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复习
- 格式:pdf
- 大小:308.53 KB
- 文档页数:9
遗传学复习附答案(朱军)名词解释:第⼀章绪论1.遗传学(genetics):2.遗传(heredity):3.变异(variation):是指后代个体发⽣了变化,与其亲代不相同的⽅⾯。
4.表型(phenotype):⽣物体所表现出来的所有形态特征、⽣理特征和⾏为特征称为表型。
5.基因型(genotype):个体能够遗传的、决定各种性状发育的所有基因称为基因型。
第⼆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6.⽣殖(reproduction):⽣物繁衍后代的过程。
7.有性⽣殖(sexual reproduction):通过产⽣两性配⼦和两性配⼦的结合⽽产⽣后代的⽣殖⽅式称为有性⽣殖。
8.同源染⾊体(homologous chromosome):⽣物的染⾊体在体细胞内通常是成对存在的,即形态、结构、功能相似的染⾊体都有2条,它们成为同源染⾊体。
9.⾮同源染⾊体(non-homologous chromosome):形态、结构和功能彼此不同的染⾊体互称为⾮同源染⾊体。
10.授粉(pollination):当精细胞形成以后,花粉从花药中释放出来传递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授粉。
11.双受精(double fertilization):被⼦⾷物授粉后,花粉在柱头上萌发,长出花粉管并到达胚囊。
2个精⼦从花粉管中释放出来,其中⼀个与卵细胞结合产⽣合⼦,以后发育为种⼦胚,另⼀个与2个极核结合产⽣胚乳原细胞,以后发育为胚乳,这⼀过程称为双受精。
107. 常染⾊体(autosome):在⼆倍体⽣物的体细胞中,染⾊体是成对存在的,绝⼤部分同源染⾊体的形态结构是同型的,称为常染⾊体。
99. 等位基因(alleies):位于同源染⾊体相等的位置上,决定⼀个单位性状的遗传及其相对差异的⼀对基因。
116. 核型(karyotype):每⼀⽣物的染⾊体数⽬、⼤⼩及其形态特征都是特异的,这种特定的染⾊体组成称为染⾊体组型或核型。
117. 核型分析(karyotype analysis):按照染⾊体的数⽬、⼤⼩和着丝粒位置、臂⽐、次缢痕、随体等形态特征,对⽣物河内的染⾊体进⾏配对、分组、归类、编号和进⾏分析的过程称为染⾊体组型分析或核型分析。
1、遗传学的发展时期(1)经典遗传学时期(1900 ~ 1940 )——遗传学的诞生和细胞遗传学时期标志:孟德尔定律的二次发现成就:确立遗传的染色体学说,创立连锁定律(Morgan,1910),提出“基因”概念(2)微生物遗传和生化遗传学时期(1941 ~ 1960)标志:“一基因一酶”学说(Beadle&Totum)成就:“一基因一酶”学说(1941,Beadle&Totum) ,遗传物质为DNA(1944,A very,Hershey&Chase),双螺旋模型:(1953,Watson&Crick),转座子:(1951,McClintock),顺反子:(1956, Benzer)(3)分子遗传学时期和基因工程时期(1961~1989)标志:操纵子模型的建立成就:操纵子模型的建立(1961,Monod&Jacob),深入了解基因(破译遗传密码、重组技术、反转录酶、合成酶、内切酶、核糖酶、转座子、内含子、DNA测序、PCR等)(4)基因组-蛋白质组时期(1990 ~ 至今)标志: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启动成就:2003年4月14日美、英、日、德、法、中六国科学家完成人类基因组图谱(物理图),从基因组角度研究遗传学2、遗传学形成多个分支学科:细胞遗传学,生化遗传学,分子遗传学,群体遗传学,数学遗传学,生统遗传学发育遗传学,进化遗传学,微生物遗传学医学遗传学,辐射遗传学,行为遗传学遗传工程,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
3、染色体在细胞分裂中的行为(1)细胞周期:由细胞分裂结束到下一次细胞分裂结束所经历的过程,分四个阶段:①G1期:指从有丝分裂完成到DNA复制之前的间隙时间;②S期:DNA复制时期;③G2期:DNA复制完成到有丝分裂开始前的一段时间;④M期(D期):细胞分裂开始到结束。
(2)有丝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①前期:染色体开始逐渐缩短变粗,形成螺旋状。
当染色体变得明显可见时,每条染色体已含有两条染色单体,互称为姐妹染色单体,通过着丝粒把它们连接在一起。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遗传病(genetic disease):是指遗传物质改变(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所引起的疾病。
2、先天性疾病:是指个体出生后即表现出来的疾病。
3、家族性疾病:是指某些表现出家族性聚集现象的疾病,即在一个家族中有多人患同一种疾病。
二、简答(1)遗传病的主要特征:①垂直传递:遗传病是在上、下代之间垂直传递。
②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是发生遗传病的根本原因,也是遗传病不同于其他疾病的主要特征。
③生殖细胞或受精卵发生的遗传物质改变才能遗传,而体细胞中遗传物质的改变,并不能向后代传递。
④遗传病常有家族性聚集现象。
遗传病患者家系中,亲缘关系越近,发病机率越高,随着亲缘关系疏远,发病率降低。
(2)遗传病的分类:分类依据:根据遗传物质改变的不同和遗传的特点不同。
㈠单基因病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D);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R);3.X连锁隐性遗传病; 4.X连锁显性遗传病;5.Y连锁遗传病6.线粒体遗传病㈡多基因病㈢染色体病㈣体细胞遗传病第二章基因第一节基因的结构与功能一、名词解释:1、基因(gene):是合成一种有功能的多肽链或者RNA分子所必需的一段完整的DNA序列。
2、断裂基因:真核生物结构基因的DNA顺序包括编码顺序和非编码顺序两部分。
编码顺序在DNA分子中是不连续的,被非编码顺序分隔开,形成镶嵌排列的断裂形式,因此称为断裂基因。
3、外显子(exon):真核生物结构基因的DNA编码顺序称为外显子。
4、内含子(intron):真核生物结构基因的DNA非编码顺序称为内子。
5、多基因家族(multigene family):是指由某一共同祖先基因经过重复和变异所产生的一组基因。
根据基因在染色体的分布,可分为基因簇和基因超家族两种类型。
6、假基因(pseudogene):其基因序列与具有编码功能的基因序列类似,因为不能编码蛋白质,所以称为假基因。
2简答二、问答1、人类DNA的存在形式有哪几种?(1)高度重复顺序(卫星DNA,反向重复顺序)(2)中度重复顺序(短分散元件,长分散元件)(3)单一顺序第三节基因突变一、名词解释1、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是指DNA分子中的核苷酸顺序发生改变,使遗传密码编码产生相应的改变,导致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发生变化,以致引起表型的改变。
第一章绪论1.“遗传因子”是孟德尔提出来的2.“基因”是约翰森提出来的3.摩尔根创立基因学说4.瓦特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名词解释:同源染色体:形态大小相同的一对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联会:各同源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前期配对着丝粒:着丝粒是真核生物细胞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染色体分离的一种“装置”一,核型分析二,根据染色体着丝点位置不同,染色体可分为四类:m中着丝点染色体sm近中着丝点染色体t端着丝点染色体st近端着丝点染色体三,染色体四级结构四,有丝分裂过程及意义1,过程①间期:主要进行染色体的复制(即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它包括(G1、S、G2三个时期),动物细胞此时中心粒也进复制,一组中心粒变成两组中心粒。
②前期最大特点是:核膜逐渐解体、核仁逐渐消失,植物细胞由两极发出纺锤丝,动物细胞两组中心粒分别移到细胞两极,由中心粒发出星射线。
③中期: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此时染色体的形态、数目最清楚,我们常找有丝分裂中期细胞来观察染色体的形态、数目。
④后期:着丝点分开,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在纺锤丝牵引下移到细胞两极,此时染色体加倍。
⑤末期:核膜、核仁重现,染色体变成染色丝,植物细胞中央形成细胞板,一个细胞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
动物细胞膜从中间内陷,一个细胞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
这样就完成一次细胞分裂,此时形成的子细胞,有的细胞停止分裂,然后分化,有的细胞暂停分裂;有的细胞继续分裂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
2,意义生物学意义:(1)多细胞生物生长是通过细胞数目增加或者体积增加实现的(2)均等式分裂维持了个体的生长发育,也保证了物种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遗传学意义:保证了亲代与子代遗传的稳定性和基因的完整性,提高子代的环境竞争力和生存率五,减数分裂最重要的时期?再细分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2.前期根据染色体的形态,可分为5个阶段(细偶粗双终):细线期:细胞核内出现细长、线状染色体,细胞核和核仁体积增大.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偶线期:又称配对期.细胞内的同源染色体两两侧面紧密相进行配对,这一现象称作联会.由于配对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中有4条染色单体,称四分体.粗线期:染色体连续缩短变粗,同时,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DNA的片断交换,从而导致了父母基因的互换,产生了基因重组,但每个染色单体上仍都具有完全相同的基因.双线期:发生交叉的染色单体开始分开.由于交叉常常不止发生在一个位点,因此,染色体呈现V、X、8、O等各种形状.终变期:染色体变成紧密凝集状态并向核的周围靠近.以后,核膜、核仁消失,最后形成纺锤体. 生活周期研究材料:果蝇,红色面包酶,细菌与病毒遗传---研究优点第四章孟德尔遗传一,名词解释侧交:为了确定F1纯合或者杂合,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回交:子一代与亲本中任意一个杂交二,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1.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2.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三,显隐致死基因?1.隐性致死基因:只有在隐性纯合是才使个体死亡2.显性致死基因:在杂合状态是就可以导致个体死亡四,卡方测验(可能计算题)五,基因之间概率,显隐性概率六,ABO血型(可能大题)七,非等位基因之间互作比例第五章连锁遗传和性遗传连锁遗传(概念,生物学基础,相关概念)联合遗传三点测验(交换值计算,遗传作图,十分可能考大题)性染色体有哪几种类型同配性别,异配性别真君连锁遗传的交换值计算性联锁:根据表型判断基因型性别决定第六章染色体变异思考:紫外线照射后,基因突变来源于π二联体本身吗?其他原因?修复过程中的差错是突变的主要原因基因突变是染色体上的点突变,是基因内部化学性质的变化,可遗传基因突变的6大特点1稀有性2可逆性3多方向性4重演性平行性6有害,有利基因突变的鉴定:1.二倍体植物2.果蝇突变的检测(CIB和致死平衡系)3.生化突变的检测(微生物)诱变途径1.物理因素及修复机制2.化学因素(转换和颠倒)第七章细菌与病毒的遗传细菌影印法研究F+, hfr,F’菌株特点掌握细菌四种遗传方式:接合,性导,转导,转化掌握中断杂交和重组作图的原理噬菌体类型,特点第十章基因突变第十一章细胞质遗传第十三章数量遗传质量性状与数量性状的区别多基因假说遗传率的估算,广义,侠义(可能十分大题)近亲繁殖,回交,杂种优势复习题一,名词解释二,三大定律的实质,区别,对象,配子的描述遗传学三大基本定律: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连锁与交换定律。
第一章绪论二、填空题1、①(拉马克)提出用进废退与获得性遗传假说;②(魏斯曼)提出种质论,支持选择理论但否定后天获得性遗传;③(孟德尔)提出分离规律和独立分配规律;④(摩尔根)提出遗传的染色体学说;⑤(贝特森)用“Genetics”一词命名遗传学;⑥(约翰森)提出“Gene”一词,代替遗传因子概念,首先提出了基因型和表现型概念;⑦(摩尔根)提出了连锁交换规律及伴性遗传规律;⑧(比德尔、泰特姆)提出了“一个基因一种酶”的学说;⑨(沃森、克里克)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2、(1900)年由(狄·弗里斯)、(科伦斯)、(冯·切尔迈克)三个人重新发现了孟德尔规律,该年被定为遗传学诞生之年。
3、1910年,摩尔根用(果蝇)作为实验材料,创立了基因理论,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而成为第一个因在遗传学领域的突出贡献获得诺贝尔奖金的科学家。
4、(沃森)和(克里克)于1953年提出了DNA分子结构模型。
5、(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界最普遍和最根本的两个特征。
6、(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
三、选择题1、1900年(B)规律的重新发现标志着遗传学的诞生。
A.达尔文B.孟德尔C.拉马克D.克里克2、遗传学这一学科名称是由英国遗传学家(A)于1906年首先提出的。
A.贝特森B.孟德尔 C、魏斯曼 D、摩尔根3、遗传学中将细胞学研究和孟德尔遗传规律结合,提出了遗传的染色体学说,这是(C)的特征。
A.分子遗传学B.个体遗传学C.细胞遗传学D.微生物遗传学4、遗传学中以微生物为研究对象,采用生化方法探索遗传物质的本质及其功能,这是(D)的特征。
A.分子遗传学B.个体遗传学C.细胞遗传学D.微生物遗传学5、荻.弗里斯(de Vris, H.)、柴马克(Tschermak, E.)和柯伦斯(Correns, C.)三人分别重新发现孟德尔(Mendel, G. L.)遗传规律,标志着遗传学学科建立的年份是(B)年。
遗传学复习题及个人答案遗传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遗传:遗传通常就是指亲子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性状存有相似性,说明性状可以从亲代传达给子代遗传学:自然科学领域中探究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的的科学染色体:细胞内具备遗传性质的dna深度放大构成的聚合体,极易被碱性染料涂成深色,所以叫做染色体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中期看到的长度和着丝点位置相同的两个染色体,或减数分裂时看到的两两配对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一对染色体与另一对形态结构相同的染色体,则互称作非同源染色体联会:亦称接合,就是所指在减数第一次对立前期,同源染色体在四纵的方向上两两接合的现象染色体组型分析:对生物某一个体或某一分类单位(亚种、种等)的体细胞的染色体按一定特征排序出来的图象(染色体组型)的分析复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点上,可以存在两个以上的等位基因,遗传学上把这种等位基因称为复等位基因冈崎片段:就是dna激活过程中,一段属不已连续制备的延后股,即为相对来说长度较短的dna片段简并:是指遗传密码子的简并性,即同一种氨基酸具有两个或更多个密码子的现象中心法则:遗传信息在细胞内的生物大分子间转移的基本法则,包括由dna到dna的复制、由dna到rna的转录和由rna到蛋白质的翻译等过程单位性状:孟德尔在研究豌豆等植物的性状遗传时,把植株所整体表现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做为研究对象,这样区分开去的性状称作单位性状显性性状:显性性状指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所产生的子一代中能显现出的亲本性状隐形性状:隐性性状指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所产生的子一代中未能显现出的亲本性状基因型:基因型又称遗传型,是某一生物个体全部基因组合的总称表现型: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测交:为测量显性个体的基因型而将未明基因型显性个体与有关隐性纯合个体之间的交配近音:亲缘关系相似个体间杂交,亦称近亲交配共显性:如果双亲的性状同时在f1个体上表现出来,这种显性表现称为共显性上位性促进作用:两对基因共同掌控性状的整体表现,但其中一对基因能够遮挡另一对基因的整体表现,这种促进作用表示上位促进作用连锁遗传:原来亲本所具有的两个或多个性状,在f2常有连锁遗传联系在一起遗传的倾向交换值:指染色单体上两个基因间发生交换的平均次数.即重组型配子在总配子中所占的百分数伴性遗传: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掌控性状的遗传方式就称作伴性遗传限性遗传: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只在一种性别中抒发,而在另一种性别全然不抒发转化:某一基因型的细胞从周围介质中吸收来自另一基因型的细胞的dna而使它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发生相应变化的现象同化作用:由噬菌体将一个细胞的基因传达给另一细胞的过程结构基因:编码任何蛋白质或非调控因子的rna的基因,是操纵子的一部分调控基因:指其产物参与调控其他结构基因表达的基因非整倍体:个体染色体数目不是成倍增加或者增加,而是成单个或几个的平添或增加多倍体:体细胞中所含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超倍体:非整倍体中染色体数多于2n者称作超倍体亚倍体:非整倍体中染色体数多于2n者称作超倍体单体:在遗传学上指控制相同性状的某对染色体缺失一条染色体的个体单倍体:仅由原生物体染色体组一半的染色体组数所构成的个体称为单倍体单价体:在减数分裂中期没有配对的单个染色体基因突变:染色体上某一基因位点内部出现了化学性质的变化,与原来基因构成对性关系重组子:出现性状的重组时,可以互换的最轻的单位突变子:性状变异时,产生变异的最轻单位广义遗传率为:遗传方差占到表现型方差的比率狭义遗传率:累加性遗传主效应的方差占表现型方差的比率细胞质遗传:细胞质基因所控制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母性影响:子代某一性状的表现型由母体的染色体基因型同意,而受本身基因型的支配细胞全能性:指细胞经对立和分化后仍具备构成完备有机体的创造力或特性群体遗传学:研究群体的遗传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的遗传学分支学科物种:有一定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基因组:一个细胞或者生物体所携带的全部遗传信息二、填空题1.水稻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24,玉米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20,普通小麦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42,无籽西瓜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33,蚕豆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2n=12,人类缺体患者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2=44。
《遗传学》自测题题库一、名词解释1、遗传2、变异3、可遗传变异4、不遗传变异5、生物进化6、自然选择7、人工选择8、原核生物9、真核生物10、同源染色体11、非同源染色体12、双受精13、花粉直感14、孤雌生殖15、孤雄生殖16、单性生殖17、不定胚18、单性结实19、无融合生殖20、单位形状21、相对性状22、性状23、分离现象24、分离规律25、相对基因26、等位基因27、基因型(遗传型)28、表现型(表型)29、纯合型(纯质结合)30、杂合型(异质结合)31、基因型分析32、完全显性33、不完全显性34、共显性35、显性36、隐性37、测交法38、杂交法39、复等位基因40、独立分配规律41、一因多效42、多因一效43、互补作用44、隐性上位作用45、显性上位作用46、累加作用(积加作用)47、抑制作用48、重叠作用49、相引组(偶相组合)50、相斥组(单相组合)51、亲型配子52、重组型配子53、连锁交换规律54、完全连锁55、不完全连锁56、交换值57、连锁群58、性染色体59、常染色体60、性连锁遗传(伴性遗传)61、数量性状62、质量性状63、超亲遗传(超亲分离、超亲变异)64、基因累加效应(基因加性效应、基因相加效应)65、完全显性效应66、部分显性效应67、超显性效应68、遗传力(遗传率)69、近亲繁殖70、自交71、回交72、轮回亲本73、非轮回亲本74、纯系75、纯系学说76、杂交77、杂种优势78、显性学说79、超显性学说80、多基因学说81、核基因82、胞核遗传83、质基因(核外基因)84、胞质遗传85、母性遗传86、植物雄不育性87、雄不育系88、雄不育保持系89、雄不育恢复系90、突变率91、基因突变(点突变)92、突变体93、镶嵌体94、正突变95、反突变96、芽变97、自然突变98、诱发突变(人工诱变)99、显性突变100、隐性突变101、大突变102、微突变103、缺失104、重复105、倒位106、易位107、基因剂量效应108、染色体基因组(染色体组、基因组)109、单倍体110、一倍体111、配子体112、孢子体113、二倍体114、多倍体115、同源多倍体116、异源多倍体117、单体118、缺体119、三体120、双三体121、遗传信息122、遗传密码(三联体密码)123、中心法则124、交换子125、突变子126、作用子127、遗传工程128、基因工程129、基因130、杂合体131、纯合体132、双倍体一、名词解释1、亲代把成套遗传物质传给子代并致使亲子相似的过程。
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遗传,变异?遗传、变异与环境的关系?(1).遗传(heredity):生物亲子代间相似的现象。
(2).变异(variation):生物亲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的现象。
遗传和变异的表现与环境不可分割,研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必须密切联系其所处的环境。
生物与环境的统一,这是生物科学中公认的基本原则。
因为任何生物都必须具有必要的环境,并从环境中摄取营养,通过新陈代谢进行生长、发育和繁殖,从而表现出性状的遗传和变异。
2.遗传学诞生的时间,标志?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重新发现 标志着遗传学的建立和开始发展)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1.同源染色体和非同源染色体的概念?答:同源染色体: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异源染色体:这一对染色体与另一对形态结构不同的染色体,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
2.染色体和姐妹染色单体的概念,关系?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质便卷缩而呈现为一定数目和形态的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有丝分裂中,由于染色质的复制而形成的物质3.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染色体和染色质实际上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分裂周期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形态。
4.不同类型细胞的染色体/染色单体数目?(根尖、叶、性细胞,分裂不同时期(前期、中期)的染色体数目的动态变化?)答:有丝分裂: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染色体数目:2n 2n 2n 4n 2nDNA分子数:2n-4n 4n 4n 4n 2n染色单体数目:0-4n 4n 4n 0 0减数分裂:*母细胞初级*母细胞次级*母细胞*细胞染色体数目:2n 2n n(2n) nDNA分子数:2n-4n 4n 2n n染色单体数目:0-4n 4n 2(0) 05.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特点?遗传学意义?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的重要遗传学事件(交换、交叉,同源染色体分离,姐妹染色单体分裂?基因分离?)特点: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具有周期性。
即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
一.解释下列名词1.单位性状与相对性状2.积加作用与抑制作用3.上位作用与下位作用4.不完全连锁与符合系数5. 臂内倒位与臂间倒位6. 三体与双三体7. 细胞质遗传与母性影响8.植物的核不育型与核质不育型9.广义遗传力与狭义遗传力10.减数分裂。
11.测交12.完全连锁13.共显性14.广义遗传力16.单体17.并发系数18.母性遗传20.染色体组21.基因的加性效应22.臂间倒位染色体23.相斥组与相引组24.染色体25.染色单体26.着丝点27.细胞周期28.同源染色体29.异源染色体30.无丝分裂32.单倍体33.联会34.联会复合体35.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36.基因与等位基因37.表现型与基因型38.互补作用39.积加作用40.显性上位作用41.隐性上位作用42.重叠作用43.抑制作用44.多因一效45.一因多效47.交换值48.基因定位49.连锁遗传图50.伴性遗传51.限性遗传52.从性遗传53.超亲遗传54.加性效应55.显性效应56.上位性效应57.遗传率58.加性方差59.显性方差60.上位性方差62.近交衰退62.杂种优势63.杂种劣势64.基因突变65.突变率66. 复等位基因67.母性影响68.伴性遗传69.杂种优势二、简答题1.显性现象的表现有那几种形式?显性现象的实质是什么?2.纯系学说的内容是什么?有何重要的理论意义?3.什么是微效基因、微效多基因和主效基因?它们的作用有何区别?4、试述交换值、连锁强度和基因间距离三者的关系。
5、什么是基因的加性效应,显性偏差效应及上位性作用效应?6.请说明显性假说与超显性假说二者之间的区别。
7.分离规律的实质是什么?8.如何验证独立分配规律?举例说明之。
9. 独立分配规律的实质?10.连锁遗传现象的解释?11.影响交换值的因素有哪些?12.近交衰退的主要原因有哪些?13.杂种优势表现的基本特点有哪些?14.基因突变的一般特征有哪些?15.小麦毛颖基因P为显性,光颖基因p为隐性。
1.解释下列名词:染色体、染色单体、外显子、内含子、细胞周期、同源染色体、异源染色体、胚乳直感、果实直感、染色体组型答:染色体(chromosome):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由染色质聚缩而呈现一定数目和形态的符合结构。
染色单体:由染色体复制后并彼此靠在一起,由一个着丝点连接在一起的姐妹染色体。
孤雌生殖(parthenogensis):是卵细胞未受精而发育成胚,但其极核细胞仍需受精才能发育成胚乳的生殖方式》同源染色体(homologous chromosome):生物体中,形态、结构和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
他们一条来自父本,一条来自母本。
异源染色体(non-homologous chromosome):生物体中,形态和结构不相同的各对染色体互称为异源染色体。
外显子:DNA序列中能被体现在成熟mRNA上并编码蛋白质的片段。
内含子:在基因序列中成熟mRNA上未被反映出来的DNA片段。
胚乳直感(endosperm xenity):又称花粉直感。
在胚乳(3n)的性状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
果实直感(metaxenia):植物的种皮或果皮组织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花粉影响而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称为果实直感。
核型分析:对生物细胞核内全部染色体的形态特征所进行的分析。
辐射剂量:是指单位质量被照射物质所接受的能量数值。
2.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有什么不同?答: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发生在所有正在生长着的组织中从合子阶段开始,继续到个体的整个生活周期无联会,无交叉和互换使姊妹染色体分离的均等分裂每个周期产生两个子细胞,产物的遗传成分相同子细胞的染色体数与母细胞相同只发生在有性繁殖组织中高等生物限于成熟个体;许多藻类和真菌发生在合子阶段有联会,可以有交叉和互换后期I是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减数分裂;后期II是姊妹染色单体分离的均等分裂产生四个细胞产物(配子或孢子)产物的遗传成分不同,是父本和母本染色体的不同组合为母细胞的一半11.解释下列名词:假显性、遗传密码、简并、超亲遗传、剂量率、中心法则。
假显性:(pseudodominance):有时染色体缺失后,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隐性等位基因不被掩盖而表现的现象称为假显性。
遗传密码:DNA链上编码氨基酸的三个核苷酸称之为遗传密码。
简并(degeneracy):多种密码子编码一种氨基酸的现象,称为简并。
超亲遗传(transgressive inheritance):在F2或以后世代中,由于基因重组而在某种性状上出现超越亲本的个体的现象。
剂量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照射的剂量,也称辐射强度。
中心法则:(centraldogma)蛋白质合成过程,也就是遗传信息从DNA-mRNA-蛋白质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以及遗传信息从DNA到DNA的复制过程,这就是生物学的中心法则。
2.如何证明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答:DNA作为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⑴.每个物种不论其大小功能如何,其DNA含量是恒定的。
⑵.DNA在代谢上比较稳定。
⑶.基因突变是与DNA分子的变异密切相关的。
(4)通用性(低等生物→高等生物)DNA作为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⑴.细菌的转化已使几十种细菌和放线菌成功的获得了遗传性状的定向转化,证明起转化作用的是DNA;⑵.噬菌体的侵染与繁殖主要是由于DNA进入细胞才产生完整的噬菌体,所以DNA是具有连续性的遗传物质。
⑶.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繁殖说明在不含DNA 的TMV中RNA就是遗传物质。
3.原核生物DNA聚合酶有哪几种?各有何特点?答:原核生物DNA聚合酶有DNA聚合酶I、DNA聚合酶II和DNA聚合酶III。
DNA聚合酶I:具有5'-3'聚合酶功能外,还具有3'-5'核酸外切酶和5'-3'核酸外切酶的功能。
DNA聚合酶II:是一种起修复作用的DNA聚合酶,除具有5'-3'聚合酶功能外,还具有3'-5'核酸外切酶,但无5'-3'外切酶的功能。
DNA聚合酶III:除具有5'-3'聚合酶功能外,也有3'-5'核酸外切酶,但无3'-5'外切酶的功能。
4.试述交换值、连锁强度和基因之间距离三者的关系。
答:交换值与连锁强度成反比,与基因间的距离成正比。
即:交换值越大,连锁强度越小,基因间的距离越大;反之,交换值越小,连锁强度越大,基因间的距离越小。
5、缺失分为哪二种类型?细胞学证据是什么?遗传学效应是什么?答:缺失包括顶端缺失和中间缺失;细胞学证据有:①无着丝粒断片:最初发生缺失的细胞在分裂时可见无着丝粒断片②缺失环:中间缺失杂合体偶线期和粗线期出现③二价体末端突2出;遗传学效应:导致缺失区端基因控制的生物功能丧失或表现异常;导致基因间互相作用关系与平衡被破坏;中间缺失还会导致该缺失段外端载有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改变,缺失区段二侧基因间连锁强度增强。
5、在番茄中,基因O(oblate=flattened fruit),p(peach=hairyfruit)和S(compound inflorescence)是在第二染色体上。
对这三个基因是杂合的F1,用对这三个基因是纯合的隐性个体进行测交,得到下列结果:(1)这三个基因在第二染色体上的顺序如何?(2)两个纯合亲本的基因型是什么?(3)这些基因间的图距是多少?(4)并发系数是多少?答:(1)++s和op+为亲本型,+p+和o+s为双交换型,o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说明基因o的位置位于p和s之间,即3个基因的顺序为:之间的重组率为(2)o与s之间的重组率为s与p(3)实际双交换率为理论双交换率为0.14×0.21=0.0294符合系数为0.136因此,这三个基因的连锁图为:P21o14s⎯+⎯⎯⎯⎯⎯⎯⎯⎯⎯⎯+⎯⎯⎯⎯⎯⎯⎯+⎯36、果蝇的三个基因是ec(棘眼),ct(截翅)和cv(横脉)。
把棘眼截翅个体与横脉缺失个体交配,得三杂合体(ec ct+/++cv),三杂合体与三隐性(ec ct cv/Y)测交,测交后代有8种表现型。
测交于代类型数目配子所属类型ec ct+2125++cv2207ec+cv273+ct+265ec++217+ct cv223+++5ec ct cv3试分析:(1)各配子所属的类型并填于表上。
(2)三个基因的排列顺序。
(3)计算遗传距离绘出基因连锁图。
(4)计算符合系数。
解:(1)测交子代类型数目配子所属类型ec ct+2125亲本型++cv2207亲本型ec+cv273ec-cv单交换型+ct+265ec-cv单交换型ec++217cv-ct单交换型+ct cv223cv-ct单交换型+++5双交换型ec ct cv3双交换型三个基因之间的排列顺序是ec-cv-ct双交换值=5+3/5318=0.15%ec-cv单交换值=273+265/5318×100%+0.15%=10.27%cv-ct单交换值=217+223/5318×100%+0.15%=8.42%ec-ct点交换值=10.27%+8.42%=18.89%(3)三个基因的连锁图为:10.278.42ec-----------cv-------ct(4)并发系数=0.15%/10.27%×8.42%=0.17%46.举例说明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正突变和反突变。
答:通过外界环境条件的自然作用,或由植物体内生理生化变化而发生的突变,称为自发突变。
如寿星桃是由正常的桃突变而来(DwDw-Dwdw-dwdw)。
自然条件下,水稻的矮生型、棉花的短果枝、玉米的糯性胚乳等性状,都是基因自发突变的结果。
人为地利用物理、化学或其它因素影响而发生的突变称为诱发突变。
如辐射诱发引起的苹果短枝型变异、人工诱发樱桃紧凑型变异。
基因突变像许多生物化学反应过程一样是可逆的,即显性基因A可以突变为隐性基因a,而隐性基因a也可突变为显性基因A。
前者通常称为正突变,后者称为反突变或回复突变。
例如水稻有芒基因A可以突变为无芒基因a,而无芒基因a也可突变为有芒基因A。
7、什么叫细胞质遗传?它有哪些特点?试举例说明之。
答:细胞质遗传指由细胞质内的遗传物质即细胞质基因所决定的遗传现象和规律,又称非染色体遗传、非孟德尔遗传、染色体外遗传、核外遗传、母体遗传。
细胞质遗传的特点:⑴.遗传方式是非孟德尔式的;杂交后一般不表现一定比例的分离。
⑵.正交和反交的遗传表现不同;F1通常只表现母体的性状,故又称母性遗传。
⑶.通过连续回交能将母本的核基因几乎全部置换掉,但母本的细胞质基因及其所控制的性状仍不消失。
⑷.由附加体或共生体决定的性状,其表现往往类似病毒的转导或感染。
举例:罗兹(Rhoades M.M.)报道玉米的第7染色体上有一个控制白色条纹的基因(ij),纯合的iji j植株叶片表现为白色和绿色相间的条纹。
以这种条纹株与正常绿色进行正反杂交,并将F1自交其结果如下:当以绿色株为母本时,F1全部表现正常绿色与非绿色为一对基因的差别,纯合隐性(ijij)个体表现白化或条纹,但以条纹株为母本时,F1却出现正常绿色、条纹和白化三类植株,并且没有一定的比例,如果将F1的条纹株与正常绿色株回交,后代仍然出现比例不定的三类植株,继续用正常绿色株做父本与条纹株回交,直至ij基因被全部取代,仍然没有发现父本对这个性状的影响,可见是叶绿体变异之后的细胞质遗传方式。
8、何谓母性影响?试举例说明它与母性遗传的区别。
答:由于母本基因型的影响,使子代表现母本性状的现象叫做母性影响,又叫前定作用母性影响所表现的遗传现象与母性遗传十分相似,但并不是由于细胞质基因组所决定的,而是由于核基因的产物在卵细胞中积累所决定的,故不属于母性遗传的范畴。
举例:如椎实螺外壳的旋转方向有左旋和右旋,这对相对性状是母性影响。
把这两种椎实螺进行正反交,F1外壳的旋转方向都与各自的母体相似,成为右旋或为左旋,但其F2却5都又全部为右旋,到F3世代才出现右旋和左旋的分离。
这是由一对基因差别决定的,右旋(S+)对左旋(S)为显性,某个体的表现型并不由本身的基因型直接决定,而是由母体卵细胞的状态所决定,母本卵细胞的状态又由母本的基因型所决定。
F1的基因型(S+S)决定了F2均为右旋,而F2的三种基因型决定了F3的二种类型的分离,其中S+S+和S+S的后代为右旋,SS后代为左旋。
9、简述单倍体核多倍体的在植物生产上的应用。
(1)克服远源杂交的不育性,克服远源杂种的不育性,创造远源杂交育种的中间亲本,育作作物新类型:(2)加速基因的纯合速度,研究基因的性质和作用,用于基因定位研究,研究染色体之间的同源关系,离体诱导非整倍体10、染色体的形态有哪些类型?答:中间着丝粒染色体、近中着丝粒染色体、近端着丝粒染色体、顶端着丝粒染色体染色体结构变异主要异主要有那些类型?请分别介绍其细胞学特征及遗传学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