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第三节 学生实验: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1 (新版)北师大版
- 格式:doc
- 大小:140.50 KB
- 文档页数:7
北师大版初二上册物理第二章第三节探究:物质的密度说课稿内容简析《探究——物质的密度》是北师大初中物理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的的内容。
科学要领的学习和掌握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也是物理传授的重要内容。
同时,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更是后面学习浮力、液体压强的基础。
在平常传授实践中,我以为,怎样在实际传授中将新的课程理念转化为西席的传授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实施课程改革的要害。
在讲堂传授中,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课本中的实验、探究、历程、要领等方面的因素,议决履历与科学劳动者举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历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术,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要领,明白科学的思想和物质,应成为物理传授的重要使命。
过渡语:《探究——物质的密度》,即学习物质的“密度”,对刚刚学习初中物理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在讲堂传授中,只要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概念建立的历程,理解此中的思想要领,就可以实现难点突破。
为此,我制定了以下传授目标:传授目标一、知识与技术1.学习应用“比值”的要领探究物质的密度,建立密度概念。
2.明白密度公式、单位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历程与要领1.议决实验探究的查看和剖析,进步学生的查看能力和对信息举行剖析、整理、加工、应用的能力。
2.初步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历程。
三、情绪态度与代价观议决对密度的理解培育学生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办理平常生活中的实际标题,并乐于探究平常现象中的物理原理,以及此中所蕴含的科学物质。
要领阐释本节课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议决让学生体验探究物理概念建立的历程来学习密度的概念,不仅抵达理解密度概念的目的,而且体验探究历程的程序和要素,即:发起标题→猜测→设计实验→举行实验→剖析论证→交流评估。
在探究的历程中,让学生以实验、讨论、展示等形式到场到学习历程中来,以抵达理解科学要领,培育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
传授流程环节一创设悬念情境,激活物理讲堂西席以讲故事方法,创设情境导入:故事产生在2019多年前。
长城中学教案
课题:学生实验:探究-物质的密度
第 1 课时
主备课人:魏延平使用人: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得出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不同种物质的比值是不同的。
2、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识记单位的写法、读法。
3、记住水、水银的密度及物理意义。
【导入新课】
自然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物质。
不同的物质,我们怎么区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西一种区分不同
【指导自学】
认真看课本49页的问题与猜想,结合下面的图2—17, 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猜想。
(时间3分钟)
自学指导二:
1、找出密度的定义
2、写出密度的公式;单位的写法、读法及两个单位的换算关系
自学指导三:
1.找出表中密度最大的固体、液体和气体。
2.有没有密度相同的物质?有哪些?
3.水的密度是多少?表示什么意义。
【检测交流】
附:堂清检测题:
检测一:1、大量的实验证明:同一种物质的和的比值是一个定值,物质不同,其比值。
在物理学中,________________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检测二:
2.水的密度是______kg/m3,等于_____g/cm3,其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及作业】
本节导与练
附:【板书设计】
1.密度的定义,公式,单位,物理意义
2.教学反思:。
第二章第三节《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一种特性。
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写法读法,会进行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了解常见物体的密度大小。
知道水的密度大小。
初步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物质密度的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方法,认识到某中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进一步体会比值定义法在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应用。
3.情感态度目标:用实验探究引起学生对密度知识的直觉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密度是物质本身特性的讨论,对生活中有关密度的知识或现象产生关注。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重点:密度概念的理解。
难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关键点:通过组织好实验探究建立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关键点。
教学方法1.由于本节是概念教学,物理概念的建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避免密度把密度概念直接灌输和强加给学生,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心理学原理,在密度概念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形象化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教师仅仅是学生概念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
为此,本节课采用“科学探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2.由于本节属于概念教学,学生由于日常生活的经验积累了一些与质量、体积有关的感性认识,但由于初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其中有些经验的形成是片面或错误的,这会干扰正确概念的形成。
因此,要教学中要注意设法排除前概念(即思维惯性)的干扰,本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
3.学法指导:指导学生会利用比较、类比以及“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正确建立密度的概念。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列举同种物质的物体之间质量大小的比较,如一根铁钉和一个铁块,比较其质量大小,依据是什么?列举不同种物质的物体之间的质量比较,取一个大木块和一个小铁块,比较其质量大小,如何比?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一般是不相等的。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第二章第三节探究物质的一种属性——密度》教案
【教学课型】:新课
◆课程目标导航: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密度概念建立的意义
【教学工具】:天平、砝码、量筒、刻度尺、装有水的大烧杯、小烧杯、铁块(圆柱体或长方体).三组质量、体积不同的铜块
◆教学情景导入
师:这有两瓶水,一瓶是矿泉水,一瓶是纯净水,请同学判断哪一瓶是矿泉水.(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饮料瓶分别装矿泉水和纯净水)
师:再请同学们判断这个饰品是银的还是白金的?(展示一个抛光的银质的饰品.)
师:我们要区分是哪一种物质,就要找到物质不同的特征,今天我们一起通过研究一些具体问题探究物质的一种特殊性质.
◆教学过程设计。
学生实验:探究物质的一种属性——密度教案说课稿《探究——物质的密度》说课稿内容简析《探究——物质的密度》是北师大初中物理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的的内容。
科学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同时,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更是后面学习浮力、液体压强的基础。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将新的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实验、探究、过程、方法等方面的因素,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应成为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
过渡语:《探究——物质的密度》,即学习物质的“密度”,对刚刚学习初中物理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在课堂教学中,只要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概念建立的过程,领会其中的思想方法,就可以实现难点突破。
为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习应用“比值”的方法探究物质的密度,建立密度概念。
2.认识密度公式、单位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的观察和分析,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加工、应用的能力。
2.初步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密度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乐于探究日常现象中的物理道理,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科学精神。
方法阐释本节课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通过让学生体验探究物理概念建立的过程来学习密度的概念,不仅达到理解密度概念的目的,而且体验探究过程的程序和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交流评估。
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以实验、讨论、展示等形式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以达到领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
教学流程环节一创设悬念情境,激活物理课堂教师以讲故事方式,创设情境导入: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
轻松学会测密度——天平、量筒法一、学习目标1. 熟练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2. 知道天平、量筒测密度的原理;3. 会利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液体的密度;难点:用天平和量筒测液体的密度。
考点精讲:密度的测量1. 固体密度的测量 根据密度公式Vm ρ=,只要测出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我们就可以测量固体物质的密度。
质量可以用天平或其他测质量的工具测得,体积可以用量筒或量杯直接测出或间接测出,然后,根据Vm ρ=就可以算出物质的密度。
液体的体积可以直接用量筒测出,其质量就要通过“补差法”来测定,即先称出容器的质量,再称出容器与液体的总质量,两者之差就是倒入容器内液体的质量,再根据Vm ρ=就可求得液体的密度。
【重要提示】 在液体密度测量的过程中,烧杯和量筒盛装液体,当把液体倒出时,容器内部往往粘附一部分液体,这会造成测量时的误差,所以,在分析、解决密度测量类问题时,一定要遵循这样两个原则:(1)便于操作;(2)有利于减小误差。
例题1 小明和小华在实验室测量某金属块的密度,小明的实验步骤如下:(1)小明先把金属块放入装有适量水的量筒中,量筒内水面的位置如图甲所示。
然后他将金属块从量筒中取出,直接放在托盘天平的左盘,在向右盘加砝码时,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这时他应该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砝码;天平平衡时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和右盘砝码如图乙所示,则该金属块的质量为___________g;金属块的密度为_______kg/m3。
(2)小华说小明在天平的使用上存在错误,这个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并且这种测量方法使测量出的金属块密度值__________。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思路分析:(1)在测量金属块的质量时,向右盘加砝码时,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说明砝码的质量大于物体的质量了,此时应减少砝码。
天平平衡后,砝码质量加上游码左侧所对的刻度值就是被测物体的质量,由图可知,小金属块的质量是50g+2g=52g,金属块的体积为80cm3-60cm3=20cm3,因此金属块的密度为:ρ=mV=35220gcm=2.6g/cm3=2.6×103kg/m3。
《三、学生实验: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2、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3、会用量筒和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实验,归纳出物体的质量、体积和密度三个物理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初步体验用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2、初步理解科学探究的七个基本过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密度知识的探究与测量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2、通过密度知识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应用物理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的良好品质。
3、通过对各种物质密度的了解,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乐于探究日常现象中物理道理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密度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物质,不同的物质有着不同的特性,我们可以根据物质的不同特性来区分、鉴别它们。
比如:教师出示一杯清水和一杯盐水,问:哪个同学知道这里哪一杯是清水哪一杯是盐水?你是根据什么来鉴别的?学生回答:可以尝一尝,有咸味的是盐水,根据味道。
教师出示一颜色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问:同学们怎么分辨老师手上拿的哪是铁块哪是铝块?学生回答:测质量,质量大的是铁块。
教师问:“铁比棉花重”这名话对不对?为什么不对?如果不对,加上什么条件才对?学生回答:不对,因为它们的体积不同。
这说明:物质除了上面的(颜色、味道、熔点等)这些特性以外,还存在其它的某种特性,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来探究一下,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二)新课教学1:学生预习课本,问:同学们观察了图后有什么发现?(生: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而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体积又不相同)2: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同种物质,它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不同物质,它的质量与体积之间又有什么关系?3:猜想与假设鼓励学生对上面的讨论进行大胆的猜想与假设,学生的猜想是多种多样的,千奇百怪的,有些甚至是离谱的,教师要充分给予肯定,将代表性的猜想与假设列在黑板一侧进行归类。
4: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1)选择研究对象:取水、木块、铝块作为研究对象(2)选择器材:实验中应选择哪些测量工具(3)实验过程:实验的步骤有哪些?要收集哪些证据?怎样收集?5:学生进行实验并收集证据将学生分成九个小组,分别用大小不同的木块、铝块和体积不同的水进行实验。
并将实验数据通过处理,填写在课本39页的表格中。
(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巡视,及时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适当的点拨。
如测水的质量与体积时是先测体积呢?还是先测质量?怎样才能使测量的误差最小)6:分析与论证问:通过实验,是否验证了你的猜想?通过分析实验数据,你还有哪些收获?请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得出:水(木块、铝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它们的体积增大几倍,质量出跟着增大几倍。
即“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表中数据发现:水、木块、铝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即:“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师述:“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常量”,这反映了这种物质的一种特性。
这种特性我们将它命名为——密度。
教师补充:从数学除法的意义可以知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等于“物体单位的质量”,从而引导学生得出密度的概念:物理学中,将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师生一起归纳密度的计算公式,单位的来源,读、写及表达的物理意义。
密度=质量/体积单位:质量的单位有g和kg;体积的单位对应有cm3和m3则密度对应的单位是g/ cm3及kg/ m3。
单位的互换:1 g/ cm3=103 kg/ m37:学生观察课本40页密度表。
从密度表中你能发现哪些信息?教师总结:1、密度是物质本身的特性,与质量、体积、形状无关。
2、同种物质的密度与物质的状态有关。
如:水和冰密度不同。
3、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
水的密度是1.0×103 kg/ m3,表示1 m3的水质量为1.0×103 kg。
(这一数据要记忆)(三)自主归纳,评价小结这节课同学们学到了什么?(四)板书设计:探究——密度1: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密度=质量/体积3:单位:g/ cm3及kg/ m3。
4:水的密度及物理意义:水的密度是1.0×103kg/ m3,表示1 m3的水质量为1.0×103kg。
7.1 《力》【教材分析】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
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
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三、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教学用具】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新课一、什么是力通过这几幅图“人推.车人拉.弹簧起重机提.重物压路机压.路面”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让学生举事例说明)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3.(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规定为: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4.小常识: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500N。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①速度大小改变②运动方向改变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我们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不同的力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它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二、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1.用弹簧演示实验,用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用弹簧演示实验,拉弹簧可使弹簧伸长,压弹簧可使弹簧缩短,同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推门实验,教师在门前,门边处推门,学生在门后靠近门轴处推门,都用全力,结果教师很容易就把门推开了。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力的作用位置有关,这个力的作用位置在物理上叫做力的作用点。
老师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
生活中,打台球、高尔夫球时,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很重要。
四、力的示意图力看不见摸不着,那么怎样去表示力呢?1、在物理学中,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
有时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例题加练习2、画力的示意图步骤:1.确定受力物体;2.找出作用点;3.找出受力方向 ;4.画出带箭头的线段;5.标出数值和单位;6.检查同一图若有两个及两个的力时,保证力越大,线段越长;五、力的相互作用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体验,当你手拍桌子时,手会疼,用船浆用力推岸,船就会离岸而去,在交通事故中,汽车撞断路边的栏杆的同时,车子本身也会“受伤”。
这说明了什么?手会疼,说明桌子对手施加了作用力;船会离岸而去,说明河岸对船桨施加了作用力;车子会“受伤”,说明车子受到了墙对它的作用力。
总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同时也施力。
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应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应用?师生共同列举:跑步、划船、游泳等;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①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③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④如何使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让学生回想气球游戏,找一位同学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解释气球会飞出去的原因。
教师总结。
同时说明火箭发射升空、喷气式飞机飞行也是利用这一原理。
⏹布置作业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板书设计7.1 力一、力的概念1.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单位:牛顿,简称牛(N)二、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四、力的示意图五、力的相互作用⏹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