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以宁《西方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经济增长理论【圣才出品】
- 格式:pdf
- 大小:339.41 KB
- 文档页数:5
第二十章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均衡1.什么是国际收支平衡表?经常账户、资本账户、调整项目的含义是什么?答:(1)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一国在一个时期中与所有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交往所引起的货币价值流动的全面反映。
国际收支平衡表所要反映的项目包括各种产品和劳务的进出口、以各种形式从外国得到的借款和对外国的贷款、从国外得到的和对外国的馈赠和援助,以及国际储备流入流出本国的情况。
通常国际收支平衡表分为三部分:经常账户、资本账户和调整项目。
(2)经常账户主要记录当期产品和劳务在外国销售的收入和从外国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
换言之,经常账户主要记录当期进出口金额。
经常项目主要包括:商品项目、劳务项目和单边转移。
资本账户记录资本的国际流动,资本的流动包括资本流入和资本流出。
资本流入包括外国人在本国的领土上购买的实物性资产和货币性资产等。
资本流出包括本国人在外国的领土上购买的实物性资产和货币性资产等。
资本借入或贷出的期限在一年以内的,被认为是短期资本流动;在一年和一年以上的,被认为是长期资本流动。
因为资本账户反映的是资产所有权的转移,和当期的生产无关,所以,资本账户和本国的总需求没有直接的联系。
调整项目是用来说明为了使国际收支平衡表保持平衡,国际收支的盈余或赤字是如何弥补的。
如果国际收支出现盈余,那么盈余的总额就会等于本国官方储备资产的增加量与本国对外国中央银行负债的减少量的和;反之,如果国际收支出现赤字,那么赤字的总额就会等于本国官方储备资产的减少量与本国对外国中央银行负债的增加量的和。
一国的官方储备资产一般包括黄金、可兑换的外国货币、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和特别提款权。
2.曲线的含义及影响曲线移动的机制是什么?答:(1)曲线是指国际收支保持不变时收入和利率组合的轨迹。
这条曲线上的任何一点所代表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都可以使当期的国际收支实现平衡。
(2)在假定外国价格水平为既定的情况下,国内价格水平和汇率的变化都会使曲线的位置发生变化。
第二章练习题参考答案1.已知某一时期内某商品的需求函数为Qd=50-5P,供给函数为Qs=-10+5p。
(1)求均衡价格Pe和均衡数量Qe ,并作出几何图形。
(2)假定供给函数不变,由于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使需求函数变为Qd=60-5P。
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Pe和均衡数量Qe,并作出几何图形。
(3)假定需求函数不变,由于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使供给函数变为Qs=-5+5p。
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Pe和均衡数量Qe,并作出几何图形。
(4)利用(1)(2)(3),说明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的联系和区别。
(5)利用(1)(2)(3),说明需求变动和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解答:(1)将需求函数Qd=50-5P和供给函数Qs=-10+5P代入均衡条件Qd=Qs,有: 50-5P=-10+5P 得: Pe=6以均衡价格Pe=6代入需求函数Qd=50-5p ,得:Qe=50-5*6=20或者,以均衡价格Pe =6 代入供给函数Qe=-10+5P ,得:Qe=-10+5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e =6 , Qe=20 ...如图1-1所示.(2) 将由于消费者收入提高而产生的需求函数Qd=60-5p和原供给函数Qs=-10+5P, 代入均衡条件Qd=Qs,有: 60-5P=-10=5P 得Pe=7以均衡价格Pe=7代入Qs=60-5p ,得Qe=60-5*7=25或者,以均衡价格Pe=7代入Qs=-10+5P, 得Qe=-10+5*7=25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e=7,Qe=25(3) 将原需求函数Qd=50-5p 和由于技术水平提高而产生的供给函数Qs=-5+5p ,代入均衡条件Qd=Qs,有: 50-5P=-5+5P得Pe=5.5以均衡价格Pe=5.5代入Qd=50-5p ,得Qe=50-5*5.5=22.5或者,以均衡价格Pe=5.5代入Qd=-5+5P ,得Qe=-5+5*5.5=22.5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e=5.5,Qe=22.5.如图1-3所示.(4)所谓静态分析是考察在既定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及其特征.也可以说,静态分析是在一个经济模型中根据所给的外生变量来求内生变量的一种分析方法.以(1)为例,在图1-1中,均衡点E就是一个体现了静态分析特征的点.它是在给定的供求力量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个均衡点.在此,给定的供求力量分别用给定的供给函数Qs=-10+5P和需求函数Qd=50-5p表示,均衡点E具有的特征是:均衡价格Pe=6且当Pe=6时,有Qd=Qs=Qe=20;同时,均衡数量Qe=20,切当Qe=20时,有Pd=Ps=Pe.也可以这样来理解静态分析:在外生变量包括需求函数的参数(50,-5)以及供给函数中的参数(-10,5)给定的条件下,求出的内生变量分别为Pe=6,Qe=20 依此类推,以上所描素的关于静态分析的基本要点,在(2)及其图1-2和(3)及其图1-3中的每一个单独的均衡点Ei(1,2)都得到了体现.而所谓的比较静态分析是考察当所有的条件发生变化时,原有的均衡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并分析比较新旧均衡状态.也可以说,比较静态分析是考察在一个经济模型中外生变量变化时对内生变量的影响,并分析比较由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所决定的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以(2)为例加以说明.在图1-2中,由均衡点变动到均衡点,就是一种比较静态分析.它表示当需求增加即需求函数发生变化时对均衡点的影响.很清楚,比较新.旧两个均衡点和可以看到:由于需求增加由20增加为25.也可以这样理解比较静态分析:在供给函数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由于需求函数中的外生变量发生变化,即其中一个参数值由50增加为60,从而使得内生变量的数值发生变化,其结果为,均衡价格由原来的6上升为7,同时,均衡数量由原来的20增加为25.类似的,利用(3)及其图1-3也可以说明比较静态分析方法的基本要求.(5)由(1)和(2)可见,当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导致需求增加,即表现为需求曲线右移时,均衡价格提高了,均衡数量增加了.由(1)和(3)可见,当技术水平提高导致供给增加,即表现为供给曲线右移时,均衡价格下降了,均衡数量增加了.总之,一般地有,需求与均衡价格成同方向变动,与均衡数量成同方向变动;供给与均衡价格成反方向变动,与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2 假定表2—5是需求函数Qd=500-100P在一定价格范围内的需求表:某商品的需求表价格(元) 1 2 3 4 5需求量400 300 200 100 0(1)求出价格2元和4元之间的需求的价格弧弹性。
厉以宁《西⽅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为经济学【圣才出品】第11章⾏为经济学1.什么是⾏为经济学?⾏为经济学与标准经济学有什么区别?答:(1)⾏为经济学是⼀门把对⼈的⾏为的研究放在了学科研究中⼼地位的经济学,它通过可重复、可证伪的实验等⽅法,确认经济主体的⾏为,然后根据这些⾏为对现有的经济学假定及分析逻辑进⾏质疑,并试图对这些⾏为作出合理的解释。
(2)⾏为经济学与标准经济学的区别在于:①⾏为经济学对标准经济学的⼀些假定提出质疑,这些假定包括:决策者是理性的;作为理性的消费者追求效⽤的最⼤化;作为理性的企业追求利润最⼤化;决策者具有不变的时间偏好,在涉及跨时期决策的情况下,决策者依据效⽤贴现理论进⾏决策;各种收⼊和资产是可以完全替代的,等等。
⾏为经济学认为在这些假定下所得出的理论不能解释所观察到的经济现象。
②⾏为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理学,同时也借⽤神经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解释⼈的决策⾏为。
③⾏为经济学与标准经济学在研究⽅法上也有重要区别:⾏为经济学运⽤实验⽅法对⼈类决策⾏为进⾏研究,⽽标准经济学是通过对真实世界的观察所获得的数据进⾏研究。
2.请给出偏好反转的例⼦。
答:偏好反转表现为选择颠倒。
例如在赌博⾏为中,假定有两个不同的赌局A和B,赌局A可以提供概率较⾼的⼩额收益,⽽赌局B可以提供⼀个概率较低的⼤额收益。
通过实验发现,⼈们更愿意参与风险低的赌局A⽽不是风险⾼的赌局B。
但是,当要求受试者对这两个赌局定价时,⼈们却通常愿意为赌局B⽽不是赌局A⽀付更⾼的价格。
3.什么是框架效应?给出框架效应的例⼦。
答:框架效应是指⼈们的评价、态度、偏好等这类反应依赖于引致这类反应的情境和过程。
当⼀个问题以⼀种⽅式表达或设计时⼈们会偏爱选项A,⽽当同⼀个问题被以另⼀种⽅式表达或设计时,⼈们却偏爱选项B。
例如,特沃斯基和卡尼曼做的有关“亚洲病”的实验。
受试者被告知,有⼀种疾病威胁到600个公民的⽣命。
受试者需要在两个选项⾥作选择。
西方经济学——习题参考答案(第四版)厉以宁主编第一章1.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1)经济人假设第一,在经济活动中,经济主体(居民户、厂商或政府)所追求的唯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优化。
第二,经济主体所有的经济行为都是有意识的和理性的,不存在经验型的或随机的决策。
因此经济人又被称为理性人。
(2)产权明确在理想化的市场经济中,一切市场行为都必须以明确的产权为前提。
不同的产权界定会带来资源配置的不同效率。
(3)完全信息经济活动的所有当事人都拥有充分的和相同的信息,而且获取信息不需要支付任何成本。
(4)厂商是以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标的整体。
上述基本假设与实际经济生活存在很大差距。
采用这些假设或者是因为实际情况多半是如此,或者是为了简化问题,而不是因为实际情况应该如此。
例如,采用经济人假设是因为现实生活中人们或多或少会考虑自己的利益,因而在分析时从经济人假设出发比较接近现实。
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在考虑问题时必须从自身利益出发,或者意味着不从自身利益出发考虑问题的人(例如汶川地震时救学生的教师)是没有人性的。
2.微观经济学不是不研究宏观问题,而是把宏观看成微观(个量)的加总,用研究个量的方法研究宏观问题。
这样的研究在某些情况下是适用的,(例如研究个人需求与市场需求时)但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就不适用。
(例如研究总就业时)3.静态分析不考虑时间因素,不考虑均衡达到和变动的过程,只在一定假设前提下分析均衡达到和变动的条件,因而静态分析是一种状态分析。
动态分析则引入时间因素,分析均衡达到和变动的过程,因而动态分析是一种过程分析。
动态分析又可以分成稳态分析和非稳态分析。
稳态分析承认经济变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但同时假定变动的比率或幅度为常数。
非稳态分析则认为,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之间存在着质的差异,过去和未来是不相同的。
过去发生的事情是确定的,未来则具有不确定性。
过去发生的事情,现在无法更改,要更改也只能通过今后的步骤加以改变。
第3章消费者行为理论1.消费者行为理论基础的基本假定之一是随着所消费商品数量的增加,商品的边际效用递减。
你认为这个假定合理吗?它在消费者行为理论发展和结论中有什么作用?答:(1)边际效用递减假定是比较符合普遍经济现实的,在通常情况下是适用的。
但是,它也有不完善之处:一方面,边际效用递减假设是对经济人普遍心理状态的一种界定,并不能代表现实中每一个人的消费心理;另一方面,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并不适用于某些特殊商品的消费,例如:酒、毒品等上瘾商品。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基石,是整个消费者行为理论赖以存在的基础,就如同摩天大厦的地基。
2.什么是收入效应?什么是替代效应?两者变化的方向相同还是不同?答:一种商品的名义价格发生变化后将同时对该商品的需求量产生两种影响,一种是替代效应,另一种是收入效应。
(1)替代效应。
一种商品的名义价格发生变化时,将引起消费者所购买的商品中该商品与同该商品相近的商品之间的替代,这称为替代效应。
(2)收入效应。
在一种商品的名义价格发生变化的同时,保持消费者名义收入不变将引起消费者实际收入发生变化,或者说引起消费者所购商品总量发生变化,这称为收入效应。
(3)各类商品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①正常品是那些需求的收入弹性大于零的商品。
正常品的收入效应是需求量与实际收入同方向变化。
正常品的收入效应强化了替代效应,如图3-1所示。
图3-1正常品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②低档品是那些需求的收入弹性小于零的商品。
低档品的收入效应是需求量与实际收入反方向变化。
低档商品价格变化后,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在相反的方向起作用。
因此,收入效应使得替代效应减弱,但收入效应弱于替代效应,如图3-2所示。
图3-2低档品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③吉芬商品是一类特殊的商品,吉芬商品的收入效应是需求量与实际收入反方向变化。
吉芬商品价格变化后,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在相反的方向起作用。
因此,收入效应使得替代效应减弱,但收入效应强于替代效应,如图3-3所示。
第9章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1.什么是交易的一般均衡?什么是生产的一般均衡?达到交易和生产的一般均衡的条件是什么?答:(1)交易的一般均衡是指当社会生产状况、收入分配状况既定(生产要素禀赋既定)条件下,通过要素所有者之间的交易使得交易者达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状况。
要达到交易的一般均衡,必须满足的条件是,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对于每一个参加交易的人来说都是相同的。
(2)生产的一般均衡是指在技术与社会生产资源总量既定的情况下,社会对于资源的配置使得产量达到最大的状况。
若产品的产量没有达到最大,通过重新配置资源将会使之达到最大。
达到生产的一般均衡的条件是,任意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对于使用这两种要素而生产的商品来说都是相等的。
(3)生产与交易的一般均衡是指生产与交易同时达到均衡的情况。
生产与交易同时达到均衡所需要具备的条件是:任意两种商品在生产中的边际转换率等于对于每一位消费者这两种商品在消费中的边际替代率,即MRT XY=MRS XY A=MRS XY B。
2.什么是帕累托效率?为什么说在不存在外部性与公共产品的情况下完全竞争的市场可以达到帕累托效率?答:(1)帕累托效率是由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的。
如果社会资源的配置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任何重新调整不可能在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使任何一个人情况变更好,那么,这种资源配置的状况就是最佳的,就是最有效率的。
如果达不到这种状态,即任何重新调整而使某人境况变好,而不使其他任何一个人情况变坏的,那么说明这种资源配置的状况不是最佳的,是缺乏效率的。
(2)帕累托最优状态包括三个条件:①交换的最优状态:人们持有的既定收入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些商品的价格比率;②生产的最优状态:厂商在进行生产时,所有生产要素中任意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相等;③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最优状态:所有产品中任意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两种产品在生产中的边际转换率。
第十一章行为经济学1.什么是行为经济学?行为经济学与标准经济学有什么区别?答:行为经济学是一门把对人的行为的研究放在了学科研究中心地位的经济学,它通过可重复、可证伪的实验等方法,确认经济主体的行为,然后根据这些行为对现有的经济学假定及分析逻辑进行质疑,并试图对这些行为作出合理的解释。
行为经济学与标准经济学的区别在于:(1)行为经济学对标准经济学的一些假定提出质疑,这些假定包括:决策者是理性的;作为理性的消费者追求效用的最大化;作为理性的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决策者具有不变的时间偏好,在涉及跨时期决策的情况下,决策者依据效用贴现理论进行决策;各种收入和资产是可以完全替代的,等等。
行为经济学认为在这些假定下所得出的理论不能解释所观察到的经济现象。
(2)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心理学,同时也借用神经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解释人的决策行为。
(3)行为经济学与标准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也有重要区别:行为经济学运用实验方法对人类决策行为进行研究,而标准经济学是通过对真实世界的观察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研究。
2.请给出偏好反转的例子。
答:偏好反转表现为选择颠倒。
例如在赌博行为中,假定有两个不同的赌局A和B,赌局A可以提供概率较高的小额收益,而赌局B可以提供一个概率较低的大额收益。
通过实验发现,人们更愿意参与风险低的赌局A而不是风险高的赌局B。
但是,当要求受试者对这两个赌局定价时,人们却通常愿意为赌局B而不是赌局A支付更高的价格。
3.什么是框架效应?给出框架效应的例子。
答:框架效应是指人们的评价、态度、偏好等这类反应依赖于引致这类反应的情境和过程。
当一个问题以一种方式表达或设计时人们会偏爱选项A,而当同一个问题被以另一种方式表达或设计时,人们却偏爱选项B。
例如,特沃斯基和卡尼曼做的有关“亚洲病”的实验。
受试者被告知,有一种疾病威胁到600个公民的生命。
受试者需要在两个选项里作选择。
实验结果发现受试者受问题表述方式的影响。
一种表述方式是:若采用A方案,可以保证救活200人;若采用B方案,有l/3的概率救活600人。
第15章产品-货币市场均衡与总需求曲线1.产品市场均衡、货币市场均衡的具体含义是什么?IS曲线、LM曲线是如何描述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均衡的?答:(1)产品市场均衡是指在产品市场上达到总需求等于总供给;货币市场均衡是指在货币市场上,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相等。
(2)①IS曲线是利用总需求模型法分析投资和利率关系得到的一条反映产品市场均衡条件的曲线,它表示的是产品市场均衡时,利率和国民收入组合的轨迹。
轨迹上对应的收入和利率组合都是产品市场均衡时的组合。
②LM曲线是根据货币需求与不变的货币供给相等得到的货币市场均衡条件,它表示的是货币市场均衡时利率和国民收入组合的轨迹。
轨迹上对应的收入和利率组合都是货币市场均衡时的组合。
2.IS-LM模型是如何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共同均衡状态的?答:把表示产品市场均衡条件的IS曲线和表示货币市场均衡条件的LM曲线结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到用几何图形表示的IS-LM模型,如图15-1所示。
由于在IS曲线上的利率和国民收入的组合能够保持产品市场的均衡,而LM曲线上的利率和国民收入组合能够保持货币市场的均衡,因此,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E所代表的国民收入和利率组合(Y0,R0)就能够使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实现均衡。
图15-1IS-LM模型3.如果经济暂时处于IS和LM曲线之外的某一非均衡点上,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是如何自动实现双重均衡的?答:图15-2中的坐标平面分成四个区域:Ⅰ、Ⅱ、Ⅲ、Ⅳ,在这四个区域中都存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非均衡状态。
各个区域中存在的各种不同的组合的IS和LM非均衡状态,会得到调整,IS不均衡会导致收入变动:投资大于储蓄会导致收入上升,投资小于储蓄会导致收入下降;LM不均衡会导致利率变动: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会导致利率上升,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会导致利率下降。
这种调整最终都会趋向均衡利率和均衡收入。
图15-2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在图15-2中,假定经济处于A点所表示的收入和利率组合的不均衡状态。
目录第1章西方经济学概述1.1 复习笔记考点一:西方经济学相关定义★1经济学的定义关于经济学的定义,不存在一个被所有经济学家一致接受的说法,但是一种比较流行的定义是:经济学是研究各种稀缺资源在可供选择的用途中进行配置的科学。
2西方经济学相关概念(见表1-1)表1-1 西方经济学相关概念图1-1 机会成本图1-1横坐标表示军用品,纵坐标表示民用品。
图中的曲线为生产可能性边界,或称生产可能性曲线、产品转换曲线。
曲线表示一国在既定的资源与技术条件下所能够生产的最大数量的军用品与民用品的组合。
A点表示只生产民用品而不生产军用品;B点表示只生产军用品而不生产民用品。
增加一单位军用品生产的机会成本是所放弃的民用品生产的数量。
生产可能性曲线凹向原点的特征表明从一种产品的生产转换为另一种产品的生产所产生的机会成本递增。
考点二: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及其质疑★★1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见表1-2)表1-2 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2对基本假设的质疑(见表1-3)表1-3 对基本假设的质疑考点三: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1微观分析、宏观分析与结构分析(见表1-4)表1-4 微观分析、宏观分析与结构分析2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见表1-5)表1-5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3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见表1-6)表1-6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较之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是两类不同的范畴,不应将这两类范畴相混淆。
定性分析并不一定带有价值判断,因此定性分析可能是一种实证分析。
例如,政府最低工资的政策是否会减少就业量,这是一种定性分折。
如果进一步研究政府最低工资政策使就业量减少了多少,则是定量分析。
考点四:经济量的有关概念(见表1-7)★表1-7 经济量的有关概念考点五:西方理论经济学分支(见表1-8)★表1-8 西方理论经济学分支1.2 课后习题详解1西方经济学有哪些基本假设?怎样看待这些基本假设?答: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包括:(1)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包括以下内容:①在经济活动中,经济主体(居民户、厂商或政府)所追求的唯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优化。
第16章劳动市场均衡与总供给曲线
1.假定由于更好的业务培训,工人的生产率提高了。
(1)对劳动的需求会有什么变化?
(2)均衡实际工资会有什么变化?
(3)对该国经济的总就业会有什么影响?
答:(1)假定培训只影响劳动生产率,则由于培训,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整个社会中对劳动的需求会增加。
(2)实际均衡工资会提高。
劳动需求增加,若劳动供给一定,则均衡工资会提高。
(3)该国总就业量会提高,就业情况会改善。
2.找出以下情况的总供给曲线:
(1)生产函数为Q=3NK,劳动需求为N d=10-2W/P,劳动供给为N s=4W/P,经济的资本存量固定于K=4的水平。
(2)(1)中所得到的总供给曲线所代表的是哪种情况下的总供给曲线?
(3)如果名义工资固定在3,那么(1)和(2)的答案会有什么变化?
解:(1)经济的资本存量固定于4,则生产函数为:
Q=3NK=12N
根据N d=10-2W/P=N s=4W/P,得到W/P=5/3,Q=12×20/3=80,由于W/P 为既定常数5/3,故货币工资和价格均等比例变化,使实际工资不变,因此总供给为固定值80,总供给曲线为垂直于横轴的直线。
(2)(1)中得到的总供给曲线是古典情况下的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曲线为垂直于横轴
的直线。
(3)如果货币工资固定在3,只有当价格为P=1.8(根据W/P=5/3得到)时,总供给才能达到80。
这时与(1)中的情况不同,因为这时的总供给曲线会随价格变动而变化,不再为固定值。
与(2)得到的古典情况下的总供给曲线不同,这时的总供给曲线为货币工资刚性情况下的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第21章经济增长理论
1.请简述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的要点,该模型认为实现均衡的经济增长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答:(1)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的要点包括:
①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假定:a.生产要素是按照固定比例组合的,即技术系数是固定的;b.资本产出比率是固定不变的。
②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公式:
G=s/K=sσ
其中,G表示收入(或产出)的增长率,即经济增长;K表示投资与产出增量之比,即加速数;s表示储蓄在国民收入中的比率;σ表示加速系数的倒数,即资本生产率(σ=ΔY/I)。
③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含义:a.哈罗德-多马模型从凯恩斯的S=I这一公式出发,认为要使经济均衡增长下去,那么,一个国家每一时刻的储蓄应当全部转化为投资;b.由于储蓄比例与资本生产率共同决定经济增长率,因而既可以在资本生产率为既定的条件下,用改变储蓄比例或投资比例的办法来改变经济增长率,也可以在储蓄比例不变的前提下,用改变资本生产率的办法来使经济增长率发生变动;c.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认为,凯恩斯采取短期分析方法,从有效需求不足出发,只注意投资在增加总需求方面的作用,而没有注意到投资在增加总供给方面的作用。
由于投资能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所以投资具有两重性,即一方面可以增加总需求,另一方面具有生产能力效应,可以增加总供给。
(2)模型认为实现长期均衡的经济增长必须满足的条件是:均衡增长率=实际增长率=自然增长率,即G w=G t=G n。
2.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是用什么方法衡量和计算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的作用的?
答: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基本公式为:
ΔY/Y=a·ΔK/K+(1-a)·ΔL/L
其中,ΔY/Y为国民收入增长率,ΔK/K为资本增长率,ΔL/L为劳动力增长率,a表示资本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百分比,1-a表示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百分比。
加入技术进步这个因素得到:
ΔY/Y=λ+a·ΔK/K+(1-a)·ΔL/L
在这个新公式中讨论经济增长时,就考虑了技术因素。
将上述等式变换,则有:
λ=ΔY/Y-a·ΔK/K-(1-a)·ΔL/L
根据公式,当知道了劳动和资本在产出中份额的数据,并且有产出、劳动和资本增长的数据,则经济中的技术进步可以作为一个余量被计算出来。
3.登尼森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最重要的经济增长因素是什么?
答:根据登尼森的计算,从1909年到1929年,美国生产量的年增长率为2.82%,劳动者素质平均每年提高0.56%,平均每年的经济增长中有12%归功于劳动素质的提高。
从1929年到1957年,美国生产量的年增长率为2.93%,劳动者素质平均每年提高0.93%,平均每年的经济增长中有23%归功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因此,登尼森认为知识进展是每个单位投入量的产出量得以持续增长的最重要因素。
知识进展是综合性的,既包括技术知识的进展,也包括管理知识的进展,如企业组织方面的知识与管理技术方面的知识的进展等。
4.新经济增长理论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有什么不同?
答:新经济增长理论又称内生增长理论,是继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之后的又一经济增长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与90年代初期,代表人物有罗默、卢卡斯和阿罗等经济学家。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索洛提出的,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与整个60年代。
新经济增长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区别有以下三个:(1)假设条件不同。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假设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而新经济增长理论则假设资本边际收益不变。
这是新经济增长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关键区别。
另外,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假设技术是外生的,而新经济增长理论则认为技术和资本一样,是“内生”的。
(2)储蓄率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同。
在索洛模型中,储蓄引起暂时增长,但资本收益递减最终迫使经济达到稳定状态,在这一稳定状态下经济增长只取决于外生技术进步。
相反,在内生增长模型中,储蓄和投资可以导致经济持续增长。
(3)结论不同。
新经济增长理论的结论是经济增长率是内生的,即促使经济增长的因素是模型内决定的,储蓄和投资会引起经济的长期增长。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结论则是经济增长取决于外生的技术进步,而储蓄只会导致经济的暂时增长,资本边际收益递减最终使经济达到增长只取决于外生技术进步的稳定状态。
5.二元劳工市场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就业问题的研究有哪些启示?
答:劳工市场的社会结构问题是指:劳工市场按职业的社会等级,可以大体上分为“好职业”的市场和“坏职业”的市场,劳工市场的社会结构表明现实生活中存在“好职业”和“坏职业”并存的二元劳工市场。
据西方经济学界研究,可以采取以下五种办法改善劳工市场的社会结构问题:
(1)尽可能缩小“好职业”和“坏职业”在工资标准、福利待遇和劳动条件等方面的
差距,使“坏职业”逐渐变成“次好的职业”或“较好的职业”。
(2)加强就业前的技术、专业教育和就业后的在职培训,以促进接受培训的人有可能从次等劳工市场向头等劳工市场转移。
(3)增加社会上“好职业”的工作岗位数。
因为随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和服务业的发展,对各种专业人员的需求量会增加。
(4)为了避免社会上有人挑选职业而不愿就业的现象的出现,对社会失业保障措施可以进行适当的修改,包括减少“自愿失业者”的津贴等等。
(5)树立正确的职业评价标准,引导人们正确看待社会上各种职业,淡化对所谓“好职业”和“坏职业”的社会等级的看法。
有助于消除二元劳工市场的最重要措施,被认为是提高国民经济的增长质量,使得“好职业”,岗位数量增加,“坏职业”岗位数量减少并在全国就业岗位总数中的比例下降。
二元劳工市场不是短期内就会消失的,但只要采取适当的措施,不仅“坏职业”和“好职业”的工作人员之间的矛盾可以缓和,而且人力资源闲置问题也可以逐步解决,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6.经济增长理论中,制度因素是如何与经济增长联系起来的?
答:很多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增长与制度因素有着密切关系,其中有两方面论述很重要:(1)收入分配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关于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研究,很早就受到重视,但一直侧重于收入分配的量对投资和消费的影响上,收入分配制度是被当作既定的前提来看待的。
然而,收入分配制度在经济增长中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受到经济增长的影响而相应地调整。
因此,收入分配制度和经济增长过程相互发生作用;经济增长受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而经济增长又推动收入分配制度的变化。
这里所说的收入分配制度对经济增
长的影响,不仅指从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而且也包括市场经济框架内的收入分配体制的变化,如福利制度的调整、遗产税制度的修改等。
(2)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研究,已经超越了单纯规模经济或单纯分工利益的研究。
欧盟成员国不断增加后,由于新参加欧盟的国家多数刚建立市场经济制度不久,这就涉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制度创新的影响,以及制度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等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度创新是一个过程,经济增长也是一个过程,这两个过程是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
7.“路径依赖”或“制度惯性”是什么含义?
答:(1)“路径依赖”就是指人们对过去所走过的路径的一种习惯性依赖。
也就是说,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做出的选择。
“老规则就是好规则”、“习惯就是指示”、“既定的就应遵循”等,都是“路径依赖”的反映。
“路径依赖”又称“制度惯性”,这种惯性力量会使制度创新遇到很大的阻力。
(2)出现“路径依赖的原因”在于:①人们对制度创新的前景不了解,或者认为是难以预测的,因此担心制度创新会带来不利的后果;②人们对违背常规或习惯而可能遭到的打击、迫害有畏惧心理,不敢越轨而宁可遵守既定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