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精算模型比较分析及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380.00 KB
- 文档页数:21
城镇职工养老金替代率发展水平探析一、城镇职工养老金替代率的定义和意义养老金替代率是指在职工退休后,养老金所能替代的职工在职时期工资的比例。
其计算公式如下:养老金替代率 = 老年人口平均每月退休金/城镇在职职工月平均工资×100%养老金替代率反映了退休后养老金对于在职时期工资的替代程度,是衡量养老金制度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测算养老金替代率,可以客观评估当前养老金制度的健康程度,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养老金替代率还直接关系到城镇职工的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养老金对职工的保障程度。
中国的城镇职工养老金制度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末,当时是由企业进行内部的养老金制度,政府并未介入。
直到1986年,中国政府出台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建立了统一的养老金制度。
从此,中国的城镇职工养老金制度进入了正规化、法制化的阶段。
随着养老金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养老金替代率也得到了逐步提高。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的城镇职工养老金替代率为34.7%,2010年为42.7%,2019年为46.8%。
可以看出,中国的城镇职工养老金替代率有了不错的提升。
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养老金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政府对于养老保障的重视。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养老金替代率仍然偏低,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1. 养老金替代率的地区差异明显。
在中国,不同地区的养老金替代率存在较大的差异。
一般来说,东部地区的养老金替代率要高于中西部地区。
这与城乡发展不平衡、经济水平差距较大有一定关系。
在东部发达地区,许多企业都有较高水平的养老金保障,因此养老金替代率相对较高;而在中西部地区,一些企业的养老金保障水平相对较低,导致了较低的养老金替代率。
养老金待遇的差异也是影响养老金替代率的重要因素。
由于各地区和各行业的养老金政策不一,导致了养老金待遇的差异化。
一些高风险、高强度行业的职工,其养老金待遇相对较高,养老金替代率也相应较高;而一些低风险、低强度行业的职工,其养老金待遇相对较低,养老金替代率也相应较低。
31997年,我国把长期实行的现收现付养老保险制度转变为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新的养老保险制度,要求个人按本人缴费工资的8%缴纳养老保险费,单位按缴费工资的20%缴纳,其中,个人缴费的全部和单位缴费的部分共计本人缴费工资的11%计入个人账户,其余部分纳入统筹基金。
在此制度下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给付有两方面资金缺口:一方面是老职工没有或较少个人账户资金积累的养老金给付缺口,目前统筹基金往往不足以支付,只能通过挪用在职职工的个人账户资金,因此产生了个人账户空账运转的问题。
第二个方面是退休职工的剩余寿命超过10年时个人账户的给付缺口。
在政策规定中,个人账户养老金是以10年为给付年限,而目前由于医疗条件的改善和医疗水平的提高,退休人员寿命大大增加,因此养老金支付存在天然的缺我省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调整前后替代率精算分析□张桂荣孟庆良编辑王莹电话:0531-********E-mail:wy70@sina.co m障保BAOZHA NG3口,使统筹基金承担了巨大的支付压力。
2005年,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对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政策进行了调整,从2006年1月1日起,个人账户的规模统一由本人缴费工资的11%调整为8%。
新规定中减少了个人账户的储存额,并相应修改了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发月数。
新规定实施前后,劳动者的养老保险待遇是否会受到影响呢?笔者通过精算方法,用一个衡量养老保险待遇的指标“养老保险替代率”来进行分析。
一、替代率精算模型养老保险替代率是指养老保险待遇相当于原工资收入水平的比例。
在计算上,一般以劳动者退休后第一年所得的养老金数额与其退休前一年的平均收入金额之比计算,替代率越高,表明退休前后收入差距越小;替代率越低,退休前后的收入差距越大。
在此文中,只考虑标准职工的情况,所谓标准职工是指,按照所在市社会平均工资进行缴费,退休时缴费满15年,按年龄60岁进行退休。
山西省企业基本养老保险PROST精算模型应用分析【摘要】: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构建合理的养老制度成为一个的历史性的命题。
近二十年来,在中国进仃了一系列的改革。
1997年中国建立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新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后续的改革中,山西省也成为做实个人账户的八个试点省份之一。
随着制度进一步完善,财政补助增加,中长期的精算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本论文对山西省养老保险基金展开评估分析,预测未来一定时期的基金收支、缺口及隐形债务,对现行政策及改革方案进行了定量分析。
得出的结论建议可以有效的辅助山西省相关部门在养老保险领域进行科学的决策。
在利用PROST模型进行经济政策模拟过程中,首先通过财政、统计、劳动保障部门和各地市经办机构,经过艰苦努力,收集了全省二百多万人的基础数据,再利用计算机完成模拟,最后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建议。
论文主要对山西省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的统筹基金、个人账户及隐性债务的未来数量及趋势做了预测,从GDP增长率、死亡率、生育率等敏感性因素的变化进一步分析对山西省养老保险基金的影响。
预测结果显示,在山西省现行政策下的预测期内,养老保险基金将收不抵支,主要是人口结构、经济状况和个人账户支付政策所导致。
针对养老金支付的严峻形势,本论文提出了山西省养老保险改革的五个思路,来化解老龄危机,改善收支状况。
一是要慎重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充分考虑扩面与未来支付的关系,减少支付风险。
二是要切实提高养老保险金的投资收益率,加大对资本市场的投资力度。
三是要适当降低养老保险的缴费水平。
四是要逐步推迟退休年龄,男女达到一致。
五是要进一步提高养老保险的征缴率。
【关键词】:养老保险基金Prost精算模型隐性债务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7【分类号】:F842.6【目录】:摘要6-7ABSTRACT7-111导言11-191.1研究背景和意义11-131.1.1研究的背景11-121.1.2研究的意义12-131.2国内外养老保险领域研究和精算发展13-161.2.1养老保险制度领域研究13-151.2.2国内外社会保险精算应用发展情况15-161.3山西省企业养老保险改革发展与现状16-191.3.1山西省的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改革发展16-171.3.2山西省企业养老保险现状17-192模型介绍19-332.1模型简介19-202.1.1养老保险改革方案模拟软件包(PROST模型)192.1.2预测方法19-202.1.3模型假定及数据。
养老保险精算模型操作及指标解释1.数据收集和处理:模型的建立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包括参保人员的基本信息、工作记录、缴费记录等。
数据的质量和完整性对模型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2.假设设定: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需要对养老保险的各项假设进行设定,包括参保人员的寿命、退休年龄、工资增长率等。
这些假设对模型的输出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3.公式推导和模型建立:根据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规则和设定的假设,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常见的养老保险精算模型包括个人账户模型、基金模型、传统模型等。
模型建立需要充分考虑参保人员的人口结构和退休人员的生命周期。
4.参数设定与模型调整:将建立的模型应用于实际数据,通过对参数进行设定和模型的不断调整,使模型与实际情况相匹配,提高模型的预测和分析能力。
1.风险价值:风险价值是衡量保险产品或养老保险制度的风险承受能力的指标。
通过风险价值的计算,可以确定制度或产品在面对不同风险情景时的资金安全水平。
2.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是养老保险基金资产与负债的比例,用于评估基金的偿付能力和风险水平。
资产负债率的提高可能意味着基金的资金短缺或未来偿付能力不足。
3.投资收益率:投资收益率是养老保险基金的资产收益与投资本金的比例,用于评估基金的投资策略和风险收益水平。
投资收益率的提高可以增加基金的价值和偿付能力。
4.投保率:投保率是指参保人员在特定时期内实际参加养老保险的比例。
投保率的提高可以增加基金的缴费收入,保障基金的偿付能力和可持续性。
5.养老金替代率:养老金替代率是指退休后个人养老金与退休前工资的比例。
养老金替代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养老保险制度对个人退休生活的保障程度。
养老金替代率的数学模型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养老金问题日益引起关注。
养老金替代率是评价养老金制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它计算的是退休后个人收入与劳动期间个人收入的比例。
本文将介绍养老金替代率的数学模型,探讨其计算方法及相关因素,并分析其现实意义和应用。
一、养老金替代率的计算方法养老金替代率通常采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替代率 =(退休后个人每月领取的养老金/劳动期间个人每月平均收入)*100%其中,劳动期间个人每月平均收入指的是个人在退休前的工资收入或经济收入的平均水平。
退休后个人每月领取的养老金是指个人根据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获得的养老金收入。
根据这个计算公式,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人在退休后所能获得的养老金替代率。
例如,如果一个人在劳动期间个人每月平均收入为5000元,退休后个人每月领取的养老金为2000元,那么他的养老金替代率为40%。
二、养老金替代率的影响因素1. 劳动期间个人每月平均收入:劳动期间个人每月平均收入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养老金替代率的高低。
个人在劳动期间的职业选择、工作时长、职位晋升等因素都会对劳动期间个人收入产生影响。
2. 养老金发放标准: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养老金发放标准不同,直接影响到退休后个人每月领取的养老金数额。
养老金的发放标准包括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等等。
3. 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性:养老金替代率还受到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性的影响。
如果养老金制度经济运行不稳定,资金缺口严重,那么养老金替代率可能会下降。
4. 个人储蓄行为:个人在劳动期间的储蓄行为也会影响养老金替代率。
如果个人在劳动期间能够进行有效的储蓄,并形成养老金的第三支柱,那么在退休后的经济状况会更好。
三、养老金替代率的现实意义和应用1. 评估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性:养老金替代率可以作为评估养老金制度可持续性的指标之一。
当养老金替代率过低时,可能意味着养老金制度存在运行问题,需进行改革和完善。
2. 指导个人储蓄行为:养老金替代率可以帮助个人合理规划养老金储蓄,明确退休后的经济目标,避免财务困境。
摘要本文通过建立养老保险金的替代率和养老保险替代率的数学模型,通过计算从30、40岁分别开始缴纳养老保险费一定的年限,退休时可领取的养老保险金的月数和多少问题,得到退休时养老保险金收入和支出的状况和养老保险金存在的缺口问题。
依据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结合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缺点,提出了通过不同途径解决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面临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养老保险制度,目标替代率,养老保险缺口IABSTRACTThrough the mathematical model establishment of pension insurance substitution rate and pension insurance substitution rate, by calculating from 30, 40 years of age respectively at the beginning of pay endowment insurance costs a certain number of years, retirement can receive the endowment insurance gold months and many problems, retirement pension income and expenditure conditions and pension insurance existing gap.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old-age insurance system in China, combined with the disadvantage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 in China, is proposed through different ways to solve the current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 in our country is faced with the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and on the basis of give the reasonable suggestions.Key words: pension insurance system, target replacement rate, the gap of pension insuranceII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1前言................................................................................................................ - 1 -1.1养老保险金的概念............................................................................. - 1 -1.2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 - 1 -1.2.1初步创立时期(1951—1966年)......................................... - 1 -1.2.2遭受破坏时期(1966—1976年)......................................... - 2 -1.2.3恢复时期(1976—1992年)................................................. - 2 -1.2.4执行、创新阶段(1993—今年).......................................... - 2 -1.3我国现行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 2 -1.3.1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 3 -1.3.2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 3 -1.3.3个人储蓄保险制度:.............................................................. - 3 -1.4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现状......................................................... - 3 -2.建立养老保险金相关的数学模型 ............................................................... - 4 -2.1 预测工资............................................................................................. - 4 -2.2养老保险金的替代率模型................................................................. - 5 -2.3养老金收支平衡的问题................................................................... - 12 -2.3.1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问题的模型............................................ - 12 -III2.3.2关于养老保险金模型的分析................................................ - 13 - 3有关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相关问题.......................................................... - 14 -3.1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 14 -3.1.1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 14 -3.1.2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建议............................................ - 15 - 结论 ................................................................................................................ - 17 - 参考文献 ........................................................................................................ - 18 - 致谢 ................................................................................................................ - 19 -IV1前言1.1养老保险金的概念养老金也称退休金,是一种最重要的社会养老保险待遇。
基于TRR的养老金替代率精算模型研究基于TRR的养老金替代率精算模型研究摘要:养老金替代率精算模型的构建应该以技术性的统计口径和理念性的制度模式为根底,文章基于静态TRR概念构建了我国城镇职工根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精算模型,实证分析说明缴费基数和年限、投资收益率是影响TRR的关键变量,如果针对这些变量的工作得不到完善,制度的未来给付将遭遇挑战。
同时为正确评估制度现有的保障水平,文章认为不应迷信于政策和国外的“应然〞,应认真对待的是国内权利义务不对等而导致财务难以持续的“实然〞。
关键词:城镇职工根本养老保险;养老金替代率;精算模型一、引言自2005年开始,中国城镇职工根本养老保险的待遇水平不断提高,企业部门退休人员月平均养老金水平到2021年已经到达了2 050元的水平,是2005年713元的2.88倍,如果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现金消费支出为度量基准,平均养老金的替代水平分别到达了80%和120%以上,可以说相对于“保根本〞的目标,这样的平均养老金水平已经十分慷慨。
然而,如果我们以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度量基准,2021年平均养老金的替代水平却只有40%出头,其数值从1997年的74.47%到现在也是呈直线下降趋势,以至于在几年前就有学者认为我们的养老金替代率水平已经低于“国际警戒线〞,受这样的专家论断影响,中国政府受到了社会舆论一边倒的谴责。
“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怪象自改革开放之后在中国社会多个领域愈演愈烈,根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开展完善中遭遇的“受益群体得利不断增多,社会抱怨愈加高涨〞并存的现象正是这种时代舆情的缩影。
这种怪异的时代舆情是以“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文化背景以及“公平和道德渐趋失守〞的现实背景为根底的,虽然从长远来讲对其负面影响的消除虽任重道远但刻不容缓,但如果从出发点来讲对其理性认知又应该辩证唯物、分清黑白。
所谓辩证唯物是指既应该以开明积极的心态接受其对民主议论的促进,又应该以忧虑满怀的心态采纳其对不公不平的反思,所谓的分清黑白是指既应该知其合理成分又应该知其不对的地方,如此方能不受各种“专家之言〞的煽动和“民粹之音〞的魅惑。
养老基金的精算模型及其运用【摘要】养老保险基金是否平衡,空帐运行能维持多久及如何解决基金平衡问题是关系到我们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能否存续的关键。
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在未来的运行过程中势必会出现入不敷出的现象,及时准确地对未来的基金缺口进行预测是解决养老保险基金平衡的关键所在,本文以养老保险精算原理为基础,针对养老保险的特征,构建养老保险精算模型,结合我国未来人口变动情况,研究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平衡问题,同时分析养老保险基金平衡的相关影响因素,结合测算结果从精算角度对我国养老保险政策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养老保险;保险基金平衡;模型预测;建议0 引言由于我国精算业起步较晚,目前对养老保险的研究多以定性分析为主,即使使用定量的方法也往往直接将灰色预测、回归分析等数量方法和模型套入养老保险实务中进行测算,往往忽略了生存概率、收入情况、保险替代率、覆盖率等因素对养老保险平衡分析的影响,难以得出具有较强实用价值的结论。
本文将以养老保险精算原理为基础,建立科学的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精算模型,综合分析各影响因子,研究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平衡问题,从精算学角度,对我国养老保险政策提出合理化建议。
1 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预测模型构假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平衡的目标区间取n年,职工开始就业年龄用a表示,职工退休年龄用b表示(假定男女职工开始就业年龄和退休年龄相同),职工死亡极限年龄用ω表示。
用c表示缴费率,k表示养老金年调整率,Ti表示养老金替代率,Wa,1表示第1年a岁职工的平均工资,Qb,1表示第1年a岁职工的平均养老保险金,g1表示个人因素导致的工资增长率,g2表示社会因素导致的工资增长率,lx,s表示n年目标期间内第s年初x岁职工人数,Is为第s年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Es为第s年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支出。
首先分析第一年养老保险基金的收入情况:2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平衡的政策建议由于我国基本养老保险体制建立较晚与西方发达国际相比存在很多制度上的缺陷,比如:高替代率、高赡养率造成了基本养老保险的支出负担偏重;养老保险体制转轨带来沉重的转轨成本等。
摘要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作为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保障社会全体成员基本生活条件的一项社会制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
基本养老保险之目的是为退休人员提供合意的退休金,避免陷入老年贫困。
养老保险替代率,是指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
它是衡量劳动者退休前后生活保障水平差异的基本指标之一。
研究养老保险替代率对于明确我国当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及完善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本文第一章介绍了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情况及相关概念。
第二章说明了研究养老保险替代率的意义及决定养老金替代率的因素,然后根据保险精算学中相关理论分别给出基于2005年我国养老保险政策调整前后的养老金替代率精算模型。
第三章内容根据第二章建立的模型在不同因素下分析对比两种模型,总结出各自模型的特点。
第四章得出结论并给出建议。
关键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替代率精算模型注:本设计(论文)题目来源于教师的自选课题。
AbstractSocial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 as a social system which safeguard national stability and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tect the basic living conditions of all members of society, more and more people take attention and high priority on it. The purpose of the basic old-age insurance is to provide a desired retirement pension, to avoid people falling into poverty when they in old age. Pension replacement rate refers to the workers when they retire, retired pensioners, wage levels and the ratio between the income levels. It is a measure of living standards before and after the retirement of workers between the basic indicator. Of pension replacement rates for specific basic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 in our country and improve the basic old-age insurance policy ha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Chapter one of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ocial pension insurance system in China's basic situation and related concepts. The second chapter explains the research significance of pension replacement rates and the factors that determine the pension replacement rate, then under the theory of actuarial science in 2005 were given based on old-age insurance policy adjustment in China before and after the pension replacement rate of actuarial models. The third chapter of the model established under Chapter Two of different factors in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two models, summed u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model. Chapter Four concludes and gives recommendations.Key words:Social pension insurance system, Replacement rate, Actuarial Mode目录1 绪论 (1)1.1养老保险的产生及发展 (1)1.2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及改革概况 (2)1.3相关概念 (4)1.4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展望 (4)2 替代率精算模型 (5)2.1我国养老保险的缴费制度现状 (5)2.1.1 1997年《97决定》规定的缴费情况 (5)2.1.2 2005年《05决定》规定的缴费情况 (6)2.2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精算模型 (6)2.2.1 影响养老金收入的因素 (6)2.2.2 基于《97决定》规定缴费条件下的替代率精算模型 (6)2.2.3 基于《05决定》规定条件下的替代率精算模型 (8)3 模型的分析与比较 (11)3.1参数设定 (11)3.1.1 参保年龄及退休年龄 (11)3.1.2 工资增长率及年利率 (11)3.1.3 计发月数及个人工资 (11)3.2模型测算结果及比较分析 (12)3.2.1 对不同退休年龄替代率比较分析 (12)3.2.2 对不同参保年龄替代率比较分析 (13)3.2.3 对不同利率下替代率比较分析 (14)4 结论及建议 (16)参考文献 (17)致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绪论本章介绍了养老保险的产生及发展,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概况,保险精算学相关概念及在养老保险上的应用,并就本文的主要工作加以概述。
1.1养老保险的产生及发展养老保险是养老社会化的产物。
在家庭还是基本经济单位的历史时期,家庭是养老的基本单位,代际间的财富转移也是在家庭内部进行的:即父辈养子辈,子辈养父辈。
“积谷防饥,养儿防老”。
在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都希望下一代数量大于前一辈,家庭规模扩大。
然而,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后,家庭的生产和经济功能减弱,妇女劳动参与率提高,生育率下降,人口年龄结构开始老龄化,年轻一代的养老负担越来越重,从而必然带动人类的养老方式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化,建立社会化养老体系。
社会对老年经济收入保障的基本做法与家庭养老却有本质上的区别。
家庭养老是一个家庭内代际间的财富转移,而社会养老是在整个社会中实现财富转移。
或者说,对于社会养老而言,实现财富转移的不同两代之间己不一定再是血缘或亲属关系,而只是社会关系。
社会养老是通过养老保险的形式来实现的。
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实现社会养老,可使退休老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也有利于解除在职职工后顾之忧,调动生产劳动积极性,从而不仅可稳定家庭生活,稳定整个社会,而且会推动社会生产发展。
从历史上看,养老保险制度最早产生于19世纪80年代的德国。
1889年德意志帝国“铁血宰相”俾斯麦颁布《残疾和养老保险法》,成为社会保险的创始人。
之后,1908年,英国国会通过老年给养法,提出由国库负担老年给养责任,其资金取自对富户的赋税,借以实现收入再分配。
此法律经1911年,1919年,1924年几次修改,逐步完整。
1925年起英国正式采取强制保险,1946年又通过国民保险法。
瑞典于1913年颁布了《老年年金法》,向全体国民提供老年和残废时的生活保障,这是世界上第一部适用于全体国民的社会保险法。
其它西欧国家,如奥地利、卢森堡等亦分别于1906年,1911年颁布有关法律,开始实行养老保险。
前苏联及东欧国家大都于本世纪20年代开始实行年金保险。
到20世纪50年代,工业化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形成,许多发展中国家也相继建立起养老保险制度。
例如,马来西亚、印度和新加坡分别于1951年、1952年和1953年以公积金形式开始对工资收入者实行养老保险.据统计,到80年代初,全世界己有127个国家实行了包括养老在内的社会保险制度。
1.2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及改革概况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是上世纪50年代初建立的,遵循政务院于1951年2月26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下简称《劳保条例》)。
《劳保条例》规定,企业按月缴纳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3%(个人不缴费),建立综合性劳动保险基金,其中30%存入中华全国总工会,作为劳动保险总基金,70%存入企业基层工会,作为劳动保险基金。
劳动保险金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委托中国人民银行保管。
1953年1月2日,政务院对《劳保条例》作了修正,规定男工人与男职员年满60岁,一般工龄满25年,本企业工龄满5年者,可退职养老。
女工人与女职员年满50岁,一般工龄满20年,本企业工龄满5年者,可退职养老。
另外,将养老金标准酌情提高到本人工资的50%-70%,与此结合,劳动部于1953年1月26日公布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修正草案》。
其中,规定“本企业工龄己满5年未满10年者,付给本人工资的50%;己满10年未满15年者,付给本人工资的60%;已满15年及15年以上者,付给本人工资的70%”。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统筹养老保险制度被废止,企业自行承担退休职工的退休金给付责任,并且不再从工资总额中提取一定的比例建立养老保险基金,而是按照规定从营业外列支,成为完全的企业现收现付养老保险,结果使不同企业负担畸轻畸重。
1978年6月2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对干部和工人的退休、退职待遇做了修改,但在养老模式上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进入80年代以后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与改革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
1984-1994年为改革探索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企业间养老保险费用负担畸轻畸重的问题凸显出来,实行退休费用社会统筹,改革养老保险制度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