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t 9--B 中国的对外开放
- 格式:docx
- 大小:17.45 KB
- 文档页数:2
【初中历史】八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知识点+练习经济特区的建立※ 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 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特区为什么“特”: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和个人以及华侨和港澳侨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随后与延伸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其他一些沿海市县。
※1988年,建立海南岛经济特区。
※1990年,建立上海浦东开放区。
内地:1992年,对外开放纵向推进,开放了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
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
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城市。
随后又开放内地的一些市县。
※对外开放的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12月,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加入WTO的影响: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1、经济特区的创办使一个苦日的边陲小镇,在短短的几年内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成为我国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它是A.深圳B.厦门C.汕头D.珠海2、我国的对外开放开始于A.经济特区的创办B.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C.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D.内地的开放3、2009年10月举办的"奋进的江苏一一庆祝建国60周年"图片展,全面展示了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取得的辉煌成就。
国家最早批准江苏对外开放的是A.经济特区B.沿海经济开放区C.沿海开放城市D.经济技术开放区4、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步骤是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B.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C.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内地D.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5.实行对外开放的最终目的是A.引进外国资金B.引进外国技术C.学习外国管理经验D.发展民族经济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简述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内容
中国对外开放是指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推动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吸引外国投资,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贸易自由化:中国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国际组织,推动多边贸易体制的建设和规则的制定。
中国逐步降低进口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扩大进口市场开放,为外国企业提供更大的市场准入机会。
2. 投资自由化:中国通过放宽外商投资限制,优化投资环境,鼓励外国企业在中国投资兴业。
中国设立了一系列经济特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和便利条件,吸引外国资本和技术的引进。
3. 金融开放:中国积极推进金融市场的开放和改革,吸引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同时鼓励中国金融机构走出去,扩大对外开放。
中国逐步放宽外资银行、证券和保险等金融服务的准入限制,提高金融业务的便利性和竞争性。
4. 科技合作:中国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科技交流与合作,鼓励国内企业与外国企业进行技术合作、研发合作和创新合作。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科技组织和合作项目,推动全球科技创新与发展。
5. 文化交流:中国倡导文明交流互鉴,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中
国举办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展览和演出,推广中国的语言、文化和艺术,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友谊。
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内容不断发展与完善,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为全球经济的繁荣与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同时,中国对外开放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比如市场准入条件的不对称、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等,需要进一步加强改革和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
中国对外开放是指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内容包括:1. 贸易开放:中国通过逐步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壁垒等手段,促进贸易自由化。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中国融入国际贸易体系的关键一步。
2. 外商投资:为吸引外资,中国逐步放开了很多行业对外资的限制,实施更加开放的外商投资政策。
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自贸港等是加强对外资开放的一些尝试。
3. 金融开放:中国逐步放开金融业对外资的限制,允许外资银行、保险公司等在中国市场开展业务。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扩大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
4. 人员流动:放宽对外国人才的工作签证限制,吸引更多优秀的国际人才来华工作。
同时,推动中国学生到国外留学,促进人才的国际流动。
5. 国际科技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科技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推动在国际科技创新领域取得更多突破。
6. 文化交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推动中外文化互鉴。
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合作制作影视作品等方式,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7. 国际合作与援助:参与全球性组织和国际事务,积极参与国际援助,推动国际合作,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力量。
8. 自由贸易区:在区域和双边层面积极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与其他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促进贸易自由化。
9. 环境保护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环保合作,推动可持续发展。
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推动全球环境治理。
这些开放政策和措施旨在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推动全球化进程,同时也为中国自身的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教学设计一、课堂导入师:首先,请大家欣赏歌曲《春天的故事》(播放视频)四十年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像早春的雷声震撼了华夏大地,中国迈出了改革开放的步伐。
歌曲中“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位老人是谁?“圈”指的是什么?(生答)经济特区是如何建立的?对外开放又是怎样发展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对外开放二、学习目标1:识记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基本史实;2:掌握我国对外开放的过程及作用,认识对外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
(重点、难点)3:理解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
三、自主探究(任务一:结合教材42-44页,完成以下探究过程。
)1、对外开放(1)开始: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___、___、___、___4个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____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2)扩大:1984年,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___个沿海城市。
1985年起中国又把___、___ 、___和___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8年,___经济特区建立。
1990年___开发区也建立起来。
1992年,相继开放了沿江城市,内陆省会城市,边境城市和口岸。
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__年12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___ 开辟了新途径,为____ 开拓了新空间。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并结合授课端——课前预习——《对外开放》导学任务单,任务一,《对外开放》自学检测,答案解析,处理学生自主学习反馈问题。
四、合作探究任务二1.识读《对外开放的新格局》示意图,说出经济特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的地理位置;2.观察教材44页《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探讨经济特区选在东南沿海的原因;3.观看视频,归纳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及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第9课对外开放优秀教案对外开放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积极主动地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加强联系,进行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对外开放旨在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互利共赢。
在这堂课中,我们将重点介绍对外开放的概念、意义以及中国对外开放的历程和经验。
一、概念与意义对外开放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开展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它不仅包括经济领域的开放,还包括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开放。
对外开放使各国从中受益,共同促进共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对外开放的意义在于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交流、提高科技水平等方面。
首先,对外开放能够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商品和服务的流动性,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其次,对外开放能够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拓宽了视野,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最后,对外开放能够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国内的科技水平和生产力。
二、中国对外开放的历程和经验中国的对外开放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对外开放政策和制度。
中国对外开放的经验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持续稳定的对外开放政策。
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大方向不变,始终将对外开放作为发展的基本国策。
同时,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和完善对外开放政策。
其次,积极主动的拓展对外开放领域。
中国不仅在经济领域进行开放,还积极开展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拓宽了合作的领域,提升了国际影响力。
再次,开放与改革相结合。
中国的对外开放与改革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通过开放,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最后,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总之,对外开放是中国的重要发展战略,使中国得以融入全球化进程,实现了快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对外开放政策和制度,中国将继续在全球舞台上发挥积极的作用,为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第九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第九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第九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九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了解我国对外开放领域逐步扩大的过程,认识对外开放的巨大作用;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了解认识历史的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观察地图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了解对外开放史实的基础上,理解对外开放对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在运用地图了解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掌握观察和分析地图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改革开放史实我国强国之路,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认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培养面向世界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2、难点:开放领域的扩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意义【教学过程】A.导入新课:1·出示列强瓜分中国漫画,探究原因:闭关锁国2·出示材料:“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是不可能的。
——《邓小平文选》”(引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策:改革开放)3·要怎样对外开放?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并出示歌词(歌词中“一个圈让一座有一座的高楼大厦崛起。
”这个圈是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对外开放上坐的一个尝试。
在几个地方建立起一块特殊的区域——经济特区)B.讲授新课:一、尝试——经济特区1、时间:1980年2、名称:深圳、厦门、汕头、珠海(谐音:“生下三头猪”,以便学生记忆)3、“特”?(出示材料:邓小平谈话“…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特区…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尝试成功与否?出示深圳、厦门、汕头、珠海现状图,感受大城市繁华景象具体说明深圳变化:小渔村图&深圳现状图+56.5万人的逃港事件“25岁,用青春把小渔村变成大都市;25年,用前无古人的速度…”(深圳速度)4、作用出示材料:“特区是个窗口…从特区可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