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优秀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4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通过学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理解英法联军的侵略行为,以及体会作者林则徐的爱国情怀。
1.2 教学目标1. 了解鸦片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
2. 掌握信件的基本格式和写作技巧。
3. 深入分析信中表达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批判精神。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信件内容概述通过阅读信件,了解作者林则徐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看法和立场,以及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2.2 信件结构分析分析信件的开头、结尾、主体部分的构成,以及如何运用事实、论证和抒情等手法表达作者的观点。
2.3 重点词汇和句式讲解讲解信件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章:写作技巧分析3.1 信件格式讲解讲解信件的格式,包括称呼、问候语、结尾敬语等,使学生掌握信件的基本写作规范。
3.2 写作手法分析分析信件中作者运用的事实、论证、抒情等写作手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四章:课堂实践4.1 仿写练习以林则徐的信件为模板,让学生写一封给当时中国政府或民众的信,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侵略者的抗议。
4.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彼此的信件,互相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提高写作能力。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课程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信件的格式和写作技巧,以及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批判精神。
5.2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鸦片战争相关的其他文献,深入了解历史背景,拓宽知识视野。
5.3 课后作业第六章:课文解析进阶6.1 信件深层含义探讨通过深入分析信件,挖掘作者林则徐在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国家未来、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以及他对于国际关系和战争态度的独到见解。
6.2 历史背景补充进一步介绍鸦片战争的背景,包括战争起因、过程和结果,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信件中提及的历史事件。
6.3 文化差异分析探讨19世纪中期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当时的中外交流和理解,从而加深对信件内容的理解。
8《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的观点,明确作者对侵略者批判的立场。
2.理解铺陈、类比及反语的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感悟作者爱憎分明的人道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把握作者的观点,明确作者对侵略者批判的立场。
2.理解铺陈、类比及反语的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爱憎分明的人道主义精神。
【教学资源】PPT、多媒体【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讨论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布置任务《逃出大英博物馆》的视频在网上走红,越来越多的人呼吁让文物回家。
顺利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小玉壶为解仍在大英博物馆的文物们的思乡之苦,她带来了许多书信,其中就包括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文物们对大文豪的信件十分感兴趣,希望你能够代替小玉壶帮他们解读。
任务如下:任务一:读信件,明态度任务二:赏信函,绘圆美任务三:研内容,表立场准备活动了解雨果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写作背景鸦片战争后,英法两国不满足在华的既得利益,制造借口,于1856年联合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大肆抢掠。
最后一把火将这座经营了一百多年、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败瓦颓垣。
作为侵略者之一的法国巴特勒上尉,在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之后,给大文豪雨果写信,征询他对所谓“远征中国"的看法。
1861年11月25日,雨果写下了这封《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字词积累赞誉yù恍若huǎnɡ绸缎chóu duàn 琉璃liúlí惊骇hài瞥见piē劫掠jiéluè赃物zānɡ珐琅fàlánɡ晨曦xī箱箧qiè眼花缭乱liáo荡然无存: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没有留下。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本内容,感受雨果的正义感和对中国文化的尊重。
2.分析雨果在信中的论证方法及其语言特色。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本内容,分析雨果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雨果的正义感和对中国文化的尊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这封信的写作背景。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事件吗?这封信是谁写的?为什么要写这封信?2.理解文本内容让学生自主阅读信件,理解文本内容。
提问:请同学们简要概括这封信的主要内容,雨果在信中表达了哪些观点?3.分析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关注雨果在信中的论证方法,如对比、讽刺等。
提问:请同学们分析雨果在信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这些方法对表达他的观点有何作用?4.语言特色分析引导学生关注雨果的语言特色,如生动、形象、幽默等。
提问:请同学们举例说明雨果在信中的语言特色,并分析其效果。
5.感受正义感与尊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雨果的正义感和对中国文化的尊重。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雨果在信中是如何表达对中国文化的尊重的?这体现了他的哪种品质?6.小组讨论雨果在信中的观点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历史和文化?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读后感,要求结合雨果的观点进行分析。
四、教学反思1.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2.结合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
4.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关于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研究性学习,深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2.开展文化交流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3.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中的正义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英法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优秀范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这一课主要是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
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好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英法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优秀范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这封书信的内容,理解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2、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二)能力目标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三)德育目标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
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二、教学重点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远征中国的态度和感情四、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引导法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语法国作家雨果先生说:“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同学们都听说过圆明园吗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圆明园以前是什么样的,现在又变成什么样了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大肆抢掠,并将这个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废墟。
作为当时法国统帅将领之一的巴特勒上尉称这次远征中国是体面的、出色的,并征求雨果的意见。
那么雨果对这个事件持怎样的态度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二)作者介绍雨果,(1802--1885)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_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左家。
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三)书信格式一般包括称呼、问候语、正文、祝愿语、署名、日期六部分。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字词赃(zāng)物箱箧(qi )制裁(c i)给(jǐ)予恍(huǎng)若琉(li )璃(l )珐(f )琅(l ng)眼花缭(li o)乱惊骇(h i)晨曦(xī)瞥(piē)见劫(ji )掠2、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梳理结构(五)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雨果评价圆明园的一个关键词是什么明确:奇迹2、圆明园作为奇迹,它的价值体现在哪明确: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成就。
[人教部编本]最新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15五篇第一篇:[人教部编本]最新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15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在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了我国北京,对我国的艺术瑰宝圆明园进行了大肆的劫掠,并且焚毁了圆明园。
在这件事之后,英法联军统帅之一巴特勒上尉就这次远征征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意见。
雨果会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
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2)背景链接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10月攻占北京,掠夺并焚毁圆明园。
2.生难字词(1)字音赃物(zāng)箱箧(qiè)制裁(cái)给予(jǐ)....恍若(huǎng)琉璃(liú lí)珐琅(fà láng)眼花缭乱(liáo)......惊骇(hài)晨曦(xī)瞥见(piē)劫掠(jié)....(2)词义【赃物】通过贪污受贿或抢劫盗窃等非法手段得来的物品。
【箱箧】箱子。
【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
【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不存在。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名,说出。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1)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字音。
(2)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画出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细细体味。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文章内容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明确:两大部分。
赞美圆明园,讽刺侵略者。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了解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1.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1)站在人类的立场,立场明确,态度坚定,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和辛辣讽刺。
初中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经典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掌握信件的基本格式和语言特点。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正确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导入:介绍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1.2.2 信件阅读: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信件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1.2.3 信件分析:分析信件的语言特点、修辞手法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2.4 相关知识拓展:介绍其他历史事件和相关文献,拓宽学生视野。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信件的基本格式和语言特点2.1.2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2.1.3 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2.2 教学难点2.2.1 信件中一些专业术语和难句的理解2.2.2 对历史事件和作者观点态度的深入理解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课堂导入3.1.1 教师简要介绍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3.1.2 提问:同学们对这段历史有哪些了解?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知识。
3.2 信件阅读3.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信件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3.2.2 教师提问:信件的格式有哪些特点?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3.3 信件分析3.3.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信件的语言特点、修辞手法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3.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4 相关知识拓展3.4.1 教师介绍其他历史事件和相关文献,拓宽学生视野。
3.4.2 学生自主阅读拓展材料,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第四章:作业布置与评价4.1 作业布置4.1.1 让学生根据信件的格式,写一封给朋友的信件。
4.2 评价方式4.2.1 对学生的信件写作进行评价,关注语言表达和格式规范。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2)掌握信件的格式和写作技巧;(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经过;(2)运用思维导图、资料卡片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梳理信件结构;(3)以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客观评价的能力;(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战争的残酷性和和平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介绍;2. 信件格式和写作技巧讲解;3. 信件内容分析与解读;4.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信件中的观点和态度;5.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巴特勒上尉收到信件的场景。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信件,了解信件内容和结构;3. 信件格式讲解:讲解信件的格式要求,如信头、称呼、、结尾等;4. 写作技巧讲解:分析信件中的写作技巧,如论据运用、情感表达等;5.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信件中的观点和态度,分享自己的看法;6. 角色扮演: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巴特勒上尉收到信件的场景;7.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了解程度;2. 学生掌握信件格式和写作技巧的情况;3. 学生在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表现;4. 学生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和价值观的树立。
五、教学资源1. 历史资料:关于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相关历史资料;2. 信件模板:提供信件格式模板,方便学生书写;3. 角色扮演道具:如军装、帽子等,增强角色扮演的真实感;4.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对中国的影响,如文化摧毁、经济损失等;2. 对比分析其他历史事件中的信件,了解不同背景下的信件特点;3. 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以信件的形式表达对某个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看法。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信件的背景,掌握信件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学生能够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信件中的论点及其论据。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法,培养口头表达和辩论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多元性,培养对历史的客观认识和尊重。
学生能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差异,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信件背景介绍:教师简要介绍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包括事件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 信件结构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信件的结构,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部分。
3. 信件内容解读:教师带领学生逐段解读信件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 论点及其论据分析:学生分组讨论信件中的论点及其论据,分享各自的理解和看法。
5.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相关历史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价值观和立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信件的背景和意义。
2. 信件结构分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信件的结构,并分享自己的发现。
3. 信件内容解读: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逐段解读信件内容,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4. 论点及其论据分析:学生分组讨论信件中的论点及其论据,并进行小组分享。
5.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相关历史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信件分析:评估学生在信件分析和论点阐述方面的理解和思考深度。
3.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分析能力和观点表达。
五、教学资源1. 信件文本:提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文本,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2. 历史背景资料:提供关于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资料,供学生参考。
3. 案例分析资料:提供相关历史案例,供学生分析和讨论。
一、教案基本信息英法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优秀范文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2. 通过阅读巴特勒上尉的信,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能力;3.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4. 让学生了解中国在近代历史上的抗争与奋斗。
教学重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及影响;巴特勒上尉的信的内容及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相关历史资料,如巴特勒上尉的信;2. 教学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历史事件的时间线和关键信息;3. 小组讨论所需材料。
学生准备:1. 预习相关历史背景知识;2. 准备好笔记本,用于记录重要信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阅读巴特勒上尉的信(10分钟)学生阅读巴特勒上尉的信,了解信中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教师适时提问,帮助学生理解信件的意义。
3. 分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巴特勒上尉的信展开讨论。
教师提供讨论话题,如:信中的观点是否公正?英法联军的远征对中国有哪些影响?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分享讨论成果(5分钟)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观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次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意义。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悟,认识到中国在近代历史上的抗争与奋斗。
四、课后作业2. 让学生收集相关历史资料,深入了解中国在近代历史上的抗争与奋斗;3. 思考如何看待历史事件,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3. 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六、教学延伸活动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可以组织一次历史实地考察活动。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设计《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设计(精选8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比较阅读,品味文中富有特色的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品味文中富有特色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对象及课时初中二年级、两课时四、教学手段实物投影、多媒体投影、教师讲解、学生讨论五、教学方法激趣法六、教学步骤1、课文导入(两则驴的故事)目的:通过两则驴的故事的讲述,使学生对什么是讽刺性的语言有初步的认识,并激起学生学习本篇课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接着用多媒体投影打出本课的题目--《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雨果并向学生提出本文的学习重点:体会本文语言运用的特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2、作者雨果的简介(此处用PPT的形式)目的:使学生对作者雨果这位伟大的作家有总体的认识。
3、字词的检测(请学生上来标注字词读音,并用实物投影出来)zhuì chóu fà láng piē xī qiè cái缀满绸缎珐琅瞥见晨曦箱箧制裁4、请学生集体朗读课文5、教师提问学生课文的主要内容目的:通过以上的内容,检测学生预习课文的效果,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6、过渡并转入本课重、难点的教学(问题的探究与解决)(1)请学生带着以下两个问题(用PPT展出)阅读课文,并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稍后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
问题一:雨果是怎样描述圆明园的?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问题二:雨果是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的?在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问题一答案:总评:“世界奇迹”①与巴特农神庙比较分说:②具体讲述园中之物⑶概述耗费劳动之巨总述:亚洲文明杰作说明:教师在归纳学生答案同时用PPT展出巴特农神庙以及圆明园景物(包括有名园概况、名园风光、名园奇珍等),务求使学生能在感性及理性两方面理解课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设计(10篇)初二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一一、积累与运用1.注音或根据拼音填字。
珐琅()朱lù()晨xī()瞥()见箱箧()惊hài()2.写出反义词。
文明()干净()朴素()赞誉()3.解释下列词语。
①独一无二:②眼花缭乱:③不可名状:④荡然无存:⑤富丽堂皇:⑥丰功伟绩:4.雨果对英法联军的行径是什么态度?表达他怎样的感情?二、阅读比较比较阅读(甲)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
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
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乙)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
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门的方形的亭基。
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
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
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
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
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
2024年八年级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理解:学生能够了解《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这篇文章的背景知识,包括历史背景、作者雨果的身份及其立场。
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语言特点,如讽刺、对比等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互动问答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堂,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培养学生批判性阅读的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关注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引导学生认识到尊重文明多样性、反对侵略战争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语言特点。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和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学生对历史背景的理解和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
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历史事件,形成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有关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图片或短视频,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
提问学生:“如果你是当时的中国人,你会对侵略行为有何感受?”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不理解的词汇和句子。
教师解释生词和疑难句子,确保学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深入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和深层含义,如讽刺、对比等。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探讨文章中的观点和对历史事件的不同看法。
拓展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当时中国人民和法国人民的心态和对话。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当时你在现场,你会怎么做?”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
总结归纳:教师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深层含义,强调历史事件的启示意义。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
运用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展示历史图片和短视频,增强学生的视觉体验。
利用网络平台,提供额外的学习资源,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3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一一、教材分析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作者在流放根西岛时候所写的文章,1984年2月26日第一次发表在《人民日报》上,题目为《文明与野蛮》,后选入人教版教材战争主题单元,与《荷花淀》等文章放在一起。
此次统编版教材将本文放在议论文单元作为精读篇目来处理。
从教材的编写定位来看,教学设计必须围绕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来展开。
本文侧重用铺排去表达赞美,用反语表达讽刺,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从写作背景来看,圆明园激起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强思考在当下仍有现实意义。
因此,从教材分析的角度来看,本文宜引导学生由语言入手去体味文章中表达的观点与蕴含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议论文单元,本篇文章是第二篇精读文章。
学生初次明白论点、论据等文体知识。
需要进一步指导论证思路,同时也要进一步对“站在何种立场提出观点”做出指导。
从情感教育的角度来看,本文的写作背景学生在历史课上有所接触,因此对圆明园的被劫掠破坏并不陌生,但是要想达成情感共鸣,必须构筑细节圆明园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它是如何建造的,它又应该被如何看待唯有如此,才能与作者达成情感共鸣。
三、教学目标1.描述想象中的圆明园并与雨果笔下的圆明园对比,品味作者运用铺排所表达的赞美之情。
2.通过探究作者赞美圆明园的目的,理清思路,发现并归纳作者美丑对照原则的表达方式。
3.通过分析作者批评远征中国的原因,认识作者的人道主义立场,学习站在足够高的高度与立场上表达观点。
四、教学重点品味作者运用铺排所表达的赞美之情;发现并归纳作者美丑对照原则的表达方式。
五、教学难点分析作者批评远征中国的原因,认识作者的人道主义立场,学习站在立场上表达观点。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走近圆明园教师引导:出示圆明园残破图片,请同学用词语或者句子描绘画面中圆明园的被毁现状。
学生活动:(示例)一颗陨落的东方明珠,一朵凋零的艺术奇葩,也是一道民族心灵的伤痕。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8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赏析课文精彩的语言;2、体味雨果的人道精神和人文情怀;3、了解反语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重点难点:1、体味雨果广阔的胸怀和崇高的品格。
2、学习文章讽刺的语言风格(反语),体会其作用。
课时分配:一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结合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
预习要求:熟读课文,查字典掌握生字词第一课时一、教学要点。
1、导入。
2、检查预习。
3、整体感知。
4、分析语句,学习反语的修辞效果。
5、感受雨果精神。
6、小结。
7、布置作业。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
1、导入:(2分钟)大家都知道,圆明园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顶峰之作,是万园之园。
但是却在1860年毁在了英法联军的手上。
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圆明园的毁灭就是一个悲剧。
而在这个时候,英法联军的指挥官法国的巴特勒上校还希望通过远在巴黎的法国大文豪雨果的笔吹捧自己的战绩,便给雨果写了一封信,咱们今天一起拜读的便是雨果给他的回信。
2、检查预习。
(5分钟)给加点字注音或写出拼音表示的字:(珐)琅晨曦(xi) 箱(箧) 缀(zhui)满(瞥)见给(ji)予恍(huang)若朱鹭(lu)3、整体感知。
(10分钟)在预习的基础上,老师范读课文,同学在课本上划出雨果赞美圆明园的语句以及批判英法联军无耻行径的语句。
体会雨果的态度及思想。
[提问]雨果对巴特勒的要求是肯定还是否定?(否定)[提问]文中什么地方说明是否定的?(指称其为强盗等)[提问]雨果对圆明园又是怎么认识的?(幻想的规模巨大的典范等)4、分析语句,学习反语的修辞效果。
(20分钟)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是一代文豪,文章中许多语句体现了他对语言运用的深厚底蕴。
1、“请你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圆明园。
”(比喻)2、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饰以脂粉”(排比)3、“人们常说希腊有……而东方有圆明园。
初二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优秀5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这一课主要是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
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为您带来了5篇《初二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积累赃物、箱箧、制裁、荡然无存、富丽堂皇等词语,把握字音及字义。
⑴了解作家及背景资料。
⑴了解这封书信的内容,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2、能力目标:⑴整体把握文意,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⑴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理解这篇短文的深刻。
3、德育目标:作为一个法国作家,雨果公开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表现了一个作家的正义、良知;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展现了一个作家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学习本文,应学习作家的高尚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全人类,为祖国的壮大、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贡献自己的一生。
【教学重点】重点把握雨果对圆明园的高度评价,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的谴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关键语句,理解其丰富的意蕴。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本文语言精彩,充溢着浓浓的情感,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借声音传情,充分融入文章的氛围中,深切感受作者高尚的情操、宽广的胸襟。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揣摩语言,教师须引导学生利用比较法、替换法、设问法深入理解句意。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助读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读懂文意,读出情感;把握文章大意,体味作家的思想感情;揣摩语句,理解文章丰富的意蕴。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
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
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