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语文小学五年级下册韩信巧布背水阵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4
《韩信巧布背水阵》教学反思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国古代战争中以少胜多的一个著名战例。
韩信,汉初军事家,熟谙兵法,战功卓著,为汉王朝的创建做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记载中有许多关于他的故事:“胯下之辱”“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等。
课题“韩信巧布背水阵”交代了人物和主要事件,“巧”字是对韩信用兵布阵的高度概括和评价,将“巧”与兵法忌讳摆布的“背水阵”相联系,更会引发读者的阅读期待。
一、教学效果:通过谈话的方式创设情境,从学生熟知的一些战役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决定战役胜利的关键因素。
为学生创设易于学习的情景,很快很自然的融入本课的学习中。
本课采用了多种阅读方式,浏览,指名读,默读,复述等方式在理解课文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
特别是字词的教学扎实有力。
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又引导学生用词说话,加深印象,同时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引导学生感悟布阵巧妙时两个句式的对比更进一步突出了作者用词的精准。
在阅读中,这样随文的语文知识学习是必要的,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结束时,教师总结韩信的一生用了一副对联,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同时推荐学生读更多韩信的故事,便于学生更深入的了解韩信。
由此及彼由这个故事又联想到了楚汉之争中破釜沉舟的故事,意在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课标提倡少做题,多读书。
本课教学设计就是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
二、成功之处:这一节课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容量不大。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自读、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在汇报中学习,在汇报中进步,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理解、交流文章的主旨,从而明白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要联系实际活学活用。
精心设计和组织的教学活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启迪了学生的智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韩信巧布背水阵》教学设计(简要参考)教材分析课文讲述了公元前204年10月,汉军大将韩信率军巧布背水阵,诱敌深入,同时骑兵迂回,袭击赵军营垒,全歼赵军的事。
教学目标1、了解故事梗概,知道韩信取信的原因.2、正确复述故事情节。
3、体会韩信对兵法的灵活运用。
教学重点了解梗概,把握细节,会讲这个故事。
教法讲授法教学过程围绕“读、议、讲”三步来组织学生进行曲味阅读。
1、课前交流师生交流课前搜集整理的关于韩信和这场战斗的资料.相机出示课题,抓住题眼“桥”引发阅读兴趣。
2、自读自悟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学习,阅读课文,标记出文中能体现“巧’'字的地方。
通过有感情朗读和句式对比等方法,体会韩信用兵布阵之巧.(1)有感情朗读读出对部下的亲切关怀,必胜的信心。
(2)句式对比赵军果然倾巢而出,打算活捉韩信、张耳。
赵军倾巢而出,打算活捉韩信、张耳。
比一比,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那一句表达比较好?还可以找出这样的语句吗?3、讨论成败围绕“临时拼凑起来,才几万人的汉军为什么会打败20万人赵军”这句话组织学生讨论。
4、练讲故事(1)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复述课文。
(2)结合搜集到的资料和合理的想象创造性的复述课文.5、检查识字6、推荐作业搜集整理有关韩信的故事26少年闰(rùn)土第一站——自主学习1.查资料:我所了解到的闰土。
2。
我能认真阅读课文,圈画文中的生字、词,弄清字音,利用工具书或联系课文理解难解词的意思.3。
再读课文,我能认真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4。
默读课文,我能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并能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交流解决。
第二站-—挑战自我1.同桌相互检查字词自学情况。
2。
我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站—-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我”和闰土第一次见面时,闰土是什么样的?(“我们”初次见面时是怎样的情景)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韩信巧布背水阵》教学设计(详细解读)教材简析《韩信巧布背水阵》具体、生动地讲述了公元前204年10月,汉军大将韩信率军巧布背水阵,诱敌深入,奇兵迂回,前后夹击赵军并取得胜利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韩信是一个知己知彼、熟谙兵法、足智多谋、胆识过人、用兵灵活、顶天立地的钢铁男儿。
设计理念坚持“以读为主”的教学理念,通过“读”“议”“讲”三步来组织学生阅读,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
教学目标1、了解故事梗概,知道韩信取胜的原因,从中体会韩信对兵法的灵活运用。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3、认识生字。
教学重、难点了解故事梗概,把握故事细节,会讲这个故事。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韩信及历史上以少胜多战役的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情,揭示课题1、韩信是中国古代的一员名将,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知道的韩信?2、谁还能介绍一下自己搜集到的古今以少胜多的战役?3、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韩信巧布背水阵”也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
让我们赶快走进快乐读书屋,看看“韩信巧布背水阵”到底“巧”在哪里吧!(老师板书课题)[“授课的第一锤重音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
此环节是从学生感兴趣的战役引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和注意力,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本课的学习活动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2、伙伴互读,初步解决不懂的字、词、句。
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
(1)说说这场战役的起因是什么?结局怎样?(相机板书:韩信——布背水阵)(2)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初步感知故事,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三、自读自悟,合作学习1、再次自读课文,标记出文中能体现“巧”字的地方。
(板书:巧)(1)你认为哪一句话最能体现韩信对这场战争必胜的信念?画出来,读一读。
(2)“等今天打败赵军后再好好地犒赏大家!”这句话应该怎样读。
空城计
话说三国时魏国的名将司马懿占领街亭后,亲自带领十五万大军向西城这个地方来了。
这一天,诸葛亮正和部下商量怎么抵抗魏兵的事,忽然探子飞马来报:“司马懿带领十五万人马朝西城打来。
”这时候,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五千兵卒,有一半还是运粮草的兵,不能打仗。
这些兵卒听说司马懿的大军来了,都吓得心惊胆战,不知怎么办才好。
诸葛亮到城头一看,果然尘土飞扬,魏兵分两路向西城杀来。
诸葛亮传下命令,叫把所有的旗子都藏起来,城里的人不许随便出入,也不许大声说话,把四面城门全都打开,每个城门口用二十个兵卒扮成老百姓的模样,拿着扫帚打扫街道,即使魏兵到了,也不许慌乱。
诸葛亮吩咐完了,自己把鹤毛大衣一披,戴上丝织的头巾,领着两个小童儿上了城头,坐在城楼上喝酒弹琴。
工夫不大,司马懿的魏军到了城下,一看这种情况,连忙报告司马懿。
司马懿远远望去,果然看见诸葛亮坐在城楼上,喝酒强琴,轻松自得,没事人一般。
司马懿看了,心里非常疑惑,连忙下令叫军队向后撤退。
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问:“为什么要撤退?只怕是诸葛亮没有兵,故意做出样子来迷惑我们。
”司马懿说:“你小小年纪懂得什么,快快后退四十里!”司马懿的兵马后退了。
诸葛亮见司马懿的兵马撤退了,才觉得冷汗湿透了衣背。
左右的官员都很惊奇,就问诸葛亮:“司马懿是魏国的名将,如今带了十五万大军攻打过来,见了丞相为什么退得这样快?”
诸葛亮说:“司马懿知道我一向很小心的,决不敢冒险。
今天城门大开,他就会怀疑我有埋伏,所以很快地撤退了。
其实我倒不想冒险,实在是不得已,我才用这个办法的。
”部下听了都很敬佩他。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韩信巧布背水阵》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韩信巧布背水阵的背景和意义,了解韩信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2.分析韩信巧布背水阵的战略和战术,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领导才能。
4.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二、教学内容1. 韩信巧布背水阵的背景和意义1.韩信简介。
介绍韩信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2.背水一战。
简述背水一战的背景和意义。
3.听故事。
让学生听老师讲述韩信巧布背水阵的故事。
2. 分析韩信巧布背水阵的战略和战术1.反复学习原文。
让学生多次阅读《韩信巧布背水阵》课文,理解内容。
2.讨论阵型。
引导学生分析韩信巧布背水阵的组成和意义。
3.展示模型。
展示韩信巧布背水阵模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阵型。
4.小组合作。
让学生分成小组,给定一种战术,设计阵形并演示。
3.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1.采访报道。
让学生在小组内采访其他同学,了解他们的观点和想法。
2.辩论比赛。
让学生分组进行互动交流,进行讨论和辩论。
3.演讲训练。
让学生练习演讲,提高其口语表达能力。
4. 爱国主义情感教育1.历史探究。
向学生介绍背水一战及韩信巧布背水阵的历史背景。
2.地域文化。
让学生了解巩县的地理特征和文化底蕴。
3.主题班会。
组织学生开展有关韩信巧布背水阵的主题班会。
三、教学过程1. 教学准备•模型:韩信巧布背水阵模型•课件:《韩信巧布背水阵》课文•工具:笔、纸2. 教学过程2.1 导入老师向学生介绍韩信简介,让学生了解韩信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2.2 学习课文让学生跟随课件版阅读《韩信巧布背水阵》,了解背水一战的背景和意义。
2.3 模拟战术老师向学生介绍韩信巧布背水阵的阵型和战略。
然后,展示韩信巧布背水阵模型。
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种战术,设计阵形并进行演示。
2.4 演讲练习老师让学生练习演讲,提高其口语表达能力。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辩论和讨论,提升其思维和表达能力。
《韩信巧布背水阵》教学设计(简要参考)教材分析课文讲述了公元前204年10月,汉军大将韩信率军巧布背水阵,诱敌深入,同时骑兵迂回,袭击赵军营垒,全歼赵军的事。
教学目标1、了解故事梗概,知道韩信取信的原因.2、正确复述故事情节。
3、体会韩信对兵法的灵活运用。
教学重点了解梗概,把握细节,会讲这个故事。
教法讲授法教学过程围绕“读、议、讲”三步来组织学生进行曲味阅读。
1、课前交流师生交流课前搜集整理的关于韩信和这场战斗的资料.相机出示课题,抓住题眼“桥”引发阅读兴趣。
2、自读自悟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学习,阅读课文,标记出文中能体现“巧’'字的地方。
通过有感情朗读和句式对比等方法,体会韩信用兵布阵之巧.(1)有感情朗读读出对部下的亲切关怀,必胜的信心。
(2)句式对比赵军果然倾巢而出,打算活捉韩信、张耳。
赵军倾巢而出,打算活捉韩信、张耳。
比一比,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那一句表达比较好?还可以找出这样的语句吗?3、讨论成败围绕“临时拼凑起来,才几万人的汉军为什么会打败20万人赵军”这句话组织学生讨论。
4、练讲故事(1)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复述课文。
(2)结合搜集到的资料和合理的想象创造性的复述课文.5、检查识字6、推荐作业搜集整理有关韩信的故事《渭城曲》同步练习一、将括号中不正确的注音划去.渭(wèn wèi)浥(yì bā)曛(xún xūn)二、解释字词的意思,再翻译句子。
1.渭城朝雨浥轻尘浥:_______________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2.劝君更尽一杯酒更:_________________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3.千里黄云白日曛曛:_______________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三、按课文内容填空。
___________________,客舍青青柳色新.(1)这两句诗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教科版语文小学五年级下册韩信巧布背水阵
教材简析
《韩信巧布背水阵》具体、生动地讲述了公元前204年10月,汉军大将韩信率军巧布背水阵,诱敌深入,奇兵迂回,前后夹击赵军并取得胜利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韩信是一个知己知彼、熟谙兵法、足智多谋、胆识过人、用兵灵活、顶天立地的钢铁男儿。
设计理念
坚持“以读为主”的教学理念,通过“读”“议”“讲”三步来组织学生阅读,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
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梗概,知道韩信取胜的原因,从中体会韩信对兵法的灵活运用。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3.认识“擂、溃、窜”3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故事梗概,把握故事细节,会讲这个故事。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韩信及历史上以少胜多战役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情,揭示课题
1韩信是中国古代的一员名将,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知道的韩信?
2谁还能介绍一下自己搜集到的古今以少胜多的战役?
3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韩信巧布背水阵”也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
让我们赶快走进快乐读书屋,看看“韩信巧布背水阵”到底“巧”在哪里吧!(老师板书课题)
[“授课的第一锤重音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
此环节是从学生感兴趣的战役引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和注意力,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本课的学习活动中。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2.伙伴互读,初步解决不懂的字、词、句。
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
(1)说说这场战役的起因是什么?结局怎样?(相机板书:韩信——布背水阵)
(2)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初步感知故事,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
三、自读自悟,合作学习
1.再次自读课文,标记出文中能体现“巧”字的地方。
(板书:巧)
(1)你认为哪一句话最能体现韩信对这场战争必胜的信念?画出来,读一读。
(2)“等今天打败赵军后再好好地犒赏大家!”这句话应该怎样读。
(要读出对部下的亲切关心,读出必胜的信心,读出英雄的豪气……)
2.比一比下面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一句表达效果好?还可以找出这样的语句吗?
(1)赵军果然倾巢而出,打算活捉韩信、张耳。
(2)赵军倾巢而出,打算活捉韩信、张耳。
[抓重点句让学生读中感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
3.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成败。
围绕“临时拼凑起来、才几万人的汉军为什么会打败20万赵军”这个话题组织学生讨论。
可从成败两方面来交流。
4.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你对韩信有什么评价?
在学生对韩信的赞扬声中允许存在不同的“声音”,毕竟背水阵前无古人,亦很少有人能再效仿。
但兵书上有“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死地而后存”的话,韩信正是灵活地运用了兵法,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巧布背水阵,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取得了胜利。
在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评价韩信,同时,保护学生的个性理解和认识。
[引导学生通过读、议,与文本产生共鸣,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语感的目的。
重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给合作学习的方法,
学习辨证地看待事物。
]
四、落实双基,指导复述
1.利用课件出示生字、词,检查识字情况。
2.练讲故事。
(1)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自由复述课文。
(2)同桌互相复述。
(3)结合搜集到的资料,加上合理的想象,创造性复述课文。
[由自由复述课文到要求创造性复述课文,有助于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
]
五、拓展延伸,推荐作业
1.学生交流历史上还有哪些灵活用兵、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
并简要说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原因。
2.推荐作业:课外阅读或查找资料,编写小故事《我知道的韩信》。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多方位地汲取语文的“营养”。
]
板书:
韩信巧布背水阵
(熟谙兵法胆识过人足智多谋顶天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