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揭竿而起的故事简介:诛暴秦陈涉揭竿而起
- 格式:docx
- 大小:22.37 KB
- 文档页数:2
揭竿而起的典故
揭竿而起典故:
这个成语来源于西汉贾谊的《过秦论》。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经常发生兼并战争。
有一年,楚国的大夫伍子胥为了楚国的安危,向楚平王建议,把太子建送到宋国去当人质。
等宋国同意后,再请齐国出兵讨伐楚国。
楚平王听后,非常高兴,决定派太子建和公子申去宋国。
太子建和公子申到了宋国后,通过宋国的大夫向成公请求,与齐国签订了盟约。
但楚平王听后,心生猜忌,又派人去宋国把太子建抓了回来,并让太子的儿子公子胜当太子建的替身。
后来,伍子胥父兄被楚平王所杀,伍子胥为了复仇,就找到了公子胜,向他讲述了楚平王的暴行和自己的一番苦心。
公子胜听后非常感激,决定要报答伍子胥。
于是,伍子胥就把所有的仇恨都寄托在了公子胜身上,决心要辅佐他当上楚国的国君。
在这个时期,人民对楚平王的不满情绪已经非常高涨,于是,伍子胥便借机组织起了一支起义军,准备为推翻楚平王的统治而奋斗。
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他让人做了两面大旗,上面写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口号,并把起义军武装起来,准备投入战斗。
不久后,公子胜在伍子胥的辅佐下,终于当上了楚国的国君,即楚昭王。
伍子胥为了复仇而揭竿而起的行动,给了人民一个启示:只有揭竿而起,才能争取自己的权利和自由。
总之,揭竿而起这个成语,意在鼓舞人们勇敢地站起来反抗压迫和剥削,为自己的权利和自由而斗争。
揭竿而起的主人公是谁揭竿而起的主人公吴广,字叔,阳夏(今河南太康)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朝廷征发闾左屯戍渔阳,陈胜、吴广为屯长。
他们行至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为大雨所阻,不能按期到达。
按照秦法,过期要杀头。
陈胜、吴广便发动戍卒起义,提出“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
陈胜自立为将军,以吴广为都尉,用已被赐死的秦始皇长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名义号召群众反秦。
次年,围攻荥阳的假王吴广也与义军将领田臧意见不合,田臧竟假藉陈胜的命令杀死吴广。
历史故事秦朝统治时期,全国人口不过二千万,但是被征发筑长城、守卫开发南方、修筑奢华的阿房宫、造秦始皇大墓等等劳役,合起来共用了二三百万人之多,耗费了不知多少人力财力。
赋税。
兵役。
徭役。
刑法也很重,百姓们的负担太重了,生活得很苦很苦。
公元前二零九年阳城(河南省登封县东南)的地方官派了两名军官押送九百名民工到渔阳(北京市密云县西南)去防守。
他们每天都急着赶路,怕误了日期。
因为秦朝的法令很严酷,误了期限,就要被杀头。
这些人走到大泽乡(安徽省宿县东南)时,赶上连日大雨,路被淹没,无法通行。
他们只好停下等待,眼看着时间一天天过去了。
民工中有一个叫陈胜的,他和他的朋友吴广偷偷商量:“这里离渔阳有几千里远,怎么走也赶不上期限了,难道我们白白去送死吗?”吴广说:“咱们逃跑吧。
”陈胜说:“不行,逃走被抓回来也是死,反正都是死,不如起来造反,就是死了也比白送死强,百姓们吃秦朝的'苦也吃够了。
听说秦二世是小儿子,该当皇帝的是他哥哥扶苏。
还有楚国的大将项燕是条好汉,咱们打着扶苏和项燕的名义,号召天下人去打二世,楚国的人一定会来帮助我们的。
”于是陈胜把大家召集起来说:“男子汉不能白白去送死,死要死出个名堂。
王侯将相,难道是命中注定的吗?”大家赞成,一致推选陈胜、吴广为首领,九百人一下子把大泽乡占领了,他们打起了“楚国”的旗号。
临近的农民听到消息纷纷响应,没有武器,他们就砍木棒做刀枪,削了竹子做旗竿,队伍很快壮大起来,历史上把这叫做“揭竿而起”。
揭竿而起成语故事【原创版2篇】篇1 目录1.揭竿而起的来源2.揭竿而起的含义3.揭竿而起的历史背景4.揭竿而起的成语故事5.揭竿而起的现实意义篇1正文【揭竿而起的来源】揭竿而起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陈涉世家》。
这个成语的故事,与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起义密切相关。
【揭竿而起的含义】揭竿而起,意思是指人民群众反抗压迫、起义斗争的行动。
其中,“揭竿”指的是举起竹竿、木棍等简陋武器,象征群众起义的决心和行动;“而起”表示起义行动的开始。
这个成语传达了一种勇敢反抗压迫、追求自由的精神。
【揭竿而起的历史背景】揭竿而起这个成语背后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前 209 年,当时正是秦朝末年。
秦朝实行严酷的法家政治,百姓苦不堪言。
陈胜、吴广等农民领袖,不堪忍受压迫,毅然发动起义,号召民众反抗秦朝暴政。
【揭竿而起的成语故事】陈胜、吴广起义前,曾在渔阳戍守。
当时,陈胜受到秦朝官吏的侮辱,吴广则因为误期被判死罪。
在这种生死攸关的情况下,陈胜、吴广决定挺身而出,领导人民反抗秦朝的暴政。
他们揭竿而起,发动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陈胜吴广起义。
起义军很快发展壮大,对秦朝政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尽管起义最后失败,但它揭开了秦朝灭亡的序幕,也为后世的反抗斗争提供了榜样。
【揭竿而起的现实意义】揭竿而起这个成语,传递了人民群众勇敢反抗压迫的精神。
在今天,我们应当继续发扬这种敢于斗争、敢于追求自由的精神,维护国家利益,促进社会进步。
篇2 目录一、揭竿而起的背景和起因二、揭竿而起的过程和结果三、揭竿而起的历史意义及影响四、揭竿而起的成语故事篇2正文揭竿而起,这个成语出自西汉贾谊的《过秦论》,讲的是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
秦朝末年,朝廷不顾人民死活,强征暴敛,不断增加徭役赋税,大肆向各地农民征兵,防守边境。
阳城人陈胜和吴广等一批贫苦农民也被征召入伍,集中起来向渔阳开进。
一、揭竿而起的背景和起因公元前 209 年 7 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出两名差官押着九百名贫民壮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去防守边疆。
楚汉成语典故1.揭竿而起:典故:公元前209年,阳城地方官派官差押送900多名壮丁去渔阳守边,官差选陈胜、吴广管理壮丁,走到大泽乡遇到大雨,不能按期到达,按秦律规定这些人得全部处死。
当时秦朝严禁民间私藏武器,陈胜、吴广迫不得已,他们就地取材,斩木为兵器,举起竹杆当义旗,进行起义。
2. 胯下之:典故:秦朝末年,淮阴人韩信年轻时文质彬彬,十分斯文。
屠中有一个恶少见韩信软弱可欺就纠集一帮人围攻他,让他求饶必须从恶少胯下钻过,韩信见寡不敌众就只好忍一时之气,从恶少胯下爬过。
后来他成为一个大谋略家,帮助刘邦成就大业。
3. 作壁上观:典故:巨鹿之战,集结在前线的已有十几支各地援赵部队。
各路援军见秦军势大,都固守营寨,不敢轻易出战。
楚军一到,立即发动猛攻。
一场恶战,杀声震天。
楚军将士似出山猛虎,以一当十,直杀得秦军落花流水,溃不成军。
各路援军在自己营垒上看到了这一壮观场面。
4、破釜沉舟:典故:公元前209年,我国历史上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
陈胜吴广牺牲后,刘邦和项羽率领的两支军队逐渐壮大起来。
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今河北邢台市)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由巨鹿东北流向东南的一条河)。
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巨鹿一战,大破秦军,项兵威震诸侯。
5、指鹿为马:典故:秦末宦官赵高在秦始皇病故后假传圣旨命扶苏自杀,立胡亥为太子,他还想篡夺帝位,特地把一匹鹿当马送给秦二世胡亥,胡亥说是鹿,赵高叫胡亥问群臣。
群臣有些迫于丞相赵高的势力违心说是鹿,只有部分说是鹿的大臣后被赵高所害。
6、项庄舞剑,志在沛公:典故:公元前208年,项羽率40万大军开往咸阳,被刘邦的守军挡住。
项伯请刘邦到鸿门赴宴。
刘邦到鸿门后,项羽设计让项庄舞剑助兴,意在乘机杀了刘邦。
项伯也舞剑助兴,百般保护刘邦,刘邦手下樊哙冲进营帐来保护刘邦,刘邦借机逃离。
战争故事梗概1: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战争故事梗概1:陈胜吴广揭竿而起赵高、二世准备安葬秦始皇,从各地征调几十万囚犯、奴隶和民夫修理秦始皇在世时已在骊(lí)山下开辟的坟地,把铜化了灌下去铸成地基,上面修盖石室、墓道和墓穴,挖出江河大海的样子,灌上水银,还有别的花样说也说不完。
大坟里埋着无数的珍珠、玉石、黄金和不少宫女。
为防盗坟,墓穴里安了好些杀人机关,完工后把所有做坟的工匠全都封死在墓道里。
二世胡亥葬了他父亲以后,怕篡夺皇位的事泄露,屠杀了全部十多个哥哥、十来个公主,杀光难对付的大臣,下令建造秦始皇在世时就开始造的阿房(ēpáng)宫。
那时,中原的人口不过两千万,被征发去造大坟、修阿房宫、筑长城、守岭南的差不多就有二百万人。
北方的地区很大,除了驻扎军队还得押送大批贫苦农民去防守。
公元前209年七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了两名军官,押着强征来的九百名贫民壮丁,动身到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去。
有一个叫陈胜、一个叫吴广的贫苦农民也在里头。
陈胜年轻时,跟别的雇农一块儿给地主耕地。
一天,大伙儿在地头上休息,陈胜对大家说:“咱们将来富贵了,大伙儿可别忘了老朋友!”大伙儿笑着说:“你给人家扛活耕地,哪儿来的富贵?”陈胜说:“唉!你们怎么知道有志向的人呢!”现在军官督促这一批壮丁往北赶路。
他们到了大泽乡(今安徽宿州东南)正赶上下大雨,没法走,但误了日期,就得杀头。
陈胜偷偷地跟吴广说:“这儿离渔阳还有几千里地。
就算雨马上就停,怎么也赶不上日期,这不是白白地去送死吗?咱去也是死,起来造反失败了也是死,一样的死,还不如借着楚将项燕的名义号召天下,起来造反。
”吴广也情愿跟着陈胜一块儿干。
第二天,陈胜替伙夫去买鱼,伙夫剖鱼从鱼的肚子里剖出了一块绸子,上面有“陈胜王”三个字。
大伙儿仨(sā)一群儿,俩一伙儿地咬着耳朵聊着。
半夜里,大伙儿听到野外有狐狸叫:“大楚兴,陈胜王!”那是吴广在荒郊破祠堂里,学着狐狸叫的。
“揭竿而起”这一成语源于哪个历史事件“揭竿而起”这一成语源于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
当时,秦朝实行严苛的法令和繁重的赋税徭役,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公元前 209 年,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了两个军官,押着九百名民夫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西南)去防守。
这批民夫在两名军官的押送下,日夜兼程赶往渔阳。
当他们走到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州西寺坡乡)时,遇到了连天大雨,道路被洪水阻断,无法按期到达目的地。
按照秦朝的律法,误了期限,所有人都要被处死。
在这种绝境下,陈胜和吴广商议,既然横竖都是死,不如起来反抗,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陈胜说:“天下人受秦朝的苦已经很久了。
我听说二世皇帝是秦始皇的小儿子,本不该他继位,应当继位的是公子扶苏。
扶苏因为多次劝谏秦始皇,被派到外地去带兵。
现在有人听说扶苏没有罪,二世皇帝却杀了他。
百姓大多听说他很贤明,却不知道他已经死了。
项燕是楚国的大将,多次立功,爱护士兵,楚国人都很爱戴他。
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走了。
现在如果我们冒用公子扶苏和项燕的名义,号召天下百姓起来反抗秦朝,应该会有很多人响应。
”吴广认为陈胜说得有道理。
为了让大家信服,他们先在一块绸布上用朱砂写了“陈胜王”三个字,然后把绸布塞进别人用网捕来的鱼肚子里。
戍卒买鱼回来煮着吃,发现了鱼肚子里的帛书,感到十分惊奇。
吴广又趁夜在附近的神庙里,点起篝火,学着狐狸的声音喊道:“大楚兴,陈胜王。
”戍卒们更加惊恐不安。
陈胜、吴广见时机已经成熟,于是杀死了两个押送的军官,召集众人说:“我们在这里遇上了大雨,误了期限,按律法都要被处死。
即使不被杀头,去戍守边疆,十个人中也有六七个会死。
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要干出一番大事业!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众人纷纷响应,他们打出了“大楚”的旗号,以木棍、竹竿为武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它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沉重打击了秦朝的统治,为后来项羽、刘邦推翻秦朝奠定了基础。
初一历史成语故事初一历史成语故事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下面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初一历史成语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揭竿而起【释义】揭:举;竿:竹竿,指旗帜。
揭竿为旗,奋起反抗。
泛指人民起义。
【语出】汉贾谊《过秦论》:“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人物】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今河南省方城县东孟洼村人)、吴广(今河南太康人)一块儿干。
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嬴姓,名胡亥,也称二世皇帝,秦始皇第十八子),替楚将项燕(项羽的祖父)报仇。
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州市南蕲县镇小刘村)占领了。
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
2、一字千金【释义】增损一字;赏以千金。
形容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语出】南北朝钟嵘《诗品古诗》:“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人物】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生意人名叫吕不韦(卫国濮阳人,原籍阳翟,今河南禹州),有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各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
这些食客,各色各样,应有尽有。
他们把见解和心得,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提作《吕氏春秋》。
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秦国首都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合黄金一斤)”。
3、一字之师【释义】纠正一个错别字或指出某一字在文中不妥处的老师。
【语出】《宋·魏庆之·诗人玉屑》:“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
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开数枝。
’谷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
齐己不觉下拜。
自是士林以谷为''''一字师’。
揭竿而起的历史故事及出处揭竿而起是一个成语,意思是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下面是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揭竿而起的历史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揭竿而起的历史故事秦朝统治时期,全国人口不过二千万,但是被征发筑长城、守卫开发南方、修筑奢华的阿房宫、造秦始皇大墓等等劳役,合起来共用了二三百万人之多,耗费了不知多少人力财力。
赋税.兵役.徭役.刑法也很重,百姓们的负担太重了,生活得很苦很苦。
公元前二零九年阳城(河南省登封县东南)的地方官派了两名军官押送九百名民工到渔阳(北京市密云县西南)去防守。
他们每天都急着赶路,怕误了日期。
因为秦朝的法令很严酷,误了期限,就要被杀头。
这些人走到大泽乡(安徽省宿县东南)时,赶上连日大雨,路被淹没,无法通行。
他们只好停下等待,眼看着时间一天天过去了。
民工中有一个叫陈胜的,他和他的朋友吴广偷偷商量:“这里离渔阳有几千里远,怎么走也赶不上期限了,难道我们白白去送死吗?”吴广说:“咱们逃跑吧。
”陈胜说:“不行,逃走被抓回来也是死,反正都是死,不如起来造反,就是死了也比白送死强,百姓们吃秦朝的苦也吃够了。
听说秦二世是小儿子,该当皇帝的是他哥哥扶苏。
还有楚国的大将项燕是条好汉,咱们打着扶苏和项燕的名义,号召天下人去打二世,楚国的人一定会来帮助我们的。
”于是陈胜把大家召集起来说:“男子汉不能白白去送死,死要死出个名堂。
王侯将相,难道是命中注定的吗?”大家赞成,一致推选陈胜、吴广为首领,九百人一下子把大泽乡占领了,他们打起了“楚国”的旗号。
临近的农民听到消息纷纷响应,没有武器,他们就砍木棒做刀枪,削了竹子做旗竿,队伍很快壮大起来,历史上把这叫做“揭竿而起”。
这支起义军打下了陈县(河南省淮阳),陈胜被拥戴为“王”,国号叫“张楚”。
在这支起义军的带动下,各地百姓纷纷杀了官吏,响应起义,风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
但是因为起义军的战线太长,号令不统一,在秦军的猛烈反击又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仅维持了三个月,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农民军继续进行反秦斗争。
成语故事|98.揭竿而起陈胜和吴广是秦末农民起义的首领。
陈胜出身雇农,终年像牛马一样受苦受累。
一天,他在地头沉思遐想,忽然他说:“将来有了出头日,切莫忘了穷哥们。
”农民们听了奇怪,穷人有什么出头之日?陈胜叹道:“燕雀安知鸿鹄志!”不久,官吏派人征兵服役,陈胜和九百农民一起应征去守边疆,吴广也被拉去服役。
陈胜吴广身高体壮当了众兵的头目,他们由两名军官押到渔阳,一路上山陡坡滑,大雨滂沱,他们步履艰难,几天后才到大泽乡。
他们掐指一算,要按时赶到渔阳已不行了,陈胜说:“与其误期而死,不如造反归天!”吴广拍拍胸脯:“大哥,弟兄们听你的!”一天,两个军官在树下喝酒,陈胜吴广趁机一刀结果了他们的性命,最后召集全体士兵宣布起义反秦。
士兵们齐声欢呼,一心跟随陈胜打天下,他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声势如潮。
他们定国号为大楚,拥立陈胜为张楚王,消息传开,顿时掀起全国农民起义的高潮。
斩木为兵,砍树枝为武器;揭竿为旗,举竹竿为旗帜。
“揭竿而起”表示愤然起义。
近义词斩木揭竿、官逼民反、逼上梁山斩木揭竿:砍削树木当兵器,举起竹竿作军旗。
比喻武装起义。
官逼民反:在反动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下,人民无法生活,被迫奋起反抗。
逼上梁山:比喻被迫起来反抗。
现也比喻被迫采取某种行动。
反义词逆来顺受、忍辱偷生逆来顺受:指对恶劣的环境或无礼的待遇采取顺从和忍受的态度。
忍辱偷生:忍受屈辱,苟且活命。
故事点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秦末时局混乱,统治者残虐不仁,人民生活困苦不堪,除了起来反抗,没有别的出路,所谓官逼民反即是如此。
陈胜吴广所领导的大泽乡起义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具有划时代的影响,他们的这种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无数人。
揭竿为旗的历史典故揭竿而起的意思和典故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于沙丘,在位三十七年,年五十。
秦始皇一死,威慑着天下,吊着暴秦的那股气就泄了,他本欲传位给扶苏的诏书被他最信赖的赵高和李斯篡改,智商为负的幼子胡亥继位,那个本来将挽大厦于既倒的人则被诓骗自杀。
他的尸身在一堆臭鱼烂虾下送入了帝陵,准备了半辈子的水银防腐,永葆尸身仿佛成了笑话,梦想着传之无穷的秦帝国也成了笑话,不到三年就土崩瓦解,走向坟墓。
而引爆这场飓风的,是一群民夫。
秦二世元年,大约一千名民夫被押送至北疆戍边,这批壮丁里有两个头头,分别叫陈胜和吴广。
他们去往北疆的时候,正好是夏天,阴雨连绵,道路难行,他们绝望的发现,不论如何都无法准时赶到指定的位置了。
按照秦朝的律法,迟到的就得被杀头。
这群人一合计,反正都是个死,咱这群穷光蛋,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索性豁出去,反了!于是,中国历史第一次农民起义,开始了。
这是平民阶层第一次向贵族阶层发起挑战,陈胜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两千年不散。
陈胜吴广打算搞波大的,让又怕自己手下这群大老粗们关键时候怂了,于是秀了一番骚操作。
陈胜事先派人在鱼肚子里塞入“陈胜王”的抹布。
然后半夜三更又偷偷学狐狸叫,然后高喊“大楚兴,陈胜王”。
甭管跟着陈胜吴广的这群人是不是真的信了这套,陈胜吴广现在算是把造反这件事摆到台上了,要么大家一起干,要么大家一窝蜂的把陈胜吴广捆起来,送给秦人,乞求宽恕。
结果很明显,陈胜整合了这群人,开始造反大业。
陈胜吴广知道自己这个农民的身份没啥号召力,于是打着扶苏和项燕的名义,找块木头,绑上大旗,这就算是正式起义了。
陈胜的起义军开始像水漫金山般的蔓延,尝到甜头的陈胜开始称王,国号“张楚”,意为扩张楚国的意思。
一见有人带头,全国上下的反抗风暴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头,六国的复辟势力也不再隐藏。
而此时最惹目的陈胜却陷入困境,最关键的就是缺人。
无论古今中外,对上位者来说,最珍贵的永远都是人才。
陈胜的队伍里都是农民,刚开始打仗没什么章法,貌似也能打赢,后来势力膨胀后,没人能指挥大规模团战的问题就暴露了出来。
成语揭竿而起的故事简介:诛暴秦陈涉揭竿而起
本文导读:公元前二零九年阳城(河南省登封县东南)的地方官派了两名军官押送九百名民工到渔阳(北京市密云县西南)去防守。
他们每天都急着赶路,怕误了日期。
因为秦朝的法令很严酷,误了期限,就要被杀头。
这些人走到大泽乡(安徽省宿县东南)时,赶上连日大雨,路被淹没,无法通行。
他们只好停下等待,眼看着时间一天天过去了。
民工中有一个叫陈胜的,他和他的朋友吴广偷偷商量:“这里离渔阳有几千里远,怎么走也赶不上期限了,难道我们白白去送死吗?”吴广说:“咱们逃跑吧。
”陈胜说:“不行,逃走被抓回来也是死,反正都是死,不如起来造反,就是死了也比白送死强,百姓们吃秦朝的苦也吃够了。
听说秦二世是小儿子,该当皇帝的是他哥哥扶苏。
还有楚国的大将项燕是条好汉,咱们打着扶苏和项燕的名义,号召天下人去打二世,楚国的人一定会来帮助我们的。
”
于是陈胜把大家召集起来说:“男子汉不能白白去送死,
死要死出个名堂。
王侯将相,难道是命中注定的吗?”
大家赞成,一致推选陈胜、吴广为首领,九百人一下子把大泽乡占领了,他们打起了“楚国”的旗号。
临近的农民听到消息纷纷响应,没有武器,他们就砍木棒做刀枪,削了竹子做旗竿,队伍很快壮大起来,历史上把这叫做“揭竿而起”。
这支起义军打下了陈县(河南省淮阳),陈胜被拥戴为“王”,国号叫“张楚”。
在这支起义军的带动下,各地百姓纷纷杀了官吏,响应起义,风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
但是因为起义军的战线太长,号令不统一,在秦军的猛烈反击又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仅维持了三个月就失败了,陈胜也被叛徒杀害了。
但是由他们点起的反秦烈火到处燃烧起来,导致了秦朝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