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马克思主义简答题
- 格式:docx
- 大小:96.39 KB
- 文档页数:60
马克思主义期末考试简答题详细答案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这种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1)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2)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
这种统一不是抽象的先验的,而是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并在这种实践中实现的。
4)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1)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这一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这一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列宁的物质观。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2)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3)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4)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4.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2)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15。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
1)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3)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绪论5、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⑴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⑵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在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公然申明自己的阶级性,申明自己是为工人阶级服务的。
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为它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客观规律。
⑷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17、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经验的总结、科学成果的升华,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改变、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其自身【2】马克思主义问世以后,马克思、恩格斯又通过总结实践经验、理论研究和与反马克思主义观点的论战,不断把自己的理论推向前进。
【3】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
【4】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或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2】内容:A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B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意识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3】意义:A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B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3、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1】、列宁的关于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答题1、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他们的基本形态。
答:(1)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观点。
(2)唯物主义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2、简述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答:(1)唯物论的反映论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唯心论的认识论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这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2)唯物主义从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基本原则出发,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认为人的认识归根到底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
(3)唯心主义从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的原则出发,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主张人的认识是先与经验而获得的,认为人的认识与外部世界没有联系。
3、简述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
答:(1)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2)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思想理论的指导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的有意识行动的产物,它随观念上层建筑的变化而变化。
(3)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又会成为一种强大的物质力量,反过来影响观念上层建筑。
例如。
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制度建立起来以后,就广泛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人们的头脑。
4、如何计算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答:(1)计算一定时期(一般以年为单位)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是计算生产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速度,也就是要把生产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都转化为同质的货币形式,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在一年中周转的价值额合计起来,除以预付资本总额,这样就能计算处预付总资本的平均周转速度。
(2)具体的计算方法是,将一年中固定资本的周转额加上流动资本的周转额除以预付资本额,既可得出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第一章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答:(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的经典论述中,即“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a.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b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利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c.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d.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重要)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矛盾、同一矛盾的不同阶段、每一个矛盾都有其独有的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一种辩证的关系: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是相互区别的,有着各自的内容,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结的,任何现实的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个性和共性的有机统一而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答: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
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坚持实践的基本途径,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其具体的内容是什么?有何意义?答:(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绪论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答:与时俱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 ?答:(1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 19世纪法国与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2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 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在哲学领域实现了革命变革。
(3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等合理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变革。
3、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答: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在 19世纪四十年代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
(1社会历史条件(经济社会根源①资本主义经济在欧洲迅速发展②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③无产阶级做为独立的政治力量与资产阶级做斗争。
(2思想理论条件(思想渊源人类社会发展的优秀理论成果,其中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英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渊源。
(3 社会实践条件(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与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
第一章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基本内容?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它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和意识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即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的问题; 二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 也就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 , 现实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2、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的概念?答: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意义?答:(1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简答一、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答: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其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世界三大工人企业爆发,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
二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品质内涵: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的,在本质上相一致的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品质: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所谓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三、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答: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②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
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世界能不能被认识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四、简述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答:(1)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主要表现在:①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暴露于事物外部,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深藏于事物内部,是不能直接感知的,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题(完整版)思主义不是僵化的、死板的理论,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理论,需要不断地适应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需要。
9、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答:(1)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2)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是工人阶级的斗争实践。
(3)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是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是不断适应时代变化和人民需要的过程。
10、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答:(1)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2)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是人民群众争取自由、平等、民主和幸福的强大力量。
(3)马克思主义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是人类社会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矛盾观点和单一观点的对立;第三,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的对立。
(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唯物辩证法强调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发展,而形而上学则强调事物的单一性和静止性。
3)在研究、工作和生活中。
我们要坚持唯物辩证法,注重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发展。
避免孤立观点和单一观点的误区,同时也要克服形而上学的影响,不断深化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现出更加高级的形态。
掌握这一规律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有着重要意义。
例如,在经济建设中,我们需要对旧有经济模式进行否定,但同时也需要在新经济模式中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文化建设中,我们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否定,但同时也需要在吸收外国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从而推动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总之,掌握辩证的否定观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中的例子来说明意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例如,一个人对于同一个物品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感受,这是因为他们的主观意识不同。
但是,这个物品本身的属性和存在方式是客观的,不会因为个人意识的不同而改变。
马克思简答题大全1.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和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2. 简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3)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三.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1)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或“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意义: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四.简述运动与静止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运动的含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的主体,一切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运动观,都是把物质和运动相割裂,前者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后者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相对静止的含义: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相对静止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1。
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
2.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质的相对稳定。
两者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
马原简答题与论述题概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其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或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事件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理论品质;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理论、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1、哲学基本问题?答: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全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概念及意义?答: 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四、简答题绪论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是什么?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是什么?6.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体系?7.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8.怎么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9.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10.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什么?11.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什么?12.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3.大学生应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4.大学生如何做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2.唯心主义的两种形态是什么,各自有什么特点?3.对于“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哪两种观点?4.怎样理解意识的起源和本质?5.怎样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6.怎样理解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7.什么是时间和空间?怎样理解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8.怎样理解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9.怎样理解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10.关于物质定义,恩格斯、列宁有哪些经典论述?11.实践具有哪些特征?12.实践的基本形式是哪些?13.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14.实践内在地包含哪三种关系?15.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三大规律以及主要范畴是什么?16.怎样理解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及联系的客观性原理?17.怎样理解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的普遍性原理?18.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的多样性包括哪些内容?19.怎样理解事物相互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关系?发展的实质是什么?20.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21.怎样理解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的思想?2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23.什么是矛盾?矛盾的基本属性是什么?24.怎样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25.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26.怎样理解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27.怎样理解矛盾问题的精髓?28.什么是质、量、度?29.什么是质变与量变?怎样理解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30.什么是肯定与否定?31.怎样理解辩证的否定观?32.怎样理解否定之否定规律?33.什么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怎样理解二者的关系?34.怎样理解原因与结果及其关系?35.怎样理解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关系?36.怎样理解可能性与现实性及其关系?37.怎样理解本质与现象及其关系?38.怎样理解形式与内容及其关系?39,辩证思维方法主要有哪些?怎样理解辩证思维方法与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40,怎样理解归纳与演绎及其关系?41.怎样理解分析与综合及其关系?42. 怎样理解抽象与具体及其关系?43. 怎样理解逻辑与历史相统一?44.怎样理解规律(举例说明)?45.怎样理解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与联系?46.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含义是什么?47.意识的能动作用有哪些表现?48.怎样理解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49.发挥主观能动性应该注意哪些问题?50.怎样理解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含义、属性及其相互关系。
2.简述认识的主体与主观意识、认识的客体与客观事物的区别。
3。
简述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4.简述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5.简述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6.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点和根本区别。
7.简述反映与信息;选择和建构的关系。
8.简述认识发展的总规律以及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9.怎样理解真理的客观性?10.为什么说真理的多元论是错误的?11.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践标准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何现实意义?12.如何理解真理的具体性?13.如何理解价值范畴?14.如何正确理解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15.怎样理解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16.简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辩证统一。
17.什么是理论创新,如何才能做到理论创新?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什么?2.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有哪些?3.如何理解社会存在概念?4.如何理解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作用?5.如何理解生产方式的决定性作用?6.如何理解社会意识及其分类?7.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如何?8.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9.如何理解文化的本质和功能?10.如何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的理论意义?11.如何理解生产力范畴?12.如何理解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及其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14.如何理解生产关系及其类型?1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内容及其意义是什么?16.如何理解经济基础范畴?17.如何理解上层建筑范畴?18.如何理解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 ·19.如何理解国家的产生、实质和消亡?20.国家与原始氏族组织的区别何在?21.如何理解国体和政体及其关系?2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的内容是什么?23.如何理解社会形态范畴?24.如何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25.如何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和人们的历史选择性?26.如何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和曲折性?27.如何理解社会基本矛盾?28.如何理解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9.如何理解阶级和阶级斗争?30.如何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1.如何理解阶级分析方法及其意义?32.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如何?33,如何理解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34.如何理解改良,如何评价改良主义?35,如何理解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6.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改革?37.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的概念?38.如何理解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39.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40.如何理解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两种历史观的对立?41.如何理解英雄史观产生的根源?42.如何理解人的本质?43.唯物史观在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时坚持了哪些原则?44.如何理解人民群众及其历史作用?45.如何理解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46.如何理解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47.如何理解历史人物及其作用?48.如何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49.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是什么?50.如何评价无产阶级领袖?51.如何理解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两种历史观的对立?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简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两个途径。
2.简述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3.简述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4.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5.简述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6.简述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同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7.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什么关系?8.商品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它反映着商品生产者之间怎样的经济关系?9.结合现实思考价值量的变化与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关系?10.价值规律为什么能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11.价值规律为什么会起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作用?12.简述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形成条件。
13.简述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的表现。
14.简述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
15.简述劳动二重性原理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6.简述劳动力成为商品的社会条件。
17.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怎样决定的?18.简述劳动力商品与一般商品在使用价值方面有什么不同?19.简述资本主义所有制在经济上和法律上的不同含义。
20.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与意义是什么?21.简述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22.超额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的?23.简述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24.怎样理解价值增值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工作日的价值形成过程?25.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26.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及其客观必然性。
27.简述资本的技术构成、价值构成和有机构成的区别。
28.简述资本有机构成的涵义及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原因。
29.简述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和联系。
30.简述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31.实现资本连续循环的两个基本条件的关系是什么?32.简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33.资本主义工资为什么表面上会表现为劳动的价格?34.简述利润是怎样转化为平均利润的?35.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36.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
37.资本主义国家宪法建立的基本原则。
38.以美国为例,说明资本主义国家分权制衡的组织形式。
39.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类型。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1.为什么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形成垄断?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及其实质。
3.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4.为什么说金融寡头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实际控制者?5.国家资本所有制的实质。
6.当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新变化的表现。
7.怎样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的中产阶级。
8.为什么说资本积累推动着资本主义对自身的否定。
9.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对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的影响。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1.为什么说无产阶级革命是不同于以往革命的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2.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以后,为什么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3.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4.为什么说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一个历史过程?5.怎样理解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6.简述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7.为什么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8.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9.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10.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1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任何其他阶级政党所不具有的强大战斗力?12.简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坚强领导作用。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1.马克思思格斯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是什么?2.马克思恩格斯怎样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展望有什么特点?4.怎样理解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5.为什么说实现共产主义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6.为什么说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7.怎样理解实现共产主义是全人类解放的根本体现?8.为什么说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9.为什么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答案:绪论1.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