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课例《雨霖铃》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21
雨霖铃》教学反思标题:《雨霖铃》教学反思引言概述:《雨霖铃》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散文,通过描写雨霖铃的声音,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意境描写和情感表达等方面,匡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文学作品。
本文将从五个部份分析《雨霖铃》的教学反思。
一、语言特点的分析:1.1 用典型的唐代文言文表达方式,学习古代文学语言的特点。
1.2 探讨柳宗元在文章中运用修辞手法的技巧,如比喻、拟人等,匡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1.3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句式结构和词汇运用,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敏感性和欣赏能力。
二、意境描写的分析:2.1 分析作者通过雨霖铃的声音描写,营造出的诗意氛围,培养学生对意境的感知能力。
2.2 探讨作者通过对雨霖铃的描写,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引导学生思量故乡的特殊意义。
2.3 引导学生通过对意境描写的分析,理解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独特感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情感表达的分析:3.1 分析作者通过对雨霖铃的情感表达,传递出的孤傲、思乡和忧伤等情感,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世界。
3.2 探讨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思量,引导学生思量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3.3 引导学生通过对情感表达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
四、学习方法的指导:4.1 提供多种学习途径,如阅读原文、听音频、观看视频等,匡助学生全面理解《雨霖铃》的内容。
4.2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维碰撞。
4.3 鼓励学生进行个人思量和写作实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量和创作能力。
五、教学反思与改进:5.1 分析学生在学习《雨霖铃》过程中的难点和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供更有效的指导。
5.2 采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评价,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5.3 总结教学经验,分享教学心得,促进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与提高。
通过对《雨霖铃》的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匡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认知能力。
《雨霖铃》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引言概述:《雨霖铃》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首名篇,通过描绘雨中的景色和抒发离愁别绪,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选择了这首诗作为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和情感表达方式。
然而,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并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1.1 缺乏明确的知识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明确告诉学生们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
这导致学生们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欣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1.2 忽视情感目标除了知识的传授,我没有给学生们提供足够的机会去感受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使得学生们对于诗歌的情感体验和理解也相对较浅。
1.3 忽略实践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给学生们提供实践的机会,比如通过模仿写作或者朗读等方式,来加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体验。
二、教学方法不合理2.1 缺乏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讲解和讨论的方式,缺乏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这使得学生们的参与度和兴趣相对较低。
2.2 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我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这导致部分学生在诗歌理解和欣赏上遇到了困难。
2.3 缺乏互动性的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设置足够的互动环节,如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这使得学生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三、教学资源不足3.1 缺乏多媒体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音频、视频等,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2 缺乏文化背景资源我没有给学生们提供足够的文化背景知识,如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社会背景等,这使得学生们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欣赏相对较为肤浅。
3.3 缺乏实践性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提供足够的实践性资源,如写作指导、朗读示范等,这使得学生们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了一定的困难。
四、教学评估不全面4.1 重视知识考核在教学评估中,我过于注重对学生知识的考核,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和实践能力的评估。
《雨霖铃》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引言概述:《雨霖铃》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首名篇,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优美的艺术表达而被广大读者所喜爱。
作为一名教师,我在教学过程中使用《雨霖铃》这首诗进行教学,不仅让学生们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也让他们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思进行总结。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1.1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明确了学生的学习目标,即通过学习《雨霖铃》这首诗,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1.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引入《雨霖铃》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我成功地激发了学生对这首诗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1.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们共同分析、解读《雨霖铃》,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2.1背景知识的讲解在教学开始前,我先向学生们介绍了《雨霖铃》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们对这首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2诗歌的分析与解读我通过引导学生们分析《雨霖铃》的诗歌结构、意象和语言运用等方面,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
2.3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雨霖铃》的主题和意义,我引导他们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通过讨论和分享,让学生们深入思考诗歌与人生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3.1激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们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3.2多媒体辅助教学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了一些与《雨霖铃》相关的图片和视频,使学生们更直观地感受到诗歌的魅力。
3.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我鼓励学生们相互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理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效果的评估4.1课堂表现的观察在教学过程中,我密切观察学生们的课堂表现,包括他们的参与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等,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雨霖铃教学反思第一篇:雨霖铃教学反思《雨霖铃》教学反思诗词赏析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诗歌教学该以何种方式才能发挥最大的课堂实效性,是我在语文教学中一直思考的内容。
在上完《雨霖铃》后,我进行了一番思考,反思自己在本课教学中的所得所失。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以词作的内容把握和情感体验为重点,以诵读、品味为手段,力图通过意境的创设以和师生共同感悟达到预设情感体验目标,同时把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中。
课堂主要设计了“重朗读,抓意象,品语言,析手法,明感情”这五个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的一些得失总结如下:一、激趣环节:在课堂一开始我就以“黯然神伤者,唯离别也。
”入题,要求学生说出以前学过的一些关于离别的诗歌,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认不识君”等等。
这些诗句都是以前学过的,重新朗读,既是一种很好的复习,又为本课的创设作铺垫。
结果有的学生说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有的学生说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课堂气氛活跃热烈。
二、朗读环节: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
”以朗读为突破口,能较好的品味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读一直是诗歌教学非常重要的方法,读让学生理解文意,感受作者情感,体会诗词所描绘的意境。
因此,我就以学生集体朗读、个人朗读、教师带读的方式来进行。
.对于学生朗读的指导,我不是硬性的示范,而是用提问启发的方式来进行。
我问学生“对长亭晚”,该如何划分节奏;“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念”字是什么意思?这时该怎么读才识合适的?“今宵酒醒何处?”既然是个问句,要不要停顿。
学生很快的豁然开朗。
三、意象与语言环节:我先让学生在课本上划出诗中所用的意象,然后要求学生调动所学来分析意象,相当一部分同学表现得非常积极。
如解读“寒蝉”,能够把寒蝉的两层内涵(一是透露季节是秋天,而是渲染凄清冷落的离别氛围)分析得很到位。
《雨霖铃》教学反思雨霖铃是一首古代诗词,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优美的艺术表达而闻名于世。
作为一名教师,我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雨霖铃》这首诗词,旨在通过这首诗词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我在《雨霖铃》教学中的反思进行总结,以期能够更好地应对类似的教学任务。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1.1 引导学生理解《雨霖铃》的文学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更加明确地指导学生理解《雨霖铃》所蕴含的文学价值,如其艺术特点、情感表达和时代背景等。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首诗词的意义。
1.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除了理解《雨霖铃》的文学价值外,我还应该通过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这包括教导学生如何分析诗词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等,以及如何从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1.3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通过学习《雨霖铃》,我希望学生能够在写作中运用到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2.1 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雨霖铃》时,我应该采用一些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如通过音乐欣赏、影视赏析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对这首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
只有在学生对诗词产生兴趣的基础上,他们才能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2.2 多媒体辅助教学为了更好地呈现《雨霖铃》的艺术特点和情感表达,我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
通过播放相关的音频和视频,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2.3 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可以引入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创作。
通过互相交流和合作,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雨霖铃》的内涵,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三、教学资源的准备3.1 选取适合的教材和参考书籍在教学《雨霖铃》时,我需要精选适合的教材和参考书籍,以便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这首诗词。
教学设计【情境导入】(视频)邓丽君演唱的歌曲《相看泪眼》(《雨霖铃》)导入。
(导入语)邓丽君深情、甜美的演唱深深打动了我们,那么是谁为她作的这首词呢?(生:柳永。
)对啊!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他的词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他的歌,词句美丽,韵律优美,征服了所有的歌迷。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去聆听柳永的歌曲。
【学习目标】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2、以读带析,反复朗读,赏析意象,体味情感;3、学习鉴赏诗词的方法,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教学重点】1、赏析意象。
2、体味情感。
【知识链接】1、走进作者:柳永(?~约1053),字耆卿,原名三变,福建崇安人。
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慢词的创造者。
因排行第七,又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写歌伎愁苦和城市风光,犹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著有《乐章集》。
2、写作背景:这首词是柳永离开汴京时与恋人的话别之作。
当时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于是与恋人痛苦地离别。
此作是当时心境的体现。
【自主学习】1、朗读指导:哀婉缠绵①寒蝉凄切——“凄”字要读得长,“切”字要短促,读出凄凉落寞之感。
②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
③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⑤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2、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一)初读:整体感知1、师生齐读:注意停顿、节奏、语气和感情基调。
(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配乐朗读)(预设:生读完师点评,“大家读得流畅,但缺少一丝情感,怎样体会本词的情感呢”,出示学案“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体味感情基调。
《雨霖铃》教学反思引言概述:《雨霖铃》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被广泛用于中学语文教学中。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需要不断反思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
一、教学目标设定1.1 确定教学目标:明确《雨霖铃》的主题和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1.2 设计教学活动: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3 制定评估标准: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全面评价学生对《雨霖铃》的掌握程度。
二、教学内容安排2.1 确定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合理安排教学进度。
2.2 教学方法选择: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3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体验。
三、学生参与程度3.1 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3.2 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3.3 促进学生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动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四、教学资源利用4.1 教材选用: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材版本,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4.2 网络资源利用: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拓展教学内容,丰富学生学习资源。
4.3 实地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雨霖铃》的感知和理解。
五、教学效果评估5.1 定期测评:定期进行测评,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
5.2 学生反馈:鼓励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
5.3 教学反思:教师要不断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结语:通过对《雨霖铃》教学的反思,我们可以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希望教师们能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雨霖铃》教学反思高二语文张素敏给这届学生讲解《雨霖铃》,正好是在天气渐暖,柳絮纷飞的,春雨微濛的暮春时节,文理科分班刚刚结束,整个校园高一学生之间里弥漫着一种淡淡的感伤气息。
这一切都为《雨霖铃》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情感氛围。
于是,我在导入时播放了歌曲《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快就把就把学生们的思绪拉到课堂上来,然后又由“长亭”、“古道”自然过渡到柳永歌咏离别的这首《雨霖铃》上来。
接下来的教学环节顺理成章:畅谈作者,师生互读,配乐朗诵,由声入境,尽情地去感受曲词的情韵之美。
接下来的工作该是教师带领学生一步一步地去找意象、品情感、析手法、评语言。
这届学生也赶上了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校也实行了将尽一年的时光,有迷茫,也有收获,更重要的是它为我的语文教学工作悄起一扇门,打开了一扇窗,开阔了我的视野,也使我更加快乐地带领着学生在语文的百草园中感受到更多奇异的芬芳。
新课程“基本理念”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和审美的创造力。
”于是,我把对诗词的鉴赏分析设置成了一道开放行的题目:小组合作,任选一个角度(从意象、情感、技巧、语言方面)对本词进行赏析,言之成理即可。
学生们热情很高,我的工作则是到更小组去做点拨,引导。
大约十分钟后,各小组准备好了自己的答案。
意象组的同学找到了:寒蝉、长亭、雨、兰舟、烟波、暮霭、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点明共同特点是凄美。
情感组的同学认为:全文抒发了一种离别之痛和羁旅之愁。
技巧组的同学看出了借景抒情、虚实结合。
语言组的同学说出了轻新、自然、优美。
这些答案有的是在我的点拨下得出来的,有的在具体的表述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但是,在此过程中,同学们积极地开动了脑筋,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会了思考,掌握了鉴赏诗词的方法,收获了快乐,学会了合作。
正所谓是“受之于鱼,不如受之于渔”。
《雨霖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陇县梁挺一、概述《雨霖铃》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教读诗歌,作为婉约派的创新者,柳永的这首词抒写离情,通过对惜别场面和别后情景的描写,抒发深沉和离情别绪;通过秋景的衬托,写出男女恋人分别时的万千愁绪。
它做到了雅不避俗、俗不伤雅、雅俗共赏、和谐共容。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和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通过把握意象,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学情分析:1)绝大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对于诗词等文学类的阅读就更加少得可怜。
2)高一年的学生平时生活积累、人生体验较贫乏。
而对于古词这种对语言感悟、对人生体验要求较高的文体来说,学生的阅读品味更是一个难点。
3)山区学生诗词基础差,朗诵能力不强。
2 、学法指导:1)诵读法;2)讨论法;3)点拨法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多媒体课件展示、朗读法、点拨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本课综合运用朗读法、点拨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各种策略,利用多媒体课件作为认知工具,作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工具,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
2、采用这些方法的理论根据: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多媒体投影;《雨霖铃》MTV;朗读flash。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聆听《雨霖铃》,让学生感受词中凄美的意境,从而导入本课。
二、讲授新课:1、一进感觉:初步感受。
(1)听录音,全班跟读(2)初步感受刚才我们第一次共同走进这首词,听了录音,自己也读了一下,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对这首词的第一感觉,这是一首有关什么内容的词?(送别词)哪个词可以体现这一主旨?(伤离别)你们觉得这首词美吗?——学生发言,言之成理即可。
《雨霖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词中运用的艺术手法。
2、把握词中表达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景物描写手法的鉴赏和运用。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1、诵读法: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2、揣摩语句法:主要是从句子所蕴藏的含义和情感入手;3、比较联系法:将要学的内容与已知内容进行比较,求同存异,加深理解。
四、课前准备1、布置预习,熟读课文;2、相关资料和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六、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南北朝时江淹写过“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意思是能让人心神沮丧、失魂落魄的,只有别离;南唐后主李煜写过“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南宋词人吴文英说这“愁”字是在离人的心上加个秋合成。
正所谓“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无不为离别而悲伤。
在一千年前的宋朝,在一个萧索的秋天,有一位词人柳永要和他的红颜知己分别,在难分难舍之际,他写下了一首哀婉动人的离别曲——《雨霖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
(展示PPT)(二)整体感知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明确:“伤”(三)精读文本学生朗读课文,讨论交流,赏析句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写景。
通过寒蝉凄切痛楚的叫声、令人伤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骤雨初歇后的萧条冷落的景物,映衬出离人此时内心深沉的痛楚。
景中有情,字字含情。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个“念”字,说明下面所写的景物是想象的,是虚写。
虽无语凝噎,但思绪万千: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
此处是借此景衬托离愁的无边无际、离人前途的渺茫及情人相见之无期;也反衬离人孤舟行驶的飘零渺小、孤苦伶仃。
由此可以想象出离人在离别时虽无无语凝噎,但望空凝思、情意绵绵之态,自然引出了下文对别后漂泊孤寂的联想,承上启下。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作者的名句,它好在哪里?古人:折柳相赠,暗“留”之意;晓风——”(特点),衬别后心情之凄凉。
《雨霖铃》教学反思引言:《雨霖铃》是一首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爱情故事,同时也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作为一名教师,我在教学过程中使用《雨霖铃》这篇文章,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文学的美,还帮助他们理解了其中的情感与思想。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并分享一些我认为成功的教学方法。
一、文学背景介绍1.1 介绍《雨霖铃》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1.2 分析《雨霖铃》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1.3 解读《雨霖铃》中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二、教学目标设定2.1 设定学生对《雨霖铃》的基本理解目标2.2 设定学生对《雨霖铃》中情感表达的理解目标2.3 设定学生对《雨霖铃》中人生哲理的理解目标三、教学方法与实施3.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3.1.1 利用音乐、图片等多媒体资源,营造出雨夜的氛围3.1.2 引入相关的背景知识,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3.1.3 利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引发学生的共鸣和思考3.2 分析文本,帮助学生理解情感表达3.2.1 分段解读,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和情节3.2.2 分析词语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3.2.3 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情感转折,理解故事中的情感冲突3.3 探讨人生哲理,引导学生思考3.3.1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人生哲理3.3.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人生哲理的理解和感悟3.3.3 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四、教学效果评价4.1 学生对《雨霖铃》的基本理解是否达到预期目标4.2 学生对《雨霖铃》中情感表达的理解是否深入4.3 学生对《雨霖铃》中人生哲理的理解是否有所拓展结语:通过对《雨霖铃》的教学反思,我认识到了教学中的一些成功方法,如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等。
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如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评价方式。
我将继续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诵读品鉴,体悟作者情感2、学习抒情手法和鉴赏方法教学重点:体味本词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教学难点:掌握融情入景、虚实相生的写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教学课时:一课时二、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歌曲邓丽君的《相看泪眼》,邓丽君用她优美的声音与千年之前的词人柳永合作为演绎了一曲荡气回肠的离歌。
那么今天我们也穿越历史的烟云,和柳永来一次灵魂的碰撞,体验一下他那浓浓的离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千古名词《雨霖铃》。
板书课题。
(二)、解题并简介背景。
(幻灯片展示)《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
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
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宋代柳永的《雨霖铃》最为有名。
背景资料:作者在填这首词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
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更觉得痛苦万状。
所以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
(三)、走近作者,知人论世(幻灯片展示)(学生荐读)柳永,北宋婉约派词人,字耆卿,原名三变,排行第七,故称柳七,福建崇安人。
曾任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他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狂放不羁,经常跟歌伎、乐工一道生活,还说“忍把浮名,换了浅酌低唱”。
宋仁宗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酌低唱,岂可令仕宦!”还说:“何用浮名?且去填词!”遂落第。
柳永索性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转而成为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
作品以白描见长,吸收口语入词,通俗易懂。
当时传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足见其作品在社会上的普及与流行。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是其代表作。
他的词集是《乐章集》。
(四)、展示学习目标(教师强调,学生齐读)1、诵读品鉴,体悟作者情感2、学习抒情手法和鉴赏方法(五)、我的课堂,我做主:一读识内容1、自由诵读全词,找出主旨句。
2、概括上下片内容学生说出主旨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概括内容: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下片:写别后的情景(六)、再读品感情(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品悟)品读全词,体悟作者的情感。
雨霖铃教案及教学反思比拟鉴赏,感受意象——《雨霖铃》教学案例与教学后记设计思想:随着教改向纵深进展,学校的课堂教学及教研活动正进展着重大变革。
为切实提高教学活动质量,我校语文科组提出了根底年级语文教学要注意“兴趣的激发和学问的整理”。
围绕这一课题,我运用比拟鉴赏的方法对课题进展研讨,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业务水平,以更好地理解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兼顾学问的传授、情感的沟通、才智的培育和共性塑造的过程。
教材分析:《雨霖铃》是粤教版必修三第四单元《宋词四首》中的第一首词,它是宋代婉约派柳永的代表作。
本词无论在文学史中还是在教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该词以“离情”为线索,上片写一个秋天的黄昏,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片是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
全词通过虚实相济、融情入景的手法集中反映了词人简单的内心情感。
选择《雨霖铃》这首词进展探究是为了让学生对婉约派风格有一个大致了解,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力量。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语文根底较差,而诗词鉴赏历来是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个难点。
在此之前的诗歌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把握了一些诗词鉴赏的根本方法,并且对诗词有了肯定的领悟力量,已经根本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对古诗中常消失的意象也有大致了解。
但是学生在对诗词写作手法以及意境方面的体会还很难到达一个较高的层次,所以教师应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尽量补充必要的学问和背景,加以引导,并构建一个合理的平台,帮忙学生提高分析力量和诗词鉴赏力量。
所以我在教学中采纳了“替换法”,将柳词中的一些经典意象换下,引导学生通过比拟鉴赏感受柳词的意象美,从而更深地体会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鉴赏意象,把握婉约派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通过比拟鉴赏,点评词中美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着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育阅读诗歌的兴趣和文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