运动规律,探求以土壤水和作物关系为中心的农田水分调控机理及水分、盐分和水肥耦合之间的内在联系,为节水农业提供理论和实际应用的依据,并指导灌排实践和中、低产田的改造。
2)研究节水灌溉的实用技术。
3)研究不同地区灌排系统的合理布置,做到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既便于灌排和控制地下水位,又适应机耕。
4)研究灌排系统管理5)研究和重视灌排工程对水环境的影响及经济评价。
2.改变与调节地区水情(1)改变与调节地区水情措施:(1)蓄水保水措施(2)调水、排水措施需要研究的科学问题:1)在深入调查水量供、需情况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地区长远的水资源规划及水土资源平衡措施。
2)研究当地地面水、地下水和外来水的统一开发及联合运用。
寻求水资源系统的最优规划、扩建和运行方案。
3)研究洪涝规律,采取有效措施,解除洪涝威胁,并同水资源开发利用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做到洪涝旱碱综合治理。
4)研究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等方面的经济效益、生态环境和社会福利问题。
第一章 农田水分状况和土壤运动入渗过程的一般规律:干旱类型:大气干旱、土壤干旱、作物生理干旱 (大气干旱和土壤干旱都会造成作物生理干旱)田间持水率:在生产实践中,常将灌水两天后土壤所能保持的含水率叫做田间持水率。
一大题:名词解释1、渠系水利用系数:灌渠系的净流量与毛流量的比值2、农田水利:水利工程类别之一,其基本任务是通过各种水利工程技术措施调节和改变农田水分状况以及地区水资源不平衡状况,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3、农田水利学:研究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情变化规律及其调节措施,以消除农田水旱灾害,利用水资源发展农业生产的一门科学。
4、农田水分状况:指农田土壤水、地面水和地下水的状况及与其相关的养分、通气、热状况。
5、田间水利用系数:实际灌入田间的有效水量和未级固定渠道放出水量之比6、渠道水利用系数:某渠道的净流量与毛流量的比值7、灌溉水利用系数:实际灌入农田的有效水量和渠首引入水量的比值8、重现期:在一定年代的雨量记录资料统计期内,大于或等于某暴雨强度的降雨出现一次的平均间隔时间,为该暴雨的重现期9、全面灌溉:灌溉时湿润整个农田根系活动层内的土壤,传统的常规灌水方法都属于这一类。
10、局部灌溉:灌溉时只湿润作物周围的土壤,远离作物根部的行间或棵间的土壤仍保持干燥。
11、微灌:一般灌溉流量都比全面灌溉小得多,因此又称为微量灌溉12、畸灌:水从输水沟或直接从毛渠放入畦中,畦中水流以薄层水流向前移动,边流边渗,润湿土层,13、沟灌:在作物行间开沟,灌水时,水在沟中边流边渗的灌溉方法称为沟灌。
14、渗灌:利用修筑在地下的专门设施(地下管道系统)将灌溉水引入田间耕作层借毛细管作用自下而上湿润土壤,所以又称地下灌溉15、滴灌:滴灌是由地下灌溉发展而来的,是利用一套塑料管道系统将水直接输送到每棵作物根部,水由每个滴头直接滴在根部上的地表,然后渗入土壤并浸润作物根系最发达的区域。
16、地面灌溉:水是从地表面进入田间并借重力和毛细管作用浸润土壤,所以也称为重力灌水法。
17、喷灌:利用专门设备将有压水送到灌溉地段,并喷射到空中散成细小的水滴,象天然降雨一样进行灌溉。
18、微喷灌:又称为微型喷灌或微喷灌溉。
是用很小的喷头(微喷头)将水喷洒在土壤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