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 格式:pptx
- 大小:1.42 MB
- 文档页数:38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重要知识——《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学记》中的教育思想知识在中小学教师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科目二中进行考查。
考查的题型主要是选择题。
《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是世界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著作。
《学记》首次提出了长(zhǎng)善救失、臧(zàng)息相辅的教学原则,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以来倡导的启发诱导,即善喻的教学原则。
《学记》中的教学原则:(1)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预”,即事先估计到学生可能产生的种种不倾向,预先采取预防措施。
(2)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即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学生适时而学,教师要适时而教。
否则就会“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学”。
(3)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即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顺序。
(4)学习观摩原则:“相关而善之谓摩”,即学习中要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集体中学习。
(5)长善救失原则:“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即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6)启发诱导原则:“君子之教,喻也”,即教学要注重启发,不能让学生一味死记硬背。
《学记》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双边共同活动的过程,这是从教必须遵循的指导性原则。
(7)藏息相辅原则:“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即是说既有计划的正课学习,又有课外活动和自习,有张有弛。
《学记》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处理好正课学习与业余爱好之间的关系,使正课学习有主攻方向,业余爱好广泛多样,而且使业余爱好有助于正课的学习。
学记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浅谈《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学记》乃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成为当时学生的必修课。
它作为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总结,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论专著,被誉为“教育学的雏形”。
其全文虽不过1229个字,但却记载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
《学记》全文言简意赅,详细阐述了诸多教育问题,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系统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学校制度、教育目的、教学原则、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等等。
本文主要论及其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教学原则、以及师生关系思想。
作为中国古代系统地阐述教育思想的文献,《学记》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时空的界限。
在步入21世纪的今天,中公讲师侯婷婷带领大家共同回首这一经典论述,不仅有助于我们感悟古人教育思想的真谛,而且对我们当今的教育仍有重大的启迪。
(一)《学记》中强调的教育的地位与重要性1.教育的地位《学记》的开篇首先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及其战略地位。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谀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这就告诉我们,统治者懂得发布政令、善于谋划国家大事,只能获得小的声誉,不能耸动民众;招贤纳良,体恤反对者,可以耸动民众了,但还不能教化百姓。
统治者如果想把统治思想贯彻下去,并且充分地体现出来,必须首先做好教育事业。
这实际上表明了作者的一种价值观,即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教育的重要性《学记》还进一步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居民,教学为先。
《兑命》日:‘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玉石不经过雕琢不会成为好玉;人如果不学习,就不可能知晓真理。
因此,古代的统治者建立国家、统治百姓,都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即使在《兑命》上,也始终念念不忘的是教育。
教育不仅对人的全面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国家的命运也系于教育。
(二)“善喻”的教育方法1.“善喻”教学法的特点孔子有句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一、简介《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对中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也是世界珍贵的教育遗产之一。
《学记》是以《大学》为其政治基础,以《中庸》为其哲学基础的。
二、《学记》中的教育思想(一)教育作用与目的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先秦儒家学者教育思想的结晶。
《学记》对先秦儒家的这一思想,作出了经典性的理论概括,并开宗明义说:“发虑宪,求善良,足以馊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学记》把教育的社会作用概括为“建国君民”、“化民成俗”,一方面强调通过教育国家需要的德才兼备的统治人才,积极推行德政;一方面强调通过教育,形成统一的社会道德风尚,形成良好的社会习俗,使社会安定,民富国丰,政通人和,国泰民安。
这段论述,明显地揭示了教育是立国之本的理论问题。
《学记》要求明智的统治者要站在治理国家,统治人民,实现“王道”的高度上,把教育摆在首位,优先发展教育。
这一论述成为后世儒家学者在论述教育作用时经典性的引言,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二)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学记》在强调教育的作用,阐明了教育目的的同时,规划了学校教育制度,并提出了学校管理的具体措施。
1.关于学校教育制度《学记》的作者首先以托古改制的方式,规划了教育体系。
它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家、党、术、国是从地方到中央的行政区划。
《学记》的作者提议,在不同的地方行政机构中建立不同等级的学校,在中央建立国立大学和小学以形成纵横交错的教育网络,塾、庠、序、学就是设在家、党、术、国的学校。
论《学记》中的教育原则
《学记》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部教育著作,其作者是齐国的管仲和鲍叔牙。
《学记》
本身是一本教育手册,其中包含了齐国的教育政策、教育方法以及目标设定等方面的内容。
一、以尊重学生为基础
《学记》提倡以尊重学生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
考虑学生的个性、兴趣和发展潜力,以及情感需求。
要求教师不应当强迫学生,而是应当
尊重学生的意愿和能力状况,帮助他们自主地探索和学习。
此外,在教育过程中应当注重
平等和和谐,要求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必须是平等的,让学生建立起自信心和主动学习
的态度。
二、以导向为核心
《学记》要求教育导向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作为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教育
的目标应当是培养出适应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人才。
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强调
实践性学习,让学生养成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与能力,培养其拥抱未来的思维和行动方式。
三、注重德育教育
《学记》认为,德育教育是教育的核心。
教师应当为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标
准和行为规范。
要求学生具备道德修养、守纪律、有责任感以及对人对事有关爱护的精神,形成他们一生的处事原则。
教育体系的完善,要建立具有战略眼光的德育教育、课程设置
以及社会实践等方面。
综上所述,《学记》中的教育原则以尊重学生、导向为核心及注重德育教育为方向,
是引领中国古代教育的文化财富,它依旧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的教育思路与教育目的,同时
也为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和构建提供了借鉴。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的著作,是中国教育史上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篇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论。
全文仅一千二百余字,对先秦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作了相当全面的总结和概括,论述教育的作用、目地和任务,以及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原则和方法,也谈到师生关系,总之,对有关教育学的基本问题都有精辟的论述。
特别是《学记》中有关教学原则和方法的论述,对指导今天的教学实践,仍具有现实意义。
《学记》在综合各家长期的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1.教学相长《学记》指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
”它深刻地揭示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辨证关系。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知识,增长能力,同时也因知识与能力的增长而更加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学检验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水平,一方面也可以从教学反馈中,从学生身上汲取营养,获得启发,完善自我。
教与学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2.尊师重道《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而道尊”的思想。
一方面要高度评价教师的作用,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另一方面,又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又要熟练掌握教育教学的理论和技能技巧。
“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认为“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人师”,反复强调“择师不可不慎也”。
3.启发诱导在教学方法上,《学记》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并对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作了具体的申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简述《学记》中的教学原则
《学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教育理论著作,主要阐述了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以下是《学记》中的教学原则:
1. 言传身教: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传授知识,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来掌握知识。
2. 以道为教:教育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的学习,让他们通过理解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3. 贵以专:教学应该注重专业化,让每个学生都专注于自己的学科领域,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4. 授之以渔: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让他们通过解决问题和实践来掌握知识,而不是仅仅掌握表面的知识和技能。
5. 大同而小异:教学应该注重个体差异,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得到平等的教育和机会,实现共同进步。
6. 尊其师,拜其道:教育应该尊重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应该尊重教师的教诲,并努力学习,遵循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除了以上原则,《学记》还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例如讲解、讨论、实践、观察、记忆等,这些教学方法和策略都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拓展:
《学记》是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重要里程碑,对于中国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在现代教育中,我们也可以借
鉴《学记》中的原则和方法,注重个性化教育、专业化教育、实践教育、尊重教育等,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教师资格考试:《学记》中的教育思想一、简介《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对中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也是世界珍贵的教育遗产之一。
《学记》是以《大学》为其政治基础,以《中庸》为其哲学基础的。
二、《学记》中的教育思想(一)教育作用与目的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先秦儒家学者教育思想的结晶。
《学记》对先秦儒家的这一思想,作出了经典性的理论概括,并开宗明义说:“发虑宪,求善良,足以馊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学记》把教育的社会作用概括为“建国君民”、“化民成俗”,一方面强调通过教育国家需要的德才兼备的统治人才,积极推行德政;一方面强调通过教育,形成统一的社会道德风尚,形成良好的社会习俗,使社会安定,民富国丰,政通人和,国泰民安。
这段论述,明显地揭示了教育是立国之本的理论问题。
《学记》要求明智的统治者要站在治理国家,统治人民,实现“王道”的高度上,把教育摆在首位,优先发展教育。
这一论述成为后世儒家学者在论述教育作用时经典性的引言,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二)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学记》在强调教育的作用,阐明了教育目的的同时,规划了学校教育制度,并提出了学校管理的具体措施。
1.关于学校教育制度《学记》的作者首先以托古改制的方式,规划了教育体系。
它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家、党、术、国是从地方到中央的行政区划。
《学记》的作者提议,在不同的地方行政机构中建立不同等级的学校,在中央建立国立大学和小学以形成纵横交错的教育网络,塾、庠、序、学就是设在家、党、术、国的学校。
学记对教育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师的论说引言《学记》是中国古代教育著作,作者为东汉时期的王充。
该书系统地阐述了教育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师的职责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结合《学记》中的内容,讨论其对教育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师的论说,为我们现代教育的实践提供一些启示。
教育原则在教育原则方面,《学记》提倡“以孔孟为宗,以道法为本,以天人感应为主”,并强调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成圣达道”。
根据《学记》中的这些观点,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1.教育应秉承儒家的思想和价值观。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诚信、礼仪等,这些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观,也是我们应该培养的人格品质。
现代教育也应注重人文关怀,而不仅仅局限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2.教育应遵循道德规范。
道法即天道和人法,教育应该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道德规范,遵守和践行这些规范,是成为一个有品德的人的必要条件。
现代教育应重视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判断力。
3.教育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由发展。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成为自己的主人,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才能真正地学有所成。
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方面,《学记》强调理性思维和启发式教学。
其中,启发式教学是一种鼓励学生根据自主发现和探索所学知识的一种方法。
根据《学记》中的这些观点,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1.教育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人,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
在今天的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探究式、互动式、合作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扩大学生的参与度和创造性。
2.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不能只是简单地传授一些知识和技能,而是应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和创新意识。
让教育更多地关注如何学习和如何思考的问题。
3.教育应该注重实践和应用。
教育不应该只关注学生的理论知识,而是应该结合实际生活场景,提供更多具有实践性的教学内容。
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他们的生活中,在实践中得到锤炼和提高。
教师的职责在《学记》中,教师的职责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示范,带领学生认识、解决问题。
《学记》里的教育思想《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大学》和《中庸》也都是出自《礼记》。
这三篇文章都同样精彩。
《学记》里有这样一段话,大意是说:当今的老师们啊,一味地向学生灌输很多知识,而不顾学生能否消化,他们向学生讲的那些大道理,仅仅是照本宣科而已,根本不是老师自己心里真诚的想法,却要强迫学生去接受它。
像这样进行教育,必然会让学生学得不明不白,而且怨恨自己的老师。
学得很苦,却又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
即使勉强修完学业,也会很快将它们抛到九霄云外。
这不正是当今应试教育的生动写照吗?今天的学生们咬紧牙关,熬完高中,高考一结束,就恨不得马上和过去一刀两断,他们抛弃学业的手段,相比两千年前,更是推陈出新,登峰造极了。
你看,我们高考刚刚结束,各地的学生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干同一件事情――撕书。
纸屑漫天,何其壮观!甚至新闻里还报道,有一个学生因为烧书,一不小心把宿舍给烧了。
造成这样的后果,和教育方式不当有很大关系。
那天,张松辉教授在讲座中提到,孔子的学生子路本来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小混混,孔子上课的时候,子路经常戴着个鸡冠一样的帽子,在旁边嗷嗷乱叫,故意捣乱。
就是这样一个混混,由于经常在旁边捣蛋,渐渐被孔子的课堂所吸引,后来也爱上了学习,认认真真地跟着孔子学习。
那古代的老师们,是怎样进行教育的呢?我也只简单地引用《学记》里的三句话来做简单的说明。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
老师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但不轻易开口解说,这是为了让学生独立思考。
老师不要一开始就讲,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
反观我们的教学方式,往往是在课前就设计好了教学流程,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地引导学生达成和老师相同的认识,逐步认同老师的观点,接受教材的观念。
如果我们的教育仅仅是认同和接受的话,那我们的下一代,又如何超越前人呢?我们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须知,批判精神是创新能力最核心的内容。
如果不能让学生独立思考,只是引导学生接受别人的观念,那么,建设创新型国家就只是一句空话。
引言《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教育论著,它所体现的教育思想的光芒,虽然经历时代变迁,但是它的光芒仍没有暗淡下去,仍指引着当今的教育教学,其中蕴含的许多具有进步意义的儒家的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就《学记》中蕴含的教育目的及作用、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地位和作用以及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1.教育的目的及作用1.1教育的目的《学记》开篇对教育目的作了规定:“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发布政令不能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教育提高社会道德水准,树立符合统治阶级需要的良好的社会风尚,即“化民成俗”1.2 教育的作用1.2.1 教育对社会的作用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前面已提到的教育的作用就是教化百姓,使之形成符合统治阶级需要的良好的社会风尚。
1.2.2 教育对个人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个人的作用,《学记》认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就好像对玉的雕琢一样,教育对人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使每个人都有形成良好的道德和智慧,懂得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安定,即实现个人社会的教育目。
2. 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2.1 教育教学的制度2.1.1 学制和学年《学记》中提出的学制是按照行政建制模式制定的,“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就是古代设学施教,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一“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大学。
这一模式对后世封建社会教育体制有很大的影响。
《学记》将学习年限分为两段、五级、九年。
第一、三、五、七学年结束,共四级,为一段,七年完成,谓之“小成”。
第九学年结束为第二段,共一级,考试合格,谓之“大成”。
2.1.2 考核制度和入学开学教育《学记》提倡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即“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