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第八章 新古典主义的AS曲线
- 格式:ppt
- 大小:210.00 KB
- 文档页数:21
黎诣远《宏观经济学》(第3版)第三篇宏观理论体系第8章从古典到新古典主义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征询进行征询。
一、古典宏观经济学1.供应自动发明需求新古典经济学以萨伊定律为基本出发点。
萨伊定律认为供应自动发明需求:经济中有多少产品供应,相应地就会自动发明出多少产品需求。
按照萨伊定律,社会生产活动可以发明足够的需求来吸取社会所生产的产品,因而社会经济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总需求,而在于总供应。
总供应是社会经济矛盾的重要方面,只要经济社会可以不断地提供产品,人民生活水平就会不断得到提高。
古典宏观经济学家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认为,财富是由劳动发明的,假如经济社会当前投入L单位的劳动和K单位的资本,经济社会的生产可以用总量生产函数加以表达:(),=Y F K L2.就业、工资与总产出古典宏观经济学家从利润最大化和效用最大化原理出发,推导出劳动需求函数和劳动供应函数。
在劳动需求和劳动供应的共同作用下,实际工资同时得以拟定,即劳动市场均衡决定了经济社会对劳动的供求量和实际工资水平:d s W W N N P P ⎛⎫⎛⎫= ⎪ ⎪⎝⎭⎝⎭按照劳动市场均衡决定的劳动供求量,必然等于每个劳动力都被雇用时的劳动数量,即劳动市场均衡意味着经济社会充足就业,或者说货币工资W 具有完全弹性,使劳动的供应自动等于劳动的需求。
社会总产出也就由均衡时的劳动供求量拟定,(),f f Y F K L =代表了充足就业的产量水平。
3.物价水平与名义工资古典宏观经济学在分析劳动供求和产出决定问题时,假定物价水平P 不变,从而名义工资W 的变化就相称于实际工资的变化。
宏观经济学-总需—总供给模型(总分100.5,考试时间90分钟)一、名词解释1. 潜在就业量和潜在产量2. 修正的凯恩斯的AS—AD模型3.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4. 货币中性5. 滞胀6. 货币流通速度7. 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8. 自然失业率9. 货币数量论10. 古典的总供给曲线11. 附加预期的总供给函数12. 短期总供给曲线13. 滞胀14. 财富效应15. 总需求曲线二、简答题1. 解释为什么古典供给曲线是垂直的。
在古典情况下,保证持续的劳动力充分就业的机制是什么?2. 总供给曲线描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你能为此提供直观的理由吗?3.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与古典总供给曲线有何不同?是否其中一种的阐释比另一种更贴切?请做出解释,注意要指明你的回答所适用的时间范围。
4. 总供给曲线的理论来源是什么?5. 总需求曲线AD和总供给曲线AS如图1所示在充分就业产出水平y*和价格P。
处达到均衡。
试问:图1(1)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若提高税收,会对IS、LM和AD曲线如何影响?(2)解释价格水平是如何调整出增税所引起的非均衡?6. 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是什么?为什么在IS—LM模型中,由P(价格)自由变动,即可得到总需求曲线?7. 为什么总供给曲线可以被区分为古典、凯恩斯和常规这三种类型?8. 总需求曲线为什么是负斜率的?9. 说明不同的总供给曲线下,当总需求变动时对价格、收入的影响。
10. 请用经济理论判断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的斜率的正负号。
请说明理由。
11. 作图说明总需求曲线的推导过程并解释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
Y=αG(A-bi);M/p=ky-hi;12. 说明总供给曲线(AS曲线)的含义及对其原因的解释。
13. 请推导新古典主义短期总供给函数,说明新古典主义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原因。
14. 短期总供给曲线与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形状有什么不同?新凯恩斯主义是如何解释这种不同的?15. 请运用IS—LM和AS—AD模型,简述石油价格上涨对一国产出、物价和利率水平的影响机制。
第八章新古典主义的总供给曲线1.(1)解释为什么短期总供给曲线在理性预期均衡学派和新凯恩斯主义两种场合都是向上倾斜的。
(2)解释为什么在这些模型中货币存量的预料之中的变化对产出没有影响。
答:(1)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厂商和工人在信息面前机会不均等,厂商通常拥有比工人更多的信息,因此当价格上升时,厂商会看到实际工资的下降,从而增加劳动需求,在名义工资随着价格有所上涨时,工人会错误的认为实际工资提高了,从而愿意提供更多的劳动,因此形成了一条向右上倾斜的短期总供给曲线。
新凯恩斯主义的正斜率供给曲线是基于合同的长期性和交错性。
工人出卖劳工给厂商时候签订的工资合同是名义工资,因此当价格水平上升时,名义价格仍保持合同订立时的标准,于是实际工资下降厂商会增加劳动需求,增加产出,因此新凯恩斯主义的短期总供给曲线也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2)理性预期学派从理性预期假设出发,认为货币存量变化如果在预料之中,理性的经济人会根据这些信息修正自己对价格的预期,他们会预期到价格上升,从而不会改变自己在货币存量变化以前的劳动供给,于是产出水平不变。
而新凯恩斯主义认为,若货币存量变化在意料之中时,工人会根据货币量的变化与厂商签订新的合同,工人会力图使新的合同中实际工资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于是尽管货币量发生变化,但是实际工资并不改变,劳动力的供给保持一定,从而产出水平不变。
2.考虑在卢卡斯模型中有一次财政扩张,原先的产量处于潜在水平。
分别分析如果该政策是预料中的或者预料外的两种情况下:(1)它对产量和价格有什么短期效应?为什么产量会上升?(2)其长期效应如何?答:(1)在卢卡斯模型中,若一次财政扩张未被预料到,那么财政扩张造成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在短期内卢卡斯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因此产量会上升,价格也会上升。
产量上升是因为总需求的增加和价格的上升没有被预期到,工人会错误的认为是名义工资上升,而愿意提供更多的劳动,增加产出,但此时短期供给曲线不会发生移动。
宏观经济学三大模型宏观经济学是一门十分复杂的学科,而且到今天为止宏观经济学也还在不停的发展,仍有许多问题存在争论。
各个流派的经济学家对同一宏观现象的分析经常会有分歧,我们在学习解决一个宏观经济问题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模型,所以我们在学习宏观经济时就会十分的纠结。
其实遇到复杂的问题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握住一条主脉络,掌握住主要的一条线索之后再去向里面填充各种分支的知识,就会避免混乱。
首先先来介绍一下宏观经济的常识。
必须要认识的人,凯恩斯。
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最应该记住的就是凯恩斯,就是因为他的理论,使得资本主义并没有像马克思说的那样“必将灭亡”,反而通过改进越来越好。
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对立。
亚当斯密认为,每个人在最求自己利益的时候,会促进社会福利的发展。
所以古典主义认为政府对市场不应进行干预,通过大家逐利行为,社会的总供需自然而然会达到均衡。
其实无论是凯恩斯的政府调控还是古典主义的市场自动调节,都没有错。
古典主义的理论从长期来看,市场的确会达到均衡产出和充分就业。
但是凯恩斯的观点是“从长期看,我们都死了”。
当经济出现波动时,市场机制是会自动调节,但是且不说过程十分漫长,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失业,会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痛苦。
可能真的等不到市场自动达到均衡的时候就饿死了。
我们通过资本主义社会十几年一次的经济危机就可以看出来,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调节,其实就是场灾难。
所以凯恩斯主张政府应该干预经济,在短时间内熨平经济波动,主动调节市场使其达到均衡,从而使人们尽可能的免受波动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差别对比古典主义1、以供给为中心(萨伊定律)2、价格、工资、利息具有自由伸缩性3、市场自动出清凯恩斯主义:1、需求为中心2、工资、价格刚性3、市场非出清下面开始正式分析宏观经济了宏观经济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充分就业,而与充分就业水平有独特关联的是本期总产出价值或国民收入水平。
可以说凯恩斯宏观分析模式的焦点是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