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灏§61牛顿第一定律第二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65.50 KB
- 文档页数:4
《牛顿第二定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惯性的概念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演示实验,从而让学生概括出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无论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都具有惯性。
惯性现象的解释是惯性知识的延伸,学生虽然了解、也能讲出生活中的一些惯性现象,但都比较抽象,要他们真正用惯性知识来描述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而这样安排能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 会解释惯性现象。
过程与方法:
培养和提高实验设计与操作、现象描述、总结归纳等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惯性的定义应用惯性知识解释惯性现象
四、教学手段
讨论法探究法启发法情境教学法
五、板书设计
一惯性定律
二定义
三影响因素
四利弊
六、教学过程。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牛顿第一定律第2课时教学设计
向______(填“前”或“后”)倾。
这是因为汽车
启动时乘客的身体由于_______还要保持
_______状态的缘故。
【答案】后;惯性;静止
2、关于惯性,下列四个现象中对应的说明
错误的是()
学生练习巩固本节知识
A. 拍打刚晒过的被子,灰尘脱落,说明灰尘
有惯性;
B. 汽车紧急刹车,车上的人会向前倾,说明
车有惯性;
C. 箭离开弓弦后,仍能向前飞行,说明箭有
惯性;
D. 手握锤柄在地面上撞击几下,锤头就能
紧套在锤柄上,说明锤头有惯性。
【答案】D
3、如图(a)所示,木块与小车一起向右做匀
速直线运动,某时刻观察到如图(b)所示的现象,
由此可判断( )
A. 小车突然加速运动
B. 小车突然减速运动
C. 小车保持匀速运动
D. 小车可能做加速、也可能做减速运动
【答案】B
4、惯性有时要利用,有时要防止其危害。
下列事例中属于防止惯性带来危害的( )
A. 拍打衣服,把灰尘拍去
B. 将足球射入球门
C. 公路上的汽车限速行驶。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2.1 牛顿第一定律(第二课时) 《惯 性》 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知识技能: 1. 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 会解释惯性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运用惯性知识解释现象,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情感目标: 通过惯性应用与防止的教学,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解释惯性现象 2.任何物体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教学难点:惯性大小与运动快慢无关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并回答: 1、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对象、成立的条件、结论是什么? 2、牛顿第一定律能用实验直接验证吗? 介绍: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二)新课教学 演示实验1:惯性演示器 步骤:1)使小红球静止在木片上。让学生猜想:如果用力将木片弹出去,小红球会怎样运动?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2)让学生注意观察,教师用力拨动弹簧片,使木片飞出去,结果小红球没跟着飞出去。 分析和结论: 原来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 告诉学生:物体有这种性质是因为物体具有惯性。 学生活动:将多个硬币或象棋子等叠放在水平桌面上,用钢尺等物件瞬间水平击打最下面一个,观察现象。(要求动作要快,手要稳。这个活动目的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活跃气氛,为下面的学习打基础。) 问题:是不是只的静止的物体才有惯性?运动的物体有没有惯性? 视频:飞机投弹 结论:原来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运动状态的性质。 归纳:任何物体都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引导学生理解惯性现象: (1)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 (2)物体由于具有惯性,原来静止的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运动状态不变(匀速直线运动); (3)一切物体、任何情况下,指的是受力的和不受力的、运动的和静止的所有物体; (4)惯性与物体是否受力或是否运动无关,只与质量大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5)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惯性:物体的性质.没有任何条件,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牛顿定律:在不受力条件(理想状态)下,物体的运动规律。 教师利用惯性解析现象: 急刹车时,人容易向前倒。 学生活动:旅游途中 方法:一人到教室前面扮演司机,选出四个同学做观察员,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其他同学坐自己座位上扮演四组乘客。司机带着乘客出门去旅游,从车辆起动、前进、加速、减速、急刹车到停车,司机每做一个动作都要发出明确有口头指令,其他乘客则要作出各种动作予以配合。以组为单位,由观察员评出动作出错率最少的一组为优胜组。 (目的:一是活跃气氛提高学习兴趣,二是加深对惯性理解。) 学生举例:…… 如: 1、拍打衣服上的尘土(灰尘原先和衣服一起处于静止状态,衣服在拍击之下而运动,而灰尘由于惯性依然保持原先的静止状态,故能从衣服上飘下来。) 2、刹车后车轮停止转动,汽车还要滑行一段距离(汽车原先处于运动状态,车轮由于刹车而停止转动,但汽车由于惯性仍然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故还要滑行一段距离。) 还有:泼水、紧锤头、甩干手上的水、摩托车飞跃断桥、人在走路时踩到西瓜皮易摔倒、汽车右转弯人向左倒…… 学生描述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惯性作用、惯性力、受到惯性”等词语,要注意强调:惯性不是力,惯性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所以,把惯性说成“惯性力”或“受惯性作用”,都是错误的。 观看视频并分析、讨论原因:1、鸡蛋落杯 三)课堂练习 (见幻灯片) 四)、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中相应的内容。 2、收集生活中见到的惯性现象并加以解析。
《牛顿第一定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用实验加推理的方法总结出了牛顿第一定律,下面找一位同学来说一下: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2.牛顿第一定律包含了哪几层含义?请同学们结合内容思考,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并适当补充完成下面的三层含义。
1)描述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也就是说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将永远静止,原来运动的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运动状态不会改变,直到有外力迫使他改变为止,由此可知他又揭示了什么?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很好,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的第二层含义)2)正确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产生和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除此之外还有吗?为什么物体不受外力就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没有出现其他的运动情况呢?这又说明了什么?一切物体都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这也是物体的一种性质,就像物体有质量一样,谁也不能改变它,人们把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即牛顿第一定律的第三层含义是3)揭示了惯性也是物体固有的属性3. 什么是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对于“惯性”我们也可以通俗地用物体有一种“惰性”来理解.就是说物体和人一样也有“惰性”,物体的“惰性”表现在不愿意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要不受到外界力的作用,它就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除非有外力迫使它改变为止.4. 哪些物体有惯性?在什么情况下才有呢?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既然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那么不论物体运动与否、受力与否,都具有惯性。
真的是这样吗?下面我们就用实验来检验一下.(1)探究:静止的物体由于惯性仍要静止:演示:惯性小球实验;先问:我们的研究对象是?现在处于什么状态?然后介绍实验方法,先让学生猜想,再观察,问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静止的物体有惯性)能具体解释一下吗?谁来试试?(我们要用惯性解释现象必须抓住惯性的实质,即物体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所以我们必须认清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这里小球原来的运动状态是什么?静止,当木片受力飞走时,小球由于惯性,还应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小球落在原处)利用惯性解释现象的方法是:(先说)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再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然后说)谁由于惯性还要保持什么样的运动状态;所以(结果如何)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做一个实验将一条小纸条放在水平的课桌上,纸条一端悬在桌边,将钢笔帽直立在纸条另一端,用直尺迅速击出纸条,观察钢笔帽会怎样?能解释吗?注意:由于惯性是物体本身的特性,所以提到惯性时,只能说物体具有惯性或由于惯性等,决不能说产生了惯性或受到惯性、惯性力等.静止物体表现出的惯性现象我们经常遇到,下面我们再来看几个 (播放录像惯性,让学生解释)(2)探究:运动的物体由于惯性仍要继续运动:播放动画:小车突然运动和突然停止时,小车上木块表现出的惯性,学生解释得结论:原来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运动的物体有惯性)请同学们说说你还知道有哪些生产和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学生列举)汽车刹车时,乘客回向前倾,突然启动时会向后仰,汽车刹车后还要往前运动一段距离,奔跑时被拌倒总是向前倒,滑倒时往往向后倒.有没有利用惯性的例子:锤头套紧、跳远助跑、掷铅球、泼水、拍打灰尘、摩托车飞跃障碍物、射箭等惯性带来危害的例子科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