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是人类从早期的旅行活动中发展而
- 格式:doc
- 大小:99.00 KB
- 文档页数:27
(完整版)旅游学概论期末试题(附答案)旅游学概论期末试题(附答案)旅游学概论题库六一.填空1.促发一个人进行旅游活动的内在因素是______。
2.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旅游活动始于经济目的的______旅行,而非____旅行。
3.在西方国家中,人们往往根据旅行社的业务范围,将其划分为旅游批发商_____和_____。
4.我国最早成立的旅行社是______年成立的______5.在所有旅游收入中储蓄量及用于进口和其他对外支付的数量越大,乘数效应也就越_____。
6.以为观因素为标准对旅游市场进行划分是一种侧重于______的划分。
7.旅游资源在开发首要遵守的原则是______,它影响与决定着旅游业的生存与发展。
二.单选1.一个人的收入扣除全部纳税以及社会消费和日常生活之必须消费之后所余下的收入是____。
A.可支配收入B.可随意支配合收入C.旅游消费D.收入水平2.延长旅游点生命周期的根本办法,是A.市场宣传B.降价出售C.连续发展D.延长成熟期3.下列划分旅游市场的标准中,属于微观标准的是A.游客的来访目的B.省行政区划C.市行政区划D.地区行政区划4.从来华旅游人次的绝对数上看,据我国旅游业的第一大客源国的是A.美国B.英国C.德国D.日本5.判定一个企业或行业是否属劳动密集型的标准是A.其雇用的职工人数的多少B.其工资成本在其全部营业成本中所占比例的高低C.工资成本的多少D.其投资数额与职工人数的比例大小6.旅游现象的______特征将要在旅游高等教育的教学和学术活动中反映出来,这个特征将使旅游高等教育涉及较多的专业范围A.经济B.多元系统结构C.文化D.社会7.德国学者葛留克斯曼(G.Glvcksmann)认为,应当从_____的角度去考察旅游现象A.经济学B.人类学C.不同科学D.社会学8.1855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从英国华斯特前往法国巴黎的旅游,开创了_____A.洲际旅游B.国际旅游C.国际包价旅游D.团体旅游9.就整个世界而言,人类有意外的外出旅游应始于____,并在奴隶制社会时期得到发展A.原始社会早期B.原始社会末期C.新石器时代中期D. 新石器时代晚期10.按组织的____划分,国际性旅游组织可分为全球性组织和地区性组织A.成员B.范围C.地位D.工作内容三.多选1.一项旅游资源的价值取决于A.旅游资源的组合状况B.所在地区社会经济条件C.资源本身固有的质量D.资源座落点2.继发效应是以下哪种效应之和A.直接效应B.间接效应C.诱导效应D.乘数效应3.下列属于旅游营销的工作在A.产品设计B.产品开发C.市场调研D.产品定价4.美国旅游学家麦金托什(McIntosh)认为,一个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供给可划分为____等几类。
第一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学习目标:■了解国内外旅游活动的历史;■掌握古代中国旅游的形式,近代旅游产生的基础及发展情况,现代旅游的特点;■熟悉现代中国以及世界旅游的发展情况。
第一节旅游的产生一、人类的迁徙活动人们常说旅游作为人类的一种活动自古有之。
“旅游”一词,因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发展历史不同而无统一时限。
如果说旅游是从早期旅行发展而来,那么是不是会像有人认为的那样,自有人类之日起便有旅行活动在进行?要回答这个问题,就有必要首先简单地回顾一下早期人类的生产和社会活动。
在原始社会的前期,人类主要是用石块等简陋的生产工具,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靠渔猎和采集为生。
由于生产工具的落后和生产力的低下,人类生存无时无处不在自然灾难侵袭的威胁之中。
到新石器时代,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这一时期中,畜牧业和原始农业开始形成和发展,从而导致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这是这一时期生产结构中具有革命性的变革。
同时,在这一时期中,人类还发明了制陶术和弓箭。
但是,这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都未能改变当时人类社会生产的落后面貌,人们的劳动所获,除供自己使用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剩余物,人们的社会活动基本上也只限于在自己的氏族部落范围内进行。
上述情况说明,到新石器时代中期为止,由于缺乏劳动剩余物,人类还不存在有意识的自愿外出旅行的需要。
虽然在此之前人类也有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迁移活动,但这些活动都是因自然因素(例如气候、天灾等对生活环境的破坏)或特定人为因素(例如战争)的威胁而被迫进行的,都是出于生存的需要。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一时期人类客观上既无旅行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亦无外出旅行的愿望。
当时人类迁移活动的被迫性和求生性都说明他们不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行和旅游。
尽管上述的迁徙活动并不符合现代的旅行概念,但客观上“迁徙”和“旅行”却有共同的外部特征——空间转移。
不同的是,前者是早期人类为了生存而被动地适应自然环境的一种“自然行为”;后者却是人类社会进化到一定阶段、具有明确目的意识的一种“自由行为”。
《旅游概论》章节复习题(1—3章)第一章旅游概述第一节旅游的产生一、名词解释享乐旅行:二、填空题1、旅游的产生有先有后,但都经历了一个从()()()而()的过程。
2、旅游是在()中孕育又从()中分离出来的。
3、旅游源于()活动。
4、在农业生产方式发明以前,随着人口数量增长,人们一直过着()生活,依靠()()()等集体劳动并共同分享劳动产品而延续生命。
这种生活方式又叫()生活。
5、“迁徙”和“旅行”具有共同的外部特征——()。
6、迁徙是早期人类为了生存被动适应自然环境的一种()行为,而旅行时具有明确目的意识的一种()行为。
7.早期人类的迁徙活动是对人类有自主意识的旅行()。
8.采猎生产活动的最大特征是()。
9.旅游在()的发展中孕育和分离。
10、人类的剩余劳动产品逐渐转化成商品,()应运而生,这就是人类旅行观念产生的社会()和(),并促使有自觉目的意识的()的萌芽。
11、()开创了旅行的先河。
12、在()驱动下,商人们已“遍走了他们所知道的世界”。
13、()孕育着旅游的因子。
14、“()”的出现标志着旅游的诞生。
15、旅游的产生源于()、()、()的成熟。
16、享乐旅行实质上就是具有现代旅游意义和()特征的()活动。
17、享乐旅行或旅游之所以发生,是源于人类()的发展,尤其是()的发展和()的提高,并非有了人类就有旅游。
18、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所说,“皇宫中人所想的,和茅屋中人所想是不同”,说明旅游活动产生的历史条件中,()条件起决定作用。
19、旅游时人类进化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人类历史的演变而不断发展变化。
20、旅游产生的基础条件是()的发展、()的提高,以及()、()、()等的发展。
21、就个体而论,旅游者的产生,是追求自身价值实现的()和()成熟的结果。
22、旅游是超出()而具有()性的一种社会活动方式。
三、问答题1、辨析“迁徙”和“旅行”。
2、人类旅游产生的基础和条件是什么?3、为什么旅游是孕育于旅行之中又脱胎于旅行之外?第二节旅游的定义和内容一、名词解释1、旅游2、旅行3、游览二、填空题1、对异域的()的探索,对异地()的向往,以及获得()的感受、()的欲望,正是驱使人们外出旅游的主要动力。
第一章旅游开展的历史沿革第一节原始社会的人类迁徙一、旅游活动是否自古有之有人讲,旅游作为一种人类的活动,自古便已有之。
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因为我国古代的经典辞书或其他国家的古代文献中均无“旅游〞字样。
目前,人们差不多形成的一个共识是:旅游是从早期旅行开展而来的。
二、位移与迁徙——为了人类的生存在原始社会的早期时期,人类所有的活动基本上围绕着求生存这一核心目的进行的。
这些活动集中表现为借助天然或打制的石块等简陋的自然工具进行。
由于生产工具的落后和生产能力的低下,其劳动所获数量稀少,人类的生存无时不处在饥饿、自然灾难侵袭的威胁之中,人们不得不依靠集体的力量往谋求生存,过着一种原始共产主义式的生活。
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往常,人类尚无自觉外出旅行的需要,迁徙活动完全是生存所迫。
当时的这类活动基本上因某种自然因素〔例如气候的变化或天灾对生存环境的破坏〕或特定因素〔例如战争杀戮〕的威胁而被迫进行的,基本上出于求生存的需要。
换言之,其性质都属于不得已而为之的求生活动。
即使是在今天,出于这类需要而远走他乡的活动也只能属于逃荒、避难或移民活动。
[提咨询1]这种不断的为生存而奔走的迁徙能不能算旅游活动?什么原因?答:不算,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一时期人类客看上既无旅行的物质根底,主看上亦无外出旅行的愿看。
第二节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一、人类旅行需要产生的背景1、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进步,生产力得到开展,剩余食物的出现到了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金属工具开始出现。
随着金属工具的普及和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效率较往常有了非常大的提高,从而导致了劳动剩余物的出现和增多。
在社会经济开展的其他方面,农业和畜牧业有了较快的开展,手工业也开始逐渐开展起来。
到了原始社会末期,手工纺织技术差不多开展到能够使用简单的织机,冶金、建筑、运输和工具制造等手工行业和技术也都开始开展。
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开展促使手工业日渐形成专门性的行业,并最终从家庭生产中不离出来。
旅游是人类从早期的旅行活动中发展而来的,在最初的年代中主要是商人开创了旅行活动。
直至19世纪初期,旅行的发展在较多方便开始具有今天意义上的旅游特点。
近代旅游业诞生的标志,1845年托马斯.库克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现代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作为旅游主体的旅游者,作为旅游客体的旅游资源,作为连接主体和客体的纽带旅游服务及其设施。
WTO世界旅游组织1991年6月25日旅游的定义:包括人们为了休闲、商务和其他目的,离开他们惯常的环境,到某些地方以及在某些地方停留,但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活动。
这个活动旅游动机为目的,排除为了谋生而实现的空间移动,接着旅游必须有较大的空间移动。
最后是时间。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题,也是旅游业服务的对象。
旅游者氛围两类,一类是在目的地停留过夜的称之为旅游者,另一类是在目的地不过夜停留而是在当日往返的游客,称之为短程游览者。
我国的旅游统计,则将旅游者分为入境旅游者,国内旅游者,出境旅游者。
国内旅游者是指,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六个月,一类是我们大陆居民离开常住地,在我国境内其他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停留至少一夜,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国内旅游者,一类是指国内一日旅游者,大陆居民离开常住地10公里以外,出游时间超过6小时但不足24小时,并未在我国境内其他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过夜的国内旅游者。
截止至2007年12月,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地区)共有134个。
旅游者出游的因素分为客观因素(有足够的可自由支配的收入,有足够的可自由安排的闲暇时间)和主观因素(旅游动机和个人需求)。
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课题,也是旅游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凭借。
旅游资源理论的核心是吸引力因素和它产生的旅游价值效应。
旅游资源的分类,一般常见的是按性质划分,可分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
其他如按产生划分,自然赋存的旅游资源、人类历史形成的旅游资源、天然与人工相结合的旅游资源、人工创造的旅游资源四类。
按利用限度和生成价值划分,按形态划分。
旅游资源,保护是前提,开发是为了利用,必须要可持续开发。
保护的举措六个:制定保护规划,清楚环境污染,向自然再投资,制定法律法规,严格管理,营造公众舆论开发的原则:独特性、民族性、地域性、参与性、综合开发、经济型、现代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结合、旅游开发与地区总体规划相结合、可持续发展。
旅游服务及其设施为满足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各种需求而提供的服务。
按目的地空间划分: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
按旅游组织的形式划分:团体旅游,散客旅游,自助旅游按旅游的性质和目的划分: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专项旅游现代旅游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益普及于世界各地的社会化旅游活动。
现代旅游业是实施旅游活动的介体,或称媒体。
它是由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三要素作为供给核心的组成。
以旅游者为对象,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为旅游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其需要的各种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
它属于第三产业,并属于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旅游业是文化性的经济产业,又是经济性的文化产业。
现代旅游业的主要特点是:综合性,服务性,劳动密集性,敏感性,国际性或称涉外性,垄断性。
现代旅游业由旅行社,旅游交通和旅游饭店为代表的住宿部门组成。
旅游业,住宿业和交通运输称为旅游业的三大支柱。
旅游市场是指旅游供给和旅游需求相互联系的场所。
世界旅游组织将全世界国际旅游市场划分为六大市场,欧洲市场,美洲市场,非洲市场,东亚和太平洋市场,南亚市场,中东市场。
上海旅游市场可分为入境市场,国内市场,出境市场和本地市场。
旅游产品可分总体旅游产品和单项旅游产品两个层次。
总体旅游产品实际上市旅游目的地为旅游者提供的旅游供给的全部内容的集合体。
单项旅游产品就旅游企业而言,它向旅游者提供的旅游产品,是目的地总体产品中不同构成部分。
还包括旅游全过程中的导游服务。
旅游产品的特点:无形性,不可转移性,不可储存性,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综合性。
WTO是全球性政府间国际组织,1975年1月2日正式定为现名,总部西班牙马德里,中国1983年加入。
太平洋亚洲旅游协会是地区性的非政府间国际组织,成立于1951年,总部美国旧金山,1993年我国加入该协会。
1964年设立中国旅游游览事业管理局,1978年改为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总局。
9月27日为世界旅游日,中国旅游日每年的5月19日。
为什么订为9月27日现代旅游业发展衡量指标:旅游人数,旅游收入,人均消费,人均停留天数和过夜人次,同比增长百分比。
中国古代的旅游活动,首先出现帝王的巡游,其次官吏的宦游,再次商人的商游。
1923年陈光甫创办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1927年正式打出中国旅行社的招牌,还创办《旅行杂志》,标志着中国近代旅游业的开端。
1949年11月,第一家国营华侨服务社诞生于厦门,它是新中国旅游事业的开端。
1954年4月15日建立了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在北京,有12个分社,这是新中国经营国际旅游业务的第一家全国性旅行社。
1957年4月24日再北京正式成立中国华侨旅行服务总社,统一领导和协调全国华侨、港澳同胞回来探亲,旅游接待服务工作。
1964年3月17日决定成立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标志着我国旅游事业在正常轨道上迈开步伐。
1980年6月,中国青年旅行社诞生,1985年改革旅游体质,以实现四个转变。
同年提出《全国旅游事业发展规划》将旅游事业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标志中国旅游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86年4月12日,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并原则批准了《中国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其中提出要大力发展旅游业,这是旅游业第一次在国家计划中出现,是我国旅游业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1991年国家正式将旅游业列为第三产业的重点发展行业,1998年中央工作会议进一步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1995年其开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1998年国家旅游局经过验收,公布了54个城市为第一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1985年确定马超龙雀作为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
作为旅游客体的中国有着光辉灿烂的悠久历史,作为旅游介体的中国旅游业,犹如马超龙雀,逸兴腾飞,象征中国旅游业前程似锦,作为旅游主体的旅游者,可以凭借如马超龙雀的理想交通工具,能尽兴在中国旅游。
距今约170万年钱的云南元煤人,距今约80万年的山西蓝田人,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前的北京人。
位于北京市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
周口店不仅是有关远古时期亚洲大陆人类社会的一个罕见的历史证据,而且也阐明了人类进化的过程,1987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由于我国南北地理环境不同,形成了南稻北粟的特色。
河姆渡一直位于浙江省余姚河姆渡村,证实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长江流域。
这证明长江下游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
半坡遗址位于山西半坡村得半坡遗址,证实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黄河流域。
1961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的形成,文字的发明,金属工具的制造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三大标志。
殷墟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区西北一带,是中国自造的宫殿和王陵,出土了甲骨文,还出土了世界上最大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
殷墟的发现和发掘被评为20世纪我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
2006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四川省古蜀文化遗址三星堆遗址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1988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葵丘会盟遗址在河南省孔庙坐落在曲阜城,祭孔要地,孔林是孔子及其后台的墓园,孔府是孔子世袭的居住的地方,是我国仅次于明、清皇帝宫室的最大府第。
都江堰2000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建的。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
长安——西汉,洛阳——东汉。
西汉《周髀算经》,东汉《九章算术》,西汉司马迁《史记》,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东汉华佗麻沸散和五禽戏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它始建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现存长城大部分是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达鸭绿江,全长一万多里,位于北京延庆县八达岭长城是万里长城的精华,。
长城198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秦始皇陵位于山西临潼县,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张骞墓位于陕西城固县,丝绸之路。
张衡墓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
东汉张衡制造了重要的天文仪器浑天仪。
三国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孝文帝等政治家,祖冲之(大明历和圆周率)、贾思勰自然科学家,王羲之、顾恺之书画家。
位于湖北赤壁西北,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侯墓是蜀汉诸葛亮的葬地。
死后谥忠武侯,墓地为武侯墓。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亮一生的写照。
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
敦煌石窟是一座当之无愧的融建筑、绘画、文书、文物一体的巨大艺术殿堂,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唐朝经过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几代人的努力,开创了封建社会繁荣昌盛的盛世景象。
天文学家曾一行、医学家孙思邈、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散文学家韩愈、柳宗元、画家阎立本、吴道子,加强中日友好的高僧鉴真等精英。
南北大运河,第一次开挖是春秋末期,第二次是在隋炀帝时期,第三次元代定都大都后。
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公里。
元代后不再绕道洛阳,由杭州直达北京,史称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
赵州桥坐落在河北赵县城南的河之上,又称安济桥、大石桥。
是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和营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
1991年赵州桥被美国土木工程学会选定为第12个国际历史土木工程里程碑,并建有标志。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十国:吴、南唐、吴越、闽、前蜀、后蜀、楚、南平、南汉、北汉。
六和塔:杭州市城南。
吴越国王陵位于临安市。
康陵墓室顶部的天文图,为目前国内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古代天文图。
功臣塔是浙江省现存最好的砖木结果仿楼阁式方塔之一。
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
他采取重文轻武的国策,把地方的军权、人权、财权都收归中央,由皇帝亲自掌握,进一步发展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
开封,古称“汴京”,是七朝(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古都。
清明上河图,集中描绘了北宋都城开封的繁华景象。
回銮碑位于河南濮阳县城御井街,是记载宋辽订立“澶渊之盟”的唯一实物。
应县木塔建于辽代清宁二年,木塔全部用木建成的。
木塔通高六十多米,平面为八角形,五层六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