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
- 格式:pdf
- 大小:202.88 KB
- 文档页数:8
奶牛育种规划方案一、引言奶牛育种是提高乳制品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手段,选择适合的育种方案对于奶牛养殖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遗传改良、繁殖管理、饲养管理和健康监测等方面,提出一份奶牛育种规划方案。
二、遗传改良1. 选择合适的父母种通过选择具有良好遗传背景和优良基因的公母牛,能够有效提高后代的遗传质量。
我们需要根据乳制品产量、健康状况、适应环境的能力等指标,选择合适的父母牛进行配种。
2. 引入新的优良基因为了进一步改善奶牛的遗传素质,可以考虑引入新的优良基因。
通过购买具有优秀遗传背景的牛种,或者使用人工授精技术引入其他地区的种牛,可以为奶牛育种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3. 基因检测与筛选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对奶牛的基因进行检测与筛选,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奶牛的遗传价值,从而为繁殖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基因检测,我们可以了解奶牛的遗传疾病风险,并排除携带有害突变基因的牛只。
三、繁殖管理1. 配种管理选用适当的配种方法和配种时间,确保牛只受胎率和产仔率的提高。
结合人工授精和自然配种等方式,合理安排配种的频次和时机,提高配种的成功率。
2. 孕检和产后护理定期进行孕检,及时发现并处理怀孕异常的母牛,保障胎儿的安全发育。
在产后提供良好的饲养和护理,为产奶期的母牛提供营养和舒适的环境。
四、饲养管理1. 营养管理制定合理的饲料配方,根据不同生理阶段的奶牛的需求,提供适当的能量和营养素。
合理安排饲喂时间和饲喂量,确保奶牛的营养均衡和饲料利用效率。
2. 环境管理提供干净、整洁、通风良好的饲养环境,控制室内温度和湿度,避免奶牛受到热应激或者寒冷引起的疾病。
保证充足的饮水量和优质饲料供应,以提高奶牛的生产性能和免疫力。
五、健康监测1. 疾病预防和控制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和驱虫,确保奶牛免疫系统的正常运作,减少因疾病引起的生产性能下降。
定期进行疾病监测和筛查,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2. 健康档案管理建立健康档案,详细记录每头奶牛的生长发育、疾病史和治疗情况等信息。
附件:中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2008-2020年)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07]31号)关于抓紧制定奶牛遗传改良计划,切实做好良种登记和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等基础性工作的要求,制定本改良计划*。
一、中国奶牛遗传改良现状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奶牛遗传改良工作稳步推进,种公牛培育进程明显加快,以中国荷斯坦牛为主的奶牛单产水平不断提高,奶牛养殖效益不断增加,促进了奶业持续快速发展,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粮食转化增值和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培育了第一个中国奶牛品种1985年,第一个中国奶牛品种—“中国黑白花奶牛”通过国家审定,1992年更名为“中国荷斯坦牛”。
该品种是由国外引进的荷斯坦牛,经纯种繁育以及与地方黄牛进行杂交并长期选育而成。
2006年,中国荷斯坦纯种牛及杂交改良牛存栏约1200万头,已成为我国奶牛的主要品种。
(二)奶牛生产水平不断发展*注:中国奶牛主要包括中国荷斯坦牛、乳用西门塔尔牛、奶水牛、褐牛和三河牛等品种,其中荷斯坦牛是中国奶牛的主要品种,占奶牛总存栏量的80%以上。
本改良计划特指中国荷斯坦牛,其他奶牛品种遗传改良参照执行。
近年来,中国荷斯坦牛的单产水平不断提高。
2006年,全国平均单产水平达到4500公斤,比1978年增加了1500公斤以上。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郊区中国荷斯坦牛单产水平已经达到6500公斤,一些规模奶牛场已经超过9000公斤,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部分规模奶牛场通过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分析原料奶产量和成分,科学配置奶牛日粮,改进饲养管理措施,有效节约了饲养成本,提高了奶牛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
中国荷斯坦牛单产水平的提高和存栏头数的增加,促进了我国奶业的快速发展。
2006年全国牛奶产量达3193.4万吨,奶牛存栏1363.2万头,分别是1978年的35.2倍和27.7倍。
(三)种公牛站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我国种公牛站建设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起步,截至2006年底全国有种公牛站49家,存栏中国荷斯坦采精公牛1319头,年生产优质冻精2574万剂。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2008—
2020年)》的通知
佚名
【期刊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报》
【年(卷),期】2008(000)005
【摘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畜牧(农牧、农业、农林)厅(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畜牧兽医局,全国畜牧总站,中国奶业协会: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07]31号)关于"抓紧制定奶牛遗传改良计划,切实做好良种登记和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等基础性工作"的要求,我部组织制定了《中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2008-2020年)》。
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总页数】6页(P31-3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23
【相关文献】
1.中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2008年~2020年) [J],
2.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肉羊遗传改良计划(2015-2025)》的通知 [J], ;
3.中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2008-2020年) [J],
4.中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2008-2020年) [J],
5.中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2008—2020年)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DHI 奶牛牛群改良DHI (Dairy Herd Improvement )奶牛牛群改良DHI为英文Dairy Herd Improvement 的缩写,实际意义是奶牛牛群改良。
DHI是通过个体产奶牛的测定数据(乳成分和体细胞)的测定,和牛群的基础资料分析,了解现有牛群和个体牛遗传进展,产奶水平,乳成分,乳房炎,繁殖等情况,从而对个体牛和牛群的生产性能和遗传性能进行综合的评定,找出奶牛育种和生产管理上的问题,以便及时解决奶牛生产和育种的问题,这一体系简称DHI。
DHI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它通过一个软件系统,将测定牛的所有资料,测定数据汇总到一起,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分析结果及时反馈给测定场户,用于追踪牛只表现,选种,选配,淘汰,饲料配方平衡,乳房炎管理,兽医参考,个体间、牛群间比较,牛只买卖等。
DHI必要性和成就系统的、长期的遗传改良工作是奶牛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如不加强选育工作,就会因自然选择而退化,所以奶牛育种利在千秋。
DHI体系对奶牛业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贡献率达43%以上。
例子:以色列通过牛群改良计划,全国奶牛的平均产奶量由1949年的4t提高到1999年的10 t。
DHI主要内容1.准确标准化的生产性能测定和完善记录(基础)2.通过良种登记,培育高产奶牛育种核心群(变异来源)3.通过后裔测定和精确的遗传评估选育优秀种公牛(选择准确)4.利用AI(人工授精)将种公牛[1] 遗传物质推广到整个牛群(加大选择强度)5.由育种协会为奶牛场提供优质育种服务。
生产记录体系1.牛的标记和电子识别。
2.建立记录和统计制度。
3.由育种协会(GMS)的专业人员定期(1个月)测定生产性能和体型。
4.信息反馈,包括管理决策、遗传评定、种牛鉴定和政府统计报表等。
使DHI报告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
畜禽遗传改良计划畜禽遗传改良计划是一项旨在提高畜牧业和禽类养殖业生产效益的计划。
通过选择和繁殖具有良好遗传性状的动物,可以改善畜禽的生产性能、适应性和抗病能力,从而为农民提供更高质量的畜禽产品。
畜禽遗传改良计划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 物种选择:根据市场需求和生产环境,选择适合的畜禽物种进行改良。
常见的畜禽物种包括猪、牛、羊、鸡、鸭等。
2. 选种与繁殖:选择具有良好遗传性状的个体作为种源,如生长速度快、肉质好、繁殖力强等。
通过人工授精、配种等技术手段,进行优质种畜禽的繁殖,逐渐建立起高质量的种群。
3. 遗传评估与选择:通过遗传评估指标,如体重、繁殖力、肉质指标等,对种群进行评估和选择。
在遗传评估的基础上,选择出表现最优的个体或家系作为下一代的亲本。
4. 基因组学应用:随着基因组学的发展,通过基因检测和分子标记技术,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动物的遗传背景和遗传潜力。
基因组学的应用有助于提高畜禽遗传改良的效率和准确性。
5. 繁殖管理与监测:在畜禽遗传改良计划中,合理的繁殖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包括科学的饲养管理、疾病防控、环境调控等,以确保畜禽群体的健康和生产性能。
畜禽遗传改良计划的实施可以带来多方面的好处。
首先,改良的畜禽品种具有更高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和养殖业的竞争力。
其次,改良的品种通常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和抗病能力,可以减少疾病发生的风险。
此外,畜禽遗传改良还有助于提高畜禽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
然而,畜禽遗传改良计划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畜禽遗传改良需要长期的投入和持续的努力。
其次,遗传改良可能会导致基因多样性的降低,增加动物对特定病原体的敏感性。
因此,在畜禽遗传改良计划中,保留和合理利用遗传多样性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畜禽遗传改良计划是一项重要的农业发展策略,可以提高畜禽产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通过科学的选种、遗传评估和繁殖管理,可以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畜禽品种,为农民和消费者带来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奶牛繁殖性能的遗传分析与改良研究随着人类对食物需求的增加和肉类产品的消费量不断攀升,对于畜牧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现代畜牧养殖业中,奶牛可谓是最重要的生产动物之一。
然而,奶牛在繁殖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产后发情、优生、难产等问题,给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因此,探索奶牛繁殖性能的遗传分析和改良研究非常必要。
一、奶牛繁殖性能的遗传分析奶牛繁殖性能是指奶牛在繁殖生殖方面所表现出的性能。
这一属性具有较强的遗传性,因此对其遗传机理进行分析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奶牛繁殖性能的遗传分析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 血统分析血统分析是奶牛繁殖性能遗传分析的基础,通过此项技术可以追踪分析牛只的血统关系,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
2. 遗传指标分析遗传指标分析是通过检测奶牛在繁殖方面表现出的性能并对其进行测定,以判断牛只在此方面的遗传特点以及传递方式。
这项技术的主要难点在于如何对繁殖性能进行定量评估和准确测量。
3. 遗传连锁图谱分析遗传连锁图谱分析主要是用于研究奶牛繁殖性能的细微遗传特征和染色体上的遗传基因,为相关的遗传搭配和改良提供科学数据。
4. 基因组测序技术基因组测序技术是当前比较先进的遗传分析技术之一,它可以全面解析奶牛的基因组序列,确定其遗传基因和功能参数,为奶牛遗传性能改良提供重要的参考。
二、奶牛繁殖性能的改良研究除了遗传分析,改良奶牛的繁殖性能也是重要的一部分。
目前,主要采用的改良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1. 选育优良品种优良品种是繁殖改良的重要手段之一。
当前,国内外研究机构已经培育出了许多性能优良的奶牛品种,如荷斯坦奶牛、杰尔西奶牛、布朗奶牛等。
在选育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品种纯正,避免品系交叉。
2. 遗传资源保护保护遗传资源是保障奶牛繁殖性能稳定的重要步骤。
要加强对优良品种的保护和管理,进行优生优育规划,避免过度开发过度利用导致遗传资源的流失。
3. 遗传改良技术遗传改良技术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应用广泛的奶牛繁殖性能改良技术。
·158·畜 牧 兽 医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6年第2期摘要:奶牛良种化是奶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加快奶牛品种改良,增强奶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结合日常工作实践,从选择优质冻精、做好配种工作等方面,就加快奶牛改良工作做汇总阐述,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奶牛;良种;改良良种是奶业发展的基础,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超过40%。
奶牛良种是通过不间断的选育、改良而产生的,多数国家为提高奶牛良种化水平,都相继制定并实施了奶牛遗传改良计划,通过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改良计划来推进奶牛品种改良工作。
国外奶业发达国家的实践和经验均表明,实施国家奶牛遗传改良计划,对于提升奶牛生产水平作用显著。
美国和加拿大通过实施“国家牛群遗传改良计划”,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奶牛平均单产由5000kg增加至9000kg以上。
因此,实施中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既是《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对奶业发展提出的要求,也是通过品种登记、生产性能测定、个体遗传评定、青年公牛联合后裔测定、人工授精技术等手段,加快推动我国奶牛改良工作的必然选择,对于提升牛群遗传水平,改善奶牛健康状况,提高牛群产奶水平,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奶牛改良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具体包括:选择公牛、选择母牛、选配奶牛。
同时,利用科学技术,有效提升种源利用率。
文章结合工作实践,自选择优质冻精、做好配种工作等两方面,就加快奶牛改良工作做汇总阐述,以供参考和借鉴。
1 选择优质冻精冻精的选择,指公牛的精液,经充分稀释、冰冻后,保存下来。
经几年甚至十几年,仍可被成功解冻利用。
这项技术被广泛推广使用,有效提升公牛的选择力度。
同样,冻精技术,为改良奶牛的关键所在。
1)避免近亲交配,这是第一步。
查阅使用冻精、母牛谱系,留意使用冻精与原先公牛的亲缘关系,避免近亲相交。
2)避免近亲相交的基础上,分析牛群本身存在的缺陷。
根据缺陷作改良性状,进而做出选购公牛的决定。
国家畜禽遗传改良计划1.引言1.1 概述畜禽遗传改良是指通过选择、交配和繁殖等手段,以改良畜禽的遗传性状、提高品种质量和产量,进而促进畜禽产业的发展。
国家畜禽遗传改良计划是中国政府为推动畜禽产业的高效发展而实施的一项重要计划。
本文旨在对国家畜禽遗传改良计划进行全面介绍和深入探讨。
在全球范围内,畜禽养殖业一直是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为国民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传统的畜禽养殖模式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例如传统品种的育种进程缓慢、疾病的易发传播、生长周期长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应运而生。
国家畜禽遗传改良计划旨在通过应用现代遗传学、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先进手段,选育和培育高产、高效、抗病性好的畜禽新品种,提高畜禽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该计划涵盖了自然资源的保护、遗传资源的收集与保护、遗传评价与选育、新技术的应用等多个方面。
在国家畜禽遗传改良计划的背景下,我国畜禽养殖产业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和措施。
首先,加强了对遗传资源的保护,建立了畜禽遗传资源库,收集和保存了大量的畜禽遗传资源。
其次,引进了先进的遗传评价技术和方法,对畜禽种群进行全面评估和筛选,以获取优良品种。
此外,还积极推广新技术的应用,如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提高了畜禽繁殖效率。
总的来说,国家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在改变传统畜禽养殖模式、提高养殖效益和推动畜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该计划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如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遗传评价技术的研究和完善等。
因此,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畜禽遗传改良领域的研究和投入,推动计划的顺利实施,使得畜禽产业在资源利用和经济效益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和进步。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阐述国家畜禽遗传改良计划的相关内容: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概述部分将介绍畜禽遗传改良的背景和意义,引起读者对该主题的兴趣。
文章结构部分将简要概括本文的各个章节,为读者提供整体的了解。
附件:中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2008-2020年)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07]31号)关于抓紧制定奶牛遗传改良计划,切实做好良种登记和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等基础性工作的要求,制定本改良计划*。
一、中国奶牛遗传改良现状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奶牛遗传改良工作稳步推进,种公牛培育进程明显加快,以中国荷斯坦牛为主的奶牛单产水平不断提高,奶牛养殖效益不断增加,促进了奶业持续快速发展,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粮食转化增值和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培育了第一个中国奶牛品种1985年,第一个中国奶牛品种—“中国黑白花奶牛”通过国家审定,1992年更名为“中国荷斯坦牛”。
该品种是由国外引进的荷斯坦牛,经纯种繁育以及与地方黄牛进行杂交并长期选育而成。
2006年,中国荷斯坦纯种牛及杂交改良牛存栏约1200万头,已成为我国奶牛的主要品种。
(二)奶牛生产水平不断发展*注:中国奶牛主要包括中国荷斯坦牛、乳用西门塔尔牛、奶水牛、褐牛和三河牛等品种,其中荷斯坦牛是中国奶牛的主要品种,占奶牛总存栏量的80%以上。
本改良计划特指中国荷斯坦牛,其他奶牛品种遗传改良参照执行。
近年来,中国荷斯坦牛的单产水平不断提高。
2006年,全国平均单产水平达到4500公斤,比1978年增加了1500公斤以上。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郊区中国荷斯坦牛单产水平已经达到6500公斤,一些规模奶牛场已经超过9000公斤,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部分规模奶牛场通过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分析原料奶产量和成分,科学配置奶牛日粮,改进饲养管理措施,有效节约了饲养成本,提高了奶牛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
中国荷斯坦牛单产水平的提高和存栏头数的增加,促进了我国奶业的快速发展。
2006年全国牛奶产量达3193.4万吨,奶牛存栏1363.2万头,分别是1978年的35.2倍和27.7倍。
(三)种公牛站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我国种公牛站建设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起步,截至2006年底全国有种公牛站49家,存栏中国荷斯坦采精公牛1319头,年生产优质冻精2574万剂。
近年来,通过国家支持和自我发展,种公牛站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大部分种公牛站冻精生产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冷冻精液质量明显提高。
2006年冷冻精液合格率为96%,比1996年提高10个百分点。
(四)种公牛培育取得积极进展中国奶业协会自1983年开始组织全国联合公牛后裔测定,迄今参测青年公牛965头,已公布17批后测结果,经验证的优秀种公牛达84头。
2007年国家奶牛良种补贴项目优先选择56头有后裔测定成绩的公牛作为种源,对我国奶牛的遗传改良起到了重要作用。
20世纪90年代,中国奶业协会和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建立了中国荷斯坦牛MOET(Multiple Ovul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超数排卵和胚胎移植)育种体系,成功选育出18头优秀种公牛,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奶牛育种理论和方法。
我国奶牛遗传改良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无论是与奶业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我国现代奶业发展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奶牛单产水平总体偏低。
近年来,我国牛奶总产量的增长主要依赖奶牛数量的增加。
从1999-2006年,全国奶牛存栏增加了2.9倍,而成年母牛年平均单产仅增长了18%。
目前,我国荷斯坦牛单产只有4500公斤,而世界平均水平为6000公斤,发达国家在8000公斤以上。
二是生产性能测定工作滞后。
我国奶牛生产性能测定还处在起步阶段,参加测定的奶牛数量还不到存栏数的1%;大多数奶牛养殖不能以生产性能测定为依据,进行科学饲养管理。
三是缺乏自主培育种公牛能力。
目前,我国种公牛自主培育体系尚未建立,90%以上的种公牛依赖国外引进。
部分种公牛站后备公牛严重缺乏,面临种公牛断档问题。
此外,奶牛品种登记、体型鉴定和遗传评估等工作还没有有效开展起来,影响了奶牛繁育育种相关工作的推进。
二、实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的必要性中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是指通过品种登记、生产性能测定、个体遗传评定、青年公牛联合后裔测定、人工授精技术等手段,提升牛群遗传水平,改善奶牛健康状况,提高牛群产奶水平,增强综合生产能力。
实施遗传改良计划对促进我国奶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有利于建立奶牛生产基础数据库。
通过个体系谱资料记录、体型鉴定、生产性能测定,进行综合遗传评定,可以科学判断奶牛个体的种用价值,为选择建立良种核心群,培育种公牛和生产优质胚胎奠定坚实的基础。
由于我国的奶牛体型鉴定体系和制度尚不健全,遗传评定工作刚刚起步,目前全国奶牛品种登记工作尚不规范,登记数据缺乏可靠性和权威性,登记牛的使用价值难以完全体现出来。
尽快完成品种登记、体型鉴定和遗传评定工作规范以及相关标准的制定,推进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建立健全奶牛良种登记制度,可以为奶业群体遗传改良提供准确完整的基础数据。
(二)有利于增强培育种公牛的能力。
种公牛遗传品质直接关系到牛群遗传改良效果,奶业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种公牛对奶牛群体遗传改良的贡献率超过75%。
选育种公牛最可靠的方法是后裔测定,即通过公牛女儿的生产成绩衡量种公牛质量。
但我国的公牛后裔测定工作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主要表现在:组织机构和体系不完善;参加后裔测定的青年公牛数量少;缺乏系统可靠的生产性能测定记录,所提供的女儿性能记录数达不到准确评定种公牛的要求。
因此,加快推进公牛后裔测定、遗传评定和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可以增强我国自主选育培育优秀种公牛能力,改变种公牛长期依赖国外进口的局面。
(三)有利于提高奶牛生产水平。
良种是提高奶牛生产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
实践表明,中低产奶牛通过使用优秀种公牛冷冻精液的持续改良,可以显著提高生产水平。
一头优秀种公牛通过其冷冻精液的推广应用,每年可以改良产生7000头左右的优质母牛。
应采取有效措施,通过良种补贴等方式,大力推广优秀种公牛冻精的使用。
奶牛生产性能测定既是培育种公牛和奶牛良种登记所必需的基础性工作,同时也是提高奶牛饲养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通过产奶量和乳成分分析,可以实现“测奶科学配料”,降低饲养成本,提高奶牛养殖效益。
目前,我国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的数量每年只有10万头左右,既不能满足全国牛群遗传改良的需要,也达不到提高牛群管理水平的目的。
因此,实施牛群遗传改良计划有利于提高我国奶牛群生产水平。
(四)有利于促进奶业可持续发展。
与国际先进水平比,我国饲养2~3头奶牛才相当于发达国家1头奶牛的产奶量,而在饲料、人工、防疫等方面的费用成倍增加,也影响了奶业可持续发展。
为促进我国奶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缩小与奶业发达国家的差距,可通过实施中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提高奶牛单产水平,推动奶业发展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增强奶业发展的综合生产能力。
国外奶业发展经验表明,实施国家奶牛遗传改良计划,对于推动奶牛生产水平提高作用重大。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和加拿大的奶牛平均生产水平还只有5000公斤左右,两国都实施了“国家牛群遗传改良计划”,政府支持开展良种登记、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和后备种公牛选育等工作。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奶牛育种体系十分健全,奶牛饲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平均单产达到9000公斤以上。
因此,可以借鉴国外奶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启动实施奶牛改良计划,加快推动我国奶牛改良工作。
目前,组织实施中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已具备良好的基础。
一是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健全。
2006年7月1日施行的畜牧法和优良种畜登记规则等法律法规,对加强奶牛遗传改良、实施良种登记作出了明确规定。
即将出台的《家畜冷冻精液、卵子和胚胎生产经营管理办法》,对种公牛培育、后裔测定等也作出了具体的要求。
二是支持奶业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
为推进奶业发展,2007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要求扩大冻精补贴范围,加快推进奶牛育种和改良工作。
三是奶业发展空间很大。
2006年全国人均奶类占有量为25.1公斤,仅为世界平均水平100公斤的1/4,乳制品消费和牛奶生产的增长潜力很大。
四是奶牛育种工作积累了一定的技术经验。
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借鉴国外奶牛遗传改良成功做法,在种公牛后裔测定、生产性能测定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成熟技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一批从事奶牛育种的科研人员和较为健全的奶牛遗传改良服务组织和网络体系。
三、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技术指标(一)总体目标到2020年中国荷斯坦牛品种登记工作覆盖到全国,奶牛生产性能测定规模不断扩大,全国青年公牛联合后裔测定稳步推进,优秀种公牛冷冻精液全面普及和推广,奶业优势区域成母牛年平均产奶量达7000公斤,其他地区奶牛每个世代的单产提高500公斤,奶牛遗传改良技术逐步与国际接轨,奠定奶业发展的优良种源基础。
(二)主要任务——在牛群中实施准确、规范、系统的个体生产性能测定,获得完整、可靠的生产性能记录,以及与生产效率有关的繁殖、疾病、管理、环境等各项记录。
——在牛群中通过个体遗传评定和体型鉴定,对优秀牛只进行良种登记,选育和组建高产奶牛育种核心群,不断培育优秀种牛。
——组织大规模的青年公牛联合后裔测定,经科学、严谨的遗传评定选育优秀种公牛,促进和推动牛群遗传改良。
——在牛群中应用和提高人工授精技术,大量推广使用验证的优秀种公牛冷冻精液,快速扩散优良公牛遗传基因,改进奶牛群体生产性能。
(三)技术指标通过计划的实施,构建我国完整的现代奶牛遗传改良技术规程和组织管理体系,主要内容为奶牛个体生产性能测定、体型鉴定、品种登记、公牛后裔测定、种牛遗传评定、推广使用优秀种公牛等基础性工作。
计划实施具体技术指标是:——在现有基础上年新增生产性能测定奶牛8万头,到2020年达到100万头;——每年新增品种登记牛15~20万头;2020年达到200万头以上;——经遗传评定和选择,完成20万头良种牛登记;——每年进行500头以上青年公牛后裔测定;——通过遗传评定,年选择验证优秀种公牛150头;——每个世代平均单产提高500公斤、乳蛋白产量增加15~20公斤。
四、主要内容(一)建立健全奶牛个体生产性能测定体系1.实施内容结合全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的实施,在奶业优势区域开展生产性能测定。
——在奶业优势区域建设14个生产性能测定中心,购置更新相关的仪器设备;在北京建设和完善国家级奶牛生产性能测定数据中心1处;在北京建设生产性能测定标准样品制备中心;——制定《中国荷斯坦牛生产性能测定规程》行业标准,主要内容为测定方法、测定项目、测定设备、测定数据记录及其校正、分析、传输和存储;——制定《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管理》规程,主要内容为测定组织形式、测定中心认证、测定人员条件、测定牛场要求、测定数据的使用。
2.任务指标完成《中国荷斯坦牛生产性能测定规程》的编制,并在奶牛群中推广实施;参加生产性能测定奶牛数量年增长8万头,到2020年测定规模达到100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