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文化和中学生的课外阅读
- 格式:docx
- 大小:22.05 KB
- 文档页数:4
中学生阅读现状透视吉林省松原市第二高级中学姜颖文明社会中,阅读是提高人文素养和民族素质的重要手段,阅读应是伴随个人成长的阳光和雨露,通过阅读来滋润人的心田,丰富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特别是中学生的阅读,更应是伴随整个学习过程的阅读。
新课标对中学生的阅读有明确的要求,要学生多读书读有益的书,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同时也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但现实中,学生的阅读现状却很让人担忧。
一是中学生的阅读仍停留在阅读的自我兴趣和表面的热闹上,所读书籍仍限于武侠,恐怖,科幻,言情,漫画;二是中学生的阅读是用来打发时间、消遣、娱乐而不用来丰富学识,提高自身素养的;三是中学生极少有课外阅读;四是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差,语言理解力低。
中学生阅读现状的出现不个别现象,也不是短期现象,造成这种现状既有个人因素也有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原因。
首先来自社会方面的影响——流行文化的冲击。
近年来,由于流行文化如影视、音像、电子游戏、流行音乐、网络由于具有新颖性、时代性、通俗性、休闲性等特点,对现代大众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尤其是网络的超大信息化、直观性、交互性,使传统经典作品的文本阅读受到极大冲击,而青少年由于思维活跃、接受力强、敏感性高,因而对流行文化具有特别的认同力和接受性,成为流行文化最热衷的追随者。
放弃书本阅读追求网络电子阅读,厌恶经典阅读,喜欢快餐式阅读。
其次是来自学校方面的原因,传统的教育体制,多年以来的应试教育影响,学校追求的仍是至高无上的升学率,功利性的教学目的使得整个的教学过程充斥着老师的分析,讲解,总结,教师把自己的理解感悟传授给学生灌输给学生,学生没有自己的阅读,感悟,理解过程,久而久之也就没有了自我阅读意识。
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
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书目推荐如下:
1. 《水浒传》施耐庵/著
2.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契诃夫/著
3. 《儒林外史》吴敬梓/著
4. 《泰戈尔诗选》泰戈尔/著
5. 《唐诗三百首》
6. 《世说新语》刘义庆/著
7. 《聊斋志异》蒲松龄/著
8. 《围城》钱钟书/著
9. 《海底两万里》儒勒·凡尔纳/著
10. 《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莫泊桑/著
以上书籍内容各异,涵盖了不同领域的知识,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
建议在阅读时做好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并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深入了解书籍内容。
同时,也可适当与其他同学交流阅读心得,促进互相学习。
引领课外阅读,提高文化品位摘要:阅读是人类获得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手段。
在学生文化范畴中,阅读始终是提高学生文化修养的重要环节。
阅读需求更是中学生读者通过阅读活动满足各种需要的精神愿望和意向,是当代青少年获取知识、增长才干、提高文化品位、充实内心世界的需要。
阅读中的表现,对健全中学生的人格和陶冶情操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原因分析《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生课外阅读作了明确规定,并且提供了一份阅读参考附录,即《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把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作为课外读物的重点。
这些文学经典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结晶,是青少年对文化进行传承的重要途径,是陶冶情操、塑造性格的精神食粮。
然而,我区农村中学生的阅读现状到底如何呢?笔者与我区农村团结初级中学、西寨初级中学、香泉中学和宁远中学等校老师合作,对相关学校初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发现:在阅读习惯方面,只有13%的学生有经常阅读的习惯,61%的学生有偶尔阅读的习惯。
另外26%的学生根本没有养成阅读习惯。
在阅读类型方面,中学生最喜欢的书籍:“文学作品”、“科普知识”、“政史哲经”、“教参教辅”分别占59%、25%、3%、13%。
按文学作品的类型来分,“中外文学名著”、“武侠、言情、科幻小说”、“卡通漫画”分别占23%、31%、46%。
由此可见,相当部分中学生的阅读兴趣主要集中在通俗文学和卡通漫画上,反映出中学生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在阅读方法方面,学生认为自己的阅读能力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是阅读方法不当(63%),也有学生是在阅读中没有获得成就感(37%),有阅读计划的学生只有10%,经常做阅读笔记的只有5%。
由此可见,当前中学生希望通过阅读促进学习,但是没有切实有效的阅读方法。
在阅读课外读物的时间方面,21.5%的中学生平均每天阅读课外读物的时间为0.5~1.5小时,而每天阅读时间超过1.5小时的中学生比例仅为5.9%,每天阅读时间不足0.5小时,甚至根本不看课外读物的学生比例高达46%。
流行文化和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摘要:课外阅读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语文学习的效果,科学的课外阅读会为学好语文提供十分重要的条件,流行文化是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对象,就此阐述流行文化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益处,倡导中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关键词:流行文化;课外阅读;中学生最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让语言界人士大吃一惊,也让那些饱读诗书、博览群书的考生们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
惊讶、感叹、赞扬之余人们发现:语文教学再也不能囿于传统的教学思路了,把学生引向天地更为广阔的课外,加强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帮助学生在拓宽视野中吸纳新知、提高能力已是刻不容缓。
河北张孝纯老师曾提出了“大语文教学法”,强调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和课本,因为在社会生活中,电视、电影、电脑、书籍等无一不涉及语文,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像定义“大语文”的概念那样,今天我们可以定义“大阅读”的概念,即它是人类通过文字、图像、画面、声音获得信息的过程,“阅读”的对象不但包括书籍报刊,还包括电视、网络、歌曲等,其手段不只是通过眼睛看,还包括用耳朵听,总之,“大阅读”是一个通过视听途径获取信息的过程。
一、中学生阅读“流行文化”的特点所谓流行文化即是当前社会上流行的音乐、诗歌、散文、小说等等。
目前中学生阅读流行文化的情况到底如何?为此笔者利用教学机会做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阅读“流行文化”有以下特点。
1.学生阅读兴趣浓厚。
2.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不足,量不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每天平均阅读的时间不能确定。
3.学生阅读目标比较正确,但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不同的阅读目标和动机决定着不同的阅读效果。
绝大部分同学进行课外阅读的目标是明确的、具体的,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的阅读动机不纯,阅读目标不明,这一点不容忽视。
4.学生的阅读习惯不好,方法失当。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几乎不做笔记,而且阅读没有计划,可见,中学生课外阅读表现出来的最大特点是消遣性、随意性。
5.学生的阅读内容非常广泛,但有新特点。
【2024年春季】实战小升初•语文阅读专项训练:05 文化传承类阅读一、现代文阅读课外阅读【材料1】京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场景布置注重写意,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被视为中国国粹。
根据所扮演角色的性别、性格、年龄、职业以及社会地位等,在化妆、服装等各方面加以若干艺术的夸张。
【材料2】舞台上的京剧角色可以划分成生、旦、净、丑四种类型。
这四种类型在京剧里又被称作“行当”。
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分为须生、红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
旦角分青衣、花旦、武旦、老旦、贴旦、闺旦等角色。
旦角全为女性。
净角指脸画彩图的花脸角色,看来并不干净,故反其意为“净”。
丑行的“丑”是指扮相不俊美,并非专指品质上的丑恶。
丑行扮演的角色既有阴险狡诈的人物,也有正直善良的形象。
因其扮演戏剧角色,故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材料3】“脸谱”是指中国传统戏剧里男演员脸部的彩色化妆。
京剧脸谱中,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也有为中性,代表草芥英雄;黄脸和白脸含有贬义,代表残暴、奸诈多疑;金脸和银脸代表神妖。
1.京剧行当分为、、、四种类型。
2.结合材料及生活经验做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京剧在化妆、服务各方面注重写实。
B.在京剧里,曹操被塑造成阴险奸诈、善用心机的形象。
因此,给他设计的脸谱为白脸。
C.梅兰芳通过不断努力,终于集京剧旦角艺术之大成。
他一般扮演威风凛凛的将军。
D.丑行扮演的角色全是阴险狡诈的人物。
3.关羽“面如重枣”,为人忠诚耿直,设计脸谱应为()。
A.白脸B.红脸C.绿脸D.银脸4.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一些词语与戏曲有关,请你在下面括号里填上与戏曲有关的词语。
①班长知道小明故意跟自己唱,只好请老师出面,这才化解了矛盾。
②爸爸妈妈在教育我我时,总是一个,一个。
5.“脸谱”是指中国传统戏剧里男演员脸部的彩色化妆。
(缩句)阅读下面关于京剧的材料,按要求完成下面问题。
【材料一】京剧,又称京戏,中国“国粹”之一,是中国影响力最大的戏曲剧种,深受国人喜爱。
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研报告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研报告精选篇1一、调查目的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课外阅读是中学生业余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
随着“减负”这一方针的出台,课业负担逐渐减轻,闲暇时间开始增多,这势必为中学课外阅读提供了契机。
由于课外阅读已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因而了解当今中学课外阅读情况尤为重要,此项研究通过调查目前中学生喜爱的不同读物,分析个中原因,从而进一步了解青年一代的思想素质和文件修养。
二、调查范围新华书店、三联书店的部分中学生顾客。
三、调查方法问卷调查、发放问卷330份,收回问卷,除去废卷,其中有效卷280份。
四、调查结果经调查发现,95%以上的中学生爱好课外阅读,由于偏好的读物因人而异,为便于表达结果,我们只将最主要的调查结果列表显示。
在“您最喜欢的书籍”选项中,男女生不约而同地将侦探推理小说放在了首位,这对我们来说并不意外,因为这一类的小说兼有逻辑性强和情节49人心弦等特点,它们对好奇心强的中学生确有吸引力。
卡通漫画在男女生中分别占有42%和51.6%,它的广受欢迎,巳符合现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电影小说在男生中崭露头角,或许将合成为一股新潮流。
武侠小说仍得到42%的男生的垂青。
看来,英雄豪杰魅力犹存。
相比之下,女生青睐于古典名著应与其渗在文学情绪和细腻心思休戚相关。
正处豆蔻年华的少女也不会错过时尚杂志期刊。
在“原因”选项中,“逻辑性强”和“情节吸引人”在男女生中分别占58.3%和77.4%。
这应该是理性和感性思维使然吧。
但是“文学性”、“哲理性”、“知识性”等选项却少有人问津,此类书籍仍未成为主流。
在“影响因素”选项中,“个人兴趣”占据了主导地位,的确,当代学生更讲究独立与个性,可传媒影响力也着实不小。
初高中生课外阅读既有许多相同之处,也有不少差弄。
在“最喜欢的书籍”一栏中,“侦探推理”和“卡通漫画”无论在初中还是高中生中都雄踞冠亚军;初中生年纪尚小,受到师长引导的影响较多,所以“古典名著”这类正统教育的经典也开始在初中生中倍受16目,也有41.2%的得票率。
2023中学校园课外阅读调查报告2023中学校园课外阅读调查报告1一、本次调查的目的中学生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重要的一环,是语文教学的拓展与延伸,也是语文教学最终的归宿。
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中学生的语文修养和学业成绩,同时还能反映出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学生家长的文化素质、学校的办学思想及教师的指导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对于指导教师今后开展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提醒学生家长提高对孩子读书的支持意识、建议学校转变办学思想改善办学条件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本次调查的对象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平泉初级中学的985名在校生。
他们分属三个学年段,我们将从三个年级中随机抽取3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填写问卷、结果统计来了解学生阅读现状。
三、当前我校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现状分析1、课外阅读时间方面:阅读时间少,课外阅读得不到保证。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我校学生每天课外阅读的时间明显较少,96%的学生每天的阅读时间不足半小时,4%的学生每天的时间在半小时以上。
从阅读的时间段上看,都集中在双休日和寒暑假。
2、拥有课外读物的种类和数量方面:学生拥有的课外读物的总量严重不足,拥有的课外读物品种单一,以唐诗居多,小说以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居多,童话、神话、寓言、诗歌、散文较少,外国作品更少。
3、家长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支持方面:调查统计显示,有86%以上的学生家长表示积极支持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认为课外阅读不仅能开拓学生视野还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这种支持只是口头上的,绝大多数还是认为课外阅读能提高学生的分数才表示支持的。
14%的学生家长认为课外书是闲书,浪费时间,根本不支持,怕影响学生的学习。
另外,从学生购买书籍的花费上来看,投资明显不足。
95%的学生家长急功近利,看不到阅读的收益,仅仅想着满足学生的物质需求,宁可花钱让学生吃好、喝好,也不注重阅读。
4、课外阅读的方式方面:95%的学生的课外阅读只是有限的几本课外书,没有经济能力购买课外书。
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报告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报告通用5篇在生活中,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报告,报告类型不同不能套用,要看你需要的类型。
你知道怎样写报告才能写的好吗?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报告,方便大家学习。
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报告【篇1】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不仅对扩中学生知识、培养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提高读写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对发展思维、陶冶情操、促进志向的行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创造还给学生,让学生博览群书,创新阅读,是当前和今后的一种学习的趋势,而传统读书观念已无法造就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没有风。
”他把课外阅读当作风,比作帆。
有了风,有了帆,船才能在大海中劈波斩浪,勇往直前。
因此,课外阅读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为了更好地开展读书活动,我对我校三——五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谈话访问活动,客观地调查和研究了当今中学生的阅读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以及家庭与学生阅读的关系等,而后加以分析整理,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调查目的与实施(一)调查目的1、比较全面地了解当今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了解学生阅读的特点,包括学生阅读的兴趣、阅读发展心理、学生阅读时间和学生课余时间的比例、各种媒体(电视机、网络等)和学生阅读的关系、家庭环境与学生阅读的关系;父母文化层次与学生阅读的关系、父母的阅读习惯与学生阅读的关系等。
2、根据阅读现状的调查分析其原因。
3、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外阅读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调查内容1、中学生每日阅读时间;2、中学生的阅读对象;3、中学生到图书馆阅读情况;4、中学生上网阅读情况;5、家庭环境和学生阅读的关系。
(三)调查方法1、问卷调查。
这是本调查采用的主要手段。
阅读是一项高尚的心智锻炼。
——[美]梭罗《活尔登阅读》初中生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一、杂志:《读者》、《杂文选刊》、《小小说》、《视野》、《中华散文》、《意琳攴、《微型小说》、《青年文摘》、《短篇小说》、《诗刊》、《散文诗》等二、书籍:A.散文类1.《异乡的天籁》(赵丽宏)2.《两代人的热爱》(华姿)3.《雅舍小品》(梁实秋)4.《林清玄散文》(林清玄)5.《文化苦旅》(余秋雨)6.《守望的距离—周国平散文集》(周国平)7.《墉精品书坊——花季卷》(刘墉)8.《一个人的村庄》(刘亮程)9.《人间草木》(汪曾祺)⒑《缘缘堂随笔》(丰子恺)B.小说类1.《我们仨》(杨绛)2.《傅雷家书》(傅雷)3.《老猫》(季羡林)4.《窦蔻的年华》(窦蔻)5.《女生日记》(杨红樱)6.《我是农民》(贾平凹)7.《活着》(余华)8.《狼图腾》(姜戎)9.《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10、《彼得潘》(杨玲玲)C.诗歌类1.《普希金诗选》(普希金)2.《泰戈尔抒情诗选》(泰戈尔)3.《顾城诗集》(顾城)D、励志类1.《目击中国100年》成勇2.《斯蒂芬霍金传》迈克尔怀特3.《品人录》易中天4.《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自传》5.《哈佛铜像前的故事》王周生6.《犹太名人读本》E.名著导读类1、《爱的教育》亚米契斯2、《繁星》《春水》冰心3、《伊索寓言》4、《童年》高尔基5、《鲁滨逊漂流记》笛福6、《昆虫记》法布尔7、《朝花夕拾》鲁迅8、《骆驼祥子》老舍9、《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奥斯特洛夫斯基10、《西游记》吴承恩11、《海底两万里》凡尔纳12、《水浒》施乃庵13、《傅雷家书》傅雷14、《培根随笔》培根15、《格列佛游记》斯威夫特16、《简爱》夏洛蒂勃稂特2009全球华人中学生阅读征文大赛推荐书目这个蓝色的星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人类的家园是美好的。
它赐予我们丰富的食物;岩石、泥土和森林向人类提供了建筑材料;牧场上的羊群、亚麻和中国桑蚕为人类提供了遮蔽身体的原料,挡住了冬季的寒冷和夏日的曝晒。
流行文化和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射阳中学语文组王丽荣内容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中学生提高文学素养,而课外阅读是提高中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手段,关注当下社会生活是中学生提高理性思辨的重要手段。
但目前中学生阅读流行文化存在很多误区和缺憾,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要求出发,教师有必要加强和指导中学生的课外阅读。
关键词:课外阅读流行文化误区指导和调控随着中国教育改革进程的日益加快,素质教育成为社会的共识。
自从1999年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改革,着实让语文界大吃一惊,也让那些饱读诗书、博览群书的考生们大显身手。
惊讶、感叹赞扬之余人们发现:语文教学再不能囿于传统的教学思路下,应该把学生引向天地更为广阔的课外,必须加强中学生的课外阅读。
语文教育负有传承民族文化,为学生的一生打好“精神底子”的重任。
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通过阅读和欣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因此,引导学生沉潜于生生不息的文化长河中,让其思索玩味,感悟探究,从而丰厚文化底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成学生完整性人格的建构,才能达成语文教育所追求的“立人”目标。
然而面对近年来物欲横流,学者们惊呼人文精神失落,中学生重理轻文,中学生远离课外书籍的这种状况,不能不引起我们对现行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的反思。
要想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达到“立人”的目标,就必须让学生读一些必要的课外书籍,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当下是社会转型时期,而流行文化成为了影响中学生阅读的主要文化模式。
流行文化是一种在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下所产生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特定生活方式。
它是以大众为消费对象,以现代传媒为载体,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集中满足人们的感性娱乐需求的文化形态。
这是一种被大众普遍喜欢和热烈追随的文化,其主要功能是娱乐。
流行文化包括超级女生类选秀活动、博客、网游、手机短信、韩剧、网络歌曲、动漫等新形式,小到从一支小小的笔,大到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理念,几乎无所不能成为流行文化。
当代中学生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他们成长于社会转型时期,既紧跟时代潮流,喜欢流行元素,追求前沿生活,价值取向多元,而流行文化中所蕴含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行为方式,其所宣扬的自由、平等、自我张扬又恰恰与这年青一代接轨,所以中学生必然成了流行文化最主要的传播者和消费者。
河北的张孝纯老师提出了“大语文教学法”,把语文课外活动比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体两翼”中的左翼,强调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和课本,因为在社会生活中,电视、电影、电脑、书籍、歌曲,人际交往无一不涉及语文,无一不潜伏着语文,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今天我们必须定义一个“大阅读”的概念,所谓大阅读即是人类通过文字符号、图像、画面、声音获得信息的过程,“阅读”的对象不但包括书籍、报刊、还包括电影电视、电脑网络、歌曲等。
“阅读”的手段不只欧诺个过眼睛看,还包括耳朵听,总之大阅读是一个通过视听途径获取信息的过程。
那么,目前中学生阅读得最多的是什么了?最近有关部门进行了意向调查,结果显示:1、有60%的学生称不喜欢语文读本,主要原因在于读本文章太长,读不懂;不喜欢文章的内容;没有时间看。
与此相反的是,96%的同学喜欢阅读课外书籍,而80%的同学选择了非常喜欢。
2、在阅读过程中89%的同学喜欢阅读小说,而对散文、诗歌、戏剧等文体几乎不涉足。
3、学生选择书籍时主要以畅销作品、科幻作品、动漫作品为主,而对中外名著却很少看。
4、在课外读物选择上也存在盲目性的弊端,一味地以“有趣”“易懂”为主要的标准。
5、约有60%的学生是通过与同学、朋友互相交换个人存书进行课外阅读的,20%的学生是通过个人购买书籍进行的,20%的同学是通过图书馆借阅。
6、大多数学生表示阅读课外书籍能够得到老师和家长的支持,并且希望教师给予一定的引导。
目前中学生阅读流行文化的情况到底如何了?为此利用工作机会在本校高中学生里做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阅读“流行文化”有一下特点。
学生的阅读兴趣浓厚。
学生阅读目标比较正确,但还存在着一定问题。
78%的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为了充实知识,66%的学生课外阅读是为了调节精神,而有38%的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知识为了消遣。
不同的阅读目标和动机决定着不同的阅读效果。
绝大部分同学进行课外阅读的目标是明确的、具体的,但也部分同学的阅读动机不纯,阅读目的不明。
阅读方式的多样性。
55%的人喜欢互联网,30%的人喜欢电视,15%的人喜欢书刊。
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识的歌星、影星比文学家、作家、诗人多;大部分学生花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远不及他们看电视、上网的时间;大部分学生表示不愿自觉去课外阅读,多半是老师要交阅读笔记、写作文等,或是家长一部强调;大部分学生对武侠、娱乐杂志等休闲类书刊感兴趣,而忽视一些很好的文学作品及名著。
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不足,量不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每天平均阅读的时间不能确定。
学生的阅读习惯不好,方法不当。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几乎不做笔记,而且阅读没有计划,可见,中学生课外阅读表现出来的最大特点是消遣性、随意性和无序性。
可见,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分析下,主要有一下几个原因:1、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面对繁重的学业负担,学生苦不堪言,根本不大可能抽出时间去阅读课外文化;2、一部分老师和家长还没有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处于急功近利的目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学生和孩子多读对考试有立竿见影效果的参考资料和习题;另一部分家长和老师虽然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是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忽视了对孩子课外阅读的指导;3、中学生自身理性分析能力还不够,喜欢凭着自己的兴趣阅读,对今天鱼龙混杂的文化市场缺乏相应的鉴别能力,易于沉迷一些格调不高的文化之中。
毫无疑问,对于纸质印刷媒介的阅读,至今仍然是人们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最主要主式。
特别是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书籍的阅读,几乎是不可或缺的教育与自我教育,认识与自我认识的基本途径。
然而,自二十世纪末以来,随着在全国范围内的电子传媒的普及,尤其是电视荧屏和互联网所带来的影响,正在对传统的纸质媒介的阅读功能形成巨大冲击。
调查显示,现代人花在书籍阅读上的时间,已经大大地不如从前了,尤其是成长在这样一个电子传媒时代中的青少年,阅读的兴趣,好像正在越来越远地疏离于他们了。
我们惊喜于电视和互联网带来的知识和信息传播的种种方便与快捷,但一些有责任心的专家们却对此表示深刻的忧虑。
通过此次调查,可以充分显示当今中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冷漠;其次,课外阅读对中学生有很大的好处,壮大经验,创造经验,修身养性,熏陶气质。
希望广大中学生,认识到课外阅读好处,充满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课外阅读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语文学习的效果,俗话说“开卷有益”,读书能益智,读书能养性,科学、健康的课外阅读会为学好语文提供十分重要的条件,流行文化是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对象,那么流行文化对中学生有哪些益处了?首先,阅读流行文化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
其次,阅读流行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现在的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着内容空泛、缺乏深度或者是文字干瘪苍白、肤浅无力的情况。
究其原因:一是“应试教育”阴影的笼罩下,老师注重从主旨、材料技巧、结构等方面训练学生作文,而学生也只注重应试技巧的掌握。
二是学生的信息量太少,对阅读缺乏认识。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和写作实则是一对孪生姐妹。
没有一定素材的积累,写作就像是缺乏营养的禾苗,难以生存,如果中学生每天都能翻开报纸、打开电视、看看《新闻联播》,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那么他们的视野自然开阔了,写作的素材也就多了,也能写出内容丰富、生动新颖、有较强生命力的文章了。
再次,阅读流行文化可以增强语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语感是一种理性的直觉,其形式是有过去的知识、经验在心理结构中的积淀。
语感敏锐的人,往往能直接、迅速地捕捉到文字信息的丰富内涵,能理解同一语言形式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不同含义,而语感的优劣与否往往决定于一个人阅读量的大小。
课外阅读与课堂不同,它不受形式,不受时间的约束,不带有太多的功利性,学生是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进行阅读,学生对阅读对象进行全面的人事和感悟,提高自己阅读的能力和语言运用的能力。
虽说“开卷有益”,但如果阅读对象、阅读方式选择不当,则会步入流行文化的阅读误区。
误区之一:偏爱名人明星,一些名人伟人的传记确实值得一读,因为他们的人格魅力、精神品质对中学生确实有相当大的感染力,对于新一代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更多的中学生却爱歌星、影星、媒体主持人,对他们的崇拜之极,迫切希望知道他们的一切,这种追星式的阅读方法收效甚微。
误区之二:热衷于消遣。
消遣性阅读是以兴趣为动力,学生只是依靠兴趣去选择读物,并决定阅读的时间和数量,目的在于通过这种阅读方式去娱乐和休息,并由此得到心理的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
诚然,中学生压力大,学业紧,需要一定的消遣和放松,但是如果整日痴迷于娱乐片,那么课外阅读就毫无兴趣了。
误区之三:知识的零乱,非系统性。
流行的东西总是多变的,易逝的,阅读流行文化当然可以获得一些知识,但往往是零乱不成系统的,而且有些流行文化是经不起时间考验和推敲的,所以若是一味阅读流行文化,不太可能获得扎实的、真正能享用一生的知识。
那么教师应当如何帮助学生走出阅读流行文化的误区了?怎样才能使学生的课外阅读逐渐走向高效和有序呢?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做出指导和调控要有针对性,目的性,计划性,这样才会取得预期效果,而不至于无的放矢,放任自流,具体作法如下:调动学生课外阅读流行文化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对于流行文化,对课外阅读不感兴趣,或是不太感兴趣的同学,我们应当激起他们阅读的兴趣,或是大张旗鼓地宣传,或是潜移默化地感染,让他们知道课外阅读流行文化,不但不影响学习,而且能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对一些不允许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家长和老师,我们应更多耐心地让他们意识到课外阅读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让他们了解高考的新走向,从而更有效的支持学生阅读。
帮助中学生进一步明确阅读流行文化的目的。
中学生阅读流行文化的根本目的是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而不是单纯的消遣和娱乐,如果仅仅满足于消遣和娱乐的话,那么阅读的水平只能仅仅停留于肤浅和平庸的层面上,不可能有大的收获,更不可能有质的飞跃。
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品味,选择适当的阅读范围和种类。
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坏。
”流行文化中学生容易接受,但不是流行文化的每种形式都适合学生。
指导学生的阅读方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实收,绝大部分人是没有计划的,只有不足10%的学生有做笔记的习惯,更不必说读书报告了,虽然流行文化的阅读不像经典名著的阅读那样可以仔细斟酌,慢慢品味,但是无论是对于哪一种阅读对象,一些知识信息较密集的材料,应做适当的摘录;一些体现作者思想内容,表达作者观点的材料,学生读后应写读书报告,写出自己的感想和收获,这样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理性判断的批判意识,更有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教师可以硬性规定学生写课外阅读的随笔,可以组织学生有有关热点、焦点问题展开讨论和辩论,可以举办专题讲座、古诗会、知识竞赛、作文比赛、读书笔记展评活动,让学生之间进行课外阅读流行文化的交流,并由此养成良好的科学的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