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椋鸟》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2
2024《灰椋鸟》说课稿范文一、说教材1、《灰椋鸟》是2024年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动物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语文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而且《灰椋鸟》这篇课文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方面有很大的作用。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灰椋鸟》的内容,了解灰椋鸟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动物的美丽和珍贵,培养对自然生态的保护意识。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灰椋鸟》的内容,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的能力。
难点是:了解灰椋鸟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二、说教法学法针对《灰椋鸟》这篇课文的特点,我采用了感知教学法和情感教学法作为主要教法。
通过让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描写和图片,让他们亲身感受到灰椋鸟的美丽和特点。
同时,我还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为学生呈现更多关于灰椋鸟的信息。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灰椋鸟的图片、视频和相关资料,用于呈现给学生观察和了解。
同时,我还准备了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提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本着这个教学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谈话引入,导入新课。
课堂开始前,我会和学生谈论一些与鸟类有关的话题,引起学生对鸟类的兴趣。
比如:你们见过什么样的鸟?它们的特点是什么?这样的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引入今天的课题《灰椋鸟》做好铺垫。
环节二、观察课文内容,了解灰椋鸟。
在这个环节,我将给学生呈现课文《灰椋鸟》的描写部分和相关的图片。
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提出问题。
比如:灰椋鸟有什么特点?它的羽毛是什么颜色的?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的观察和思考。
环节三、了解灰椋鸟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五年级下册语文《灰椋鸟》说课稿五年级下册语文《灰椋鸟》说课稿《灰椋鸟》这篇散文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
值得一提的是这篇课文的作者徐秀娟(1964—1987),出身于养鹤世家,1986年大学毕业后应聘来到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创建了江苏省第一个鹤类饲养场。
她有着一颗爱鸟、护鸟的心,就在1987年9月16日她为了寻找一只飞散的丹顶鹤,不慎陷入沼泽地,献出了她年仅23岁的生命。
人们为了怀念她、歌颂她的事迹,艺术家创作了一首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教学时可作简介,激发学生的爱鸟、护鸟之情。
文章第四五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对灰椋鸟的归林及它们入林后落下飞起,起舞争鸣的景象,作者观察细致,描述生动形象。
要引导学生读通读懂有关语句,进而体会这些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根据文章要求,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1.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通过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针对本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欣赏品味、自我感悟、想象拓展的教学方法。
通过一系列教师精心设计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引导学生体会并理解课文的内容。
训练的同时,注意情境教学的设计,使学生在有形的训练之中无形地入情、入境、怡情,在夯实基础的同时,领略语言文字的美,同时得到情感的陶冶。
下面我就说说本堂课的教学设计。
本堂课分三个环节:复习导入、学习课文,感悟品味、总结延伸。
课始,投影出示灰椋鸟图片,引导学生描述灰椋鸟的外形。
学生会答:尖尖的嘴,灰灰的背,黑乎乎的,一点都不好看。
而后教师过渡: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作者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象,再也忍不住了,便和同伴来到林场,观赏灰椋鸟归林的情景,这堂课我们就一起跟随着作者去欣赏一番。
由此引入第二环节:学习课文,感悟品味。
《灰椋鳥》說課說教材《灰椋鳥》這篇散文描繪了灰椋鳥歸林時的壯觀景象,表達了作者對鳥兒的喜愛和對林場人辛勤勞動的敬仰之情。
值得一提的是這篇課文的作者徐秀娟(1964—1987),出身於養鶴世家,1986年大學畢業後應聘來到鹽城自然保護區工作,創建了江蘇省第一個鶴類飼養場。
她有著一顆愛鳥、護鳥的心,就在1987年9月16日她為了尋找一只飛散的丹頂鶴,不慎陷入沼澤地,獻出了她年僅23歲的生命。
人們為了懷念她、歌頌她的事蹟,藝術家創作了一首歌曲《一個真實的故事》。
在教學時可作簡介,激發學生的愛鳥、護鳥之情。
文章第四五自然段是課文的重點,對灰椋鳥的歸林及它們入林後落下飛起,起舞爭鳴的景象,作者觀察細緻,描述生動形象。
要引導學生讀通讀懂有關語句,進而體會這些語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說教學目標根據文章要求,我把教學目標確定為:1.在正確、流利朗讀課文的基礎上,進一步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四、五自然段。
2.通過灰椋鳥歸林時和入林後情景的句子,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憑藉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懂得鳥是人類的朋友,激發學生對鳥類、對大自然的熱愛。
說教學方法針對本教材的特點,我採用了欣賞品味、自我感悟、想像拓展的教學方法。
通過一系列教師精心設計的語言文字的訓練,引導學生體會並理解課文的內容。
訓練的同時,注意情境教學的設計,使學生在有形的訓練之中無形地入情、入境、怡情,在夯實基礎的同時,領略語言文字的美,同時得到情感的陶冶。
說教學設計一、揭示課題課始,投影出示灰椋鳥圖片,引導學生描述灰椋鳥的外形。
學生會答:尖尖的嘴,灰灰的背,黑乎乎的,一點都不好看。
而後教師過渡:可是一個偶然的機會,作者看了關於灰椋鳥的電視錄象,再也忍不住了,便和同伴來到林場,觀賞灰椋鳥歸林的情景,這堂課我們就一起跟隨著作者去欣賞一番。
由此引入第二環節:二、學習課文,感悟品味。
文章有兩個重點段,第四節的“群鳥歸林”和第五節的“百鳥爭鳴”,因此,我把教學的重點也放在了這兩個段落上,教學“群鳥歸林”時,教師首先創設這樣的情境:周圍靜得出奇,茂密的樹林在等待鳥兒的歸來。
灰椋鸟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 1. 理解《灰椋鸟》这首诗的意境和主题; 2. 分析《灰椋鸟》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3. 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1. 理解《灰椋鸟》的意境和主题; 2. 分析《灰椋鸟》中的修辞手法。
难点: 1. 对于一些抽象意象的理解; 2. 分析并运用修辞手法。
三、教学准备1.《灰椋鸟》的诗歌原文;2.讲台;3.诗歌分析的PPT。
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放一段柔和的背景音乐和展示一些关于自然的图片来营造温馨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对自然的美好和生命力产生共鸣。
热身(10分钟)老师通过给学生分发小纸条,让学生写下对自然的感受,并请学生读出自己所写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并对自然产生更深的感悟。
导入课文(10分钟)老师提出本节课的课题《灰椋鸟》,并展示诗歌的原文。
老师鼓励学生自主读诗,并帮助学生理解生活和自然之间的联系。
分组朗读(10分钟)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进行朗读。
朗读完毕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享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诗歌分析(15分钟)老师将课堂重心转移到《灰椋鸟》的分析上。
老师通过PPT介绍诗歌中的主题和意象,以及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
在讲解的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
分组讨论(10分钟)将全班再次分组,让学生就诗歌中的意境、主题和修辞手法进行讨论。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互相启发思考,并在小组中达成共识。
创作互评(20分钟)鼓励学生运用课上学到的知识,分组写一首自己的诗歌,并在小组内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
老师也会在每个小组之间进行巡视,给予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鼓励。
课堂总结(5分钟)老师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回顾今天学到的知识,并鼓励学生继续保持对诗歌的热爱,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写作技巧。
五、课后作业1.完成《灰椋鸟》的阅读和理解;2.针对自然中的一个事物,写一篇短文,描述你的感受和想法;3.阅读其他经典诗歌,并选出其中一首进行分析。
《灰椋鸟》说课稿天王中心小学周聪一、说教材这篇教材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里的一篇记事写景散文。
作者通过写自己和同伴去林场观察灰椋鸟的经过,生动具体地描述“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表达自己爱鸟的心情,赞颂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
二、说阅读感受下面,我来说说初读这篇课文带给我的几点思考和感受。
我认为一篇教材老师读懂了什么,他才能教给孩子什么。
初读这篇课文,我划分了三段。
第一自然段是一段,讲了作者决定去林场看灰椋鸟。
读这一段,抓住一句反问句“有什么好看的呢?”说明作者原来认为灰椋鸟“尖嘴、灰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不好看,也不值得看。
那么为什么后来“忍不住”,要亲自去看看”呢?原来他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至于作者从电视录像中究竟看到了什么,没有写出来,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
以此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第二到第五自然段是一段,讲了作者在林场观赏到的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
第四自然段对鸟儿归林的描写很有特点,作者从三个方面来描写,先从数量上描写:“一小群一小群地飞来”到“大部队”排空而至,数量逐渐增多;然后再从队列队形上来描写:“有的是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是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形状各异;最后描写鸟儿的灵性:鸟儿的和鸣跟作者的想象交织,用拟人的手法写出鸟儿们的和谐,灵性。
就是这样有纪律有灵性的鸟儿才引起了作者极大的兴趣。
第五自然段主要写鸟儿归林后喧闹的场面,通过“扑棱棱、翩翩起舞、叽叽啾啾、呼朋引伴”等词语烘托这里成了灰椋鸟的“天然俱乐部”,它们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
渲染了这样一个和谐欢乐的鸟的世界。
第六段是一段,讲了作者在回来路上的感想,点名文章的中心:鸟儿是人类的朋友,人们应该保护树林并大规模地植树造林,为鸟儿提供生存的乐园。
课文最后一句是反问句,强调是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才让我们观赏到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
三、学情分析这篇课文题名《灰椋鸟》,我预设学生对珍珠鸟可能比较了解了,但对这样一种生长在北方的鸟儿知之甚少。
《灰椋鸟》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今天的3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第26课《灰椋鸟》。
下面,我将结合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围绕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么教三个问题,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灰椋鸟》是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第三篇课文。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人与自然。
课文是一篇记事写景的散文,写了我和同伴去林场观察灰椋鸟的一次经过,表达自己爱鸟的心情,赞颂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
文章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进行场面描写,气势恢宏。
依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和《课标》对五年级学段阅读的要求,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以下3个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本课四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排空而至、翩翩起舞的意思。
我将重点指导栖的写法。
2.想象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激起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3.通过感情朗读、品词析句等方式领悟文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学习场面描写。
这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二、教法学法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基于此,本课教学我主要采用情境创设法、以读促悟法、启发引导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在圈画批注、讨论交流中,感悟语言、运用语言。
三、教学过程为了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充分体现用教材教语文的教学理念,我设计了如下环节。
第一环节: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大约3分钟板书课题并指名读,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激发学生对灰椋鸟的猜想,并在他们交流的基础上出示:灰椋鸟的图片,我作简单的介绍后,紧接着设下悬念:并不好看的灰椋鸟怎么会引起“我”的兴趣呢?我们一起看一下这篇课文。
第二环节:展示预习,整体感知。
大约10分钟我将分为三小步:1.交流自主预习卡,掌握生字新词。
大屏幕适时展示预习卡,重点强调栖字。
教师示范指导,把栖字写美观,强调这个字左窄右宽。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快速浏览,结合预习,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五年级下册语文《灰椋鸟》说课稿五年级下册语文《灰椋鸟》说课稿海口市金盘实验学校谢婧一、说教材:《灰椋鸟》是苏教版语文下册第七单元“人与自然”中的一篇散文,是作者徐秀娟在盐城自然爱惜区工作时写的一篇日记。
这篇文章刻画了灰椋鸟归林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仰慕之情。
文章共6个自然段能够分成三部份,别离讲了灰椋鸟开始归林、归林之时的景象和归林以后作者的感想。
纵观全文,语言生动传情,字里行间洋溢着“我”对灰椋鸟的喜爱之情,这篇描述鸟儿归林的文章,与上篇《望月》比,少了些童心与诗意,与下篇《水》比,缺乏触及体肤的真切感。
但,本文是训练学生朗诵的好题材,也是对学生进行爱鸟护鸟情感教育的好教材。
依照教材和学生年龄特点,本单元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准确明白得文句,读懂重点段落,进而明白得课文内容,感悟文章的主旨;还要依照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场面描述的表达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进展制造性的想象力,进而开展价值观的教育。
因此,我制定以下为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一、引导学生正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诵课文2结合文本语言,明白得词语“排空而至”,会用“似……如……”说一句话。
3、学习和欣赏本课描述灰椋鸟归林时、归林后情景的优美句段,培育学生的想象能力,体会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仰慕之情。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酷爱。
教学重难点:感受灰椋鸟归林和入林后的喧闹和欢乐场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二、说设计理念依据课程改革纲要,我本着在课堂教学中充当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指导思想。
充分尊重儿童的思维方式、语言特点和价值观念。
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体会为基础,引领学生自读自悟,主动参与。
提倡个性化的学习,遵循先学后教的原那么,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育学生合作探讨的精神。
三、说教法和学法说教法依照教学重点,在整个教学进程中,我抓住三点:一是读,二是品,三是想。
2019年《灰椋鸟》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5课《灰椋鸟》。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教学程序这几个方面谈一下我对本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灰椋鸟》是一篇散文,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佩之情。
作者徐秀娟,是一位为保护鸟儿而牺牲的环保工作者。
根据教材特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立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如下:(“我确立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如下”:如果要说三维目标那么下面的要求也应该按照三维目标的要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依次写出。
否则就可以改为教学目标。
)1、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感情地朗读第4、5自然段。
2、通过灰椋鸟入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及难点:体会课文4、5自然段,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及入林后的热闹场景。
(建议改为:品读课文4、5自然段,感受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及入林后的热闹场面。
)二、说教法:《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读中感知、感悟。
因此,我准备采用以读促讲法,唯有多读,才能理解,才会运用,才能潜移默化地将文章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其次,情境创设法、启发引导法、想象拓展法,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去品析灰椋鸟归林和入林的壮观热闹的场景。
三、说学法针对学生特点,我将对学生进行以下学法指导:1、自读自悟法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阅读实践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2、圈点勾画批注法训练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3、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法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张扬自己的个性。
四、说教学设计《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进行,要积极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基于以上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谈话导入新课:我准备先由学生谈谈自己喜欢(了解)的鸟,然后过渡:大千世界,鸟类众多,今天,老师也给大家介绍一种鸟,接着板书课题,同时强调“椋”字的读音和字形。
《灰椋鸟》说课稿(楷体字部分只出示,不读)各位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4号选手姜达。
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灰椋鸟》。
一、说教材首先我说一说这一篇教材。
《灰椋鸟》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记事写景的散文,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
课文一共6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其中第二部分,也就是2-5小节是课文的重点,作者对灰椋鸟的归林及它们入林后落下飞起、起舞争鸣的景象作了细致的观察,生动的描述。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燃起爱护鸟类、保护自然的情感。
二、说目标我教学设计的是第二课时,根据文本特点、课时特点以及学生的学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段落4~6自然段2、能力目标:通过重点词句的品读,感受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情感目标:明白“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这句话的真正内涵,激发学生对鸟类及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从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的句子中,感受热烈和壮观,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而本课的教学难点:明白“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这句话的真正内涵,激发学生对鸟类及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说教学本课教学是第二课时,我主要教学课文的4——6自然段。
我分为四个部分来进行,第一部分:复习导入,重温作者情感的变化第二部分:视听结合,感受归林的壮观和温馨第三部分:捕捉镜头,感受作者的爱鸟之情第四部分:联系作者,升华感情形成共识下面我就详细来阐述一下。
第一部分:复习导入,重温作者情感的变化第一课时,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掌握了生字词,学习了课文1-3小节,并且了解到作者对灰椋鸟的情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一开始的不屑,到好奇、期盼,最后竟情不自禁的欢呼。
(多媒体出示)有什么好看的呢?——再也忍不住了——翘首遥望——欢呼(不屑)(好奇)(期盼)(赞叹)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就让我们就和作者一起走进那片郁郁葱葱的树林,静静等候灰椋鸟的归来。
《灰椋鸟》说课稿
说教材:
《灰椋鸟》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作者徐秀娟在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时写的一篇散文。
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的敬仰之情。
文章第二段是重点,作者将灰椋鸟归林的活动与自己内心涌动的感情同时描写,交融渗透,合为一体,旨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语句,进而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说目标:
根据文章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位以下三个: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地四、五自然段。
2、让学生自读自悟,领会欣赏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感情。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大自然的热爱。
说教法学法:
针对本教材特点,我采用读中理解、品析感悟、想像拓展等教学方法,通过词语理解、句式的推敲训练,情感的体会等品赏评议,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自读感悟,切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说教学过程:
我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首先,我以课件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林场,去观赏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
播放课件,把学生带入到百鸟归林、呼朋引伴、浩浩荡荡的壮观场面中。
学生欣赏课件,身临其境,学习课文的情趣被调动起来。
欣赏完后,让学生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所看到的场面。
(板书:壮观
热闹)
接着,精读课文第二段。
分两个环节教学:一、感悟壮观场面二、感悟热闹之情
(一)感悟壮观场面
即学习第3、4自然段,先让学生细读课文,用笔找出能体会出百鸟归林的
“壮观“的词句。
“不动笔墨不读书。
“自学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交流时,相机出示第四小节,学生重点抓住“排空而至“、“数百米长“、“巨大“、“一批一批“、“浩浩荡荡“等词语来体会。
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排空而至“。
指导朗读时,先练读这些重点词,读出壮观之势,再将词语放入到句中进行练读。
过渡:此时的刺槐林里变得热闹起来,引读“先回来的鸟--后到的鸟--“一句,让学生理解“倾诉、呼唤、应和“内容时,我设计想像说话:如果你就是一只灰椋鸟,你会倾诉、呼唤、应和些什么?这一情景创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实现了个性化阅读,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
“此时此刻,我们眼前是排空而至的灰椋鸟,耳畔是他们活泼欢快地叫声,真是壮观、热闹啊!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一下吧。
“齐读第四自然段。
(二)、感悟热闹之情
“夕阳已渐渐西沉,灰椋鸟们还不肯过早地安眠,林中又会是一番别样的景象。
“轻声读第五自然段,找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一读,在同桌交流时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全班交流时,我相机出示两句话。
“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
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让学生回到一开始灰椋鸟给我们留下的印象,进行比较朗读,感悟夕阳映照下,如翩翩起舞的少女般的灰椋鸟的美丽。
从而对灰椋鸟更添喜爱之情。
指导学生美美地读好这句话。
“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播放鸟鸣声帮助学生理解感悟。
在欣赏时边让学生想像,这声音如--似--。
这样热闹、欢快的百鸟争鸣图,我们能不被它感染吗?此时的你会情不自禁地欢呼什么?学生抒发出内心的感情后,配上优美的音乐,带上喜爱的情感,齐读第五自然段。
这两个环节的设计,学生通过“读、找、悟“与文本真切对话,学生自主学习,收获不少。
我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他们能自己感知、发现,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起到激活、指引、协调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词语感悟、通过句式感悟、通过情景感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能。
体会爱鸟之情,学习第三段。
过渡:同学们,在你欢呼、赞叹之时,你是否想过该感谢谁?引出第六自然段,齐读。
出示反问句:“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欣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让学生改陈述句,可用上“如果......就......““因为......所以......“。
在训练的过程中感悟到鸟是人类的好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
随即问学生:那我们小学生应该为此做些什么呢?
这个句式变换的训练,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一是它训练了学生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进行表达,使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
二是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鸟、爱树木、爱大自然的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最后,向学生声情并茂地叙述,再现女大学生徐秀娟为救受伤丹顶鹤而牺牲的动人故事,记住她最后的呼吁:鸟是人类的好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
出示这句话齐读。
使学生爱鸟、护鸟的情感得到升华。
播放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歌曲中结束本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