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对产后抑郁的预防效果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97.26 KB
- 文档页数:2
孕期心理健康预防产后抑郁症的有效措施产后抑郁症是指在产后出现的一种心理障碍,表现为情绪低落、焦虑、疲惫、失眠等症状。
它对产妇和整个家庭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为了预防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孕期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措施来保持孕期的心理健康。
一、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在孕期,与他人交流可以帮助产妇排解心中的压力和不安。
可以选择与家人、朋友或者其他准妈妈们进行交流,分享彼此的感受和经验。
这样的互动有助于产妇释放情绪,增加社交支持。
可以通过参加产前课程、妈妈群或者在线社区来拓展社交圈子,与更多的准妈妈们交流互动。
二、保持积极的心态积极的心态对于预防产后抑郁症非常重要。
产妇应该尝试培养乐观的心态,找到应对压力和困难的积极方法。
可以通过阅读鼓舞人心的书籍、观看喜剧电影、参加放松训练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心情。
在生活中,产妇也可以通过寻找物质和情感上的愉悦来保持积极的心态,例如品味美食、参与喜欢的运动、约会和跟朋友相聚等。
三、寻求专业的心理支持如果产妇在孕期出现了焦虑、忧郁等心理问题,应该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支持。
可以咨询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者心理医生,分享自己的困扰和问题。
他们会提供适当的建议和帮助,帮助产妇缓解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此外,产妇还可以寻找产后心理支持小组或者参加相关的心理辅导课程,与其他有类似经历的妈妈们一起面对挑战,分享成长的喜悦。
四、保持适量的运动和良好的饮食习惯适量的运动和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孕期心理健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适当运动可以促进产妇体内的内啡肽释放,提高心情。
产妇可以选择适合孕期的运动方式,如孕妇瑜伽、散步等。
饮食方面,产妇应该保持均衡营养的饮食,避免大量摄入咖啡因或者糖分过高的食物。
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保持身体的健康,进而有助于维护心理健康。
五、与伴侣共同参与孕期准备在孕期,与伴侣共同参与孕期准备活动可以有效预防产后抑郁症。
可以与伴侣一起参加产前课程、选择宝宝的姓名、准备宝宝的房间等。
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效果。
方法将168例例产后抑郁症的孕妇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4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
比较两组产妇产后抑郁症发生率的变化。
结果观察组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总分>13分者16例,产后抑郁症发生率为19.05%,对照组EPDS 总分>13分者33例,产后抑郁症发生率为39.29%。
观察组产后抑郁症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实行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能显著降低孕妇产后抑郁症的发生,临床可积极推广应用。
关键词产后抑郁症:健康教育:心理护理产后抑郁症是指产妇在产褥期內出现抑郁症状,表现为产后出现持续的情绪低落、孤僻、焦虑恐惧、悲观厌世及自杀倾向是产褥期精神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种疾患,常在产后6周内发病,对产妇、婴儿、家庭和社会均有不利的影响[1]。
目前我国产后抑郁症发病率为11.38%~15.01%[2],严重影响产妇婴儿的身心健康,甚至导致产妇自杀和杀婴行为,危害极大。
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能有效改善抑郁症的症状,取得了一定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2月~2013年4月在本院进行产前检查的孕妇采用焦虑、抑郁情绪测定量表(HAD)[3]对前来本院做孕前检查的孕妇(32~34周)进行筛查,选出168例有孕期焦虑、抑郁情绪的孕妇,孕期HAD中A 值或D值>11 分,可诊断为焦虑-抑郁情绪。
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4例。
纳入标准:①年龄20~36岁;②孕周37~42周;③新生儿体重240~4100 g;④排除有精神疾病和严重的全身性疾病,无严重的并发症和合并症。
两组产妇年龄、孕周和新生儿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效果分析目的探讨心理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
方法将2016年1月20日~2018年1月20日我院收治的80例产后抑郁症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前组应用常规护理措施;后组应用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
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孕酮、雌二醇水平以及出院后半年的用药依从性。
结果观察组SAS、SDS评分、孕酮、雌二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用药依从率91.4%优于对照组依从率67.1%(P<0.05)。
结论在产后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应用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能够明显减轻临床症状,提高用药依从性,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标签:产后忧郁症;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在产乳期精神综合征中,发生率最高的是产后抑郁症[1]。
产后抑郁症不仅危害产妇的身心健康,而且给新生儿、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鉴于产后抑郁症的临床特点,我院将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应用于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护理效果,现做出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在2016年1月20日~2017年1月20日林州市中医院收治的80例确诊为产后抑郁症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年龄21~34岁,平均年龄(28.7±0.7)岁;27例为初产妇、13例为经产妇;分娩方式:12例为自然分娩、8例为剖宫产、13例为会阴侧切、7例为产钳助娩。
观察组40例,年龄22~35岁,平均年龄(29.2±0.3)岁;29例为初产妇、11例为经产妇;分娩方式:17例为自然分娩、9例为剖宫产、10例为会阴侧切、4例为产钳助娩。
综合比较两组产后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营造适宜的病房环境,为患者提供合理的膳食方案,叮嘱其遵医嘱按时用药。
心理护理在产后抑郁预防中的效果研究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于预防产后抑郁的作用。
方法选取孕产妇100例,随机分为有可比性的两组,其中对照组44例,给予基础护理;观察组5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
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QO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产褥期内,观察组孕产妇发生抑郁者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产妇进行心理干预可以帮助产妇针对发生抑郁的原因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化解,改变错误的认识,充分发挥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增强产妇的自信心,有效预防产后抑郁的发生。
标签:心理护理;产后抑郁;预防;产褥期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孕产妇的心理状况越来越受到广大医护人员的关注。
尤其是产后抑郁,不仅对产妇自身及其婚姻、家庭造成影响,而且严重危害母婴关系,对婴幼儿的行为、情绪、智力以及认知能力均有不良影响。
本研究通过对56例孕产妇实施心理干预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8~12月本院收治的孕产妇100例,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观察组56例,年龄25~40岁,平均(31.82±3.47)岁;孕期38~41周,平均(39.42±0.85)周;其中,初中及以下学历4例(7.14%),中专及高中学历9例(16.07%),大专学历24例(42.86%),本科及以上学历19例(33.93%)。
对照组44例,年龄26~38岁,平均(31.57±3.25)岁;孕期38~41周,平均(39.30±0.64)周;其中,初中及以下学历3例(6.82%),中专及高中学历7例(15.91%),大专学历19例(43.18%),本科及以上学历15例(34.09%)。
所有患者均为初产妇,有正常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
排除其他系统严重疾病;排除其他精神系统疾病;排除患者及家属依从性较差者。
全程健康教育预防产后抑郁的效果分析目的:分析全程健康教育预防产妇产后抑郁的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84例孕产妇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实验组(实施全程健康教育)和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价两组患者抑郁程度。
结果:实验组孕产妇在心境、失眠、乐趣、自伤以及焦虑等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而且实验组患者的EPDS总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孕产妇实施全程健康教育可有效预防孕妇孕期以及产后出现抑郁情绪,降低产后抑郁症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标签:产后抑郁;全程健康教育;效果分析妊娠是每一个女性必须经过的生理过程,妇女在妊娠期间,生理、心理上都会发生一定的改变,国外研究报道[1],产妇发生抑郁症的发病率大概11%-31%,我国产妇产后抑郁发生率大概在11%-18%左右,产后抑郁会严重危害到产妇的身心健康安全。
产后抑郁同时也会严重影响到婴儿未来的智力发育、行为以及心理状况。
为了有效预防产后抑郁的发生率,应该加强孕产妇的健康教育,很多学者研究表明[2],加强孕产妇孕期、分娩期以及产褥期等全程健康教育,可有效预防孕产妇产后抑郁的发生。
为了进一步探讨分析全程健康教育预防产后抑郁的临床效果,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84例孕产妇采用全程健康教育的临床情况,具体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84例产妇,同时排除了合并严重的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患者、产褥感染、产后出血等患者。
现将84例按照抽签法分为实验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实验组孕产妇年龄最大41岁,最小19岁,平均(26.1±4.1)歲;小学及小学以下学历34例,中学学历4例,高中及中专学历者3例,大专1例;初产妇29例,经产妇13例。
对照组孕产妇年龄最大40岁,最小20岁,平均(26.3±3.9)岁;小学及小学以下学历33例,中学学历5例,高中及中专学历者2例,大专1例;初产妇28例,经产妇14例。
心理干预对预防产后抑郁的效果及作用摘要:目的:分析产后抑郁的相关因素,探讨心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的效果及作用。
方法:我院的152例孕产妇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从入院至出院全程实施心理干预措施;对照组实施一般常规护理。
结果:观察组产妇产后抑郁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评估依据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与分类方案,评分采用自评抑郁量表(zung)。
2分析导致产后抑郁的因素2.1孕妇的自身因素。
现在孕妇已由80后转为90后的独生子女,柔弱娇惯,心理素质差,害怕分娩时的宫缩阵痛,容易发生情绪不稳定。
有的产妇性格过于内向,沟通能力差,分娩时的刺激等会给产妇造成紧张、恐惧的心理而发生产后抑郁。
2.2内分泌的因素。
孕妇从妊娠到分娩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很大,妊娠期体内雌孕激素水平明显增高,而产妇产后体内雌孕激素水平的迅速下降是忧郁状态发生的重要生物基础[3],产妇易发生产后抑郁。
2.3家庭因素。
夫妻、公婆关系不融洽,经济条件差,居住环境不好,对婴儿性别的期待等都是发生产后抑郁的因素。
产妇的这一时期最渴望得到丈夫和家人的关爱,如丈夫及家人冷漠也易发生产后抑郁。
2.4分娩因素。
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发生分娩并发症、新生儿窒息或畸形等,会导致情绪紊乱。
另外,产妇对母亲的角色不适应,母乳不充足,都会对产妇造成心理压力。
2.5环境因素。
产妇对医院的环境不适应,对病房感到陌生,导致睡眠不佳,情绪不稳定。
3心理干预措施3.1入院后责任护士主动自我介绍,评估孕妇的一般情况,安排温馨病房。
创造舒适的住院环境,在医院营造家庭的氛围,充分保证孕妇的休息和睡眠,及时沟通并了解孕妇的心理状态,满足其生理、心理需求,热情周到地做好服务。
3.2产前责任护士对孕妇及家属进行有效的产前健康宣教,讲解有关分娩及产褥期的知识,给予孕妇更多的关爱,为孕妇提供帮助。
鼓励孕妇做好自我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增强分娩的自信心,提倡自然分娩,减轻孕妇的心理负担,让孕妇学会一些实际技能,为孕妇向母亲角色过渡做好准备。
加强心理护理防治产后抑郁症的研究进展摘要:目的探索如何通过产前、产时和产后的心理护理防治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方法对28例产后随访发现的产后抑郁症妇女进行心理状态、行为举止的观察并给予适当的心理护理干预。
结论加强心理护理,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卫生保健宣教方法,可防治产后抑郁症。
关键词:心理护理;产后抑郁症作者简介:王芳(1983-4),女,仡佬族,籍贯:安徽凤台,学历:研究生,职称:中级,研究方向:妇产科,妇婴保健。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3-0025-01妊娠和分娩是女性一生中重大的转折点,产妇会出现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变化。
当分娩顺利,新生儿健康,性别理想时,产妇会很兴奋和愉快,因兴奋而难以入眠;当分娩过程异常,出现新生儿畸形、产伤以及新生儿窒息等时,产妇会很悲痛、忧伤、焦虑,从而影响身体恢复,甚至可以出现产后抑郁。
产后抑郁,又称产褥期抑郁症,是指产妇在产褥期发生的非精神病性抑郁综合征。
表现为分娩之后,由于性激素、社会角色及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引起身体、情绪、心理的一系列变化。
是女性精神障碍中最为常见的类型。
典型的产后抑郁症在产后6周内发生,通常发生在分娩后2周,症状可持续整个产褥期或数月,在3~6个月自行恢复。
严重的也可持续1~2年,甚至持续至幼儿上学前。
如何避免产后抑郁症的发生,促进产妇顺利度过产褥期呢?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
为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对产后抑郁的相关病例进行了研究,力求找到导致产后抑郁的相关因素,有针对性的进行干预,从根本上促进产妇顺利进行角色的转变和适应。
1 一般资料铜仁市妇幼保健院于2013年3月-2014年3月间,产后随诊发现的产后抑郁症患者28例,年龄20岁以上患者10例,30岁及以上患者18例,平均年龄31.6岁。
2 心理、行为问题及分析2.1 抑郁:患者最突出的症状是持久的情绪低落,对日常活动缺乏兴趣,对各种娱乐或令人愉快的事情体验不到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