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 从军行 1教案 长版
- 格式:doc
- 大小:131.51 KB
- 文档页数:3
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从军行》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从军行》创作背景和内容。
2.掌握文中词语、句子的意思。
3.能够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4.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从军行》的创作背景和内容。
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3.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从军行》中的诗意和情感表达。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
1.教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及内容。
2.预习《从军行》的背景及内容。
第二步:文本阅读
1.教师分段朗读《从军行》。
2.学生阅读材料,注重理解词句的含义。
3.教师讲解生词及难句。
4.学生通过同伴合作的方式解决疑惑。
第三步:情感体验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行文背后的情感表达。
2.学生依此复述文中情感,感受诗人在流亡途中的遭遇和情感表达。
第四步:诗意分析
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从军行》的诗意。
2.学生借助背景及情节,理解诗句和意境。
3.教师与学生们共同探讨诗句的意义及作用。
第五步:鉴赏评价
1.学生展示自己的理解、感受和分析。
2.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课堂效果及收获。
课后作业
1.重读《从军行》全文,及时解决与文本的生词和难句。
2.思考、记录在文中出现的情感并,对其进行复述并展示。
总结
本节课通过阅读《从军行》,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代军事文学及文学艺术特点,同时提升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经典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第四单元《边塞古诗》,详细内容为《从军行》。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将士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表达了他们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家乡的眷恋。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从军行》的诗意,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边塞将士的豪情壮志。
2. 学习古诗的朗读和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了解边塞古诗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重点:朗读和鉴赏古诗,了解边塞古诗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边塞故事,激发学生对边塞古诗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从军行》,理解诗意,体会将士的豪情壮志。
3. 课堂讲解:a. 解析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b.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夸张等。
c.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边塞将士的赞美之情。
4. 朗读指导:教学生正确朗读古诗,感受诗的韵律美。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意,进行课堂检测。
6. 例题讲解:分析一首类似的边塞古诗,让学生学会鉴赏古诗。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从军行》2. 板书内容:a. 诗句解析b. 修辞手法c. 诗意体会d. 边塞古诗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抄写《从军行》并背诵。
b. 选取一首边塞古诗,进行分析和鉴赏。
2. 答案:a. 抄写和背诵:《从军行》原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以便改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边塞古诗,提高文学素养。
组织一次边塞古诗朗诵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理解诗意,体会将士的豪情壮志。
2. 朗读和鉴赏古诗的方法。
3. 边塞古诗的特点。
4. 课堂讲解的深度和广度。
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从军行教案教案名称:《从军行》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从军行》这首古文诗歌,使学生了解古代士兵的行军生活和战争环境。
2.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祖国和军人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教学重难点:1. 听懂诗歌内容,并能用正确的语调、语气进行朗读。
2. 理解诗歌中隐含的情感和意境,并能通过口头表达来传达。
教学准备:1. 课堂播放器、音频文件或现场声音效果。
2. 复印好的《从军行》诗歌文本。
3. 软性材料:图片、视频等。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一段军队行军的音频,让学生尽可能地静下心来,感受行军的声音和氛围。
2. 老师简单介绍《从军行》的背景,并提问学生:你们对从军行军都有什么了解?第二步:朗读诗歌(10分钟)1. 教师请几位学生依次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感。
2. 教师指导学生找出其中的韵律和节奏,并进行模仿朗读,培养从军行军的氛围感。
第三步:理解诗歌(10分钟)1. 教师逐行解读《从军行》的诗句,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感情。
2. 教师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进行集体讨论。
第四步:分组讨论(15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两句诗歌进行深入解读和讨论。
2. 小组成员互帮互助,共同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含义,并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
第五步:创作表演(15分钟)1. 小组选派代表进行表演,可以自由发挥,用行动、言语或歌曲等方式表达他们对《从军行》的理解和感受。
2. 教师和其他小组进行欣赏和评价,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第六步:总结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和心得体会,并请几位学生进行总结发言。
拓展活动:1. 教师鼓励学生自由创作一首以军队行军为主题的诗歌或歌曲,并进行分享。
2. 学生可自行查找与诗歌主题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分享给全班同学。
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对《从军行》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通过语言表达和创作表演等形式将其内涵展现出来。
《_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1从军行,,长春版》摘要:(3)、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投笔从戎、黄金台、勒石记功)()、常见象烽烟(火)、羽、长云、秋月、黄沙、金鼓、红(旌)旗、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琵琶、羌笛、芦管,(5)、型环境孤城(长城)、漠、青海(湖)、黑山、雪山(祁连山)、玉门关、阳关、楼兰、阴山、龙城、碛西、轮台、龟兹、洮河、辕门、受降城、回乐烽、关山,王昌龄烽火城西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王昌龄《从军行》教案教学目标了边塞诗歌特边塞诗歌象运用 3学习诗歌对比了诗人不作品特色教学重难边塞诗歌诗人怀乡思亲情边塞诗歌音乐表达作用教学课课教学程、导入新课首先让学生回忆背诵上学期学①《出塞》王昌龄秦明月汉关万里长征人还但使龙城飞将不教胡马阴山【简析】诗人抓住月照关塞型环境极其概括地从秦汉代边境战争写到唐代又借对历史上名将怀念表现对朝廷不能平定边患不满全诗音韵铿锵气势雄浑壮阔《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从而引出“边塞诗歌”主题二、总体感知边塞诗歌代表人物和风格盛极边塞诗是构成盛唐音基容它国诗歌史上地位是前无古人盛唐边塞诗人高适、岑参向并称齐名边塞诗特征()、容①将士久戍边关乡愁(哀怨)和闺妻子离恨、报国无门怨愤;②塞外征战艰苦和连年征战残酷、惨烈;③将士建功立业渴望和保卫国豪情()、风格——豪放旷达雄奇壮美豪壮悲慨委婉清丽量边塞诗体现出艺术风格也很不样有豪迈旷达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征战几人回”;有雄奇壮美如王维“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豪壮悲慨如杜甫“落日照旗马鸣风萧萧”;有委婉清丽如李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3)、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投笔从戎、黄金台、勒石记功)()、常见象烽烟(火)、羽、长云、秋月、黄沙、金鼓、红(旌)旗、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琵琶、羌笛、芦管(5)、型环境孤城(长城)、漠、青海(湖)、黑山、雪山(祁连山)、玉门关、阳关、楼兰、阴山、龙城、碛西、轮台、龟兹、洮河、辕门、受降城、回乐烽、关山(6)、代表人物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益、仲淹三、王昌龄背景介绍王昌龄(约698757)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塞上开元十五年(77)登进士开始了仕宦生涯先是授职省校郎七年应博学宏词科考试选授汜水(今属河南)县尉开元二十七岁年(739)因“不护细行屡见贬斥”(《旧唐》传)终年获罪被谪岭南开元二十八年(70)王昌龄岭南北归任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但几年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毫州郡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边塞诗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出塞》共有两首(从《全唐诗》)其秦明月汉关万里长征人还但使龙城飞将不教胡马阴山四、分析从军行 (其) 王昌龄烽火城西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边塞诗共有七首这首描写边塞将士久戍思归边塞诗歌这首诗笔法简洁而富蕴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手法创造气氛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下子就明了这是青海烽火城西瞭望台上荒寂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寂寞感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季节又逢黄昏“鸡栖埘日夕矣羊牛下君子役如何勿思”(《诗•王风•君子役》)这样常常触发人们思念役外亲人而刻久戍不归征人恰恰“独坐”孤零零戍楼上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阵阵秋风任翻腾上面所描写都是通视觉所看到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寂寥环境传了阵阵呜呜咽咽笛声就象亲人呼唤又象是游子叹息这缕缕笛声恰似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心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了爆发引出了诗句这缕笛声对“独坐”孤楼上闻笛人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情使环境更具体、容更丰富了诗人用这亦情亦景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折渡何等巧妙、何等然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诗人运笔也十分委婉曲折环境氛围已造成抒情铺平垫稳然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心理——“无那金闺万里愁”作者所要表现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万里愁怀反映出而实际情形也是如妻子无法消除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结这曲笔把征人和思妇感情完全交融起了就全而言这句如画龙睛立刻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力量了五、重难分析)这首诗描绘了幅怎样场景用己话表述提示这首诗描绘了幅深秋节位守卫边疆战士独人烽火城吹羌笛悲伤悠扬羌笛声思念己妻子)这首诗写相思情有什么特?提示借景抒情借音乐抒情 3)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有什么作用?提示烽火城(重要边防城镇偏僻)黄昏(暮色思乡淡淡哀愁)海风秋(悲秋情节凄凉)羌笛(别离乡情幽怨凄凉)关山月(关塞山川距离远)总结环境描写对人物心心理活动起了烘托作用更加加深主人公心相思情绪)比较分析诗与《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抒情上各有有什么特色?环境与心理描写上又有什么不?提示抒情(“其”曲笔抒情虚写征人乡妻子无奈而痛苦思念情;“其四”是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国杀敌、视死如归豪情壮志)环境与心理描写(“其”侧重环境凄凉孤独通写羌笛声音从听觉上抒写思乡情心理描写采用虚写方式以想象写情;“其四”侧重写边塞环境条件艰苦心理描写上采用实写方式直接写戍边将士国尽忠慷慨豪情激情)六、板烽火城烽火戏诸侯笑失天下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秋伤春悲秋(衬托人物心理)羌笛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玉门关愁明主题七、教学记这节课学生朗诗歌流畅咬准了“羌”音复述学诗歌候古诗再次复述能力较学生掌握“借景抒情”能较快分析出诗歌景物描写对主人公心烘托作用学生比较《从军行》(其)和(其四)比较两首诗表达主题环境对人物烘托作用都回答反应较。
《从军行》小学语文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从军行》。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生字词,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激发对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 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3. 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意境的体会。
2. 诗歌中爱国情怀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诗歌《从军行》的文本。
3. 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诗歌《从军行》的。
(2)引导学生回顾诗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鼓励学生背诵诗歌,加强记忆。
3. 内容理解与分析:(1)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歌内容,解释生字词。
(2)讨论诗歌的意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4. 爱国情怀的体会:(1)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受爱国情怀。
(2)分享自己的爱国心得,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
5. 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延伸1. 创作练习:(1)邀请学生尝试创作以“军旅生活”为主题的短诗或画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表达对军旅生活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互相欣赏、学习和鼓励。
2. 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军旅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如纪律、牺牲、荣誉等。
(2)每组选择一个话题,进行分享和讨论。
七、作业布置1. 抄写诗歌《从军行》,加强字词记忆。
2. 回家后与家人分享诗歌的内容,感受爱国情怀。
3. 预习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八、教学反思2.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从军行》教学设计(通用5篇)《从军行》教学设计(通用5篇)王昌龄,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
下面是关于《从军行》教学设计(通用5篇),欢迎阅读。
《从军行》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使学生背诵古诗,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激发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教学重点: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守边战士思乡之情和誓死杀敌的誓言。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挂图、课件、《精忠报国》歌曲录音等。
教学设计过程:一、以诗会友,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今天我们来以诗会友。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是哪位爱国诗人写的?(王昌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王昌龄笔下的另一首边塞诗《从军行(其四)》,领略一下边塞风光,了解一下守边战士的生活状况。
二、欣赏录音,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边听边想象画面。
2、《从军行》是边塞战士守边生活的诗歌形式。
3、请同学们交流课下收集的资料简介王昌龄。
三、品读古诗,体会意境。
1、请学生自由读诗,读出韵律美。
2、齐读古诗,了解内容。
(本诗首联写了边塞的奇特风光,颔联写了守边战士爱国誓言。
)3、小组内围绕问题读诗,体会意境。
(1)首联写了哪些景物,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起到渲染作用,烘托出边塞环境恶劣,守边战士戍边之苦。
)(2)、“黄沙百战穿金甲”这句诗含义是什么?(战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了,体现战争之苦。
)(3)、战士的誓言是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不破楼兰终不还。
”体现战士爱国热情。
)4、全班比赛读古诗,读出战士誓死戍边的决心,交流诗意。
四、背诵古诗,积累语言。
看图背诵古诗,体会守边战士的爱国热情。
五、拓展作业,做爱国卡。
伴着《精忠报国》这首歌,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想用实际行动回报祖国,让我们把“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发奋读书”作为我们的誓言,回家后制作一张“爱国卡”上面默写《从军行》这首古诗,让我们以守边战士为榜样,从我做起,为国争光吧!《从军行》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1、正确朗读古诗。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第四单元《军神》一文,详细内容为《从军行》诗歌的学习。
该诗歌描绘了从军生活的艰辛和士兵们的英勇无畏,体现了作者对军人的崇敬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从军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从军行》,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军人的敬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从军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军人英姿飒爽的图片,引入本课《从军行》的学习。
2. 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从军行》,注意节奏和韵律。
3.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意境。
4. 体会情感:分析诗中描绘的从军生活,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军人的崇敬之情。
5. 例题讲解:讲解一首类似的古典诗歌,让学生学会如何鉴赏诗歌。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写一段关于军人的赞美的话。
六、板书设计1. 《从军行》2. 作者:王昌龄3. 诗歌内容: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 意境:描绘从军生活的艰辛,表现军人的英勇无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以《我心中的军人》为题,写一篇短文。
答案:我心中的军人,他们英勇无畏,保家卫国。
他们如同《从军行》中所描述的那样,身披战甲,勇往直前。
他们是最可爱的人,值得我们尊敬和敬爱。
2. 课后阅读:《军神》全文,深入理解军人精神。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从军行》,让学生了解了从军生活的艰辛,体会到军人的英勇无畏。
在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军人精神的感悟,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向军人学习,培养爱国情怀。
同时,可以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军人的故事,增强学生对军人的敬爱之情。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第四单元《古诗二首》中的《从军行》。
全文如下: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本节课将深入解析这首诗的意境、背景、用词和韵律,详细内容如下:1. 诗歌背景:介绍青海、雪山、玉门关等地理环境,以及楼兰古国的历史。
2. 诗意解析:分析诗中描绘的战争场景和壮志凌云的豪情。
3. 词语解析:讲解“穿金甲”、“楼兰”等词语的寓意。
4. 韵律分析:解析古诗的平仄、韵脚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从军行》的诗意、背景、用词和韵律,能正确朗读和背诵。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学会分析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保家卫国的信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意,把握诗歌的背景和意境。
2. 教学重点:掌握古诗的朗读和背诵技巧,学会分析古诗的表达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楼兰古国的故事,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诗意解析:教师逐句讲解诗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背景和意境。
4. 词语解析:讲解诗中的重要词语,如“穿金甲”、“楼兰”等。
5. 例题讲解:分析诗中的表达手法,如比喻、夸张等。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画面,并进行互评。
7.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
六、板书设计1. 诗歌背景:青海、雪山、玉门关、楼兰古国2. 诗意解析:战争场景、豪情壮志3. 词语解析:穿金甲、楼兰4. 韵律分析:平仄、韵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画面,并分析诗中的表达手法。
示例答案:《从军行》描绘了边塞战争的残酷景象,诗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形象地表现了战士们英勇无畏的精神。
从军行
教学目标
1.边塞诗歌的特点。
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
3.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
2.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课题,出示课题。
1.同学们听说过花木兰吧,花木兰代父从军,在战场上骁勇善战,猛打猛冲,屡立战功,频频荣升。
2.理解“从军”板书:从军
3.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我们从历史书中学过戚继光的事迹:戚家军和其他抗倭军队一起,终于解除了我国东南沿海的倭患。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从军行》板书:行。
二、解诗题,知诗人。
1.《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
标题有的加上“歌”、“引”、“曲”、“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2.想去唐朝的边塞,领略一下当时的边塞风光,看看将士们作战的情况吗?现在,我们来学习——
3.说说你对王昌龄有多少了解?
三、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
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诗要读得字正腔圆。
所以我们可以象刚才这位同学一样来读,一个字一个字读,里面有停顿。
我们也还可以按古人最基本的读法: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拉长声音读;三声四声读得短促一点。
4.教师范读,青——海长——云——暗雪——山——。
好,下面我不说了。
看看怎么读?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5.同学们刚才在王昌龄的引领下,到唐朝的边塞转了一圈,看见了哪些景物?(唐朝的首都是长安(西安),当时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画图出示以上地方。
6.看图读前两句,你有何感受?带上感情读一读。
(戍边将士艰苦、孤寂的生活,怀念家乡)
7.过渡语:尽管环境这样恶劣,乡情这样深切,守边将士又是怎样做的呢?
8.齐读后两句。
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9.多媒体出示古战场图
10.第三句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黄沙”、“百战”、“穿金甲”说明了什么?
11.将士们面对困难,报国壮志不但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是——
为了让我们的子孙不再遭受战争伤痛,我们发誓——
为了祖国的威严,我们发誓——
12.“战地记者”采访戍边将士。
四、体会意境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重新回到唐朝的西北边陲,再一次将所想到的、见到的、听到的,留在心中。
让我们牢记戍边的将士,学习他们弃家入塞、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吧。
音乐起。
师生齐读(注重平仄。
)
五、品悟诗情
过渡语: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尽管我们只读了几遍,那我们来聊聊吧。
1.读了这首诗,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
2.指名说。
3.同学们,这就是王昌龄给我们留下的边塞诗。
诗人又对他们付于怎样的感情呢?就请同学们默默地再读这首诗,请你拿起笔来,一边读一边品,推敲推敲这诗中的哪个字饱含了对我们所见的这些景物特别的感情呢?
4.从哪个字体会到了什么?
六、作业
背诵并默写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