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14.01 KB
- 文档页数:5
(名师选题)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单选题1、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辟邪篱笆主弦律不落窠臼B.八卦绿釉土瓷杯记忆尤新C.细碎檐下座右铭备受欢迎D.邪崇苔痕花骨朵奋笔疾书答案:CA项,主弦律——主旋律;B项,记忆尤新——记忆犹新;D项,邪崇——邪祟。
故答案为:C【点睛】同音异形字和形近字在应用时非常容易混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记清楚。
2、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开篇点题,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全文赞美白杨树定下感情基调,而文章赞美树的目的是赞美人。
B.作者先写白杨树“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而后指出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采用的是先扬后抑的写法。
C.作者从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等方面人手,全方位地赞美了白杨树,歌咏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D.本文运用象征的手法,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的英雄形象,歌颂了他们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和意志。
答案:B作者先写白杨树欠缺的方面,后对白杨树进行褒扬,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
故答案为: B。
【点睛】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必须在理解文句,分析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层层筛选,剥离出有效信息,获得充足可靠的依据,然后进行合理的推测。
3、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B.鲁迅,原名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我们学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小说集《朝花夕拾》。
C.马致远,元大都人,著名散曲作家,他的《天净沙·秋思》写出了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D.朱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
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答案:BB.《朝花夕拾》是散文集,不是“小说集”。
第四单元各课知识点解读汇总第13课《背影》1 生字生词交(jiāo)卸(xiè) 奔(bēn)丧(sāng) 狼(láng)藉(jí) 簌(sù)簌(sù) 典(diǎn)质(zhì) 赋(fù)闲(xián) 颓(tuí)唐(táng) 琐(suǒ)屑(xiè) 差(chāi)使(shi) 亏(kuī)空(kōng ) 勾(gōu)留(liú) 拣(jiǎn) 搀(ch ān)2 本课导学走进作者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他一生之中共著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26种,约二百多万字。
《背影》是他的散文代表作之一,他的文章大都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背景知识这篇《背影》写于1925年,作者28岁,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
“那年冬天”就是指1917年冬。
作者谈写作动机时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
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文章主题《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10月。
《背影》描述了在家庭遭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儿子的经过。
通过朴素真切的语言,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之情。
它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
释疑解惑1、赏析第6段。
第6段集中描写了父亲爬过铁道买橘子的情景。
这是全文的精华,点题的文眼,写出作者留在心灵深处的永记不忘的“背影”。
衣着: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穿戴可展示父亲的境遇较为糟糕,呼应文章的开头;写穿戴可与父亲给我买的紫皮大衣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父爱子的感情,有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穿黑色衣服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体态:肥胖走路姿态:蹒跚、慢慢(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动作:探、攀、缩、微倾。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归纳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1、《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被收在《朝花夕拾》里这篇回忆性散文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治学严谨。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热情诚恳,教学认真。
关心实习——正直热诚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记叙线索:“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明线)。
“我”的爱国感情的变化(暗线)。
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附庸风雅,思想腐朽。
“实在标致极了”:反语,表达了强烈的愤懑、讽刺之情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厌恶讥讽和轻视。
日暮里:勾起了鲁迅家国之愁思。
水户:这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热情的抗清志士朱舜水的客死之地。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鲁迅作为弱国子民的辛酸,也是他强烈民族自尊心的体现。
刺耳:“万岁”欢呼,极大地刺伤了鲁迅的民族自尊心。
2、《我的母亲》作者是学者胡适*选自《胡适自传》。
*回忆了作者童年、青少年时期,母亲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感激之情,赞美了母亲优秀的品格。
母亲为人:仁慈温和,严父慈母,克己谦让,宽容善待,很有刚气。
3、《我的第一本书》选自《文化名人忆学生时代》(下),作者牛汉“我的第一本书”指的是小学一年级国语课本,又表明这第一本书在我人生中的分量这人生中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我的第一本书”也是*的叙事线索。
作者写“第一本书”的态度:崇敬,珍爱。
父亲:知书识理,关心孩子的学业,温和善良,理解孩子,乐于助人,尊重孩子的友情,对孩子负责4、《列夫?托尔斯泰》节选自《三作家》,作者茨威格是奥地利小说家,传记作家*是一幅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无限崇敬与赞美之情。
5、《再塑生命》节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自幼因病成为盲聋哑人*叙述了莎利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求知的热望及艰辛而愉快的生活经历“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但在*中,再塑生命,是指“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本来,“我在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但是,在莎利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导语】演讲稿也叫演讲词,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合发表的讲话⽂稿。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标: ⼀、了解演讲稿的写作格式 ⼆、围绕演讲的特征撰写演讲稿 三、培养学⽣演讲的热情 教学重点: 围绕演讲的特征撰写演讲稿。
教学难点: 即兴演讲 教学过程: ⼀、我从课⽂⾛来 学⽣回忆本单元所学的四篇演讲稿:《最后⼀次讲演》、《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我⼀⽣中的重要抉择》、《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畅谈⾃⼰⽐较喜欢哪⼀篇演讲稿,并分析原因。
⼆、知识归纳 教师结合学⽣的回答,归纳演讲词的有关知识。
1、何谓演讲稿 演讲稿是⼈们在⼯作和社会⽣活中经常使⽤的⼀种⽂体。
它可以⽤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主张、见解,也可以⽤来介绍⾃⼰的学习、⼯作情况和经验等。
演讲稿是为演讲者准备的书⾯材料,⼀篇好的演讲稿,可以帮助演讲者提前理清演讲的思路,完善演讲的内容,对演讲的成功起着⾄关重要的作⽤。
2、演讲稿的特点 (1)演讲稿有极强的针对性 即演讲的主题要针对听众的年龄、⾝份、⽂化程度、⼼理需求等来确定。
(2)演讲的类型很多,但⼤都要有鲜明的观点、明确的态度、清晰的思路、充实的内容。
(3)演讲者需借助⼀些语⾔技巧增强演讲的感染⼒、说服⼒。
三、写作技法指导 撰写演讲稿的写作技法如下: 1、要有针对性,做到“⼼中有听众” 要充分考虑听众的年龄、⾝份、⽂化程度、⼼理需求等,以此来确定演讲的主题、内容和语⾔风格,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
2、写好开头,吸引听众关注 演讲开头的⽅式有很多种,可以从问候或感谢语开始,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可以由演讲的缘起、现场的氛围等引⼊正题;可以开门见⼭,直奔主题;还可以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举出本单元的四篇⽂章分析说明。
3、观点明确,展现思路 听现场演讲与读⽂章的不同在于,听众⽆法像读者那样反复阅读,慢慢思考。
因此,写演讲稿时要注意提⾼⾃⼰观点和思路的“辨识度”,除了观点要明确外,尤其要注意⽤提⽰性词语、关联词语和过渡性的语句来提⽰⾃⼰的思路,将其更直接、更清晰地呈现出来,不要过多地让听众去揣摩、分析。
《石壕吏》知识点整理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 ),唐代诗人,字子美。
籍贯:巩县(今属河南)。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尊为“诗圣”;由于其诗真实反应所处的时代,后世称为“诗史”。
代表作:《春望》《望岳》《兵车行》以及“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疾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串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期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二.翻译傍晚时我投宿在石壕村,有差役在夜晚抓人。
老翁翻墙逃跑,老妇出门察看。
差役吼叫得多么凶狠!老妇啼哭得多么悲苦!(我)听到老妇走上前对差役说:“我三个儿子都在邺城防守. 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
活着的人暂时苟且活着,死去的人生命永远结束了。
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男人,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孙子。
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但她连一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无法出来见人。
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请允许我跟从您连夜归营。
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给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
天亮后我登程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老汉一人告别。
三.主旨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的差役乘夜捉人的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四.内容理解(一)作品简介《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诗作,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叙事诗。
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的差役乘夜捉人的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部编版渊博的人是多么神奇啊,他们的大脑像蜘蛛网,粘住所有知识的小昆虫。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部编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1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一、作者简介马丽华,山东济南人。
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报告文学《青藏苍茫》,散文集《终极风景》《追你到高原》,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
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
二、故事背景1996年,马丽华从遥远的山东来到西藏,正如三毛痴迷于撒哈拉大沙漠一样,马丽华深情地眷恋着藏北高原的雪山草地。
西藏这种自然和人文“秘境”,让马丽华产生了“审美眩晕”。
马丽华的足迹几乎走遍了西藏的每一个角落。
她曾自豪地写道:我所能谈及的西藏已被自己的目光注视过,已被自己的双脚接触过,已被自己的心灵感知过。
多年的西藏游历,让马丽华有机会对自己的所到之处进行观察、欣赏、体验、记录,这段经历不经意间构成了她个人生命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马丽华说:从中提取的关键词,全都响亮而光彩。
三、理解词义1.酝酿:比喻做准备工作,如事先考虑、商量、相互协调等。
2.恭顺:恭敬顺从。
3.豁然:形容开阔或通达。
4.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5.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6.历历在目:(物体或景象)一个一个清清楚楚的在眼前。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①):总写各拉丹冬的特点,交代时代背景。
第二部分(②—?):描写“我”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第三部分( ? ):发现流水,抒发情感。
五、问题归纳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富有雕塑感。
”一句运用什么修辞?这句话有何作用?此句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棱角多、层次分明,富有雕塑感的特点。
2.第①段的结尾句,有什么必要?交代长江考察热及有探险者牺牲在这项事业里,说明“认识长江”是一项既危险又伟大的事业。
第4课《灯笼》一、知识点汇总:1、借物抒情知识2、字词积累3、吴伯箫生平及主要作品4、散文开头段落的作用5、散文的线索6、文白相间,善用诗词典故的语言特点二、知识解读与基础训练:1、借物抒情知识是一种以描写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运用借物抒情的方法,关键是找准物品的特点与自己的感情引起共鸣的地方,使物品与感情相统一,使感情有所依托。
(1)请谈谈你对“借物抒情”的认识。
(2) 借物抒情的特点有哪些?2、字词积累(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灯笼(long)领域(yù)焰火(yàn)马前卒(zú)B. 皎洁(jiǎo)褪色(tuì)斡旋(wò)熙熙然(xī)C. 宫灯(gōng)点缀(zhuì)锵然(qiāng)暖融融(róng)D. 怅惘(wǎng)幽悄(qiāo)焚身(fén)滴滴金(dī)(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延烧原野)B. 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
(成绩等显著;卓著)C. 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安静庄严)D. 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
(为人处世的道理)(3)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罔。
B.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做点辍。
C.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D.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斓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3、吴伯箫生平及主要作品。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济南(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1)你还知道有关本文作者吴伯萧的哪些方面,请介绍给大家。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课《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知识点总结一、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有很高造诣。
重要作品有《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中国历史上气候的变迁》等。
二、文体知识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为不同的类别:1.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
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认识、了解这个或这类事物。
第三单元的文章都是事物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
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第四单元的文章都是事理说明文。
2. 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两种。
生动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在语言上是生动说明与平实说明相结合。
三、理解词义萌发:种子或者孢子发芽。
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
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衰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
风雪载途:风雪满路,遍地都是。
四、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3):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五、问题归纳1.课文第一自然段,语言生动形象,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点?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 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
这些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或概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形象的感受。
这几句话通过时间顺序勾勒出一幅诗意盎然的“四季图”,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作铺垫。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社戏》重要知识点总结一、字音宕dàng 沁qìn 头昏脑眩xuàn 惮dàn踱duó棹zhào 归省xǐng 行háng辈撺掇cuān duō凫fú水撮cuō桕jiù楫jí旺相xiàng二、结构第一部分:十年间两次看京戏的回忆。
(1)第一次看京戏的情形。
(至“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2)第二次看京戏的情形。
(至“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终于出了大门”)第二部分:平桥村随母归省的生活。
(1)随母归省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平桥村的环境,突出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2)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的情况(热情、好客)和关系(平等)。
(3)写平桥村的乐事(钓虾、放牛)。
第三部分:在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1)看社戏前的波折。
(2)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3)在赵庄看社戏。
(4)看社戏后,深夜归航。
第四部分:看社戏后的余波。
三、重难点1.文章的重点是写看“社戏”,为什么用很大篇幅写在北京戏园里看京戏的情景?是否是多余之笔?(1)找出两次看京戏时的场面和人物描写的句子。
(2)这些句子的作用是什么?意在用看京戏的令人生厌反衬社戏的令人神往。
欲扬先抑,增强小说的表现力。
比如:戏院里的场面是那样的嘈杂、混乱、龌龊,这恰好与看社戏时和谐、清新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我”在戏院里向坐在近旁的胖绅士请教,对方“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态度是那样的冷漠、傲慢,这恰好又与看社戏时小朋友们的互相友爱形成鲜明的对照;看京戏和看社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京城生活和江南水乡生活的不同,显然,作者的感情是倾向于后者的。
2.为什么作者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乐”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后讨论。
)(1)民风淳朴、乡民善良的乡村,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生长、受各种规矩束缚的孩子来说,确实是自由快乐的天堂。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知识点汇总-复习专用(附习题解答)13 最后一次演讲预习重点一、作者简介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新月派代表诗人、学者。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其代表作有《红烛》《死水》等。
二、字音词义卑劣liè:卑鄙恶劣。
无耻:不知耻辱;没有羞耻之心。
诬蔑miè: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悲愤fèn:悲痛愤怒。
捶击:用重物猛力敲打。
毁灭:彻底破坏,消灭。
卑鄙bǐ:(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蛮mán横:强横而不讲道理。
赋fù予:交给重任,使命等。
光明正大:形容襟怀坦白,行为正派。
挑拨离间jiàn:搬弄是非,引起纠纷、事端,使别人不和。
三、主题概述这篇演讲稿,揭露并痛斥了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白色恐怖、无耻暗杀进步人士的法西斯罪行,揭示了反动派必然灭亡、人民必定胜利的真理,表现了演讲者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斗争精神以及对前途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3段):痛斥国民党反动派卑劣无耻的罪恶行径,热情赞颂李公朴先生及昆明青年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的精神和事迹。
第二部分(4、5):剖析了国民党反动派色厉内荏的虚弱本质,指出敌人的末日即将来临,揭示了真理永存的历史规律,坚信人民一定胜利。
第三部分(6~11):追述争取民主的光荣历史,坚信正义不灭、真理永存,号召进步青年为争取民主和平而努力奋斗。
第四部分(12):表明自己义无反顾,随时准备牺牲的决心。
五、鉴赏品读1.第1段中“写写”“说说”“打”“杀”与“偷偷摸摸”这几个词有何表达效果?李公朴先生“写写”“说说”,反动派就对他要“打”要“杀”,说明李先生无罪却惨遭毒手,这些词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无耻,“偷偷摸摸”是个贬义词,更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怒和憎恶之情。
2.第2段连用三个“无耻”有什么表达效果?连用三个“无耻”,一个比一个语气重,从斥责到控诉,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表达对敌人的蔑视和仇恨。
第14课《背影》一、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散文家、诗人、学者。
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
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
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
代表作有《春》《绿》《荷塘月色》《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二、故事背景本文记叙的是1917年的事。
那年冬天,作者的祖母死了,在徐州工作任职的父亲朱鸿钧也被解除了职务。
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读书,得到祖母去世的噩耗,便从北京赶到徐州,同父亲一道奔丧回家。
父亲朱鸿钧没有积蓄,回到扬州后,借钱办了丧事。
办完丧事后,作者回北京念书,朱鸿钧到南京找工作,父子二人便在浦口车站依依惜别。
《背影》所写的就是这一段事。
三、文学常识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1.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散文与韵文、骈文相对,不追求押韵和句式的工整。
这是广义上的散文。
2.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
这是狭义上的散文。
四、理解词义1.祸不单行: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2.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3.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4.典质:(把财产、衣物)典当、抵押出去。
5.赋闲:失业在家。
6.勾留:短时间停留。
7.踌躇:犹豫。
8.颓唐:衰颓败落。
9.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10.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11.情郁于中:感情积聚在心里。
12.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13.琐屑:细小而繁多的事。
五、课文分段第一部分(①):开篇点题,点明自己对父亲的背影难以忘怀。
第二部分(②-⑥):车站离别,望父买橘,刻画背影,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三部分(⑦):写别后思念,泪光中再现父亲的背影,抒发怀念父亲之情。
六、问题归纳1. 文章是以什么方式开头?有什么好处?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以倒叙的方式开头,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从而吸引读者。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灯笼》知识点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一生作品200多篇,较著名的作品有《山屋》《菜园小记》《记一辆纺车》等,主要散文集有《羽书》《北极星》《忘年》等;译作有海涅的《波罗的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吴伯箫散文选》。
二、理解词义1.斡旋:调停,调解。
2.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弟的奢华。
3.未始:未必。
4.幽悄:幽深寂静。
5.吹角连营: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
三、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
第二部分(2—11):作者回忆自己记忆中有关灯笼的美好记忆和情节。
第三部分(12):深化主题,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四、问题归纳1.“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
”赏析这句话。
将“飞蛾扑火”与小孩子对火的喜爱进行类比,强调了小孩子对火、亮喜欢之强烈。
使内容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文章第①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作铺垫。
3.第④段一句话单独成段有何作用?本题运用中间句(段)作用分析法。
这是“我”慈母口中经常吩咐“我”的一句话,属于语言描写,这句话对为生活在外挣扎的“我”来说是美好的回忆和极大的慰藉。
强调了这句话给“我”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并引出下文“我”对小时候上灯学的回忆。
4.村头挂灯笼有什么作用?1.有行好的意思。
2. 孤行客“四面虚惊”的时候得到慰藉。
5.“雪夜入……马前卒”。
分析这两句话。
采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借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作者也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6.结合文意,分析结尾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态度?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能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知识点归纳实际上,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一样,有自身的知识系统和复习规律。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熟记这些知识系统和复习规律,然后熟练的运用。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八年级语文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归纳第一部分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三种感.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发展/./结局)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第三部分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四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结局。
记叙的四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第四部分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第五部分六种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
六种逻辑顺序:①总←→分②现象←→本质③原因←→结果④慨括←→具体⑤部分←→整体⑥主要←→次要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六种病句类型:①成分残缺②搭配不当③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④前后矛盾⑤语序不当⑥误用滥用虚词(介词)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②表语言断续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④表心情矛盾⑤表思维跳跃⑥表思索正在进行六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
第四单元梳理
一、课文内容梳理
《最后一次讲演》是闻一多在1946年7月的李公朴追悼会上所做的讲演,在讲演中闻一多对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做出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当天下午闻一多就遭到了国民党特务人员的暗杀。
这也代表了闻一多的决心。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由古代文化典籍中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自己的实例为论据,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学生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才能有所建树。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课文中写了八次抉择,这些抉择看起来互不相干,但读者看来却彼此相连,浑然一体。
这是因为每一个选择作者总是让我们看到:所做选择的原因、选择后的实际行动和“选择”对于作者的影响,这些都有内在的联系,作者选取合适的角度把它们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是顾拜旦1919年4月在瑞士洛桑庆祝奥林匹克运动恢复25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
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文献,顾拜旦用诗歌般的语言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二、单元字词汇总
(一)字词解释
13.最后一次讲演
卑bēi劣liè:卑鄙恶劣。
无耻:不知耻辱;没有羞耻之心。
诬wū蔑miè:诋毁和破坏名誉。
捶击:用重物猛力敲打。
毁灭:彻底破坏,消灭。
卑鄙bǐ:低级、恶劣。
光明正大:心怀坦白,言行正派。
挑拨离间tiǎo bōlíjiàn:搬弄是非,使别人不团结。
蛮mán横hèng:强横而不讲道理。
赋fù予yǔ:交给重任,使命等。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诚意:真心实意。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治理好家政。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不过问其事。
不知所措cuò: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有鉴于此:在这个问题上有所警戒。
鉴,指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15.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无与伦比: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与他相比的同类的东西。
可乘chéng之机:表示可以利用的时机。
与众不同:表示和大家不一样。
无名小卒zú:古时指士兵。
不出名的小兵。
比喻没有名望或地位的人。
忧心忡chōng忡:形容心事重重,非常忧愁,在担心着什么。
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
专心致志:意为用心专一,聚精会神,丝毫不马虎,把心思全放在一件事上。
16.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
纯chún粹cuì:真正体现了事物的本质的。
阐chǎn述shù:阐明陈述。
萦yíng绕:萦回环绕。
绚丽:耀眼而华丽。
歧qí途tú:比喻错误的道路、不同的途径。
束shù缚fù:捆绑,指约束限制。
严峻:严厉,严格或苛刻。
沉chén甸diàn甸:物因重量过重而下坠的样子。
坟fén茔yíng:埋葬死人的地方。
崇尚:尊崇,提倡。
肤浅:学识浅薄;理解不深刻。
祈qí求qiú:指恳切地希望得到。
通常表示人们内心迫切的希望某事的达成,表达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二)字词记忆
13.最后一次讲演
卑劣无耻bēi lièwúchǐ恐怖kǒngbù诬蔑w ūmiè屠杀túshā
悲愤bēi fèn毁灭huǐmiè卑鄙bēibǐ蛮横mánhèng 赋予fùyǔ挑拨离间tiǎo bōlíjiàn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朱熹xī彷徨páng huáng肇zhào诺nuò测量
liáng数量liàng
埋mái没埋mán怨
15.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抉择juézé核hé心堕duò落丰硕shuò轮廓kuò不懈xiè
凸版tūbǎn疙瘩gēda开辟pì时髦máo淘汰táo tài
16.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
崩溃bēng kuì纯粹chún cuì阐述chǎnshù萦yíng绕歧途qítú束缚shùfù沉甸甸chén diān diān坟茔fén yíng祈求qíqi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