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找骆驼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2
学目的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勤于思考。
2.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提出要求1.设疑导入。
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那只骆驼,却帮助商人找回了骆驼,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读了《找骆驼》这篇课文后,同学们就明白了。
我们一起来学习《找骆驼》。
(板书课题)2.提出学习要求。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来学习,并通过自读课文解决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完全自由地读课文。
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对难读的词、句可重点练习,多读几遍,读通为止。
2.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再读课文,尝试解决“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圈画有关的句子,并找出不明白的地方。
三、研究问题,合作探究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尝试解决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老人非常详细地说了骆驼的哪些情况?(3)这些详细的情况老人是怎么知道的?2.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互相启迪解决问题。
3.各小组汇报学习收获,师生共同归纳整理。
4.重点段阅读指导。
认真阅读老人最后说的一段话,解决下列问题:(1)读一读,议一议: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的有关情况的?(2)填一填,说一说:(出示)因为老人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老人又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老人还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尽量用文中的语句,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填空,先在小组内互相说,再推选代表在班上说。
)(3)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启发学生思考理解,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分析骆驼留下的种种迹象,并且通过这些迹象来确定骆驼的特点。
16.找骆驼(主备:陈霞)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道理。
2、理解词语:商人、至于、究竟。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反复读和理解老人前后的对话,从后面的对话证实结论的正确,是观察与推断的结果。
教学难点:理解老人为什么没看到骆驼却把骆驼的特点了解得那么清楚。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件:骆驼在沙漠上走的片断。
师介绍:骆驼是沙漠中主要的交通工具,商人想要在沙漠中运货,可离不开骆驼。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骆驼的一篇课文。
二、新课:1、板书课题,读题。
质疑,导入新课。
2、初读课文。
(自由读)3、按自然段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商人此时的心情怎样?你现在就是这个商人,你会怎么做?会遇到那些困难呢?4、具体学习课文。
(1)当商人问老人的时候,他们说了什么呢?同桌同学分角色读(1——7自然段)指名分角色读。
如果你是商人,听了老人的话,心里会怎样想?指导朗读(随机指导老人的话,与商人越来越紧张、急切的语气)(2)老人把骆驼的样子说得这样具体,又说不知道骆驼在哪,你这位商人会怎样想?指导朗读商人的话,读出生气、质问的语气。
(3)老人说的是不是真的呢?请你自己读读第10自然段。
老人说的是真的吗?他没看到骆驼,为什么对情况知道得这样清楚呢?谁能为在座的商人解释解释。
(4)结果怎样,齐读第11自然段。
5、小结。
(1)学过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2)教师根据学生情况点拨。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学会生字:失、这、左、右、应、该6个字。
理解词语:商人、至于、究竟。
教学重点:掌握该字再田字格中的位置。
教学难点:左、右两个字“横、撇”写时的区别。
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1、这节课继续学习第17课。
板书课题2、回忆课文写的是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二)复习词语(课件演示)走失这时候左右应该(三)出示生字失这左右应该(四)学习生字1、仔细观察哪些字有一样的地方?(课件)失、左、右是独体字。
16*找骆驼教学目标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尝试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2.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
教学难点学会观察——思维——判断的方法,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一些测试观察能力的图片。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流程一、新课导入。
1.当你丢失东西的时候,你会怎么寻找呢?本文就讲述了一个找骆驼的故事,一位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了准确的分析和判断,帮助商人找到了骆驼。
你知道老人是怎么凭借观察找到骆驼的吗?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吧!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引导学生借助字典及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字词。
3.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课文。
4.读完课文后,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商人找骆驼。
)5.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写商人到处找走失了的骆驼,在询问一位老人时,老人详尽地描述了骆驼的特征。
第二部分(第9、10自然段):写老人讲述自己知道骆驼特征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11自然段):写商人照老人的指点,找到了骆驼。
三、理解课文,引导探究。
1.学生默读阅读提示,画出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1)故事里的老人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2)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征?(3)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征的?(4)自由完成下列研究性表格。
2.交流第一个问题:老人发现了什么?学生交流并画出相关句子。
出示:“你问的那只骆驼,是不是左脚有点跛?”“是不是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是不是缺了一颗牙齿?”(1)学生说,教师总结特点。
(骆驼的左脚有点跛;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缺了一颗牙齿。
)(2)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9自然段。
理解“是的”“不错”“对极了”等词、句子表达的好处,理解“愤愤”(表现商人很生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由一线教师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骆驼简介骆驼体毛一般为褐色,也有浅黄、灰白等色型;头顶生有簇毛,体毛蓬松而长;驼峰肥大而丰满,夏季脱毛后还残留一道厚毛;四肢更为粗壮,蹄宽而扁。
有双峰驼和单峰驼两种。
双峰驼曾在我国北方广泛驯养,至今在内蒙古和西北地区仍然能够见到。
过去很长时间曾作为口外与京城之间贸易的主要交通工具,素有“京华之舟”的美誉。
单峰驼有人认为也曾分布于我国的一带,但现在仅见于阿拉伯半岛、印度和非洲北部等地。
它的体毛较短,寿命可达50年。
骆驼的胃里有水囊,能贮存很多水;骆驼的两座高高的驼峰,可储存有100多千克脂肪,必要时可以转变成水和能量,维持骆驼的生命活动。
因此,在沙漠里,可以一连三四十天不吃不喝,适于长途跋涉。
家骆驼成为人类在沙漠中的主要交通工具。
由于骆驼在行走或跑步的时候,同时伸出左侧或右侧的前后腿,所以人骑坐在上面会觉得很不稳定。
骆驼是沙漠地区的交通运输工具。
世界上有双峰驼和单峰驼,它们的最明显的区别,就是驼峰的数目不同。
我国产的双峰驼,背脊上有前后两个马鞍一样的驼峰。
平时我们看到的大都是家骆驼,它们的祖先是野骆驼,生活在、甘肃、青海、内蒙古等沙漠地区,它同家骆驼的区别是:驼峰矮小,腿细长,全身的毛短,颜色淡黄。
由于野骆驼的数量十分稀少,已被我国列为一级保护动物。
它们在沙漠中长途行走时,常常又饿又渴,这时驼峰的脂肪便会分解,供给骆驼体内所需要的营养和水分。
骆驼在缺水的沙漠里能耐渴,是由于它平时喝水少,一喝就能在10分钟内喝下100多升水;同时排水少,在夏天一天只排出一升左右尿,而且不轻易开口,防止体内水分外出,所以在夏天的沙漠中,它可以8天不喝水也不会干死。
骆驼善于走沙漠,因为它有两对奇特的脚掌,掌下生着宽厚的像弹簧一样的肉垫,走路时脚趾在前方叉开,这样,在沙面上走路不会陷到沙窝里去。
对话描写的课文16* 找骆驼从前有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
他找了很多地方都没找到,心里很着急。
这时候,他看见一位老人在前面走,就赶上去问:“老人家,您看见一只骆驼了吗?”老人说:“你问的那只骆驼,是不是左脚有点跛?”“是的。
”“是不是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不错。
”“是不是缺了一颗牙齿?”“对极了!您看见它往哪儿去了?”老人说:“那我可不知道。
”商人忿忿地说:“别哄我了,一定是你把我的骆驼藏起来了。
要不,你怎么知道得这样详细?”老人不紧不慢地说:“干吗生气呢,听我说嘛。
刚才我看见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我又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
我想骆驼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
我还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颗牙齿。
至于骆驼究竟往哪儿去了,应该顺着它的脚印去找。
”商人听了,照老人的指点一路找去,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
17 孔子拜师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这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16《找骆驼》之二一、教材分析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位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的事。
说明遇到问题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作出正确判断,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课文开头先写一个商人因为找不着走失的骆驼而着急,就向一位老人打听骆驼的下落。
接着写老人一一说出了丢失骆驼的特点,商人以为是老人把骆驼藏起来了,然后老人说出自己是怎么知道这只骆驼的特点的。
最后写商人在老人的指点下找到了骆驼。
全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条理十分清楚。
其中三、四节是文章的重点。
三段中老人说的话共有6句。
2—5句写出老人观察、思维、判断的过程。
2句写老人根据骆驼的脚印,知道骆驼左脚有点跛;3—4句写老人根据路的左边有蜜,右边有米,知道骆驼驮的一定是蜜和米;5句写老人根据骆驼啃过的树叶,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
老人通过仔细观察,从一些不为人们注意的现象中,经过动脑筋思考,对这些现象作认真的分析,判断出那只骆驼的三个特点,并根据其中最主要的特点,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教师在教学中要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老人怎么会做出正确判断的。
教学要求:1.从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这件事中,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抓住事物间的因果联系,进行分析和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理解“忿忿、详细、究竟、不紧不慢”等词语的意思,用“详细”造句。
3.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
教法设计:本文是一篇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好教材,教学时可采用逆推法。
从结果出发,推导出老人观察、思维、判断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课前准备:幻灯片、图片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生字词,理清文章脉络。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重点理解第三自然段。
懂得只有遇事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正确判断,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习因果关系的句式几种不同表达方法。
第三课时:.总结课文,处理课后作业,练习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略)第二课时(一)检查复习。
1.生字词2.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二)讲读课文。
对话描写的课文16* 找骆驼从前有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
他找了很多地方都没找到,心里很着急。
这时候,他看见一位老人在前面走,就赶上去问:“老人家,您看见一只骆驼了吗?”老人说:“你问的那只骆驼,是不是左脚有点跛?”“是的。
”“是不是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不错。
”“是不是缺了一颗牙齿?”“对极了!您看见它往哪儿去了?”老人说:“那我可不知道。
”商人忿忿地说:“别哄我了,一定是你把我的骆驼藏起来了。
要不,你怎么知道得这样详细?”老人不紧不慢地说:“干吗生气呢,听我说嘛。
刚才我看见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我又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
我想骆驼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
我还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颗牙齿。
至于骆驼究竟往哪儿去了,应该顺着它的脚印去找。
”商人听了,照老人的指点一路找去,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
17 孔子拜师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这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找骆驼》学习内容:三年语文上册,第16课《找骆驼》教学设计教材简介:本文改编自阿拉伯民间故事。
人物有两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老人在没见过的情况下,凭着观察到的现象,准确的分析和判断,帮他找回了骆驼。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简单的语文学习能力,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能整体感知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以生动的语言,适当的情景,合理的问题设计,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积极性,培养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语气。
2、理解老人是怎么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3、培养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
教学难点:理解老人为什么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教学具准备:幻灯片学习流程:一、自主预习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在文中划出你不理解的词语,多读几遍。
二、情境导入师:1、听谜语,猜猜是什么?2、介绍骆驼3、师: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那只骆驼,却帮助商人找回了骆驼,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读了《找骆驼》这篇课文后,同学们就明白了。
我们一起来学习《找骆驼》。
(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注意读音。
三、自学辅导1、自检预习:(1)、邻座互听互读预习读文情况。
(2)、将画出的生字词读一读。
(骆驼跛驮着愤愤啃过究竟不紧不慢至于果然)2、明确学习内容(出示自学辅导)(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从前,有一位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经一位老人的指点,找到了骆驼。
)(2)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下面的问题: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样知道这些特点的?3、自主学习4、合作交流(把你的思考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也听听别的同学有什么新的发现),5、展示辅导师:同学们讨论的非常认真。
谁来汇报一下(1)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2)老人是怎么知道这些特点的?四、自主检测:1.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想一想商人和老人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情和语气等,给文中的人物语言补充恰当的提示语。
三年级上学期第16课《找骆驼》教案建设小学吴小燕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分角色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感悟“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的道理。
重点:了解商人的骆驼有那些特点,老人是怎样发现这些特点的。
难点:理解老人为什么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教法与学法: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生:学生自读自悟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卡片课时安排:三十分钟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
1、出示骆驼图画。
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骆驼)随之介绍骆驼的一些特点。
2、师:从前有位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一位老人虽然没有看过那只骆驼,却帮助商人找回了骆驼,他是怎样做到的呢?相信同学们学习了《找骆驼》这篇课文之后就明白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骆驼》。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完全自由地读课文。
并为各自然段标上序号。
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对难读的词、句重点练习,多读几遍,读通为止。
(师巡视)2、出示生字卡片。
①指名生读并带读。
②全班齐读。
三、研究问题、合作探究1、带着问题读课文,尝试解决问题。
①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②老人非常详细的说了骆驼的那些情况?③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的这些情况的?2、小组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交流,互相启迪、解决问题)3、小组汇报交流、讨论结果,师生共同归纳整理。
4、引导生解决上述问题并指导朗读。
①指名生回答第一个问题。
(师归纳)②指名生回答第二个问题(师板书)问:刚才老人对商人说了骆驼的情况,商人的心情怎样?(指导朗读老人与商人的对话。
读出商人急切、紧张的心情)③师:老人把骆驼的样子说的这样具体,又说不知道骆驼在那里,你是这位商人的话,你的心情会怎样?(指导朗读商人的话,读出生气、质问的语气。
)④老人说的是真的吗?他没看到骆驼的样子。
为什么对骆驼的情况知道的这样清楚呢?谁来解释给商人听?( 指名生回答,师板书) ⑤结果怎样呢?⑥想一想:你从老人身上学到了什么?你觉得老人是一个怎样地人呢?四、课堂小结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你懂得了什么?五、作业讨论:商人找到骆驼后,心情怎样,心里会怎样想,还会对老人说些什么呢?板书设计:16、找骆驼脚印右深左浅 左脚跛左边有蜜右边有米 驮着蜜和米树叶上有齿印 缺了一颗牙仔细观察、分析判断找 骆 驼。
16《找骆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3.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通过学习,感悟“在生活中,只要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的道理。
4、学会用“因为……所以……”造句。
教学重点:1.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
2.理解老人为什么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感悟“在生活中,只要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的道理。
教学方法:观察法阅读法问题教学法教学准备师生分头搜集一些测试观察能力的图片,也可制成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观察画面,激趣导入1.激趣:老师这里有一些挺有趣的图片,它能测出一个人的观察能力强不强。
同学们想不想一比高低?2.出示图片或显示课件内容,开展观察竞赛活动。
3.导学:其实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也会有许多发现的。
《找骆驼》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这个道理。
想不想学一学?二、朗读课文,理出线索1.建议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阅读全文。
2.学生根据提示思考课文内容。
(1)出示问题。
A、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后,是怎么做的?B、老人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2)提出要求:看谁课文读得认真,看谁问题答案找得准确、完整。
(3)学生按问题提示和要求,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4)在互相交流中,把答案逐渐补齐。
三、通过朗读,理解词语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课文中的一些词语。
1.如“忿忿”“不紧不慢”“至于”“果然”,在课文当中都有特定的意义。
2.如“不紧不慢”,既反映了老人性格上的特点,更体现了他的胸有成竹。
3.再如,用了“至于”一词,就强调了与发现骆驼沿途出现的一些现象相比,骆驼往哪去了的问题,就显得不重要了。
四、根据线索,比较异同1.启发学生思考。
看了这位商人走失了骆驼以后的表现,你觉得他和老人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先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换一下看法。
2.组织学生集体交流要点:(1)这位商人走失了骆驼后,可能因为心急,到处乱找,结果没找着。
16 找骆驼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这个故事改编自阿拉伯民间故事。
人物有两个:商人和老人。
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对观察到的现象的准确分析和判断,使商人找到了骆驼。
老人的观察、分析、判断,对人很有启发,令人拍案叫绝。
课文以“找骆驼”为线索进行叙述,起因、经过、结果十分清楚。
在叙述中巧设悬念,引人人胜。
文章开头并不急于讲明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特点的,而是讲老人十分详尽地描述骆驼的特征,激起读者往下读的欲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培养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目标: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3、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4、练习用因果句式说话。
教学重点: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样发现这些特点的。
重点难点:弄清老人为什么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情景激趣,揭示课题同学们,【课件出示:黑猫警长图片】知道它是谁吗?它是干嘛的?你们想当黑猫警长吗?要当好黑猫警长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要有非凡的观察力。
同学们,老师想考考你们的观察力怎么样?老师这儿有两张图片,图片上有几处不同之处,请睁开你们的火眼金睛,把不同的地方找出来。
【课件出示:“大家来找茬”的图片】同学们,你们是怎么找出来的?其实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新发现。
同学们,你们的观察力太酷了!老师为你们骄傲!你们都是黑猫警长。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中的老爷爷,它不仅有一双火眼金睛,还有一个特能思考的大脑,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是怎么观察的吧?【课件出示:课题】一起打打招呼。
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要问的或者说你们有什么问题要考考大家吗?二、初读文本,明确要点你们有那么多的疑问,现在请同学们赶快进入你们的课本,认认真真地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提示:你们可以这样说:【课件出示:课文主要讲了一位商人()了一只骆驼,向老人(), 在老人的()下,最终()了那只骆驼的事。
第四单元第十六课找骆驼一、多音字:1、哄hōng哄动;hǒng哄骗;hòng起哄2、着zháo着急;zhuó沉着;zhāo高着;zhe看着3、干gān干净干巴巴;gàn干劲干什么。
二、近义词:哄—骗详细—详尽究竟—到底指点—指导跛—瘸忿忿—生气不紧不慢—不慌不忙果然—果真三、反义词:详细—粗略、简略深—浅不紧不慢—慌慌张张四、词语解释:1、名堂:成就;成果。
2、浪费:对人力、财物、时间等用得不当或没有节制。
3、看守:负责守卫、照料。
4、调节:从数量上或程度上调整,使适合要求。
5、聘请:请人承担工作或担任职务。
6、千里迢迢:形容路途遥远。
7、玩耍:游戏。
8、伟大:超出寻常,令人景仰佩服的。
9、喜欢:对人或事物有好感或感兴趣。
10、定时:依照规定的时间。
11、清闲:清静闲暇,用于形容人的生活、工作或心情。
12、细微:细小;微小。
13、阅读:看(书报等)并领会其内容。
14、突然:在短促的时间里发生,出乎意外。
15、固定:不变动或不移动的(跟流动相对)。
16、随意:任凭自己的意思。
17、欣赏: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
18、愤愤:很生气的样子。
19、指点:指出来使人知道。
五、词语辨析:1、指导指点二者都有指出点明的意思。
但指导在指出点明后还有引导、教导的动作;而指点则只是指出,不一定有引导的意思。
2、详细详尽都有周密完备的意思。
区别在于:详细着重在细,指内容十分完备,具有应有的细节;详尽着重在尽,指毫无遗漏。
例:我详细地介绍了菊花的特点。
六、语语听写:走失忿忿详细不紧不慢究竟果然七、关于骆驼的歇后语1.瘦死的骆驼——比马大2.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16、找骆驼河南省长葛市建设中心学校张雪萍教学目标: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3、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教学难点: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1、同学们,看图片上是什么?2、今天我们学习16课。
(板书课题)二、出示学习目标1、我能读懂课文,能找出商人骆驼的特点。
2、我要弄懂“老人是如何知道骆驼的特点的”。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提示一:大家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分钟后检查读后的效果)2、指名读课文,一人一节,见错即停,学生纠正。
3、出示词语,指名读。
4、自读提示二:小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5、出示:课文讲了商人(),向老人(),经老人(),商人()的事。
四、细读探究自读提示三:1、默读课文,思考:从老人与商人的对话中,你知道商人丢失的骆驼有什么特点?2、再读第10自然段,读后把下面下面表格中问题的答案找出来。
(4分钟后大家交流)老人知道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画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4、用“因为……所以……”这个关联联把老人的观察和判断连成一段话。
5 、最后商人找到了骆驼没有?哪个词说明老人的指点是对的?(果然)三、课文延伸,比较异同。
1、学了课文后,你觉得老人是个怎样的人?商人又是个怎样的人?2、如果你是商人,在找到骆驼后回来的路上又遇到老人,你会对老人说些什么?四、角色朗读,表现人物。
五、总结全文。
学了这篇课文,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遇事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样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
六、作业:完成《同步三练》板书设计:脚印右深左浅左脚跛路边有密和米驮着密和米树叶上的牙印缺了颗牙齿用心观察认真思考。
16、找骆驼
导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2、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4、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学习重难点:
重点: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
难点:理解老人为什么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知识链接:
骆驼的胃里有水囊,能贮存很多水;驼峰里储存有一百多千克脂肪,必要时可以转变成水的能量,维持骆驼的生命活动。
因此,在沙漠里,可以一连三四十天不吃不喝,适于长途跋涉。
家骆驼成为人类在沙漠中的主要交通工具。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习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
自主学习
1、读读认认并理解加横线的词语。
2、《找骆驼》这个故事讲了商人()一只骆驼,向老人(),
2、故事中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3、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收获吗?
小练笔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