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3-5第十七章光的波粒二象性
- 格式:doc
- 大小:216.00 KB
- 文档页数:6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章总结复习素材:第17章波粒二象性知识点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选修3-5知识点第十七章波粒二象性能量量子化一、黑体与黑体辐射1、热辐射:一切物体都在辐射电磁波,这种辐射与物体的温度有关。
物体在室温时,热辐射的主要成分是波长较长的电磁波,不能引起人的視觉。
当温度升高时,热辐射中较短波长的成分越来越强。
2、热辐射的特性:辐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情况随物体的温度而有所不同。
3、黑体:物体表面能够完全吸收入射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而不发生反射。
除了热辐射之外,物体表面还会吸收和反射外界射来的电磁波。
常温下我们看到的物体的颜色就是反射光所致。
一些物体在光线照射下看起来比较黑,那是因为它吸收电磁波的能力较强,而反射电磁波的能力较弱。
4、黑体辐射:辐射电磁波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只与黑体的温度有关。
二、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1、从中可以看出,随着温度的升高,一方面,各种波长的强度有所增加,另一方面,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的方向移动。
2、维恩公式在短波区与实验非常接近,在长波区则与实验偏离很大。
3、瑞利公式在长波区与实実验基本一致,但在短波区与实验严重不符,不但不符,而且当趋于0时,辐射强度竟变成无穷大,这显然是荒谬。
三、能量子1、ε叫能量子,简称量子,能量是量子化的,只能一份一份地按不连续方式辐射或吸收能量。
2、普朗克常量:对于频率为ν的能量子最小能量:ε=hνh=10-34J/s。
——普朗克常量光的粒子性光是电磁波:光的干涉、衍射现象说明光是波。
一、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1、光电效应:即照射到金属表面的光,能使金属中的电子从表面逸出,发射出来的电子叫光电子。
2、研究光电效应的电路图:①K在受到光照时能够发射光电子汗,②光电子在UAK电场作用下形成光电流,③阳极A 吸收阴极K发出的光电子。
第十七章 波粒二象性
本章概览
三维目标
正确理解黑体与黑体辐射的概念,并能解释黑体辐射实验所反映出的实验规律,知道能量子的概念及其值的大小:ε=hν.体会一切科学真理都来自于实验.
正确理解光电效应以及光电流产生的条件和影响因素;知道金属的极限频率的含义以及光电流的遏止电压和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并能运用光电效应解释一些有关的物理现象. 掌握能量的量子化假说和光子假说,能运用这一假说来解释光电效应;知道光电效应方程:hν=22
1mv +W 理解康普顿效应产生的原因:掌握爱因斯坦光子假说中光子动量的公式:λh
p =,并
能运用其解释康普顿效应.
认识光的本质特性,理解光的波粒二象性,了解哪些事实证明了光具有波动性,哪些事实证明了光具有粒子性.提高观察实验的能力并能从实验中归纳、概括物理概念与规律的能力.
能明确理解粒子的波动性——德布罗意波的含义,及电子云和不确定关系的内容. 知识网络
⎪⎪⎪⎪⎪⎪⎪⎪⎪⎪⎪⎪⎪⎪⎪⎪⎩
⎪⎪⎪⎪⎪⎪⎪⎪⎪⎪⎪⎪⎪⎪⎪⎪⎨⎧⎩⎨⎧⎩⎨⎧⎪⎩⎪⎨⎧⎪⎪⎪⎪⎪⎩⎪⎪⎪⎪⎪⎨⎧⎪⎩⎪⎨⎧⎪⎪⎪⎩⎪⎪⎪⎨⎧⎩⎨⎧物理模型与物理现象不确定性关系不确定关系概率波经典的粒子和经典的波概率波物质波的实验验证粒子的波动性光的波粒二象性粒子的波动性光子的动量康普顿效应程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对光电效应的解释效应的瞬时性遏止电压和截止频率饱和电流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光的粒子性大小定义能量子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黑体与黑体辐射能量量子化性象二粒波。
高二物理选修3-5 第十七章波粒二象性新课标要求1.内容标准(1)了解微观世界中的量子化现象。
比较宏观物体和微观粒子的能量变化特点。
体会量子论的建立深化了人们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
(2)通过实验了解光电效应。
知道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以及意义。
(3)了解康普顿效应。
(4)根据实验说明光的波粒二象性。
知道光是一种概率波。
(5)知道实物粒子具有波动性。
知道电子云。
初步了解不确定性关系。
(6)通过典型事例了解人类直接经验的局限性。
体会人类对世界的探究是不断深入的。
例 1 通过电子衍射实验,初步了解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体会人类对于物质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入。
2.活动建议阅读有关微观世界的科普读物,写出读书体会。
新课程学习17.2 科学的转折:光的粒子性★新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了解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2.知道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以及意义。
3.了解康普顿效应,了解光子的动量(二)过程与方法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教学重点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教学难点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以及意义★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提问:回顾前面的学习,总结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的发展过程?(多媒体投影,见课件。
)学生回顾、思考,并回答。
教师倾听、点评。
光的干涉、衍射现象说明光是电磁波,光的偏振现象进一步说明光还是横波。
19世纪60年代,麦克斯韦又从理论上确定了光的电磁波本质。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正当人们以为光的波动理论似乎非常完美的时候,又发现了用波动说无法解释的新现象——光电效应现象。
对这一现象及其他相关问题的研究,使得人们对光的又一本质性认识得到了发展。
第十七章 波粒二象性知识建构专题应用专题一 光电效应规律及应用1.光电效应现象中的“几个关系”:2.“光电子的动能”可以介于0~12m e v 2的任意值,只有从金属表面逸出的光电子才具有最大初动能,且随入射光频率增大而增大。
3.“入射光强度”指的是单位时间内入射到金属表面单位面积上的光子的总能量,在入射光频率ν不变时,入射光的强度正比于单位时间内照到金属表面单位面积上的光子数,若入射光频率不同,即使入射光的强度相同,单位时间内照到金属表面单位面积上的光子数也不相同,因而从金属表面逸出的光电子数也不相同(形成的光电流也不相同)。
【例题1】 由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可以画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和入射光的频率的关系,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νc 表示极限频率B .W 0的绝对值等于逸出功C .直线的斜率表示普朗克常量h 的大小D .图线表明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频率成正比专题二 对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进一步认识1.大量光子产生的效果显示出波动性,比如干涉、衍射现象中,如果用强光照射,在光屏上立刻出现了干涉、衍射条纹,波动性体现了出来;个别光子产生的效果显示出粒子性。
如果用微弱的光照射,在屏上就只能观察到一些分布毫无规律的光点,粒子性充分体现;但是如果微弱的光在照射时间加长的情况下,在感光底片上的光点分布又会出现一定的规律性,倾向于干涉、衍射的分布规律。
这些实验为人们认识光的波粒二象性提供了良好的依据。
2.光子和电子、质子等实物粒子一样,具有能量和动量。
和其他物质相互作用时,粒子性起主导作用。
3.光子的能量与其对应的频率成正比,而频率是波动性特征的物理量,因此ε=hν,揭示了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之间的密切联系。
4.对不同频率的光,频率低、波长长的光,波动性特征显著;而频率高、波长短的光,粒子性特征显著。
5.光在传播时体现出波动性,在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时体现出粒子性。
【例题2】 关于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第十七章:波粒二象性一、黑体辐射规律1、黑体:只吸收外来电磁波而不反射的理想物体2、黑体辐射的特点黑体的辐射强度按波长分布只与温度有关,与物体的材料和表面形状无关(一般物体的辐射强度按波长分布除与温度有关外,还与物体的材料、表面形状有关);3、黑体辐射规律:① 随着温度的升高,任意波长的辐射强度都加强② 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着波长减小的方向进行;4、普朗克的量子说:透过黑体辐射规律,普朗克认为:电磁皮的辐射和吸收,是不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地进行的,每份叫一个能量子,能量为γεh =。
爱因斯坦受其启发,提出了光子说:光的传播和吸收也是一份一份地进行的,每一份叫一个光子,其能量为νεh =二、光电效应:说明了光具有粒子性,同时说明了光子具有能量1、光电效应现象紫外光照射锌板,锌板的电子获得足够的光子能量,挣脱金属正离子引力,脱离锌板成为光电子;锌板因失去电子而带上正电,于是与锌板相连的验电器也带上正电,金属箔张开。
2、实验原理电路图3、规律:① 存在饱和电流饱和电流:在光电管两端加正向电压时,单位时间到达阳极A 的光电子数增多,光电流越大;但当逸出的光电子全部到达阳极后,再增加正向电压,光电流就达到最大饱和值,称为饱和电流。
② 存在遏止电压在光电管两端加反向电压时,单位时间内到达阳极A 的光电子数减少,光电流减小;当反射电压达到某一值U C 时,光电流减小为零,U C 就叫“遏止电压”。
③ 存在截止频率a 、 截止频率的定义:任何一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ν0,入射光的频率低于 “极限频率”ν0时,无论入射光多强,都不能发生光电效应,这个极限频率称为 截止频率。
b 、“逸出功”定义:电子从金属表面脱离金属所需克服金属正离子的引力所做的最小功。
要发生光电效应,入射光的能量(h ν)要大于 “逸出功(W )” 即: 00W hv =④ 光电效应的“瞬时性”——因光电效应发生的时间,即为一个光子与一个电子能量交换 的时间,所以不管光强度如何,发生光电效应的时间极短,不超过10-9s 。
教育学科教师辅导讲义课题波粒二象性教学目的1、了解光的本性发展史,知道光的波动说及其疑难2、理解光电效应实验规律以及爱因斯坦对光电效应的解释3、理解物质波的概念及其对量子力学发展的贡献教学内容一、课前检测1.从两支手电简射出的光,当它们照到同一点时看不到干涉花纹,是因为( )(A)手电筒射出的光不是单色光;(B)干涉图样太细小看不清楚;(C)周围环境的漫反射光太强;(D)两个光源是非相干光源.答案:D2.下面哪些属于光的干涉现象( )(A)雨后美丽的彩虹;(B)对着日光灯从两铅笔的缝中看到的彩色条纹;(C)阳光下肥皂膜上的彩色条纹;(D)光通过三棱镜产生的彩色条纹.答案:C3.关于光子说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几方面,不正确的是( )(A)在空间传播的光是不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一个光子;(B)光子是具有能量和体积的物质微粒;(C)光子的能量跟它的频率成正比;(D)光是由大量光子组成的以光速运动的光子流.答案:B4.下列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有的光是波,有的光是粒子;(B)光子与电子是同样的一种粒子;(C)光的波长越长、其波动性越显著,波长越短,其粒子性越显著;(D)大量光子产生的效果往往显示出粒子性.答案:C5.在演示光电效应的实验中,原来不带电的一块锌板与灵敏验电相连,用弧光灯照射锌板时,验电器的指针就张开一个角度,如图所示,这时( )(A)锌板带正电,指针带负电;(B)锌板带正电,指针带正电;(C)锌板带负电,指针带正电;(D)锌板带负电,指针带负电.答案:B二、知识梳理1、微粒说——(牛顿)认为个光是粒子流,从光源出发,在均匀介质中遵循力学规律做匀速直线运动。
成功——直线传播(匀速直线运动)、反射(经典粒子打在界面上)困难——干涉,衍射(波的特性),折射(粒子受到界面的吸引和排斥:折射角、不能一视同仁),光线交叉2、波动说——(荷兰)惠更斯、(法)菲涅尔,光在“以太”中以某种振动向外传播成功——反射、折射、 干涉、衍射困难——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偏振19世纪以前,微粒说一直占上风(1) 人们习惯用经典的机械波的理论去理解光的本性。
(2) 牛顿的威望(3) 波动理论本身不够完善 (以太、惠更斯无法科学的给出周期和波长的概念)3、光的电磁说——(英)麦克斯韦,光是一种电磁波4、光电效应——证明光具有粒子性,光子有能量5.康普顿效应——证明光子有动量6.德布罗意物质波假说----概率波的概念与验证三、重难点讲解1、光电效应在光的照射下物体发射电子的现象叫光电效应。
(右图装置中,用弧光灯照射锌版,有电子从锌版表面飞出,使原来不带电的验电器带正电。
)光效应中发射出来的电子叫光电子。
(1)光电效应的规律。
①各种金属都存在极限频率ν0,只有ν≥ν0才能发生光电效应;②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只随入光的频率增大而增大;③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时,光电流的强度与入光的强度成正比;④瞬时性(光电子的产生不超过10-9s )。
(2)光子说①、普朗克量子理论: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是不连续的,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能量子或量子,每一份的能量是E =h γ,h =6.63×10 - 34 J ·s ,称为普朗克常量。
②爱因斯坦光子说:光的发射、传播、接收是不连续的,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一个光子。
其能量E =h γ。
解释:一对一,不积累,能量守恒,③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w h E k -=ν (E k 是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W 是逸出功,即从金属表面直接飞出的光电子克服正电荷引力所做的功。
)(3).光电管2、 康普顿效应在研究电子对X 射线的散射时发现:有些散射波的波长比入射波的波长略大。
康普顿认为这是因为光子不仅有能量,也具有动量。
实验结果证明这个设想是正确的。
因此康普顿效应也证明了光具有粒子性。
3、光的波粒二象性(1)光的波粒二象性对于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人们无法用其中一种观点把光的所有现象解释清楚,只能认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但不能把它看成宏观经典的波和粒子。
减小窄缝的宽度,减弱光的强度,使光子一个一个的通过,到达接收屏的底片上。
若暴光时间短,底片上是不规则的亮点,若暴光时间长,底片上是条纹阴极K 阳极A 玻璃泡 (碱金属)干涉、衍射和偏振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表明光是一种波;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又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表明光是一种粒子;因此现代物理学认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2)正确理解波粒二象性波粒二象性中所说的波是一种概率波,对大量光子才有意义。
波粒二象性中所说的粒子,是指其不连续性,是一份能量。
⑴个别光子的作用效果往往表现为粒子性;大量光子的作用效果往往表现为波动性。
⑵ν高的光子容易表现出粒子性;ν低的光子容易表现出波动性。
⑶光在传播过程中往往表现出波动性;在与物质发生作用时往往表现为粒子性。
⑷由光子的能量E=h ν,光子的动量λh p =表示式也可以看出,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并不矛盾:表示粒子性的粒子能量和动量的计算式中都含有表示波的特征的物理量——频率ν和波长λ。
由以上两式和波速公式c=λν还可以得出:E = p c 。
3、物质波(德布罗意波)由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思想推广到微观粒子和任何运动着的物体上去,得出物质波(德布罗意波)的概念:任何一个运动着的物体都有一种波与它对应,该波的波长λ=ph 。
【例1】 伦琴射线管的结构,电源E 给灯丝K 加热,从而发射出热电子,热电子在K 、A 间的强电场作用下高速向对阴极A 飞去。
电子流打到A 极表面,激发出高频电磁波,这就是X 射线。
正确的有 ( AC )A.P 、Q 间应接高压直流电,且Q 接正极B.P 、Q 间应接高压交流电C.K 、A 间是高速电子流即阴极射线,从A 发出的是X 射线即一种高频电磁波D.从A 发出的X 射线的频率和P 、Q 间的交流电的频率相同【例2】 对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E K = h ν-W ,下面的理解正确的有 ( C )A.只要是用同种频率的光照射同一种金属,那么从金属中逸出的所有光电子都会具有同样的初动能E KB.式中的W 表示每个光电子从金属中飞出过程中克服金属中正电荷引力所做的功C.逸出功W 和极限频率ν0之间应满足关系式W = h ν0D.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和入射光的频率成正比【例3】 已知由激光器发出的一细束功率为P =0.15kW 的激光束,竖直向上照射在一个固态铝球的下部,使其恰好能在空中悬浮。
已知铝的密度为ρ=2.7×103kg/m 3,设激光束的光子全部被铝球吸收,求铝球的直径是多大?(计算中可取π=3,g =10m/s 2)解:设每个激光光子的能量为E ,动量为p ,时间t 内射到铝球上的光子数为n ,激光束对铝球的作用力为F ,铝球的直径为d ,则有:p tn F E t n P ==,光子能量和动量间关系是E = p c ,铝球的重力和F 平衡,因此F=ρg πd 3,由以上各式解得d =0.33mm 。
【例4】 为了观察到纳米级的微小结构,需要用到分辨率比光学显微镜更高的电子显微镜。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A.电子显微镜所利用电子物质波的波长可以比可见光短,因此不容易发生明显衍射B.电子显微镜所利用电子物质波的波长可以比可见光长,因此不容易发生明显衍射C.电子显微镜所利用电子物质波的波长可以比可见光短,因此更容易发生明显衍射D.电子显微镜所利用电子物质波的波长可以比可见光长,因此更容易发生明显衍射解:为了观察纳米级的微小结构,用光学显微镜是不可能的。
因为可见光的波长数量级是10-7m ,远大于纳米,会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因此不能精确聚焦。
如果用很高的电压使电子加速,使它具有很大的动量,其物质波的波长就会很短,衍射的影响就小多了。
因此本题应选A 。
四、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一、选择题1.有关光的干涉实验,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两个离得很近的狭缝可以看作相同的光源;(B)若将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放在水中做,干涉条纹的间距会变大;(C)用同一单色光做双缝干涉实验,明条纹或暗条纹之间的距离总是相等的;(D)分别用红光和蓝光做双缝干涉实验,红光的干涉条纹的间距稍大些.答案:B2.爱因斯坦由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猜测光具有粒子性,从而提出光子说.从科学研究的方法来说,这属于( )(A)等效替代;(B)控制变量;(C)科学假说;(D)数学归纳.答案:C3.关于光的波粒二象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B)光的波粒二象性彻底推翻了光的电磁说;(C)光的波粒二象性是综合了牛顿的微粒说和惠更斯的波动说得出的;(D)大量光子产生的效果往往显示出粒子性;个别光子产生的效果往往显示出波动性.答案:A4.如图所示,弧光灯发出的光径一狭缝后,在锌板上形成明暗相间的条纹,与锌板相连的验电器的铝箔有张角,则该实验不能证明( )(A)光具有波动性;(B)从锌板上逸出带电粒子;(C)光能发生衍射;(D)微观粒子具有波动性.答案:D5.在双缝干涉实验中,以白光为光源.在屏幕上观察到了彩色干涉条纹.若双缝中的一缝前放一红色滤光片(只能透过红光),另一缝前放一绿色滤光片(只能透过绿光),这时( )(A)只有红光和绿光的双缝干涉条纹,其他颜色的双缝干涉条纹消失;(B)红光和绿光的双缝干涉条纹消失,其他颜色的双缝干涉条纹依然存在;(C)任何颜色的双缝干涉条纹都不存在,但屏上仍有光亮;(D)屏上无任何光亮.答案:C6.下列各组电磁波,按波长由长到短正确排列的是( )(A)γ射线、红外线、紫外线、可见光;(B)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γ射线;(C)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γ射线;(D)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γ射线.答案:B7.在一次观察光的衍射现象中,观察到如图所示的清晰图样,那么障碍物应是( )(A)可能是很小的不透明圆板;(B)可能是直径为2cm的不透明圆板;(C)可能是直径为10cm的不透明圆板;(D)可能是中间孔的直径为1cm的不透明圆板.答案:A二、填空题8.任何金属要产生光电效应,都要求人射光的频率必须______这种金属的极限频率.答案:大于9.赫兹在用实验证实光的电磁说时发现了光电效应现象.如图所示,弧光灯发出的______使锌板产生光电效应.与锌极相联的验电器此时带______电,若增大弧光强度,在相同时间内锌板发出的______数在增加.答案:紫外线正光电子10.x射线是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在1805年发现的比紫外线的频率还要高的电磁波.如图是产生x射线的装置,称为x射线管.图中K是______极,A是______极.管内被抽成真空,当x射线管的阴、阳极被接在几万伏的高压电源上,就在两极间产生很强的电场.促使由阴极发出的热电子以很大的速率射向阳极,从而使______极激发出很强的x射线.试在图中标出高压电源的正负极.答案:阴极阳极阳极左负右正11.第一个理论上预言电磁波存在并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的物理学家是______;第一个在实验上证实电磁波存在的物理学家是______;提出物质波假说的物理学家是______;第一个提出量子概念的物理学家是______.答案:麦克斯韦赫兹德布罗意普朗克12.从人类第一次使用光来驱赶自然界的黑暗以来,许多研究物理科学的巨匠都怀着极大的兴趣去研究光,研究光是什么.牛顿认为光具有粒子的性质,惠更斯提出光的波动说,请你按人类对光的认识过程进行排序______(用字母).(A)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B)托马斯·杨在实验中成功地观察到光的干涉现象;(C)麦克斯韦根据他的电磁理论提出光是电磁波.答案:B C A13.图1、图2是单色光分别入射到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孔上而形成的图像.图1是光的______(填:干涉,衍射)图像,由图可以判断,图1所对应的圆孔的孔径______图2对应的圆孔的孔径(填:大于、小于).答案:衍射小于三、简答与计算题14.我们知道水面上的油膜在阳光下常常会出现彩色花纹.为什么把透明塑料袋撕开后放在太阳光下却观察不到干涉条纹?答案:塑料膜较厚,形成不了两列相干光波15.激光器是发射激光的装置.一种红宝石激光器发射的激光是不连续的一道道闪光,每道闪光称为一个光脉冲.若这种激光器光脉冲的持续时间为1.O×10-11s,波长为6942nm.发射功率为1.O×1010W,问:(1)每列光脉冲的长度是多少?(2)用红宝石激光照射皮肤上酒色斑,每平方厘米酒色斑吸收能量达到60J以后,便逐渐消失.一颗酒色斑的面积为50mm2,则它要吸收多少个红宝石激光脉冲,才能逐渐消失?答案:光脉冲的持续时间即为发射一个光脉冲所需的时间,所以一个光脉冲的△l=c·△t=3.0×108×1.0×10-13m=3.0×10-3m,而一个光脉冲所携带的能量为:△E=P·△t=1.0×1010×1.0×10-13J=0.1J.消除面积为50mm2的酒色斑需要光脉冲数为 n=E S1/S·△E=60J×50mm2/102mm2×0.1J=30016.20世纪90年代,剑桥大学学生G·泰勒做了一个实验,在一个密闭的箱子里放上小灯泡、烟熏黑的玻璃、狭缝、针尖、照相底板,整个装置如图所示.小灯泡发出的光通过熏黑的玻璃后变得十分微弱,经过三个月的曝光,在底片上针尖影子周围才出现非常清晰的衍射条纹.泰勒对这照片的平均黑度进行测量,得出每秒到达底片的能量是5×10-13J.(1)假如起作用的光波长约为500nm,且当时实验用的箱子长为1.2m,计算从一个光子到来和下一光子到来所相隔的平均时间,及光束中两邻近光子之间的平均距离;(2)根据(1)的计算结果,能否找到支持光是几率波的证据?答案:(1)对于λ=500nm 的光子能量为J 100.4J 105001000.31063.6ch h E 199834---⨯=⨯⨯⨯⨯=∙==λν. 因此每秒到达底片的光子数为619131025.1100.4105E 'E n ⨯=⨯⨯==--. 如果光子是依次到达底片的,则光束中相邻两光子到达底片的时间间隔是s 100.8s 1025.11s n 1t 76-⨯=⨯==∆. 两相邻光子间平均距离为m 104.2m 10100.3t c S 278⨯=⨯⨯=∆∙=-(2)由(1)的计算结果可知,两光子间距有2.4×102m ,而箱子长只有1.2m ,所以在箱子里一般不可能有两个光子同时在运动.这样就排除了光的衍射行为是光子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因此,衍射图形的出现是许多光子各自独立行为积累的结果,在衍射条纹的亮区是光子到达可能性较大的区域,而暗区是光予到达可能性较小的区域.这个实验支持了光波是几率波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