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重庆八中2018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 精品
- 格式:doc
- 大小:210.98 KB
- 文档页数:16
【题文】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父死,妻其后母(生母除外),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其目的是稳定氏族共同体,匈奴这一婚姻习俗与汉朝文化格格不入,但汉朝依然与匈奴和亲。
②唐时,生活在京城长安的“风土之差”“习俗之异”的外国商人、留学生等不下3万人,其中不乏与唐人文化习俗不同的赤足、髡发(剪掉头发)的天竺、波斯人。
③现代中国人忌进餐时嘴里发出响声,一日本友人在中国家庭进餐,嘴巴不时发出呼噜响声,主人颇为不解,后来才知道这是日本人礼貌的表示,以示食物美味和感谢。
④一个援非工程师在阿尔及利亚初次与当地人握手,被对方掘得麻木疼痛,原来当地的文化理解是握手用力的程度跟对方好意的程度成正比。
⑤亚马逊土著都要剃除自己的眉毛,他们赋予这一习俗以增强狩猎视野和融入社会需要的文化含义。
自然承载万物共生,社会包容异俗同存。
从古至今,中国与很多国家有着太多不同甚至相反的风土习俗和文化符号。
读了上述材料,作为一个具有全球视野的中学生,请谈谈你的感触与思考。
要求:综合材料的含意和范围,自拟标题,自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答案】尊重文化差异性当今世界,众多不同的文化共同构成了灿烂、辉煌的人类文明。
就如古老的中华文化,庄重的欧洲文化,浪漫的希腊文化,神秘的非洲文化……它们或许不尽相同,但都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因此,我们要尊重文化差异。
历史上,因为尊重彼此文化差异而留下千古佳话的例子并不鲜见。
忘不了汉代的张骞通西域,一路上与多少个国家建立友好关系,真是强我大汉。
忘不了大唐时期,唐太宗威仪满天下,少数民族纷纷来朝。
唐朝文化开放而包容,真可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正是唐朝人懂得尊重文化差异,才造出一个盛世。
忘不了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忘不了三教共栖……正是因为懂得尊重文化差异,才使中华文化保持勃勃生机,才在开放和包容中广纳文化精华,丰富中华文化,强我华夏。
由此看来,尊重文化差异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础,能展现一个国家的风度。
重庆市第八中学2018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六)语文参考答案1.(3分)A 【解析】B.“通过……来改变……”错误,误解“行为习惯”与“价值观念”之间的关系,原文第二段是说表面上是改变行为习惯,实质上是改变价值观念。
C.“取代传统风俗”错,原文第三段是说而非简单粗暴地变其礼,革其俗。
D.“就一定能够迅速改变”错,原文第五段说“移风易俗非一日之功,更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久久为功,常抓不懈”。
2.(3分)B 【解析】从理念上错,文章第二段列举了大量实例,谈的是陈规陋习的现实表现及其危害。
3.(3分)C 【解析】首要的还是在农村大力宣扬法治精神错,原文第三段结尾提到使法治精神在村庄落地生根,对于移风易俗,文章没有把宣扬法治精神作为手段放在首位的意思。
4.(3分)D 【解析】“不喜欢周围的邻居”于文无据。
5.(5分)不俗:①兴趣不俗,爱竹。
②言谈不俗,时常引用诗文,说话文雅。
③学问不俗,著书立说,书法超群。
不随俗:①与邻里比较疏离,绝不会亲如一家:逢婚丧大事,只送包封,绝不吃酒宴。
②清高孤傲,不平易近人:觉得邻居不懂风雅,而拒绝将自己钟爱的竹子移栽给邻居。
(每点1分)6.(6分)①照应文中节新篁从拒绝移竹给邻居到主动把竹子引到邻居家的情节。
②从拒绝到主动,突出了人物节新篁的自我反省的精神。
③“鞭笋过墙”象征指打破隔膜,与邻里友善相处,以此为题,凸显文章中心,意味深长。
④引自古诗文,使文章更有文化内涵,也更符合文章语言整体典雅的风格。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给6分)7.(3分)B 【解析】原文表述是“如果大家都背着思想包袱下潜,操作过程中难免就会分心,一旦注意力不集中,导致误操作,就真的会像长尾鲨号那样,酿成艇毁人亡的悲剧。
”8.(5分)AD(答对一项3分,两项5分)【解析】A项“所以每一个部分都必须经过反复的质量检测”中因果关系不成立。
D项,“核潜艇深潜实验的成功让黄旭华获得了‘影响世界华人盛典’终身成就奖。
重庆市第八中学2018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语文参考答案1.(3分)B 【解析】A项“相互涵盖”错,应该是“道”涵盖“人”;C项“引入彼岸世界”错,应该是“引入现实生活”;D项原文是“‘中’并不仅仅是量的概念,而更多体现为实践过程中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的一种原则。
”2.(3分)C 【解析】“人是道的存在基础,没有人,就没有道”不成立。
3.(3分)C 【解析】原文并未提及“日用即道”是儒家提出的。
4.(3分)B 【解析】次要人物中被救女子和穿军装的没有运用语言描写。
有部分语言不是对话语言。
5.(5分)王:深明大义、知恩图报、武艺高强、杀伐果决。
(共3分,一点1分,答出任意三点)绰号(示例):王:疤面阎罗(1分)夫人:双叉火凤凰(1分)(要求能够体现人物性格特征,并能运用借代、比拟等修辞手法,共2分)6.(6分)①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故事情节围绕“火焰锁”展开。
②用火焰锁的来历和归属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凸显了人物知恩图报、行侠仗义的性格特点,火焰锁是王为报恩交给猎户女儿的,又成为王救护女子的信物。
(每点2分)7.(3分)C 【解析】“性格乖戾,难以相处”说法错误。
8.(5分)B(2分)D(3分)【解析】A选项中“张中行根据《章氏丛书》中的记载和章太炎自己的文字”理解有误,根据原文可知《章氏丛书》中收录的均是章太炎的作品;C选项强加因果,原文中并没有说鲁迅盛赞其师章太炎是因为“在跨度极大、落差极高的角色之间,章太炎都能够自如转换、游刃有余”;E选项中“表达方式也全不相同”有误,表达方式有相同的地方存在。
9.(4分)①学问精深,为人有正气。
(1分)②广泛的涉猎、丰富的阅历、能驾驭复杂的生命角色。
(在不同角色间转换自如、游刃有余)(1分)③有真性情(敢于自嘲、敢与老师决裂)。
(1分)④能于困厄中坚守德操。
(“困厄如此”而“德操弥厉”)(1分)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10.(3分)B 【解析】是因为当时的宋朝纲纪不振,政治腐败,不行贿就办不成事,贤德君子不在朝廷做官,人格卑下的人反而身居高位,本应奖赏好人,惩治坏人,掌握权力的人却颠倒是非,导致贤德有才的人穷困潦倒,流离失所,无处容身。
重庆市巴蜀中学2018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卷重庆市巴蜀中学2018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试题卷重庆市巴蜀中学2018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试题卷5 重庆市巴蜀中学2018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试题卷命题人黄其科语试题卷共8页。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1至10题为选择题,30分;第11至22题为非选择题,120分。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第1至10题时,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第11至22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各加点字,每对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A.贮藏/伫立畜养/储蓄嗔怪/瞋视信笺/流水浅浅 B.讣告/朴素掎角/犄角谥号/洋溢本埠/物阜民丰 c.框架/眼眶氛围/份额瘙痒/风骚市侩/刽子手 D.摈除/摒弃浣衣/莞尔裨益/奴婢挟制/汗流浃背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销脏照相老俩口攻城略地 B.提纲缭草身份证死口否认 c.凌乱脉搏亲合力以点代面 D.部署简练度假村坐镇指挥 3.下列各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房地产业的不断升温,一直居高不下的商品房价格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沉重负担,人们要求平抑房价的呼声也一直不绝如缕。
B.教学楼与办楼之间的廊桥连通以后,进出办室就不必再绕道而行了,师生们在上面行走真有如丸走坂的感觉。
c.长期以,国内企业防病毒市场总给人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这一方面是因为各种深奥的产品宣传让人觉得高深莫测,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整个行业运作缺乏应有的透明度。
D.回到金科校园,看到每个莘莘学子行色匆匆的样子,我又想起了自己的高中生活。
4.下列各句。
重庆八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8页,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第1至6题、8至10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涂选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或答题卷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滂沱.(pāng)正.(zhèng)月煞.(shà)风景谆.(zūn)谆教诲B.闷.热(mēn) 生肖.(xiào) 办事处.(chǔ) 莘莘.(shēn)学子C.别.(biè)扭抹.(mā)布涎.(xián)着脸装模.(mú)作样D.嗜.(shì)好晕.(yùn)车唱主角.(jué) 间.(jiàn)不容发2.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A.震聋发聩一愁莫展相形见拙欢度春节B.始作俑者提心掉胆洪福齐天开源节流C.闲情逸志纰漏百出山青水秀各行其是D.真知卓见惹事生非世外桃源运筹帷幄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我在出差途中竟然与失去联系三十多年的老同学萍水相逢....。
看到彼此都已经渐生华发,我们不禁感慨万千。
B.他的记忆力惊人,三年前发生的一件小事,到现在还能说得有鼻子有眼.....。
C.不少省市片面追求GDP,无节制地开采、出口稀土等资源,这种行为无异于为渊驱鱼.......,为丛驱雀.,长此以往,稀有资源将消耗殆尽。
D.2月16日晚,央视星光大道2018年度总决赛圆满落幕,总冠军终于浮出水面....,来自山东的刘大成获得冠军。
秘密★启用前2018年重庆一中高2018届高三上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卷2018.10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共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第1至第6题、第13至第15题时,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第7至12题、第16至第18题时,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六艺乃春秋时固有之学问,先孔子而存在,孔子实未制作之。
但孔子虽未曾制作六艺,而却曾以六艺教弟子。
故后人以六艺为特别与孔子有密切关系,亦非毫无根据。
以六艺教人,并不必始于孔子,据《国语》,士亹教楚太子之功课表中,已有“诗”、“礼”、“乐”、“春秋”、“故志”等。
但此等教育,并不是一般人所能受。
不但当时之平民未必有机会受此等完全教育,即当时之贵族亦未必尽人皆有受此等完全教育之机会。
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札到鲁方能见各国之诗与乐,可见“乐”、“诗”各书,在当时乃是极名贵的典籍学问。
孔子则抱定“有教无类”之宗旨,“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如此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凡缴学费者即收,一律教以各种功课,教读各种名贵典籍,此实一大解放也。
故以六艺教人,或不始于孔子;但以六艺教一般人,使六艺民众化,实始于孔子。
以后各家蜂起,竞聚生徒,然此风气实孔子开之。
孔子之讲学,又与其后别家不同。
别家皆注重其自家之一家言,如《庄子•天下篇》所说,墨家弟子诵《墨经》。
但孔子则是教育家。
他讲学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之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
所以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
所以颜渊说:“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庄子·天下篇》讲及儒家,即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重庆市第八中学2018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四)语文参考答案1.(3分)B 【解析】A.原文为“想象人类没有形成语言的时候,他们要表达某种意念或某种信息,只好用手势比划或在地上画图表示”,“帮助理解语言”的是产生于语言之后的文字才是“语言的辅助工具”。
C.“相辅相成”是指互相配合,互相辅助,而文中说“文字尽管在某种功能上超出了语言,但仍然是语言的辅助工具”,所以“相辅相成”表述错误。
D.“没有见到完整的实证材料……就对这……事物持完全否定的态度”是不科学的态度,但“没有完整实证,就认定其存在过”是同样“动辄定论”的不科学的行为。
2.(3分)D 【解析】“有一些甲骨文的单字比钟鼎文的结构带有更为原始的特征”才能证明“甲骨文是比钟鼎文更为古老的汉文字”,而“甲骨文的结构比钟鼎文简练”只能说明甲骨文出现前,“文字的产生已经有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3.(3分)C 【解析】如果将“可视符号认作是文字”,自然可认定“文字的产生比语言早”。
4.(3分)C 【解析】文中没有对老韩的外貌描写。
5.(5分)第一处老韩说不出话来的心理:①震惊: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财富老韩“傻了眼”。
(1分)②害怕,惶恐:面对巨款,害怕。
(1分)③矛盾:如何处理这笔财富他心中一时没有主意,独吞的贪念和归还的心理在斗争。
(1分)第二处老韩说不出来话的心理:①羞愧,难为情,老韩本来要独吞大洋,为此不惜与好友老丁闹翻,但是在无奈之下归还老曹后却被老曹夸赞成一位拾金不昧品行高尚的人,心中十分惭愧。
(2分)6.(6分)示例一:不多余。
理由:①情节方面:最后一段通过老韩的话来交代故事情节的结果,二人成为了好朋友,使情节更完整。
①主题方面:老韩的话“知人知面不知心”点明了小说所要揭示的主题。
②结构方面:结尾重新点明布袋对人物关系的作用,照应标题,使故事更加紧凑。
(理由分析每点2分。
只判断不说明理由不给分)示例二:多余。
理由:①小说情节:文章倒数第二段老曹的话已经交代二人拜把子结成一辈的好朋友的结局,故事结果已经完整,加上不免多余。
重庆八中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答案1.A.【解析】“以此达到增进中西之间相互了解的目的”错,原文说“客观上在中西之间架起一道相互认识和了解的桥梁”,说明这并不是传教士主观的想法,他们主观上还是想要传教。
2.D.【解析】曲解原文观点。
原文中“超过17世纪其他任何的史学著作”是“一些西方学者”的评价,而不是作者的观点;而且西方学者的评价是针对《利玛窦日记》对“欧洲文学、科学、哲学、宗教及生活方面的影响”进行的,而不是“这本书在塑造欧洲早期‘中国观’上”。
3.C.【解析】A项“来批判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西方对待中国的傲慢态度”错,文章的写作目的是“希望对(当代)中西双方有所启示”,引导人们思考当代的中西交往。
B项“是为了证明在明朝主流士大夫心中欧洲形象是正面的”错,根据原文可知,此处举例是为了证明“在树立欧洲形象方面,利玛窦以其渊博学识和个人魅力做出了积极贡献。
”D项“迅速降温”不是体现严谨性,而是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4.答案:(一)在塑造中国早期“欧洲观”的贡献:①通过广泛交游知名人士和撰译著作,扩大欧洲知识和理念对中国的影响/极力向中国介绍输出西方文化(近代科技知识)。
(1分)②用自身的渊博学识和个人魅力影响士大夫们的看法,塑造欧洲作为文明乐土的正面形象。
(1分)(二)在塑造欧洲早期的“中国观”的贡献:①以日记的形式记录在中国传教的经历,向欧洲全面介绍中国经典和思想文化,影响了欧洲人对中国的想像。
(1分)②对中国社会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和相对客观的描述,为欧洲人在更深层次上了解和把握中国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1分)5.答案:①文化交流角度: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多元文化,增加认识和了解,促进文化交流。
【答到“加强文化交流”“促进文化交流”等即可】(2分)②人才沟通角度:通过知识渊博的专业人士来搭建沟通的桥梁。
【答到“通过专业人才沟通/以人才为纽带,加强沟通”等即可】(2分)③应秉持的态度:以客观的态度认识和描述他国形象,抛开傲慢与偏见。
巴蜀中学2018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二)语文★祝你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考试范围:高考考查范围。
2、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3、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4、主观题的作答: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主观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5、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本科目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代诗歌中一种不可忽略的修辞技巧——示现江锐示现这一概念最初来源于佛学,是说菩萨在度化众生时针对众生不同的情况,变换着显现不同的身形来教化众生以解脱轮回之苦。
《说文解字》:示,显示;现,相也。
“示现”二字的字面意思也就是显示出现象(景象、人象、物象、事象)使读者能“看到”。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一书解释为:“示现是把实际上不见不闻的事物,说得如闻如见的辞格……示现可以大别为追述的、预言的、悬想的三类。
追述的示现是把过去的事迹说得仿偏还在眼前一样;预言的示现同追述的示现相反,是把未来的事情说得好像摆在眼前一样;至于悬想的示现,则是把想象的事情说得真在眼前一般,同时间的过去未来全然没有关系。
”示现其实就是一种委婉曲折的反向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以想象、联想、梦境等方式把并不可能看到的事情和场景说得如见如闻。
四川省重庆市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语文试题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東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伦理学是有关人际交往行为道德规范的学问,以往的伦理学所论证的道德规范是具体的、活生生的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人们在时间上同时存在,在空间上彼此触及。
这种道德规范将人际关系塑造为契约与合作关系,能给契约双方带来利益,但它却或许包含着将无法参与签定契约者排除在道德顾及之外的弊端。
这种伦理学被称为近距离的伦理学,它们住往只须顾及当代生存着的并且彼此交往着的人际关系;至于那些不具有时空相关性的人际关系,似乎便不在其关照的视野之内。
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却把一种新的、不具备时空关联性的人际关系的问题,即当代人与未来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带到了伦理学的范畴之内。
因为我们这一代与未来人类并不处于同一时空环境里,所以无法像同代人那样通过道德建构起契约性的互利合作。
我们当代人作为行为主体,与未来的行为后果的承担者处于一种分离的状态,行为者理论上可以不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而行为后果的承受者却无法对行为者做出惩罚。
这是以往的伦理学所不曾触及的问题,要求我们探讨一种远距离的伦理学。
这种伦理学,实则是一种代际传承的伦理。
代际传承,意指人类的发展从过去到今天再到未来呈示着一种必然的逻辑。
即前辈把生命本身、生存条件完好地传递给我们,基于公正原则,我们也应当把这些惠赠完好无损地传递给后代。
“于是,代际公正就这样得到了理解。
当我作为好的托管者把先辈委托我的价值物管理好,则我便能够说对于先辈和晚辈同样都是公正的。
”公正是一种难以用其他基本前提得到论证的基本价值,基于公正理念,罗泽对代际传承的思想做出了经典的概述:“如果说,每一代都要履行这样的义务并且要关照其后代的话……那么就会产生出一种相互关照的代际链条。
重庆八中高2018级高三(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注意事项: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将答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有两对读音不同的一组是()A.慰藉./狼藉.妃嫔./濒.危参.加/参.差不齐B.复辟./媲.美行.伍/行.家毒蛇./虚与委蛇.C.蛮横./横.祸标识./识.别歼.灭/缄.口不言D.佝偻./伛偻.稽.查/稽.首呼吁./长吁.短叹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佳肴污告远见卓识枉费心机B.殉职斑斓穿流不息理屈词穷C.抱怨贸然无事生非毁家纾难D.宣泄凌厉事必恭亲厉兵秣马3.下列各项中,加点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综合多次调查结果,贾樟柯在理工科学生中的知名度较低,学生对他是第几代导演,他的代表作有哪些知之甚少,看过他作品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B.尼古拉·萨科齐当选为法国总统后向媒体表示,上任之后要先从硬骨头啃起,当仁不...让.地解决法国目前面临的三大经济难题。
C.“小李已经主持过好几回学校的大型活动了,这次让她担任联谊活动的主持工作,真是赶鸭子上架.....,算找对人了。
”余老师一脸自豪地说。
D.京剧和地方戏在艺术形式上并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泾.渭.分明..,其实它们之间相互借鉴、吸收的地方很多。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由著名影星李连杰创办的壹基金要离开中国红十字会单飞了,在2010年中秋节前后,就此种诀别属于“嫁女”还是“离婚”,媒体和慈善界还在字斟句酌。
B.“悟本堂”镇堂大师张悟本在谎言被揭穿之后仍可从容“停业深造”,以及稍后李一道长“成仙”骗财之路败退之后坦然“无限期闭关修炼”等“忽悠者”“东窗事发”仍可“全身而退”的现象,让我们有既荒唐又愤怒的感觉是颇难形容的。
C.海南“国际旅游岛”项目是我国由官方独立建造、独立规划、独立投资、独立管理、独立收支的特大型海岛旅游规划,该项目的曲折实现,将成为我国旅游开发史上的重要一笔。
D.法律专家的看法是,消费者当众砸毁商品只是为了羞辱或者表达自己的不满。
二、(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
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
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
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
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
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
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
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
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
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
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
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
它们互相补充又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
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
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
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
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
《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
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迭。
正如沈德潜《说诗晬语》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
”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
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
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
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
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绚丽多彩的,但其最引人瞩目的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5.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成为主流。
C.“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6.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
C.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迭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
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的特点也就不足为奇了。
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
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
三、(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公孙鞅(即卫鞅、商君)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
卫鞅复见孝公。
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语数日不厌。
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
”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
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悒悒①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
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甘龙曰:“不然。
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
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
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
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
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
其.后民莫敢议令。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
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
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
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
”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
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
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黾池。
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选自《史记·商君列传》,有删节)注释:①悒悒:闷闷不乐的样子。
8.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景监以让.卫鞅让:责备B.子何以中.吾君中:选中C.而循礼者不足多.多:赞扬D.舍人无验者坐.之坐:使……获罪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B.①学者溺于.所闻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①法之.不行,自上犯之②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D.①其.后民莫敢议令②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孝公想依从商鞅而变法,但又怕天下人议论他,商鞅就对孝公说做事情不要犹豫不决,还认为只要能强国利民,圣人就不必沿用成法遵循旧制。
B.商鞅到了秦国后,以富国强兵的办法劝说孝公,孝公特别高兴,因为按照商鞅的办法,秦国就可以治理得如同殷、周一样好了。
C.甘龙认为聪明的人不改变成法而治理国家,杜挚认为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变成法,商鞅驳斥了这些主张,得到了孝公的赞同。
D.因公子虔一班人的告发,商殃受到追捕,后来商鞅发动商邑的士兵攻击郑国以谋求生路未能成功,最终落了个被五马分尸示众的下场。
第Ⅱ卷(共120分)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4分)1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①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悒悒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3分)译文:②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3分)译文:③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2分)译文:(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2分)臧孙行猛政,子贡非之,曰:“独不闻子产之相郑乎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
子产卒,国人皆叩心流涕,三月不闻竽琴之音。
其生也见爱,死也可悲!”1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问题。
(6分)塞下曲(其六)戎昱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 qīn):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