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凭箜篌引---公开课教案教程文件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2
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本课课时安排1课时单元课时安排第2课时中国的汉字像是一幅铺展的白卷,诗人将才情泼洒在卷面之上,便有了鸟语花香,诗情画意。
今天,让我们跟随李贺的脚步,走入他的声音世界——《李凭箜篌引》,体会心灵的震撼。
【设计意图:通过语言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们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任务活动一知人论世,筑牢知识基础任务活动二诵读诗歌,明确节奏翻译任务活动三精读诗歌,掌握诗歌内容任务活动四重点解读,掌握诗歌手法任务活动五关注字眼,明确炼字深意任务活动六对比阅读,分析文本差异任务活动一知人论世,筑牢知识基础1.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字长吉,中唐著名诗人,人称“鬼才"、“诗鬼”。
文学史上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
他的诗喜欢运用奇特诡异的想象和夸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形成“凄艳诡谲”的诗风,所以他本人亦被称为“诗鬼",他的诗歌在唐诗中别出一格,被称为“长吉体”。
相关链接:诗人的的称号诗仙: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诗圣: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诗佛: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魔: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2.写作背景《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李凭:唐朝著名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超过了盛唐著名歌手李龟年(杜甫曾写过《江南逢李龟年》)。
任务活动二诵读诗歌,明确节奏翻译【情境设计】高中诗歌需要学生反复吟咏,准确把握诗歌的节奏,明确文本的基本含义,为深入探究诗歌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1.朗读指导凤凰叫----声调轻柔,语速较慢;芙蓉泣露----语调低沉,语速较慢;香兰笑----读出欢快的感觉,重读“笑”;石破天惊----重读“破、惊"。
李贺《李凭箜篌引》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以读促感知箜篌的乐声特点2.以思促鉴赏描写音乐的方法3.体会诗人的情感4.摹写一段你自己喜欢的声音【语言导入】学生背诵《雁门太守行》,检查学生对李贺的生平,生活的时代背景了解多少。
师:同学们,【文体】古体诗,歌,行,吟,引......格式自由灵活【学生诵读】感知诗歌的音韵美【思考题】想一想它为何被称为“摹写声音至文”?李贺的写箜篌的音,不是从声音对云所产生的作用角度来写的,而是从云对音乐的反应这面来写。
云凝聚。
主体为乐声,但却是从客体(听众)的反应来写。
角度新颖。
侧面描写,从客体的感受着手刻画声音的形象特点---美妙动听。
令天空中的云也为之停留,驻足,聆听。
从云的角度来看,它是被李凭的琴声所陶醉,所感染,对李凭的琴声吸引得凝固。
诗人把大自然中的云当成箜篌乐声的听众,被李凭的音乐高度吸引,可见诗人的想象力丰富。
【诗歌的结构】开头四句(第一层),交待了事由、时间和地点,但并非纯粹实写,而是有实有虚,并且重点在虚,即通过奇特的幻想写出了乐曲的动天地泣鬼的惊人景象。
(第二层)……“石破天惊”结束,它侧重于实写,虚实结合。
从“昆山玉碎风凰叫”开始,分别以现实生活中的声音、物象和气氛来比喻箜篌乐曲的美妙,从听觉上、视觉上、嗅觉上乃至触觉上来描写和比拟那变化多端、丰富多采而又难以言状的音乐。
“玉碎”用以比拟乐声的清脆悦耳;“凤凰叫”则更进一层,于清脆之外更显得清亮、高雅。
有机会听过玉碎时的音响还是比较少的,听凤凰的叫声更是不可能事件。
如果这一句主要从声音上来作拿拟,即以声喻乐,那么下一句“芙蓉泣露香兰笑”则进一步从物象上和情感上来作比拟。
那曲尽其妙的箜篌声,其凄惋动人,有如一朵朵不胜寒风而鸣咽悲诉的荷花,那晶莹的露珠,不正是它的声声泪滴吗?【以声喻声,以形喻声,通感】昆山的美玉破碎时的声音清脆而动听,凤凰和鸣嘹亮而明丽;荷花的哭泣圆润而感人,香兰的欢笑爽朗而舒畅;忽而穿云裂石,惊破天宇,忽而逗落的秋雨缠绵幽怨。
李凭箜篌引》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中意象的象征含义,掌握与乐器相关的知识。
2.能力目标:深入分析本文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比较阅读《琵琶行》、《听颖师弹琴》和《李凭箜篌引》。
3.情感目标:体会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赏析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比较阅读三篇诗歌。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研究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与音乐有关的诗歌?学生:XXX的《琵琶行》。
老师:谁能背诵出其中的一些描写音乐的名句?学生: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老师:很好。
除了《琵琶行》,还有哪些诗歌与音乐有关?学生:XXX的《听颖师弹琴》和XXX的《李凭箜篌引》。
老师:非常好。
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就是XXX的《李凭箜篌引》。
二、走近XXX(790~816)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他的代表作品之一就是《李凭箜篌引》。
XXX时代就有才华,但因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抑郁。
正是因为这样的身世,他的诗歌风格凄艳诡谲,被称为“诗鬼”。
三、解题XXX是唐朝著名宫廷乐师,因善于弹奏箜篌而名噪一时。
天子每天都要见他演奏,XXX将相也要立刻前往迎接,他的身价超过了盛唐著名歌手XXX。
而“引”是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箜篌是我国古代的弹拨乐器,外形酷似一只顾盼生姿的大凤凰。
四、鉴赏诗歌首先,让我们一起朗读全诗。
然后,我们来分析一下诗歌的层次。
五、课堂小结今天我们研究了XXX的《李凭箜篌引》。
通过课文,我们了解了唐朝著名宫廷乐师XXX,以及箜篌这种古代的弹拨乐器。
我们还深入分析了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并比较阅读了《琵琶行》和《听颖师弹琴》。
通过这节课的研究,我们不仅研究了诗歌,还培养了合作探究的能力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高山流水,知音无限”是大家很熟悉的典故,下面请同学读典故,其他同学思考:钟子期是用怎样的手法来描述音乐的。
我们还学过哪些描写音乐的作品?它们又用了怎样手法?(ppt 展示)共一、导入新课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想),钟子期必得(了解)之。
课(学生展示成果时教师板书)时1. 学生读典故,其他学生思考2. 同桌间交流思考的成果,然后学生展示成果1.导入自然,引发学生的兴趣2. 引出本课的主要话题——写音乐的手法3. 为学习新课奠定广阔的知识背景,让学生便于知识迁移,很快地进入作品。
精品文档1.初中我们学过刘鹗的《明湖居听书》,里面的音乐描写用了怎样的手法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2.我们模仿学过的诗文,也听一段音乐,用学过的手法写你品味到的音乐美。
任选角度,三言两语即可。
五、拓展延伸小试牛刀:《青藏高原》的风格是辽阔、绵远、高亢、跌宕起伏,富有藏族风味。
试着描写音乐。
(ppt 展示)3. 播放音频4.下水作:仿佛是从那遥远的蓝天白云深处飘来一股清新的带有阳光味道的风,让我们感受到豪迈、纯朴和清爽,顷刻间,声音拔了一个尖儿,像直冲云霄的雪山,白云缭绕,透露出神秘与纯净。
正在暗中叫好,突然声音趋于平缓,稳稳送出,入耳有说不出的舒畅,如同山涧清泉石上奔流,又如一匹骏马在那辽阔的草原上尽情驰骋,节奏平稳而明快。
唱了几句后,又稍有回环,接着又趋于平缓,那舒缓而悠扬的歌声,又像是撑着一叶扁舟出没在起伏的波浪中。
接近尾声时,声音又直线扬起,却又极力千回百折,节节高起,大有”一行白鹭上青天”之状;又如一只大鹏扶摇直上,向那高空冲去。
《李凭箜篌引》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李凭箜篌引》;(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李白及其生平;(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的美好情感,体会作者对音乐的热爱和赞美;(2)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和语句翻译;2. 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和情感把握;3. 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2. 诗歌意境的感悟和情感的传递;3. 对作者李白及其生平的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李凭箜篌引》全文;2. 参考资料:关于李白及其作品的介绍、诗歌鉴赏方法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李白及其生平;(2)阐述《李凭箜篌引》的创作背景;(3)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韵律美;(2)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字词释义;(3)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诗歌鉴赏方法。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想象诗歌中的音乐场景,体会作者的情感;(2)引导学生抒发自己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3)分享感受,进行情感交流。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诗歌的特色和情感;(2)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诗歌。
6.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李凭箜篌引》;(3)调查了解我国古代音乐文化,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选取其他描写音乐的诗歌,如《琵琶行》、《高山流水》等,与《李凭箜篌引》进行对比,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中职专用】高教版2023-2024基础模块上册课题:李凭箜篌引【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清朝方扶南有过这样一段评价:"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引》,皆摹写声音之至文。
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白居易的《琵琶行》我们已经领略过,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看看这篇文章是怎样“泣鬼”的。
二、新课讲授1、解题(I)李凭:唐代著名乐手,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
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Q(2)箜篌:古代一种拨弦乐器(3)弓I:一种乐府诗体2、作者简介字长吉,河南府福昌县昌谷乡(今河南省宜阳县)人,祖籍陇西郡。
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后世称李昌谷。
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代表者,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三李。
他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称其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颂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3、播放朗诵视频,梳理字词三、赏析内容1、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1)译文(2)作者开篇不直接写弹奏者李凭,却以此开头,有何深意?明确:渲染铺垫。
首句先介绍乐器材质优良,有宝剑配英雄之意,衬托李凭的身份;而山中的云因他的弹奏而停止游动、江娥因他的弹奏而哭泣、素女因他的弹奏而悲恸,更表明了李凭演奏技艺的高超。
(2)开头几句李凭弹奏的乐曲是什么样的(欢快、悲凉、悠扬)?明确:悲凉。
“空山凝云颓不流”说明乐曲舒缓;“江娥啼竹素女愁"说明曲调悲伤。
2、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李凭箜篌引公开课教案教案标题:《李凭箜篌引》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李凭箜篌引》这首古琴曲,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 了解古琴的基本知识和演奏技巧,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演奏中。
3. 提高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1. 学习古琴曲《李凭箜篌引》的基本曲调和演奏技巧。
2.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通过团队合作,展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1. 古琴和箜篌等乐器。
2. 《李凭箜篌引》的乐谱和录音。
3. 音乐播放设备。
4. 课堂展示用的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音乐播放设备播放《李凭箜篌引》的录音,引起学生对古琴音乐的兴趣。
2. 向学生简要介绍《李凭箜篌引》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对这首曲子的好奇心。
主体:1. 学习古琴基本知识:a. 向学生介绍古琴的起源、演奏技巧和特点。
b. 展示古琴的外观和构造,让学生了解琴弦、琴身等基本部分的名称和功能。
2. 学习《李凭箜篌引》的曲调:a. 向学生展示《李凭箜篌引》的乐谱,解释乐谱中的音符和节奏。
b. 演示如何演奏《李凭箜篌引》的曲调,让学生跟随演奏,逐渐掌握基本的曲调。
3. 学习古琴演奏技巧:a. 分组让学生轮流体验古琴的演奏,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手指位置和弹奏技巧。
b. 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和反复演奏,提高古琴演奏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4. 音乐欣赏和表达:a. 向学生播放不同版本的《李凭箜篌引》演奏录音,让他们欣赏不同演奏者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b. 分组让学生尝试用古琴演奏《李凭箜篌引》,并鼓励他们发挥创造力,展示个人的音乐表达能力。
总结:1. 回顾学生在本节课中所学到的古琴基本知识和演奏技巧。
2. 引导学生思考《李凭箜篌引》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3. 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索中国传统音乐,并提供相关资源和指导。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古琴馆或音乐博物馆,进一步了解古琴的历史和发展。
《李凭箜篌引》教案《李凭箜篌引》教案1(约1964字)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情况。
2、赏析该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赏析该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授课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了解作者: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
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生抑郁,27岁病逝,他的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一、阅读全诗详析诗歌内容:音乐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它的音响只存在一瞬,转瞬即逝。
音乐形象比较抽象,难以捉摸,要用文字将其妙处表达出来就更困难了。
李贺这首诗在众多的描写音乐的唐诗中脱颖而出,获得读者的挚爱,人们将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并列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这是有道理的。
但是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韩愈的诗不同。
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主要通过比喻、象声等手法,力图描绘出音乐的形象。
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等就是。
李贺在诗中虽然也用了“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来描写李凭弹箜篌的音乐形象(这两句固然写得很妙),但李贺主要不是使用描写的手法去精雕细刻音乐的形象,而是着重写“感”,写音乐给人的感受,写音乐强烈的、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在描绘李凭箜篌弹奏的乐声给人们的感受、描绘乐声艺术效果时,诗人李贺没有按一般的思维轨迹去叙述;而驰骋自己大胆的幻想和丰富的联想,形成神奇变幻、令人应接不暇的艺术境界来表现乐声。
这里试以新诗的形式,把它翻译出来。
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睛朗的深秋。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
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激昂嘹亮的歌喉;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象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
李凭箜篌引教案设计李凭箜篌引公开课教案【篇一】李凭箜篌引教案设计《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感受诗歌怪异的意象之美。
2、揣摩诗歌,通过比较鉴赏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3、介绍诗人李贺及时代背景,进一步体会诗歌的风格特色。
二、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深入阅读文本,体悟本诗意象的丰富。
(重点)2、揣摩诗歌的语言,比较描写音乐的同类诗歌,鉴赏李贺诗歌的独特的艺术手法。
(难点)三、教学方法:点拨法四、教学时数:一教时五、教学设想:李贺的诗独具一格,浪漫而又凄冷诡谲,既不同于李白的清雄奔放,又不同于李商隐的缠绵朦胧,李贺的一生短暂而又才华横溢,怀才不遇的哀怨和永不言弃的执着构成了他的诗外冷内热的矛盾和怪异,在失望中仍有一丝追求和期盼,所以冷而艳,凄而不绝,驱赶自然风物,神仙鬼怪,变化多端,丰盈美丽,但让涉世不深,读诗不多的中学生来读本诗,他们难以理解本诗的妙处;但这篇诗歌又是选修教材的内容,学生有了必修教材的基础奠基,可适当拔高,为此我们由字词入手,从想象探奥,运用比较的方法,选择苏轼、白居易等写音乐的诗文,区别和整理李贺此篇的意象的独特的美,手法的怪异新颖之处,进一步通过李贺的生平、时代的交代和其它的诗歌的介绍,体悟诗歌的情感美。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
”这是什么人得到如此的礼遇,如此高规格的接待?他既不是外国首脑,也不是巨商富贾,他只不过是一位艺术家,演奏家。
他是谁?他是哪国人?——他就是唐朝的李凭。
李凭是梨园子弟,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了当时的人们甚至皇帝的欢迎,李贺一次听了他的演奏后也深深被他打动,写下了一首赞美诗献给他,名字叫《李凭箜篌引》(板书)【PPT1展示“箜篌”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一乐器】 2、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包括节奏、音韵。
《李凭箜篌引》公开课教学课件一、课程导入《李凭箜篌引》是我国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诗中描绘了边塞戍卒的艰苦生活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本节课,我们将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学习,了解唐代边塞诗的特点,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培养同学们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怀。
二、诗歌背景介绍1.时代背景: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
唐代诗歌创作达到了空前的高峰,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王维等。
2.作者介绍: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有“诗仙”之称。
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想象丰富、语言优美著称,代表作有《将进酒》、《庐山谣》等。
三、诗歌内容解析1.诗句解析:(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这两句诗描绘了边塞戍卒的生活环境,用比喻手法将大漠沙地比作雪地,燕山月牙比作钩,形象生动,富有意境。
(2)“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这两句诗表达了戍卒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希望能早日结束战争,回家团聚。
2.诗歌意境:《李凭箜篌引》通过描绘边塞戍卒的生活环境和内心世界,展现了唐代边塞诗的特点,即豪放、奔放、激情四溢。
诗人以边塞为背景,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和平的向往,体现了唐代士人的家国情怀。
四、诗歌艺术特色1.比喻手法: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手法,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使诗歌形象生动,富有画面感。
2.情感表达:诗歌情感真挚、热烈,通过对边塞戍卒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和平的向往。
3.豪放风格:诗歌具有鲜明的豪放风格,展现了唐代边塞诗的特色,体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五、课程总结本节课,我们通过对《李凭箜篌引》的深入学习,了解了唐代边塞诗的特点,感受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培养了同学们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怀。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关注和欣赏古典诗歌,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诗歌艺术特色中的“豪放风格”。
李凭箜篌引公开课教案李凭箜篌引公开课教案【篇一:《李凭箜篌引》公开课教学设计】《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文中一些意象的象征含义,了解乐器的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反复研读文本,深入分析此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比较阅读《琵琶行》《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
3、情感目标:体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比较阅读《琵琶行》《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
教学方法:1、朗读法。
2、自主学习法。
3、合作探究法。
教学用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学过的有关于写音乐的诗歌?明确:白居易《琵琶行》问:谁能背诵出其中的一些描写音乐名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补充:白居易《琵琶行》韩愈《听颖师弹琴》李贺《李凭箜篌引》被称为摹写声音至文。
(板书:李凭箜篌引)学生自己课前查阅资料了解有关和题目的内容,并大概了解文章内容。
二、走近李贺(790~816):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
生于福昌昌谷(今河南宜阳)是唐宗室郑王后裔,到李贺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了,父亲李晋肃只不过是边疆上的一个小县令。
李贺少年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被诽谤讳父名而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后只做过一个九品的奉礼郎,不久辞官归故里,最后因抑郁而死,年仅27岁。
正是因为这样的身世,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
李贺年少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
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李凭箜篌引
授课人:陈冰授课班级:高二(3)班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诵读,赏析诗的内容和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身临其境地听过一场音乐演奏会吗?今天,我们跟随李贺梦回唐朝聆听一场演奏会。
这是怎样的一场演奏会呢,演奏者又是谁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来寻找答案。
二、演奏前——准字音,找信息
1、齐读全诗,读准字音
2、速读全诗,找出这场演奏会的演奏者、演奏的乐器、演奏的时间、演奏的地点。
演奏者:李凭乐器:箜篌时间:高秋地点:中国(国都长安)
三、演奏中——文本赏析
1、结合注释自读全诗,找出诗中直接描写李凭音乐的句子,并说说写出了音乐什么特点?
昆山玉碎凤凰叫——清脆和缓
芙蓉泣露香兰笑——惨淡清丽
朗读指导:昆山玉碎——读出气势、语调高昂、语速较快、重读“碎”;
凤凰叫——声调轻柔,语速较慢;
芙蓉泣露——语调低沉,语速较慢;香兰笑——读出欢快的感觉,重读“笑”
2、参加这场演奏会的除了诗人,还有哪些听众?
浮云江娥素女紫皇五色石神妪老鱼瘦蛟吴质玉兔
3、这些听众听李凭演奏时有何反应?(可选取你喜欢的一两个听众来讨论)
天空浮云——停步聆听
江娥素女——愁啼哀思
至上紫皇——扣动心弦
补天女娲——听得入迷惊天地,泣鬼神
山中神妪——折服请教
老鱼瘦蛟——跳跃起舞
伐树吴刚——通宵不眠
月宫玉兔——如醉如痴
朗读指导:
天空浮云——停步聆听
朗读指导:空山凝云—语速稍快,声调高昂;颓不流——语速稍慢,读出沉醉感
江娥素女——愁啼哀思
朗读指导:语速稍慢,语调低沉
补天彩石——石破天震
朗读指导:重读“破、惊”,读出山崩地裂之感
老鱼瘦蛟——跳跃起舞
朗读指导:语速稍快,重读“跳、舞”
四、演奏后——明手法
李凭的箜篌演奏的确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魔力,那么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摹音乐的呢?
侧面烘托: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五、小结:诗人李贺通过写听众们的反应,烘托了李凭箜篌乐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魅力及其弹奏技艺的高超。
六、课堂检测
1、对《李凭箜篌引》内容及手法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
A、主要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烘托音乐本身,赞美了李凭的精湛技艺。
B、诗歌意象驳杂,诗人又通过“啼、愁、泣、冷、寒”等表消极的词汇来渲染悲伤清冷的气氛。
C、诗歌想象奇特,形象鲜明,色彩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D、诗歌主要采用比喻的手法正面描写箜篌的声音,突出了音乐强烈动人心魄的艺术力量。
2、阅读下文,思考该文段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罗敷的美貌?并加以分析。
陌上桑(汉乐府)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手法:侧面描写
分析: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惊叹、赞赏、痴迷等反应来突出罗敷的美貌。
七、探究:课后作业
在这首诗中,诗人李贺仅仅是想赞美李凭箜篌演奏的不同凡响和演奏技艺的高超?有人说在“惊天地,泣鬼神”的音乐背后隐藏着诗人坎坷的人生遭际。
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